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合集下载

方孝孺《越巫》原文、注释及解析

方孝孺《越巫》原文、注释及解析

方孝孺《越巫》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越巫[明] 方孝孺越巫自诡善驱鬼物②。

人病,立坛场③,鸣角振铃④,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⑤。

病幸已⑥,馔酒食⑦,持其赀去⑧;死则诿以他故⑨,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恒夸人曰⑩:“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11)。

”恶少年愠其诞(12),瞷其夜归(13),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14),相去各里所(15)。

候巫过,下砂石击之。

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16),且角且走(17)。

心大骇,首岑岑加重(18),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

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

复至前,复如初。

手栗气慑不能角(19),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

号求救于人甚哀(20)。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

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吾寝(21),吾遇鬼,今死矣。

”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注释〕①本篇选自《逊志斋集》。

越巫,越地的巫。

巫,以降神驱鬼来骗钱的迷信职业者。

②诡,诈称。

③坛场,作法的场所。

④鸣角,吹海螺。

振铃,摇铃。

角、铃都是巫装神弄鬼时用的法器。

⑤胡旋舞,原是唐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姿态多快速旋转动作。

这里泛指巫手舞足蹈。

禳(rang瓤),祈祷消除灾殃。

⑥幸,侥幸。

已,停止。

⑦馔(zhuan赚),吃喝。

⑧赀,同“资”,财物。

⑨诿,推托。

⑩夸人,向人夸耀。

(11)莫敢我抗,不敢反抗我。

(12)愠(yun运),恨。

诞,荒诞。

(13)瞷(jian谏),窥伺,偷看。

(14)栖,栖息。

(15)去,离。

里所,一里左右。

(16)旋其角,旋转地吹他的海螺。

(17)角,作动词用,吹角。

(18)首岑岑,头脑发胀。

(19)栗,发抖。

慑,恐惧。

(20)号(hao豪),大声哭叫。

(21)亟(ji极),赶快。

〔解析〕本文记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越巫自欺欺人,最后自食其果。

文章短小精悍,可分上下两段,上段写其“害人”,下段写其“害己”。

方孝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被朱棣杀害,卒年46岁)

方孝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被朱棣杀害,卒年46岁)

方孝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被朱棣杀害,卒年46岁)同义词方孝儒一般指方孝孺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1]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

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2]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宫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

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

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

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

《明史》中为施以凌迟。

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人[3] 。

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4] 。

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

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5] 。

成年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的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

就连前辈的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不如。

方孝孺反而轻视文辞写作的学问,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6] 。

他曾因病卧床,家中粮食断绝。

仆人将情况向他报告,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父亲方克勤因“空印”事获罪而被处死,他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7] 。

步入仕途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吴沉、揭枢[8] 的推荐,被朱元璋召见。

朱元璋欣赏他举止就庄严肃,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一身硬骨的方孝孺

一身硬骨的方孝孺

一身硬骨的方孝孺青史留芳——历史上的廉吏一身硬骨的方孝孺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方孝孺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明代宁海(今属浙江)人。

少有学问,累官汉中(今属陕西)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等。

建文年间(1399—1402)为明惠帝朱允炆的老师。

为官期间,方孝孺刚正廉洁,气节高尚,坚持正义。

后燕王朱棣入京,方孝孺不肯为其起草诏书,被处死。

方孝孺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高祖方重桂是进士出身,祖母为宋代右丞相叶梦鼎的曾孙女儿,他的父亲方克勤担任过济宁知府,被封为朝列大夫。

方孝孺从小“精敏绝伦” ,深得父亲喜爱。

他三岁时,父亲就严格按照儒家经典为他启蒙。

他五岁时即能背诗、写诗,九岁时便已通读“五经”了。

十三岁那一年,方孝孺就被附近的人请去担任塾师。

这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也不多见。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被授予济宁知府之职,方孝孺随父赴任。

济宁府的曲阜县是孔子的家乡,父亲常带他去瞻仰孔庙,遍访七十二贤人的胜迹,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方孝孺在济宁府五年,深入研究儒家学说。

