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陈绍平《望月》教学反思

陈绍平《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白莲寺小学陈绍平打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夏雨新荷、鸟语花香,月光鱼影扑面而来,青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语文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

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诗意文字的引领下,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我所执教的《望月》是一篇融散文、诗歌、童话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

散文视野下的月夜是那样的安详朦胧。

“我”与小外甥的对诗,又把学生带入到了诗的国度,在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中感受月亮的清幽旷远。

而小外甥充满纯真的童心与幻想的话语,则从童话的视角展示了孩子眼中的月亮。

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月下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朋友,亲密无间;原来明月是一曲无字的歌谣,韵味无穷;原来充满童真的幻想是一片快乐的天地,奇异无比。

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绪,细腻的笔触感受着自然万物,在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丰富多彩的联想中,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

感受着作者们的奇思妙想,揣摩着编者们的匠心独运,我由读者转化为教者的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

阅读这篇文章以后,我凭借文本引领儿童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熏陶的想法愈加强烈。

那就是我要引领孩子们依据《望月》这篇语言材料创设情境,组织互动,读出神采;感悟文本,领悟写法,培养情感;。

在这两个目标的处理上,我曾经试图以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丰富想象和如何表达独特感受为切入点统领全文,但是很残酷地失败了。

我还尝试在四十分钟的课上既让学生感悟文本又要总结写法,同样也失败了。

深入地思考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所给我们展现的眼中月、诗中月和幻中月的奇妙世界,如果不能先对作者的写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所吸引,能力的培养是无法提及的。

《望月》教案示例

《望月》教案示例

《望月》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望月》。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月亮的喜爱和向往。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望月》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词语的学习。

难点:1.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2. 运用生词和词语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望月》的文本。

3. 生词和词语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月亮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月亮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说说他们对月亮的认识和感受。

2. 朗读诗歌:(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望月》,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理解诗歌:(1)通过讨论和问题解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4. 学习生词和词语:(1)出示生词和词语的卡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和理解。

(2)通过造句和实际情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生词和词语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将诗歌《望月》背诵给家长听,并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并运用到本节课学习的生词和词语。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

2. 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进行评估,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家长沟通:1. 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语文《望月》教案

语文《望月》教案

语文《望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望月》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学习和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推测人物的情感和动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望月》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描写了作者在月夜中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月亮的印象和感受。

引出课文《望月》,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阅读理解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3.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推测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讨论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子。

第四章:作业与评估4.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望月》,加强记忆力。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2 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如《静夜思》、《月夜忆舍弟》等,进行比较和欣赏。

5.2 文化背景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讨论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团圆、思念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利用图像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望月》教学教案

《望月》教学教案

《望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望月”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发挥想象,体会作者的意图。

(3)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朗读水平。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望月”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望月”的感受和经历。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

(2)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望月”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5. 体会作者情感:(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望月”景象。

(2)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评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月亮”的短文。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中的意境。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望月》教案设计2

《望月》教案设计2

《望月》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望月》。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意图。

(3)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审美能力。

(3)发挥想象,创造性地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提高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望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创造性地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望月》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诗歌《望月》的文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氛围。

(2)简介诗歌《望月》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望月》,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

(2)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望月》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是通过朗读、表演、绘画等形式。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5. 欣赏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望月》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性地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可以是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望月》。

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望月》。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望月》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语文《望月》教案

语文《望月》教案

语文《望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望月》。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望月》。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望月》的文本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

3.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或黑板。

4.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和兴趣。

(2)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月亮的认识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望月》,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并模仿,加强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或写在黑板上。

(2)学生朗读并模仿,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3)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并给出例句进行说明。

4.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和讨论,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望月》的朗读和背诵练习。

2.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编写一段小故事或描述一段情景。

《望月》教学设计

《望月》教学设计

《望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望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古代诗人对于月亮的赞美之情;2.能够背诵《望月》这首古诗;3.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情感,并能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诗歌朗读与解析:教师将诗歌《望月》进行朗读,并解释其中的意象、情感与意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与情感,并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

