读书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五讲(一)

合集下载

作用层上的无和有——牟宗三对道家思想的解读

作用层上的无和有——牟宗三对道家思想的解读
道 家思想的最高智慧所在 。 关键词 : 牟宗三; 道 家思想 ; 作 用层 ; 无 ; 有 ; 物 ; 关系; 中图分类号 : 23 1 2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64— 2 7 20 0 09 0 17 09 (09)5— 0 0— 3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学派 的重要代 表人物 之一 , 以 题 , 他 这还牵扯到其它 概念 ……牵扯 到圣 、 、 , 这方面 , 智 仁 义
什么 , 对其进行 具体 的描述 , 方哲学 走 的就 是这条路 要 西
如 刚才所说 , 老子 的无 当不造作 讲 , 对周 文 的疲 废 是
那么再进一步 , 把这个 特殊 的机缘抽 掉 , 道 家所 从 子, 比如柏拉图的“ 理念 ” 亚 里士 多德的 “ , 实体 ” 都是从 实 而发 的 , 即 来说 , 道家 为什么 有层上来讲 的。而“ 作用层” 相对 的实现方 式 , 是一个 怎么 谓 的 自然( 自然而然 的本真生命状态 ) 牟宗三按 照 由低到 高的顺 序分 样( o ) hw 的问题 , 即怎样 实现或呈 现。就 中 国哲学而言 , 儒 反 对造作呢?关于此问题 ,



上面所说的“ 实有层” “ 用层 ” 和 作 是牟宗三在《 中国哲 学 十九讲》 中所提到 的两 个概 念 , 谓 “ 所 实有 层” 是相对 于
就是不造作 , 无 为” 由“ 再进 一步抽 象化 就是无 , 在此 作 无
动词用 。
存 有论而言 的, 是一个是什么( ht的问题 , w a) 即这个实体是
第 9卷 第 5期 重庆 交通 大学学报 ( 社科 版 ) 20 0 9年 1 0月 V 19 N . J U N LO H N Q N I O O G U I E ST S c l cecsE io ) O t2 0 o o 5 O R A F C O G I G JA T N N V R IY( o i i e dt n . aS n i c.0 9

大家|牟宗三:哲学智慧的开发(一)

大家|牟宗三:哲学智慧的开发(一)

⼤家|牟宗三:哲学智慧的开发(⼀)▍编者按:牟宗三,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新儒家代表⼈物之⼀。

《⽣命的学问》是牟先⽣于1949年后在各报刊所发表⽂章的辑录。

牟先⽣⾮常重视哲学智慧的开发,并从多⾓度分析和阐释了哲学智慧开发的意义。

在此⽂中,针对时代问题,先⽣对“有取之知”和“⽆取之知”进⾏了解析:有取于物是有取于物是“明他”,给我们,给我们以智慧。

⽆取之知(即绝对的超越所显之⽆以知识;⽆取于物是“明⼰(即⾃觉)”,给我们以智慧知)是⼀种⾃觉的真知,亦是最⾼的智慧。

哲学智慧开发的过程即是⼈类⾃觉的过程,需要从“有取”返归于“⽆取”,由“明他”⽽纯归于“明⼰”。

有取之知与⽆取之知⼈的⽣物⽣活,⼀⽅⾯是吃⾷物,⼀⽅⾯是消化⾷物。

吃是有取,消化是⽆取。

⼈的意识⽣活亦是⼀⽅是有取,⼀⽅是⽆取。

有取于物是“明他”,⽆取于物是“明⼰”。

明⼰即⾃觉也。

从学问⽅⾯说,明他是科学活动,给我们以知识;明⼰是哲学活动,不给我们以知识,⽽给我们以智慧。

⼈⽣“⾃觉的过程”即是哲学智慧的开发的过程。

是以⽼⼦说:“为学⽇益,为道⽇损。

”为学即是有取,故⽇益也。

为道即是⽆取,故⽈损也。

“损之⼜损,以⾄于⽆为”即表⽰从明他⽽纯归于明⼰也。

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个知就是⾃知之明,故此是⼀种智慧语。

《庄⼦·齐物论》篇载:“啮缺问乎王倪⽈:'⼦知物之所同是乎?’⽈:'吾恶乎知之。

’'⼦知⼦之所不知邪?’⽈:'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知邪?’⽈:'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之。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知邪?’”你知道这个、那个吗?我全不知。

