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总绪论
有机化学 01绪论(林学)
2009
美国的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的Ada E. Yonath
美国Osamu Shimomura(下村修)、 Martin Chalfie和Roger Y. Tsien (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
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2008
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2007
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固体表面化学过程”
2006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2005
法国化学家伊夫·肖万和美国化学 家罗伯特·H·格拉布斯以及理查德 ·R·施罗克
有机化学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
2004
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 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 赫尔什科(以色列)、伊尔温·罗 同获得该奖项 斯(美国) 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 农(美国) 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乙炔:
C原子以sp杂化 轨道成键、分子为直 线形的非极性分子。
共价键的属性
键长、键角与键能…
一氯甲烷(CH3Cl ) 键长 C-Cl=0.177nm
C-H=0.109nm 键角 (H,C,Cl)=109.47 0
(H,C,H)=109.45 0
键能 ,越大,共价键越牢固。 偶极矩,衡量化学键与分子极 性的物理量。
碳原子的四面体模型(甲烷)
甲烷分子的另外二种模型
斯陶特模型
棍棒模型
(3)透视式与投影式
H
二氯甲烷
Cl Cl H
H Cl H Cl Cl
H H Cl
二个不同的投影式表示同一个分子
丙醇的投影式与结构模型
中科大天文学史讲义01绪论
天文学史讲义讲授提纲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研究天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2.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过程3.天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二.天文学史的分支学科1.按地域划分2.按时代划分3.按分支学科划分三、研究天文学史的意义1.有助于深刻地了解天文学2.研究天文学思想史3.研究中国天文学史4.探索天文学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提供借鉴5.挖掘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用于研究某些课题6.丰富科学文化史的内容,有助于历史学的研究四、天文学发展分期概述1.古代天文学(史前一一16世纪中叶)2.近代天文学(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3.现代天文学(19世纪中叶——现代)第二讲宇宙概观一、宇宙万物的尺度1.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尺度2.天文学中的单位二、宇宙的层次结构三、太阳系概况1.太阳2.地球3.月球4.大行星5.小行星6.彗星和流星体7.卫星和行星环四、银河系概况1.恒星8.恒星集团9.星云10星际物质五、星系、星系集团和宇宙1.星系2.星系集团3.超星系团4.宇宙第三讲古代天文学一、天文学的起源二、史前时期的天文遗址和遗物三、古埃及天文学1.历法2.天体位置测量和天文定位3.宇宙观念四、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1.对天空的认识2.时间和历法3.宇宙观念五、古印度天文学1.历法2.月亮运动和二十八宿3.宇宙观念第四讲中国天文学史概述一、中国天文学的诞生(史前一西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分期1.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一秦汉,BC770-AD220)2.繁荣发展时期(从三国一五代,220-960)3.由鼎盛到衰落的时期(从宋初一明末,960-1600)4.中西天文融介时期(从明末一鸦片战争,1600—1840)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和成就1.中国占代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的观测和记录4.观测仪器5.对天象的解释和天文学发现6.天文大地测量7.宇宙理论第五讲古希腊天文学一、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二、古希腊天文学1.古希腊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观测和记录4.天文测量5.测量仪器6.宇宙理论三、托勒玫体系四、公历的由来1.古罗马和古罗马的历法2.儒略历3.格里历第六讲阿拉伯天文学与欧洲中世纪天文学一、阿拉伯天文学二、蒙占统治时期的天文学三、欧洲天文学的停滞1.基督教教会的束缚2.占星学的发展四、欧洲天文学的复兴1.早期技术革命的推动3.地心体系濒临破产第七讲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一、哥白尼的生平和学说1.生平简介2.日心体系学说的形成3.《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二、关于《天体运行论》1.体例2.内容简介3.《天体运行论》出版的意义4.《天体运行论》的缺陷三、不屈的布鲁诺四、观测天文大师一一第谷•布拉赫五、天空的立法者一一开普勒1.探索宇宙奥秘2.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3.