后来被清人选入《古文观止》的《深虑论》就是他在这一期间创作的,当时方孝孺只有十七岁。

武靖王李文忠来济宁视察时,看到方孝孺的文章,破格召见了他,并给予嘉勉。

从此以后,方孝孺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

他曾说:“吾之所得者,大可以为圣,次可以为贤,上可以友千古,下可以传万世。

”可见他年纪轻轻就立下了辅国助民、匡时济世的宏愿。

方克勤在济宁府任职期间,宣传儒学思想,实行德治,惩治腐败,提倡廉政,使社会风气大为好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深受济宁人民的爱戴,也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嘉奖。

但是,清官总遭贪官妒,廉吏屡被恶吏诬。

曹县的知县受到方克勤的责备后心怀不满,为了报复,就联络其他官僚诬告方克勤。

方克勤遂被朝廷贬谪到广东去服苦役。

方孝孺觉得父亲冤枉,便上书朝廷,表示愿意代替父亲去服苦役。

方孝孺家训

方孝孺家训

方孝孺家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方孝孺,字希贞,号简斋,是明代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家训是一部家族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典范,对于家族的兴盛和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方孝孺家训强调忠孝、正直、才德和礼仪等传统美德,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述一下方孝孺家训的内容和意义。

方氏家训是方孝孺在《家训》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家族行为规范和准则。

方孝孺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品的磨砺之地,良好的家训可以引导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弘扬家族美德,传承家族文化,实现家族的兴盛和长久。

在方孝孺看来,一个家庭如果缺乏规范和准则,成员之间相互之间不尊重、不敬畏、不教养,家族就会陷入混乱、衰败和破碎之中。

方孝孺家训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忠孝、正直、才德和礼仪等几个方面。

忠孝是中华传统思想中最重要的品德。

在方孝孺看来,忠是为国忠、为君忠,不负父母、不负先人的责任。

孝是对父母、对长辈的尊敬和照顾。

方孝孺指出:“子以孝闻,孝因忠”。

他认为,只有忠心襟怀,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

正直是做人的根本品格。

方孝孺认为,一个人必须正直坚强,才能守住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为私利、欺诈和利欲所动摇。

才德是涵养和修养。

方孝孺强调,一个人必须修身齐家,注重自身的教育和修养,融贯文学和正魁技艺,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礼仪是人际相处的基本规范。

方孝孺认为,礼节之始,礼乐之本,礼之于人,有和顺之风范。

方孝孺家训的精髓在于其旨在培养全面素养和品质高尚的人才,尤其是要引导后代子孙学会忠孝孝德等传统美德,做到忠孝有礼、互相关照,共同遵从祖训,实现家族兴盛和长远。

方孝孺的家训不仅仅是对于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人生修养,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方孝孺曾经说过:“家有立身的准则,国有法治的法律,才能安国建国,神圣之事业始终成功。

”这句话道出了其家训对于家族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篇示例:方孝孺,中国南宋理学家、哲学家,以家训文成为后人传颂,被誉为“方家家训”。

方孝孺文言文及翻译

方孝孺文言文及翻译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也。

幼而聪颖,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

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翻译: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他从小聪明伶俐,眼睛明亮有神,每天读书都能增长见识。

长大后,他跟随宋濂学习,宋濂门下的知名人士都出自他的门下。

方孝孺注重明王道、追求太平,以此为己任。

他曾因病绝食,家人告诉他,笑着说:“古人三天吃九顿饭,贫穷难道只有我吗?”他的父亲因事被诛,他扶丧归葬,悲伤感动了行人。

丧期过后,他又跟随宋濂完成了学业。

洪武十五年,吴沉、揭枢推荐他,皇帝召见了他。

太祖喜欢他的举止端正,对皇太子说:“这个端庄的人,应该让他发挥才华。

”于是以礼送他回去。

二十五年,又因推荐召见了他。

太祖说:“现在不是使用方孝孺的时候。

”蜀献王听说他的贤能,聘请他为世子师。

等到惠帝即位,召他为翰林侍讲。

第二年升为翰林侍讲学士,国家的大政事都会向他咨询。

上朝奏事时,臣僚们讨论是否可行,有时命令方孝孺在御座前批答。

当时修订《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籍,方孝孺都担任总裁。

方孝孺简介_方孝孺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方孝孺简介_方孝孺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方孝孺简介_方孝孺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