你知道你不知吗?我全不知。

我只是⼀个“⽆知”。

这个⽆知就是把⼀切“有取之知”停⽌⽽归于⼀个绝对之⽆知。

这个“⽆知”就是从不断的超越亦即是绝对的超越所显之⽆知。

⽽⽆知就是⼀种⾃觉之真知,亦是最⾼的智慧。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读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小思

读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小思

l 7 5—
To u r i s m To d a y
当一 代一 旅一 游
旅 游 生 活
赞 同牟 先生 的观 点 。 中 国文 化 能 发展 出严 密 的考 据 学 ,只 能说 中 国文 化 之 博
才 出现 的人 物。 ” 【 l 】 在儒 家 文化 的影 响下 , 传 统 的 中 国社 会历 来是 “ 文死 谏 , 武
大, 能给 知识 分 子提 供 的研究 出路亦 多 。但 是 在 中 国的历 史 发
展 中, 自古 以来 皆 是 以王 权 政 治 为 主导 , 政 治 的 走 向往 往 对 社
死战” 的, 放 佛 非 得 把个 人 生命 踩 在 政 治 的脚 底 下 才能 彰 显 个
人 的铮 铮气 节 。然 而老 子说 “ 大 道废 , 有仁义 ; 智慧出, 有大伪 ;
近 日读 牟 宗 三的 《 中国哲 学 十 九讲 》 , 阅读 之余 做 出 了以下 三 点思 考 。 1 . 牟先生讲到“ 秦 仍 是 战 国遗 留 的 一个 贵族 , 而 到 汉 则 是 ‘ 打 天下 ’ 。” 【 。 L 开始 , 或许是 思 考角 度不 同的原 故 , 笔 者 开始并 不十 分赞 成 此种 观点 。 牟先 生 对秦 汉 政权 性 质 的认 识 , 是从 政 权 建立 的手 段来 做 出判 断 的 。但是 纵 观秦 汉 历史 , 秦 仍是 靠 武 力 夺取 了本 不属 于 他 的政权 。秦 以诸侯 的身 份僭 越夺 取 周 王 室 的天 下 , 刘 邦 以布 衣 身 份 取 得 秦 的天 下 , 两者 于 僭 越 的本 质 是 无 异 的 , 非要论 出 个 高 低不 同 , 也就 是五 十步 笑百 步 的差别 。 后来 想 想 , 这 也 只 是 我 的一 个 思 考 角度 罢 了 , 而 这 个 角 度 存 在很 大 的 问题 。在 本质 的 问题上 , 除 了僭 越 , 实 则 还有 更深 入 的层 面没 有考 虑 到 , 有关 贵族 思 想 和为 人 原则 的问 题 才是 根 本 所在。 “ 贵族从 来 都是 这 样 , 只看 到 了 自己 的光芒 , 却 忽视 了他 人 的欲望 ” 。刘邦 和项 羽 的楚 汉之 争 , 是 一个 无 原则 的人 打 败一 个 有原 则 的 贵族 的 故事 。无 原则 的人上 台后 , 为 了保 全 自己想 要 的规 则 , 只能 更 加没 有原 则 。以至于 , 最后 没有 原 则 的人都 会 觉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三、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四、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五、读《中国哲学十九讲》的感悟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索中国哲学的学者,我有幸阅读了《中国哲学十九讲》这本书。

这是一本汇集了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智慧的书,通过对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分析,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人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中庸之道、追求和谐共生等。

这些特点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它既包括了宇宙观的探讨,也包括了人生哲学的思考。

在中国哲学家中,有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墨家的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但都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和谐。

四、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现代社会,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竞争压力,人们更加需要从中国哲学中汲取智慧。

例如,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可以指导我们在工作中保持平和与耐心;儒家的“仁爱”理念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墨家的“兼爱”思想则可以引导我们关爱他人,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五、读《中国哲学十九讲》的感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我国古代哲学家们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中国哲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以运用的人生智慧。

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国哲学的决心。

六、结论总之,《中国哲学十九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中国哲学的魅力,也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去践行这些古老的智慧。

牟宗三的哲学思想PPT共37页

牟宗三的哲学思想PPT共37页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牟宗三的哲学思想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的轮 回里有你。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中国哲学十九讲摘抄赏析