其他成就第八讲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一、天文望远镜问世1.望远镜的发明2.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二、伽利略的发现I.观测月亮3.观测恒星4.观测行星5.观测太阳三、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四、17世纪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1.开普勒式望远镜2.早期望远镜的改进3.赫维留斯和里乔利的月面图4.惠更斯的发现5.卡西尼的发现6.罗默测定光速第九讲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证实一、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牛顿生平简介2.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3.牛顿的研究4.牛顿成就原因简析二、万有引力定律的证实1.哈雷彗星回归的预言2.孤立大山的引力使铅垂线偏转3.万有引力常数的测定4.海王星的发现5.对恒星喑伴星的预言和发现第十讲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一、早期的太阳系起源说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1.笛卡尔的太阳系起源的涡动说2.牛顿关于太阳系起源的考虑3.布封的太阳系形成学说4.17—18世纪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二、康德的太阳系星云假说三、拉普拉斯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四、星云说的历史意义第十一讲奠基期的天体力学一、经典天体力学及其基础1.经典天体力学的对象和方法2.经典天体力学的力学和数学基础二、欧拉的工作1.月球运动理论2.创立摄动理论三、拉格朗日的工作1.太阳系稳定性问题的研究2.建立拉格朗日方程组,探讨三体问题的解四、拉普拉斯的工作1.关于行星轨道的周期变化2.《天体力学》的出版五、其他的重要工作1.达朗贝尔的工作2.克雷洛的工作3.高斯的工作4.亚当斯和勒威耶的工作第十二讲银河系概念的初步确立和恒星距离的测定一、关于恒星系统认识的演进1.从古希腊到伽利略2.恒星自行的发现和距离的估计3.关于银河系的假设二、赫歇尔家族的工作1.太阳系本动的发现2.银河系结构的研究3.威廉•赫歇尔成就的原因4.约翰•赫歇尔在南天的工作三、恒星距离的测定1.斯特鲁维的工作2.贝塞尔的工作3.亨德森的工作4.恒星距离测定的意义第十三讲天体物理学的诞生一、天体物理学诞生的背景1.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2.太阳光的分解二、光谱分析术的发明三、基尔霍夫定律的发现四、氢的发现五、恒星光谱的分光观测1.恒星光谱的观测和初步分类2.恒星光谱的谱线位移六、天体测光术的发明和发展1.恒星亮度的目视测量2.普森公式3.目视光度计的发明七、天体照相术的应用1.照相术的发明和发展2.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3.照相术用于天体位置测量4.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光谱八、反射望远镜的改进第十四讲河外星系的发现一、测定旋涡星云距离的探索二、造父变星法求天体距离1.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2.绝对星等与视星等的关系3.周光关系零点的测定4.沙普利和科蒂斯的辩论三、哈勃的工作四、河外星系发现史中的教训第十五讲赫罗图与恒星演化一、赫罗图的建立1.哈佛的恒星光谱分类2.赫茨普龙的工作3.罗素的工作二、早期的恒星演化理论三、爱丁顿的质光关系四、恒星的能源问题1.早期的理论2.核聚变反应理论五、恒星演化的研究1.V-R定理2.恒星演化的现代理论第十六讲广义相时论的诞生和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一、狭义相对论引起的时空观革命1.19世纪末物理学的危机2.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二、广义相对论的诞生三、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1.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2.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3.光线的引力红移4.电磁波传播的引力延迟四、现代宇宙学的发展1.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学模型2.弗里德曼和勒梅特的膨胀宇宙模型3.宇宙膨胀的观测效应4.稳恒态宇宙模型5.大爆炸宇宙模型第十七讲近代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发展一、时间工作1.平太阳时的精确定义2.本初子午线和时区的确定3.无线电时号的发播二、地球自转变化的发现1.地极移动的发现2.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的发现三、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1.原子钟的发明和原子时系统的建立2.协调世界时的建立四、十九世纪后期天体力学的发展1.太阳系小天体运动的研究2.月球和大行星运动的研究3.数学和力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五、二十世纪天体力学的发展1.历史背景2.卫星动力学的建立3.电子计算机与天体力学4.广义相对论和天体力学六、近代天体测量学和天体力学力学发展的特点第十八讲射电天文学的崛起和六十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一、射电天文学的诞生1.央斯基的发现2.雷伯的经典式射电望远镜二、银河系结构的射电探测1.21厘米微波辐射的理论预言2.21厘米微波辐射的探测三、20世纪60年代的四大天文发现1.类星体的发现2.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3.射电脉冲星的发现4.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四、射电天文学的新进展1.大口径射电望远镜2.