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需要、动机、激励

合集下载

人民大2024孙健敏《管理心理学(第2版)》PPT第5章 动机与激励

人民大2024孙健敏《管理心理学(第2版)》PPT第5章 动机与激励

动机=效价×期望值×工具性
启示:
1 期望: 是否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2 效价: 绩效奖励是否吸引力
3 工具性: 绩效结果和奖励间是否有 明确必然的联系,这种联 系是否持久、稳定
二、波特-劳勒模型
效价
环境
努力程度
能力 工作绩效
期望值
认识程度
内在奖励 外在奖励
能力和素质
波特-劳勒模型的主体
工作条件
公平感 满足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采用关键事件分析技术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对访谈结 果进行分类后发现满意因素与不满意因素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因而于1959年提 出了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
满意
没有满意
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 基本的薪资待遇 ➢ 工作条件 ➢ 工作稳定性 ➢ 人际关系 ➢ 管理水平 ➢ 公司政策
第二节 工作动机的内容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 洛1943年提出。他认为人类有五种主 要的需要,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呈一个 金字塔形状。
马斯洛把五种需要分为高和低两级: • 低级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 高级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
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Furnham等(1999 )对人格与工作激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外向型的人更 关注激励因素,期望奖励,而内向型的人则回避惩罚,神经质的人更关注保健因素。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的批评与质疑
理论假定满意度和生产率和工作动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目前该假设是 否成立还存在争议
赫茨伯格的调查只考虑了工作满意度,没有涉及员工的工作成绩与努力程度 基于归因理论,批评者认为赫茨伯格得出的保健因素主要是外部因素,激励因 素主要是内部因素,因为人们进行归因时容易把功劳归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 部环境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激励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激励
得。 • 成就需要受到组织管理状况的影响。
3、成就需要理论的现实意义
•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有以下特征: • (A)不回避风险(对风险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敢于
负责; • (B)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工作; • (C)重视内在激励,在完成工作中获得满足; • (D)重视工作中的信息反馈,关心生产,也关心员工。 • 意义: • 该理论指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在组织中起着导向作
四、双因素理论
•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学者赫茨伯格(Herzberg)提 出。他运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分析职工最满意和 最不满意的因素是什么,提出这一理论。
• 1、理论要点 • 影响人的行为的需要有两种因素,即 • 保健因素 • 激励因素
• 保健因素——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管理制度、安全保障、人际关系等。这些条件的 改善,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不能使其非常满意。
• 努力和绩效的关系:取决于对目标的期望
概率,不宜过高或过低
• 绩效和奖励的关系:绩效的取得必须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 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满足需要应因人而异,应采取自助餐式的奖励
案例分析:骨干员工为什么 辞职?
• 刘经理是A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近段时间他却烦恼透顶,两位他所看重的公司业 务骨干要走。
组织行为学
第五章 激励
本章结构
激 内容型激励理论
励 概
过程型激励理论

强化理论
• 本章内容: • 需要、动机与激励,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学习目的: • (1)了解激励的过程。 • (2)理解需要的特点,理解动机的功能、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激励的功能。 • (3)掌握各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6.需要、动机、目标、激励与管理

