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含义与本质
第1章 管理学基础
(二) 知识素质
管理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是 一项复杂活动。管理工作融汇了多学科的知识,广泛的知识是提 高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基础。 管理者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政治、法律知识。 2.社会科学知识。 3.专业技术知识。 4.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5.自然科学知识。
标,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 导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管理的含义:
1.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 管理工作应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3. 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
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内容, 它们是管理的基 本职能。 4. 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
(三)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又称思维技能, 是 洞 察、分 析、判断、抽象和概 括事物的能力。概念技能包括纵 观 全 局,对 影响组织生存与发 展的重大因素作 出 正 确 判 断, 并在 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 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 从而找出关 键影响因 素 的 能 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以及权衡不同方案 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所面临的 问题越复杂,越没有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
1.科学决策能力。 2.知人善任能力。 3.组织协调能力。 4.开拓创新能力。
第三节 管理的过程及适用范围
一、管理工作的职能和过程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功能和行为。一项管理职能表 示一类管理活动的内容。对管理的职能有多种不同说法,我 们 认 为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决策、控制、沟通、创 新 七 项职能。其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最基本的职能。
论述管理的概念
论述管理的概念
管理的含义: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高效的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理解:管理载体是组织;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管理的对象有相关资源等。
一、管理的含义:
1、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高效的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是人类各种组织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
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所形成的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统称为管理学。
三、广义的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
狭义的管理是指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活动。
其理解要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管理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而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有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一般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期望,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管理学简答题必备考点!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一、管理的含义1.管理的载体-----组织2.管理的本质-----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信息、决策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5.管理的目的-----实现既定的目标二、管理的二重性1.管理的二重性指的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2.管理的自然属性指的是管理跟有效组织社会生产力相关的属性3.管理的社会属性指的是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联系的属性4.管理的二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指制约的三、管理职能间的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2.组织、领导、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四、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工作定额2.标准化(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3.差别计件工资制4.能力与工作相适应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五、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贡献1.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六项经营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管理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3.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六、巴纳德的贡献1.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认为组织中,经理人员最重要。
2.经理人员主要的职能:a.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b.使组织中每个成员都能做出贡献;c。
明确组织的目标。
3.一个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
七、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1.存在明确的分工2.按照等级原则对各种职位或公职进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原则3.通过正式考核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要求来任用4.职位普遍实行任命制(个别公选除外)5.具有专职的而不是兼职的行政管理人员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企业或组织的所有者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八、梅奥人际关系学说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九、系统分析步骤1.确定系统的最终目标,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目标和任务2.把研究对象视作一个系统,确定每个局部要解决的任务3.寻求完成总体目标及每个局部任务的可供选择的方案4.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选出最优方案5.实施组织所选方案十、全面质量管理的要点1.关注顾客2.注重持续改善3.关注流程(把工作流程是为质量持续改善的着眼点)4.精确测量(运用统计方法)5.授权于员工(质量管理是全体员工的职责和任务)十一、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五个条件1.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组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2.不是物理性资产3.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4.与对手相比,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5.有开辟新市场的能力(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第二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一、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1.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回报社会)2.造就合理有效的企业组织3.建立企业人文力与企业精神4.影响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二、道德管理的特征(论述)1.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的责任2.以社会整体利益为重3.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6.具有自律的特征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三、影响道德管理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2.人的特性3.组织结构4.组织文化5.问题的强度四、道德发展阶段的层次及特征1.前惯例层次:1.遵守规则以规避惩罚。
管理学课后答案完整版
