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预防和治疗
13外照射急性及亚急性放射病
![13外照射急性及亚急性放射病](https://img.taocdn.com/s3/m/e8feae74be23482fb4da4c51.png)
严重的感染
特点:早期:口腔G+球菌为主:牙龈炎,咽峡炎,扁桃体炎 晚期:G-杆菌为主:肺炎,尿路、肠道感染
乏炎细胞性的炎症反应,红肿不明显,
而出血坏死严重,渗出少。 感染是引起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可加重出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补救工作
‡ 事故中30多处起火,共花了几小时才将大火扑灭。 ‡ 调用300多架次军用直升机空投了5000tn碳化硼、 白云石、砂土和铅等混合物覆盖反应堆体和吸收气 溶胶颗粒。 ‡ 为防止堆底部结构破坏,修建了人工排热通道。 ‡ 修建混凝土结构将整个反应堆封闭。
事故影响
1 大撤退:4.27.7:00,普里匹亚特镇空气剂量率接近0.01Gy/h ,17:00撤走4.5万人,后撤走核电厂周围30Km内9万人。 2 203个应急救援人员受到大剂量的照射并复合热烧伤及皮肤β 烧伤,死亡31人。 3 直接经济损失30亿美元,另外堆停运费、减少发电的损失、 发放防辐射、放射性污染等补助,总损失额超过300亿美元。 4 事故后1年内对北半球地区国家居民导致超有效剂量当量照射 ,对苏联、保加利亚、奥地利、希腊、罗马尼亚、法国、英 国等欧洲国家中,照射剂量为天然本底照射的5.4—31.7%, 对我国的照射约为天然本底照射的0.33%。
事故经过
‡ 按预定计划于1986.4.26.停堆检修; ‡ 4.25.1:00整操作人员降低反应堆功率,14:00关闭了 堆芯紧急冷却系统;23:10又降功率,原定降到700---1000MW,误操作降到30MW以下; ‡ 规定不得少于15根的安全棒被抽得不到10根; ‡ 到4.26.1:00许,将反应堆功率稳定在200MW; ‡ 4.26.1:23.30’’,达到停堆水平,要求立即停堆却未停堆,操
南京“5.7”放射事故急性放射病患者局部损伤感染的防治要点
![南京“5.7”放射事故急性放射病患者局部损伤感染的防治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b44c395cc22bcd126ff0ccd.png)
Program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B12014040); Medicine Research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Preventive
Projects
in
2014-2015
(Y2015024);Jiangsu
Province Graduate Education Innovation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Conclusions
acute
In
order large
to
prevent of
and control the infection of patient local radiation
suffering
systemic
radiation
Project(SJLXl5-0580)
万方数据
主堡丝盟匡堂皇堕塑苤查!!!!生!旦箜!!鲞筮!塑曼!i!!垦型i!!丛盟旦!!!:丛型!!!!:!!!:i!:盟!:!
近年来,国内外放射事故时有发生。急性放射
病患者常可伴随严重的局部放射损伤。调查显示, 2/3核与辐射事故中,均发生局部放射性皮肤损 伤¨o。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对造血组织 损伤较轻,常预后良好。然而,严重的局部放射损 伤修复过程复杂,容易并发局部或全身感染,导致 病情恶化,甚至诱发多器官衰竭。因此,对于急性 放射病合并严重局部放射损伤的患者,预防和控制 感染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南京“5.7””2Ir源放 射事故中1例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严 重局部放射损伤患者的成功救治,探讨感染防治的 经验和教训,为类似病例救治积累临床资料。 资料与方法 1.I临床资料:见本期刘玉龙等报道。 2.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患者入院后,人住单人 病房,施行隔离措施;每天应用紫外灯消毒、空气消 毒机消毒等措施对房间进行灭菌消毒。病程中先 后应用清创术、肌皮瓣移植术、植皮术等手术修复 创面。应用换药、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处理创 面。病程不同阶段,定期进行右大腿创面连续多部 位、多标本取样,行病原学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对咽部气管分泌物取样行病原学检测及药物敏感 性试验。治疗过程中,积极处理局部创面基础上, 根据相应lI缶床指征及相关检测指标,掌握细菌感染 及全身炎症状况,针对性应用抗生素。早期根据病 区的常见病原菌筛选抗生素,主要以单药为主;随 着创面修复进展,在换药处理基础上,主要根据创 面病原菌培养结果及其药物敏感性结果,以联合用 药为主。共使用了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左氧氟沙 星、头孢匹罗、替加环素、依替米星、亚胺培南、替考 拉宁、利奈唑胺、哌拉西林、万古霉素等抗生素。通 过监测体温、降钙素原、外周血细胞等指标,监测感 染情况并评价病情。运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 因子(rhG.CSF)刺激造血,促进造血功能恢复;输注 丙种球蛋白,联合抗生素增强抗菌效果;间断补充 白蛋白。 结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c3488ec581b6bd97e19eac1.png)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标准号: GB8280-2000替代情况:替代$False$发布单位: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起草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307医院、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发布日期:实施日期:点击数: 320更新日期: 2007年10月04日前言本标准主要为适应核能和辐射应用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外照射事故中所引起的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分度诊断和处理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修订编制而成。
我国于1980年、1987年曾先后制定过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但自1987年公布实施以来,在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国内外又有了新的进展和新的认识,如重度以下骨髓型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可不出现极期宏观临床表现,提出了进入极期和恢复期的新的判断指标。