福王时追谥文正。

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

方孝孺留于后世的代表作品有三部,其分别为:《深虑论》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方孝孺又称“正学先生”。

其全诗文如下:《深虑论》原文: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因于夷狄。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豫让论》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方孝孺又称“正学先生”。

《方孝孺·家人箴十五首有序

《方孝孺·家人箴十五首有序

《方孝孺·家人箴十五首有序》原文、注释、与译文原文:论治者常大天下而小一家,然政行乎天下者,世未尝乏,而教洽乎家人者,自昔以为难。

岂小者固难而大者反易哉?盖骨肉之间,恩胜而礼不行,势近而法莫举。

自非有德而躬化,发言制行有以信服乎人,则其难诚有甚于治民者。

是以圣人之道必察乎物理,诚其念虑,以正其心,然后推之修身。

身既修矣,然后推之齐家。

家既可齐,而不优于为国与天下者,无有也。

故家人者,君子之所尽心,而治天下之准也。

安可忽哉!余病乎德无以刑乎家,然念古之人自修有箴戒之义,因为箴以攻己缺,且与有志者共勉焉。

正伦①人有常伦,而汝不循②,斯为匪人③。

天使之然,而汝舍旃④,斯为悖天⑤。

天乎汝弃,人乎汝异,曷不思耶⑥?天以汝为人,而忍自绝,为禽兽之归耶?重祀身乌乎生⑦?祖考之遗⑧。

汝哺汝歠⑨,祖考之资。

此而可忘,孰不可为?尚严享祀⑩,式敬且时。

谨礼纵肆怠忽,人喜其佚(12)。

孰知佚者,祸所自出。

率礼无愆(13),人苦其难。

孰知难者,所以为安。

嗟时之人,惟佚之务。

尊卑无节,上下失度。

谓礼为伪,谓敬不足行。

悖礼越伦,卒取祸行。

逊让之性,天实锡汝(14)。

汝手汝足,能俯兴拜跽(15)。

曷为自贼(16),恣傲不恭。

人或不汝诛,天宁汝容。

彼有国与民,无礼犹败,矧予眇微(17),奚恃弗戒。

繇道在己(18),岂诚难耶?敬兹天秩(19),以保室家。

务学无学之人,谓学为可后。

苟为不学,流为禽兽。

吾之所受,上帝之衷(20)。

学以明之,与天地通。

尧舜之仁,颜孟之智(21)。

圣贤盛德,学焉则至。

夫学可以为圣贤,侔天地(22),而不学不免与禽兽同归。

乌可不择所之乎(23)?噫!笃行位不若人,愧耻以求。

行不合道,恬不加修。

汝德之凉(24),侥幸高位。

只为贱辱,畴汝之贵(25)。

孝悌乎家(26),义让乎乡,使汝无位,谁不汝臧(27)。

古人之学,修己而已。

未至圣贤,终身不止。

是以其道,硕大光明(28)。

化行邦国,万世作程(29)。

方孝孺的故事

方孝孺的故事

方孝孺的故事方孝孺,字仲弓,号稚叔,汉族,江苏吴县人。

他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方孝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故事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方孝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酷爱读书,勤奋好学。

他的父亲方伯道是一位儒学大师,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方孝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家习学《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方孝孺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学识,深受当时的士大夫们的赞赏。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曾担任过南宋政府的重要职务,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在政治上主张“忠恕”之道,主张仁政,反对腐败和贪污,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方孝孺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真理和道德,他的思想深受后人的推崇。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造福社会。

他还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获取知识,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方孝孺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

他的思想和行为都体现了儒家的仁义道德,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卓越。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方孝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后人。