管理学课后答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概论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管理师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每种职能活动是如何表现其存在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1)决策: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
(2)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3)领导: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4)控制: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5)创新: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
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角色。
4.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职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5.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中国:(1)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2)战国,《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战国,孙膑运用统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帮助田忌在赛马中胜了齐王。
管理的含义与本质
管理学教程1、管理的含义与本质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組織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組織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第一,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組織外部环境的约束下进行的,任組織都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并受到环境的约束.第二,管理是为实现組織目标服务的•管理活动具有目的性,其目的就是实现組織的目标.第三,管理工作要通过有效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組織目标.第四,管理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管理的本质:首先,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其次,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組織目标的圆满实现.再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做一些作业工作.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組織的目标.1、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2、组织的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3、判断题: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 准则.4、科学管理思想的演变:(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4)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工人和雇主两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互相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5、为什么说管理学的共性实质上也是现代管理学的特点?答:可概括如下(1)强调系统化(2)重视人的因素(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中的作用.(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法.(5)加强信息工作(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8)强调”预见能力(9)强调不断创新(10)强调权利集中.7、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定义及其本质
管理的定义及其本质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管理的定义及其本,欢迎阅读!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組織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組織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第一,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組織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下进行的,任何組織都存在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并受到环境的约束.第二,管理是为实现組織目标服务的.管理活动具有目的性,其目的就是实现組織的目标.第三,管理工作要通过有效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組織目标. 第四,管理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管理的本质:管理的本质,就是变无把握为有把握。
——《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这是在《极简管理》这本书中对管理本质的定义。
这本书是我国的纯本土、纯原创管理著作。
此书有望打破西方管理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论架构。
书中对管理的认识、对管理本质的定义,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值得广大管理者借鉴。
以下是书中对管理的描述以及管理本质的定义:管,原意为细长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达。
使之闭塞为堵;使之通行为疏。
管,就表示有堵有疏、疏堵结合。
所以,管既包含疏通、引导、促进、肯定、打开之意;又包含限制、规避、约束、否定、闭合之意。
理,本义为顺玉之纹而剖析;代表事物的道理、发展的规律,包含合理、顺理的意思。
管理犹如治水,疏堵结合、顺应规律而已。
所以,管理就是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
经合理地疏和堵的思维与行为,管理者能够理顺管理对象、及其与管理者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管理对象易于被管理者把握。
管理的直接目的不是获得成功的结果,而是提高成功的把握。
凡可称之为管理之物,皆因其可提高把握。
故管理的本质,就是变无把握为有把握。
——《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经营与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以员工为核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追求企业最优效率为目标。
管理学名词解释
8.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以求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 组织结构是企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载体,它在人的能动行为下,通过信息传递,承载着企业的业务流动,推动或者阻碍企业使命的进程。由于组织结构在企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企业所有战略意义上的变革,都必须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开始。
17.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12.分权;在管理学中,指的是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的分散
13.领导;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领导工作包括五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即客观环境)、职权和领导行为。
14.授权授权是组织运作的关键,它是以人为对象,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权力授给部属人员。即主管将处理用人、用钱、做事、交涉、协调等决策权移转给部属,不只授予权力,且还托付完成该项工作的必要责任。 组织中的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职权,权限则会在不同的层级间流动,因而产生授权的问题。授权是管理人的重要任务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效的授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巧。若授权得当,所有参与者均可受惠
5.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管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总论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答: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对这一定义可作进一步解释:1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它。
3 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 管理的职能是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3.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4.请解释伦理、道德的内涵伦理最初的自然形态是风俗习惯。
道德是指在一定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但它不是借助外在的强制如法律规范的形式上达到的统一,而是透过精神所达到的统一。