中国哲学十九讲摘抄赏析

中国哲学十九讲摘抄赏析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开始看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相对于冯大师的《中国哲学简史》的深入浅出的描述,这本确实难了很多。

他主要是以西方现代哲学的理念对于中国哲学进行关照和比较,以其卓越的识见和谨严的思辨,在准确把握哲学元典的基础上,对儒、佛、道等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学派思想作系统的诠解。

全书虽重在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但却能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反省、衡量中国哲学。

等啃完这本书,我再会读一下钱穆大师的哲学书。

希望通过浏览几位大师的著作,是否能够粗浅小窥中国的哲学史,做一次通识扫盲。

刚看完前几章,牟先生的主要论述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的不同。

“中国哲学从他那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客体是生命,就是我们说的生命的学问。

他是以生命为他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调节我们的生命,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这就不同于希腊那些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对象是自然是以自然界作为主要课题的。

中国人也看天。

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就不完全看天,他要下来看老百姓;老百姓如何听如何视,就要看你自己,所以先要明明德。

你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你自己就要好好的负责任,这样眼光就进一步的往里转。

而基督教就永远往外转,向上看。

科学也是永远向外,看这自不待言。

这就是西方的哲学也习于向外看。

中国哲学,自古重视生命问题。

但是到了现代,似乎没有人重视这个问题。

现在人把生命首先变成了心理学,然后由心理学变成了生理学,有生理学在变成物理学,再转成人类学,以及其他种种科学。

各人有这么许多不同的科学观点来看人,这一看就把人看没了。

所以这些都是假科学,pseudo- science。

固然学问无大小,真理无大小,但是却有本末,本末的秩序,价格的高低不能不分辨。

有些东西是不能拿科学来解决的,我们并不反对科学这一个层次,但除了这个层次之外,还有其他的层次。

我们并不反对科学,但是我们反对以科学为唯一的标准的泛科学主义科学一层论。

关于牟宗三介绍

关于牟宗三介绍

关于牟宗三介绍牟宗三是被人称之为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是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简介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离中,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县。

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升入哲学系,并于1933年毕业。

1949年往台湾。

1960年往香港,先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任哲学教授及导师,退休后,定居台北。

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时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曾获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

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

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

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

牟氏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

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学术思想牟宗三为新儒家代表人物,认为现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

”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牟宗三先生,学思精敏而透辟,慧识弘卓而深彻。

他悠悠一生,只做一件事:“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牟宗三(1891-1979)被誉为是“中国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体系极为丰富和独特。

牟宗三的哲学体系涉及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诸多领域。

其中,道德形上学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道德形上学的基本观点道德形上学是指将道德视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存在。

在牟宗三看来,道德并不是存在于个人主观意识中的,而是属于客观的存在。

他认为,道德是一种超越人类个体的存在,即是一种存在于自然世界之外,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物质形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既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意识或选择,也不仅仅是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样本所获得的规律,而是一种超越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客观存在。

道德形上学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

牟宗三认为,道德的存在是客观真实的。

这种客观性不仅仅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同时也不仅仅是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所设计出来的,它还包括了对世界本质的洞察。

在牟宗三的哲学中,道德的本源是一种超越性的统一。

这种超越性不仅仅表现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共同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表现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整体性。

3.理性性。

道德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性的存在。

牟宗三认为,道德的存在是基于人的理性和思维的。

在牟宗三看来,道德存在于人类理性和思维的精神范畴中,因此,理性和思维对道德的认知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或意愿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存在。

三、道德形上学的作用和意义1.提升道德观念的高度。

我们往往会觉得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规范和准则。

然而,道德形上学的思想认为,道德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存在,这种认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道德存在的意识高度,使人们更加崇尚道德,从而提升道德素质和道德观念的高度。

2.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只有当道德被认认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存在时,它才能够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力。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牟宗三(1909-2009)是中国当代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德形上学”。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许多哲学界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从牟宗三的生平背景、道德形上学的理论主张以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牟宗三的生平背景牟宗三,原名赋兴,字宗三,号方外,浙江省嘉兴市人。

他生于北洋政府时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

在他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美国伍斯特学院的客座教授等职务。

牟宗三早年留学日本,后又赴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就读期间,曾师从哲学家唐捐、白先勇,深受新庄学的影响。