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3.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4.亳米波和亚亳米波天文学第十九讲空间天文学的进展一、空间探测时代的到来1.全波天文学2.空间探测手段的发展二、地球辐射带的发现三、对月球的探测1.苏联对月球的探测2.美国对月球的探测四.对水星和金星的探测1.对水星探测2.对金星探测五、对类木行星的探测1.对木星的探测2.对土星的探测3.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六、红外和紫外天文学的发展七、X射线和γ射线天文学的发展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天文学史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自然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探索天文学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精神病学第七版配套课件01绪论图文
精神病学的历史与发展
精神病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观察和 记录精神障碍的症状和表现。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 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领域。
近年来,精神病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新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也 在不断深化。同时,社会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在 不断提高。
政策倡导与立法保障
倡导制定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 政策和立法,确保他们获得平等的权 益和机会。
THANKS
感谢观看
第七版《精神病学》教材是在前六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学科前沿,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新的知 识点和技能点,是当前国内精神病学领域最权威的教材之一。为了更好地配合教材的学习,我们特别制作了这套配套课件, 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课程目标
01
掌握精神病学的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 能。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调整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思维和 行为,提高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 水平。
家庭治疗
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改善家庭关系 和沟通方式,解决家庭内部的矛盾 和问题,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心理动力治疗
深入探讨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 验,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过去的创 伤和情感问题,促进自我成长和发 展。
研究生物标记物在精神疾病发 生前的变化,为早期发现和预
防提供依据。
精神疾病的康复训练
01
02
03
04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 别和改变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 ,提高应对能力和生活质量。
工程测量01绪论
一、测绘学介绍 (一)定义
测绘学是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确定地球表面(包 括空中、地表、地下和海洋)物体的空间位置,以及 对于这些空间位置信息进行处理、储存、管理的科学。
它包括测量和制图两项主要内容。
测绘学按照研究对象及采用技术的不同,又可分为 下列学科:
1、大地测量学 2、摄影测量学 3、工程测量学 4、海洋测量学 5、地图制图学
1:298.3
1940年前苏联
IUGG-75 WGS-84
6378140 6378137
6356755.3 6356752
1:298.257 1:298.257223563
1979年国际大地 测量与地球物理
联合会
1984年美国
第9页/共32页
2024/7/22
9
第二节 地面上点位的确定
图1-2 大地坐标系
第16页/共32页
16
第三节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二、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如图1-7所示,地面点B′在球面和水平面上的投影分别为B和C,并设这两 点的高差为Δh,从图中可以看出,∠CAB=α/2,因该角很小,若以弧度表 示,则有:
放样方法:方向交会法、距离交会法、方向距离交会法、极坐标法、坐 标法、偏角法、偏距法、投点法等。
仪器:光学、电子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以及GPS技术等。
第5页/共32页
2024/7/22
5
第一节 概述
(4)建筑物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目的:根据控制网点测定已有建筑物的实际位置以及部分建筑物 的几何形体,以检验施工质量,为工程的验收、决算、维护等工作 提供依据。 竣工测量的成果主要包括:竣工总平面图、分类图、辅助图、断 面图以及道路曲线元素、细部点坐标、高程明细表等。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1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己经意识到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一方面,大地构造循环、岩石循环、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对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和全球性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控制着地貌、岩石、矿物、土壤、水体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质环境,人类活动又在改变着地质环境。