6.需要、动机、目标、激励与管理

了解激励 一、激励的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激发和鼓励;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并指向目标行为的 内在动力。 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 性、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自觉地朝企业所期 望的目标努力。 员工的积极性与他们需要是满足程度成正比,也与工 作动机成正比。
感知激励
三、激励的作用
1、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 2、有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 一起来 3、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4、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及各组成部分的协调性
理解激励
四、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过程性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综合性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4.需要的分类
● (1)按性质: ● 物质需要:对食物、金饯等的需要,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 需要,又叫生理需要。 ● 精神需要:对文化、道德等的需要,如对文化、地位、成 就、归属的需要等,又叫精神需要。 ● (2)按迫切程度: 间接需要: 比较概括的、抽象的需要,它是以理想、志 向的形式表现出来。 ● 直接需要:月前最迫切的、具体的、也较易获得的需要。 ● (3) 按范围: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应统一。
权力需要主导型员工的特点与激励措施
特点 1.喜欢与他人进行比较 2.渴望控制别人 3.喜欢参加能够获胜的竞 4.希望能控制整个局势; 激励措施 1.让他们做完整的工作,避 免让他们做协调性的工作;
2.尽量让他们参加工作讨论 ,并参与决策的制定;
5.不喜欢通过团队来完成任务 3.使他们有权控制它们自身 6.害怕失败,并且不愿承认错 的工作。
导致极端满意的因素
成 就 认 可 工作本身 责 任 晋 升 成 长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项甚至多项工作。
二、工作设计
工作丰富化
纵向拓展员工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增加员工计划、组织、控制与评价
自己工作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工作分担
两个人或多个人承担一项工作,共同分享工作报酬。
二、工作设计
弹性工作时间
除了保证组织规定的共同工作时间以外,员工可以灵活地选择自己工
作时间的工作设计方法。

=


——自己对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 ——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
——自己对个体现在投入的感觉; ——自己对个体过去投入的感觉。
其中,P(present)代表“现在”,E(ego)代表“过去”。
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时,

远程办公
脱离固定的传统办公地点,如在家进行办公,信息的传递与业务往来
主要依靠信息技术。
第五节 激励的实践应用
一、激励原则
➢ 目标一致原则
➢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按需激励原则
二、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 奖励制度
➢ 工作绩效评估
建立友好的和
左右别人,
取成功的内驱
亲密的人际关
影响、控制

系的愿望
他人的需要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激励力(M)=效价(V)×期望(E)
V
E
效价:
期望:
达成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价值的高低,也就是目
标的价值有多大
个人对其行为达成预期目标可能性大小的判断,
其数值在0和1之间,也就是成功的可能性

组织行为学之激励

组织行为学之激励

3.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1)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好;②具体、可操作、分 阶段性目标比空泛的号召性目标好;③有一定 难度的目标比随手可得的目标好;④能被人接 受的目标比不能接受的好。
(2)目标设置理论示意图
目标难度 目标具体性
员工的目标接受度
向目标努力
绩效
员工对目标的承诺
内在奖励 外在奖励
M=V×E
M( )代表个人所受激发的程度;
V()指个人对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动将会达到 某一成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是个体对这一成 果或目标之有用性的主观估计;
E()指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预期成果(或 目标)的概率,即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自己 所采取行为将会导致某种预期成果之可能性的 主观估计。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2.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 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为和努力,并使员 工满意。一定要认识到, (1)对员工的激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2)任何一种激励模式都很难包容一切。 (3)必须根据现实问题的不断变化,灵活应 用各种激励理论,并高度重视激励理论的创新。
1.佛隆(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佛隆在1964年首次提出了期望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为有助于 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地激励起 来,产生内在的激发力量,从而产生真正的行 为。这种激发力量(M)的大小等于该目标对 人的效价(V)与人对能达到该目标的主观估计 ( E,即期望值)的乘积,即
③在组织中注重发现、培养、宣传有高成就需 要且获得成功的杰出员工并树为楷模。
④为避免员工想入非非,在激励他们成就需要 的时候,一定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动机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动机

六、激励的特殊问题
• • • • 激励专业人员:挑战性、成长性。 激励应急工:待遇、浮动和技能工资。 激励多元化的工作队伍:多元化对策。 激励缺乏技能的服务性人员:弹性工作时间、持 股计划。 • 激励从事高度重复性工作的人员:良好的环境、 充分的工间休息、与同事交往达到机会、通情达 理的主管。
讨论
未 满 足 的 需 要
紧 张
驱 动 力
寻 求 行 为
满 足 需 要
紧 张 降 低
2,动机:
动机:一种过程,体现了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 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3,动机与激励的区别:
“激励”,注重 “外在性”、“操纵性”,隐含着 “正面性”; • “动机”,强调“内在性”、“自发性”,兼顾 “正面性”与“负面性。 • 它们的差别表现为管理学对激励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被”的含义,管理的双方在智力、精神上相对平 等)。 • 一般的情况下,这两者的差别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 现实的管理环境。
四、期望理论
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 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
个 人 努 力
1
个 人 绩 效
2
组 织 奖 励
3
个 人 目 标
五、波特—劳勒模型
奖励价值 能力和 特质 努力 角色感 受 感受到的努力— 奖励可能性 绩效 外在奖励 内在奖励
感受 到的 奖励 公平 满意
3、关于动机(激励)的前提
• 激励与动机,其涵义:“单方面”和“双方 面”。 • 交易:“交易是有用的基本观察单位,这个术 语抓住了互动的核心……今天的交易是过去和 期望的互动决定的。” • 激励与动机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交易。 • “不对称”的交易。 • 当代企业内部 “不对称”关系的基础——雇佣 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管理权关系:不对

