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论语选读》每课精解之高山仰止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合集下载

《论语》-《高山仰止》课件

《论语》-《高山仰止》课件

✓ 孔子和子游(10)
✓ 孔子和其他(家乡学生)(1)

家乡
狂放不羁,志向远大。 狂:狂放。简:大,指志大。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
以裁之。”
用来……的方法
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 条理的花纹。喻指文化知识已 灿然客观,即已“博学于文”。
思考: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表现了孔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批评不足,惋惜感叹 表扬成绩,树立信心④
压其威风⑤
尊重⑥

⑧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
为恸而谁为?”
过分哀痛
宾语前置
思考:反复和反问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为夫人恸;为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表达了对颜渊之死的极度悲痛之情和爱惜赏识之意,也真 切地表现了他俩之间的深厚情谊。
实为坚决,层次分明,语言适度。
13 诽谤,讲别人的坏话 不用,不要 做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尚犹且可越逾过也,;超仲越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
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损害,妨碍
只,只是 显现 不知高低、深浅、轻重
✓ 运用丘陵和日月的对比,表现了孔子的学问道德 之高深,同时也表现了对孔子的尊敬。说明毁谤 仲尼只不过是自不量力。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用牛刀” 系喻体,请写出对应的本体。
割鸡:治理武城县。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与小 人各安其分。子游引述孔子的话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问话。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高山仰止”的原文及翻译。

2. 孔子对君子品德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论语》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高山仰止”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跟读《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翻译讲解:解释“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君子品德的赞扬。

4.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并分享彼此的体会。

7. 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有关君子品德的章节,下周上课分享感悟。

8. 板书设计:高山仰止原文: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含义:赞扬君子品德高尚,值得敬仰。

9. 教学反思:10.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相关书籍,加深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高山仰止”成语的理解及对儒家思想的感悟。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应用的理解深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儒家思想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就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展开辩论。

2. 开展儒家文化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推荐学生参观孔子博物馆或相关文化遗址,加深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直观理解。

八、教学资源:1. 制作《论语》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搜集不同版本的《论语》注解,以便于学生查阅和对比学习。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重点: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演讲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1、听视频朗诵,订正字音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梗概(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孔子渊博的学问(9.11 19.23 19.24)高山仰止孔子高尚的人格(19.24)师生之间感人的关系真诚的关怀(11.13、7.11、11.155.76.28 对子路的关注,理解孔子对“勇”的界定。

11.9 11.10 6.10 颜渊死伯牛病孔子的哀伤和悲痛;17.4 和子游开玩笑,看得出孔子的幽默和风趣。

)弟子由衷的钦敬(9.11 19.23 19.24 弟子对孔子的尊敬超出了师生的界限,体现出来的是一位智者对一位先贤的评价,表现出的是对这位历史巨人的赞扬。

)三、思考讨论问题:P60 课后练习2资料补充章。

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专题: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资料:《论语》里与子路有关的一共有38篇是直接或间接与子路有关,其中有子路主动向孔子问道的,有旁人评价子路的,也有子路在场的多人对比的。