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属应用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但迄今对其所应研究的内容尚无统一认识。
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全球变化的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海洋一大气一陆地相互作用与水循环研究、元素迁移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过去事件和作用过程的高分辨率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地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已受到国际地学界的普遍重视。
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是环境地质学研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环境地质工作服务于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值调查、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不同比例尺的环境地质填图、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电厂燃气轮机概论01绪论
• 传热对此能量交换影响不大; • 能量损失不可忽略。 • 轴只做旋转运动,轴上带有动叶片,机匣
上带有静叶片。
9
1.2 叶轮机械的历史
• 公元前70年罗马人发明了paddle-type water wheels (用 水冲击浆叶的水车)用于加工谷物;
•通过工质的连续流动产生 •通过封闭在工作空间内的定量工
力
质产生力
•旋转运动
•绝大多数是往复运动,但也有个 别是旋转运动
25
1.2 叶轮机械简介
• 叶轮机械相对于活塞式机械的优点:
–单机功率可大 –单位功率重量轻 –单位功率体积小 –可用率高 –自动化程度高 –环保性能好(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噪声等)
机械功
电能
(热机)
(发电机)
6
1.1 前言
热功 流动功 机械功
鉴于叶轮机械是功能转换过程中 最重要和最先进的机械,这里重 点阐述叶轮机械原理与工作过程
7
1.2 叶轮机械
1.2 叶轮机械的定义
什么是叶轮机械(Turbomachine)?
• 使通过其中的流体工质发生焓的变化,并 通过旋转的轴进行功的传递;
49
(6)微型燃气轮机
50
1.3.3 燃气轮机的发展史
1. 1900年以前:零星的雏形 2. 1900—1939 :试验机组 3. 1940s:实用燃机和航空发动机 4. 1950s:工业用燃机研制出来、航空上取
代活塞式发动机、小功率燃机出现 5. 1960s:陆、海、空用燃机均迅速发展 6. 1970s—1980s:发电用燃机遭遇困难,
技术研发重点,并且有明确的扶持政策; • 特别是成熟的燃气轮机设计体系,均已成为各大公
第01章 绪论 (《程序设计基础(第3版)(C语言)》(王红梅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3
1.1 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
什么是程序?什么是程序设计?
程序: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指令序列的集合,这些指令序列描述了计算
机求解某一问题的工作步骤。
程
序
设
程序设计:给出解决特定问题的程序的过程,是软件构造活动中的重要
计 基
础
组成部分。程序设计往往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给出这种语言下的程
( 第
…
二进制编码 01010011 00110110 10001100 …
编译
程 序 设 计 基 础 ( 第 版 )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
Page 14
3
1.1 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
3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
助记符 MOV ADD SHL
…
推动力:抽象的更高要求,程序设计思想的更好支持
程
序
设
计
程
序
设
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对于标识符的构成遵循不同的规则,C语言中标识
计 基 础
(
பைடு நூலகம்
符的构成规则如下:
第
版
(1)以字母(大写或小写)或下划线“_”开始;
)
清
(2)由字母(大/小写)、下划线“_”或数字(0~9)组成;
华 大 学
出
(3)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代表不同的标识符。
版 社
A,P_o,P-o,from,_123,temp,int,6day,program, ok?
Page 10
3
1.1 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
为什么要写程序?程序有什么用呢?
有问题需要解决的人
问题是丰富多彩的 人具有思维
可以解决问题的计算机
01绪论,质点,参考系,位移,速度,加速度
Fan
3)多边形法则
有限个矢量 a1 , a 2 , L a n 相加可由矢量的三角形 求和 法则推广
开始, 自任意点 O 开始,依次引 OA1 = a1 , A1 A2 = a 2 , L , An − 1 An = a n , 由此得一折线 OA1 A2 L An , 于是矢量 OA n = a就是 n 个矢量 a1 , a 2 , L , a n的和,即 的和, OA = OA1 + A1 A2 + L + An − 1 An .
