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调查要点
地面沉降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专门水文地质学§13.3地面沉降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地面沉降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是指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幅度较大、速率较大的地表高程垂直下降的现象。
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开采地下水或其它地下流体所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或压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意大利威尼斯城最早发现地面沉降。
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地下水(油气)开采量增大,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墨西哥、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均发生了严重的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特征是主要发生于大型沉积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区的工业发达城市及油气田开采区。
其特点是涉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往往不易被察觉;在城市内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波及的面积大;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特性,就是用人工回灌办法,也难使地面沉降的地面回复到原来的标高。
因此地面沉降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危害极大。
经过对地面沉降的长期观测和研究,对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已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地面沉降的原因颇多,有地质构造、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之一,人类工程活动既可导致地面沉降,又可加剧地面沉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大量抽取液体资源(地下水、石油等)、地下气体(天然气、沼气等)活动是造成大幅度、急剧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原因;2. 采掘地下团体矿藏(如沉积型煤矿、铁矿等)形成的大范围采空区,及地下工程(隧道、防空洞、地下铁道等)是导致地面下沉变形的原因之一。
3. 地面上的人为振动作用(大型机械、机动车辆等及爆破等引起的地面振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土体的压密变形。
4. 重大建筑物、蓄水工程(如水库)对地基施加的静荷载,使地基土体发生压密下沉变形。
5. 由于在建筑工程中对地基处理不当,即地基勘探不周。
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地面沉降调查及成因分析
宁道昌 王才燕 刘撼
指导老师: 程鹏环
报告内容:
• • • • • • • 1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3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4.本项目的主要研究结果 5有关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6我学到了什么 7总结与下步打算下步打算
1.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本项目的研究背景:
• 6 对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区地面 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 7 总结本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经验 教训。来自3.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 一.里下河浅洼平原的地貌特征:
• 1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 2东北高,西南低,呈东北向西南倾斜 • 3南北两缘高,中间洼
3.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 2区域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 对自然地貌的改造,实验研究区内的地层 岩性分布、工程地质条件。
2.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1 广泛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现场踏勘,掌 握本地区地形地貌特征,调查地面沉降发展现状, 了解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情况。
大纵湖
2.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2 通过盐城市国土资源局、盐城市水利局等 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本区地下水动态方面的 最新信息;通过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 等及时获取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5有关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 1本区深层地下水属于半消耗型水源避免长 期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 • 2水资源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起基于地理信 息系统的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系统水资源 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起基于地理信息系统 的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系统,保证地下水 可持续开发。 • 3利用GPS RTK、InSAR等现代测绘技术手段, 提高地面变形监测的效率和覆盖面