回国后,他一直致力于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中国哲学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理论主张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理论:价值哲学、道德形上学和生命哲学。

1. 价值哲学价值哲学是牟宗三主张的哲学思想之一。

他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价值是根植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是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规范。

牟宗三认为,价值是一切事物与人的关系的基础,是一种客观的规范和评价标准。

他主张通过逻辑和经验的结合来解释价值,并强调了价值作为概念的结构和功能。

2. 道德形上学牟宗三提出的道德形上学是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形式,是人类行为和活动的规范。

牟宗三指出,道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统摄和引导的功能。

他认为,道德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必然产物”,道德形上学关注的是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规范性问题。

3. 生命哲学牟宗三的生命哲学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原始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存在的本原。

牟宗三关注生命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认为生命是一种能动的实体。

他提出了生命哲学的相关概念,探讨了生命与自然、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以上三个核心理论构成了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牟宗三的哲学思想

牟宗三的哲学思想

三、牟宗三对中西哲学差异的认识
1、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特别重视人的“主体性” 与“内在道德性”的确立;中国没有西方以知识论与逻辑 学为中心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质》) 中国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与西方文化源头之一希腊 文化首先把握自然不同,中国文化首先把握了生命。中国 人由如何安顿和调护生命开出了“内圣外王”之学。他又 把这一内圣外王之学称之为仁学,认为中国文化系统是仁 的文化系统,或是“仁智合一而以仁为笼罩者的系统。” 在《心体与性体》一书中,牟先生将宋明儒学的哲学 称之为“道德的形上学”。中国哲学关心生命是从德性方 面讲的。从德性方面关心生命不是知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他认为中国哲学儒道佛三大系统都是“实践的智慧学”。 不过,道家与佛家的实践是解脱的实践,而儒家的实践是 道德的实践。
3、中国文化在已往的发展中充分实现了内圣,但在外王方面却有严 惩的不足,即没有产生近代的民主与科学。 (1)原因:在中国的文化生命中只有“综和的尽理之精神”,而缺 少“分解的尽理之精神”;只有“理性之运用表现”,而缺少“理性 之架构表现”;只有“理性之内容表现”,而缺少“理性之外延表 现”。 (2) “综和的尽理之精神”下的“理性之运用表现”都是“摄所 归能”,“摄物归心”,它外投则全心在物,内收则全物在心,消融 了主客、能所、心物等等对列关系,因而顺理性之运用表现而趋,可 以成就圣贤人格,德化的治道,智的直觉形态,但决不会产生客观化 的政道(近代意义的民主)和智的知性形态(科学)。而后者是“分 解的尽理之精神”下“理性之架构表现”的成就。 (3)理性之运用表现,此理性为实践理性,禅宗之“作用见性”, 宋明儒之“即用见体”,《易经》所谓“于变易中见不易”,它是生 活,是智慧,亦是德性。理性架构表现中之理性不是实践理性,而是 理论理性。而科学与民主恰恰是架构表现的成就。

19 牟宗三

19 牟宗三
在讨论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先验根据(或超越的
根据),此即心性问题是也。由此进而复讨论实
践之下手问题,此即功夫入路问题是也。前者是
道德实践可能之客观根据,后者是道德实践所以
可能之主观根据。宋明儒心性之学之全部即是此
两问题。以宋明儒词语说,前者是本体问题,后
者是功夫问题。(心体与性体,第一册,8页)

宋明儒所讲的性体心体,乃至康德所讲的自由自
体与性体,第一册,169页)

道德即依无条件的定然命令而行之谓。发此无条件的定然
命令者,康德名曰自由意志,即自发自律的意志,而在中
国的儒者则名曰本心,仁体,或良知,而此即吾人之性体, 即发此无条件的定然命令的本心,仁体,或良知即吾人之 性。(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190页,台北商务印书馆, 1971)

宋明儒者依据先秦儒家“成德之教”之弘规所弘扬之“心
性之学”实超过康德而比康德为圆熟。(心体与性体,第
一册,10页)

此“性理之学”亦可直曰“心性之学”。盖宋明儒讲之中
点与中点唯是落在道德的本心与道德创造之性能(道德实 践所以可能之先天根据)上。„„此“心性之学”亦曰 “内圣之学”。“内圣”者,内而在于个人自己,而自觉 的作圣贤功夫(做道德实践)已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

