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厌学问题突出模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科技重视程度的提高,一大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但是,青少年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尤其是学生厌学问题比较突出。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中小学生厌学率达到30% 。虽然其他研究者由于调查的范围与方法不同而可能有不同的结论, 但对于厌学的现状, 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是“普遍存在”。不仅学习差的学生厌学, 而且学习好的学生也有厌学倾向。厌学已成为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 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厌学的心理表征:

1.消极的定势

定势是指个体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它受个体先前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需要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体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泽通过实验证实, 定势不是某种局部的心理现象, 它不仅是完整的个体状态或个性模式, 而且是其主观需要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定势构成个体心理活动的内部条件, 内在地决定着个体的活动倾向。对于厌学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 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 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往往固执己见, 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2.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自我概念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 帮助个体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 对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 厌学学生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厌学学生自我概念低,态度消极, 对自己没信心, 对学习无兴趣。与同伴相处时, 他们大多自卑多疑, 认为自己不受欢迎, 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3.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 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厌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 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 倾向于制订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 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与其他学生相比, 他们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失败的情况, 遇到挫折时, 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 不加努力便会放弃。

4.低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 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为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活动中能够全力投入并力求精益求精, 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其成就动机较低, 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 学习时漫不经心, 遇到困难时自暴自弃。在他们心目中, 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渴望,尤其是经历多次失败之后, 他们往往不再指望自己获得成功。

二、厌学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原因

1.厌学形成的心理过程

厌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根据塞里格曼(Seligman)的理论②, 我们可以将学生厌学的产生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获得失败的体验。心理学家将无论如何努力都没有结果的状况称为“不可控状况”。在此状态下, 人会体验到各种失败和挫折。2)在失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认知定势。这时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反应与结果没有关系, 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或外部事件”的认知。一位学生经过努力, 仍得不到成功时, 在体验到失败的基础上, 就会形成一种“自

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的认识。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预期。如果学生的多次努力都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结果时, 就在自己的行动和学习的结果间建立了稳固的联系, 认为自己不仅目前无法成功, 即使将来也不会取得成功。这种预期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无能为力,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 前景无望, 由此便对学习放弃了努力, 产生了厌学倾向。4)厌学倾向对行为的支配。当学生的厌学倾向开始持续地发挥作用时, 厌学心里就形成了。

原因:1.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全部希望和寄托。从孩子入学起,家长就不惜重金择名校。个别家长还给孩子制定了不切实际的要求,要求孩子升“重点”,学习当优秀,弄得孩子思想压力很大。尤其是孩子经过刻苦努力,数次考试成绩仍不够理想后,便对学习失去了信心,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2.有的家长和老师对学生教育、引导不力。学生学习成绩下滑时发现不及时,或者发现后不能正确引导,没有耐心同学生交流,不能冷静地帮助他们分析学习差的原因,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与提高措施,而是动不动就训孩子,怪孩子不争气。成绩差的学生在家挨训斥,课上受批评,课下遭冷遇,由学习跟不上变为对学习没兴趣,最后导致“破罐子破摔”。

3.个别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对孩子不加管教,任其随心所欲,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上学后吃不了苦,受不了约束,感到学习好坏无所谓,反正以后父母会给自己找“出路”。于是在校不求上进,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完成作业,整天混日子。个别学生还结交了社会上一些有不良行为的青年,出现了逃课、上网、早恋、吸烟、喝酒、赌博和斗欧等严重不良行为。

4.夫妻不和或离异家庭影响孩子的精力与学习。由于父母不和,家庭“战争”不断,打乱了孩子的正常生活规律,使孩子心灵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逐渐由上课听不进变为听不懂,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的失学青少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濒临解体或单亲家庭。

5.有的家长忙于生计,与孩子交流、沟通不够。家长仅满足于孩子的生活需要,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过问不多,使孩子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孩子在校受了委屈或学习遇到困难,家长不能及时安慰、帮助;孩子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影响,家长不能及时引导教育;孩子出现不良行为苗头,家长不能及时纠正。一旦孩子的进取意识“滑坡”,学习成绩掉队,家长再下功夫也是事倍功半,失去了教育、培养孩子的良机。

6.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办学效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和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学生思想压力很大。个别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不动就批评学习差的学生,甚至对他们挖苦、讥讽,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习前途渺茫,发展为厌学。

7.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方法呆板,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但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仍然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课堂讲解多,死记硬背多,作业考试多及形象教学少、实习基地少和学生动手机会少。学校普遍存在着不分教学对象、学生特点和兴趣,上课满堂灌,好坏成绩看的倾向,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接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不规范的文化、娱乐市场对青少年厌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我国虽然加大了文化、娱乐市场的管理和整治力度,文化环境正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非法文化、影象产品的加工、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