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八卦掌应该怎样练

初学八卦掌应该怎样练
初学八卦掌应该怎样练

初学八卦掌应该怎样练?(之一)作者:玉田八卦掌研究会

作者:张铁生(文章未完待续)

-----再谈“走圈转掌能出什么样的功夫”

蒙《武魂》杂志社常学刚先生之约,让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师父白玉才先生所传授的程式八卦掌之特点。细细想来,师父功法并无太多的自我创新,不过是将前辈们传给他的东西,尽自己最大努力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并悉心地向自己的徒弟、徒孙们传授而已。不过,在传统真功面临传承危机的今天,能够做到这一点已是难能可贵。那么,师父所传前辈掌法的特点是什么,八卦掌的基本功法和基本掌法应该怎样练?对于初学者来说,更要弄个明白。

一、前辈功法特点

八卦掌是一种刚柔相济,动静相兼,以拧旋走转,直步横行为主要练功方式的内功拳术。归纳起来:“意境博大、动静圆活、辗转起伏、绵长不断”是前辈的掌式风格;而“静心为本、松长为宗,要练出粘长多变的劲力”是我师爷王文魁生前所身体力行的练功要义。具体方法:走圈为主,坐功和站桩为辅,此为练“功法”;“单双顺”是掌式的基础,以“八大形”为主的众多掌式套路是掌法的演变,此为练“拳法”。功助拳,拳生功,二者相溶。前辈掌法还有另一个显著特点:传授每个掌式、套路,甚至每招每式,都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一个相同的掌式或套路,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每个阶段的动作不同,练法也不同。从大的方面说,有“定、活、变”三种练法;从小的方面说,每一个掌式动作,在某人当下的训练阶段应该出什么样的力,身心四肢应该达到什么功夫,都有每个阶段相应的动作要求。因此,这里最要紧的是:一招一式都要“到位”。何为“到位”?就是按照本阶段的功法要求把每个动作从起始到终点都一丝不苟做到家。老师告诉你应该怎样练、动作路线和动作协调性、形体内外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每一个细节的体现及前后顺序,你都不能含糊,非“叫真儿”不可。浅、深层次的各种练法都层层到位之后,功夫也就出来了。相同的掌式,在不同的阶段练法上,有时虽然只有微小的变化,其动作难度却相差极远。假如你忽略了它们,真功夫也就擦肩而过,也许一辈子无缘了。因此,动作“到位”就是每一个动作的功法标准。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也不是技击上的死招数,纯为练出传统功夫。

这里举个例子:如“仆腿游身”一式,很多人的练法是在仆步下式之后,侧转身后腿用力一蹬,使身子顺其势往前一悠而起。而王文魁师爷传授的练法,除了仆步应达到一般的标准之外,还要求下式后同一侧之肘窝须能够着下蹲腿之膝盖,并且不可用后腿蹬力起身,而是在高度不变的情况下身子顺着前手伸出的方向不断劲地往前平移,一直到顺着往前平移的一股长长的绵劲儿自动起身为止。前后两种练法表面上差不太多,其功力程度却相差甚远。前者难度不大,后者不得真传就练不出来。至于“凝神、提顶、拧旋”等功法要领以及“翻身、钻身、返身”等掌式要求,其中的奥妙更难以言表。

还有以前曾提到过的“走圈时两脚要里直外扣,里脚直迈落步脚尖不能往圈里瞥,且脚掌平落地面成负重腿后要使重心落在脚心不可往脚外侧歪斜”;更有“程式单换掌在大幅转腰之时,除了腰动之外,两腿要相互夹住不动,两胯也要面向圈线不动”;这样一些看来不大显眼、可有可无的掌式要求,却是你功夫深与浅的试金石,如果没有找到身体中正,腰胯不能相对松开,你就别想做好。即都做不好,我们的传统功夫又从何而来?多少年来,传统八卦掌的许多掌式练法由于动作和身法难度较高,没见谁在比赛场和表演场上使用过。这是因为,如今套路比赛的评分办法与传统八卦掌功法并不完全合拍;赛场上多注重外形的美观与协调,但传统内家拳每个动作内在的功夫深浅与难度高低,在许多时候不能通过裁判评分被相应地反映出来;传统的高难度动作在分数上不一定占有优势,技击内涵也派不上用场;久而久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追求传统功夫的积极性。别说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原始练

法,就是知道的人也不去“瞎费劲”了。殊不知,正是这些社会的、个人的种种原因,使传统功夫正在不觉之中缓缓流失。有人曾抱怨传统武功没有技击作用,其实不能怪前辈功法,全是我们自己的错。

二、内家拳练什么?

以上说的这些功法特点和功夫细节,贯穿于所有的掌式与套路,初学者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还练不好这些“细节”,却不可不知:这里重要的是“认真”二字。那么,八卦掌等内家拳到底练什么样的功夫?再次说说自己的体会。

传统武功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养生,二是技击。如果练八卦掌单是为了今天的套路表演和套路比赛,走圈的用处不大。但是,养生和技击却离不开它。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有兴拜读了《武魂》杂志2008年第7期邓凯先生的文章“中国传统内家拳揭秘”,文中的主要观点我表示认同,并且感谢作者对于内家拳原理的智慧分析,它使我文章的思路也更为清晰。我也认为,内家拳的共同特点是:“以修心为主,练后天返先天”。它是通过人后天的心身修炼,达到返回“先天自然、整体的运动协调”之目的。这种“协调”是心与身的交融,任何后天的现代体育运动方式皆不能与之相比。

如果将这两种运动方式的“协调”,都比作“庞大交响乐队所奏出的和谐之曲”:那么,前者的乐队指挥是与天地相通的“心”(也可说是潜意识层面的“元神”);她通过对“元气”的凝聚,连接寰宇,统摄全身,与身体各个部位作为成员所组成的“乐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千手观音”之能;也就是说,人身体各个关节、筋脉的僵滞和气血阻碍已被较深的功力所相对打通。在这个乐队中,所有的“大提琴、小提琴”,还有其它“吹奏乐器”,都被掌握和操作在“千手观音”的一双双巧手中,大家浑然一体,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牵一枝而百枝摇,演奏出完美无暇的和谐之音,是自然和本能的流露,是自发与精确的反映,地造天成。而后者的乐队指挥只是人类头脑中显意识层面的东西,其乐队成员虽然也是身体四肢的各个部位,但它们都具有相对的“散漫性”和行动滞后性;也就是说,身体的各个部位已被后天生活弄得关节相对僵滞、筋脉相对欠通,没有了先天自然之灵。犹如真实生活里的交响乐团,每人演奏一件乐器,虽然大家都在认真听指挥并尽力使出高超的技艺,也难免有时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此外,在力量、速度、灵活应变等方面:前者以“贯通全身的整劲儿和粘长不断之力”、“恰到好处的变化之快”、“松静致远的轻灵与圆融”等显著特点,也明显区别于后者的后天运动之法。

在这里,前者就是内家拳“心与身”时时刻刻同一而动的“无为”之功,虽然我们(包括本人)现在尚未练出这样的高功夫,但其中道理应该明白,路也要走对。而后者所代表的现代体育运动方式,虽然也有它们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但没有注重“蓄神静气”、“动静一体”、“返回先天之能”等方面的训练,仅是着重强化后天的力量、速度与灵活性,即使训练手段再科学、再先进,等到人年岁大了,也会渐入“强弩之末”的境地。相反,中国内家拳可以做到学到老、练到老,技艺永远在提高。因为,内家拳练的是“巧劲儿”,以小打大,以弱胜强。遗憾的是,在某些方面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功的区别也在这里。如果我们民间的习武人只是用后天练法去练传统功夫,岂非本末倒置?

还记得,我的孩子很小时候,曾有两次头冲下从床上掉下来的经历,每一次都把大人们吓坏了!可谁知,小家伙在落地的一瞬间身子一骨碌就化险为夷,头和身子都没有受伤。可见,孩童的心灵最为清澈见底,而关节、筋肉更为柔软放松,遇到此类危险自会有自然、本能的反应。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磨砺,人身体的先天之能也会伴随杂念横生、关节和筋脉的不断僵滞而逐渐消减。全身各个部位的骨节、关节没有了先天的柔软与圆活;尤其是双膀和腰胯,最易僵滞而且最不易松开,而人体颈椎、脊椎更是最易受伤和生病的部位。与此同时,人体免疫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下降。久而久之,人体筋脉的气血流通相对

受阻,必然使健康受到或近或远的极大影响。这时,现代后天的体育运动形式当然也能帮助我们增进健康,但在某些地方有它们的局限性:一是许多运动形式体能消耗大,对体弱、高龄人群或慢性病患者不适宜。二是它们重点培养的还是身体局部的断力、爆发力和灵活性,对于培养人身体的先天协调与轻灵、松开僵滞的关节、培养粘长之力、打通气血、疏通筋脉,与内家拳无法相比。三是它们虽然也提倡精神力量引领体育运动,但在动作过程中与传统武功的“动静一体”—在肢体活动中以“凝神静气”来统领和发动肢体动作,不可同日而语。在上述这些地方,中国内家拳的自身特点弥补了现代后天体育运动形式之不足,她们是最为巧妙的“放松”的艺术,中华传统哲学和中医学的道理也就是这些拳术的理论基础。