• 1 盐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勘察等地质灾害调查 工作仅是基本上了解了全市地质灾害的分 布规律和宏观发展趋势,工作精度较低。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摘要:地面沉降量增加过快大会易造成各种建筑物大量下沉、地下电缆管道大面积破损、洪涝地震等各类灾害持续加剧蔓延等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给整个国民经济安全造成极为巨大潜在的严重损失。
针对当前上述严峻问题,结合前人多年收集的各种研究报告资料,本文着重对区域地面的沉降特征进行开展了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综合与评价验证了各地现有成熟的各种地面异常沉降特征预测体系及各种监测分析技术,并着重根据各不同地区地面反常沉降行为的主要特性,提出有了具体针对性可行的综合预防应对策略措施及相关治理工作措施,对加强地面超常沉降预防治理应对工作都有着一定价值的借鉴参考意义。
关键词: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治理措施1地面沉降相关的监测技术概括1.1 常用的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大范围监测技术水准测量站1~5技术较为可靠、成熟,高程测点系统存在较大失效的可能性,集成化、自动化应用程度比较低,不能满足大规模信息化的监测工作需求全球定位系统(GPS)1~10点式监测,集成化、自动化运用程度很高,布设和密度相对较低,成本投入较偏高合成孔径干涉仪雷达(InSAR)1~20分布式光纤连续面监测,集成化、自动化及控制一体化程度要比较高,成本要求比较高,精度要求易受地面农作物等环境因素干扰等的影响分布式光纤0.01精度高、效率比较高,性能要成熟和可靠,自动化系统集成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施工技术方法比较简便,成本要稳定和可控,脆弱和易剪断,安全可靠存在应变折减小地尺度范围变形监测新技术分层标0.1点式变形监测,可实现分别实现对地层不同变形类型地层剖面的压缩和变形(膨胀)的测量数据及动态监测,实施应用时难度一般稍嫌大,成本要求亦较高基岩标0.1点式形变监测,数据可靠性能力更要求强,传感采集点密度也一般都较低,实施工作中技术难度都比较之大,成本较高。
1.2SBAS⁃InSAR技术SBAS监测技术是指一项是由Beradino等人团队在于2002年时所首先提出来使用的一种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的InSAR监测方法[详见图表12页]。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摘要:地面沉降是城市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在人类建设活动及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地壳表层土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导致不同地区地面的高度有所下降,形成了难以逆转的地质问题。
通常情况下,地面沉降的共有表现为持续时间较长,发展比较缓慢,区域影响较大,产生的原因复杂和治理问题多等,沉降的长期存在对城市建设、交通运输、资源调度、经济发展和居住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主要分析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沉降预测;治理措施引言目前,很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地面沉降分析工作,地面沉降的治理工作也有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有效控制其继续恶化的趋势,面对如此严峻的沉降问题,日后的研究工作开展仍十分困难。
随着地面沉降问题的日益严重,为防止地面沉降导致巨额损失,有必要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1、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分析因地面沉降监测范围有所差异,监测技术包括大范围监测技术和小范围监测技术。
大范围监测技术通常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合成孔径干涉雷达(InSAR)、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以及水准测量等。
GPS监测技术是利用人造卫星对一个指定的测量地点进行三边测量定位,根据测量定位获得的地面高程数据实现地面沉降监测。
InSAR监测技术是沉降监测的先进技术,通过对固定点测得干涉图像和波形信号,模拟出测量点的三维模型特征,然后比较SAR图像的相位差获得干涉条纹,进而得出测量点高程数据的变化,达到沉降监测目的。
多年以来,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已成为国际区域光纤通信成果中新型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先进的光时域反射仪(OTDR),把光纤当作传感元件,发挥其在传输过程中的介质特性,研究光纤在各个区域的温度和应变分布规律,完善沉降监测方法。
小范围监测技术包括常见的水准测量、基岩标及分层标等方法。
其中,水准测量也被称作几何水准测量,该方法是通过水准尺和水准仪2种仪器来测量地面上不同点之间的高差关系,保证在某个区域内沉降监测能得到满足要求的监测精度。
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分析 刘杰
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分析刘杰摘要:地面沉降是由综合性因素引起的地面标高损失,分析引起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及沉降发展趋势,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合理的技术保障和理论依据。
本文对引起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理论探究,分析了各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大小。
在引起地面沉降的各因素中,地下水开采为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建立累计地面沉降量与累计地下水开采量之间的模型,对天津市滨海新区沉降形势进行了合理的预测。
关键词: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沉降影响因素;地下水开采1 引言地面沉降是当前天津市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宝坻城关以南的广大平原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面积多达9000余平方公里 [1]。
