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学说道与人生
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

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
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顺其自然,与世无争: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而是要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不与他人争名夺利,而是要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和他人之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2.守柔不争,以退为进:道家强调“守柔不争”,即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和势力,而是要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懂得退让和妥协,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是要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只有通过退让和妥协,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3.知足常乐,随遇而安:道家强调“知足常乐”,即要满足于已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要贪得无厌。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懂得珍惜当下,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名利地位,而是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充实。
只有通过知足常乐,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4.淡泊名利,修身养性:道家强调“淡泊名利”,即要放下对名利地位的执着,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
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之,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主要体现在顺其自然、守柔不争、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等方面。
这些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无为而治理世界的思想。
道家的哲学教导人们如何在人生中追求和平与自由,在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快乐。
在道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悟人生智慧。
首先,道家强调无为而治。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忙碌和成功,不断努力追逐着物质和地位的提升。
然而,道家认为,过度的努力和追求只会带来疲惫和困扰。
相反,道家主张放松身心,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和操控大自然。
只有当我们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执着,接受和喜悦自然的变化,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与此同时,道家还提倡以柔克刚的原则,通过无为而治来改变世界。
道家认为,坚持和守护自己的内心,放下自我与他人争斗,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创造和平的社会。
其次,道家主张身心合一、道家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心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
只有当我们的身心合一,身体和内心完全在同一状态下,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健康。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自身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我们常常忽略了对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关注和维护,只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表现。
然而,当我们身体疲惫和心灵疲惫时,无论我们在外界获得了什么,都无法真正感到满足和快乐。
因此,道家教导我们要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和谐,通过冥想、锻炼和呼吸等方式,调整身心状态,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再次,道家倡导放下执着。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执着于名利、欲望和功利,追逐物质和地位的提高。
然而,道家认为,执着只会让人们陷入痛苦和困惑之中。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着,洞察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幸福。
道家主张心境平和,不贪恋出名和功利,不计较物质的得失,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一切。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着,超越自我的束缚,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最后,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与自然的关系,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
然而,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的人生哲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不刻意强求。
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的警醒。
2. 柔中带刚:道家提倡柔中带刚,认为柔弱胜刚强。
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强硬的外表往往掩盖了内在的弱点。
而柔弱的事物则能够顺应变化,逐渐变得强大。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发展的深刻洞察。
3. 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们应该遵循这些规律,不违背自然法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4. 追求自由:道家追求自由,认为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尊重。
5. 谦虚谨慎:道家主张谦虚谨慎,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智慧和知识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人类道德修养的追求。
总的来说,道家的人生哲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谦虚谨慎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子道家哲学与人生

老子道家哲学与人生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由老子所倡导。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随自然之道,以达到心灵的安宁和身心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家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一、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而道是不可思议的存在,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人应该顺应自然,追随道的原则,而不是过分干预和违背自然规律。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作为的状态来寻求平衡与和谐。
二、人的追求与道家哲学1. 自然与人的关系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应该保持谦虚的心态,以及顺逆适应的能力,与自然相互融合。
2. 无欲无求的境界道家认为人生的苦恼来自于欲望的种种束缚,而解脱的方法是通过消除欲望和追求无为的境界。
当人们不再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时,即可获得心灵的宁静。
3. 学会放下与随遇而安道家倡导人们放下执念,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人应该学会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变化,以从容淡定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挑战。
三、道家哲学对人生的启示1. 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道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珍惜环境资源,努力保护生态平衡,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 崇尚简约与平和道家主张简约生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人们可以降低对物质欲望的依赖,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幸福感。