前辈们曾说:内家拳形式简单易学,不过是将人们不思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的普通动作形式入于规矩之中,达到最终四肢动作不散乱的结果。至此则诸种动作无不合道理,亦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妙用及奥妙不测之神气,而得“中和之道”。这个“中和之道”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所说的“阴阳相合、不偏不倚”之对立统一规律。天地中万事万物皆分阴阳,缺一不可。例如,天为阳地为阴、进为阳退为阴。又如,无内则无外、无黑则无白、无动则无静、无手心则无手背,任何事物皆因阴阳对立而形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与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阴(静)至极而生阳,阳(动)至极而生阴;两者在运动中寻找着相对之平衡。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说:“色(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不异空,空(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是宇宙规律,万物从道中来,从空中来,无中生有;聚则成物,散则成气。这个“气”字,不仅指空气,它是物质世界的来源,也是人生命的动力:“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在阴阳学说之下,传统文化还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用这五种物质各自所特有的气的运动趋势和他们相互间的生克制化规律来解析和认识宇宙万物的生存、发展、变化。在中医学里,又将五行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等五脏;用五行生克制化和相乘相侮来分析、说明脏腑经络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病变的相互影响。而周易八卦和中庸之道更是儒家用以解释万事万物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个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种种变化,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演变;以“中庸”思想让人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在生活实践中时时按“中”的标准去做,追求“公正、适当”,反对极端和“骑墙”,注重事物的平衡与中和。周易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天之乘势,无微而不往;地之承接,万有之“引力”。在宇宙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中,更有其恒古不变的运动规律。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作为万物之灵所应遵循的传统法则就是:“内求松静以合于外,一切顺其自然”。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也是小宇宙。产生于中华民族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实践中的传统武功,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里逐渐地成长、完善起来。

传统哲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八卦及其由此而演变出来的六十四卦可以用来比拟人身体内外万事万物。对于初学者来说,虽然不必了解过多,却应知道“水有源,木有根”。如果把人的身体与天地自然相比:山川即是人的骨骼和筋肉,森林植被是人的皮毛和肺,河流是血管,道路是经络,风和雨即是人们用以吐故纳新的空气与水。还有,大自然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因此,人生是否健康长寿与自然、社会是否和谐昌盛同出一理。空气、阳光、雨露,滋润大地万物,无微而不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此,我们的“拳谚”上说,“呼吸绵绵(吸弧溜臀),气潜丹田”。呼吸要慢、长、深、匀、细,身架要中正,这就是“风调雨顺,山川稳固”;如果练功时气粗意僵、身偏力滞,那就是“飓风暴雨,山河摇动”,定然伤害身体。丹田是藏“气”之所,“气”为血之帅,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元气充盈则经络、血管就能畅通无阻。否则,丹田元气不足,就会“河流阻塞,道路不通”,使生命各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我们练功,就是要通过各种形体动作达到以形引气、聚气、养气的目的。因此,如同庄稼需要“和风细雨”,万物需要“和谐共存”一样,我们不但要保

持拳架“不偏不倚”,还需逐渐做到:“呼吸与动作合为一体,呼吸就是动作开合”。不然,两者永远是“各行其事”,不但运动中的肢体会“营养不良”,还会气息运行不周,无法达于丹田。

爱因斯坦曾说:“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是一切物质最细微、最微化、最精微的基础形态。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发生转化,所谓“空化为有”。这样,我们除了通过饮食摄取营养之外,还可通过练功获得“气补”。这里的“气”就不仅仅是“氧气”这个简单的涵义。拳论中有“气出百孔”,就像森林植被能够净化空气一样,全身的汗毛眼也能参与“呼吸”。这就是“有吐纳之意,无呼吸之念”:忘掉鼻子呼吸,只有“意念松长、动作开合;百会入、百孔出”,所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没有呼吸”而却“吐纳自如”呢?全在一个“松”字。练功之时,动作的收、放、开、合随着意念的松、静、长、远而连绵不断地运行,除了鼻子呼吸之外,也就打开了全身汗毛孔和相应穴位,天下之气随之而入,充而盈之。“松”既是吸也是呼,绵绵长长,周而复始。传统文化讲究:从大处入手、从整体着眼。既然一切“有”皆从“空”中而来,我们练功的目的就是给“空”提供能够转化为“有”的条件:从浅层次的吐故纳新开始,通过一个“松”字吸收“气”的能量,再逐步向高深层次追求。正如前辈所说:“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自然,不至中途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上下相溶,气自和顺”,进而达到“与天地融合、天人合一”的大境界,时时与宇宙能量沟通。当然,我们许多人(包括我本人)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也许最终并没能达到如此高深的功夫,但如今的路标在哪里却应该清楚。

这里,若想求得“松”,必先求得“静”。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脑子最容易理解而身体最难于明白的两个字;真的让身体懂得了它们的真实涵义,也就掌握了拳法入门的钥匙。另外,“松”与“紧”也是一对矛盾,宇宙无限大,“松”是绝对的;而“紧”是相对的、瞬间的。在一定条件和范围之下,“松”到了家,“紧”也就来了。因此,我们内家拳就是一门探究“松”的艺术,一切能量、力量、内气、内劲儿,都是通过若干层次的“松”的功夫,循序渐进地一点点获取而来,所谓:松中求整,松而不散,松透力即出。而“静”又是“松”的起始点,心不静即无定力,身必散乱,力无源头,所谓:心定才神安,神宁气方行。初练者应首先做到:将“杯中的水倒空”,放下一切往日的执着、杂念,学会“以一念代万念”之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着熟而渐至懂劲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清净无为之本原)”,逐步向深层次功夫进发。

再说人之三宝“精气神”,贵如“日月星”。根据中医理论:“精”是维持生命的基本元素;“气”是维持生命的物质能量;“神”是生命主宰和生命活动的一种体现。三者不可分,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精足气旺,气充神旺,神旺精足。此三者是人先天之本真,初生具备,后天不修,乃所寂灭,本真耗散,百病惧生。而三者之中,“气”是能量,也是“精、神”二者的中间桥梁,因此我们内家拳专门去练“吐纳养气之功”,即所谓“善养浩然之气”;许多中国人也懂得养生须保养自己的“精气神”。正如前文所提到过的,内家拳讲究“心与身“同一而动:“形神合一、动静合一、神气合一”;与西方人只注重身体与精神各个局部独立训练的“后天之法”明显不同。我们就是要通过“凝神静气”的功夫,松长全身的筋骨、松开僵化的关节、舒缓全身的肌肉,给气血流通开阔渠道,使人的心态和体态两方面都能相对正常地运行。与此同时,由于全身尤其是肩、胯的关节在“凝神”之中逐渐松开,日久不但力随气通,且能使其灵活应变,运劲自如,也就增长了内家拳的功力。这就是“神、意、气、力同源”。既然内家拳注重“静心为主,其它为次”,那么,形体动作又怎样去配合呢?

人如果学婴儿之爬行,可将其身体比为一座房屋,脊柱为房梁,两肩、两胯为房柁,四肢有如承担重力之四柱。那么,身体的每一个重力支撑点(包括肢体各个关节),都因“矛

盾对立统一”而形成。如房子的立柱,上连屋顶,下撑地面,上下两点之间力的方向相反,互为依托。同样道理:人的四肢不管是支撑身体重量或是出拳、起脚,胳膊和腿的每对关节之间力的传递也是如此。有如大炮在打出炮弹的同时,炮身一定会产生一个后坐力一样,前后两力皆是阴阳对立,互生互存。同时,房梁也要保持正直,就是头、颈椎、脊椎、尾骨要一线贯穿,不可歪斜。否则,房就东倒西歪散了架。还有,内家拳这座特殊的“房子”,结构上应是一个整体,断其一隅不至于倒塌,“牵其一枝而百枝摇动”;也就是说,这是一座会“运动、变化”的“房子”。运动当中,其“神意与身体重心”始终处于独立状态,四肢动作不会影响其自身平衡,对方来力我“吸而化之”,我方去力重心自己掌握,并且渐渐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回应。

人站立的时候,可将其身体看作一个“骨骼架子(衣服架子)”,竖起来的颈椎、脊椎、尾骨连成一体,头颈下面挂满了肩、胯、四肢、五脏和全身筋肉,就像衣服轻轻地、实实地、没有一点人为褶皱地落在衣架上一样。此时,为了增强其承重的力量,颈椎和脊椎的任何两个骨节之间都必须保持“两力支撑”。这样,才能使“骨架”中正,上下一条线,上为天牵着头,下为地拽着脚,悬挂着的任何“零件”皆不可与地心引力相抗衡。如此,五脏六腑皆归了位,就能各司其职,更好地“工作”,身体如何不康健呢?假如此时颈椎或脊椎的某两个骨节之间缺少了支撑(对拉)之力,就会使椎间盘受到挤压,久而久之还会使之受损、变形,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这样竖起的椎骨一定缺少上下中正,因此会使气血受阻而影响力的贯通。这个“同时存在的两个对撑的力“,形式上出于筋肉、韧带的张力,内里却是一股似有似无的精神力量在支配,拳法中应是无处不在:小者是所有的骨节、关节之处,大者是天与地、头与肩、腰与胯、肩与膀、胯与膝等几个最要紧的地方。此中,人与天地同是一体。假如不能在“上拉”的同时,还有一个“下拽的劲儿”,两者未成一统,先后有别,就不能使“松落”之意落于地心,无法做到拳谚所说“顺项提顶,松肩坠肘,实腹畅胸”,更不能使“心火降,肾水升,气贯丹田”。至于“溜臀吸胯,掩裆提肛”两句要诀,没有全身的“顶悬、对撑和松落到家”也是枉然。

内家拳之一的八卦掌不讲究处处使用小的意念,但却应有大的意境。初练时可以想象:天上一根无形的线索吊起头顶百会穴,看住起点顺流而下,哗啦一下,头、颈、肩、身一节节坠下来,身体就能时时刻刻保持中正。此处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头”,看住起点就是要把头“定”住。笔者曾将“顶头悬”比作“千钧坠(从上往下说)”、“千斤顶(从下往上说)”正是为了彰显“头”的“提纲挈领”作用。如果单说头,百会是起点;如说到全身,头是起点。无起点,则无落点。人身体的某个局部正是全身的一个缩影。“头”中正之后,颈椎、脊椎连成一线,节节松沉贯通,松腰敛臀托起小腹,尾闾也中正,自然溜臀、吸胯、提肛,再加上舌柢上腭,接通了任督二脉的气路,前辈所说“吸地气于涌泉,降天之清气于百会、劳宫,皆归丹田”,意将至矣。当然,这是一个从有意念到无意念的过程,要渐渐从“有为”做到“无为”。而所有这一切,何为动力?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松”字。松静相生,静极而动。功夫到了一定阶段,练功时就不用什么意念了,一举一动自然符合拳理。