他的思想和行为都体现了儒家的仁义道德,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卓越。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方孝孺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追求卓越。

方孝孺家训

方孝孺家训

方孝孺家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方孝孺,字德宾,号寂庵,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学问在当时备受推崇,被誉为“南宋四贤”之一。

其家训被视为传世至今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人的尊敬和推崇。

方孝孺家训共分为二十条,囊括了家庭生活、教育修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道理。

这些家训既蕴含着智慧,又具有实用性,成为后人学习借鉴的典范。

在这里,我们就来详细探讨方孝孺家训的内涵和价值。

方孝孺强调的是孝道。

在家训中,他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务在其中则茍而下之”,意思是要尽心孝敬父母,不辜负他们的养育之恩。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孝孺通过他的家训,传承着孝道的价值,并把孝道视为立身之本。

方孝孺家训中还强调了人格修养和道德规范。

他提出了“端己守分,谨慎行事,不可背社稷,不可辜让君上,不可荒怠教故,不可负父兄。

”这些至理名言,旨在教导后人要守纪守法,遵纪守法,履行社会责任,做一个正直、守信的好公民。

方孝孺注重了家庭和睦。

他认为“兄弟关系,宜和睦和亲”,“少主亲和睦不忘礼”。

在这里,他提倡家庭内部要团结和睦,兄弟之间要互相尊重,少主要尊敬长辈。

这种家庭和谐的氛围会给家人带来幸福和安宁,也会培养出具备家国情怀的后代。

方孝孺的家训还着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者国本,家教则归中也。

”在这里,他指出了家庭教育在培养后代中的至关重要性,强调了孩子的品质和修养的塑造应该从家庭开始,并要注重父母亲师的榜样力量。

方孝孺家训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多优秀的美德,还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方孝孺所倡导的孝道、立身行事的道德规范、家庭和睦、教育重要性等精神,让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学习和弘扬方孝孺家训,我们必能在当今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稳定、美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文明。

第二篇示例:方孝孺(1088-1159)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大家,他的家训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家训之一。

诗文索引方孝孺

诗文索引方孝孺

诗文索引方孝孺
方孝孺是明朝初期的著名学者、文学家和思想家。

以下是部分方孝孺的诗文索引:
- 《闲居感怀·池鱼不知海》:池中的鱼不知道海的广阔,南方的鸟不思念北方的燕。

蚯蚓独霸一穴之地,神龙轻松遨游九天。

万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岂止是事物的本性如此。

君子不应叹息,它们其实值得同情。

- 《懿文皇太子挽诗八章·三朝兼庶政》:皇太子在位期间,同时处理政务和孝顺长辈,展现出仁爱和孝顺之心。

他有着治理天下的宏图大志,具备经天纬地的才能。

还没来得及登上皇位稳定局势,就不幸去世,令人悲痛。

- 《宿夹江寺》:打开窗户感觉山很近,庭院清凉知道雨下得很大。

淡淡的月光穿过稀疏的窗棂,萤火虫在深竹中飞舞。

内心空明杂念全无,神思清朗梦难成。

起身坐在佛灯前,随意翻阅佛经。

- 《峨眉县晓发次韵》:乘坐的蓝舆在水中平稳行驶,穿过树林的小路显得有些狭窄。

在世外仙境游玩很开心,世间能有这样快乐的事很少。

风吹过时,僧帽倾斜,云飘来时,道衣被吹起。

山林美景期待已久,希望大家不要失约。

- 《绝命词》:上天降下战乱,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奸臣得逞,阴谋颠覆国家。

忠臣义愤填膺,血泪交流。

用这样的方式殉君,还有什么好追求的呢?悲哀啊,希望不要责怪我。

方孝孺的诗文风格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有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的作品。

