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
微课《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
由微课《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所想到的微课是近几年在我国蓬勃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的,主要是运用建构的方法,将大的知识块拆分成一个个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微小知识组块,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供学习者学习的课程。
微课具有时间短、主题目标明确、知识内容灵活精简、自主选择性强等优势,正在现代化的教育中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
今年我带毕业班,为了更好地教学《圆柱的体积》,特意留意了网上有关这节课的一些微课教学。
这节课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的形体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因此,在教学时,多数教师会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的体积、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接着创设教学情境,通过ppt 的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转化成长方体,通过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通过观看,我发现这类微课教师都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旧知来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然后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转化思想。
主题明确、目标突出,有效填补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本节课的知识遗漏,使学生把微课可以作为学习后的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微课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一些问题:一、微课的选题。
首先确定哪些知识点可以做成微课,因为微课最佳时间是在5-8分钟以内,因此内容只能集中于某一个知识点或问题,不能多而繁。
其次应选择那些概念型、约定型的知识点,内容抽象,学生在课堂上不易一下子就能理解到位的,利用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极具针对性。
二、微课的制作我们知道制作微课先要制作ppt。
教师只有对微课的设计有了清晰的整体思路,才能在录制的过程中一气呵成。
六年级数学优秀课例《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
六年级数学优秀课例《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教材简析:《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差不多学会运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同时把握圆柱差不多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并把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认知水平,通过课前课堂中合理的预设,采取先猜想、再验证的步骤,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并不断丰富对有关图形旋转方法的感受。
教学内容:苏教版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第25-26页的例4,随后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并把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运算圆柱的体积,能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师如何样合理安排预设过程让学生能够专门快的明白得并把握圆柱体积的运算公式?在此,我分两个层次进行展开。
第一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有关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方法迁移过来,通过操作,验证在此前讨论中所建立的关于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教学难点:在那个地点,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认知水平,合理预设过程中采取先猜想、再验证的步骤,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并不断丰富对有关图形转化方法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效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预设的合理运用与安排,一堂好课总离不开教师一系列恰如其分的预设安排。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确实摸索:该如何样预设?面对所预设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生成?对学生的生成答案应该如何样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形应如何样处理……只有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摸索,课堂上才能真正地用行动制造思维的火花。
《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
尊重学生,精彩纷呈——《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记得在3月4日,周翠玲老师在我们班上《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时,让我在课上与课下有了许多感触:尊重学生,你的课堂会精彩纷呈。
周翠玲老师在上《圆柱的体积》这一节课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结论,更关注的是他们个性的体验,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交流、合作探究中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圆柱的体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思想方法(转化),因此,教学新课前,周翠玲老师复习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为转化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迁移想:圆柱体能转化成什么几何形体,然后让学生用教具验证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过程,并讨论思考:这个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然而这节课最精彩的部分不是教师的引导,而是在小组汇报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1、为什么说把圆柱切拼以后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2、为什么不能把拼成的长方体横着放呢?这样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周翠玲老师并没有急着自己去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把机会放给了学生:伊丽米热说:“如果我们把圆柱分的份数越多,切拼成的长方体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和咱们上学期学圆的面积一样的道理。
”刘振翔说:“其实,把这个长方体横着放也是可以的,这样它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底面圆的半径,那么长方体(或圆柱)的体积就可以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底面圆的半径就可以啦!”此处是教学中很好的生成资源,周翠玲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进行了小结:无论竖放还是横放,从哪个角度思考,均能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Sh,学生大呼神奇。
是的,这就是数学的魅力,这就是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所获得成功的乐趣,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奥妙,领略到数学天地中的千变万化,这是学生最开心的,但是这样精彩的课堂,也是与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才成就了老师的精彩!。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doc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段俊国山东省莱西市经济开发区苏州路小学266600一、案例背景《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节课利用教具,课件演示等多种方式体现数形结合在空间几何的应用。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
教材将本课学习安排在圆柱的认识和圆柱的表面积之后,让学生有序地经历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变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为学习圆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弄清楚圆柱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关键。
二、案例描述1.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设计意图: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些枯燥无味,通过让学生参与演小故事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体积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同时也自然地导入新课。
完成目标:通过观察、回忆,能正确表述圆柱体积的含义。
2.回忆旧知,实现迁移,动手操作,推导公式(1)回忆旧知,实现迁移师: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呢?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还记得它们的体积公式吗?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生:将圆分成小扇形再转化成长方形, 它的长=圆周的一半,它的宽=圆的半径,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数形结合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巧妙地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
