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 标准
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

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地基所允许的最大沉降值。
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环境和维护社会利益。
一、标准制定依据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的制定应该遵循以下依据: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2.地质勘察报告和工程设计文件的内容;3.现场勘察和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价。
二、标准制定原则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的制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原则: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可靠性原则:确保工程建设的可靠性和持久性;3.经济性原则:在保证上述两个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建设成本。
三、标准制定内容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的制定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标准适用范围:明确适用的工程类型和地区范围;2.标准分类和级别:根据工程类型和地质条件,将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和级别;3.标准数值和计算方法: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和工程设计文件,确定标准数值和计算方法;4.标准实施和监测方法:明确标准实施和监测方法,包括监测点的布设、监测时间和监测数据的处理和评价等。
四、标准数值和计算方法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的制定应该根据不同工程类型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标准数值。
1.建筑物基础建筑物基础的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应该根据建筑物类型、荷载大小、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的安全等级等因素进行计算。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基础的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应该小于等于5毫米。
2.桥梁和隧道桥梁和隧道的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应该根据桥梁和隧道的类型、跨径、荷载大小、地质条件和安全等级等因素进行计算。
一般情况下,桥梁和隧道的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应该小于等于10毫米。
3.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应该根据水利工程类型、荷载大小、地质条件和安全等级等因素进行计算。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的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应该小于等于15毫米。
4.其他工程其他工程的混凝土地基沉降标准值应该根据工程类型、荷载大小、地质条件和安全等级等因素进行计算。
混凝土路基沉降标准

混凝土路基沉降标准一、前言混凝土路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沉降现象。
为了保证路基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需要制定相应的沉降标准,对路基的沉降进行监测和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路基沉降标准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二、混凝土路基沉降标准的分类混凝土路基沉降标准通常可以分为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两类。
1.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针对混凝土路基的基本质量要求制定的标准。
这些要求通常包括路基的稳定性、坚固性、平整度、耐久性等方面。
在制定质量标准时,需要考虑路基的使用场所、使用年限、设计荷载等因素。
2.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指对混凝土路基施工和维护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这些要求通常包括施工工艺、材料选用、测试检验等方面,以确保混凝土路基工程质量的可控性和可靠性。
三、混凝土路基沉降的影响因素混凝土路基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路基设计和施工质量路基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如果设计和施工不合理,路基可能会出现沉降现象。
2.路面荷载路面荷载是指车辆通过路面时对路基的荷载作用。
如果荷载过大,路基可能会因此出现沉降现象。
3.路基土壤性质路基土壤的性质对路基的稳定性和沉降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土壤的承载力不够,路基可能会出现沉降现象。
4.气候和环境因素气候和环境因素对路基的沉降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例如,雨水的渗透、冻融循环、气温变化等都可能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四、混凝土路基沉降标准的制定混凝土路基沉降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路基使用场所路基的使用场所对沉降标准的制定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使用场所不同,对沉降的要求也不同。
2.路基设计荷载路基设计荷载是制定沉降标准的重要依据。
如果设计荷载过大,路基可能会出现沉降现象。
3.路基设计和施工质量路基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是制定沉降标准的重要因素。
如果设计和施工不合理,路基可能会出现沉降现象。
4.路基土壤性质路基土壤的性质对沉降标准的制定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面沉降测量规范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基于卫星的定位、导航、授时系统,又称天基PNT系统。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GB/T 12897、GB/T 18314、 GB/T 24356、 CH/T 1004、 CH/T 2008、 CH/T 8016、 DZ/T 0283、 JJF
11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其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1
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松散地层压缩所导致的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包括在其发育过程中 伴生的地裂缝现象。
[DZ/T 0283-2015, 定义 3.1]
3.1.2 地面沉降监测 la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采用多种测量技术手段通过定期重复测量地面(地层)高程变化,为地面沉降的研究与防控、治理
提供准确、可靠资料的各项监测工作。 3.1.3
1
DZ/T XXXXX—XXXX
地裂缝 ground fracture 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 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3.1.4
正常高 normal height 通过地面点的正常重力线到似大地水准面的距离。Hale Waihona Puke DZ/T XXXXX—XXXX
目次
前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1
公路路基沉降允许范围