内家拳先得内气,后得内劲儿。所谓得内气,就是通过练功将后天之气补充先天之耗损,使丹田气相对充盈,强化其运行,使血脉通畅,祛除百病。若是健身,得内气足矣。若想各方面(包括技击)获得更大的成就,则功夫还要进一层:松沉(松落)的功夫要练到家,把“返力”练出来。何为“返力”?就是“对立统一的那股松长的劲儿”松落到家之后,物极必反,阴阳转化,自动出来的一股“真劲儿”。此时,这一点点儿“真劲儿”能带动起所有的肢体动作,功夫到了这个“换劲儿”的阶段,内劲也该一点点上身了。所谓“内劲儿”不是肌肉紧崩出来的,它是一种松而不散的整劲儿、粘长不断的活劲儿、刚柔相济的变劲儿;完全是一个“松”字练到家的结果。所谓“到家”就是没完没了,永不断劲儿。走圈、站桩时绵绵长长;打拳时也如此:前一个式子做到家,后一个式子才会自动出来。

从肢体结构来说,“松长之意”松开了相关部位关节的筋肉、韧带,强化了“对立统一”,“炮弹射出炮身不动”,使对撑的两骨节间隙拉长,久练久熟,逐渐缓解了原先因后天劳损所形成的筋脉错位、粘连以及肌肉僵滞、气血不通、活动障碍;同时也缓解了原先因关节筋肉僵滞、骨节之间相对错位而导致的“力传递”受阻之状态,使练功者在出拳、出脚时胳膊或腿的每一对关节的连接都是“对立、直线”,力出无限,没有弯路和阻碍。“静心和松沉”即是这股“或绵长或刚勇”劲儿的源头。换句话说,“静心松透力出”:练意不练气和力,功夫皆由松静出,松开全身的关节、筋肉,以形引气达丹田,如前辈所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使经络、血脉畅通,凝神静气,松而不散,久而久之其“真劲儿”自出矣。到此,距离我师爷王文魁先生“拈长多变的劲力”也就不远了。前辈还教导我们:“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笔者认为,以上这些皆是内家拳之精神所在。初学者应该明白这些拳法道理,却不可急于求成,只有日积月累、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才能成功。

总而言之,内家拳以修练心性、涵养德行为宗旨,溶养生蓄能、防身技击为一体,练后天补返先天,松静为源,以形引气,遵循“中和之道、阴阳转换、对立统一”,头领精神,身意中正,对撑天地,肢挂于体,气以直养,力以绵长,开关节松膀胯,神安气聚力到。它与中医理论同源,用中华传统哲理完全可以解释清楚,但在现阶段仅仅用现代科学简单的“力学、惯性”概念,还不能把内家拳“变化莫测、连绵不断”的内劲儿说明白,因为人不是机器。更何况“气与经络”到底是什么,还有待科学进一步的发展和不断的探究;我们祖先文化在某些地方真的处于领先的地位。我想,中西文化之间的不断理解、认同和取长补短,也许就是将来解决所有未知问题的出路所在。

初学八卦掌应该怎样练?(之三)

-----再谈“走圈转掌能出什么样的功夫”

三、中国内家拳与“西洋兄弟”之比较

曾有人问:传统武功是否耗时间、长功慢呢?其实也不然,我们练功如果拿出世界冠军邓亚萍练乒乓球的一半劲头来,难道不能得个全国冠军吗?拳友们都有体会:对于业余练功来说,许多人确实是时间少、条件差、未得真传,因此打“持久战”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年轻人如果求得明师,练功得法,并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就一定会又快又好地练出功夫,中华传统武功不但不比任何体育运动形式长功慢,其拳理功法反而更显得科学、合理。

拿西洋拳法与中国内家拳来比较:前者只是一种运动形式,后者却是一种练功方法;前者是“健身”,后者是“养生”;前者练的是肌肉的收放之力,后者练的是神意的无限松长;前者有动无静,后者动静相兼;前者练拳“气浮于上”,后者练拳“气贯丹田”;前者心火过刚太燥,后者心安气自和顺;前者身步移动蹦蹦跳跳,后者步随身换重心平稳;前者练拳极易用力过度而伤身,后者练功讲求“顺其自然”而无害;前者训练过强过硬、好勇斗狠,后者追求“放下心来、心无挂碍”;前者以训练肌肉有力骨骼强壮为主,后者以静心培补元气内外兼修为要;前者训练力量加速度但只是身体局部之力,后者追求巧力与变化并都是全身整体之为;前者出拳力仅在臂肘膀腰未与地面时时贯穿,后者发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前者出拳打到尽头方可回收,后者出手打停随意应变自如;前者出拳更快更强更准,后者出手小打大弱胜强;前者出拳多为断劲儿势大力猛且连续击打拳拳紧逼,后者出手前后之劲儿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前者刚之愈刚,后者刚中寓柔;前者练拳“努气努力”不为过,后者练功“意在精神不在气”;前者训练高强度高消耗,后者练功补神聚气蓄能;前者训练重在挖掘人体潜力,后者练功重在提高人体能量;前者练拳“气血上涌”,后者练功“心平气和”;前者训练“拼尽全力”,后者练功“松中求整”;前者注重“短快狠”,后者

注重“拈长变”:前者追“勇猛”,后者求“中和”;前者瞬间出重拳往往牵动身体重心,后者时时发劲力平稳来自“对立统一”;前者出拳一个“硬”字让你倒地不起,后者出手一个“随”字让你“欲走不能”;前者训练重在强化力量速度,后者练功重在顺应“阴阳变换”;前者年老体弱的“望而生畏”,后者男女养生者“老少咸宜”.

前者练“力”,后者练“神”;前者练“体”,后者修“心”;前者筋肉越练越紧,后者肌肉松缓若一;前者千斤之力臂中求,后者全身力集某一点;前者练“奋勇持强”,后者练“自然松静”;前者蹦蹦跳跳难免重心上浮与地面少“联系”,后者返劲轻盈全凭“对立统一”与地面无压力;前者说生命在于“运动”,后者讲生命在于“平衡”;前者体能训练消耗大,后者练功蓄能成一体;前者年老体衰技艺没,后者功深年长艺更高;前者“势大”为宗,后者“自然”为本;前者强化局部易受伤,后者均衡整体延寿命;前者年老练不了,后者年高也能行;前者多挖潜力损健康,后者静心蓄能不老春;前者练拳乃重体力运动,后者练功比散步还“轻松”;前者文化内涵少,后者背靠“儒释道”;前者练身不注重练“心”,后者“心与身合而同一”;前者动拳头动步子多是局部动作,后者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前者内外难得相顾,后者内外动静合一;前者出拳快速有力拳与拳之间独立运作少有后坐力,后者发力无限长远前后无间断对立之劲儿通彻脚底;前者往往力出前后劲断离,后者处处发力前后劲“对撑”;前者局部每每掀起突击力,后者全身时时处处“矛盾力”;前者爆发力前后之间力有停顿,后者爆发力不分先后绵长无间;前者以快猛见长,后者以粘长为快;前者多勇敢和毅力少修养心性,后者使暴燥变仁义柔弱变刚强;前者练得势不让人顽强勇猛,后者求“宽厚又仁慈艺德服人”;前者凭借先天优势后天强势,后者依仗“中和之气平衡之理”;前者凭气壮腰可助臂力,后者“腰为车轴气为车轮”;前者收放分离,后者“收放一体”;前者追求力大灵活,后者讲求内外三合;前者可以硬顶硬碰,后者不可“双重”之病.

前者躲闪移位方能乘机进攻,后者立身中正乃可得机得势;前者身与腰腿难得合为一气,后者身子散乱即从腰腿医之;前者以力服人以快赢人难免神伤气息粗意不沉,后者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直贯丹田顶头悬提精神;前者练拳不求松开四肢根稍;后者练功最求松透膀腰胯根;前者气息量大呼吸与动作非一体,后者意落地心呼吸就是动作开合;前者健身以“强”为宗以力为本强化身体素质未必同时静心蓄能,后者养生以形引气顺其自然疏通经络进而凝神静气循道修行;前者注重身强力壮肌肉发达勇武精神英勇气概,后者追求“性命双修”康健身体改变气质开发心灵;前者为高强度训练与日常生活截然分开,后者乃放松之艺术练功与生活浑然一体;前者频使拙力练的就是提高后天抗强力之力,后者顺应自然时时处处不与地球引力相抗衡……

以上也许还有很多,不再赘述。总归无论从前后两者修炼的哪个层面和层次来比较,后者似乎都要高出前者一筹。可如今中华武功在健身和技击上却总是处于落后和尴尬的境地;比起我们的祖宗和前辈,今天中华功夫的整体水平明显在下降,甚至不可同日而语;综观各地的公园、学校、体院、运动队,多数人练的太极拳、八卦掌都没有了“行气”的内涵;这样一来,其柔美不如体操,其刚健不如拳击和跆拳道,技击功能也打了折扣,有其名而无其实,这也是不容置疑的现状。作为年轻的中华武功爱好者,如何趁着少数有真功的老前辈们还健在的时候,赶紧把真东西学过来,正是你们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这些业余老武迷们的热切期望。作者:张铁生(文章未完待续)

自己整理八卦掌学习文件

初学八卦掌应从站桩开始 前人常讲入门三年桩,桩功是八卦掌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武术基础,身体各部位僵硬,很难放松进入练功状态。练拳容易改拳难,如果一上来就练习走圈转掌,不但不容易掌握八卦掌的动作要领,而且还容易出现偏差,一旦形成孤僻动作就更难进行纠正。八卦主要以行桩(走转)习练为主,初学者应先以站定式桩练起,取二十四小式中任意一式均可。为循序渐进,可以先站无极桩,体会身体各部位的要领,无极桩式简单上功较快。等到身体各部位有了一定的反应后再慢慢过渡到狮子扑球式、麟形踏掌等式,大概个把月后再习站难度较大的鸡形怀把琵琶式、掰步一字桩、扑腿游身等桩式。 扣步:半扣步、扣步、过扣步。半扣步是两脚位置呈90度,扣脚的脚尖对准前脚的脚心(位置),成丁字形,两膝相顶,两脚距离根据膝部的膝度而定,一般是在回身时使用。扣步是两脚位置呈90-130度之间, 麻林城老师扣步:八卦掌的扣步,前脚为扣,步不能过大,不能过小,两膝并拢,进行掩档,胯背后提臀部就是尾闾为前送,头顶要上悬,颈部要挺就是下颌要收,气沉丹田。

