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指喻》阅读答案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对其中的“意”,但相当多的人对“表意文字”理解得比较简单。
以为每个字的意义均可以从其楷书字形中找到解释。
( )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宇》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而“六书”之首即为“象形”。
殊不知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很多现代字形与造字之初,不同汉字中相同的构件,其来源可能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汉字虽然属于表意文字,但字形中的构件并不都是表意的,而是有的表音,有的是代替某个构件的记号。
若都当作表意构件去理解,则难免。
汉字演变的复杂知识一般人不了解,这很正常,但切不可信口开河,以免将错误知识和观念___ __下去。
汉字历史悠久、不断演进,汉字中蕴涵着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
汉字与汉语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播者,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与文化情感,全社会应树立对汉字的敬爱之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很多汉字形成的语境已经改变了,理解汉字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为此,有必要在民众中科学的汉字基础知识。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汉字的起源确实与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有关。
B.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确实是汉字的起源。
C.古时人们使用图形符号,而这些符号确实逐渐演化成了汉字。
D.图形符号被古人使用,后来的确演化成了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大相径庭牵强附会留传推广B.方枘圆凿穿凿附会留传普及C.方枘圆凿牵强附会流传推广D.大相径庭穿凿附会流传普及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产生汉字的语境发生改变,探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联考试卷说南道北·指喻
语文试题草稿(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7分)说南道北①地有南北之分,人有南北之别。
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委婉细腻。
鲁迅先生在《北人与南人》中说:“北方人的优点是厚重,南方人的优点是机灵。
厚重之弊也成愚,机灵之弊也成狡。
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
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厚重。
”②厚重也好,机灵也罢,这似乎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彼此风格迥异的优秀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和震撼!虽是地理位置不同,风俗习惯和自然风光不同,艺术风格特点的不同,审美意趣表达和观点的不同,但最终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是相同的。
环境影响了艺术。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为此,南北艺术的独立是必然的。
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在遐想的空间再创着心中的南方、北方。
诗人用激情美丽的词汇赞美它,画家用绚丽的色彩描绘它,哲学家用敏锐的思维剖析它。
这一切都是因为它的艺术魅力所至。
④金庸武侠小说那个聪慧、睿智、细腻的南帝,豪气、威猛、俊杰的北丐,不就是作家笔下绽放出来的南北大英雄吗?虽说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但也不乏是我们精神世界与内心的情感世界的一次草莽江湖的演绎和纷争。
孰是孰非又有谁真地能说清楚呢?南少林、北少林,南拳、北腿,南剑客、北侠客,被艺术渲染得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似乎并没见谁傻、谁奸?竞在伯仲之间,不分上下。
⑤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就有南北画派之说,从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到现代史学家童书业的《南北画》论,虽然理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后来都承认了中国山水画因为地域不同所形成的不同风格。
⑥当时,就因为环境集聚个性的外貌特征,更能体现他们所处的风格和特点,才使得画坛上涌现一批杰出的南北不同时期的画家、画风、画派,并为谁是正宗而争得互不相让,面红耳赤。
唐代末期画坛高手董源《潇湘图》以炉火纯青,淡墨轻岚,温雅柔润,平淡之中见天真,飘渺轻逸的画风所见长,被誉为南派创始人。
文言百练1(1)
(七)不食嗟来之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
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
”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
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
檀弓》)。
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
(八)锡饧不辨一、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见其迎求溢户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2.原礼心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诧异。
二、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叩其故(问)叩石垦壤(敲打)殊不知古方乃饧字(竟)殊不沾污(很;甚)临煎加锡一块(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从高处往低处察看)三、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篇末点明中心:批评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之人。
(九)邹与鲁哄一、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百姓为什么“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孟子是怎样解答的?先说凶年百姓抛尸荒野、流离失所而有司不去赈济,再引用曾子的话告诫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二、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是为了告诫统治者不要推行暴政要施行仁政。
请联系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
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
三、解释下列词组。
1.莫之死(即莫死之)2.如之何(对…怎么办)3.凶年饥岁(饥荒之年)4.莫以告(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四、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 )(十)卖柴翁殴宦者一、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指代柴)(代词)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他)(代词)3.今以柴与汝(把)(介词)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用)(介词)5.我有父母妻子(拥有)(动词)6.我有死而已(只有)(副词)二、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一语文4月月考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南京市2020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南京市2020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南京市2020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6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横线上。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第I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读着海,海是古老的书籍,古老得▲。
世界皱着眉头在钻研着海的学问:寒武纪发生过怎祥惊天动地的沧桑浮沉?奥陶纪和志留纪发生过怎样▲的生存死灭?海里有机界的演化有过怎样▲的革命的飞跃?A.不可理喻动人心弦波澜壮阔B.不可理喻动人心魄波谲云诡C.不可思议动人心弦波谲云诡D.不可思议动人心魄波澜壮阔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祥。
▲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①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②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③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
④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枝肥叶鲜,慵懒而富态。
⑤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
⑥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A.④①⑥③⑤②B.④⑤①②③⑥C.⑥②③⑤④①D.⑥⑤③④①②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完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B.即今江表尚恬熙,忘却前回饮马时。
C.江左风流今有几,逢春不要人憔悴。