2.背诵与默写:让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朗读,并尽量模仿教师的语调与节奏进行背诵。

随后,让学生进行默写,检验他们对于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3.制作诗歌读本:让学生准备一本小本子,将这首诗歌抄写其中,并在旁边进行注释和思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旁边进行涂鸦或创作。

4.诗歌创作:例如,可以询问学生,如果你是一只鸟,你会如何去描绘月亮?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向他人分享他们的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代诗歌赞美月亮的音乐,引起学生对于月亮的兴趣和好奇心。

2.朗读与解析(10分钟):教师朗读《望月》这首古诗,并解释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鼓励学生思考诗中的隐喻与比喻,并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3.学生跟读与朗读(10分钟):让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诗歌朗读,并尽量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节奏。

随后,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展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表演与默写(15分钟):选择一些学生进行诗歌的表演,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诗中的形象和情感。

随后,让学生进行诗歌的默写,检验他们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5.制作诗歌读本(15分钟):让学生准备一本小本子,将《望月》的内容抄写到其中,并在旁边进行注释和思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旁边进行涂鸦或创作。

6.诗歌创作(25分钟):例如,可以询问学生,如果你是一只鸟,你会如何去描绘月亮?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向他人分享他们的创作。

7.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拿出自己的诗歌读本,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的感受和想法。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课堂氛围
注意力集中
通过观察和感受,我认为本节课的课 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们能够积极参 与讨论和回答问题,没有出现消极沉 默的现象。
在授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能够 集中注意力听讲,对于重点内容也能 够认真记录和理解,整体表现良好。
互动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之间的 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 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 们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
学生理解程度
01
知识掌握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我认为学生们对于本节课所讲授
的知识点掌握得较为扎实,没有出现大面积的错误和理解偏差。
02 03
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 、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们表现出较好的思维 活跃度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选择
总结词
贴合学生实际、丰富多样、重点突
详细描述
在选择《望月》的教学内容时,我注重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内容。同 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使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了重点和难点,确保学 生能够掌握核心知识。
教学方法运用
总结词
灵活多样、注重启发、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内 容的深度和广度,合理安排教学重点 和难点,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 用性。
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
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个 性化的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详细描述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应以同学学“语”“文”为宗旨,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丽、博大和精深,在感悟语言美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提高自己语文素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共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和谐的进展。

老师只有让同学有充分地和文本接触,同学才能走近文本,沉入文本之中,同学对文本的理解不是老师强加的,而是在朗读、评价、理解中逐步深化的,老师通过自己角色的扮演,拉近与同学的距离,在读、议、品的过程中同学才会逐步走向深化。

- 1 -。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第【1】篇〗《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作品。

课文是一篇散文,写的是舅甥俩在望月中愉快交谈。

背景是“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行进的江轮甲板上,静谧的月色,颇增几分童话色彩。

按照文本的教学要求,重点是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通过我对文本的研读,我自行将教学的重点定为感悟事物以心,万物皆有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文本分为三大部分:“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小外甥眼中的月。

从这三部分展开教学。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分别写了那些人眼中的月?”在学生的回答中,只注意了“我”和小外甥。

那我就按照学生的理解先来学习“我”眼中的月。

在我的朗读中,让学生静静品味今晚江上的月光。

我提出: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这样深入进行教学。

如此美妙的月夜,当然不能让“我”享,小外甥也来了。

这时舅甥俩在干吗?(斗诗)由此引出诗人眼中的月是怎样的。

在此让学生从古诗中读出诗人的情与愁。

这时教学的重点。

用时达二十分钟左右。

接下去,最后过渡到小外甥眼中的月的教学。

到了这个环节,我提问:“课文分别写到哪些人眼中的月?”学生就能弄懂了课文写了“我”、诗人、小外甥他们眼中的月。

那么这三类人眼中的月是不是都是一样的?[不一样。

“我”眼中的月宁静、安详、朦胧。

诗人却是充满了思乡离愁、愤懑现实。

而小外甥眼中的月却和孩子一样调皮有趣。

]及时指出:月亮本是一个自然存在的天体,无所谓有感情。

但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

眼中的月,就是人心中的月。

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从这里引导学生领悟人们对秋寒的菊、冬雪的梅的思想感情同样源自“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纵观整个文本的教学,我上的最吃力的是第二部分“诗人眼中的月”。