摆步:上步外摆叫摆步。摆步同时,膝要外摆,胯要内斜,形成中正,身体重心(稍微向后不能完全向后)稍向后前闪后起,胯要拧胯膝要摆,胯要内提,要充分利用八卦掌的螺旋之力,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尾闾要顺,颈要直,摆步一般比扣步的距离要宽。 虚步:这个步膝盖不能过前脚尖,虚探叫虚步(八卦掌的虚步),虚步的重心要落在后脚,不能前脚尖点地,应该前脚掌着地,哪个腿在前那个胯要后提,哪个脚叫虚步,仆步(仆步穿掌):在八卦掌的应用中很广泛,也是八卦掌重要的基本步法、基本步型的基本功,它用于穿掌。仆步的基本要领,这个脚尽量往前,但是不能塌不能后仰,左脚后跟和臀部不能蹲实、不能压实,然后目视前方,头不能后仰和前塌,收颌这是八卦掌的仆步。 后插步:这也是八卦掌的重要基本步法,后插步就是向后插步,注意,后插不能过大,过大不容易变化,后插它不同于摆步,插的步应该稍微弯曲一点,后插步容易变化,重心下移,身体尽量这样旋转,向右旋转,用于后继的一种变化,重心在前,右腿占重心七分后面占三分,后面虚,前面实,重心顺其变化,回扣重心,变换身形,这是八卦掌的透步叫后插步。

30岁打架王谈武术

30岁打架王谈武术(转贴) 简单介绍下自己,八六年生人,东北城镇人。一直念书,零五年出国九个月。一零年大学毕业,上班直到今天。 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异,从七岁上小学就挨欺负,每天必打架,因为不懂妥协每天都挨打每天也打人。 那个时候小孩子打架还不会别的,就是踹人和摔跤,但是也每天跟土驴似的。 转折在四年级,因为看电视看到拳击节目,第一次知道打架原来可以挥拳,于是改变开始瞄准别人脸和眼睛挥拳,终于在一声声惨叫中,再也没人欺负我了。说这个想说打架其实是人的本能,技术往往更需要勇气,挨打多了就知道反抗,持续得反抗之后,就会打了。搏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小学六年时候,古惑仔开始流行,战斗方式改变了,武器和刀具出现了,打架不再是闹着玩,更多的是为了抢钱和欺负人,群体作战和拉帮结伙出现。 这是一段难熬得历史,因为我需要对抗得是一个团伙,人多势众,我个人其实是无奈下得勇敢。一直持续到初三,这四年我打架无数,每次都极为惨烈,最开始就抓住一个往死打,每战都是大事件,但是自身伤害更严重,多次被打到住院。没人帮忙,我也没法妥协,只能坚持和校内外流氓坏孩子打下去。 这个时期锻炼是我求生得手段,打沙袋,练哑铃,臂力棒,没人督促,唯恐弱小被压住打。但是,不管怎么挣扎,总有比我强壮得,我总有被打得狼狈不堪时。 观念开始转变,买了不少武林秘籍,练过铁砂掌和许多武术,但是效果不大。因为你练再好也得打到人,打人得目的是让他们怕,而不是杀人! 后来初三一次被打得住院之后,在老家这边住院遇到一个病友,经他介绍,开始接触学习武术。 武术其实就是战斗技巧理念,说白了,教你怎么会打,怎么打得更好,怎么用弱小得身躯对抗强暴。 我开手学的是八极拳,所以学习这么凶狠得武术是因为我一路残暴得经历,我既然不肯做一点屈服,那就学最刚猛得拳术! 当然,我不是为任何一门做宣传,后来我接触各种武术也很多,但是我要说得是,如果你没有一个目标,那么武术也只能是强身健体。不过,不要去计较这东西有没有用,先问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么? 勉强进入高中,难免还要冲突,这个时候冲突大多数就和恋爱有关,很多时候是因为我看不惯欺负人就出头,对手开始变为校外流氓。 今天我要告诫所有练习功夫得人,不要觉得自己很强壮就随便和那些流氓死冲突,你们的战斗意识和本能远远不及他们,而且他们打起来是不记手段的。 那段岁月是我第二危险的岁月,一方面我错误的沉迷于武术得内家修炼,开始被一些大而无当得词语带偏。另外一方面也轻视了社会青年得战斗力,其实他们虽然酒色毁了,但是他们是这口饭得,论残忍和战斗意识肯定要超越我。吃了一次大亏之后,我开始转变意识,开始在好勇斗狠中,先出手,下狠手,用狠招。当然,很多人会说我没有武德,如果我说我不是坏人,从不挑衅大概也没人信,公安局我都进入多次了,从表面看我就是实打实得坏孩子!我在人心得改变是,第一我有了弟子,不再一个人独行,第二,我进去过一次,在看守所里面把所有老犯打服了。 第一次,开始有人认识到,也许,练习武术不是坏事。

八卦掌有哪些基本步法教学训练

八卦掌有哪些基本步法教学训练 步法练好了,才能按照八卦掌的要求,注重九要,即: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 要起钻,落翻分明。 八卦歌诀云:未从动梢艺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出入进退只半步,制手避招而安神。从歌诀中可以得知步法在练习中和技击中 的重要性。人的发力是由根部而起,其力稳而狠,有的人认为练习 八卦掌步法大、功架低出功夫。这在平时练还可以,但形成习惯则 难改;同时八卦掌灵活,步大、架低,八卦掌的阴阳、虚实,就难以 体现,正如武林前辈讲,步大在换式中就会自然产生二起劲,会迟 缓不灵。八卦掌迈步歌诀功夫本从弯步来,两手变化随步开,高跳 低挡横掩进,推托带领不离怀”,其含义是:八卦掌的功夫都是从 走圈中练出来的,“走为百练之祖”,走步是练法和用法的具体体现,做到“手随步开”,手步配合熟练,招式才能心形相合,心想“式”成,这样与敌交手才能做到高挑低搂,纵横掩避、推、托、带、领,随机应变,随心所欲。歌诀中对步法还有很多如:“囤步 子要两相齐,前虚后实差相宜,若要站齐前后倾,亦且腰短少灵机。连步必三费功夫,使手要简自然无。搭手转身是空手,机会恰巧是 江湖。”上述歌诀进了步法在与敌交手中的要求,可见步法在练习中、交手中何等的重要。综观八卦前辈长寿者居多,都是因为长期 练习而形成,人老先至腿,八卦掌练步即练腿。 总之,八卦掌的步法练习极其重要,很多八卦前辈特别注重练步。步法好,身法自然灵活,基本功扎实了,八卦掌也就提高了。步法 练法稍加指点即转为用法,也就是练武者常讲的八卦暗腿,下盘有劲,不浮,可以讲练好步法,里扣、外摆、踏、踩、拧、跺、踢、蹬、踹、铲、钩、挂、扫、绊,以及上三路,中三路,推、托、拉、带、领、靠、挤、搡,随之应变,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八卦掌走转与十二经筋(一) 关朝

八卦掌走转与十二经筋(一)关朝 ——兼谈走转中如何避免出偏 习练武术,一为学习技击,二为强身健体。但北京青年人文化层次高,到我这儿学拳的多数是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他们学拳把强身健体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学习技击技能放在第二位。学生来了,先看看老师的精气神,老师精气神好,学生心里信服,因为你本身就是样板。因此作为老师,必须明白拳理,明白自己习练的拳种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科学练拳。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学生,也对得起自己。 练习武术是否身体就一定健康呢?通过几十年的练拳实践我意识到不是练内家拳身体就肯定好,必须搞懂拳理才能技击、健康双线丰收。。为此几十年来我一直潜心钻研如何做到这种双丰收。通过钻研,我认识到不管任何拳种,都要符合黄帝内经所主张的下实上虚、阴阳平衡的原理,不是一般意义的说说,而是落实在你站桩、走转中的每一个动作、意念、呼吸上,本文主要想就八卦掌走转中的撑裹拧钻与十二经筋的关系,谈谈如何体现阴阳平衡关系。 武术中常说的“内气”分为阳气和阴气两种,阳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热、推动、向上、兴奋、外放等作用的气,阴气是指人体内具有寒凉、宁静、内敛、抑制、向下等作用的气。向上为阳,向下为阴,身前为阴,身后为阳,因为督脉为阳脉,命门是督脉的大阳穴,任脉为阴,神阙为任脉的大阴穴。阳气与阴气是对立互根共生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你的身体就不可能健康。阴阳不平衡时的作用有时不会立即显现,而是在几十年后才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要明拳理,要明白阴、阳在练习八卦掌时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八卦掌与其它拳种相比有什么独特的练法呢?我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不以套路为主,主要是走转,即以行桩为主,二是在走转中讲究撑裹拧钻,即以两头梢节(头、手和脚)领劲,拉伸拧转全身的骨节和筋腱,那么这种练法对身体是好还是坏呢? 多数武术拳种都是以练习套路为主,所谓套路就是一个拳式接着一个拳式,而每个拳式是有开有合,有张有弛,即便是比较刚硬的拳种如形意拳也是有松有紧,因此人身体上的每个部位都不会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而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是最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这是大家的共识。八卦掌在走转时如果从慢练入手练习行步或简单的行桩,步法、呼吸、精神都处于缓慢而放松的状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因为没有复杂的式子去想,人处于一种入静甚至半入定状态,处于这种状态