D.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4.对下面一段文字寓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
没想到,一天杀猪的来了,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就和猪同归于尽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含答案)
第三讲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一、议论文的论证1.议论文的三要素、、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二、即学即练【例题1】请判断下面的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
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
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 《谈骨气》)A.比喻论证B. 举例论证C. 对比论证D. 道理论证【例题2】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120字左右。
【例题3】请用西游记的例子证明“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
【例题4】请根据题目《青年人应当勇立潮头》和苏洵“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论述,写一段论述。
【例题5】按要求写作。
方孝孺在《指喻》中说“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意为:“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段 250 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举出事例,使用两种以上论证方法。
不得抄袭、翻译原文。
三、论据的基本知识指立论的根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
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例题6】苏格拉底认为:“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柏拉图说:“尊重人不应该胜过尊重真理。
”这些是什么论据?A. 事实论据B. 道理论据四、论据从哪里来课内(1) 理想·信念·追求·奋斗①曹操《观沧海》《龟虽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与宏伟的政治抱负。
②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现作者追求高洁人格和高雅情趣。
③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少年杜甫的壮志豪情与宏伟抱负。
高中语文第15课指印试题
高中语文第15课指印试题 2019.091,阅读课文第三节(课文略),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个单句,这句话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马克思这一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类比,目的在于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的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几项是()A、都是解释这一规律的,属于宾语部分。
B、“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入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补充说明。
C、冒号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短语,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作了科学的、精辟的阐述。
D、分号处可标第一层,连词“所以”是与下文“从而”相呼应的。
(4)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①____________________(限6个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个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8个字)2,阅读课文第六段,回答问题。
(1)“这样”指代的是()A、第五段所写的内容。
B、上文所写的内容。
C、第三、四、五段所论述的马克思深广的理论研究和伟大的理论创造D、上文所论述的马克思的“两个发现”。
(2)第一、第二句话在全段中起的作用是()A、总括上文B、领起下文C、转折D、承上启下(3)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A、论述马克思注重理论科学的新发现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影响。
B、介绍马克思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而提示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
C、概述马克思密切注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以及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
D、赞颂马克思对各种科学新发现都有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他科学家和革命家二者兼而有之的特色。
3,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问题。
(1)联系上下文,分析“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中的“首先是”与()相呼应。
《指喻》阅读答案
《指喻》阅读答案《指喻》阅读答案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明方孝孺《指喻》)【注释】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lǚ)?:脊梁骨。
③瘳(chōu):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人大笑,以为不足患()(2)既三日,聚而如钱()(3)惧而谋诸医()(4)越旬可愈;今疾且成()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3、下列句子中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之滋甚,又以(之)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参考答案1、(1)担心。
(2)已经。
(3)之于。
(4)十天将。
2、AC。
3、B。
2019-2020学年武汉十四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武汉十四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就算让贾公彦拍破脑袋,也不会知道在一千年后,他会被人们认为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早发现者。
这位唐朝的儒生凭借对周礼的研究,曾做过太常博士。
《周礼》中介绍过周代的一个官职“司市”,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监管人员。
在对“司市”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剂”。
汉代的郑玄注释说:“质剂谓两书一扎,同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
”“下手书”这个汉代的名词到唐朝时已经不被人熟悉了,贾公彦就在《周礼义疏》中写道:“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
”也就是说,汉朝的“下手书”就相当于唐朝的一种被称为“画指券”的契约文书,它要求签约的甲乙方及中间人都要把手指在纸张上平放,画下食指上三条指节,以此作为证明。
本来,贾公彦的这条注释十分平常,但德国学者罗伯特·海因德尔偶然看到了这一段文字,顿时大感兴奋。
他不仅将文字的内容写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质及其应用的人。
于是,贾公彦这位古人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身份——指纹识别第一人。
欧洲人对指纹的应用似乎要晚得多。
但在认清了指纹的科学性质之后,他们迅速地把这些发现应用到了实践。
渐渐地,人们还发现人脸、虹膜、声纹、DNA等都有和指纹类似的独特、唯一的性质,可以被用来进行人的身份识别。
于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等“生物密钥”来实现个人身份鉴别的技术就诞生了。
这种技术,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生物识别技术。
近几年,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进之下,生物识别技术更是迅速普及。
有了按指纹、刷脸等技术,我们就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的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
当然,生物识别技术也有着缺陷和相应的风险。
用生物密钥来进行身份识别的原理就是对关键点采样,然后对这些采样点的特征进行比对。
2020届南京文枢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南京文枢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
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
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又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
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又务生焉。
父在,义务生焉。
父义当慈,子义当孝。
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滨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
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
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
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
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社会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之一。