第一、有学生根本不明白诗句的意思,就谈不上去体会诗人的哀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5望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5望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5望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望月》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

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望月》,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望月》课文原文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小外甥向我挑战了。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望月》教案设计

《望月》教案设计

《望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望月》。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望月》的背诵与朗读。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望月》的内容,了解作者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音频等。

(3)设计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望月》,熟悉诗歌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音频素材,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美景。

(2)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感受,导入诗歌《望月》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关于作者背景的资料,增加对诗歌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欣赏与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以“月亮”为主题的诗歌或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望月》教案示例

《望月》教案示例

《望月》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望月》。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学会生词和词组,如“皎洁、凝视、思绪”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望月》的朗读和背诵,生词和词组的学习。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望月》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或白板,以便展示诗歌和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对月亮的印象和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亮的经验和故事。

2. 朗读与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望月》,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词和词组的理解。

(3)教师解释生词和词组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韵律、意象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解读。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亮的美丽景象,进行创意写作。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望月》。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2. 评价:(1)教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学生互评和自评,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和感受。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学到的诗歌技巧和语言特点,创作出自己的望月诗歌。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望月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月教学反思14月18日下午,我与师范附小五年级五班的同学共同学习了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这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

本文充满诗意,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流淌着诗意,迸发出创新火花。

但是,一节课下来,完全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

我讲的是课文第一课时,我的设计初衷是:课堂紧紧围绕“读月”展开,把长的课文读短,读通。

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不同的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文本解读的过程。

在“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的教学中,又聚集在“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终极指向,让学生在江中月品味千江月水千江月风景,在诗中月中体验“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处,在“心中月”中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借着美妙的.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循着老师煽情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带领同学们玩赏一回眼前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

紧接着抓动词,说理解,领同学们品评一回那记忆深处中的“诗中月”。

读课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通过学习“月下交谈”这件事,再带孩子们一道去找寻了一回那带着童话般梦幻的“心中月”。

在解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么能领悟这种独特的写作方法。

但是,效果与初衷确是大相径庭。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造成这一结果的最大原因我觉得就是文本解读过深,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解读文本。

课堂上我忽视了儿童文化,儿童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就是儿童的想象与游戏这种特有的情趣。

我对课文解读有些拔高,对儿童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第二,是没备好学生。

我过高的估计了附小的学生,这是我第四次在附小讲课,第一次讲课,课堂很流畅,算是比较满意,第二次讲,从评委的反馈来看甚至比第一次还好,但是后两次效果却让人很不满意,归结起来就是对学生估计偏高,没有对学生的领悟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望月》的教学反思

《望月》的教学反思

《望月》的教学反思今天,听了甜甜老师的课,感受颇深。

甜甜老师的课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如潺潺细水,不知不觉间就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迁移,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一个走上讲台不足一年的教师能将课上得如此出彩,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节课的成功,我想是与甜甜老师平时的刻苦钻研教材、不懂就问的好学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甜甜老师非常好学,从今天课堂上呈现的学习方式就可以管中窥豹。