它是涵盖乾坤,为一切存在之源的。不但吾人之道德行为
由它而来,即一草一木,一切存在,亦即系属于它而为它 所统摄,因而有其存在。(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191页)
2.智的直觉

本心仁体绝对而无限,则由本心之明觉所发的直 觉自必是智的直觉。只有在本心仁体在其自身即 自体挺立而为绝对而无限时,智的直觉始可能。 如是,吾人由发布无条件的定然命令之本心仁体 或性体之为绝对而无限,即可肯定智的直觉之可 能。(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193页)

精读牟宗三全集

精读牟宗三全集

王财贵教授高论:精读牟宗三全集,贯通古今、融会中西以成学精读牟宗三全集,贯通古今、融会中西以成学以上的功夫,还只是基本的,最重要的是,还要让他读新儒家的著作。

所谓「新儒家」,就是「当代新儒家」。

中国历史上,儒家有三期发展,第一期是先秦儒家,以孔孟荀为代表,秦汉以后,儒家没落了,魏晋时代是道家的兴起,接著隋唐,佛家兴起,虽然社会上所遵守的还是儒家的礼教,但是知识份子热衷追求的是道家的玄学,以及佛学乃至於禅宗。

一直到宋朝、明朝,才有儒家的再度兴起,是儒家的第二期发展。

自从明朝灭亡,满清入关,中国文化受到军事统治的压迫,大学问毫无精采,只剩训诂的小学问。

所以到了民国初年,才有五四这些读书人,出来讲一些对祖先大不敬,对圣人大不敬的疯话。

其实,当时也不是一面倒,五四运动那一批人,很少数的,大部分的读书人还是尊重孔子,尊重祖先的。

但是那一批人,因为他们用了海外归国的身份,胡适之从美国回来,鲁迅从日本回来,大家看到这些名头,以为就了不起了!还有他们擅於写文章,因为他们从小都读经长大的,他们学问好。

他们的公关也好,报社常用他们的文章,还有当时guomindang政府,支持他们。

於是我们以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学者都叫我们要打倒传统,要全盘西化,其实不然。

所以现在我们把历史还原,我们应该用很公正的心态看待我们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本来应该是中西文化会通,本来应该是中国人的智慧我们要吸收,西方人的智慧我们也要吸收,而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如果我们用人性发展的全幅成就来成就他,(哲萱上前提醒先生时间,先生说再讲一下,大家鼓掌)他应该是有能力的。

同样在五四时代,有一位熊十力先生,他一直怀著孤臣孽子的心,要护住中国文化,他有一句话非常动人,说:「誓此身心,奉诸先圣——我发誓用我的身,我的心,就是我整个生命,奉献给先圣先贤,——誓此身心奉诸先圣——胡适之有没有这种心态啊?没有啊!鲁迅有没有这种心态啊?没有啊!所以我们应该尊敬哪一个人,要想一想啊!(鼓掌)所以,由熊十力先生,就开出了当代新儒家的传统,熊十力先生有三个比较有名的弟子,徐复观先生,号称勇者,他很有勇气;唐君毅先生,号称仁者,他很有包容性;牟宗三先生,称为智者,辨析清楚,系统严整。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牟宗三是中国现代哲学家、文化人道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贡献而著称于学界。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是其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本文将从其学术研究的背景、核心内容和意义等方面对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进行浅析。

了解牟宗三道德形上学需从其学术研究背景入手。

20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学术研究逐渐传入中国,西方学术思潮对中国的哲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而在这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动荡变革,传统的儒家道德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面对这样的背景,牟宗三选择了主动应对,他在探索和研究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形上学。

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牟宗三认为道德是一种形上学的实在,是一种由人们的实践经验所凸现出来的超越现象学的现实,具有普遍性和本体性的特征。

他批判了西方哲学中以人的独立有意识的个体作为价值判断的核心理论,提出了以人的有意识的个体性为基础的道德形上学学说。

牟宗三认为,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充分发展。

道德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是建立在相互关联和具体实践之上的,具有情感与理性、实践与思考的统一特征。

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意义何在?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面对道德及伦理困境和价值多元化的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在变革中。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提醒人们应当关注社会关系的构建和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和关怀,强调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与传统儒家道德的对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对于个体的人生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他强调个体实践的重要性,认为人们的人生价值在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关心他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共融。