3. 均衡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家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倡导人们平等相处,互相尊重,以缔造一个和睦的社会环境。
4. 追求人生的内在意义道家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追逐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自我修养。
人们可以通过深思熟虑和反省自我,探索生命的真谛。
五、结语老子道家哲学以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对人生的指导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们可以从道家哲学中汲取营养,修炼自己的心灵,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以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引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
1. 道与自然在《道德经》中,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强调了人应该与大自然保持谦虚、顺应其规律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追随自然规律并发挥自己天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出“无为而无不治”的理念。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造成混乱和矛盾,而应该以柔克刚、保持平衡来处理问题。
通过无欲无私的态度和推崇自然状态下的宁静与空灵,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返璞归真《道德经》强调回归最初状态,在忙碌喧嚣、功利取向的社会中,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减少欲望和束缚,回归纯粹本真的自我状态。
4. 非对抗与无私《道德经》提出“以柔制刚”、“无事处事”的观念,强调非对抗的原则。
老子主张不争不斗,在待人处事中追求仁慈、宽容和无私。
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的境界。
5. 相辅相成与相互依赖老子认为万物存在于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之中,强调了宇宙间的平衡与相互依赖。
他强调人应当以协作、合作为原则,尊重并积极发展与他人、自然界以及宇宙共同生存之道。
结论总结而言,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强调了与自然共融、回归本真、无为而治、非对抗等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在追求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之间寻求平衡。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主题要求所填充的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完整涵盖《老子道德经》中的所有内容。
评析道家哲学对人生观的塑造与启示

评析道家哲学对人生观的塑造与启示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哲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孔孟之后,道家哲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体系。
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追求天人合一、追求自我超越等诸多与传统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生观是哲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从道家哲学的角度来评析其对人生观的塑造与启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道家哲学,而且对于人们的思索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人生观的内涵及体现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在道家哲学中,人生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无为而治道家哲学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天道、自然规律。
在人生观上,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即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顺应自然,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
这种态度既有解放人的本性之嫌,也有进入自然状态之美,其内核是希望人们不要随波逐流,放慢脚步、静思己生,进而真正的领略大自然的美妙和人性的深刻。
2. 追求天人合一道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的本质是一致的,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
在人生观上,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自我超越,即借助无为而治的思想,通过自我修炼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大自然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 追求自我超越在道家哲学中,人生观的核心是追求自我超越,即不断探索自我,并在日常生活中强调营造理想的生活环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道家也认为人的存在是临时的,意味着不断的变化和演化,因此人们的人生观也应该随着环境、条件、自然的变化而随之改变。
二、道家哲学对人生观的塑造与启示1. 告别功利和虚名道家哲学对于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强调的是减少功利和虚名,提倡无为而治,主张从自身出发,追求内在的自我实现和超越。
道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道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的流派,主要表现为对世界万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和社会价值的探索以及对人生哲学和修养的思考探索。
道家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思想特点,对人类的哲学思维和生活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一、道家思想的特点(一)注重自然和宇宙的本体性道家思想主张“道胜于德”,也就是说,道是宇宙和万物的本源,因而应该成为治理宇宙和万物的标准和准则。
人们要遵循自然和宇宙的运动规律,才能够达到完善自己和社会的目的。
道家思想认为,自然和宇宙是一个广阔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人们应该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和宇宙的本质,来认识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二)崇尚自由和自然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放下人为的束缚和障碍,追求内在的自由和自然。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融入自然,体验它的美妙与神秘,并能够根据自身的情感和需求去调节自己与自然间的关系。
(三)强调“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不是由人为创造的。
因此,人们应该根据这种规律来处理事物,而不是刻意干预。
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
在道家思想中,人们应该尊重自然和事物的规律,放弃功利和私欲的驱动,放空心灵,寻找自我和谐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四)独立思考、追求真理道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和自由,而不是被外部的权力和约束所左右。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哲学流派都得以独立形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
(五)注重人生的哲学价值道家思想注重人生的哲学价值,认为人的生命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应该达到某种境界。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淡泊名利,追求个人内心的平静和谐,并且达到心灵与自然的一体化。
二、道家思想对人生的启示(一)追求真理和自由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应该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和自由,不受外部的约束和权力所左右。
老子道家思想人生的真谛

老子道家思想人生的真谛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的思想,为人们探索生命的真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生的重要观点。
本文将对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其在人生中的真谛进行探讨。
一、无为而治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形无体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个体的意志,是自然的运行规律。