八卦掌的核心-单换掌

八卦掌的核心-单换掌 八卦奥密在转掌(单换掌),一式通,百式通,千变万化在心中。不必将八掌练全,只将单换掌习熟,则变换之理油然而生。只在单换掌或转掌上下功夫足矣,开始时一定要把要求吃透,每一个字都要琢磨,有一处做不到就白练了,且气易上浮,应平心静气,放慢速度一招一式的练。八卦是慢功,走三五年的单换掌,而且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要求都要做到,自然会有内劲产生,身体会有整劲的感觉,再练其它套路会很容易。单换掌形简意深,实战性强,八卦功夫尽在其中。基本功在单换掌中,其它七掌多是变化而已,只要步法、单换掌对,八卦掌就已经掌握了一半以上,以后多练增加功力,否则掌握的掌法再多,可能也只是空有其形,所以要多练走转和单换掌。八卦全部变法都以单、双换掌为本。各派不同的单换掌本质东西对了,外形很随意,所以单换掌的用法就很多。单双顺为基本掌法,式子简单,但身法难练,练好单双顺就得到八卦真谛。 单换掌从动作外形看,两掌掌心一向里一向外,两脚一摆一扣,从外表看它是一个面对圆心、左臂屈肘外旋向右则掩肘,于头右侧上方,右掌于左肘外侧下方,两手指向上,两脚对弧线的推掌动作;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不懈,头顶气沉、沉肩坠肘、两臂圆撑、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收臀裹胯、两膝相抱、脚趾扣地,无一处不在顶劲,无一处不在用力。一掌前伸,一掌护后下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裹胯合膝、虎口圆撑、五指微扣,双手感觉是在抓抱篮球一般,劲力达到五指,既是外顶内按。通过“舌抵齿扣、提肛溜臀,气沉丹田”的心法,结合里直外扣、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加上合膝、拧腰、裹胯的方法练习。只要架正、气通、意合就可以加强掌力和产生螺旋力,积累在走转换式之中逐渐打通全身筋脉,平衡阴阳,也具备了击技的基础。换势的时候是穿掌,腰转掌穿,易做成类云手的开掌而不是穿。 初习单换掌,掌对前方;继续努力,掌对圆心;继续苦练,掌过圆心,胸对圆心,此时虽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没有拧旋到位,没有越过这一层面,功夫不能产生根本性突破。在此基础上,至胸腰过圆心、头扭向里圈肩的肩窝处,下额放在肩井穴,后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后掌的肘尖下对肚脐,前掌下对后脚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与后脚的脚根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样才是身架拧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转自如,似行云流水,运掌转换,突变洒脱,说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节已解开贯通,力自然达四梢,周身劲力必饱满无疑。遵照下顺上逆中圆的身架而练至浑身拧成一股绳,从而所获得的整劲,也叫浑元劲、螺旋劲。 走八卦单换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扑一手后兜,将这个架子维持住,两手不要再动。在圈子上的内脚直走,外脚内拐,这样就走成了圆圈。劈拳一手前扑一手后兜时,隐含着向左右的撑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将这隐含的劲撑圆了。走八卦练的是浑身的完整,手势不动,要以身动手。内脚直走,身子前进,架子就有了向前扑的劲,外脚内拐,身子侧转,手臂就有了向外撸的劲。一扑一撸地走圈,劲力就鼓荡上了。练单换掌看似两手不动,其实劲力在不断地翻腾,一比武就有了招。走圈就是蹬身子,鸡翘脚般随时能独立,但不能露了形,要看似脚不离地的走。 有人练八卦转一会,就头晕目眩,这是光蹬身子了。八卦圈不是脚脖子转出来的,而是头领出来。头首先要虚顶,只有虚顶了才能转动灵活,头微一侧转,整个身子就得调过来。这个圈子是一侧一侧走出来的,所以偏门攻防的意识就养成了。学会了调身子,重量就跟上了。这么走走,就是“全身重量上拳头”的好法子。而且劈拳两臂发挥向左右之力,架子就抱圆了,所谓“两弘圆则气到丹田”,可以养生出内劲,有身轻力厚之妙。弘是两臂内侧的肌肉,两臂通着呼吸,两弘伸展,胸就含住了,气息就能向下深入。脑门有顶意,拳头的分量就加大,后脑有仰意,撤身就快。可见单换掌“以头领身”的训练多么巧妙,脖颈僵硬地走八卦,就走不着东西了,单换掌是先有头功再有腿功。 前掌虚实牛舌样,转掌时一手在前,松肩、坠肘、舒指、坐腕,五指上竖回裹,虎口撑圆,

初学八卦掌应该怎样练

初学八卦掌应该怎样练?(之一)作者:玉田八卦掌研究会 作者:张铁生(文章未完待续) -----再谈“走圈转掌能出什么样的功夫” 蒙《武魂》杂志社常学刚先生之约,让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师父白玉才先生所传授的程式八卦掌之特点。细细想来,师父功法并无太多的自我创新,不过是将前辈们传给他的东西,尽自己最大努力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并悉心地向自己的徒弟、徒孙们传授而已。不过,在传统真功面临传承危机的今天,能够做到这一点已是难能可贵。那么,师父所传前辈掌法的特点是什么,八卦掌的基本功法和基本掌法应该怎样练?对于初学者来说,更要弄个明白。 一、前辈功法特点 八卦掌是一种刚柔相济,动静相兼,以拧旋走转,直步横行为主要练功方式的内功拳术。归纳起来:“意境博大、动静圆活、辗转起伏、绵长不断”是前辈的掌式风格;而“静心为本、松长为宗,要练出粘长多变的劲力”是我师爷王文魁生前所身体力行的练功要义。具体方法:走圈为主,坐功和站桩为辅,此为练“功法”;“单双顺”是掌式的基础,以“八大形”为主的众多掌式套路是掌法的演变,此为练“拳法”。功助拳,拳生功,二者相溶。前辈掌法还有另一个显著特点:传授每个掌式、套路,甚至每招每式,都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一个相同的掌式或套路,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每个阶段的动作不同,练法也不同。从大的方面说,有“定、活、变”三种练法;从小的方面说,每一个掌式动作,在某人当下的训练阶段应该出什么样的力,身心四肢应该达到什么功夫,都有每个阶段相应的动作要求。因此,这里最要紧的是:一招一式都要“到位”。何为“到位”?就是按照本阶段的功法要求把每个动作从起始到终点都一丝不苟做到家。老师告诉你应该怎样练、动作路线和动作协调性、形体内外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每一个细节的体现及前后顺序,你都不能含糊,非“叫真儿”不可。浅、深层次的各种练法都层层到位之后,功夫也就出来了。相同的掌式,在不同的阶段练法上,有时虽然只有微小的变化,其动作难度却相差极远。假如你忽略了它们,真功夫也就擦肩而过,也许一辈子无缘了。因此,动作“到位”就是每一个动作的功法标准。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也不是技击上的死招数,纯为练出传统功夫。 这里举个例子:如“仆腿游身”一式,很多人的练法是在仆步下式之后,侧转身后腿用力一蹬,使身子顺其势往前一悠而起。而王文魁师爷传授的练法,除了仆步应达到一般的标准之外,还要求下式后同一侧之肘窝须能够着下蹲腿之膝盖,并且不可用后腿蹬力起身,而是在高度不变的情况下身子顺着前手伸出的方向不断劲地往前平移,一直到顺着往前平移的一股长长的绵劲儿自动起身为止。前后两种练法表面上差不太多,其功力程度却相差甚远。前者难度不大,后者不得真传就练不出来。至于“凝神、提顶、拧旋”等功法要领以及“翻身、钻身、返身”等掌式要求,其中的奥妙更难以言表。 还有以前曾提到过的“走圈时两脚要里直外扣,里脚直迈落步脚尖不能往圈里瞥,且脚掌平落地面成负重腿后要使重心落在脚心不可往脚外侧歪斜”;更有“程式单换掌在大幅转腰之时,除了腰动之外,两腿要相互夹住不动,两胯也要面向圈线不动”;这样一些看来不大显眼、可有可无的掌式要求,却是你功夫深与浅的试金石,如果没有找到身体中正,腰胯不能相对松开,你就别想做好。即都做不好,我们的传统功夫又从何而来?多少年来,传统八卦掌的许多掌式练法由于动作和身法难度较高,没见谁在比赛场和表演场上使用过。这是因为,如今套路比赛的评分办法与传统八卦掌功法并不完全合拍;赛场上多注重外形的美观与协调,但传统内家拳每个动作内在的功夫深浅与难度高低,在许多时候不能通过裁判评分被相应地反映出来;传统的高难度动作在分数上不一定占有优势,技击内涵也派不上用场;久而久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追求传统功夫的积极性。别说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原始练

定势八掌

定势八掌 一、定势八掌简介 定势八掌,是以八个固定的掌势依次(或相互交叉)按照八卦步法的标准。沿着八卦图形不停地往复围圆走转。根据不同的年龄分上、中、下三盘,年龄大的、腰腿功夫较差的可走上盘,年轻的、基本功好的可走下盘,次之走中盘。定势八掌是八卦掌的基础掌法和入门功夫,以练功为主,是习练者每日必操之功。 初练者可以不用转腰,仅面向前沿圈线走转,待日久功深后逐渐以腰为轴面向圆心走转。 为了使初学者能够看清动作,每一掌都在同一个位置起势,并以左势动作(逆时针沿圈线走转)为例,走转圈数不限,待日久熟练后可做左右换势走转。 掌型、掌法按照第三部分中程式掌开、合、领、顶、裹的要领去做。 步型、步法按照第三部分中趟泥步(行步)的要领去做。 身型、身法按照第三部分中拧、裹、钻、翻的要领去做。 二、动作名称 第一掌下踏掌第二掌平托掌 第三掌双撞掌第四掌合抱掌 第五掌阴阳掌第六掌横开掌 第七掌指天打地双插掌第八掌推转掌(推磨掌) 三、动作说明 第一掌下踏掌 方法:两臂圆撑按于腹前丹田位置,相距一拳,踏腕顶 指,两肘窝与两手指尖均和对(图4-1-1)。 要领:行走时,两掌似按一球在水中行走,用意不用力, 呼吸自然。 作用:此掌以练气为主,使气归于下腹,做到胸空腹实, 即合八卦中的坎中满卦。是调身、调心、调息的主要掌法。 意识:内观下腹动态。 禁忌:翘额、撅臀、憋气、僵直。 第二掌平托掌 方法:两掌从颔下分别沿眉梢方向向两侧搓出,当 目平视时,以余光能看到两掌为准,两臂微屈,含胸沉 肩,两肘里合,两掌外开。掌心向上(图4-1 -2)。 要领:背部要圆,两掌掌心要空,掌要平,好像托 着盛满水的两只碗,行走时不能将水洒落。 技击作用:此掌能练两臂的六合力,即上托力、下 压力、里合力、外开力、内抽力(带或领)、斜搓力,起 到斜拢胸肩、掌穿面眼的作用。 养生作用:腹实胸空离中虚,心火下炎温肾气。 意识:接自然界之阳气,使之下行。 禁忌:抬肩、臂高举、肘过屈。