Fan
二、质点(mass point) 质点( ) 具有物体的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几何点。 具有物体的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几何点。 说明 如果我们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 如果我们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而可以忽略其大小和 形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若不涉及物体的转动和形变, 形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若不涉及物体的转动和形变, 我们就可以把物体当作是一个具有质量的点( 质点) 我们就可以把物体当作是一个具有质量的点(即质点) 来处理 . 相对性;理想模型; 相对性;理想模型;质点运动是研究物质运动的基础 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要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决定。 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要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决定。
Fan
1)矢量的表示: 矢量的表示:
常用黑体母或带箭头的字母表示。 常用黑体母或带箭头的字母表示。 矢量的几何表示: 矢量的几何表示:一个矢量可用一条有方向的线段来表示 v v v v A 矢量的代数表示: v 矢量的代数表示: = eA A = eA A
A
r A 矢量的大小或模: 矢量的大小或模: = A v A v eA = 矢量的单位矢量: 矢量的单位矢量: A
x cos α = , r y cos β = , r z cos γ = r
机械原理(朱龙英 西电版)第0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4.1
机构结构理论
由于机器人、 步行机、 人工假肢和新型机器的发展需
要, 以及机器的动力源广泛采用液压与气动, 因此近年来 对于多自由度、 多闭环的多杆机构以及开式运动链的结构 理论有了较多的研究。 在机构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 主要是机构的类型综合、 杆数综合和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对平面机构来说, 虽然机 构结构的分析与综合研究比较成熟, 但仍有一些新的发展。
绪论
空间连杆机构分析与综合的计算公式和运算过程都比
较繁复, 常采用矢量、 张量、 矩阵、 对偶数、 四元数、
旋量计算等数学工具进行研究。 对于空间连杆机构的最 优化设计问题也开始加以研究。 近年来由于机器人技术 发展的需要, 对多自由度空间机构与开式空间运动链及 特殊串联和多环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工作空间、 运动分析 与综合, 包括它们的动力学已作了不少有效的研究。
第1章
绪论
(3) 为现有机械的合理使用和革新改造打好基础。 对
于使用机械的工作人员来讲, 要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潜力, 关键在于了解机械的性能。 通过学习机械原理课程, 应掌 握机构运动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并具 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 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以合理使 用现有机械和革新改造旧机械。
机到车轮之间的变速器、 差速器等, 牛头刨床中从电动机
到刨刀之间的带传动机构、 齿轮机构、 导杆机构等部分。
第1章Biblioteka 绪论1.2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和地位
1.2.1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
1. 机构的运动设计 机构的运动设计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以及各种机构
的类型、 特点、 功用和运动设计方法; 通过机构类型综合,
第1章
绪论
医学细胞生物学01 第一章 绪论
1983 年 , 美 国 人 K.B.Mullis发明PCR仪, 于 1993 年 获 诺 贝 尔 化 学 奖 。 1988 年 美 国 Cetus公司获PCR技术 专 利 , 1990 年 其 诊 断 试剂盒和仪器的销售额 达2600万美元。
研究内容-----(三个水平) 细胞水平(显微水平)----光学显微镜技术 亚细胞水平(亚显微水平)----电子显微镜技术 分子水平----生物物理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研究方式
从细胞的表型特征入手,探索隐藏在其背后 的分子机制。
从基因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入手,了解其 对细胞功能或行为的影响,因此细胞生物学也 被称为细胞分子生物学或分子细胞生物学。
四、亚显微结构与分子生物学形成阶段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时期
1933年:RusKa制造第一台透射电镜
1940年,美、德制造出分辨力为0.2nm的商品电镜。
TEM
( 扫描电பைடு நூலகம்)
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细胞的形态学研究深入到亚显微 水平。
➢ 发现了过去在光镜下看不到的细胞器,如内质网、 溶酶体等。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分支
细胞社会学 膜生物学 细胞生理学 细胞遗传学
细胞生物学的新兴领域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细胞组学
二、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重要的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 ➢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以及最为
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第二节 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章 绪论
Introduction
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概述
一、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