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师: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来解决的,那么,圆的面积又和这个图形有什么关系呢,生1: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来解决。
生2: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来触决,因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半个圆的周长,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而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因此圆的面积是:S=πr2师:刚才同学们都能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解决圆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立体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板书:圆柱的体积)师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有部分学生呈式非懂似懂的状态)生:利用学具操作思考并讨论: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生: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生1: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生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发生变化。
生3: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师: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生观察、讨论并交流,发现了什么?生1:平均分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生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师: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生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生1: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生2: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生3: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生4: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精选14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精选14篇)《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篇1一、创设情景、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
老师拿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拿出一个圆柱形的物体,预备投入烧杯中。
师:同学们想一想会发生什么状况?(老师将圆柱形的物体投入水中。
)请认真观看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发觉?生:水面上升一些。
生:圆柱形的物体挤掉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圆柱体占有肯定空间。
师:我们通常把这个空间叫体积。
生:我发觉上升的水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发觉得都很精彩,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圆柱的体积。
生: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圆柱的体积。
二、比较大小、创设求圆柱体积的情景。
老师又拿出一个圆柱。
(底面略小而高长一些,体积相差不多)师:这两个圆柱的体积,哪个比较大一些?生:第一个比较大,由于它高一些。
生:其次个比较大,由于它粗一些。
生:他们都是猜的。
第一个圆柱它虽然高一些,但底面积小一些;其次个圆柱虽然底面大一些,它是的高少了一些。
无法精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小组争论)生:预备半杯水,将第一具圆柱浸没水中,作好标志,再把其次个圆柱浸没水中,作个标志,哪个水面上升的高一些,哪个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大。
师:这个方法好。
假如要精确地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小组争论)生:要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后就好解决了。
三、大胆猜想,感知圆柱体积公式。
师: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生:和圆柱的高有关,一个圆柱它的高增加,它的体积也会变大些。
生:和圆柱的底面大小有关,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增加,它的体积也会变大些。
师:非常好!大胆地推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应如何计算?(小组争论)生:我猜想用圆柱的底面积乘以它的高就可以求出体积。
师:你同意他的猜想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们小组觉得他的想法很有道理,由于圆柱体可以看作是有许多个相同的圆叠加起来的。
生:我们小组也觉得的有道理,由于以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是底面积乘以高。
深度剖析: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体积授课案例
深度剖析: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体积授课案例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体积授课案例数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而从小学开始学习的数学更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进行思维训练和思维锻炼,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本质和奥秘。
而在小学六年级中,数学的难度已经逐渐提高,需要教师们通过灵活的授课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思维锻炼。
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圆柱体积是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案例的方式,将这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从而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本质,同时也能锻炼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下面就以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体积授课案例为例,来进行深度剖析。
一、学生的思维认知在教学之前,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圆柱体积的认知。
如果学生对于圆柱体积的认知不够深入,老师就需要通过一些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训练和思维锻炼,并让学生能够从案例中理解圆柱体积的本质。
二、案例的制定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老师需要使用生动的案例来进行教学。
例如:在一个长方形平面的某一侧上沿着一条线段旋转一周,再将它沿着另一条线段旋转一周,就得到了一个圆柱体。
如果这个圆柱体的底面面积是8平方厘米,而它的高度是6厘米,那么请问它的体积是多少?三、案例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提示,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理解圆柱体积的本质。
例如:1、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模型、理解圆柱体积的定义,从而理解圆柱体积的本质。
2、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计算公式,计算出一个基础的圆柱体积。
3、引导学生从实际和应用上理解圆柱体积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让学生能够对圆柱体积有更具体的认知和应用。
四、案例的教学价值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方面,理解圆柱体积的本质。
同时,学生还可以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计算能力,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圆柱体积的应用。
对于老师来说,这个案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和计算能力,还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案例的深入剖析,可以让老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后续评估。
《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
《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一、把握教材,目标定位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圆的面积及圆柱特征、表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 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
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把握学情,选择教法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实物演示与动画演示相结合,采取“猜测-观察-验证---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圆柱的体积教案及反思(通用11篇)