管理心理学(自考)第五章 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管理心理学(自考)第五章 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二、激励的概念与过程
• 1、激励的概念


★ 激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对人的行为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 且引导人的行为导向目标。理解激励可从三种角度进行。
2、激励的过程与模式
• ★ 激励的过程即指由未满足的需要开始,通过实 际的行为活动实现目标,进而需要得到满足而告 终的全过程。 • 激励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 • 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心里紧张与外部刺激—动 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需要满足与紧张 性解除—产生新的需要、反馈等。
2、需要的种类
• 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把人类需要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两类。 • 前苏联心理学家把人类需要分为自然和社会两大类。 • 我国把员工的需要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 明四个方面。 • 西方心理学对需要结构进行划分的主要代表有:①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结构论,把人的需要从低向高分 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后来又增加求 知与审美,为七个层次)。②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奥德弗在马斯洛 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又把人类需要归为三类:生存的需要(生理+ 安全)、关系需要(社交+尊重的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自尊+自我 实现的需要)。③哈佛大学的麦克莱兰把人类基本需要满足之后 的需要又分为:成就、权力、友谊(或归属)三种社会需要。

根据对激励的三种理解,激励有三种不同的模式:
• 激励作为过程都是由需要未满足开始的,目标实 现需要满足而告终。均包含了三种基本变量间的 关系,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行为反应变量。 • 3、需要、激励与管理策略 •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基础和动力源泉;激励 与动机是同义词,它是行为的动力系统;管理乃是 控制和驾驭人的动力系统及人的行为的手段、方 法和策略。这三者在人类的行为活动中统一起来,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需要和动机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需要和动机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满足需要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 直接满足是靠工作本身及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获得的。经营管理的职责在于:在组织、计划、 协调等各项管理活动中寻求满足职工需要的各种方 法,使职工对工作有兴趣、有热情、有自豪感,以 致产生高峰体验。 间接满足是职务外的满足,是在工作后获得的, 如工资、奖励、食堂、托儿所、俱乐部等。
满足需要的基本方法: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
类 别 直接的满足 间接的满足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归属 和爱)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工作环境(衣食住行、 工资、奖励、津贴、 家庭的温暖等) 福利 操作及心理安全 社交、归属 成长欲、地位欲 成就感 经济安全、保健待遇 金钱、地位、头衔 社会尊敬与赞赏 专家的荣誉
不同类型的需要,是相互交叉的。有些需要按其 产生的根源来说,属于社会性需要,但按其所指向 的对象来说,它既可能是精神需要,也可能是物质 需要。 充分满足人的各种合理的需要是个体全面发展的 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如果没有其他 条件(最重要的是劳动)的调节而过分容易地满足人 的各种需要,不但不会使个性得到丰富充实和全面 发展,相反,会使个性变得懒惰贪婪。
(二)需要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是认识与活动的动 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动机、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是 推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因素,但需要是最根本的,其他 的动力因素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越强 烈、越迫切,就越容易引起并推动人们的活动。 其次,需要对人的情绪有很大影响。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 情绪,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第三,需要能促进人的意志的发展。人为了满足需要,就 要从事一定的活动,有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克服因难,这样就 会使人的意志受到锻炼和培养。 第四,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通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动机
原始性、生物性、生理性 衍生性、社会性、习得性
3、动机的性质
(1)人是一个一体化、有组织的整体,动机 是完整的个人动机,而不是个人某一部分的; (2)总,但满足方 式可能因个人、文化而异; (4)复杂多样,个体的动机与行为绝非一一 对应,而是错综复杂的; (5)存在无意识或潜意识动机; (6)动态过程,连续不断、无休止; (7)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有动机。
四、麦奎尔的动机类型
从两个纬度来区分动机的类型, 内在中心——外在中心纬度 认知取向——情感取向纬度
五、成就动机理论
是个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达到既 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阿特金森
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 和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 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技能多样性 任务完整性 任务意义
体验到工作的意义
自主性
体验到地对工作 结果的责任感
高度的内在工作动机 高质量的工作绩效 对工作高度满意感 低缺勤率和离职率
反馈
对工作活动实际 结果的了解
职工成长需求强度
4、需要、动机、行为三者关系
三者之间可以用以下模型来表述:
需要 心理 紧张 动机 行为 满足需要 紧张消除 新的需要
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向社会需要的过渡
3、需要与生产 在整个需要与生产的新陈代谢系 统之中,消费作为中间环节,起着重 要的作用。
其一,消费是对生产者需要的满足 其二,消费是对生产和需要的生产
二、社会动机 1、动机(motivation) 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为的内 在力量。
动力 内在心理过程 动机的有意识性,是人与动物动机之区 别。人的动机也有无意识成分,但它是 意识活动的暂时压抑和调整,是意识活 动的另一种表现。