分组学习、创造教育是这学期实验班进行的教学改革,我们实验班的老师也只是刚开始摸索,不见头绪。

而甜甜老师虽不是实验班的老师,却积极地加入了教学改革,大步地行走在教改路上,今天的课堂也可以初见成效。

为了准备这堂公开课,甜甜老师早早地做好了准备,并反复修改,初稿、二稿、三稿……反复推敲、不断研磨,今天呈现给大家的已是第六稿。

每出一稿,甜甜老师总是拿来和大家一起研磨,并上了三次试讲,有这种“钻”劲,何愁上不好课?甜甜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一篇散文《望月》。

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却神聚。

其静谧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语言、深沉婉曲的意境更给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个自然、质朴的视角。

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则使文章颇添了几分童话色彩,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启发他们同样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作为本单元的主体文章,《望月》还能通过课外拓展的教学形式,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本课,甜甜老师执教的是《望月》的第三课时。

在教学第二教时时,甜甜老师已引导学生感受了月夜美景、体会诗句的意境,品悟了小外甥对月亮的幻想。

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外拓展的教学形式,拓展文本空白,丰富学生积累,激发学生想象。

紧扣课后的练习题和文本中的两处省略号,对学生进行诵读古诗、想象写话的训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甜甜老师尽量通过学科间资源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地整合,营造一个月夜朦胧的教学氛围,既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又帮助学生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望月》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望月》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3)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创造一个温馨、感人的氛围。

(2)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分组朗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示范。

(3)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习效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文知识点。

2. 强调生字词的学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好,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3. 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家乡的特色,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素材,营造一个生动、感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望月》教案

《望月》教案

《望月》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望月》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音韵、意境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望月》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掌握《望月》的诗歌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分析《望月》的意象和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自然景物的美感和哲理。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培养学生对月亮的浪漫情怀与感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望月》的背景介绍•介绍白居易作为唐代诗人的背景和成就。

•分析《望月》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望月》的艺术形式和特点•分析《望月》的诗歌形式和韵律。

•解读《望月》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3. 《望月》的意象与意义•分析《望月》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分析《望月》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讨论《望月》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4. 诗歌写作和赏析•引导学生进行《望月》的创作实践。

•分享和赏析学生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讲解《望月》的背景、形式和意义。

•群体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分析与讨论《望月》的意象和意义。

•创作实践:学生通过自己创作诗歌,深入理解和表达对月亮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月》的背景介绍1.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成就。

2.分析《望月》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分享《望月》的诗句,引发学生对月亮美感的探讨。

第二课时:《望月》的艺术形式和特点1.解读《望月》的诗歌形式和韵律。

2.分析《望月》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3.学生进行朗读演绎,感受诗歌韵律和意境。

第三课时:《望月》的意象与意义1.分析《望月》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望月》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分享学生对月亮的感悟和理解。

望月(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望月(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望月(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目标
1.能领会诗歌《望月》的基本情感,尝试朗读。

2.培养学生对月亮的爱与思考,探究月亮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望月》的基本情感。

2.探究月亮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大功率词汇的理解和具体表达。

2.情感语境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内容
1.诗歌鉴赏。

2.朗读练习。

3.活动设计。

二、教学过程
1. 诗歌鉴赏(10分钟)
1.诗歌阅读:把学生分成小组给予5分钟时间进行阅读,理解诗歌大意并标出生字生词。

2.句子解析:拿出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询问学生对于其含义的理解
3.诗歌背诵: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歌背诵,并进行一定的评比。

2. 朗读练习(15分钟)
1.给学生朗读《望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节奏美和情感表达。

2.让学生分组进行诵读,并进行相互交流和比赛
3. 活动设计(30分钟)
1.明月拍照: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拍一张月亮的照片,课上在纸上进行绘画和涂鸦,互相分享。

2.月亮故事:讲述月亮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月亮的文化。

4. 课后练习(10分钟)
1.带着感情阅读《望月》。

2.拓展阅读,分析月亮在不同国家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含义。

三、教学反思
1.整堂课设计重点突出,手段灵活,学生参与度高
2.学生在理解情感思想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词汇理解方面有待加强
3.需要更加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望月》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望月》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You don't have that many viewers, don't be so tired.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望月》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望月》的教学反思1《望月》是一篇形质兼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全文围绕“月”来写,读完__,在脑海中会浮现出三幅画面:“月夜江景图”“月下对诗图”“赏月幻想图”。