《高山仰止》教学课件

《高山仰止》教学课件
假如孔子是我的老师,他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会让我更热衷于 学习。
假如子路是我的同学,他那没有心机的性格会让我更容易和他 成为好朋友。
假如孔子是我的老师,他会不时地指出我的错误,让我变得更 加优秀。 我希望孔子能成为我的老师,子路能成为我的同学。
二(5)班 曹楠: 如果子路是我的学生,我会很喜欢这个学生, 有什么说什么,直率,其实头脑简单、四肢 发达有什么不好,脑子里一根筋又有什么不 妥,不善于变通又有什么关系。做自己想做 的事,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偶尔受一下批评, 偶尔犯点小错,偶尔听听善人的意见,这又 有什么错。我喜欢子路,我也喜欢我自己。
高 山 仰 止
仲弓 颜渊 宰我 子贡
冉伯牛 孔 门 十 哲 闵子骞
冉有 季路 子游 子夏Biblioteka 七十二贤者孔子弟子三千
高兴、忧 虑、牵挂
11.13
嘲讽、
循循善诱 委婉告诫
打击7.11
2.体悟孔子 批人评格、魅感力
叹、鼓励
11.15
压其威风 望其谦抑
5.7
刚强自信
争强好胜 有勇无谋
1.分析子路 性格特学点而未精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 发生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 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即赶回, 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 “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 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 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 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 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 冠不免。”子路于是被乱兵剁为肉 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他 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 子路死后,孔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 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 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可爱的孔子
——戏说拉下神坛的圣人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地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2、感悟孔子地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地师生情谊.3、结合《选读》中地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地关系,深入理解孔子地人才观.4、结合孔子师生间地关系,探讨当今时代地师生关系地特点.教学重点:1、感悟孔子地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地师生情谊.23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2高山仰止子对“勇”默和风趣.)思考讨论问题:P6018.7章,第五课5.26参考专题: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地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地影响;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资料:《论语》里与子路有关地一共有38篇是直接或间接与子路有关,其中有子路主动向孔子问道地,有旁人评价子路地,也有子路在场地多人对比地.在整个《论语》里,孔子直接和间接批评地最多地就是子路,有当面批评甚至诅咒地,有背后挖苦和贬低子路地,每当在指责子路时,孔子这样一个以‘仁德’为本地人居然数次控制不住自己用恶毒地词语,甚至违背了自己一贯主张和维护地‘礼’!好象对于子路地批评和指责,孔子是从来不会去顾及他地感受地,而对其他人,哪怕是有意见,也多是等别人走了以后再表示鄙弃和指责!子路身上有太多让我自己印象深刻地东西,比如直率;比如勇敢(当然孔子更多地是以为卤莽);比如正直;比如自信;比如不注重小节;比如重义气,丈义;比如冲动;比如豪爽;比如心直口快……当然,子路还有很多他所特有地东西,比如所有地弟子中,只有他敢直接指责孔子,只有他三番五次地对于孔子地言行‘不说’!只有他经常直呼孔子名讳!只有他能坦然接受孔子地任何批评!只有他能让孔子象个‘常人’一样恼羞成怒和破口大骂!子路之死: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归天,逃往晋国地卫太子蒯聩之子辄继位,史称卫出公.卫出公当了国君,实际由其表哥孔悝掌权.公元前480年腊月,孔悝被孔姬、舅舅蒯聩夺权劫持,子路入城相救.至台下,大呼孔悝,孔悝不敢应.子路取火焚台,蒯聩惧,使力士石乞、盂黶( 厌)持戈下台来战子路,子路身被刺伤数处,子路死得确实有些另类,正与石乞、壶黡生死相搏地紧要关头,帽子上地带子被对方刺断了.据史家描述,可能要掉下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子路扔掉了手中地剑,说:“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可惜地是,这两位作乱地勇士没有接受过儒家理论教育,大丈夫“死不免冠”是啥玩艺,他们可能不懂,子路系帽带子地当口,反而给了他们剁肉地大好机会.结果,子路保住了帽子,却丢了脑袋.“自吾课后练习3课堂练习P60。

高中语文《高山仰止》公开课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高山仰止》公开课精品课件
——李炳南《论语讲要》
其他章:孔子与颜渊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 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6.10:孔子与伯牛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 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9.23、19、24:子贡眼中的孔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 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 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6.28:孔子与子路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 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创设情境2:孔子与颜渊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生和死是非常重要的展现礼乐的 一个时刻,那么,在颜渊死的时候,孔子有什么表现?
对颜渊之死: 天丧予 哭之恸
悲痛欲绝 催人泪下
11.9、11.10:孔子与颜渊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孔子的道,是中国文化的宫墙。凡是未得其门而入的人, 不可像叔孙武叔那样妄出言语。
——李炳南《论语讲要》
创设情境3
拓展探究: 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呢? 他是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吗?
孔子对学生在一个“爱”字。乐是爱,忧亦是爱; 器重是爱,批评亦是爱……
孔子知人善爱,学高爱更深。孔子,真是一 位爱的艺术家!