圆柱的体积教案及反思圆柱的体积教案及反思(通用11篇)圆柱的体积教案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合作、动手操作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回顾1、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1、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
(电脑演示)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小组合作讨论:(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系?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三、练习1、填空(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体。
圆柱的体积课例分析
圆柱的体积课例分析【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使用公式准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初步发展推理水平。
过程与方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熟练使用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教具:圆柱教具。
多媒体学具:圆柱学具,数学课本。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质疑问难1.复习教师出示圆柱教具(学生拿出自制的圆柱),让同学们回忆圆柱面的组成(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是正方形),圆柱的高的含义,圆的面积,圆的周长,圆柱的表面积)我们学习圆柱,除了学习这些之外,还需要学习另外一个重要的量--圆柱的体积。
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我们生活中随处能够看到圆柱形的物体,有的大,有的小。
多媒体放映圆柱形物体图片,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圆柱形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即体积),为了说明圆柱形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就需要计算圆柱体体积是多少?这就是我们这个节所要探讨的内容。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师:同学们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让同学们回顾它们的体积公式。
)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能够用底面积乘高去计算。
板书:长/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假如用V表示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
那么V=sh3.猜一猜议一议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那圆柱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你们有什么方法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新课程下如何样用教材教?■——“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关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人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摸索。
■[片段一]■师生共同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运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
师出示教材例4(苏教版第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多数学生是按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1.5米=150厘米20×1150=3000(立方厘米)■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学生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①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0.002×11.5=0.003(立方米)■②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1.5米=15分米0.2×115=3(立方分米)■师:什么缘故会显现三种结果?■经讨论,学生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片断二]■巩固与应用时期,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表1)进行了加工组合出现给学生如此一个表格(表2)。
■表1■表2■学生填表后,师:观看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学生独立摸索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师:观看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专门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学生的表述尽管不是专门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那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比例”的教学作了提早孕伏。
■[片段三]■教材的练习中有如此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运算它的体积。
立体几何教学案例分析计算柱体的体积
立体几何教学案例分析计算柱体的体积立体几何教学案例分析:计算柱体的体积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计算柱体的体积是一个基本的知识点。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初三学生,他在数学课上学习到了计算立体几何体积的知识。
他非常好奇,想知道如何计算柱体的体积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于是,他提出了以下问题: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该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呢?分析与解决方案: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由两个平行的圆面和连接两个圆面的侧面组成。
解决小明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 = πr²h,其中 V 为柱体的体积,π 约等于3.14,r 为底面圆的半径,h 为柱体的高。
2. 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下面举几个例子:a. 饮料瓶的容量计算:饮料瓶通常采用柱形设计。
假设某饮料瓶的底面圆半径为 5 cm,瓶子的高度为 20 cm。
根据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知该饮料瓶的容量为V = 3.14 * 5² * 20 ≈ 1570 cm³。
b. 水池的容积计算:某社区的公共游泳池采用长方柱形设计。
已知该水池的底面长为 8 m,宽为 5 m,深度为 2 m。
根据长方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知该水池的容积为 V = 8 * 5 * 2 = 80 m³。
c. 油桶的容量计算:某工厂用来存放液体的油桶为圆柱形设计,半径为 20 cm,高度为50 cm。
根据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知该油桶的容量为 V = 3.14 * 20² * 50 ≈ 62800 cm³。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和计算实例,小明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柱体体积的方法,并了解如何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这为他进一步探索立体几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总结:通过以上立体几何教学案例分析,我们详细介绍了计算柱体体积的方法和应用。
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新课程强调: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人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片段]: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师:圆柱里面的水是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有办法用过去过去所学习的方法求出这些水的体积吗?生(想了想):将它倒入长方体中,在量出数据来求。
师:说说你完整的想法。
是怎样转化的?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了!生2马上说:正方体也可以的!1、出示圆柱体模型。
问:那么我这个圆柱体体积可以怎么想办法求呢?生讨论了一下,举手说:找个装了水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将这个圆柱体投进去,然后求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了!师总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体的物体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
你们真聪明!师:老师想请你帮忙求大厅里圆柱体形柱子的体积,你有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来想去,用求助的眼睛看着老师……最后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用圆柱底面积乘以高就能求出圆柱体体积了。
师乘机引导:说说你是怎么知道这样求的?……[]: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
本节课紧扣教材,“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
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灵活地运用了教材的内容,由浅及深,步步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能借助旧知识解决问题到实际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出我们需要推导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首先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设计出许多方法。