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方孝孺有名的七言诗

方孝孺有名的七言诗

方孝孺有名的七言诗1、《李白观瀑图》明代方孝孺
天宝之乱唐已亡,中兴幸有汾阳王。

孤军匹马跨河北,手扶红日照万方。

凌烟功臣世争羡,李侯先识英雄面。

沈香亭北对蛾眉,眼中已见渔阳乱。

2、《江山万里图》明代方孝孺
我昔奉敕辞金阙,西下巴川持使节。

仙槎二月出龙河,万里春风掉晴雪。

吴江茫茫入杳冥,棹歌初过蛾眉亭。

锦袍不见李供奉,白云遮断三山青。

3、《徽宗花鸟图》明代方孝孺
宣仁升遐司马死,宋祚当时已中否。

岂知祸乱犹未休,更立端王作天子。

简书四出捷星驰,重见熙丰旧设施。

太室既崇荆国祀,朝堂新刊党人碑。

4、《题王叔明墨竹为郑叔度赋》明代方孝孺
吴下王蒙艺且文,吴兴赵公之外孙。

黄尘飘荡今白发,典刑远矣风流存。

华亭朱芾称善画,每观蒙画必叹诧。

谓言妙处逼古人,世俗相传倍增价。

5、《送刘士端归括苍》明代方孝孺
忆昔高皇定华夏,海内遘屯龙战野。

帷幄谟谋三数公,君家中丞最潇洒。

舳舻十万捣虚来,帆樯蔽空声吼雷。

从容决策扫强寇,手扶日月沧溟开。

方孝孺的故事

方孝孺的故事

方孝孺的故事方孝孺,字仲元,号稚叔,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故事。

方孝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酷爱读书。

他聪颖好学,深得父母的喜爱。

然而,他的父亲却早逝,家境一落千丈。

尽管家境贫寒,方孝孺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业,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经典,苦读不辍。

他常常整夜不眠,埋头苦读,渴求知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方孝孺的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孝心。

在他十六岁那年,母亲患病卧床,家中陷入贫困。

方孝孺便放下手中的书卷,日夜照料母亲,亲手煮粥、端水,细心照料。

他用自己的孝心感动了许多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和帮助。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方孝孺不仅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期能够早日改变家庭的困境。

方孝孺在学业上也是非常用功的。

他对经典典籍的研究非常深入,对古文诗词更是了如指掌。

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深,所写的文章诗词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有着很高的水准。

他的作品多次被收入古代文学选集,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方孝孺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用自己的孝心感动了世人,用自己的才华成就了一番事业。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知道,只要心怀孝道,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方孝孺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美德,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孝道,用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方孝孺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在心,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方孝孺简介_方孝孺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方孝孺简介_方孝孺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
明朝大臣。

字希直,又字希古。

浙江定海人。

约洪武九年(1376)受业于宋濂。

十五年,受明太祖朱元璋召见。

二十五年以荐授汉中教授。

蜀献王朱椿闻其名,聘为世子师。

书其室名为正学,人称正学先生。

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太孙朱允即位,以方孝孺为翰林侍讲。

建文元年(1399)升侍讲学士,不久更定官制,改为文学博士。

其文章在当时颇享盛名,曾总裁《明太祖实录》等书的编修。

靖难之役发生后,诏檄多出其手。

孝孺政治上主张复古改制,曾于建文时改定官制,更易宫殿名称;经济上主张实行井田,以达到国治民安的目的。

他认为明初处于天下丧乱之际,人户不及承平十分之一,是实行均田最适宜之时。

三年燕王朱棣上书请罢兵,孝孺主张不准其请,并致书燕世子朱高炽,谋用离间计瓦解燕师,未成。

四年五月,燕师临江,方孝孺建议诡许割地求和,以待勤王之师。

六月,燕师渡江,孝孺力主固守。

南京城破后被执下狱,名列“奸党”,加之拒绝为朱棣起草登极诏,被杀。

宗戚门生被牵连诛戮谪戍者甚多,时人有诛十族之传。

其著作永乐时遭禁,后王辑遗文为《侯城集》,谢方石等又辑成《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方孝孺爱松说文言文翻译