因而精神是伦理的文化内核,。
而所谓“德”就是个体将共同体的普遍性、普遍品质或普遍要求加以内化,“内得于己”并“外施于人”,形成个体内在的伦理普遍性,获得“伦理上的造诣”,造就精神同一性,从而使共同体成员达到“同心同德”。
因此,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5.解释功利主义、权利至上、公平公正、社会契约和推己及人五种道德观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社会结果。
答:五种道德观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社会结果主要表现为:1 功利主义道德观①内涵。
功利主义道德观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
②社会结果。
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手段,如果采取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手段,则会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同时,功利主义只是规定了对大多数人有利,而没有规定所得利益如何在相关人员中分配,所以很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不公,形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管理学中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简答题
管理学中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简答题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的学科,旨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以促使组织能够有效地运作和实现其目标。
而管理的本质则是指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基本属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管理学中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可从四个层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组织层面上,管理的本质在于协调和引导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无论是企业、政府机构还是非营利组织,管理者都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财务资源等,使它们协同工作,以实现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管理者需要制定计划、组织资源、指导员工以及控制绩效,通过有效的管理,使组织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持续发展。
其次,在人力资源层面上,管理的本质体现在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发挥其价值。
管理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管理者需要具备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能够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管理者还应该了解员工的能力和潜力,并通过合理的分工和激励机制,使每个人能够发挥其所长,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管理的本质在于关注人,引导人,以实现个体与组织的双赢。
此外,在决策层面上,管理的本质表现为战略和执行的转化。
管理者需要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决策和规划。
战略决策涉及到长远方向的选择和资源的配置,而执行则是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并使其顺利实施。
管理者需要分析问题、制定决策方案,并对其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
通过科学的决策和有效的执行,管理者能够推动组织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在组织文化层面上,管理的本质体现为价值观和信念的塑造。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模式的集合体,对组织的运作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倡导和践行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以激发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管理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管理学中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和引导资源、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发挥其价值、战略和执行的转化,以及价值观和信念的塑造。
对管理概念的理解
对管理概念的理解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以人为中心:管理主要是针对人的行为和决策进行管理,而不仅仅是针对任务或技术。
人是任何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对于达成组织目标至关重要。
2. 目标导向:管理的目标是达成组织的目标。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管理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评估。
3.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是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
计划是指确定组织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和行动计划;组织是指确定组织结构、分配资源和职责;领导是指指导和激励员工,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控制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4. 资源的有效利用:管理需要有效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等,以确保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的价值。
5. 环境适应性:管理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适应性。
随着环境的变化,管理的方式和策略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的来说,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整合组织资源、活动和力量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要素和条件。
管理的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管理的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2.管理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两重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种。
按管理层次划分:1.高层管理人员2.中层管理人员3.基层管理人员按管理领域和专业划分:1.综合管理人员2.专业管理人员管理学有以下特点:1.一般性2.综合性3.历史性4.实践性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就是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泰罗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法约尔出生于法国,是欧洲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梅奥。
决策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
计划,亦称谋划、筹划或规划,是指在工作或行动之前,通过科学的分析、预测与决策,对未来工作或行动作出全面筹划和部署的一系列活动。
计划的基本特征是:1.目的性2.首位性3.普遍性4.实践性5.效率性计划工作的任务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what),为什么要做(why),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何人做(who),以及如何做(how),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1H。
所谓决策,就是对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决策的具体内容: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2.决策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
3.决策要做分析评价。
4.决策要进行优选。
5.决策要进行实施的。
决策的作用1.决策是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2.决策是管理者的首要工作和基本职能。
3.决策在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战略决策又称宏观决策或全局决策,战术决策也称作微观决策或局部决策。
网络图的编绘规则1.两个事项(结点)之间,只能出现一个作业。
2.表示作业的箭线之间,不能直接接触。
3.网络图中不能出现循环闭合路线。
管理学(1)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与组织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
管理的核心是人。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2.管理的职能:主要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3.管理者及其分类:管理者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纵向分类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横向分类可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4.管理的技能:a。