人们应当顺应这种力量,无所作为,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在人生中,我们常常过度追求功名利禄,努力争取物质上的成就。
然而,这种追求常常使我们感到疲惫和焦虑,并使我们远离真正的幸福。
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无为而治,我们将能够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二、顺应自然在老子的思想中,与“无为而治”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它始终遵循自己的规律而运行。
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它和谐共处。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衡,顺应自然的规律。
只有当我们与自身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找到人生的真谛。
三、返璞归真老子强调通过“返璞归真”来实现人生的真谛。
他认为,人类在追求物质上的成就时常常陷入虚幻的追逐中,远离了自己的本性。
人应当回归到最初的状态,摒弃一切繁琐的欲望和执念,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当我们返璞归真,发现自己的内在本性时,我们才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
四、无我与道老子的思想中还包含着“无我”和“道”的观念。
他认为,人应当超越个人的欲望和私心,追求无我境界。
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我们自己的小我,并追求与宇宙的合一,我们才能与道相融合,领悟生命的真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保持谦卑的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与自然和谐共存。
五、虚无与真实在老子的思想中,虚无与真实是相互关联的。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没有永恒的存在。
道家经典25句,感悟人生哲理

道家经典25句,感悟⼈⽣哲理1、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
《道德经》⼤意:最⾼的善像⽔那样,⽔善于帮助万物⽽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不终⽇。
《道德经》⼤意:狂风刮不了⼀早上,暴⾬下不了⼀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不屈,动⽽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道德经》⼤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以多闻博识⾃许,进⽽有为多⾔,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
不如处虚守静,⽽⽆为不⾔,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意:使⼼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道的存在。
点击图⽚↑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意:保持本质淳朴⽆华,减少私⼼贪欲。
7、不⾃见,故明;不⾃是,故彰;不⾃伐,故有功;不⾃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意:不显⽰⾃⼰,不⾃以为是,因⽽更显耀突出;不夸耀⾃⼰,因⽽有功绩;不⾃以为贤能,因⽽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相争的,世界上没有⼈能和他相争。
8、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有⼒,⾃胜者强。
《道德经》⼤意:能够了解他⼈的⼈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的⼈是⾼明的。
能够战胜他⼈的⼈是有⼒量的,能够战胜⾃我的⼈是真正的强者。
9、⼈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道德经》⼤意:⼈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点击图⽚↑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道德经》⼤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些东西。
12、⼤⽅⽆隅,⼤器晚成,⼤⾳希声,⼤象⽆形。
《道德经》⼤意:最⽅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的声⾳听不到声⾳,最⼤的形象没有形迹。
道家妙语话人生阅读

道家妙语话人生阅读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一直以来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道家妙语,领略一下道家思想对人生的启示。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庄子》中的一句话,表明了道家对于个人、家庭、国家和天下的治理方式。
首先要修身,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其次要齐家,保持家庭和睦、和谐;再次是治国,实现国家和民众的共同利益;最后是平天下,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
这句话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方向,让我们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易经》中的一句话,表明了道家对于个人修行的要求。
天行健,强者不断进取,君子也应该不断自强,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地势坤,万物生长,君子也应该具有包容心、厚德载物的精神,去承载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实力,更要有内心的修养和品质。
3. 无为而治,自然而然。
这是道家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强调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自然和社会,而是要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尽量放下心中的贪念和执着,让事情顺其自然,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活的节奏。
4.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这是《中庸》中的一句话,表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向上级学习和借鉴,了解上级的经验和思路,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同时也应该关注基层,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上级的经验和思路。
5. 敬天爱人,心平气和。
这是道家最基本的生活准则之一,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敬天爱人,就是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心平气和,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不要被外在的因素所干扰和影响,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以上就是几句道家妙语,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生活智慧,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领会和运用,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道教的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语录

道教的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语录中庸之道是道教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寻求平衡与调和。
中庸的理念体现在很多道教的智慧语录中,这些语录在人们努力追求平衡和和谐的人生道路上起着重要的指引和启示作用。
以下将通过探讨道教的中庸之道以及整理一些人生智慧语录,来阐述它们对我们的启迪与帮助。
一、道教的中庸之道中庸源于《中庸》一书,是道教思想中强调的一种合乎道理和规律的平衡状态。
道家认为,自然界中万物都追求平衡与和谐,而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同样需要追求这种平衡。
中庸之道不仅仅指生活作息的平衡,更涉及个人情感、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和谐与平衡。
在道教中,中庸之道有以下几个核心要点:1. 自然之道:道教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自己固有的自然规律。
人应当学习自然,与自然相融合,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 无为而治:中庸之道主张顺应自然,不与之背道而驰。
积极追求生活的目标,但同时又要放下固执的执念,顺其自然。
3. 平衡与调和: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调和的重要性。
人应该追求身心的平衡,平衡个人的欲望与道德准则,保持社会关系的和谐。
通过遵循中庸之道,我们可以找到生活中的平衡点,避免极端和偏激,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二、人生智慧语录道教的智慧语录是道家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中庸之道的思想。
以下整理了几条与中庸之道相关的人生智慧语录,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示:1. “知足者常乐。