方孝孺爱松说文言文翻译

原文:方孝孺爱松,非徒以其姿容之妍丽,亦以其品格之高洁,寓意之深远。

松者,百木之长,岁寒而不凋,四时之青,独立于山巅,凌驾于众木之上。

此松之所以为松,非徒形貌之美,亦其精神之所在也。

方孝孺曰:“松之性刚,不畏严寒,不惧风霜,此其所以为松也。

吾观其枝叶扶疏,盘根错节,如君子之德,虚怀若谷,从容中道,不以外界之变而移其志。

松之志坚,如君子之志,不可移也。

”又曰:“松之色翠,四时不改,此其所以为松也。

吾观其叶密如翠盖,似君子之操,虚心纳下,虚己以听,不以外物之诱惑而动其心。

松之心清,如君子之心,不可污也。

”方孝孺爱松,亦爱其韵。

松之韵,在于其形,亦在于其神。

形者,枝叶之姿;神者,气节之韵。

松之枝叶,虽不似桃李之艳丽,却具有一种超脱世俗之美;松之气节,虽不似兰桂之芬芳,却具有一种刚毅不屈之韵。

此韵,非但令人赏心悦目,更令人心旷神怡。

方孝孺爱松,亦爱其声。

松之声,如琴瑟之音,清幽而悠扬。

听其声,如闻君子之谈,和顺而温雅。

松之声,虽不及百鸟之啁啾,却具有一种超然物外之美。

此声,非但令人心旷神怡,更令人沉思遐想。

方孝孺爱松,因其姿容之妍丽,品格之高洁,寓意之深远,韵致之超脱,声音之清幽。

是以,方孝孺爱松,非徒爱其物,更爱其精神,爱其寓意。

此爱,已超越了物我之界限,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译文:方孝孺热爱松树,不仅仅是因为其姿态之优美,更是因为其品格之高尚,寓意之深刻。

松树,为百木之尊,历经严寒而不凋零,四季常青,独立于山巅,高居群木之上。

松之所以为松,不仅仅因其外表之美,更在于其精神之所在。

方孝孺说:“松之性格刚强,不畏严寒,不惧风霜,这正是其成为松树的原因。

我看其枝叶繁茂,根深叶茂,如同君子之德,虚怀若谷,从容中道,不因外界变化而改变其志向。

松之意志坚定,如同君子之志,不可动摇。

”他又说:“松之色翠绿,四季不变,这正是其成为松树的原因。

我看其叶子密如翠盖,似君子之操守,虚心接受,虚己以听,不因外物之诱惑而动摇其心。

方孝孺吴士原文及译文

方孝孺吴士原文及译文

《吴士》原文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

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

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

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

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

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

搜得,缚至辕门诛之。

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译文有个吴地的读书人,喜欢夸夸其谈,抬高自己的才能,号称世上无人可及。

他尤其喜欢谈论兵法,每次谈论兵法一定推崇孙武、吴起。

元末天下大乱,张士诚在姑苏称王,与明朝争夺天下,战事还未决出胜负。

这位吴士去拜见张士诚说:“我观察如今天下的形势,没有比姑苏更便利的地理形势了,没有比姑苏更富有的粮食布帛了,也没有比姑苏更精良的武器装备了。

然而不能称霸的原因,是将领太无能了。

现在大王的将领,都是任用一些卑贱无能的人,打仗时根本不懂兵法,这不过是像老鼠打架罢了!大王如果任用我,中原就可以夺取,战胜小小的敌人又算得了什么呢!”张士诚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他为将领,让他自己招募士兵,并告诫管理粮饷的官吏不要计较他所用军粮的多少。

这位吴士曾在钱塘游历,与一些无赖懦夫交往。

于是就在钱塘招募士兵,那些无赖懦夫都起来响应他。

他任用了几十个人做官,每月耗费粮食上万。

这些人整天在一起谈论攻击、防守、列队、作战的方法,空闲时就杀牛备酒,宴请他所招募的士兵,实际上他从未指挥过军队作战。

后来李文忠( 李曹公)攻破钱塘,这位吴士和他的部下都逃跑了,不敢稍作抵抗。

李文忠把他们搜捕出来,绑到军营门前杀了。

这位吴士临死时还说:“我精通孙武、吴起的兵法。

”。

方孝孺名篇

方孝孺名篇

方孝孺名篇《蚊对》朝代:明朝|作者:方孝孺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扬于前,适甚,就睡。