近年来随着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域定位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受地面沉降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通过开展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分析,能够合理的评价滨海新区地貌沉降危险性现状、产生沉降的影响因素以及沉降发展趋势,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障和理论依据[2]。
2 调查区域及沉降现状2.1调查区域天津市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
由表1和图2可以看出,近年来滨海新区每年平均沉降量在22mm左右,沉降量较大的地区集中在汉沽东部、塘沽西部以及大港北部,个别地区也存在沉降漏斗现象[4]。
整体来说汉沽沉降量较大,塘沽、大港沉降量较小。
3 滨海新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及分析地面沉降是由综合性因素引起的地面标高损失,目前引起沉降的因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5]。
自然因素包括构造因素引起的沉降和欠固结软土引起的沉降;人为因素包括地下水开采、地热和油气资源开采、软土的次固结变形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沉降观测专项方案
沉降观测专项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1.1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大,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地质
病害(沉降)的损害也随之出现,而沉降是城市的地质病害中最常见的一种,地下水井开发、排水网落槽等均会造成沉降损害。
因此,对沉降现象
的定量观测及分析,对做好安全防范、精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2目的
为了保证城市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城市地下水环境的演变特
点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制定观测方案,以便定量观测和评估沉降现象,及早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二、观测内容
2.1现场勘察
现场调查工作是进行沉降观测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1)地貌工作:通过现场调查建立基础资料,了解目标区域的地貌
地质特征,主要将进行地形分析、地质构造分析等。
(2)地下水工作:了解地下水斜面深度、倾角、渗透率、瞬间渗透
率等物理参数,推测沉降潜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3)土地利用及建筑物工作:对土地利用和建筑物类型等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沉降影响范围、潜在程度等。
2.2数据采集
为了更好地实现沉降的定量观测与分析。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
目录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1.2、地面沉降的类型 (2)1.3、沉降灾害的成因 (2)二、传统地面沉降检测手段 (3)2.1、水准测量 (3)2.2、三角高程测量 (4)2.3、GPS测量 (4)三、InSAR地面沉降监测 (4)3.1、DInSAR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6)3.2、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8)3.3、DInSAR测量缺陷 (9)3.4、InSAR变形监测新技术 (10)四、InSAR监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10)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一直以来,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形变引起的。
其中不仅有地震形变、地面沉降、火山运动、冰川漂移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还有由于工程开挖、地下水抽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不可逆的地表形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
其中,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其中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都受到严重的地面沉陷的影响。
仅上海地区,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沉降总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公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00亿元。
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是上海市,1922~1938年地面平均下沉26mm,至1965年沉降中心地面沉降最大值达2.63m,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mm;北京市区东部600km2,地面出现沉降,最大沉降累计达550 mm;天津市1959年开始出现地面沉降,1980年范围扩大到7300 km2,沉降量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900 km2,沉降大于lm的范围达135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5米;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mm的沉降中心有5处多,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 km2;太原市沉降量大于200mm的面积有254 km2,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380mm。
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
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摘要关键词1.引言地面沉降在世界各地非常普遍,在城市地区尤为显著。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的经济与工程活动在地面沉降中的作用成为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地面沉降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的环境地质问题和重要的城市地质灾害之一。