”——表明满足于当前的状态,不过分追求物质欲望,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
2. “处之泰然,自得其乐。
”——形容在不同环境中保持心境平和,从容面对各种困难,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
3. “柔中有刚,和中见胜。
”——强调柔和以及调和的力量,在与他人相处时,以柔服人,不与他人起冲突,可带来更大的胜利。
4. “寡欲知足,志足则豪。
”——意味着减少欲望,满足现有的情况,这样心境就能变得开阔豁达,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这些人生智慧语录都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理念,它们鼓励人们保持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引导我们追求真善美、避免极端和偏激。
道家感悟人生的句子

道家感悟人生的句子1. 从道家思想中得到的人生感悟答:道家创始人之一老子说过:道法自然。
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实这里面的道就是说的是自然界的自然。
前者说的是要得道就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为之道。
后者说的其实和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一个意思。
是指万物都是由两个东西组成的,叫阴阳,现代词可以理解为01二进制。
大家都知道道教其中有一个认知是追求长生,追求道法,追求成仙。
按我个人理解应该是:追求自然规律的奥秘然后利用其规律,如同顺水而流比逆流而上永远轻松,追求道法就是追求自然法则的奥秘。
追求成仙,其实可以换个角度认为是他认知了这个世界的道法(自然规律)的奥秘。
这点类似于佛教讲的觉悟智慧。
我想我们应该用一个不迷信而又尊敬的态度去了解一门学说一个宗教。
迷信的部分只不过是后世为了更好传播宗教而披上的一层外衣而已。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纯手工打字,请别的网友勿抄袭。
2. 有没有好的佛学经典,道学经典的讲的是人生感悟,等等的句子和书籍金刚经:《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
《金刚经》古来依无着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
《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
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
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抱朴子:《抱朴子》今存“内篇”20篇。
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自称“属道家”;“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属儒家”。
探索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与人生智慧

探索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与人生智慧道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道德经》。
《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丰富且深刻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探索《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与人生智慧,带领读者了解道家的理念和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德经》中最为著名的思想之一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不要过度干涉自然和社会,强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世界。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执着于功利和成就,而《道德经》则提醒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一思想在当代生活中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代社会快节奏,人们常常沉溺于竞争之中,岂不知力行无为,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只有顺势而为,学会随缘随遇,才能追求真正的幸福。
二、尊重自然的理念《道德经》中强调了尊重自然的观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相互尊重,而非单纯地征服和利用自然。
今天,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亟需面对的问题。
而《道德经》中的尊重自然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
我们需要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弱者为尊的伦理道家思想中还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原则,倡导“弱者为尊”。
在《道德经》中,无名之器被视为宝物,因为它柔弱而不可破坏。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不同,不论其地位如何,都应平等相待。
在当今社会,弱者的声音常常被忽视,而《道德经》中所呈现的弱者为尊的伦理思想在现实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弱者的声音,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怀,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四、追求内心的平静在《道德经》中,道家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定静。
他们认为,追求物质的欲望只会让人心烦意乱,而真正的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沉迷于物质追求,追逐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
然而,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以内心的平静来面对忙碌的生活。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标题:道家的智慧引言概述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其智慧思想深刻而丰富。
道家的智慧涵盖了人生哲学、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家的智慧出发,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道家的人生哲学1.1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是人生的根本原则。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逆流而行,否则会遭受挫折和痛苦。
1.2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刻意追求功利,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才干事半功倍。
1.3 道家注重内心修养道家认为,内心修养是人生的关键。
要修身养性,悟道明德,才干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二、道家的修身养性2.1 道家强调内在修养道家认为,修身养性要从内在开始,要修炼内心,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2 道家倡导清心寡欲道家主张清心寡欲,不要被物质欲望所困扰,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2.3 道家注重身心合一道家认为,身心合一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要注重身体和心灵的统一,才干达到身心的平衡。
三、道家的处世之道3.1 道家强调隐逸避世道家主张隐逸避世,不要与世俗纷扰,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3.2 道家倡导守静持清道家认为,守静持清是处世之道的关键,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3.3 道家注重以柔克刚道家主张以柔克刚,不要与他人争斗,要以柔和的态度对待他人,才干化解矛盾,取得和谐。
四、道家的人际关系4.1 道家强调以道德为本道家认为,人际关系要以道德为本,要尊重他人,宽容包容,才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2 道家倡导以诚相待道家主张以诚相待,不虚伪不欺诈,要真诚待人,才干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4.3 道家注重以礼待人道家认为,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要懂得尊重他人,注重礼仪,才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道家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5.1 道家的人生哲学对当代人生有启示道家的人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对当代人生有启示,可以匡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难点和挑战。