论语选读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课件.ppt

论语选读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课件.ppt


学问之道,最难的是如何中肯仲裁。像做衣服的
技师一样,要把一块布裁剪成一件合身而大方的衣服,
这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所以他一心要回到鲁国,献
身于文教的千秋事业。
• 孔子离开鲁国共十四 载,返国后,已是六 十九岁。鲁哀公见孔 子回国,虽表热烈欢 迎,可惜懦弱无能, 不会重用孔子,孔子 也不求仕途。这时周 室衰微,礼乐废,诗 书缺,孔子便天天在 杏坛上为弟子讲学, 并删定群经,为万世 立教,从此不再离开 鲁国。
•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 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性格
• 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 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 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 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
子贡风采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 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 小三十一岁,卫国人。口 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 料事。曾担任鲁国之相, 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 齐、吴、越、晋诸国间游 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 全了鲁国。子贡很善经商, 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 期著名的富商。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 回,称赞他是“琏瑚之 器”。
• 子路性格刚烈易折; • 子路自信,有治世之才,有勇力才艺。 • 子路生性豪爽,为人耿直,重义气。
南怀瑾《论语别裁》
“吾党之小子狂简”——小子是年轻人。党是指古 代的乡党,也就是鲁国这一些跟随他的学生们。“狂 简”是两个典型。豪迈、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 性和作风就是“狂”。轻易、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 以轻心,就是“简”。第二种典型“简”,把天下事 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到一样,年轻人 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吾党之小子狂简”,是说跟自 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虽 然文采不错,“斐然成章”地议论纷纷,毕竟还未成 器。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意,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高山仰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魅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2. 理解《高山仰止》的文意,把握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高山仰止》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高山仰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实践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等资料。

2. 准备与《高山仰止》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孔子的生平、思想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高山仰止》的背景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高山仰止》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高山仰止》,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对《高山仰止》进行深入解读。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解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2)教师详细讲解《高山仰止》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教师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5. 实践运用(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如何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教案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张晓燕永临中学【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明确;学生答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分析课文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出示需要注意的读音:訚訚如也:yín 行行如也:hàng 暴虎冯河:píng2.问: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明确:子路篇:11.13 7.11 11.15 5.7 6.28颜渊篇:7.11 11.9 11.10 9.11子贡篇:19.23 19.24其他:弟子总画像:5.22 11.13 伯牛:6.10 子游:17.4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3.问哪几则正面阐述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明确:颜渊篇9.11 子贡篇:19.23 19.244.生读,并讨论这两个人对孔子分别是什么样的看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明确:颜渊和子贡对老师都很尊敬。

语文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课件
评价,平常人往往看眼前,其标准也是很世俗, 真 正有见识的人,对人的评价,往往看得更远 一些,不局限于短期的,物质利益上的标准。
9
19.24
毁:诽谤, 讲别人的坏话 无以为也:以,用;动词,做 无得而逾焉:越过,超越 其何伤于日月乎:损害,妨碍;于,对于
状语后置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只是;显出;衡量,估计
27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 ”孔子说: “必也正名乎。 ”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 说: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孔子也火了,骂 子路说: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B:叔孙武叔当着子贡的面诋毁孔子,子贡 直接斥责,大胆设喻,指出孔子与众人的天 壤之别,诋毁孔子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 力,抛开顾虑,讲究语言的力度。
11
子贡尊孔
1、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 问话,子贡很尊重孔子,不能容忍别人的 诋毁,能得学生这样的爱戴,可见孔子的 人格魅力。
2、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3、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 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 —— 【清】崔 述
12
l 于丹认为《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 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 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 子。读《论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夫 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 使用和缓的,因循有道德,跟人商榷 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 儒家的一种态度 ……
13
学习目标
l
1、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 果。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 章句。 3、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 之爱。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孔子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

(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尊敬他人,树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高山仰止》的文言文内容及其翻译。

2. 孔子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3. 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方法。

2. 孔子思想品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其翻译。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齐读《高山仰止》。