本文阐述了地面沉降的发展现状与原因,全面的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以及以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为例,分析了制约影响因素及其在地面沉降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2.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2.1地面沉降发展与现状地面沉降是指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地面高程降低的现象。
自然因素包括地壳的升降运动、地震、火山活动、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及土体自然固结等;人为因素包括开采地下流体资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开采地下固体矿产(金属矿、煤、岩盐等)、工程施工、灌溉(尤指黄土或泥炭土壤灌溉区)以及地表的静动荷载等。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人为因素在地面沉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大规模持续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和石油等资源,导致区域性的地面沉降迅速发展,成为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19世纪末期,地面沉降现象已开始显露,而在20世纪初中期急速发展,并在世界各地逐步蔓延。
地面沉降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由此导致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危害日渐突出且日趋严重,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
自从意大利威尼斯城最早发现地面沉降以来, 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城市或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
我国最早于1921年在上海地区发现地面沉降以来, 天津、西安、太原、苏州以及内蒙等地相继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
2.2地面沉降的原因2.2.1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地下水资源由五个组成部分,水资源各组份的性质及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所有的地面沉降,都是从地层中抽汲流体的结果。
因此,进一步探讨水资源各组份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第一部分,即因压力水头下降,水体积膨胀而增加的水量。
地面沉降勘察基本要求
地面沉降勘察基本要求1、对已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地面沉降勘察应查明其原因和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控制和治理方案。
对可能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应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对可能的沉降层位做出估计,对沉降量进行估算,提出预防和控制地面沉降的建议。
2、对地面沉降原因,应调查下列内容:1)场地的地貌和微地貌;2)第四纪堆积物的年代、成因、厚度、埋藏条件和土性特征,硬土层和软弱压缩层的分布;3)地下水位以下可压缩层的固结状态和变形参数;4)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和承压性质,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等水文地质参数;5)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间或地下水与地面水的水力联系;6)历年地下水位、水头的变化幅度和速率;7)历年地下水的开采量和回灌量,开采或回灌的层段;8)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及回灌时地下水反漏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对地面沉降现状的调查,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进行长期观测,并按不同的结构单元设置高程基准标、地面沉降标和分层沉降标;2)对地下水的水位升降,开采量和回灌量,化学成分,污染情况和孔隙水压力消散、增长情况进行观测;3)调查地面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及其发生时间和发展过程;4)绘制不同时间的地面沉降等值线图,并分析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关系及地面回弹与地下水位反漏斗的关系;5)绘制以地面沉降为特征的工程地质分区图。
4、对已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可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议采取下列控制和治理方案:1)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降深,调整开采层次,合理开发,当地面沉降发展剧烈时,应暂时停止开采地下水;2)对地下水进行人工补给,回灌时应控制回灌水源的水质标准,以防止地下水被污染;3)限制工程建设中的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5、对可能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应预测地面沉降的可能性和估算沉降量,并可采取下列预测和防治措施:1)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可压缩层的分布;2)根据抽水压密试验、渗透试验、先期固结压力试验、流变试验、载荷试验等的测试成果和沉降观测资料,计算分析地面沉降量和发展趋势;3)提出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限制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及在地面沉降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点