概念: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来 研究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01章+绪论
(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组织、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 的周期性变化,依次分别为:
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细胞在一次兴奋初 期很短的时间内,对于任何强度的刺 激,都不能再产生兴奋的时期(ab段)。
相对不应期:是指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 段时间内,须给予大于该组织阈值的 较强刺激才能引起反应的时期(bc段)。
(三)体液调节的生理意义:对机体的快速变化不能起及时的 调节作用,但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功能的最重要 的调节机制。
三、自身调节
绪论
(一)自身调节的基本方式: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因素而起的 调节作用。
(二)自身调节的特点:作用非常局限。
(三)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在心、肾、脑等重要脏器的功 能维持上有重要意义。
(2)持续刺激时间 时值——以二倍于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可兴奋组织,引
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其长短反映了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3)刺激强度变化率
反应(response):机体应答刺激所产生的变化。
兴奋(excitation):由相对静止 变为显著的运动状态,或原有 的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inhibition):由运动转为 相对静止,或活动由强变弱。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使实验条件简
单化,便于分析有关因素对离体器官、
组织或细胞的功能影响。
绪论
2.慢性实验(chronic experiment)
01人体解剖生理学(绪论)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各种生命 现象或生理功能。如呼吸、循环、消化、 肌肉运动等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与 条件及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对这 些功能的影响等都是生理学研究的任务。
四、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关系密切,相互促进。 生理是药理的基础,药理学促进生理学理 论的发展。 正常→异常(疾病)→正常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功能
(一)脂质双分子层 以液态的脂质双 分子层为基架,具有 稳定性和流动性。 (二)细胞膜蛋白质 镶嵌或贯穿于脂 质双分子层中,生物 膜具有的各种功能大 多与其有关。 (三)细胞膜糖类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概念: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 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动力:浓度差、电位差 决定因素:膜通透性 转运物质:O2,CO2等 特点:不耗能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1. 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的生理特性 及构成细胞的的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 2. 器官、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系统生理 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整体水平:研究各器官、系统的相互关 系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生理学的实验方法
(一)急性实验法 1.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优点是排除了 其他因素的影响,缺点是不能完全代表正 常机体的真实情况。 2.活体解剖(在体)实验法:较常用,实 验条件可以人工控制,结果可以重复,机 制可以分析。 (二)慢性实验法 以完整、健康、清醒的动物为对象进行的 研究,动物可以较长期的存活。
精讲01 第1章 绪论-全国高中生物竞赛之《细胞生物学》名师精讲课件
魏尔肖(Rudolf Virchow) (1821-1902)
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
细胞理论的另 一条重要原理: 细胞来自细胞
1/16.绪论 1.1.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 1.1.3 从经典细胞学到实验细胞学时期
1. 1665年 Robert Hooke(英国物理学家) cellulae
胡克(R. Hooke) 英国学者
自制显微镜 (40-140 倍)
1665 年《显微图谱》
cellar——发现细胞
“当我一看到这些形像时,我就认为这是我的发现。因为这的确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微
小空洞,可能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发现。显然,这使我理解了软木为什么这么轻的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已经成为21 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和改 变人一性与多样性 1.2.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中心体(1883);线粒体(1894);高尔基体(1898)
1/16.绪论
1.1.细胞学与细三胞生、物细学胞学的经典时期
1.1.3 从经典细胞学到实验细胞学时期 1. 经典细胞学时期的主要进展
德国胚胎学家、解剖学家O.Hertwig于1892年发表了《Zelle und Gewebe》 (细胞与组织),认为:“生物变化过程是细胞变化过程的反映”,标志着细胞学( Cytology)作为一门独立的生物学科的建立;