并积累了大量治疗的经验如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
此外,对肠型和脑型诊断标准另行规定。
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修订,以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
本标准主要包括外照射事故引起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可与GB8282-2000《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392-1996《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391-1996《放冲复合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等有关标准配套使用。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的起草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307医院、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根耀、常世琴、毛秉智、王桂林、谭绍智、罗庆良。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事矿照射、应急照射后受到大剂量外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
在医疗照射以及核战争等情况下受照后引起急性放射病者,也可参照此标准进行诊断和处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急性放射性皮炎预防及护理
![急性放射性皮炎预防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2094a8b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b.png)
急性放射性皮炎预防及护理
1、放射治疗期间皮肤的清洗
患者可使用非碱性、不含香料且性质温和的肥皂或浴液清洗皮肤,选择淋浴,擦干皮肤时用柔软棉质毛巾轻拍局部以蘸、干皮肤,减少对局部皮肤的摩擦,值得注意的是不宜泡澡、不宜用搓澡巾揉搓放射区皮肤,禁忌游泳。
2、放疗区皮肤乳液或药膏的使用
(1)生长因子喷雾:放射性皮炎愈合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将生长因子喷雾用于治疗湿性皮炎能缩短愈合时间。
(2)比业芬:比亚芬化学名为三乙醇朕,具有深部水合作用,涂抹后水分能迅速被损伤皮肤吸收,预防或减轻皮肤干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国内外研究发现,比亚芬是否能有效阻止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与发展还未能定论。
(3)硫糖铝乳液:使用硫糖铝乳液究竟能否预防和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仍然存在争议。
因此,硫糖铝乳液用于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治疗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4)芦荟:芦荟属百合科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散淤、软化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皮肤组织修复等多种作用。
(5)激素类药膏:激素类药膏如1%肾上腺皮质激素制剂能常规用于轻度急性放射性皮炎。
在放射治疗开始时使用糠酸莫米松软膏,能够有效减少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
必须注意的是长时间使用激素类药膏不利于皮肤破损愈合。
(6)湿性敷料:湿性环境比干性环境更有利于表皮和真皮的修复,基于这一原理,湿性敷料的使用更有利于皮肤破损愈合,因为湿性敷料避免了创面的水分流失,同时能保护皮肤免受外界刺激。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与措施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a5292aed15abe23492f4d4d.png)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与措施
1、时间防护
在剂量率一定的情况下,人体接受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受照料时间愈长,所受的累积剂量也愈大。
所以在从事放射工作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做到熟练、迅速、准确。
这是最省钱而效果显著的办法。
2、距离防护
如果把辐射源看成点源,受照剂量与离放射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所以增加与放射源的距离是非常有效的防护措施。
3、屏蔽防护
在反应堆、加速器及高活度辐射源的应用中,单靠缩短操作时间和增大距离远远达不到安全防护的要求,此时,必须采取适当的屏蔽措施,使之在某一指定点上由辐射源所产生的剂量降低到有关标准所规定的限值以下,在辐射防护中把这种方法称为屏蔽防护。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预防和治疗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预防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f697b751e518964bcf847c97.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预防和治疗
导语:恶劣的工作环境往往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如果长期受到放射线的照射的话,很容易就会患上相关的疾病,而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就是其中的一种。
放射事故和超过人体限度的放射线都会导致一些放射病的发生,而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激素会其中的一种,那么,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是什么样的呢?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会导致人体的细胞受到损伤,进而导致相关的组织逐渐丧失功能。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可以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骨髓型的患者主要是采取隔离治疗,预防感染为主,服用抗菌药物是很常见的治疗方法。