道悟人生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道家思想便以其深邃的哲学内涵、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影响着无数仁人志士。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亦被道家的智慧所吸引,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我对道家思想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道法自然,顺应规律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有其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人生在世,要遵循道的法则,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和谐与平衡。
1. 顺应自然,知足常乐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顺应自然,知足常乐。
人生短暂,我们应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学会放下执念,不追求无止境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关注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2. 顺应规律,审时度势人生如同一场棋局,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道家思想教导我们,要顺应规律,洞察世事变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游刃有余,应对各种挑战。
二、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美道家思想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强大的内心。
1. 修身养性,提升道德品质道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根本。
我们要通过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做到诚实守信、宽容大度、仁爱慈悲。
2. 追求内在美,超越外在束缚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地位,而在于内在的修养和品质。
我们要学会追求内在美,超越外在的束缚,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清静无为,淡泊名利道家思想倡导“清静无为”,即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追求过多的名利。
以下是我对这一思想的感悟:1. 清静无为,回归本真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困扰。
道家思想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回归本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 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富足名利如过眼云烟,终究不能永恒。
我们要学会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富足,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道法自然,和谐共生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即万物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以下是我对这一思想的感悟:1.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教对幸福人生的定义与追求语录

道教对幸福人生的定义与追求语录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流派,以“道”为核心理念,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下面是一些道教对幸福人生的定义与追求的语录。
1. “平和宁静,无为自然。
”道教注重内心的平和宁静,认为人们应当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人生。
2. “修身养性,尊重自然。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通过修炼内心,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同时,道教也鼓励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界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
3. “守中保和,不极不端。
”道教主张守中保和,避免极端的行为和思维。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衡,注重内外的和谐,才能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4. “知足常乐,无欲则刚。
”道教倡导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认为人们应当满足于现有的条件,不贪图外物和功名利禄。
只有心境平和,不追逐世俗欲望,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5. “虚怀若谷,无以为攻。
”道教强调虚怀若谷的心态,认为人们应当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
只有放下成见和攀比心理,才能实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人生。
6. “道法自然,顺势而为。
”道教强调顺势而为,顺应自然法则。
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人们应当保持内心的平静,学会顺应变化,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7. “守真修身,以道为师。
”道教倡导守真修身的道德准则,认为人们应当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善良。
通过遵循道的指引,追求正直的行为和高尚的品质,才能实现幸福的人生。
8. “心若无挂,持道而行。
”道教认为,人们应当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无挂无碍的状态。
只有心无杂念,持守道的原则,才能追求自我境界的提升,实现幸福的人生。
道教对幸福人生的定义与追求主要集中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尊重自然,以及修身养性。
通过遵循道的准则,知足常乐,顺应自然规律,人们可以达到安定、满足和心灵的平衡,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人生。
道家哲学与人生智慧

道家哲学与人生智慧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是“道”,它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宇宙原理,也是人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根本。
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它主张人们要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的本来面貌。
这与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常常忽视了自然的力量和智慧,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环境的恶化。
道家哲学提醒我们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的规律,以便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道家哲学还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并不意味着不做事,而是指不强求和不执着于功利。
它告诉我们,只有放下功利心和私欲,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逐名利和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追求。
道家哲学提醒我们要摆脱功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只有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追求时,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智慧。
道家哲学强调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它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只有当我们放下欲望和执念,与自然相融合,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的诱惑和社会的压力所困扰,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道家哲学提醒我们要追求心灵的自由,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物质的束缚,与自然相和谐,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自由与和谐。
道家哲学与人生智慧的联系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和物质的追求的思考方式。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外在的成就,更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它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规律。
它还教导我们要放下功利心和私欲,以便实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道家哲学的智慧是一种超越个体和时空的智慧,它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人生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迷失在功利和物质的追求中,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品读道家妙语——感悟智慧人生!