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点一、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沉降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确保建筑物在地基沉降控制范围内稳定运行,对于确保城市的安全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及时掌握地基沉降情况,制定并严格执行沉降观测方案变得十分重要。
二、沉降观测方案的制订1. 目标明确在制定沉降观测方案时,首先要明确观测的目标。
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建筑物的地基沉降问题,还是为了进行整体性的城市地基沉降调查?不同的目标会对观测方案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2. 观测点布设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方案中一个重要的步骤。
合理的观测点布设能够有效地反映地基沉降的分布情况。
在布设观测点时,应该考虑到建筑物周围的地质情况、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以及附近的地下管线等因素。
3. 观测参数选择在沉降观测中,选择合适的观测参数对于准确判断地基沉降趋势至关重要。
常用的观测参数包括建筑物的沉降量、沉降速度、沉降带宽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观测参数进行实际观测。
三、沉降观测方案的实施要点1. 观测设备选择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十分重要。
观测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应该选择具备较高精度和稳定性的观测设备,并确保设备的校准齐全。
2. 观测数据采集与管理观测数据的采集和管理是沉降观测方案实施的重要环节。
应当采用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在数据管理时,应该根据观测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分类存储,便于后期数据的分析和使用。
3. 观测结果处理与分析观测结果的处理和分析是判断地基沉降情况的重要步骤。
在处理观测结果时,应该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地质情况,利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结果。
四、沉降观测方案的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沉降观测方案后,需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沉降观测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
评估结果可为后续的地基处理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近期地面沉降情况汇报
近期地面沉降情况汇报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对地面沉降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就此向大家做出如下汇报。
首先,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近期地面沉降情况呈现出逐渐加
剧的趋势。
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下,地面沉降问
题日益凸显。
尤其是在一些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地面沉降的情况
更加严重。
其次,我们发现地面沉降对城市的影响十分严重。
首先,地面
沉降会导致建筑物的倾斜和损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
的威胁。
其次,地面沉降还会影响城市的排水系统,导致城市内涝
的问题日益严重。
此外,地面沉降还会对地下管线和地铁等基础设
施造成损坏,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地面沉降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
要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对地下地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以便更好地
预测地面沉降的趋势和规律。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地面沉降的监
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地面沉降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
应对。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及时
修补和加固受到地面沉降影响的建筑物和管线,以确保城市的正常
运行。
综上所述,地面沉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
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地面沉降的情况,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努力保障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各位也能
共同关注并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为城市的发展和安全做出贡献。
城市采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分析及防治措施
城市采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分析及防治措施摘要:目前,经济发展对地下水的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但同时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针对我国城市地区地面沉降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城市地区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城市,地下水,地面沉降,成因机制,影响因素,防治措施Abstract:At presen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 demand increas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in the problem of ground subsidence has become more obvious. In view of China's urban areas of land subsidence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area in our country land subsidence the cause of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Key words: the city, groundwater, ground subsidence, formation mechanism, influencing facto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日益显著。