技术技能:指对于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的熟悉和掌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业务方面的技能b.人际技能:指管理者在与人沟通,激励,引导和鼓舞人嘛的热情和信心方面的技能c.概念技能:指对复杂实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5.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6.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制度: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或法律形式a.个人业主制:又叫单一业主制企业,法律上为“自然人”企业,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b.合伙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投资,联合经营的企业,对债务负无限清偿责任 c。
公司制: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出资,依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立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人”企业7.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治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委托—代理关系。
——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该制度安排问题称为治理问题—-公司治理、法人治理8.组织的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
组织的发展应符合社会道德及履行社会责任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1.科学管理四条基本原则及本质特征:(1)确定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2)合理地选择工人,做到人适其事。
(3)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以使他们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工作。
管理学自学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一、管理的含义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2、管理的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进行的活动(主体)(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环境)(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目标)(4)管理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客体)(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一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3、相关概念:(1)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组织、指挥、领导和控制其他社会成员活动和行为的人们。
(2)理者的种类: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们委托的代理人和经理人;非政府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3)管理者的形式:个人形式;集体形式(4)管理的环境和条件:外部环境和条件一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内部环境一一组织内部状况(性质、制度、人员、技术水平、文化)(5)有效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机会、时间、信息。
4、为什么说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管理是管理者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其主观作用与客观的活动;(2)管理是通过被管理者的活动来有效的实现管理目标。
5、关键语句:(1)管理的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管理本质上就是为了有效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3)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4)管理是管理者主观见之于被管理者客观的活动,是典型的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特性1、管理具有两重性(1)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管理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伴而生的活动;管理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常务.一管理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具有可学习性和可借鉴性。
特殊性:a、管理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进行的,管理的社会历史性质无疑是由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决定的;b、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环境和条件的管理,也有其特殊属性和特有规律。
(2)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管理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
管理的认知和理解
管理的认知和理解
管理是一门涉及广泛知识领域的学科,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认知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管理的本质
管理是一种协调有限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它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
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发挥团队的最大效能。
2. 系统思维
管理需要系统思维,将组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要认识到组织内部各部门、层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3. 人性化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与人打交道。
了解人的动机、需求和行为模式,并采取相应的领导和激励方式,是管理的重中之重。
同时还需重视人的发展,培养人才。
4. 变革与创新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管理者必须具有变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要善于预见和把握机遇,勇于突破常规,引领组织与时俱进。
5. 社会责任意识
现代管理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影响、环境保护等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6. 终身学习
管理知识和实践都在不断更新,管理者必须保持学习的渴求,与时俱进。
要虚心吸收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认知和理解管理,需要全面、系统和人性化的思维方式,并具备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如此,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科学管理,引领组织持续成功。
管理学原理提纲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一、管理的概念:1.概念和含义:即管理者依据组织内在的活动机理,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从而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的过程。
(1)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管理的主体是人。
(4)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和控制。
(5)管理的作用是有效和高效。
2.管理的其他观点:(1)泰勒认为管理是指挥他人用最好的方法去工作。
(2)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创始人,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3)”3M”指资金、物资、人。
(4)孔茨认为管理师是维持一种环境,是集体工作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5)毛泽东。
1946年提出管理是社会主义教育。
(6)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7)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二、管理的重要性1.管理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2.管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3.管理是提高组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4.管理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三、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1.自然属性(共性):指同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管理,决定了管理的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