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方孝孺阅读答案及翻译豫让①论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②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选自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
2019-2020学年三明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三明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
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
”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
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
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
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
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
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
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爱阅读_指 喻
九、指 喻 1九、指 喻 方孝孺文章指引【连结】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呈给唐太宗的一篇上疏,向太宗进谏人君当居安思危,积其德义。
而指喻则是由指病进而推衍出治天下应当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道理。
两篇文章皆为谋国之作。
【出处】本文选自1.逊志斋集。
【简说】藉郑仲辨拇指发病、求医、用药的经过,说明人身之病、国政之失,常起于细微,进而推衍出谋国治天下应当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文末虽自言“不敢谋国”,其实谋国之意极为恳切,表现出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主旨】喻,即譬喻,在此为文体名。
以“喻”为题的文章,多借故事作譬喻以说明道理。
本文便是以指病为喻,先叙后议,以小喻大,说明2.防微杜渐之理。
作者剪影【生平】□1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 宁海(今浙江省 宁海县)人。
生于元顺帝 至正十七年(公元一三五七年),卒于明惠帝 建文四年(公元一四○二年),年四十六。
□2方孝孺自幼机警敏捷,长从宋濂学习,以1.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明太祖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一三九二年),任汉中(今陕西省 汉中市)教授。
蜀献王闻其贤,聘请他为世子师,为其书斋命名正学,学者因此称他为正学先生。
惠帝即位,授侍讲学士,不久改文学博士,常以国家大政咨询之。
建文四年,燕王举兵攻破南京,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不从,遂遇害,【文风】方孝孺以理学、文章著名于时。
文章纵横豪放,大旨则归于明道致用。
明史 方孝孺传谓其:“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
” 【作品】着有逊志斋集。
文章精读段旨 □一段旨:叙郑仲辨拇病,为下文议论张本。
□二段旨:借拇病讽谕天下事,论述防微杜渐的重要。
□三段旨:说明天下隐忧,乃是在位者不知防患于未然,及酷吏之剥削。
□四段旨:勉郑君他日为官,宜以拇病为戒。
文章e高中国文i 阅读(三) 2膂○9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
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然□二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 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朝阳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朝阳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禁城内最著名的水源便是金水河,为了与天安门外的外金水河区分,也被称为内金水河。
当你穿过午门,走入太和门广场,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自西向东流满的金水河。
与几乎笔直的外金水河不同,皇宫内的金水河呈现出柔美的弧线,若登上午门城墙俯瞰,会发现这弧线仿佛一张长弓,而河上的5道飞虹就像5支蓄势待发的箭。
5座金水桥不仅极具美感,也传达着统治者对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追求。
古人营造宫殿在选址上会考虑风水问题,一般会选择背山面水的位置建造皇宫等重要建筑。
虽然可以从风水角度闲释出很多有利于国君、天下的选址理由,但实用因素不可或缺。
水,使是要最优先考虑的。
自然水源如果难以直接利用,人们便会开河凿渠将水引入宫城,这种规模的引水工程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据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
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
”白虎是四象神兽之一,代指西方,文中“经大内”的白虎水使是金水河的源头。
这条宫廷内唯一的河来自北京西北部的玉泉山,西方属金,金生丽水,“金水河”之名由此得来。
这条河从紫禁城的西北流入,笔直向南流满,河水西面是太监居所,河水东面则是内宫墙,一墙之隔便是后宫嫔妃的寝宫,这段金水河仿佛一扇屏风,将后宫与宦官居所分开。
若展开一张故宫地图,我们会看到金水河经过笔直向南的河段之后,河水特向东流,河道也风格大变,从西到东可谓九曲十八弯,第一个大弯就是从武英殿前绕出一条弧线,这座宫殿在明清时期曾做过皇帝的外朝便殿,一国之君在此斋居、召见大臣、会见宗亲,虽然远离中轴线,但其地位颇为尊贵。
明末,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兵败山海关,六月初在武英殿仓促举行称帝典礼。
清兵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最初也是在武英殿处理军政事务。
今日的武英殿早已没有了军政大事带来的紧张和喧嚣,如果你来到门前有河流过的武英殿,踏上紫禁城中最美的断虹桥,一定会感受到这里因水而生的清凉和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孝孺《指喻》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指喻
(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
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
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
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文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自《逊志斋集》)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色渥然渥然:红润的样子。
B.以示人示:告诉。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今疾且成彼且奚适哉
B.而终为大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则宜以拇病为戒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
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
同时两者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设喻,借喻立论。
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发掘。
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
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
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7.翻译(10分)
1.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2.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参考答案:
4.B示:给……看)
5.D(表承接,就,那么;表转折,却。
A将,将要;B表转折,却;C 在,介词)
6.D(文章是给筹谋治国大计的人的提醒与警戒,但“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无中生有,属过度解说。
)
7,见文言译文
参考译文:
指喻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
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象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
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
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
一天治得好,用药草才可。
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
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
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
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
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
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
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
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
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
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
」(一个人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
)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的例子来作借镜。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