需要、动机与激励

需要、动机与激励

激励的过程
激励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动机,而人的动机是由 他某种未满足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引起的, 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行为的基 本心理过程就是一个激励的过程,如图
组织行为学
需要的分类
按照需要获得满足的来源分类
(1)外在性需要(当事人自身所无法控制而由外 界环境来支配的 )
a 物质性需要 b 社会情感性需要
(2)内在性需要 这种需要与外在性需要相反,不是靠外界组
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来满足,而是靠工作活 动本身或者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提供的某些因素 来满足。
按照需要的对象分类
• 1)始动功能。一般来说,人们有了某种需要, 当需要与满足它的具体目标结合时,才能转化为 动机。在需要与动机的驱使下,人们开始有目的 地从事各种社会活动。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指向功能。任何动机都指向某种事物,如工 作、知识、金钱等。动机一旦形成,就会引导人 们的行为向着特定的方向发展,使行为具有一定 的持久性。
一、需要
需要(need)的本质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体受客 观刺激对其生活和发展的某些事物感到缺乏而力求 得到满足的一种主观感受。例如,人体缺乏营养时, 血液中的血糖会下降,就会使下丘脑活跃起来,这 种刺激经神经组织传至大脑,人体就产生了饥饿的 感觉和进食的需要。客观的刺激可以是物质的,也 可以是精神的。除了极少数需要是先天性、本能性、 无意识的固有倾向外,大多数需要,尤其是在工作 组织背景下的需要,是后天的,是外界环境诱发的。
组织行为学
需要、动机与激励
个体的行为通常是某种未满足的需要在一定的 外界刺激下引发动机而产生的。管理的目的 在于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资源,使组织高效有 序运转,提高组织的绩效。提高绩效的关键 在于管理者首先要找到员工的需要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提供适当的刺激调动企业员工的 工作积极性,通过激励使员工的行为符合组 织目标的要求。