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

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

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噆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

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

大愕,不知所为。

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

生骂童子曰:“此非噆吾血者耶?皆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

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童子闻之,哑尔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缊,赋形受质,人物是分。

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糜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

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

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

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

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

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

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离流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

今子一为蚊所噆,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

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一、古诗简介这篇文章选自《逊志斋集》卷六。

方孝孺的故事

方孝孺的故事

方孝孺的故事一、方孝孺的背景方孝孺,字孝直,江苏吴江人,明朝末年的政治家、经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方宗浚是一位儒学大师,对方孝孺的影响深远。

方孝孺从小勤奋好学,聪明才智超群,深得家族和师长的赞赏。

二、方孝孺的学问2.1 通识广博方孝孺广泛涉猎儒、释、道三家经典,对于经史子集有着很深的造诣。

他阅读了许多古代文献,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典籍,对于诸子百家的学说有着丰富的理解。

方孝孺独具慧眼,能够从不同的学说中取长补短,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思路。

2.2 解读《易经》方孝孺以他对《易经》的研究而闻名。

他深入研究《易经》的文字、卦象和卦辞,通过对其内涵的理解,提出了许多新的解读。

方孝孺认为,《易经》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着许多发人深思的哲理。

三、方孝孺的政治生涯3.1 进入官场方孝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中了明朝的状元,并在政坛崭露头角。

他被任命为户部主事,负责处理财政事务。

方孝孺以他广博的学问和卓越的能力,很快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3.2 改革财政方孝孺在担任户部主事期间,致力于改革财政体制。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提高国家财政的收入。

他废除了一些过时的税收法案,同时提出了新的税收政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3.3 提倡教育方孝孺坚信教育的重要性,他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倡导普及教育,鼓励百姓上学读书。

方孝孺对于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他积极参与儿童教育,组织了一些课堂讲座和研讨会,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四、方孝孺的影响方孝孺以他的学问和政绩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孝经集释》被誉为儒家经典,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方孝孺的思想也对明朝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改革政策和教育倡导都受到了后来者的重视和效仿。

五、方孝孺的思想价值方孝孺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智慧与品德并重的儒家经典形象。

他以他的勤奋和才华取得了政治和学术上的成功,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社会和人民的生活。

方孝孺的诗

方孝孺的诗

方孝孺的诗
摘要:
1.方孝孺其人及其诗歌背景
2.方孝孺诗歌的特点
3.方孝孺诗歌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方孝孺,字希直,号逊志,明朝初年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生活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是当时的文化名人,对于明朝初期的文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方孝孺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诗歌创作以倡导儒家道德、表达爱国情怀为主题,反映了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方孝孺的诗歌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方孝孺的诗歌以表达儒家道德观念为主题,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传统美德。

他的诗歌中,经常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背景,抒发对儒家经典的崇敬和对道德楷模的景仰。

如《拟古诗十九首》之一的《夷齐》,通过歌颂伯夷、叔齐的忠诚和气节,表达了对高尚道德的追求。

其次,方孝孺的诗歌表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他的诗歌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族繁荣的向往、对国家统一的渴望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题西湖山石》一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再次,方孝孺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以五言、七言古诗为主,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方孝孺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如《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牛渚的美丽景
色,表达了对古人的怀念之情。

方孝孺的诗歌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对于明朝初期的文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传播儒家道德观念、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方孝孺的诗歌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都受到了他的诗歌创作的启发和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孝孺
旧时候,宁海城内有一座造型别致的木结构牌坊,是表彰明初著名学者方孝孺的。

乡民说,木枋易朽,常修常新,以志永彰忠骨。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县北乡溪下村人。