公路路基沉降允许范围
公路路基的沉降允许范围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路基所允许的沉降量范围。
沉降是指路基的垂直变形,主要由于地基土壤的压缩或沉降引起。
沉降会对道路使用产生影响,影响道路的平整度、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公路路基的沉降允许范围通常由相关的规范或标准规定。
具体的允许范围会根据路基所在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设计标准等因素进行评估和设定。
一般来说,公路路基的沉降允许范围在0.5厘米至5厘米之间。
具体的允许范围还需要根据路基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如果发现路基的沉降超出了允许范围,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以确保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地质灾害之四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2. 非构造成因
不同地区由于其地质结构与影响因素不同,导致其地 面沉降的范围与沉降速率不同。一般而言,地面沉降 的面积较大,沉降速率多在80mm/a以上。
二、分布特征
分布:平原、盆地的大城市和油气开发区 沉降速度:几~几十厘米/年。 沉降量:几米~近十米。
我国的地面沉降区
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上海、天津、 沧州等) 小型河流三角洲区(福州、湛江、宁波等) 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北京、保定、郑 州等) 山间盆地和河流区(西安、太原、运城等)
北京市的地面沉降(最大速率):
1966年以前:缓慢形成,2~5mm/a。 1966~1973年,加速,10mm/a。 1973~1981年,快速发展,50mm/a。 1981年以后,下沉减缓,29mm/a。 1966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70年代中期猛增。
2. 地下油气开采
开采油气造成地下压力亏损,引起地 面沉降。
三、形成机制
(一)形成的地质条件 (a)松软的第四纪沉积物 黏土 粉砂质黏土 黏土质粉砂 粉砂 细砂 粗砂 砾石 (b)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
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
近代河流冲积环 境模式
近代三角洲平原 沉积环境模式
断陷盆地沉积环 境模式:临海式 断陷盆地;内陆 式断陷盆地
(二)地面沉降的致因
如加州的长滩市的地面沉降量达9 米。我国的大庆、胜利油田都出现地 面沉降。
3. 人类工程
地面建筑物增多,负荷过重。 地下隧道 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1173~1185年,建 至3层,塔发生倾斜。 1274~1284年,建 至7层,塔斜增加。 1350年,塔建成, 塔顶偏离中心1.5m。
4. 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
DD 2006-0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www.bzfxw.com
I
11.1 一般要求……………………………………………………………………………………18 11.2 建立地面沉降监测资料数据库……………………………………………………………18 11.3 报告编写要求………………………………………………………………………………19 附录 A 水准标石类型符号表(规范性附录)…………………………………………………20 附录 B 一等水准点之记(资料性附录)………………………………………………………21 附录 C 准网结点接测图(资料性附录)………………………………………………………22 附录 D 水准标志图(资料性附录)……………………………………………………………23 附录 E 水准标石类型图(资料性附录)………………………………………………………24 附录 F GPS 测量野外基本情况表(资料性附录)……………………………………………27 附录 G 标石类型图(资料性附录)……………………………………………………………30 附录 H 监测成果统计表(资料性附录)………………………………………………………32 附录 I 地面沉降土体专门性试验(资料性附录)……………………………………………34 附录 J 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分析方法(资料性附录)…………………………………………38 附录 K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报告内容(资料性附录)………………………………………42
www.bzfxw.com
II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前
言
本标准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2001)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 0154-1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 范(GB/T 18314-2001)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33-1994)等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编制而成。 由于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涉及的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较多, 专业性较强, 除了地学 知识外, 涉及到大量与测量学和仪器使用有关的专业知识, 在使用过程中本技术要求未及部 分可照相关的技术标准执行。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 、附录 F、附录 G、 附录 H、附录 I、附录 J、附录 K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庆成、叶晓滨、钟立勋、李志明、刘文波、李采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DD2006-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 D2006-02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3月目 次前言 (Ⅰ)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4)4.1地面沉降监测的必要条件 (4)4.2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设计 (4)4.3地面沉降监测的主要目的 (4)4.4地面沉降监测的主要任务 (4)5地面沉降现状调查 (4)5.1主要任务 (4)5.2调查范围 (4)5.3调查内容 (4)5.4资料收集 (5)6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布设 (5)6.1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 (5)6.2地面沉降GPS监测网 (8)6.3地面沉降地下水动态监测网 (10)6.4地面沉降InSAR监测 (11)7地面沉降监测的内容及要求 (11)7.1监测内容 (11)7.2水准网的监测要求 (11)7.3 GPS网的监测要求 (14)7.4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监测要求 (14)7.5土体样品实验分析 (16)8外业成果的记录与整理计算 (16)8.1地面沉降水准网 (16)8.2 GPS监测网 (16)8.3地下水动态监测网 (16)8.4数据的统计整理 (17)9地面沉降趋势预测评价 (18)9.1预测评价目的和任务 (18)9.2预测评价依据 (18)9.3预测评价方法 (18)9.4地面沉降预测预报原则 (19)10地面沉降区地裂缝长期监测 (19)10.1监测任务 (19)10.2监测方法 (20)10.3监测要求 (20)11资料整理与成果编制 (20)11.1一般要求 (20)11.2建立地面沉降监测资料数据库 (20)11.3报告编写要求 (21)附录A 水准标石类型符号表(规范性附录) (23)附录B 一等水准点之记(资料性附录) (24)附录C 准网结点接测图(资料性附录) (25)附录D 水准标志图(资料性附录) (26)附录E 水准标石类型图(资料性附录) (27)附录F GPS测量野外基本情况表(资料性附录) (30)附录G 标石类型图(资料性附录) (33)附录H 监测成果统计表(资料性附录) (35)附录I 地面沉降土体专门性试验(资料性附录) (37)附录J 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分析方法(资料性附录) (41)附录K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报告内容(资料性附录) (45)前 言本标准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2001)、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 0154-199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33-1994)等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编制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沉降标准
地面沉降是指地面表面因为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下降的现象。
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在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
地面沉降不仅会影响基础设施的稳定性,还会对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地面沉降的标准以确保公共安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地下水的抽取和沉积物的下降。
其他原因还包括人类活动、地震、海平面上升等等。
对于地面沉降的标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地面沉降标准:
美国: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ASCE) 的标准规定,当地面沉降超过原始地面的10%时,必须进行修复。
如果是在开采油、气或矿物等活动中引起的地面沉降,该比例仅为5%。
中国:
中国气象局制定的标准规定,当地面沉降超过5毫米时,应被视为沉降事件。
如果发生在建筑物的基础上,则超过3毫米即需修复。
英国:
英国地质调查局 (BGS) 制定的标准规定,当地面沉降超过原始地面的1.5倍时,就应进行修补。
同时,如果发现有稳定性问题,则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标准规定,当地面沉降超过原始地面的20%或5毫米时,就应进行必要的修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只是参考,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具体情况。
一些不同类型的地面沉降,如自然沉降和由水位变化引起的沉降,需要采用不同的标准。
总的来说,建立地面沉降标准的目的是确保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
展。
只有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