胃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患者要注意保证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防止感染和出血的可能,严重的患者要采取骨髓移植的方法。
脑型急性放射病患者是比较痛苦的,要防止患者因为同科而晕厥,主要采用镇静剂治疗和激素治疗为主,尽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为了预防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发生,工作人员要及时佩戴还防辐射的防护服和头盔,适当的进行休息,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健康同样重要。
放射医疗患者防护措施
![放射医疗患者防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1becc7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3.png)
放射医疗患者防护措施
1. 监测辐射剂量
放射医疗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辐射剂量。
医疗机构会提供个人剂量计,用于测量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佩戴和使用个人剂量计,并及时报告剂量计的读数。
2. 保持安全距离
在接受放射治疗期间,患者应与他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减少辐射暴露的风险。
医生会根据治疗类型和辐射剂量指导患者保持适当的距离。
3. 防护措施
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期间,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减少辐射的影响。
这些措施包括:
- 佩戴防护衣:患者应佩戴由铅或其他辐射防护材料制成的防护衣,以减少辐射暴露。
- 使用防护器具:在接受放射治疗时,患者应使用适当的防护器具,如眼镜、口罩等,以保护眼睛和呼吸系统。
- 限制接触:患者应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以降低辐射对他人的影响。
- 防护屏障:医疗机构应提供辐射防护屏障,用于减少放射线的扩散和辐射暴露。
4. 遵循医生的建议
放射医疗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示。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防护建议。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防护措施,并定期进行复查和监测。
放射医疗患者防护措施对于减少辐射风险非常重要。
患者应始终与医生保持沟通,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来确保安全接受放射治疗。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特点与诊治研究现状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特点与诊治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838a99283c4bb4cf6ecd13d.png)
第39卷第2期(总第230期)辐射防护通讯2019年4月•综述•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特点与诊治研究现状胡云轩(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长沙,410008)刘玉龙(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苏州,215004)摘要: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外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外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临床病程一般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本文介绍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临床特点;治疗原则中图分类号:R81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56(2019)02-0034-09急性放射病是机体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大于或等于1-0Gy)电离辐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致病原因有:(1)医疗照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近年调查表明,医疗照射目前是广大人群最常接触的放射来源,过量照射可导致急性放射病'2-(;(2)事故与应急照射:包括核事故或辐射事故,如核反应堆事故、核燃料处理或回收事故、加速器事故、放射治疗机事故和辐照装置事故;放射源丢失事故等,具有不确定、非意愿性;(3)核武器辐射:是所有原因中最严重的一类%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所致损伤的轻重取决于吸收剂量大小,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1)一般诊断,组织吸收剂量与组织受损的轻重成正比,是衡量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关键因素%近年研究进展表明,基因突变与患者对辐射敏感程度有相关性,参与损伤的相关基因有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C XRCC1)与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HGSTs)等'4(%因此,在患者对辐射敏感程度不同,采取的防护措施不同的情况下,个体化的分析判断以及参照“区间剂量”更能得出患者的真实情况[5]%(2)放射生物效应主要表现为细胞杀伤效应与炎性因子介导效应,受细胞敏感性、组织动力学、组织器官构成方式的影响%分化程度越低的组织器官所受影响越严重'6(,例如6.0-8.0Gy可导致精子永久缺乏,然而部分肾脏组织的耐受剂量可高达30Gy%电离辐射的旁效应可激活并释放炎性趋化因子或活性氧等信号,损伤周围的正常细胞,使病情趋于严重[7]%(3)表现形式上,电离辐射的直接损伤表现为细胞的死亡,破坏DNA、质膜结构[8],不能再增殖新的组织,抵抗力降低,血管破裂出血,组织崩溃,出、凝血时间延长等;电离辐射的间接损伤可以引发肿瘤、白血病,寿命缩短,反复感染,发生贫血和溃疡等%时间分布上,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可在受照后几个月或几年后才出现%全身性疾病只有在机体内几个器官组织受损或全身受照时才发生%彭瑞云等⑼实验结果表明,2.5~7Gy)射线照射小鼠骨髓后,不同形式的直接、间接损伤在不同时间段均可发生,且随着剂量增加损伤加重,不同个体有敏感性差异%总的来说,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有着阶段性、临床症状复杂性、病变广泛、剂量及受照部位相关性等特点%本文介绍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临床特点、治疗原则的研究现状%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急性放射病病情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既收稿日期:2019-03-10作者简介:胡云轩(1998-),女,2016年考入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在读%通讯作者:刘玉龙,yulongliu2002@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特点与诊治研究现状胡云轩等要确定病人是否患有急性放射病,又要早期判断病情程度和就诊时处于疾病哪一时期(分类、分 