表现为管理没有国界,管理是生产力,管理者已经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管理科学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
2.社会属性(个性):指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社会背景相联系的观念里,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管理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其社会属性决定了管理的差异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的表现:(1)不同的社会制度,管理特点不同;(2)同一社会制度管理也会因地区、民族、维华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3)不同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管理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四、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1.科学性:在管理领域应用科学方法,综合抽象出管理过程的规律、原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揭示了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是管理者实践的结晶。
2.艺术性:在管理过程中,遵循管理规律,熟练的运用管理科学知识,采取巧妙灵活的方式、方法,达到管理效果表现出来的性质。
管理学重点,仅供参考-Puls
P20 1 3 4 6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答:管理师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对这一定义可作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而不是其他。
更具体地说,管理的本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答: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人、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人、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4.根据卡茨的研究。
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答:罗伯特·卡茨认为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6.西方管理理论出现哪些分支?每个理论分支的内容与特征各是什么?答:一、古典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特征: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2.组织管理理论特征: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二、行为管理理论特征: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
改变了人与机器不差别的观点。
三、数量管理理论特征:数量管理理论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
四、系统管理理论特征: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
五、权变管理理论特征:着重考察有关的环境变量与各种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采用相应的管理模式。
六、质量管理理论特征: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管理的含义及本质
管理学教程1、管理的含义与本质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組織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組織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第一,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組織外部环境的约束下进行的,任組織都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并受到环境的约束.第二,管理是为实现組織目标服务的.管理活动具有目的性,其目的就是实现組織的目标.第三,管理工作要通过有效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組織目标.第四,管理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管理的本质:首先,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其次,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組織目标的圆满实现.再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做一些作业工作.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組織的目标.1、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2、组织的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3、判断题: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4、科学管理思想的演变:(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4)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工人和雇主两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互相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5、为什么说管理学的共性实质上也是现代管理学的特点?答:可概括如下(1)强调系统化(2)重视人的因素(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中的作用.(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法.(5)加强信息工作(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8)强调”预见能力(9)强调不断创新(10)强调权利集中.7、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教程1、管理的含义与本质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組織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組織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第一,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組織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下进行的,任何組織都存在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并受到环境的约束.第二,管理是为实现組織目标服务的.管理活动具有目的性,其目的就是实现組織的目标.第三,管理工作要通过有效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組織目标.第四,管理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管理的本质:首先,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其次,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組織目标的圆满实现.再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做一些作业工作.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組織的目标.1、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2、组织的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3、判断题: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4、科学管理思想的演变:(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4)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互相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5、为什么说管理学的共性实质上也是现代管理学的特点?答:可概括如下(1)强调系统化(2)重视人的因素(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中的作用.(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5)加强信息工作(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8)强调”预见能力(9)强调不断创新(10)强调权利集中.7、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8、组织的含义:组织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向各个成员分配给,同一个中星微的动态活动;作为结构,组织是把动态活动中有效合作的相互关系相对静止而形成那个的静态模式。
7、决策的含义:对决策概念做狭义的理解还是广义的理解,狭义地说,决策是在几种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
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
所以,决策就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8、决策的构成要素:(1)决策者:可以是单独的个人或织群体的机构(2)决策目标:决策行动所期望达到的成果和价值;(3)自然状态: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情况和条件(4)备选方案: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行方案;(5)决策后果:决策行动所引起的变化或结果(6)决策准则:选择方案所依据的原则和对待风险的态度。