品读道家妙语——感悟智慧人生!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先哲们无穷的智慧光芒,今天末学精选十条道家名言,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圣贤带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一,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庄子.人间世》坑害别人、坑害社会的人,早晚会受到惩罚,最终害了自己。
所以我们做人,不要耍小聪明,抱有侥幸心理,试问老天何曾放过谁?二,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列子.说符》世间的道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今天是这个道理,明天就可能是别的道理了;世界上也没有永远不对的事情,现在觉得这件事不对,许多年以后可能就又变成对的事情了。
这些道理其实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有些事,我们不必太去执着。
三,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老子.二十三章》我们人类都希望,生活永远美满幸福,但天地都在不停的运转变化,何况天地中的人呢?怎么会永恒不变呢?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四,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
——《列子.天瑞》天空虽然高大,但也有它的短处,大地虽然身处低位,但也有它的长处;即使圣人,也有他的缺点,就算是普通人,也有他的优点,所以,人要不断的取长补短,才能有所长进。
五,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三十八章》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拘一格,并不追求外在的形式,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德行,其实是真正的有德;品德低下的人,只注意外在的形式,表面看起来都合乎道德规范,其实是不明白道德的精华所在,还不是真正的有德。
六,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六十三章》真正有理想的人,心中没有自己,不把个人目标看得那么重要,反而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
而心中只有自我,把目的看得很重的人,反而更容易遭到失败,最终被社会淘汰。
七,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庄子.齐物论》凡事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天下虽大,但也是由最微小的物质形态组成,就是这个秋毫之末,也可以无限的细分下去;而泰山看上去很大,但和天地比起来,也是非常渺小的。
道家(道教)及其人生哲学

道家(道教)及其人生哲学唐坤一说起道家,人们自然会把它同道教这个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联系起来,使人们想起中国传说中的银须白发、仙风道骨的太上老君,想起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笔下那手执拂尘、神通广大的崂山道士,想起现实中那些为人斋醮祭祷、占卜吉凶、求神治病、炼制仙丹的羽衣法师……其实,道家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而道教则是汉朝末年才兴起的。
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约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所开创,并在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前286年)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后来,人们把以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
秦汉之际有"黄老学派",以黄帝和老子并称来说明道家源于黄帝,但那只是一种假托。
就道家思想的奠基来看,道家的开山著作只能是《老子》一书,它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思想深刻、独具特色的哲学经典著作。
《老子》一书大约只有五千字,它围绕"道"和"德"系统地阐述了老子的思想,后来人们也习惯把它叫做《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
因道家崇尚《老子》一书,西汉的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开始称其为"道德家",《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艺文志》则正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一。
由于道教思想的内核离不开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将他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
因此,一般也把道教归入道家之列。
继老子之后,有许多学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如杨朱、宋钘、尹文、彭蒙、慎到、田骈等,他们大都游学于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人们通常称其为"稷下道家"或"黄老学派"。
而庄子则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其思想体现在《庄子》这部稀有的奇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道与人生一、智慧人生按说,老子反对文明、厌恶社会,应该属于痴傻呆苶之类,然而诡谲的是,《道德经》中处处闪烁着人生的大智慧,二千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世界。
这是对世俗人们知识能力的挑战,也是对人们智慧水平的讽刺。
下面我们从中择取数条,大致归类,切磋其大意。