如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状,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圆柱形实物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预设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说明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伊始,为学生创设“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你会求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解决的方法。
这样的设计不仅自然渗透了圆柱(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还让学生体会到可以有许多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2.实践操作,促进知识迁移。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大量的实践活动。
动手操作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的体验,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设计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充分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合理性,充分认识到图形转化过程中形变而质不变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在把旧知迁移、发展、转化、构建为新知的同时,动手操作、观察及归纳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学具教学过程第1课时 圆柱的体积(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一块圆柱形橡皮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现在我想知道这块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是多少,你有好的办法吗?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生1:可以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来解决。
生2:可以把它放到量杯中,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
3.引入新课。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很多方法,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去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
⊙新知探究1.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1)提出猜想。
师:在刚才的问题中同学们提出可以将圆柱形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这时会有什么变化?(形状变了,体积没变)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猜一猜:圆柱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吗?(2)学生讨论、交流。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篇)》。
第一篇:《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
2题同桌互说。
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二)揭示课题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二、设问导读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2、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
(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圆柱的体积案例分
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由微课《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所想到的
微课是近几年在我国蓬勃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的,主要是运用建构的方法,将大的知识块拆分成一个个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微小知识组块,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供学习者学习的课程。
微课具有时间短、主题目标明确、知识内容灵活精简、自主选择性强等优势,正在现代化的教育中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
今年我带毕业班,为了更好地教学《圆柱的体积》,特意留意了网上有关这节课的一些微课教学。
这节课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的形体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因此,在教学时,多数教师会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的体积、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接着创设教学情境,通过ppt的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转化成长方体,通过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通过观看,我发现这类微课教师都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旧知来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然后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转化思想。
主题明确、目标突出,有效填补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本节课的知识遗漏,使学生把微课可以作为学习后的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微课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一些问题:
一、微课的选题。
首先确定哪些知识点可以做成微课,因为微课最佳时间是在5-8分钟以内,因此内容只能集中于某一个知识点或问题,不能多而繁。
其次应选择那些概念型、约定型的知识点,内容抽象,学生在课堂上不易一下子就能理解到位的,利用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极具针对性。
二、微课的制作
我们知道制作微课先要制作ppt。
教师只有对微课的设计有了清晰的整体思路,才能在录制的过程中一气呵成。
微课使用的ppt绝不能照搬以前上课的流程,必须是教师对微课与课堂的整体
性思考,教师要学会取舍,学会整合。
要提前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练习和拓展。
在我观看的这类微课里,我发现有的ppt制作过于简单,几乎就是课本的翻拍或文字的表达,这样的结果极易使学习的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我建议微课制作时ppt能深入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微课不同于常规的课堂,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使之乐学而非强迫;能更多地考虑参入动画的成分,如《圆柱的体积》中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一演示过程被分成四步效果明显:(1)、把圆柱体沿着底面直径切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让观看者初步感知所示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2)、把圆柱体沿着底面直径切割成32等份,再拼成一个更加近似的长方体,让观者进一步感受到所示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的关系(3)、把圆柱体沿着底面直径切割成64等份,再拼成一个越发近似的长方体,让观者再次感受到所示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的关系(4)、通过比对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为
v=sh。
用动画表现出来就生动、直观、形象的多了,更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我还建议教师在公式推导时,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使学生在发现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同时真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毕竟知识的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微课的拓展
微课的拓展一般分为基础和提高两部分。
基础主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练习,而提高则有灵活的成分在里面。
因此拓展要有层次性,但题量不能多,毕竟时间有限。
其实我建议也可以考虑对本节课计算公式的拓展。
如《圆柱的体积》可以将v=sh拓展成v=πrrh或v=π(d÷2)(d÷2)h等。
好的微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微课的教师
微课因它的短小精悍,学习方便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实对授课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讲解要尽量做到语言清晰、简洁,用词准确,再配置以直观的图片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如《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提到“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
形,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有效地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
学生借助微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新知的学习或者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补漏,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习成绩。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将新颖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引入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