美国生物学家Wilson E.B.于1896年发表了《The Cell in Development and Heredity》(发育和遗传中的细胞)一书,把细胞学、遗传学和胚胎发育结合起来 ,成为细胞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细胞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是找到隐逸和入道式的适意的精神家园,男女钟情经历波折都是
终成眷属,即便是被王国维推许为“置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的《窦娥冤》《赵氏孤儿》,也还是添加了个解冤、报仇的“尾 声”,给观众以心理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六、世界交流和影响
▪ 中国古代文学在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与世界多个国家 的文学是有交流的,既有引进、接纳,也有输出和相当的影 响。
▪ 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 ▪ 二、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 ▪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
▪ 四、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 五、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盛 ▪ 六、元代: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
▪ 七、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
▪ 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 九、晚清:旧文学的新变与新文学的呐喊
神话
诗经
楚辞
汉赋
古诗
唐诗
宋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四、文学史的方法是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
▪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既是一种历史,也就应当具有史学史 书的属性。 ▪ 文学史和一般史学著作又有不同。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是历史 的动态的文学批评,通过历史的和审美的文学批评,建构文 学的历史书写。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一、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
▪ 在这悠久的历史里,中国文学伴随着社会文明一直在生生不 息地生长,日益繁富,没有停滞,没有缺位,没有中断,不
时地放出浩大亮丽的繁荣景像,相继蜂拥而出的作品浩如烟
海,即便经过历史的筛迭、淘汰,流传至今的篇幅不同的文
体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不能比拟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二、诗歌最为富丽辉煌
▪ 一是诗体的因时而有因革 ▪ 二是作为诗的本质特征的比兴手的滥觞和内质化,感物吟诗,
情景交融,自然景物都成为情志的诗性意象。
▪ 三是对诗歌语言的感性因素韵的重视 ▪ 四是众多优秀的诗篇具有无限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后的今 日依然为不止是中国人喜欢吟诵。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六、元代: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
▪ 社会动乱,传统文化失去了主导优势,文人地位降落,通俗 的讲唱文艺的兴盛,产生了足称有元一代文学之胜的新诗体 散曲和以曲为主体的戏剧杂剧,南戏也由民间走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七、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
▪ 以历史演义为主体的长篇小说成为明代 文学盛行的文体,白话小说转向观照现 实人生,开辟了小说创作直面社会人生 的新局面。 ▪ 由宋元南戏生成的传奇,文学之士竞相 创作,成为有明一代文学的重要文体。 ▪ 传统的诗文难于复现唐宋的优势,守护 旧文体的作家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 ▪ 反理学、张扬人性的人文思潮在小说、 戏曲中突显出来,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学 的新趋势。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 清代诗人继承传统的“诗言志”“缘事而发”的基本精神和 审美原则,创作出极丰富的诗篇 ▪ 久已衰落的词在清初出现了“中兴”,陈维崧极大地开拓了 词体的境界。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志怪传奇小说推向了颠峰,堪称中 国文言小说之绝唱。
▪ 元明以来兴盛的戏曲,成为清代作者抒情言志的文学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总绪论
▪ 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文学史Fra bibliotek总绪论
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 一、唯物史观是文学研究的指南 ▪ 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 三、文学史的任务 ▪ 四、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是历史和美学的统一 ▪ 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
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
▪ 文学史的建构、书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有历史 跨度不同的通史、断代史,也可以有不同体裁的文体史、类 型史。 ▪ 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是没有止境的,文学史的书写也会随着文 学史研究的深入而有所变化、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总绪论
三、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
▪ 中国古代戏曲重曲文也就是重言志抒情,剧作家作剧不能没有叙事、没 有情节,但却重在写心,具有强烈的惩恶扬善的劝惩倾向和社会教化意 旨。
▪ 短篇的“小说”话本叙世间人事,长篇则是据史书演绎历代王朝的兴亡