消费者行为学第五章消费者的需要与动机

消费者行为学第五章消费者的需要与动机
“如果苹果做面包的话,我也会买……”
介入对象
对产品类别的介入对品牌的介入对广告的介入对传播媒介的介入对决策过程的介入
测量介入度量表
对我而言,要衡量的目标是
重要的厌烦的有关的令人兴奋的无意义的有吸引力的迷人的无价值的令人介入的不需要的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1 2 3 4 5 6 71 2 3 4 5 6 71 2 3 4 5 6 71 2 3 4 5 6 71 2 3 4 5 6 71 2 3 4 5 6 71 2 3 4 5 6 71 2 3 4 5 6 7
自我(Ego)适应外界环境
超我(Superego)道德、规范、良知
本我(Id)原始欲望和冲动
人格结构
营销意义
人的行为与动机由潜意识支配,研究消费者的动 机,必须深入到消费者的内心深处
消费者都有冲动和不理智的时候,消费者的有些行 为无法用理性模式解释
应注重研究消费者深层的心理需要,以及这些需要 以何种形式反映到商品的购买上
消费者需要只对应于大类备选产品而非特定 产品或品牌。
动机
(一)含义动机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推动力。更正式地讲,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驱动力(内驱力)。
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
激发
驱动
实现
需要层次模式的购买动机
求实
求新
求美
求名
求便
求廉
储备
留恋
补偿
新闻解读:定价全球最高 海外奢侈品专坑中国人?
4、需要层次理论中低级需要往往是具体物的需要,而越高级,越难以确定这种需要满足的方式和途径。
3.2.3 双因素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练习题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BCDEF)。

A多学科交叉性B情景性C系统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F科学性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E)。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BCDE).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1.第二章社会认知与行为练习题1、归因是指的是(C)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B。

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C。

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2、在观察一个人时,对方先出现的特点,将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影响对此人看法。

这属于(B)A。

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

晕轮效应3、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4、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形成判断他人内在动机的一种心理活动.5、社会认知的特征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显著性、防御性。

6、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7、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8、认知者的因素包括兴趣、动机和任务;过去的经验;情绪的影响;个性特征。

9、常见的认知偏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

10、认知对象因素包括魅力;知名度和印象整饰。

认知情境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11、案例分析:一个经常见面但从未与之交谈过的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他衣着极为整洁,裤子笔挺,没有一丝绉折,凭此印象你认为他一定是个做事细心周到,非常认真的人。

试分析:①这种推断是否一定正确?②这种推断属于认知中的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对认知有什么影响?答案要点:不一定;属于认知偏见中的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以偏盖全,造成对人的认知不全面,影响对人的正确判断。

需要动机与激励

需要动机与激励
(2)要善于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 佛隆
目标不能遥不可及或者太过容易达到。
Vroom) 第一种: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
(3)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1964 (Victor H.
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
回报/投入?回报/投入
强化理论
公平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二、公平理论(亚当斯)
回报/投入?回报/投入
比较内容:
投入: 资历 教育 经验 技能 贡献 ……
报酬:工资 奖金 津贴 晋升 荣誉 ……
三、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具有有意识条件反 射的特点,即可以对环境起作用,促使其产 生变化,环境的变化(行为结果)又反过来 对行为发生影响。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 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这一 原理,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和手段,可以达 到有效激励职工积极行为的目的。
需要动机与激励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激励一般概述
一、激励的概念
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 极性的过程 。
二、激励的功能 在能力相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
人工作绩效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激励水平 的高低
• 三、激励理论分类
• ◇内容型激励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 因素理论)
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具有有意识条件反射的特点,即可以对环境起作用,促使其产生变化,环境的变化(行为结果)又反过来对
行为发生影响。
教育
奖金
M = V * E 符合需要的目标可以诱发朝向目标的行为;

心理学导论第五章

心理学导论第五章

第五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一、什么是需要和动机㈠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 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 积极性源泉。

⑴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如血 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水分的缺乏会产生口渴想 喝水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

⑵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

为了个体和社 会的生存与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

例如:食物、衣 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

⑶需要现出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它总是指向于 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

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 向于任何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⑷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类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⑸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需要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某种 运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是人的活 动不断的向前发展。

⑹人类需要的对象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 有社会性;人具有意识能动性,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

㈡动机及其功能⑴需要和动机是紧密相联系的,但也有差异。

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 望被体验着。

⑵意向: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愿望:明确意识到的并想要实现的需要。

⑶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 理倾向或动力。

⑷动力的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例如: 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

