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指喻》阅读答案附译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13指喻
13 指喻用一则则生动的故事打开智慧门,来阐释一条条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这就是哲理故事.人生路上,你是不是曾被一些莫名奇妙的问题困扰?生活的迷茫、学业的紧张有时候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也许你看了这些哲理小故事中蕴含的大道理,就能够缓解你的压力,同时给你一些思考及感悟。
这些经典哲理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许多人生大道理,为你的成功指明方向,提供动力,激励你的人生每一天!哲理故事像生活海洋中盏盏航灯,导引我们驶向成功,走向辉煌。
成功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立志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最终演绎出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清晰明朗,不失为一个聪明的选择!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方孝孺(1357年—1402年),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
福王时追谥文正.浙江宁海人,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株【文章主旨】本文说明天下的事“常发于至微",若不防微杜渐,将成大患而不可收拾。
【文言原文】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细精炼专题09-指喻
9 指喻一、趣文导读被贼穿窬①入一贫家,其家止蓄米一瓮,置卧床前。
偷儿解裙布地,方取瓮倾米。
床上人窃窥之,潜抽其裙去,急呼有贼。
贼应声曰:“真个有贼,刚才一条裙在此,转眼就被贼养的偷去了。
”【注释】①穿窬(yú):指小偷。
【译文】窃贼进入一贫穷人家,其家只有蓄米一瓮,放在睡床跟前。
小偷脱掉裙子铺在地上,刚要搬瓮倒米,被床上主人暗暗看到,主人悄悄抽走裙子,便急呼有贼。
小偷应声说道:“真的有贼,刚才一条裙子在这里,转眼就被贼养的偷去了。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方孝孺(1357年—1402年),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
福王时追谥文正。
浙江宁海人,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
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株10族。
【文言原文】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明·方孝儒《指喻》)【古今对碰】【作品赏析】本文说明天下的事“常发于至微”,若不防微杜渐,将成大患而不可收拾。
2019-2020学年武汉十四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武汉十四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就算让贾公彦拍破脑袋,也不会知道在一千年后,他会被人们认为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早发现者。
这位唐朝的儒生凭借对周礼的研究,曾做过太常博士。
《周礼》中介绍过周代的一个官职“司市”,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监管人员。
在对“司市”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剂”。
汉代的郑玄注释说:“质剂谓两书一扎,同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
”“下手书”这个汉代的名词到唐朝时已经不被人熟悉了,贾公彦就在《周礼义疏》中写道:“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
”也就是说,汉朝的“下手书”就相当于唐朝的一种被称为“画指券”的契约文书,它要求签约的甲乙方及中间人都要把手指在纸张上平放,画下食指上三条指节,以此作为证明。
本来,贾公彦的这条注释十分平常,但德国学者罗伯特·海因德尔偶然看到了这一段文字,顿时大感兴奋。
他不仅将文字的内容写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质及其应用的人。
于是,贾公彦这位古人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身份——指纹识别第一人。
欧洲人对指纹的应用似乎要晚得多。
但在认清了指纹的科学性质之后,他们迅速地把这些发现应用到了实践。
渐渐地,人们还发现人脸、虹膜、声纹、DNA等都有和指纹类似的独特、唯一的性质,可以被用来进行人的身份识别。
于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等“生物密钥”来实现个人身份鉴别的技术就诞生了。
这种技术,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生物识别技术。
近几年,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进之下,生物识别技术更是迅速普及。
有了按指纹、刷脸等技术,我们就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的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
当然,生物识别技术也有着缺陷和相应的风险。
用生物密钥来进行身份识别的原理就是对关键点采样,然后对这些采样点的特征进行比对。
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
取义为我所用。
D. 鲁迅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入木三分。
《明史方孝孺传》片段阅读答案附翻译
《明史方孝孺传》片段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
太祖见其名,释之。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每见,陈说道德。
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
孝孺曰:“事急矣。
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
”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
燕王不听。
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时六月乙卯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成祖不杀孝孺》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
《成祖不杀孝孺》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成祖不杀孝孺》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在各领域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祖不杀孝孺》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祖不杀孝孺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燕兵遂渡江(2)或劝帝他幸(3)即事不计(4)成祖颔之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不同类的一项是()A.以待援兵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B.其人视端容寂欲穷其林C.成祖颔之肉食者谋之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躬耕于南阳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你是如何理解“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这句话的?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于是,就有人成功点头2.D 分析:D:到/在;A都是“表目的连词”;B都为“代词”;、C都为“代词”。
3.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望您不要杀害他。
4.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
(意对即可)参考译文建文四年六月乙卯日,明成祖率兵渡过长江,建文帝害怕了,有人就劝建文帝逃走,再想办法打回来。
方孝孺坚持要建文帝留在南京等待援兵,就算不能抵挡明成祖的军队,也应当以死殉国。
十天后,明成祖的军队攻破南京,建文帝纵火自焚,方孝孺被捕入狱。
此前,明成祖从北平发兵的时候,成祖的智囊姚广孝请求成祖照顾方孝孺:南京城被攻破以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请不要杀了他。
如果杀了方孝孺,那么天下就不会再有读书人了。
成祖点头应承。
拓展成祖不杀孝孺阅读答案原文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古诗文阅读】方孝孺《詹鼎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方孝孺《詹鼎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詹鼎传【明】方孝孺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大家推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
鼎生六七,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为足矣,自知从儒生游等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逾,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未数,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获之。
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
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排表中,曰:“孰谓方氏无人哉?就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当官。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
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未完,有司请除吏。
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其见称如此。
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
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
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一、遵循答题三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变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选自《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二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和不认识的都叫他师鲁,大概是因为都看重师鲁的名声,都了解他的文学才能、才干和节操等。
《明史-方孝孺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明史-方孝孺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明史-方孝孺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文言文:《豫让论》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孝孺⾃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后拜⼤儒宋濂为师,为同辈⼈所推崇。
下⾯是分享的⽂⾔⽂:《豫让论》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豫让论》 明代:⽅孝孺 ⼠君⼦⽴⾝事主,既名知⼰,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全⽽主安。
⽣为名⾂,死为上⿁,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论之:豫让⾂事智伯,及赵襄⼦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义⼠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吞炭,谓其友⽈:“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怀⼆⼼者也。
”谓⾮忠可乎?及观其斩⾐三跃,襄⼦责以不死于中⾏⽒,⽽独死于智伯。
让应⽈:“中⾏⽒以众⼈待我,我故以众⼈报之;智伯以国⼠待我,我故以国⼠报之。