9、决策的类型: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10、决策的特点: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决策类型与组织层次的关系。
11、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的区别:(1)从调整对象看,战略决策调整组织的活动方向和内容,战术决策调整在既定方向和内容下的活动方式。
战略决策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战术决策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
前者是根本性决策,后者是执行性决策。
(2)从涉及的时间范围来看,战略决策面对的是组织整体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战术决策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某个或某些具体部门在未来各个较短时间内的行动方案。
因此,战略决策是战术决策的依据,战术决策是在战略决策的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决策的落实。
(3)从作用和影响上看,战略决策的实施是组织活动能力的形成与创造过程,战术决策的事实则是对已形成能力的应用。
因此,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影响组织的效益与发展,战术决策的实施效果这主要影响组织的效率和生存。
12、决策的过程:决策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典型的决策过程包括以下六个阶段:(1)研究现状,判断改变的必要(2)明确组织决策目标(3)拟定方案(4)方案的比较与选择(5)执行方案(6)检测处理13、决策地影响因素:(1)环境:环境对组织决策影响重的。
首先,环境的特点影响者组织的活动选择。
其次,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也影响者组织的活动选择。
(2)过去决策,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明天是今天的延伸。
(3)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未来条件并不总能事先预料。
(4)组织文化,文化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5)时间,决策具有及时性,要受时间的制约。
14、什么是计划:计划是一种普遍的和连续的执行功能,它包括复杂的领悟、分析、理性思考、沟通、决策和执行的过程。
15、计划的类型: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于作业计划;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16、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他们互相区别的原因是因为这两项工作解决的问题不同。
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而计划是对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一定时期内具体任务的安排,他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此外,计划与决策又是相互联系的,这是因为:(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事实提供了组织保证(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17、影响计划有效性的权变因素:(1)组织层次(2)组织的生命周期(3)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
18、计划的作用:(1)计划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2)计划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3)计划是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方法。
(4)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标准。
19、目标管理的方法和条件:主要前提条件:(1)每位管理者在一定关键领域中都有其职责。
(2)必须在这些附有职责的领域中设置目标(3)指定使目标有效的标准(4)对目标的需求和有效性,上级和下级都有责任(5)实现控制需要汇报工作进度(6)对结果要进行评价。
方法:(1)目标的设置(2)目标实施阶段(3)总结和评估阶段。
20、目标管理的优点、缺点:优点:(1)改善管理工作(2)组织明晰化(3)鼓励员工勇于承诺和自我实现(4)形成有效的控制(5)目标管理表现出良好的整体性缺点:(1)目标难以制定(2)强调短期目标(3)目标的商定很费时间。
21、实施目标管理的必要条件:(1)推行目标管理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
(2)主管人员积极参与、协调和授权(3)有效的前景调查和计划活动(4)目标管理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
22、组织包含的四个重要要素:(1)目标和宗旨(2)人员于职务(3)职责与职权(4)协调。
23、组织设计的依据:(1)组织结构与战略(2)组织结构与环境(3)组织结构与技术(4)规模与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
24、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1)因事设置与因人设置相结合(2)权责对等(3)目标统一25、职务设计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1)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设计职务(2)职务扩大化(3)职务丰富化(4)团队26、管理幅度:人和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的。
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被称作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或”管理跨度“。
27、管理层次与幅度的关系:在管理幅度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组织的规模大小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成员数目越多,其所需的管理层次就越多;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每个主管所能直接控制的下属人数越多,所需的管理层次就越少,主管人员委托一定数量的人分担其管理工作,结果是减少了他必须直接从事的业务工作量,但与此同时,增加了他协调受托人关系的工作量。
28、扁平结构与锥式结构的利弊:(1)扁平结构缩短了上下级距离(2)锥式结构具有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的特点。
29、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的区别:织与有机式组织是组织设计的两种模式。
机械式组织是综合运用传统设计原则的产物,包括有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制等;有机式组织者是综合运用现代设计原则的产物,包括有简单结构、矩阵型、多维立体型等。
机械式组织机构与传统意义上的金字塔形实体组织具有相同的特点;有严格的层次关系、高度复杂化、高度正规化、高度集权化,有正式的沟通渠道。
有机式组织结构与现代意义上的扁平型实体组织具有相同的特点;强调纵向及横向的合作、职责不断调整、低度正规化、低度集权化,存在非正式沟通渠道。
30、人员配备的原则:为求的人与事的优化组合,人员配备过程必须依循因事择人,因才施用、动态平衡的原则。
31、管理人员的来源:选聘主管人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从组织内部提升(内升制),二是从组织外部选聘(外求制)32、选聘的依据标准:职位本身的要求以及主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33、管理人员选聘的程序和方法:(1)公开招聘(2)粗选(3)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考核(4)民意测验(5)选定管理人员34、直线与参谋的含义及关系:直线关系:有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便是所谓的直线关系。
参谋关系:是伴随着直线关系而产生的,参谋的工作首先是为了方便直线管理的工作,减轻他们的负担。
两者的关系:他们是两类不同的职权关系,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利,而参谋关系这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利。
35、直线与参谋所产生的矛盾以及解决的方法:在实践中,直线于参谋的矛盾往往是组织缺乏效率的原因之一。
考察这些低效率的组织活动,通常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倾向,或者虽然保持了命令的统一性,但参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或者参谋作用发挥失当,破坏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从直线人员这方面说,他们所需对自己说下部门的工作结果负责。
当参谋人员和部门,对于自己有关的工作指手画脚、喋喋不休地议论和评论时,直线人员就有可能认为是干预了自己的工作,闯进了自己的领域,从而可能对他们产生不满。
引起直线与参谋的矛盾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参某人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作用。
解决方法:解决矛盾的关键是要合理利用参谋的工作,明确直线与参谋的关系,授予参谋机构必要的职能权利。
必须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条件。
(1)明确职权关系(2)授予必要的职能权利(3)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36、组织中参谋人员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参谋专家向他们的直线上司提出意见或建议,由后者把意见或建议作为指示传达到直线下级机构(2)直线上司授权参谋直接向自己的下级传达建议和意见,取消自己的中介作用,以减少自己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并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