②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 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 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 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二、几个相关概㈠本能⑴ 指同一物体所有个体所共同表现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反应如:蚕吐丝、 蜘蛛结网、蜂酿蜜等;(见图1)⑵指某一物种生而具有的行为潜能和倾向,行为潜能或倾向所形成的内在 作用促发同一物种的个体表现出不学而能的同样的行为模式; ⑶指某一物种的个体在其生命中某阶段所表现出的某种特殊行为模式,如 毛虫变为蛹,蛹再变为蝶;(见图2)第 一 节概述⑷指促发人类某种行为但不为当事人所知的内在力量。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讲义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讲义
59
搏弈结果:
1)专业分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2)民主选举分粥—逐步腐化 3)分粥、监督—由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 4)轮流分粥—表面公平,资源浪费 5)分粥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
制约机制,但效率太低 6)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人最后领粥
60
2、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Victor H. Voom,《工作与激励》,1964)
37
马斯洛与阿德佛理论的比较
——马斯洛
1.生来就有,自然发 展;
2.各种需要逐层发 展,
3.发展趋势只有上 升,没有下降。
——阿德佛
1.有的是后天习得 的;
2.不一定严格按顺 序发展;
3.发展趋势可以上 升,也可以下降。
38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
(David.C.Meclelland) 认为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后,主要的需要 就是权力需要、友谊需要和成就需要。 他根据人们成就需要的差异,把人分为高 成就动机者和一般人两类。 他认为高成就动机者的数量是决定一个单 位或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管理现实:
有动机无效果----有效果无动机 评价时重态度、动机还是重行为、效果?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不足 或过强均降低效率。 2)容易任务:动机↑,效率↑ 3)适中任务:动机中等,效率↑ 4)困难任务:动机↓,效率↑
16
5、目标的含义
目标是指人们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也就是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一种期 望。
33
(1)关于需要的层次划分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34
自我实现 尊重 社交 安全 生理
(2)需要层次间的关系
35
(3)需要层次与管理措施

2020年自考《管理心理学》讲义第五章

2020年自考《管理心理学》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第一节行为与动机第二节需要与激励第三节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第一节行为与动机一、人的行为及其特点(a)1.行为的概念人类行为从广义来说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反应(含心理反应与外部动作反应)。

从狭义来看仅指外显性的行为活动、动作或操作方式。

2.行为的模式各派理论相互补充,使人的行为逐渐演变为大家熟悉的一个基本模式:(S—O—R)。

这里刺激(S)、个体(O)、反应(R)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5-1表示。

这个模式是循环性、连续性的,满足需要,实现目标,行为暂时完成;目标完成又作为反馈信息提出新目标,使行为向更高水平发展。

3.人类行为的特点(b、c)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有以下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利于调动人的行为活动积极性。

(1)自觉性与主动性。

人类行为具有自动、自发的特点,外力可能影响人的行为,但无法发动其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提高人的自觉性,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

(2)因果性。

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起因。

人的动机、需要、能力与个性等是行为的内部原因,外界环境、人际关系与管理是外部原因。

归因方式对行为有重要影响。

(3)目的性。

人的行为有直接目标,也有间接目标;有总目标,也有子目标;有长远目标,也有短近目标。

目标既有动力作用,又有导向与定向功能,目标管理是重要的激励方法。

(4)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类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训练、重复、实践形成较稳定的、习惯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环境的变化也会造成行为的可塑性特点。

(5)个别差异性与共同性。

人的需要、能力与个性差异会影响行为的差异,人的社会性与团队行为又有共同准则、规范与特征。

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性还表现在竞争与合作行为、创业与守业行为、工作与关系行为等方面。