他是明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从学于大学者宋濂,尽得其所学。

方孝孺通经史,擅诗文,博学多才,但生性耿直,人称“正学先生”。

洪武年间,蜀献王闻其贤,聘他为世子的老师,把他的书房称之为“正学”,故世人以“正学”代称其名,表示对他的敬重。

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改文学博士。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原封为燕王,起兵攻陷南京,推翻惠帝,夺取了皇位。

尔后,朱棣因方孝孺文名,逼其为他起草登基诏书。

方孝孺自惠帝被害后,日夜恸哭。

听到朱棣召见,就身穿麻衣,殿见朱棣。

“麻衣”在古代称为孝服。

方孝孺穿麻衣,一方面表示对惠帝遇难的哀悼;一方面是对朱棣篡夺皇位的仇恨。

朱棣见方孝儒身穿麻衣,便对他说:“你这样做是学周王辅成王之政。

”方孝宿冷笑道:“成王安在?”弄得朱埭十分狼狈。

朱棣软硬兼施,逼方孝孺为他草诏。

方孝孺走到案前,从容提笔,在诏书上大书了一个“篡”字后,投笔于地,并对朱棣说:“万世之后,你也脱不得此字!”
朱棣本待发作,忽然记起在下江南时,有个叫姚广孝的的方外人曾对他说过:“殿下至京,希望保全方孝孺。

若杀此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因而仍耐着性子对他说:“这是我家族中的事,先生何必这样自苦呢?”方孝孺听后,便声色俱厉,骂不绝口。

朱棣见此,再也按捺不住,怒喝着:“你不怕灭九族吗?”
方孝孺从容答道:“即使灭十族,又敢奈我何?”
朱棣恼羞成怒,便下令拘捕方孝孺亲属,每捕到一个,便当着方孝孺之面,捆缚杀戮。

方孝孺仍面不改色,骂声不绝,但当他的弟弟方孝友被捆缚带到时,便流下泪来。

方孝友见哥哥流泪,便随口咏诗一首安慰道:
吾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当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依旧到家山。

方孝孺宁死不屈,连他的弟弟也那样视死如归。

“华表柱头千载鹤”,“华表柱头”表示皇帝纳谏的标志;“鹤”比作贤人。

古谓“鹤鸣之士”。

以“千载鹤,自喻表示死于进谏,乃千载流芳的有德之士。

结果,方孝孺被灭了十族。

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及儿子中宽、中愈,知在劫难逃,都上吊死了;两个女儿都投了秦淮
河;他的门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家猷都是宁海人,因都是方孝孺的学生而被杀,凑足十族之数。

方孝孺之被害,据说是用两块石板夹住,然后用铁锯从头部锯下而死。

他在被害前,曾咏《绝命词》一首;
天降乱离兮,熟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如此殉君兮,抑有何求?
呜呼哀者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被害时年仅四十六岁。

他被害后,朱棣余怒未消,派人挖了方家的祖坟,并下旨:“藏方孝孺文者皆死。

”但是,方孝孺门客仍冒着生命危险,大力收藏了方孝孺遗稿,后来编成《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

方孝孺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

他重教化,以明王道为己任。

作文主要“神会于心”,反对摹拟剽窍。

他的文章风格
豪放雄健。

《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
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

他是明初著名的散文家,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

如《蚊对》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兽,公然“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

与蚊子相比,更加卑鄙无耻。

《指喻》一文,以友人生病为例,指出“天下之事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劝喻人们要防患未然。

《越巫》一文则以寓言形式揭露越巫骗钱害人,先则害人,终于自食恶果的故事,文简意赅。

方孝孺墓在南京雨花台下。

时有游人前往凭吊。

方孝孺祠,也称方孝孺读书处,在宁海县城南跃龙山上,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

方孝孺刚正不阿的气节,为历代后世所景仰。

有古人弔方孝孺祠时写道:
瞻仰仪型感慨深,勿看白日惨秋阴;
祠荒残碣苔重合,木落空斋鸟自鸣;
仗节一身甘赤族,褒忠千古见丹心;
西风遮莫吹双泪,怕染缑城血满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