八卦掌的顺逆和化

八卦掌的顺逆和化 八卦掌的顺逆和化一、八卦掌手足自然往前伸——顺 练八卦掌套路,有人用劲刚多柔少,一伸手便势势刚猛,双掌上下翻飞,呼呼生风,以为非此不能练出功夫。岂不知,八卦掌功夫绝不是用笨力、蛮劲练出来的。如此长久练之,会导致过力、过速,过力伤血,过速伤气,气血两伤,非致病不可。 运动中必须使肢体的运动听从意念的指挥,意念的企图通过肢体的运动来完成。此是练八卦掌最基本的要求。 练功中手足顺其自然往前伸,外型上做到“顺项提顶,溜臀收肛;扭旋走转,蹬脚摩胫;桩如山岳,步似水中”。肩、肘、腕、胯、膝关节自然放松,这样练求的是使气血畅通。《内功经》曰:“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任脉起于人体会阴穴,止于承浆穴,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任督二脉,为人体之奇经。任督相通,也就达到了周天循环,内气充盈,滚滚不断。宋代内功家萧号芝的绝句云:“诉流一直上蓬莱,散作甘泉润九垓,从此丹田沾润泽,黄芳遍地一齐开”。此诗是对内气周天循环的比喻. “伸”是自然的伸,绝不是用力的击或打,左旋右转中,身体、手足不可有丝毫别劲之处,而要练出舒服、自然、顺的感觉,以保证周身血脉畅通。速度上不是求绝对的快,而是要达到快慢有机的统一,以求练到内外三合、连环纵横的程度。 顺其自然便是真,是功夫。尽管是基础,然而更是高楼大厦

的地基之坚石。练功时遵守用意念指挥四梢,长久练下去,自始至终不使拙力、笨劲,日久,四梢就会随着意念的指挥而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八卦掌气、力合---极力往回缩——逆 练功呼吸要动气,左旋右转中手足要出力。但要求力不但不外露,而且要极力往回缩。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形散乱便无形体,此是先天八卦的“体”和后天八卦的“用”不相合所致。气、力极力往回缩可使身体协调一致。那么,气、力从身体的什么部位缩?运动时从双肩双胯往回缩,使气、力合一缩到丹田。这种练法要达到的目的是——蓄神。在悠然、滔滔不绝的走转中,在连环纵横、轻灵的起钻落翻中,神情是自在舒适的。更有助于练“神气意力,合一集中”的功夫。 这是八卦掌的顺中用逆。这里有一个调气调力的问题。《内功经》云:“与调而匀,劲松而紧。”注意调气灌于丹田,然手足的自然伸展,看似松散,但神和内劲就是在这种似松似散中逐渐练出来的。还可帮助于定心气,心定则神凝,神凝则心安,心安则气升。久之,则达到筋之顺,骨之速,劲之连,气之循环不断。达到劲松似绳之系,悍如冰之坚。 三、八卦掌气、力要保持中正——和 气、力中正则是说运动中不能有意地努气和避免使出拙力。努气容易产生胸满气逆,严重者导致炸肺等病症。用拙力,会使血脉受阻,经络不能通畅,心为浊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为病,所以说,练功者应切记:呼吸要自然。《内功经》说:“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缩,吸入呼

传统八卦掌拳谱

传统八卦掌拳谱直趟练习 八卦掌学习内容目录 一、传统八卦掌源流追溯传承渊源 二、直趟八卦单操八掌 起式:老僧托钵 (一)进步挑打(二)闪步横劈掌(三)进步团撞(四)风轮劈掌(五)插花揶肋(六)翻身塌掌(七)挑手踏掌(八)封锁阴阳掌各项包括攻防技击含义 三、六合八打 下面所述八打拳势套路是借鉴少林拳门套路所来,可以看到其走势过程特别接近六十四掌走势,就是技击攻防招法用势也为如此,不过这里多是以拳为主,一些走势虽然与前述直趟八卦掌走势大有十分雷同很近似之处,但不论是走架和技击用招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故此,这里特意来做一单独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一、闪步劈打二、插花掖肋三、攉打冲捶四、撸手拨打架打五、反手踏掌六、撸手劈面十字手七、捋手蹬踹八、滚臂擂捶各项包括攻防技击含义 四、十趟弹腿 本篇这里所介绍的拳势套路仍民间回民所擅长的一套拳路,以腿法见长,对八卦掌习练和技击多有帮助,也就收进八卦掌习练拳路里来进行练习。 一路顺势敌难挡,二路十字按脚尖,三路劈盖腋行犁,四路掌抹步斜肩,五路栽捶步要斜,六路盘肘式单看,七路双看十字手,八路转环跺子腿,九路封锁阴阳手,十路插花似箭弹。各项包括介绍攻防技击含义。 五、直趟八卦六十四掌 (一)动作顺序说明 (二)六十四掌攻防动作连环套用招图示说明用招欣赏一 (三)六十四掌攻防动作连环套用招图示说明用招欣赏二 六、转身八卦传统套路介绍 七、谈八卦手法要领 谈及要想学好八卦掌这一传统拳式套路,自然先涉及其身法要领,它即归属内家拳范畴,也就必而符合内家拳身法要求,象大的动作要求,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虚灵顶劲,势必而行,可也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就八卦掌的一些规律及要领要求作一展述。 (一)歌诀一、要领歌、白话注释

八卦掌程式修炼法的介绍

八卦掌程式修炼法的介绍 八卦掌程式修炼法 一、需有德艺双全的明师传授。在恩师的教诲下,自己要树立对“八卦掌”修炼一生的坚定信心和正确的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人生轨迹,培养自己柔弱、谦下、不争、慈善、宽容的道家情怀,为以后步入高层次武功的心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明白什么是程式八卦掌:它的拳理,它的基本技法,为什么要这样练而不是那样,这样练能得到什么结果,如果你如前所说拜的是一位德艺双全的老师,他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你,只有这样才能使你在修炼中不走或少走弯路,早日步入武术正轨。 三、应从桩功学起,如“八卦无极桩”、“八卦聚气桩”、“八大定势桩”,养其浩然之气。通过一段时间的定功修炼,在老师的监护下,逐渐过渡到行桩(即程式八卦掌的老掌),这即是修炼程式八卦掌的基本功法,同时也是高层功法,对此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 四、通过对上述功法的修炼,很快(一般是三到六个月)就会使自己内力大增,元气充盈,内五行之气互补,体质发生变化。然后可习,“八卦掌”的“柔球八法”和“八大定式掌法”。通过这一阶段的练习,初步掌握程式八卦掌的运动规律及内劲的变化规律,自然疏通脉络。这一特殊的训练方法,可自己真正的作到内外相合,所谓真正的内外相合,是在运动之中步法、身法、手

法、精、气、神,不用之时混混元元不分内外,若用时,瞬间聚一点而激发,而无左歪右斜前俯后仰之病。 五、通过对上述的修炼,可步入程式八卦掌“游身掌”的高级阶段。至于器械手之延长。所谓游身掌,即是顺其自然,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行如龙腾云雾之间,内外无棱无角气机圆滑,外形从规矩到无规矩之规矩,即拳无其拳形,才是真形,意无其意才是真艺,如能真正作到练时自己不知所练,别人观之,具合拳道,程式八卦掌的真意已得于身。六、通过上述修炼,可步入“静功”、“意念功”的修炼阶段。所谓“静功”固灵根而静心者。所谓意念功固灵根而动心者,如能得其真传,有缘功夫入身,则程式八卦掌对养生的功效自不必说。就技击一道,可谓步入武道正轨,其技击威力无比。只有这时,你在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拳,什么是真正的拳术,才真正悟到,原来八卦掌这么神奇而不神秘。 七、如君慧根极深,再修身外之身,法外之法,达其神明,拳于道合,有望。 总之,拳术一道,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个“无”才是真正的有。其修炼过程是以武治心的过程,不过是修炼的“法”和“术”不一样,也就是说天下武术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到达其目标的途径不同。应该明白路有远道,近道之分。对程式八卦掌的正确修炼,即是到达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

八卦掌的锻炼方法姜容樵

八卦掌的锻炼方法姜容樵 八卦掌的锻炼方法姜容樵 顺项提顶,溜臀收肛。松肩沉肘,实腹畅胸。 滚钻争裹,奇正相生。龙形猴相,虎坐鹰翻。 拧旋走转,蹬脚摩胫。曲腿蹚泥,足心涵空。 起平落扣,连环纵横。腰如轴立,手似轮行。 指分掌凹,摆肱平肩。桩如山岳,步似水中。 火上水下,水重火轻。意如飘旗,又似总灯。 腹乃气根,气似云行。意动生慧,气行百孔。 展放收紧,动静圆撑。神气意力,合一集中。 八掌真理,俱在此中。 顺项提顶,溜臀收肛 顺项是使颈项自然竖直,在锻炼时不要仰头,不要低头,也不要左右歪斜。提顶是将下颏里收,头向上直顶。 溜臀是将臀部下垂向里收缩,在锻炼时不要有丝毫的向后撅臀的现象产生。收肛是将肛门的肌肉予以收缩控制 ,不要使它放松。