二、动机与目的1.动机的概述(a)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从这个定义看,动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激励与管理策略:
•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基础和 动力源泉;激励与动机是同义词, 它是行为的动力系统; • 驭人的动力系统及人的行为的手段、 方法和策略。这三者在人类的行为 活动中统一起来,相互制约、相互 影响
三、激励机制的设计与激励原则、方法
激励机制设计: ①激励机制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设 计各种奖酬形式; ②激励机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③激励机制设计的效率标准是其运行的有效性; ④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和行为规范; ⑤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 实现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员工个人利益与 组织利益的一致性。
3、人类行为的特点
• (1)自觉性与主动性 • (2)因果性 • (3)目的性 • (4)稳定性与可塑性。 • (5)个别差异性与共同性
二、动机与目的
• 1、动机的概念 •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 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 动机的特点: • ①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是推动人们进 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 ②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 象。 • ③动机引发某种活动出现后,继续发挥其作用,使该活 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 ④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是一个中间变量,无法直 接观察。
知识型员工的需要特点
• 所谓知识型员工,就是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 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 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 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 价值。 • 知识型员工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他们比一 般员工更注重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 新精神,更注重自己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而更热衷于具 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 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 自我价值。
目标管理
• 目标设置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强调员工参与目标设置,通过上下 级共同制定企业目标,使个人从中受 到激励,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 检验目标实施与评估目标结果的过程。 (美国 德鲁克 20世纪50—60年代 提 出“目标管理”概念)
• • • • •Fra bibliotek目标管理三因素: ①目标承诺; ②适当的自我效能感; ③受民族文化的限制; 结论:目标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任务管理, 它既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重视科学管理,讲究科学的分工、协作 及工作效率,它是介乎X与Y理论之间,集 中了两者的长处和优势的管理与激励方式
3.成就需要:
• 成就需要是追求卓越以实现目标的内驱力。 ①事业心强,比较实际,敢冒一定程度的 风险; • ②有较高的实际工作绩效,要求及时得到 工作的信息反馈; • ③一旦选定目标,就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知道成功地完成任务; • ④把个人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
(2)奥德弗的“生存、关系、成 长”(ERG)需要理论
• 生存需要:维持人生命存在的需要; • 关系需要:指个体对社交、人际关系和谐 及相互尊重的需要; • 成长需要:指个人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 取得尊重、自信、自主及充分发挥自己能 力的需要,相当于马洛斯需要层次中的尊 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ERG理论规律:
3、活动的目的——目标
• 活动的目的即指人的行为所要达到 的方向目标和预期结果。 • 在组织中,人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 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具有诱发动 机的作用。心理学中把目标也称为 诱因,把诱发动机实现目标的过程 也称为一种激励过程。
三、目标设置与目标管理 • 目标设置: • 爱德温· 洛克 提出 ----目标设置 理论:一个目标的工作意向是 工作距离的主要源泉,目标能 告诉员工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 做出多大的努力,明确的目标 能够提高管理绩效。
需要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 :①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升, 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高 层次的需要才能依次出现和满足。 • ②同一时期内,可以同时存在几种需要, 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总有 某一种需要处在优势地位。这种占优势地 位的需要是主导需要。
需要层次的启示
• ①需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揭示人的行为被激励 的规律。 • ②他把人的生理需要作为正常需要基础,符合马 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需要观点。 • ③他强调需要与动机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有别 与“本能论”与行为主义的“机械论”有观点。 • ④马斯洛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考查人的本质,提 出自我实现的积极人性观点与人格特征,以及自 我实现的途径,对于现代企业员工尤其知识性员 工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 ⑤其社交、尊重、求知、审美等需要对白领阶层 与知识型员工来说是重要的动力和激励要素