型诊断),因此必须根据受照剂量与受照史、早期临床症状、病程经过、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判断'10(,这对指导及时采取有利的救治措施非常重要。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https://img.taocdn.com/s3/m/5e9add10dd88d0d233d46af3.png)
++
最高体温,ºC
>39
↑或↓
↓
脱发
+~+++
—~+++
—
出血
—~+++
—~++
—
受照剂量,Gy
6~10
10~50
>50
病程,天
<30
<5
<5
注:+++表示严重,++为中度,+为轻度,—为不发生
骨髓型ARS的分度诊断
确定是骨髓型ARS后,应尽早区分为轻、中、重、极重 度,区分的依据:
1)剂量估算:物理剂量(计算、实测)、生物剂量(染色 体畸变率适合于0.25--5.5Gy、建立标准曲线、微核率)。
4、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
表1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初期反应和受照剂量下限
分度 轻度
初期表现 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照后1—2天淋 受剂量 巴细胞绝对数 下限 最低值(109/L) (Gy)
1.2
1.0
中度 头昏、乏力、不适、食欲减
0.9
2.0
退、恶心、1—2小时后呕吐、
白细胞短暂上升后下降
5)照后1d的Hb升高见于肠型或脑型ARS。
三型ARS的临床鉴别诊断要点
项目
极重度骨髓型
肠型
脑型
共济失调
—
—
+++
肌张力增强
—
—
+++
肢体震颤
—
—
++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与措施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27fa38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0.png)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与措施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与措施对于外照射的基本防护措施一般有三种方法: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一、控制受照射时间:在一定的照射条件下,受照剂量的大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照射时间越长,受照剂量就
越大。
所以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时候,要尽可能地缩短
电离对身体的照射时间,尽快地躲开存在电离辐射的地方,从而减轻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二、增大辐射源与受照人员之间的距离:外照射剂量直接与距离辐射源的距离相关。
对于一个点状放射源来讲,辐射照射剂量与该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假如离源的
距离增加1倍,那么照射剂量将近似降低4倍。
三、利用屏蔽材料:所谓屏蔽,就是在放射源和人体之间插入必要的吸收物质,使屏蔽层后面的电离辐射强度
能降低到所要求的水平,进而达到保护人体不受电离辐射
伤害的目的。
放射性危害与防护措施
![放射性危害与防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02e86c90740be1e650e9afe.png)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二、放射防护基本原则
完整的放射防护体系: 实践的正当化 防护的最优化 个人剂量限值
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不能单把个人剂量 限值当作尺子来用,不考虑实践的正当性和防 护的最优化。必须全面贯彻整个放射防护体系。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1. 实践的正当化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是指从事任何与放射 性有关的活动,都要有正当理由。
采取任何可能接受辐射剂量的行动,都 要经过事先论证,进行正当化分析。要使个 人和社会得到的利益大于辐射造成的危害。 否则就不能采取这样的行动。
没有正当理由,就不要采取可能接受辐 射剂量的行动。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确定性效应特点
存在‘剂量阈值’:超过‘阈剂量’值, 才会产生效应。
效应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剂量 越大越严重。
临床表现:乏力、呕吐、脱发、牙龈出血、 白细胞降低、白内障、性欲降低、皮肤红 斑、溃疡、不同类型的放射病,直至死亡。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确定性效应按机体受照范围大小, 可分为两大类:
按剂量-效应关系分: 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
(1)确定性效应 (2)随机性效应
(3)遗传效应(后代中的随机性效应) (4)胚胎和胎儿效应(遗传、确定效应)
放射性危害和防护 措施
(1)确定性效应
是指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一种辐射效应, 超过阈值时,剂量越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愈大。 一般在辐射导致组织细胞大量死亡而超过机体 的再生和代偿能力时,则出现确定性效应。由 于这种损害效应是当受照剂量达到一定水平后 肯定发生,故称为确定性效应。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危害及预防(一)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危害及预防(一)](https://img.taocdn.com/s3/m/25baacf6b9f3f90f76c61bd8.png)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危害及预防(一)1.概述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射线(一般在1Gy以上)外照射后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这里所说的大剂量射线包括X射线、丁射线及中子等贯穿辐射线。