松肩沉肘,实腹畅胸 松肩是使两肩向下松沉,在锻炼时不要向上耸肩。沉肘是使肘部经常保持着向下沉坠,在锻炼时必须屈如半月 形。腹是蓄气的良好部位,实腹就是指在锻炼时必须将呼吸深入到腹部,使腹部充实鼓荡,即所谓「气沉丹田 ,内宜鼓荡」的意思。胸部的向外挺凸,固然会影响气沉丹田,而胸部的向里收缩,也足以影响到心脏的压缩 ,阻碍了血液的流畅,因之,畅胸就是指胸部要宽松开展,既不要挺胸也不必缩胸。 滚钻争裹,奇正相生 这是指锻炼时的劲力变化而言,滚是圆形的旋臂动作,钻是既要转又要向前的螺旋形的旋臂动作,争是向外撑 开,裹是向里扣抱,这四种动作在运动时都必须使肌肉收缩产生力量。仅仅是圆形的滚动,没有向前的力量, 这种劲力它里面没有向外和向前的劲力矛盾,力量不能保持最大,因之在锻炼的时候,必须要滚中带钻,使圆 形的滚转动作成为螺旋形的动作。争和裹也是这个意思,两臂肘的合抱固然该使用裹力,但是裹力只有向里收 的劲,而没有向外扩张的劲,这里面就没有向里和向外的劲力矛盾产生,如果是裹里带争,这里面就有了收缩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 第一篇 老师名叫荣华丰,曾用名荣明,1956年出生,辽宁省本溪市人。12岁时拜在八卦奇人宫宝田的徒弟刘炳锡门下,学习太祖长拳及宫派八卦;20余岁时结识了吴式太极拳杨禹廷的徒弟邓来儒工程师,从邓老处深深的领会到了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40余岁时又拜在了山西车派布氏形意布学宽的儿子布华轩门下,尽得其门内不传之秘。老师一生酷爱武学,精于实战,喜好交结天下豪杰,并在不同的地方学到通背拳,螳螂拳,醉八仙,戳脚等传统的优秀拳种。讲起我和老师的相识其实真是一种莫大的缘份。那是2004年的一个冬天的广州,我还照常去天河公园打拳。可是那天的伙伴却在议论一件事情,说最近公园里来了一个老师傅,很有功夫,懂太极推手,又懂形意八卦,有肩颈痛的人还专门和他学了甩胳膊的方法。我当时听了挺心动的,因为自己很喜欢形意拳,却苦于一直都找不到明师。而之前周围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便先跟一个老师学了个套路。这回来了个行家,心里面甭提多激动,因为可以学到自己喜欢的形意拳了。伙伴们说稍晚一些,一般九点钟之后他就会来。果然,九点钟刚到,我们已经打完拳了。有一个伙伴叫我一声,说老师傅来了。我马上凑了上去,又有点不好意思,便围在外边看。只见此

人,身材中等,背阔腰圆,双臂修长,最让人影响深刻的是,长在国字脸上的一双精光四射的鹰一般的眼睛,眼角的眉毛自然向上挑起,好一副气宇轩昂的气概。明明是练武之人,可是你却觉得他身上的气质相当儒雅,戴着一副老花镜,看起来竟是一副老工程师的样子。显然,在我的好奇打量之下,他已经看到我了。我友善的向他笑笑,以示欢迎。他也很和蔼的向我笑笑,那种感觉竟然相当亲切,相当的熟悉,仿佛哪里见到过这个人一样。他正在和别人讲到太极拳的行功之法,我抓了个空当,挤了进去。当时,我没急着问老师太极拳的东西,反而问老师关于形意拳的东西。老师说,形意拳是一个好拳种呀云云。我以前曾经见过一个老前辈表演形意拳的连环崩拳,拳拳走的都是明劲,象打炮似的刚刚有声,当时对形意拳火爆的劲道就印象深刻,一直难以忘怀。只是苦于无缘相识,错过了机会。便心想,这位老师的形意拳练的如何,请他练练,一比较就知道了。老师也是有心让我开开眼界,便做了个起势,走起五行拳来。当时的感觉,挺意外的,本以为他的劲道不会象以前那位老前辈那样霸道,但也不至于差到哪去呀。恰恰相反,这位老师是一个刚劲也没发,只是将拳柔柔的递出去,但脚下却走的飞快,说:这是崩拳,这是炮拳,这脚下踏的是寒鸡步云云。我当时就奇了,他怎么不发劲呢?形意拳不是讲究劲道要很冲的吗?可是,你说他不对嘛又不是,他的身体明明拧转得象机

针灸入门练习秘诀

针灸入门练习秘诀 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运用针灸的人越来越多,但在教学环节和临床实践中,练针却被作为次要内容而忽视。笔者有感于此, 在收集、学习前人有关练针方法的基础上,撰写此文,为学针者提供便利,并与同道共勉。关于练针,历代医家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笔者试作归纳为四,即: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 一、练心意练针中的心意是指习者对针感的体验和毫针的控制。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当心意高度集中在指端、针尖时,指感最敏锐,指力最强,手指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好,病人也最易得气。因此,练针首先要练心意。《内经》极为重视用针时医者的心意,称其为"治神",并将其作为针刺治病的要则,针灸医生的首务。 主张"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指出用针时如果忽视"治神",就可能出现"精神不专,志意不理",造成"神气不相随,入针气不至"的不良后果。这实际上就强调了练心意的重要性并向习针者提出了练心意的要求。

1.练心意的方法很多,如蔺云桂先生在《针法灸法图解》一书中提出了准确度练针法和指感练习法。前者是由同一点进针刺向棉垫中不同位置 的黄豆、绿豆的练习;后者是刺置于棉垫中不同层次的、直径4cm以内的牛皮纸片、毛边纸片,并探明其所在的层次、大小及形状,如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二者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练心意关键是在练针时思想集中,凝神于指端、针尖,细心体察针下感觉,同时提高手脑协调、 控制毫针的能力和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即"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只有平时在练心意方面多下功夫,临床用针时,才可精神安详,心无外慕,将自身的精、气、神灌注于针下,并能辨气之变,以意行气,令补泻无误,取得良好的疗效。 二、练指力指力,不仅指手指力的强度,更重要的是操作者控制毫针的能力,将有限的指力控制和集中在针尖上,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能。从广义上说,指力包括了掌力、腕力、臂力,甚至全身气力和意念的协调。这种力量是一种”巧力",应当"强而不猛,迅而不躁,轻而不漂, 和而不滞"(魏凌云《针灸科学与技术》)。毫针,针体细而软,如果没有相当的指力,很难顺利进针,随意运针,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或使补泻手法失败。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指力的大小与得气、针刺感的强弱及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针刺疗效。有适当的指力,才能

八卦掌内功八桩

八卦掌内功八桩 八卦掌的静桩功有八式。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 此八式桩功在练习时要背靠八卦圆心,按时辰所在方位站在相应的卦位上修炼。 子时(23点-1点)胆经当令,在坎卦北方、丑寅时(1点-5点)为肝经当令、肺经当令,在艮卦在东北方、卯时(5点-7点)大肠经当令,在震卦在东方、辰、巳时(7点-11点)胃经当令、脾经当令在巽卦在东南方、午(11点-13点)时心经当令,在离卦在南方、未、申时(13点-17点)小肠经当令、膀胱经当令在坤卦在西南方、酉时(17点-19点)肾经当令,在兑卦在西方、戌、亥时(19点-23点)心包经当令、三焦经当令,在乾卦在西北方。 一年有十二月之分,一天也有十二时辰之分。养生练功,不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还要符合一日十二时辰的规律。《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利用人体的经络和生物钟来保养、调节自身,按时辰所在方位定位练功,则顺天地之气,运体内之真气,才能天地人相合而合于大自然,最终所运之气才能纯真,用功进展才会迅速。- 太极桩 双脚与肩同宽,双腿微屈,全身松劲站立,双手合于小腹,左手按于丹田,右手按于左手上(女反),含胸拔背,双目微闭,目光内视于丹田处。 要点:全身松劲,舌抵上颚,下颌回收,头上顶,颈悬,脊柱中正,时间为刻左右。此式为内功入门桩法,主要习练入静和点起心火。 两仪桩 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内扣成八字,两膝相靠成夹膝蹲式。右臂在内左臂在外合于胸前(女反),成双肘弯相叠按于心窝处;左手向右,拇指靠于右肩,掌指间向右,掌心斜向下;右手小指靠于左腋外侧,指尖向左,掌心斜向上,掌直指,拇指分,手不着力。 意想采天阳之气入右手心流于右肘处,采地阴之气入左手心流至左肘处,双肘之气向内经心窝处中焦穴入体,下行至丹田;于此同时,天阳之气经头顶百会穴入体,直下丹田汇中焦之气下行,地阴之气经双脚底循双腿上行,于会阴处汇合上行入丹田。四肢三股气混入丹田流转精炼。 要点:呼吸均匀自然,吸气时气入至肘弯、会阴、中焦处,呼气时由上三处入丹田。全身松劲,无着力,含胸,拔背,舌抵上颚。两仪桩为采阴阳二气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的桩式,对体内阴阳消长有着极大的帮助。时间为一刻左右。 三才桩 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势),双脚距离约为三脚长。左脚尖正对前方,右脚尖内扣斜向前45度。双脚微屈成骑龙步,前腿弓,后退蹬,重心在双脚间后1/3处。左臂抬至胸前,左掌成劲掌,掌指高于肩齐,坠肘、塌腕,右手成劲掌下按于右肋右后侧,右肘后撑,右肩内扣,目由左掌虎口看出。- 要点:沉肩、坠肘、塌腕、圆裆、直腰,下颌回收,头顶悬,意想左臂上托一球,右膀扣抱一球,双腿间扣夹一球欲挤压而压之不下。三材桩为练劲的桩式,对肩臂、腰腿力量的增加和内脏的结实有较大的作用,时间为一刻左右。 四象桩 双脚比肩稍宽,屈膝下蹲成马步,双脚尖内扣,膝关节外撑,双臂平抬圆抱于胸前成掌心向外,四指自然分开,虎口圆撑,肘尖外撑。含胸、圆背、臀部内敛,目视前方。意想双臂扣抱住一个大圆球,欲挤而挤之不下,其欲撑而不使其撑开。 要点:沉肩圆臂,大腿蹬至水平,上身尽量直立,头正颈悬,腰向后撑圆,腕扣,四指尖相对距离为一掌距。四象桩为练腿部力量和肩臂力量的桩式。时间为一刻左右。 五星桩(五心桩) 双膝靠拢曲腿跪于地上,双脚向后分于胯两侧,臀部坐于地上,双脚脚背着地使脚心向上,双手掌心向上十指相对置于膝盖后大腿上。上身直立,含胸拔背,全身松劲端坐,眼微闭,目光内视丹田,意想周围之真气随吸气从顶心(百会)和双手心,双足心吸入体内沉入丹田凝固,同时体内之浊气病气由体内各处流至五心处随呼气呼出体外。 要点:全身松劲,意念集中,呼吸缓慢自然,舌抵上颚,头顶悬,双膝尽量靠拢。时间为二刻左右。目的在于去除人体内的病浊之气。 六合桩 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内扣,双腿屈膝下蹲,双膝紧靠,蹲至大腿水平。双臂相交,双肘各落于双膝头上,左臂在内右臂在外,左手掌背靠于右肩外侧成指尖向上、掌心向右,右手掌置于左掖处使掌背靠于左肩上,成掌指向上、掌心向左。全身松劲,舌顶上颚。- 要点:头劲正直,意想双臂裹紧,脚尖内扣,缩肩紧胯,使肩胯相合,双肘双膝相合使身体裹紧,时间为半刻左右。此为专练八卦掌争裹二劲之桩式。 七星桩