于是我想就这三幅图展开教学,体会月色之美和小外甥的活泼可爱。

第一部分“月下江景图”其实也就是作者赵丽宏眼中的月;“月下对诗图”中的“月”中饱含的是千百年来月亮在诗人眼中的形象;而“赏月幻想图”中尽显童趣,是小外甥眼中那轮调皮可爱的月。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紧抓__第二段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体会夜色之美,从“喷洒”、“镀”、“黑色剪影”、“隐隐约约”等词中体会月色朦胧温柔和语言文字之美。

对诗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历代诗人心中,赋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诗人当时细腻的心思和美好祝愿。

读文字也要读标点,我抓文中出现的十二个点的省略号,和学生补充对诗,感受一轮多情的明月。

在第三部分,紧扣小外甥那奇妙的比喻句来感受月亮的变化,结合图片让学生感受比喻的奇特和巧妙,读出月亮之可爱和小外甥之聪颖。

并调动学生主动性和想象力,在此处加了一个说话训练,“在你眼中,月亮还像什么?”在学生奇特的想象中,一节课也快乐地到了尾声。

“同一轮明月,千古未变,可在不同人的眼里,就不一样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此时很容易体会到,因为人的心境不一样,看待事物的态度也会不同。

教学中,遗憾的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不到位。

《望月》的教学反思2本册教材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望月》是第三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了。

__叙写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赏月的情景。

文中有对月夜江色的描写,有舅甥赛诗的经过,有外甥对月亮的独特想象。

“我”和小外甥喜爱月亮之情跃然纸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形象鲜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月》教学反思
红枫一小张文秀第七单元第25课《望月》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

写的是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问问题的交谈过程,表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作者赵丽宏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后,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深入词句,很好地感受到小外甥的特点。

教学中,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使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从而感受到小外甥的话语“是月亮把我叫醒的”。

同时我让学生细读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诗和提问题,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天真活泼和爱想象。

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中国月文化之美”。

二、品读课文,感受月夜的魅力。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紧抓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体会夜色之美,从“喷洒”、“镀”、“黑色剪影”、“隐隐约约”等词中体会月色朦胧、柔和、均匀、薄的特点,进而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对诗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历代诗人心中,赋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诗人当时细腻的心思和美好祝愿。

读文字也要读标点,我抓文中出现的十二个点的省略号,和学生补充对诗,感受一轮多情的明月。

在品读体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详,通过引导学生在对诗中沐浴诗中月亮得多情,在迁移想象中放飞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

此外,通过诗句积累、品析研读重点词句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由“感”而“悟”,由“悟”到“读”到“背”。

三、善于归纳、积累古诗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归纳和积累同类型的古诗词等。

课上我让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关于“月亮”的古诗,展示交流时还是以4人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可以2个人分角色继续对古诗,第3个人说古诗出处和作者,第4个人议一议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还可以做补充。

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大家全员参与,收获更多。

四、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神奇的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

文中的小外甥认为月亮像眼睛,是天的眼睛,这一比喻太贴切、新颖了。

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我问:“你们认为月亮还像什么?它为什么有变化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有学生把月亮比成玉盘,天狗总在农历十六开始打玉盘,越打越小,织女从月初开始补月亮,一直补到十五……有学生把月亮比成好吃的蛋糕,可总是被天狗偷吃,被嫦娥补圆……有的同学把月亮比作化妆镜,是那么神奇美丽……还有的同学把月亮比作苹果,小朋友越吃越小……可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下,我还要求学生们把课上对月亮富于的想象写在小练笔本上。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古人对月亮的喜爱,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在教学中没有把古诗和作者的心境结合起来,学生的朗读感情还不是很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