2.接触机会与健康危害在战时,未来可能发生的核战争中的核武器爆炸可致大量平民受到不同剂量的外照射而引起急性放射病。
在平时,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多见于核试验、核事故,如核反应堆、核燃料回收装置、放射源及其他辐射装置发生事故,以及在处理放射性事故中,应急行动救护人员均易受到严重辐射而导致发病。
另外,在放射性治疗中,有时需要作全身或大面积的大剂量照射,由此可能会引起医源性急性放射病。
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接受1~10Gy的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可导致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在同样的情况下,接受剂量10~50Gy时可导致肠型急性放射病;而接受剂量达50Gy以上时,则可导致脑型急性放射病。
3.临床表现在不同剂量照射下引起的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可以分为三种表现不同的类型,即骨髓型、肠型、脑型。
其病程一般有较明显的时相性,通常有初期、假愈期、极期三个阶段,但不同的类又不尽相同。
(1)骨髓型(又称造血型)急性放射病这类放射病最为多见,主要以骨髓造血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具有典型阶段性病程。
按照射剂量的多少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四种情况,轻度的临床表现为乏力、不适、食欲减退等;中度主要表现为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白细胞短暂上升后下降;重度表现为照射1h后多次呕吐,可有腹泻、腮腺肿大、白细胞明显下降;极重度表现为照射后1h内反复呕吐和腹泻、休克、腮腺肿大、白细胞数急剧下降。
病人因造血功能障碍,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出血是极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如果治疗不当,感染将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
(2)肠型急性放射病本病以胃肠道损伤为基本病变,为具有初期、假愈期和极期三阶段病程的严重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https://img.taocdn.com/s3/m/84038d39e2bd960591c67701.png)
• 12月16日,张芳也开始掉头发,张芳的白血球细胞数不到正常水平的 十分之一。 12月20日,他们组织了专家会诊,经过淋巴细胞染色体 畸变分析,于12月30日确诊张芳患有骨髓型中度急性放射病,放射源 为钴-60。 • 1973年,忻州地区科委为培育良种,从上海引进六枚钴-60放射源。 十几年后科委迁址时将放射源封存,随后将原址移交给当地环境监测 站。1991年,监测站要盖楼,委托太原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将钴源 迁走封存。
•
1996年1月5日早晨7点半,吉化建设公司管线 工宋学文在经过厂区裂解炉炉下时拾到-条类似 “钥匙链”的小链子,他顺手放在了右腿膝部的 裤袋内,约9点多钟,正在高空作业的宋学文突然 感到头晕、恶心,便回到休息室休息,在频繁的 呕吐中折腾到下午5点。 他只好从6楼宿舍爬到5楼值班室求救。一小 时后,队长及公司领导赶来才知道,他捡的正是 昨天晚上工地技术人员遗失的用于工艺管线探伤 的γ放射源-铱192。
• 太原忻州放射源事故
1992年11月19日,做泥瓦工的张有昌突然恶心、肚子疼, 不断呕吐,张有昌的二哥张有双继续陪护,四天后也病倒, 脸颊和腮腺出现和弟弟一样的可怕紫色。一个星期后,张 丑寅和亲家张明亮分别背着张有昌兄弟俩,去了太原的山 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有昌开始脱发,右腹部和大腿呈深 紫色。
武汉医疗照射事故案
时间:1972.12.9 概况:武汉市某医院钴-60治疗机检修中钴-60源掉落在 机头出线口处的滤过板上,未被发现,检修后未经检测即 开始治疗病人,直至12月25日工作人员检查机头取下滤过 板时方发现。 后果:21名患者受到以局部为主的多次分割全身大剂量 照射。其中2人患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7人为中度急性 放射病,6人为轻度急性放射病,5人为急性放射反应。2 人照后10天左右先后死亡。不同人员全身受照剂量在 0.9~16Gy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预防和治疗
导语:恶劣的工作环境往往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如果长期受到放射线的照射的话,很容易就会患上相关的疾病,而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就是其中的一种。
放射事故和超过人体限度的放射线都会导致一些放射病的发生,而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激素会其中的一种,那么,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是什么样的呢?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会导致人体的细胞受到损伤,进而导致相关的组织逐渐丧失功能。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可以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骨髓型的患者主要是采取隔离治疗,预防感染为主,服用抗菌药物是很常见的治疗方法。
胃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患者要注意保证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防止感染和出血的可能,严重的患者要采取骨髓移植的方法。
脑型急性放射病患者是比较痛苦的,要防止患者因为同科而晕厥,主要采用镇静剂治疗和激素治疗为主,尽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为了预防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发生,工作人员要及时佩戴还防辐射的防护服和头盔,适当的进行休息,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健康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