从《一代宗师》探寻八卦掌

从《一代宗师》探寻八卦掌 虽然已经上映一年有余,王家卫历时八年拍摄的功夫片《一代宗师》依然风光无限。在金马奖、金鸡奖、华表奖、亚洲电影大奖、亚太影展等众多电影节屡获佳绩后,前不久第33届香港电影节上,《一代宗师》又成为了创纪录的大赢家,包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等12个奖项,超过了《甜蜜蜜》《寒战》在金像奖上创下的9项大奖纪录。 “八年筹备,三年拍摄”,王家卫以一部《一代宗师》表达了他对民国武林的敬意。从最初拍摄“叶问传”的想法,经过三年走访全国各地百余位武林门派传人后,他的创作思路不再局限于叶问的“咏春”一门,而是由“一条街”扩展成了“一个时代”。并从“精武会”、“中华武士会”,到“中央国术馆”、“两广国术馆”,一路探访下来,将“五虎下江南”、“北拳南传”设置为故事背景,由此确立了影片“南北武林、四大拳派”的基本格局:即以咏春、八极、八卦、形意为基本脉络,构建起民国武林的全貌。 八卦掌的起源 影片中所描述的民国武林,尽管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但与真实情况相比仍有很大区别。章子怡饰演的宫二,原名

宫若梅,是来自北方的八卦掌宗师宫羽田的独生女。据编剧徐皓峰介绍:“八卦掌里,专有宫家一门,是八卦掌中尹氏八卦的一支。但影片中的宫家并没有采用这一支的史实,而是借用了中华武士会的一些典故,比如奉独行道的不是宫家,恰恰是影片中宫老爷子所说‘我接了大师兄李存义的班’的李存义。” 八卦掌的来源由于资料缺乏已无从考证,一般都把它归之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武术家董海川。徐皓峰所说的“宫家”,应该是指董海川大弟子尹福的徒弟宫宝田,山东乳山县人。而他所说的“尹氏”,则是指尹福传下来的一支。 董海川生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卒于1882年,河北文安县人。相传,他26岁时家中变故,离家出走,远游吴越巴蜀,以武访友。后来跟随九华山的道人修道,在修道的过程中,系统全面地参研易理,创立了八卦掌。 董海川下山后,途经河南,路见不平,出手误伤了人而遭官府通缉。为了避难,董海川来到北京,经过尹福父亲的朋友举荐,董海川得以进入肃王府,而后进入皇宫。从此,董海川名声大震,授徒日多。据《万安公墓董海川墓志铭》所载的传人有69人,著名的有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纪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云、刘宝真、梁振蒲、刘凤春、司元功等。 由于他的弟子多为带艺投师,所以传承下来,各支系的

[八卦门散手八式技法剖析(中)] 八卦掌散手技法应用

[八卦门散手八式技法剖析(中)] 八卦掌散手技法应用 (接上期) 三、白猿搬枝谱诀:进步摧心力要猛,拧臂旋腕脱化精;扣步转身急搬枝,手搬臀顶腰胯力。 1 在实战中,敌我双方均采取右老僧托钵式相互对峙。我采取主动进攻法先发制人,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左脚紧跟一步,脚下步势不变;同时,右手掌随身而进,仰掌迎面一点,手腕迅速内旋下沉,掌心朝前,掌指向上,以右摧心掌法,直奔对方的心窝膻中穴,力达右掌;左手掌心朝下,紧护左胸部。目视对方面部(图17)。 对方见我来势凶猛,急忙坐身含胸避让我锋锐;同时,急用右手钻穿刁捋我右腕,右转体速用左手掳抓我右肘部,欲用擒拿法拿我右臂,以施顺手牵羊技法。目视我面部(图18)。 注意要点:我进步时应用八卦门中跟步法,始终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固,右掌穿点随步身而人,一点即旋腕,速度要快,劲力要猛,力达掌根。拳谱:掌用小天星,按实始用力。整个动作须手眼身法步高度协调,灵活巧妙,一气呵成方妙。 技法说明:摧心掌技法独特,临敌实战中,脚踏中门夺地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破坏对方的重心,攻防兼顾,往往能取捷效。如对方以右顺步拳击我上中盘时,我左掌向左下一搂按其来手,右手顺势以右反背掌击打对方太阳穴;对方必以左手格截,两臂一交,立即顺势旋腕翻塌对方心窝膻中穴;亦可身随步进,右掌一点对方眉头双睛,以惊扰其心神,无论对方接招与否,先声夺人,出声惊叫,以扰其心神;左转体借拧腰转胯之势,右掌翻腕旋对方心窝,势若马上开弓,迅若奔雷,亦常取捷效。

2 紧接上动,我见对方欲施擒拿之术,速将右肩松沉,右臂内旋往对方裆部拧插;使对方擒拿法不得力,迫使其双手随我而动,以解中节肘部之围,日视对方(图19)。 上动不停,我左脚迅速向前迈进扣步,右臂此时疾以逆时针旋转划圆,如描太极;同时,左掌紧扣对方右肘部,紧护中门,以防对方右肘中节之技。(图20) 注意要点:我左脚进步须进身,且左掌扣抓其右肘时应要似紧非紧,含有推托之意,以防其捶肘受制,右臂划圆要顺其自然,借势借力,不可妄用拙力。 技法说明:此即八卦门破擒拿法之传统技法,临敌实战中效果特佳。若把握准时机,在敌双臂手擒拿法未成实劲之际,右臂逆时针划圆,左手护中,当敌右臂划之我右侧方时,左转体借拧腰转胯之势,右臂一抖,其拿法自解,且可用右肩臂反击对方左肋部。 临敌实战中,可视当时情景,或进步或撤步转身均可解脱。 3 紧接上动,我用左掌推托对方右肘部,继续右转体,右脚乘势向后偷插以抢把位,此时对方由于左臂不得力,自会放开我右臂,但我右掌将其右臂向其左侧方推托,使其形成背势,难以发动进攻,此时我立即借右转体拧腰转胯之势,迅速坐身将对方右臂扛于我左肩部(图21、图22)。 上动不停,我速用左手俯掌用力向下搬其腕部,腰胯用力,臀部紧贴身上翘,对方必由后向前由我身后摔出(图23)。 注意要点:偷步抢位一定要把握时机,使对方难以觉察,抢位时身往下钻,使其右臂自然放于我左肩头;扛摔时,一定要腰胯用力,臂往下搬,臀往上翘开,上下相随一气呵成,方可一举成功。

八卦掌基本知识

八卦掌基本知识 1.对八卦掌认识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八卦掌转掌是把敌人假想在圆心内不动,而我围着敌人绕转而达到以动制静攻击敌人之目的。 许多初见八卦掌,初学八卦掌者,甚至有极少数练了一辈子八卦掌的人,都有这种错误的认识。这是完全不懂八卦掌转掌功的缘故,这样的人,练了一辈子八卦掌,也练不出功夫来。 误区之二:俗话说,“太极腰,八卦腿”,所以八卦掌转掌主要练腿上的功夫。 这仍然是不懂转掌功的缘故,所谓“八卦腿”其实是说“八卦走”,是指八掌在实战中讲究双腿不地走动以达到“走化沾打”的目的。 误区之三:八卦掌是以八数为母数奏数成拳,其实跟《易经》的“八卦”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更无法纳卦。 这是由于八卦掌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只重拳不重理,拳理流传中“八卦掌原理”的精髓逐步被忽略,后人不懂八卦掌原理,不知纳卦主要是在内功修练上用,所以有此大误。 2.什么是八卦掌 八卦掌是以《易经》的阴阳、五形、八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先天八卦图指导内功的修练,以后天八卦图指导功法技法的修练,技击中以掌为主,辅以腿、肘、拳、爪、指、头等击打敌人的内外兼修的拳法。 3.八卦掌为三大内家拳之一 中国武术三大内家拳,是指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内家拳是区别于少林拳、查拳、等外家拳法的拳种,内家拳是以用内劲为主的拳法。 4.八卦掌的全称 八卦掌全称“无极拳游身八卦连环掌”。简称八卦掌。 无极拳是指八卦掌的转掌功,以转掌为基础而练成无极先天之体。游身即不停地走转。八卦就是一切遵循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八卦本身含有阴阳五行〉。连环就是在动的前提下变化不断,掌即指该拳以掌为主要击打手段。故名。 5.八卦掌的最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