始末,以及当代名将战功、朝政时事,构成了世界绝无仅有完整系列的 历史通俗演义小说,形成了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关照国家兴亡、社会 治乱、褒忠诛奸的主旋律。待到后来作者视野转向寻常社会人生,也还 是有着关怀世道人生的人文精神,《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 都是以生动的生活图像映射出更高更新的历史诉求。
▪ 通俗小说创作真正进入作家独创的阶段,自况自喻的因素增 强,便产生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九、晚清:旧文学的新变与新文学的呐喊
▪ 清王朝后期由盛转衰,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社会性质和结 构发生变化,作家身份和知识结构也发生变化。诗以旧风格
体现着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面貌和历史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 文学史的研究自然要考察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的社会背 景、作品的影响,文学史的书写自然也要叙述到的,但却不 能排挤、取代对作品的解析、评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三、文学史的任务
▪ 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 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学的历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 文学审美的提升
▪ 文学脱离经史子学而自成一家,文学成为人生价值的一种重 要表现,文学的审美特性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中国古代诗歌 在这种历史的迭变中,诗的内质和形态的审美特性,都获得 了高度的提升。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四、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一、唯物史观是文学研究的指南
▪
由马克思创立、恩 格斯完善表述的唯物史
观,揭示出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 而为认识社会历史提供 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指 导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 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表述方式的审美文化形态。任何民族、 国家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产生口传的和文字书写的文 学作品,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作品以及由之发生的创作、 流传和影响情况,便构成各自己的文学的历史。 ▪ 文学的历史主体就是由历史上相继而出的文学作品构成,并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
▪ 上古神话 ▪ 《诗经》《楚辞》
▪ 《尚书》《周易》《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 《老子》《论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孟子》 《荀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二、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 合
●●辞赋●●《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
▪ 唐代文学以诗最兴盛,接过六朝的格律 声色,格律诗完美定型。随着唐帝国经 济文化繁荣,复大张汉魏乐府的旗帜, 古体诗生发新活力,形成今古体并行多 姿的态势,又奠定了后世千百年诗体的 基本格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五、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盛
▪ 宋代文学是在唐五代文学既定的格局中展衍的,主体是诗、 文、词。
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独具的人文思想风貌。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五、中和蕴藉的审美特征
▪ 诗尚美善相兼,刚柔相济,“歌咏依违”,蕴藉含蓄;尚“主文而 谲谏”,“不斥言”;不直陈而用比兴,不用嚣张语词。叙事则尚 寓褒贬于真实叙写中的“春秋笔法”,“婉而多讽”,“戚而能 谐”;结局亦多“曲终奏雅”,给人希望和慰藉。 ▪ 生民的苦难总是由贤明的清官、勇武的豪侠而得到消解,文人失志
▪ 引进、接纳最显著的是佛教经典
▪ 中国古代文学很早便流传周边国家,主要是日本、高丽。
▪ 中国古代文学从17世纪开始传入欧美,逐渐受到文学家的重
视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总绪论完
谢谢欣赏!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四、儒家为主导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 “文道合一”、情理协和的观念一直是文学创作和传播的根 本原则。 ▪ 文学家关注的对象和释放的情志遍及社会人生的诸多方面, 而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兴亡、民生的苦乐、伦理的向背,一 直成为文学叙写和咏叹的主题,承载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
社会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尚仁尚智尚义勇的民族精神,构
含新意境,忧患意识、爱国精神成为主调。龚自珍发扬了传
统审美特性,黄遵宪大开诗的观照天地。白话小说兴盛,由
对旧体制规范的救赎到对现实官场世情谴责,新旧杂陈,多
声复义,与翻译文学的传播,一起加速了中国文学的大转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 一、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 ▪ 二、诗歌最为富丽辉煌 ▪ 三、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 ▪ 四、儒家为主导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 五、中和蕴藉的审美特征 ▪ 六、世界交流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