• • • • • • • • • • 保健性因素:除工作本身之外的环境和条件。 ①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 ②技术监督系统; ③人际关系; ④工资; ⑤工作安全性; ⑥个人的生活; ⑦工作环境; ⑧地位; ⑨生活条件。
激励因素:
• • • • • • • • 工作本身。 ①工作富有成就感; ②工作成绩能得到承认; ③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 ④职务上的责任感; ⑤个人成长发展的可能性; ⑥职位升迁等。 激励因素“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 保 健因素“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动机的表现形式:
• ①从动机再现的程度差异看,可 表现为兴趣、意图、愿望、信念和理 想等各种形式。 • ②从动机表现的信度差异看,可 分为真实动机与伪装动机。
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 动机与行为有着复杂的关系。类似的 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类似的行 为也可能由不同动机引起。 • 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了人们行为的 方向和进程,并进一步影响到行为的 结果。 • 不同性质的动机,可能对人具有不同 的意义,强度不同,其对行为的推动 力量也不同。
激励的模式:
• 激励模式之一: • 刺激(内外诱因)、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 标、反馈等。 • 激励模式之二: • 需要、愿望或希望、动力、行为、目标、反馈等; • 激励模式之三: • 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心里紧张性、动机、目标 导向、目标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 需要、反馈等
• 激励作为过程都是由需要未满足开 始,目标实现需要满足而告终。 • 激励过程包含三种基本变量之间的 相互关系 • ①刺激变量; • ②需要、动机、个性等机体变量; • ③行为反应变量
双因素理论意义:
• ①企业应重视保健因素的作用,创造良好 的保健环境与条件,可以消除负面情绪, 以提高员工的激励水平; • ②有效的管理应在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多 采用工作的丰富化、自主性。挑战性、成 就与创造性等方式。 • ③要使工资与奖金分开,两者都成为激励 因素。
(4)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 1.权力需要:权利需要是影响 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 欲望。 ①个人权利;②职位权 利。 • 2.归属需要:建立友好和亲密 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 布兰查德和约翰逊 1982年出版《一分钟经理》中 提出: • ①就目标达成一致意见; • ②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才是好的做法; • ③将每个目标都单独用一张纸写出来,不超过 250个字; • ④反复阅读每个目标,每次约花一分钟时间; • ⑤每天定时用一分钟时间来评估自己的表现; • ⑥审查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目标相一致,如果有差 距,寻找原因进行行为修正。
第五章
需要、动机、激励
第一节 行为与动机
• 一、人的行为及其特点 • 1、行为的概念 • 人类行为从广义来说是由客观刺激 通过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反 应(含心理反应与外部动作反应)。 从狭义来看,仅指外显性的行为活 动、动作或操作方式。
2、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
• 华生—极端行为主义模型:S→R S:刺激;R: 反应 • 托尔曼—新行为主义模型:B=f(A· S) B:行为; S:刺激;A:遗传、年龄特征和经验。 • 勒温—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 f(P· E) • P:个体的个性(包括性格、气质、需要、动机、 价值观等)。 • E:个体所处的组织环境(包括担任的角色,所 处的组织或团体的气氛、规章制度、文化等)。 • 综合:S(刺激)→O(个体)→R(反应)
需要的种类:
• 1)管理心理学家 • 莱维特 把人类需要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两 类。 • (2)前苏联心理学家 • 把人类需要分为自然和社会两类。 • (3)我国把员工需要分为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
• (4)西方心理学对需要结构进行划分主要 代表: • ①美国 马斯洛 需要层次结构论,把人的需 要从低向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 自我实现、求知与审美。 • ②美国耶鲁 奥德弗 在马斯洛基础上分为三 类,生存(生理与安全);关系(社交与 尊重);个人成长(自尊与自我实现) • ③哈佛 麦克莱兰 分为:成就、权利、友谊 三种设计需要。
• ①愿望加强律。各种层次的需要得到的满 足感越少,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渴望就越大。 ②满足前进律。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越多 的满足,则该需要的重要性就越差,满足 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就越大。 • ③受挫回归律。当较高层次的需要受到挫 折,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退而求次, 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求就越大。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二、激励的概念与过程
• 激励的概念:激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激励从三个角度理解: • ①从诱因和外部强化; • ②从内部状态; • ③从心理和行为过程
• 激励的过程:未满足的需要开始, 通过实际的行为活动实现目标,进 而需要得到满足而告终的全过程。 • 激励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满足 的需要与欲望—心理紧张和外部刺 激—动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 为—需要满足与紧张性解除—产生 新的需要、反馈等。
需要的概念与特性: •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 种不平衡状态”,是满足和维 持个体与社会生存、发展的必 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 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体 验。需要是引发动机和行为的 源泉与动力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