1.认清自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这样的人是智者;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这样的人聪明。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人善于揣摩别人想什么,做事情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的人则不行,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只在意自己的感受。
也有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比较谨慎,自己能做的做,不能做的不勉强;有的人则不然,认为自己无所不行,从不怕高估自己,这样的人不是自傲,就是自大。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四个“自”,活脱脱地描绘出一个自以为是者的形象:自我表现,自我彰显,自我表功,自端架子。
老子告诫说,一个自我表现的人不是聪明人,一个说自己有能力的人难以得到别人的称许,一个大讲自己功劳的人让别人反感,一个端架子的人不久就会被别人识破真相。
民间有句老话:半瓶子醋最响。
可是,大千世界中又有几人听得老子规劝。
2. 识人辨物。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易许诺的人,你不要相信他,他说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你真正找他做的时候,他往往会说出一堆困难理由,言而无信。
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谁轻易许诺,结果如何;谁总说“这事包给我”,结果又怎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实在话不好听,漂亮话不实在;真正明白的人表面上不善言谈,爱与人辩论的人往往是半瓶子醋;专精的人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人不专精。
三组句子,正反两个方面作对比,堪为生活中的警句。
别人对我说好话,听了以后感觉很舒服,不过要想一想:对方说的是否真心话?他为什么这样说?一个人夸夸其谈,上了“××论坛”,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专家学者,老子说,八成不是。
一个人自诩什么都懂,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3.完成事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着脚尖的人站不久,拼命跑的人跑不远。
人生在世,做成任何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业,不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肯定不行。
你想当一流的物理学家,要有多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人心浮躁,一些人想出名,搏出位,种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做法往往被人唾弃。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无论多么难做的事情,都需要从容易处入手;无论多么大的事情,都需要从小处做起。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很好,但不要忘记脚踏实地,从最简单处做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是众所周知的成语,不讲自明。
“大器晚成”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4.超然真理。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里的关键是“大”字,指超越人们感官认知的知识。
超然的白看起来似乎不纯净,超然的空间看起来没有角落,超然的音听起来没有声,超然的图像看起来没有形状,超然的直线好像弯曲。
这是怎么回事?宇宙空间大吧,它没有角落,当代物理学家给了个说法,叫“有限无界”,宇宙不是无限的,但又找不到边界。
这听起来自相矛盾,但与老子的说法殊途同归。
航空飞行,从北京到洛杉矶,从北极和阿拉斯加“绕着”飞,而不是沿着纬度线“直”飞,这两条航线哪一条直?航空人员最清楚。
震耳欲聋的声音,太大了,但它传不远,传得远的我们听不见,无线电波谁听得见?宇宙背景噪音谁听得见?人们常说“巧夺天工”,表示做的东西像天然的一样美,这仅仅是个比喻。
园艺师做的山水盆景好看吧,让园艺师到张家界、九寨沟自然景区看一看,马上无语。
古代埃及人修建的金字塔,中国人修建的长城,多么雄伟,但看看喜玛拉雅山,看看美国的大峡谷,岂可同日而语。
真正参破人生的智者不给人讲道理,因为是非完全颠倒,没有办法讲,讲了对方也不明白,干脆“讷”而不言罢了。
老子上面讲的道理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大多相悖,对还是不对?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人生追求决定了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
世俗社会中的人们追求的是功名利禄,遵循的是世俗生活的道理,按老子说的去做,八成会失败。
老子站在自然界看人和人生,人生的意义不是功名利禄,而是生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自己这条命,修养性命才是人生真谛。
他要告诉人们这个道理,他宣称自己要当“教父”。
有人说老子也关心社会和人生,于是大谈老子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思想。
这是皮相之见。
老子批判社会,否定物质人生;不仅批判腐败的社会和肮脏的人生,而且在老子看来根本就没有不腐败的社会和不肮脏的物质人生。
二、无为众所周知,老子讲“无为”。
请问诸君:什么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那是行尸走肉。
基于生命修行的立场,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为无为”,即做什么也不做,在有为中无所作为。
“为无为”的要诀是“抱朴守一”。
三、抱朴先说“抱朴”。
“抱朴”又叫“见素抱朴”,意思是说要做一个朴素的人。
老子所说的朴素,既指吃饭穿衣等外在形式,更指心灵和精神上的纯真无邪,是这二者的统一。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穿着很朴素,内心很复杂,利欲熏心,这样的人是假朴素,真阴谋,老子反对这样的为人作风。
“抱朴”的第一项要素是抛弃世俗知识。