这样的观点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应当注重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起志同道合的人际关系。

牟宗三的学问

牟宗三的学问

牟宗三的学问1.科学和哲学科学是描述行的,哲学是理由的。

科学将是什么,哲学讲为什么。

19讲-1讲-0052.人的有限性认识组合体。

一个Form(形式),一个matter(材料)。

上帝是Form,pure form,没有matter.人正是因为有了matter,才有感性存在的可能性。

他的love,will,understanding,spirt,都是在感性的表达。

这是形而上学的必然性,他不是逻辑的必然性。

逻辑的必然性是属于form 的。

人受到matter的限制,也受到环境的限制。

是双重的限制。

人的精神只有在此限制中才能表达出来。

真理必须通过限制才能表现。

19讲-1讲-007-009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精神的表现,他有历史的必然性,他不是逻辑的必然,也不是机械的因果,它是历史的必然,历史的必然都是辩证的必然。

讲历史一定要道德的判断和历史判断二者都讲。

【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19讲-1讲-011-013做学问的最终境界在于获得人的自由和幸福。

所以,首先必须承认人是有精神的。

精神是可以和肉体和外境的限制进行周旋的,他一定是主动的,活泼的。

这就是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

如果学问带来的结果都是唯物的制约,让人垂头丧气,处处碰壁,他不是好的学问。

如果学问,不能给人带来心理的甜美、宁静和收获。

他也不是好的学问。

学问终究是人做的,人终究也是要把学问做成有利于人的,这才行。

所以,中国哲学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人的幸福选择。

3.中国哲学的兴趣—道德中国人重德行。

关注如何调节生命,如何运转生命,安顿生命。

而不是自然。

自然不是尽其在我的,也不是操之在我的。

德行是操之在我的。

康德的话说,实践理性优先。

人应该追求一致的自律而不是他律。

把生命转换成心里学,心理学转变成生理学,生理学转换成物理学。

这是以科学为唯一标准的泛科学主义。

19讲-1讲-014-0154.真理的种类科学的真理有经验科学的真理,如物理,化学。

也有形式科学的真理,如数学,逻辑学。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牟宗三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和思想家,曾提出“形而上学”、“实践哲学”、“线性哲学”、“不二哲学”等多个哲学概念,是中国当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道德形上学是牟宗三重要的哲学贡献之一。

道德形上学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研究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牟宗三将道德定义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价值观念”,并认为道德的存在不仅是因为人类有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而且因为它具有一种客观的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就是道德本体。

道德本体是超越个体和社会的正当性原则和价值标准,是一种形而上学中的存在。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从三个方面展开:道德本体的定义、道德本体的存在、道德本体的运作。

首先,牟宗三认为道德本体应该是“不断发展、升华的自我之外的虚拟实在”。

道德本体并不是固定的、静态的存在形式,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升华之中的存在形式。

其次,牟宗三认为道德本体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超越性。

道德本体并不是个体、社会或者文化因素的产物,而是一种超越个体和社会的存在形式。

它可以超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人们的渺小生命,是超越而存在的。

最后,道德本体的运作不仅仅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还在于指导人们的思想和理念,影响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形态。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道德本体的客观存在,为道德哲学从主观化和相对化中走出一条出路,保证了道德的正当性和客观性。

其次,道德形上学让人们可以更好的认识道德本体的存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遵循道德的规范。

最后,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强调了道德的实践性和线性,使得道德哲学具备了更加实用和具体的性格,也使得人们更加强调道德的实践意义,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总之,道德形上学是牟宗三对哲学的贡献之一,它强调了道德本体的客观存在、超越性和不断升华的特点,在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实践理性、内容真理与实践存有论——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为中国哲学的正名

实践理性、内容真理与实践存有论——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为中国哲学的正名

作者: 王磊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9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牟宗三;中国哲学合法性;《中国哲学十九讲》;实践理性;内容真理;实践存有论
摘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自该学科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一书中为中国哲学的正名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工作:首先通过独具特色的“通孔”说,论证了不同文化系统的哲学必然有其特殊性,进而在康德哲学的话语体系中,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安排在重视德性涵养、实践理性优先的问题域中;另外,又借鉴罗素哲学话语的启发,给中国哲学探讨的内容赋予内容真理的形态;同时,通过对儒释道各家的仔细分梳,强调三家主体层面的修养实践最终都会上达到终极存在本身,从而保证了中国哲学的终极色彩。