它分布广,最集中于城市范围内,其变化过程一般不易被人察觉,但危害性相当大。
它造成铁路中断、建筑物开裂、市政设施破坏、海水入侵等,其严重后果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路基施工及沉降观测要点
路基施工及沉降观测要点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在建设过程所面临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都更加复杂化,高填方路基大量出现,最大填方高度甚至超过50米。
致使路基沉降在公路建设中普遍存在,并引起桥头跳车、路基沉陷、路面早期破损等多种质量病害,直接影响到公路的使用质量和社会效益。
因此,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路基沉降的原因,搞清路基填筑材料、填筑高度与路基沉降的关系,掌握高填方路基施工段的沉降控制措施。
一.高填方路基特点1.填筑工程量大,工期长,涉及的填筑问题较多,控制起来比较困难;2.高填方路基填筑高度较高,要求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足够的水热德定性;3.路堤本身累积沉降大,必须严格控制路堤单位填筑高度的工后沉降要求更为严格;4.高路堤的稳定性需要进行专门分析和验证。
基于以上特点,路基填筑完毕之后,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趋于稳定,这是因为路基填筑完毕之后,虽然地基所承受的土压力趋于稳定,但使用过程中除了土压力之外,它还将受到行车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所以,必须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趋于稳定。
二.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1.严格进行路基试验段工艺试验。
高填方路基施工前,必须进行填筑段试验。
作为试验段,控制长度大于200m。
在试验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设备类型以及各种参数,进行反复试验。
确定工程中的各种设备和参数,便于施工阶段的施工。
2.严格进行路基基地处理与填前碾压。
在施工前必须仔细勘察填方区域,了解其地质和土质情况,尤其是特殊地基,应根据相关规范,对地基进行处理。
可先将地面的树木和腐殖质土清除,并排除积水,晾晒、平整,然后采用压路机碾压,直到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
3.专人控制路基上土、晾晒与整平。
运料前,挖方区的填料经试验合格后使用。
采用挖掘机或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到填方区。
汽车卸料时,安排专人指挥,按每层30cm 的松铺厚度计算卸料密度,然后采用自重30t 以上大型履带式推土机进行摊铺和整平,并进行初步压实,以利于平地机平整。
市政工程顶管施工路面沉降监测及防治方案及措施
市政工程顶管施工路面沉降监测及防治施工方案1、建设工程路面沉降监测1.1 一般规定1.1.1 建设工程因施工建设或运营诱发的周围区域地面沉降,应在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内进行监测工作。
1.1.2 监测前应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根据相关规范、规程编制监测方案。
1.1.3 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应进行检查验收,并编制检查验收报告。
1.2 监测方案1.2.1 监测方案编制前,应对拟建场地进行现场调查,并收集下列资料:场地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报告;工程设计、施工相关资料。
1.2.2 监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工程概况(包括工程类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概况、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概况及工程周围重点保护对象等);监测方案编制依据;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网(点)布设;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监测频率;监测预警;监测成果及监测报告主要内容;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人员组成。
1.3 监测范围1.3.1 监测范围应依据建设工程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等级、工程类型和特点及周边环境条件确定。
1.3.2 根据监测目的、任务的不同,监测范围宜划分为常规监测区和重点控制区。
无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资料时,可参考表1.3.1确定。
表1.3.1 建设工程诱发地面沉降监测范围分区表注:表中H为基坑开挖深度;D为隧道底板埋深, C为隧道外径。
1.3.3 常规监测区范围内的监测工作应符合现行上海市相关工程建设规范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1.3.4 建设工程出现突涌、流砂等问题时,监测范围应适当扩大,以能控制地面沉降影响范围为宜。
1.4 监测项目1.4.1 监测项目一般分为地面沉降监测、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降排水量监测等。
1.4.2 监测项目宜依据建设工程类型进行选择,也可参照表 1.4.2执行。
表1.4.2 监测项目表注:√应测项目;〇选测项目。
1.5 监测网(点)布设1.5.1 水准控制网布设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外应布设一等、二等水准控制网,水准控制网由基准点组成。
跳出“温水煮蛙”危局——对中国地面沉降的调查与思考
跳出“温水煮蛙”危局——对中国地面沉降的调查与思考地面沉降又称地面塌陷,是因地下水大量开采或采矿活动,地表在垂直方向发生高程降低的现象。
地面沉降因其发生的缓慢性,往往不被人们重视,所以被地质学家形容为“温水煮蛙”。
地面沉降虽发展缓慢,但一旦爆发,破坏力巨大。