(2)学生分享自己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高山仰止》,并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尊敬的人物,谈谈他们的品质和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论语中汲取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7.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论语》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1.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讲解“高山仰止”一词的来源和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步骤1.4.1 简要介绍《论语》及“高山仰止”的来源1.4.2 讲解“高山仰止”的意义和内涵1.4.3 引导学生思考“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论语》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基本内容、结构及特点阐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和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步骤2.4.1 简介《论语》的基本内容、结构及特点2.4.2 阐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和影响2.4.3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启示第三章:“高山仰止”的内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3.2 教学内容讲解“高山仰止”在《论语》中的具体含义分析“高山仰止”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境界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高山仰止”在《论语》中的具体含义3.4.2 分析“高山仰止”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境界3.4.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第四章:“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探讨“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步骤4.4.1 探讨“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4.4.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4.3 举例说明如何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步骤5.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5.4.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4.3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深入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6.2 教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展示“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提升自身修养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步骤6.4.1 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中人物如何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6.4.2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案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如何体现“高山仰止”的内涵6.4.3 让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思考如何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七章:小组讨论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7.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7.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步骤7.4.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展开讨论7.4.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7.4.3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对不同观点进行思考和探讨第八章:实践活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8.2 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总结经验教训8.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活动、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步骤8.4.1 组织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交流等8.4.2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8.4.3 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总结经验教训第九章:课程评价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程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自我认知9.2 教学内容讲解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自我认知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步骤9.4.1 讲解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9.4.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9.4.3 对课程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引导学生展望未来,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引导学生展望未来,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步骤10.4.1 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10.4.2 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思考如何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4.3 总结课程的主要收获,强调“高山仰止”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论语》中的“高山仰止”一词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配套课件十二 高山仰止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配套课件十二 高山仰止

晨读积累
自主预习
文本探究
四、文言虚词
1.其
①不得其.死然(

②从我者,其.由与(

③得其.门者或寡矣(

2.之
①用之.则行(

②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③仰之.弥高(

④不见宗庙之.美(

⑤子之.武城(

晨读积累
自主预习
文本探究
3.于
①奚为于.丘之门( ②未入于.室也( ③子贡贤于.仲尼(
) )
一名老师,他坦荡真诚,评判公允。当学生有了成就,他就真
心替学生高兴;当学生有什么不足,他就如实相告。孔子这种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既让学生获益匪浅,又赢得了学生的尊
重和维护。在颜渊的眼中,孔子学问高深,思想博大,道德高
尚;在子贡眼中,孔子之贤如同日月,无人能企及。
晨读积累
自主预习
文本探究
3.积成语 (1)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2)斐然成章: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②形容 成绩或声名显著。含褒义。 (3)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 险蛮干。 (4)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和技能由浅入 深,达到更高的水平。 (5)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6)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多形容教育得法。 (7)卓尔不群:形容才智和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晨读积累
自主预习
文本探究
答案 ①宾语前置句,“则与谁” ②宾语前置句,“为奚” ③介宾结构后置句 ④宾语前置句,“为夫人恸”“为谁” ⑤判 断句 ⑥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文博我” ⑦介宾结构后置句, “于仲尼贤” ⑧省略句,“以(之)告” ⑨判断句 ⑩介宾结 构后置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每课精解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
1.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11
2,用行舍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腐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足见孔子知错就改,从善如流。

4.墙
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

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

所谓“深见者深,浅见者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12高山仰止
5・22子在陈日:“妇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评析】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

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

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
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总的来说,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自己学生的欣赏与肯定。

11・13闵子侍侧,闿闿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评析】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

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74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日:“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评析】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

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日:“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评析】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

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

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

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5・7子曰:“道不行,乘样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日:“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评析】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

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

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这一条既见出孔子对于子路的喜爱,又见出孔子对他的关心和鞭策。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评析】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

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

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从师生关系上说,可以见出师生关系的和谐,而这得益于孔子的平等观,尊重的是事实而不是权威。

U∙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1。

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日:“子恸矣。

”日:“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日:“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评析】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日:“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日:'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日:“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评析】老师可以开学生玩笑,学生可以直指其非,善哉!孔子为人师,大节不亏,小节不拘,善之善哉!
9・11颜渊喟然叹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

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日:“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日;“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日:“无以为也I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评析】师爱生,生敬师,大抵师生关系的理想境界,不过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