若要内心朴素,首先不要学习世俗的知识,世俗的学习与生命修行背道而驰,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妨碍修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习会使人不安,使人焦虑,使人心态变坏。
世俗法律让人们遵守社会秩序,这会使人变得虚伪;世俗道德让人们做善事,无意中让你懂得了什么是邪恶。
变得虚伪,懂得邪恶,这本身就污染心灵。
所以,老子对世俗道德表示质疑:“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他告诫人们应该“学不学”,不学习那些肮脏的世俗法律和道德,使心灵保持纯洁,“绝学无忧”,心灵纯洁了也就心静了,脏心烂肺的人静不下心。
“抱朴”的第二项要素是“寡欲”。
在老子学说中,欲望是生命修行的障碍,必须克服。
应该克服感官欲望,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为什么说“五味令人口爽”?最近读到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记述了一个人“闭关”的经历:一个男士把自己关在幽静的屋子里,眼不见强光,耳不听噪音,口不食五味,馒头加白开水,连续数日。
闭关结束,他吃苹果的时候,感受到过去从未体验过的苹果的味道,经验了人类感受味觉的生理过程,这个时候他真正明白了老子“五味令人口爽”的含义。
对于生命修行来说,不知足是最大的祸害,贪欲是最大的过错:“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主张“少私寡欲”,欲望与私心联系在一起,私心少了,欲望也就少了。
应该遏制自己的生理欲望——“味无味”,应该视金银财富如粪土——“不贵难得之货”,因为圣人一无所有——“圣人不积”,越是一无所有,在生命修行方面积累越多——“既以与人己愈多”。
在功名利禄与生命的关系上,他提醒人们:“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他的回答是,生命是本,财富是末。
这道理,谁都明白,但就是实践起来困难,只有经历了生死劫难的人才有深切的体会。
“抱朴”的第三项要素是以德抱怨。
老子教导人们应该“报怨以德”,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我根本就不往心里去,根本就没记着那件事,在别人看来,我是一个不记仇、没心没肺的人,也是一个不知道感恩戴德的人,纯粹的傻子一个,因为我有一颗“愚人之心”,一点也不开化,像一个婴儿——“若婴儿未孩”:“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但我不是一个婴儿,而是一个成年人,这样的成年人在别人看来“独顽似鄙”,超级的痴傻呆苶。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耶稣基督的一句话:别人打你的左脸,就把你的右脸给他。
老子与耶稣,何其相似乃尔!换个角度看问题,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你对别人耿耿于怀,气得吃不香睡不好,对方根本不知道,人家照吃照睡。
你这是跟自己过不去!四、守一再说“守一”。
在《道德经》中,除了表示数字的“一”之外,还有意义完全不同的“一”,这个“一”与修行手段有关,是修行者意念关照的特定对象,故称“守一”,老子有时也说“抱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营魄抱一”。
“抱”是拥抱,通常是指手的动作,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认为是一个肢体动作,还是“守一”表达的确切。
“守一”,就是意念固定在一处。
做个简单的实验:诸位右手轻握,向上竖起拇指,伸直胳膊举到自己头的正前方,两只眼睛聚焦凝视自己拇指的指甲,凝视30秒……请问:有什么感觉?感觉到自己的心里宁静了,不再想乱七八糟的事情,不但不乱,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大脑凝固了。
道家所讲的“守一”,不是使用外部感觉器官,不是使用眼睛、耳朵,恰恰相反,是闭目塞听——“塞其兑、闭其门”,是“内视反听”,意识向自己身体内部看,向自己身体内部听。
有人会说:闭上眼睛看,塞上耳朵听,这样的人恐怕有精神病。
老子说不然,在我们的心灵内部,存在着一个自己从不知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既有景象,也有声音,还有气味,总之,外部世界能感觉到的,内心深处都有。
有人说:老子病得还不轻,应该找个心理医生看看了。
给大家说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大概是在1990年的春天,我得了感冒,引起扁桃体发炎,发烧很厉害,医生给用了青霉素普鲁卡因针剂,老百姓俗称“双效”,每日一支,共一个星期。
第四天,卫生院的护士给我注射后,我隐隐约约听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丝竹音乐般的声音,开始很纤细,声音渐渐大了起来。
我感到奇怪,我在那个社区已经生活了几年,周围的情况我很熟悉,没有学校,更没有乐队,怎么会有乐队奏乐?奇怪之际,我突然意识到:莫不是药物过敏!于是,马上告诉了护士,护士命令:趴在床上别动!我乖乖从命。
从未有过的体验发生了:耳朵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可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而且,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看见了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光怪陆离的景象,有点恐怖,我急忙睁开眼,不敢再闭。
这时,护士已经找来了医生,准备好了抗青霉素过敏药,准备给我注射。
我请求护士:先不要用,我还能坚持住。
我一直睁着眼睛,一闭眼就出景,所以干脆不闭,声音渐渐地变小直至消失,前后大约一刻钟。
这次经历,使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老子说“守一”,这个“一”是什么位置,《道德经》中提到“圣人为腹不为目”,可能是下丹田。
在后来的道教中,“守一”有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不同的位置,这涉及修行技术,讲内丹道教的时候再作阐述。
意念守住一个位置后,就不要离开——“能无离乎”,要调整自己的气息,放松自己的身体,像婴儿那样——“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保持这种状态到了一定时间,或者是两三个月,或者是两三年甚至更久,杂念去除了——“涤除”,就会有一系列特殊的心理体验——“玄览”、“天门开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