城市矮了我国一些城市正逐年变矮。
在科学上,城市变矮亦称地面沉降。
专家最保守的估计,因为城市变矮,全国每年要损失人民币10亿元以上。
上海:地面沉降始于1920年,1964年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最大降深达2.63米,之后逐步加以控制,现在处于恢复和微降阶段。
天津:自1959年开始,除蓟县山区外,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区均有发生,形成市区、塘沽、汉沽三个主要沉降区,最大降深达2.912米。
江苏:20世纪60年代,苏、锡、常分别出现地面沉降,80年代连成一片,最大降深1米以上。
陕西:1950年开始在西安市及其近郊出现7个地面沉降中心地带,最大降深达1.035米。
河北:整个河北平原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地面沉降,目前形成沧州、衡水、任丘、河间、邯郸10个沉降中心。
安徽:阜阳市1970年开始出现地面沉降,1992年最大降深达1.02米。
山西:1979年太原市出现地面沉降,1988年大同市出现地面沉降,最大降深近2米。
从全国看,海南是发生地面沉降最晚的省,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大降深为0.07米,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没有因地面沉降造成危害的地方。
地面沉降最主要的祸根是过量抽取地下水。
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大多处在激增阶段。
人口多了,用水量自然也跟着增加。
同时,工业的过快增长也需要大量的水来支撑。
当地表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只好抽取地下水。
而且越采越多,越采越深。
一些地方的地下水已经采到1000米以下。
几乎所有的地面沉降都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地区,就是最好的证明。
地下水与地面沉降有何关系,专家作了如下解释:当水处于地下状态时,水与地层之间产生一种承压作用。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勘查
第一节、地面沉降概述
㈡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有
⑶ 潮灾加剧 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灾害也日益严重,不但潮位越来越高,而
且高潮频次也不断增加,风暴潮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1962年8月,7 号台风袭击上海,吴淞口潮位高5.38m,苏州河口水位4.76m。在猛烈 的潮水冲击下,防汛墙出现46处决口,半个市区进水,南京东路水深 0.5m,直接损失达5亿元
第四节 地面沉降勘察与防治实例
一、实例1:西安市区地面沉降研究
第四节 地面沉降勘察与防治实例
一、实例1:西安市区地面沉降研究
第四节 地面沉降勘察与防治实例
一、实例1:西安市区地面沉降研究
第四节 地面沉降勘察与防治实例
一、实例1:西安市区地面沉降研究
第四节 地面沉降勘察与防治实例
一、实例1:西安市区地面沉降研究
第一节、地面沉降概述
㈡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有
⑵ 洪水威胁 上海市区在上世纪20年代地面一般高程为4—5m,60年代后普遍降到3.5m以
下,部分地区只有2m左右。伴随地面沉降活动,浦江、苏州河水位不 断上升超过警戒水位的现象频繁发生,并多次出现黄浦江水倒灌,淹 没市区的现象。为了确保城市安全,1956年开始沿江修建防汛墙,此 后伴随地面沉降的发展,先后5次进行改建和加固,投资达4亿多元。 目前,上海市区共建防汛墙224km,郊区建34km,外滩一带墙高已达 2.3m,预计到2030年,还须再加高到2.7m左右才能防御黄浦江水。类 似情况在其它一些地面沉降城市也普遍存在
第三节 地面沉降的勘察和防治
一、地面沉降勘察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地面沉降的勘察和防治
一、地面沉降勘察要求
第三节 地面沉降的勘察和防治
第三节 地面沉降的勘察和防治
地面沉降调查内容有哪些?
1、地⾯沉降区地下⽔动态调查
调查与监测的内容包括地下⽔⽔位、⽔量资料;与地下⽔有密切联系的地表⽔体的观测资料;重点调查地下⽔⽔位下降漏⽃的形成特点、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其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
2、建筑物破坏情况调查
⾸先查看地下⽔开采量强度⼤、地下⽔位降深幅度也⼤的地段的开采井泵房(地⾯、墙壁有⽆裂缝、井管较地⾯有⽆上升、房屋有⽆变形等),然后逐渐向四周扩展,查看地⾯建筑物有⽆损坏,并调查建筑物年限。
3、地下管道破裂调查
对供⽔管线应查看地⾯是否潮湿、冒⽔;冬季是否常年结冰;煤⽓管道破裂调查⽤感官嗅其⽓味是否正常,调查居民⽤⽓量是否充⾜。
4、⾬季淹没调查
调查淹没损失、淹没设施名称、淹没⾯积、淹没⽔深,对⽐分析本次降⽔量⼤⼩及历史同等降⽔量淹没情况和相应的地⾯变形情况(有⽆阻⽔建筑物修建)。
若在相同的降⽔、风⼒、风向及排⽔条件下出现洼地积⽔,河⽔越堤、海⽔淹没码头、⼯⼚等,应属于地⾯沉降所致。
5、风暴潮调查
在发⽣过风暴潮的地区开展风暴潮的频率、潮位和经济损失调查,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经济损失评估;开展河堤、桥梁等的变化调查。
6、相关调查与资料分析
调查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收集和分析不同地区地下⽔埋藏深度和承压性,各含⽔层之间及其与地表⽔之间的⽔⼒联系资料。
7、地⾯沉降灾害和对环境的影响调查
采⽤现场踏勘和访问的⽅法,对建筑设施的变形、倾斜、裂缝的发⽣时间和发展过程及规模程度等详细记录,同时了解被破坏建筑设施附近⽔源井的分布、抽⽔量及地⾯沉降的情况。
8、调查记录
每次调查均应有详细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沉降调查要点
1. 调查目的:确定地面沉降的原因、速度、程度和范围,以及其对地下设施和建筑物的影响。
2.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土地、建筑物、道路、管线等地面设施。
3. 调查方法:包括现场观察、测量、资料查询、样品采集等多种方法。
4. 数据采集:测量地面高程、地下水位、建筑物下沉情况、土壤含水量、地质构造等相关数据。
5. 分析评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地面沉降的原因、速度和程度,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 预测预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地面沉降的预测预报,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7. 监测控制:对地面沉降进行长期监测和控制,确保其不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