牟宗三的正名工作毫无疑问对中国哲学学科的自我认同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五讲(一)
§第五讲道家玄理之性格§
(一)
上次我们讨论了儒家,这次来讨论道家。

道家的兴起及系统的性格决定于以前所讲的诸子起源问题,即针对周文疲弊而发。

在此种概观之下,我们现在正式讲道家的内在义理。

第一步先问「道」的观念如何了解?道家提出的「无」如何了解?再进一步了解无和有的关系,道家如何讲「有」?第三步了解无与有和「物」之关系如何?由这三层了解可以把道家玄理的性格全部展示出来。

假定有人问:老子所讲的无是什么意义的无?应如何答复?这就需要对中国的文化生命和所发出的智慧有相当的理解才行。

在这个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智慧就和在希腊的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思路不同,和印度的也不一样。

因此要扣紧文化生命讲,凭空讲就不切,而且对于其观念决不能有相应的了解。

现在一代的年轻人的头脑渐渐都变成横剖面的,纵贯的文化背景、文化生命的意识亦渐渐变淡薄了,但对这种问题就需要纵的态度。

生命严格说不只是横剖面地挂搭在现在的时空中,若只是那样,生命就没有意义;一定还要有纵贯线,因此有生长、觉悟过程。

所谓觉悟,就是要把人的纵贯线唤醒,这才是生命的扩大。

横断面的扩大要保得住、要有意义,得靠纵贯的扩大才行,那才是真正的扩大。

所以不能将生命只限制在眼前时间的这一瞬、空间的这一点。

一旦横切,人就什么也没有了。

现在的年轻人渐渐地横断面的意识特别强,或表讲现
得特别明显,这样,纵贯的线索就连不起来了,因此没有文化生命,不了解文化背景,因而也就不了解这套智慧之根源、性格以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横断面的观念较容易了解,亦容易表达,可是这也是现代文明最大的症结。

大家要由纵贯线的文化背景来了解老子的无为何在战国时代出现。

凡是这种问题都有永恒性,凡真理都有真理的普遍性。

不要以为那是两千年前的,现在没有用了。

现在的状况还是个战国时代。

中国的古代文化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为最高峰。

照史宾格勒(Spengler)讲,每个民族都有个「十九世纪」,这「十九世纪」是象征的意义,譬如春秋战国就是个十九世纪。

按照史宾格勒的「文化断灭论」,一个民族只能有一个十九世纪,只开一次花,希腊、罗马、近代文明都是如此,开过就衰了、完了。

所以做那部书名曰The Decline of the west (西方的没落)。

西方人依据其西方的文化发展史,容易有此看法。

兴衰在中国无所谓,有兴必有衰,是波浪式的连续(contiunity),生生不息,永远螺旋式地往前进。

假定站在自然生命、生物生命的立场来讲,确是只开一次花。

但文化生命不如此,它可以从自然生命跳上来找一个超越的根据来润泽提撕我们的自然生命,这样就可以永远持续下去,这就不是文化的断灭论。

十九世纪可以有,而且可以无穷地出现,这只有靠纵贯的意识才能了解、才能把握。

那么你看道家的「无」是对何而发呢?如何了解无这个观念「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无就是没有(nothing, nothingness)。

无这个观念若是当作一个逻辑概念成存有论的概念看,在西方哲学中也有,但那是完全不同的讲法。

假定你了解了老子的文化背景,就该知道无是简单化地总持的说法,他直接提出的原是「无为」。

「无为」对着「有为」而发,老子反对有为,为什么呢?这就由于他的特殊机缘(particuIar occasion)而然,要扣紧「对周文疲弊而发」这句话来了解。

有为就是造作。

照道家看,一有造作就「不自然、不自在」就有虚伪。

造作很像英文的artificial,人工造作。

无为主要就是对此而发。

他的特殊机缘是周文罢弊。

周公所造的礼乐典章制度,到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的生命堕落腐败,都只成了空架了,
是窒息我们生命的桎梏。