”即此⽽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待之也;⽽规也章也,⼒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待之也;⽽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其⾔以⾄灭亡,⽽疵之智谋忠告,已⽆愧于⼼也。
让既⾃谓智伯待以国⼠矣,国⼠——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厌之⽇,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就列,谆谆然⽽告之⽇:“诸侯⼤夫各安分地,⽆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故⽽取地于⼈,⼈不与,⽽吾之忿⼼必⽣;与之,则吾之骄⼼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诚,庶⼏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也,岂不胜于斩⾐⽽死乎? 让于此时,曾⽆⼀语开悟主⼼,视伯之危亡,犹越⼈视秦⼈之肥瘠也。
袖⼿旁观,坐待成败,国⼠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乃不胜⾎⽓之悻悻,⽢⾃附于刺客之流。
何⾜道哉,何⾜道哉!虽然,以国⼠⽽论,豫让固不⾜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腆然⽽⾃得者,⼜让之罪⼈也。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方孝孺阅读答案及翻译豫让①论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②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选自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
詹鼎传 方孝孺 阅读答案附翻译
詹鼎传方孝孺阅读答案附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詹鼎传方孝孺阅读答案附翻译詹鼎传[明]方孝孺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爱阅读_指 喻
九、指 喻 1九、指 喻 方孝孺文章指引【连结】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呈给唐太宗的一篇上疏,向太宗进谏人君当居安思危,积其德义。
而指喻则是由指病进而推衍出治天下应当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道理。
两篇文章皆为谋国之作。
【出处】本文选自1.逊志斋集。
【简说】藉郑仲辨拇指发病、求医、用药的经过,说明人身之病、国政之失,常起于细微,进而推衍出谋国治天下应当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文末虽自言“不敢谋国”,其实谋国之意极为恳切,表现出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主旨】喻,即譬喻,在此为文体名。
以“喻”为题的文章,多借故事作譬喻以说明道理。
本文便是以指病为喻,先叙后议,以小喻大,说明2.防微杜渐之理。
作者剪影【生平】□1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 宁海(今浙江省 宁海县)人。
生于元顺帝 至正十七年(公元一三五七年),卒于明惠帝 建文四年(公元一四○二年),年四十六。
□2方孝孺自幼机警敏捷,长从宋濂学习,以1.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明太祖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一三九二年),任汉中(今陕西省 汉中市)教授。
蜀献王闻其贤,聘请他为世子师,为其书斋命名正学,学者因此称他为正学先生。
惠帝即位,授侍讲学士,不久改文学博士,常以国家大政咨询之。
建文四年,燕王举兵攻破南京,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不从,遂遇害,【文风】方孝孺以理学、文章著名于时。
文章纵横豪放,大旨则归于明道致用。
明史 方孝孺传谓其:“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
” 【作品】着有逊志斋集。
文章精读段旨 □一段旨:叙郑仲辨拇病,为下文议论张本。
□二段旨:借拇病讽谕天下事,论述防微杜渐的重要。
□三段旨:说明天下隐忧,乃是在位者不知防患于未然,及酷吏之剥削。
□四段旨:勉郑君他日为官,宜以拇病为戒。
文章e高中国文i 阅读(三) 2膂○9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
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然□二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 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方孝孺阅读答案及翻译豫让①论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②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选自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
2019-2020学年三明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三明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
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
”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
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
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
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
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
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
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指喻》阅读附答案及译文
《指喻》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指喻》阅读附答案及译文指喻(明)方孝孺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
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
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
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文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自《逊志斋集》)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色渥然渥然:红润的样子。
B.以示人示:告诉。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今疾且成彼且奚适哉B.而终为大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D.则宜以拇病为戒使子路反见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孝孺《指喻》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4⑺习题。
指喻
(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
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
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朝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
惟萌于没必要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
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况乎视之以致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文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自《逊志斋集》)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色渥然渥然:红润的样子。
B.以示人示:告诉。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今疾且成彼且奚适哉
B.而终为大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则宜以拇病为戒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
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
同时两者间严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设喻,借喻立论。
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夸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开掘。
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
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开展,这样的问习题只能是“幸其未发”。
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锋芒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7.翻译(10分)
1.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2.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参考答案】
4.B示:给……看)
5.D(表承接,就,那么;表转折,却。
A将,将要; B表转折,却;C在,介词)
6.D(文章是给筹谋治国大计的人的提醒与戒备,但“把针对的锋芒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无中生有,属过度讲解。
) 7,见文言译文
参考译文:
指喻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
人像以前一样笑他。
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象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
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
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
一天治得好,用药草才可。
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
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阂,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
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
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害。
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规定处理的地步。
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害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筋疲力尽,才仅仅能把这祸害克制。
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
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
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无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
何况一般人对问习题,总是以非常忽略态度来对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习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患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习题还没发生,就认为没必要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断,不是久居平民的人。
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
」(一个人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
)郑先生以后假如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的例子来作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