因此周文的礼乐典章制度都成了外在的(external),或形式的(formal),如此没有真生命的礼乐就是造作的、虚伪的、外在的、形式化的,这些联想统统出现。

任何礼节仪式,假定你一眼看它是外在的,那么它完全就是个没有用的空架子。

只有外在的、在我们生命中没有根的、不能内在化的,才可以束缚我们;若是从生命发出来的,就不是束缚。

道家就是这样把周文看成束缚桎梏,因为凡是外在的、形式的空架子,都是属于造作有为的东西,对我们生命的自由自在而言都是束缚,在这个情形之下,老子才提出「无为」这个观念来。

无为是高度精神生活的境界,不是不动。

西方人或一般译者把它译成inaction(不动),这是完全失指的。

讲无为就函着讲自然。

道家所说的「自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谓自然世界的自然,也不是西方所说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

自然主义和唯物论相近,就是一种唯物主义。

指的是自然科学所对的自然世界,自然科学研究的都是物理现象,所指的自然是物理世界的自然。

就西方宗教讲,自然是被造物Creature,被上帝所创造的有限物属于自然,上帝是超自然super-nature,自然和超自然相对反。

道家的自然是个精神生活上的观念,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无所依靠。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借用中国老名词来翻译西方的概念这个「自然」之意义,而我们原来本有的「自然」一词之意义倒忘掉了,这中间有个曲折需要拆开,要返归到目己原有的意义上来。

道家讲的自然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就是无所依靠、精神独立。

精神独立才能算自然,所以是很超越的境界。

西方人所讲的自然界中的现象,严格讲都是他然、待他而然、依靠旁的东西而如此。

自然界的现象都在因果关系里面,你靠我我靠你,这正好是不自然不自在,而是有所依待。

所以庄子讲逍遥、无待。

现实上那有无待妮?例如坐要依待椅子,肚子饿了要吃面包,这都属于西方人所说的自然现象。

道家老庄所说的自然不是这个意思,它就是自己如此,就是无待。

所以讲无为函着自然这个观念,马上就显出它的意义之特殊。

它针对周文疲弊这个特殊机缘而发,把周文看成是形式的外在的,所以向往自由自在,就一定要把这些虚伪造作统统去掉,由此
而解放解脱出来,才是自然。

自然是从现实上有所依待而然反上来的一个层次上的话。

道家就在这个意思上讲无为。

从无为再普遍化、抽象化而提炼成「无」。

无首先当动词看,它所否定的就是有依待、虚伪、造作、外在、形式的东西,而往上度显出一个无为的境界来,这当然就要高一层。

所以一开始,「无」不是个存有论的概念(ontological concept),而是个实践、生活上的观念,这是个人生的问题,不是知解的形而上学之间题。

人生的问题广义说都是practical,「无」是个实践上的观念,这样不就很容易懂吗?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文化出了问题,道家一眼看到把我们的生命落在虚伪造作上是个最大的不自在,人天天疲于奔命,疲于虚伪形式的空架子中,非常的痛苦。

基督教首出的观念是原罪original sin,佛教首出的观念是业识(Karmar),是无明;道家首出的观念,不必讲得那么远,只讲眼前就可以,它首出的观念就是「造作」。

虚伪造作最使得人不自由自在,道家对此有真切的感受,所谓存在的感受(existential susceptibility)。

从这里开始可以说到原罪,也可以说到业识,不管罪恶多么深也还是这个问题。

一个人能够像道家所说的,一切言论行动好像行云流水那么样的自由自在,这需要很大的工夫,这是很高的境界。

所谓成熟、炉火纯青的时候才有这点味道,可见需要很大的工夫,可见人生在此是很麻烦的。

譬如说「矜持」这个观念。

儒家也讲矜持,理学家谢上蔡一生做工夫就在化掉这个矜字,可见很难。

矜持就是造作不自在,谁能免除矜持呢?这是任何人随时都感到头疼的现象。

就像佛教的去无明一样,到成佛时才能去无明。

道家以为不必说得这么玄远,只说矜字就可以了,把矜完全去掉就是圣人,不是一样吗?就道家讲,矜就是造作不自然,能把它化掉就是真人。

从真人这个层次讲无、讲自然,所以是个生活实践上的观念。

道家向往的是真人authentic man,真实不假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我们人生、人的存在,都多少有虚假不真的成份,好像假钻石是人造品。

道家对此感受非常强,从这里就讲出一大套道理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