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全解 共17页

合集下载

《我们仨》作品赏析

《我们仨》作品赏析

《我们仨》作品赏析一、虚实相生《我们仨》分为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以梦境来开全书的序幕,可以看作本书的序言,正是因为这个关于行走中失去的梦,才会有后文的“钟书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就是完整记录这——万里长梦”,前两部关于死亡,都是虚写,而第三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则以平实的语言实写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虚实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本书的真切感人,杨绛在本书中将虚实相生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是本书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就全书而言,第一二部是虚写,第三部是实写,《我们俩老了》和《我们仨失散了》用梦境的形式刻画了杨绛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这一部分的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作者的匠心独运,通过新的角度刻画家人之间的爱,这与本书的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部中,杨绛用看透世事的淡然回忆一家三口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这独特的一家人如同平常人家一样有泪有笑的生活,然而又有着学者家庭特有的与众不同之处,细细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关于死亡的虚写以及关于生活的实写,突出反映了杨绛对人生的独特看法,杨绛在回忆中淡化死亡的写法也可以看出她对于爱女以及爱人的深切怀念,正是因为对他们怀着深切的爱,因而也就不忍轻易翻出直面其中。

其次,就虚写死亡这一部分而言,仍旧有其内在的虚实相生,这一部分的虚实结合,其实也可以看作明暗线索的交替,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以及古驿道上相失三节,从表面上看是以寻找钱钟书为线索,实际上则是以钱媛的病情为线索的,这一部分开篇是全家人的温馨玩闹,而一个神秘的电话则打破了这种温馨,作者钱钟书的消失,杨绛和钱媛开始踏上导找之途,功夫不负有心人,俩人最终找到他并天天探望并相聚,这些事情都是依靠钱钟书这一明线予以串联而成的,而暗线则是钱媛在寻找过程中旧病复发,直至最终住院,而她住院期间的情景则是通过杨绛每晚的梦境表现的。

《我们仨》读书分享PPT班会课件

《我们仨》读书分享PPT班会课件

写人艺术
杨绛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特殊的审美 张力,并且通过特有的个性特征可以 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
批评艺术
杨绛在批评作品中显现出的独特气质 对当下文学批评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借 鉴意义。

the second (2nd)
内容梗概
Content outline
贰 内容简介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
贰 人物介绍
杨绛
性格
善良温柔、 宽容敦厚。
出身
自幼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得杨绛在自己 家庭文化构建过程中成为丈夫的贤内助。
爱情
丈夫获奖学金远赴重洋留 学,她也中断了清华的学 业,陪丈夫游学。学习之 余的杨绛几乎揽下了生活 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 租房置家,在家庭杂事之 余更跑去钱锺书就读的学 校去旁听。
钱瑗患病
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钱瑗已经非常衰弱,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 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 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绛见重病的 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钱瑗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
丈夫离世
1998年,杨绛的丈夫钱锺书逝世。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 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 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第二部分:我们仨走散了
1.走上古驿道 2.古驿道上相聚 3.古驿道上相失
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 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 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 先后离去的过程。
贰 创作背景
最初设想
据该书编辑董秀玉回忆,该书的最初设想,是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 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

杨降《我们仨》解读1

杨降《我们仨》解读1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我们仨》,我会用4期的内容为您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1期。

一辈子很长,我们都会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与之携手组成家庭,拥有自己的孩子,从此开始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

当岁月流逝,有些人会羡慕他人的锦衣玉食,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够富足;有些人也会埋怨生活在一起的爱人不够温柔体贴,彼此之间总是矛盾不断。

如果你至今仍不知道在这个有点浮躁的社会如何安然自处,不知道如何更加妥善地处理感情上的矛盾和纠纷,那么不妨看看杨绛先生写的这本《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晚年持笔,撰写的一部家庭生活回忆录。

在女儿和爱人相继离开后,她在92岁高龄之际,用心地记录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是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是跨越了105年漫长岁月的一位才女。

大家之所以尊称她为先生,是因为她有大学问、有风骨,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

在现代文学史上,杨绛和钱钟书被称为“神仙眷侣”。

他们一家的生活虽然波折不断,但他们常常在逆境中挖掘出快乐,在黑白的岁月中演绎了彩色的人生。

看杨绛先生写的回忆录,那份亲情、那份爱暖人胸怀。

再看看他们经历的那些事情,更是让人百感交集,不禁落泪。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做人的智慧,也能学到面对生活应有的态度和在婚姻中两个人的相处之道。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故事,到她的故事中去感悟自己的人生。

01在杨绛80多岁的时候,钱钟书住院动过大手术,他一直有哮喘的毛病。

在岁月的流逝中,两个人转眼从青年到暮年。

在共同携手走过的几十年里,他们经历了爱情,也经历了动荡岁月。

越到垂垂老矣的暮年,他们越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杨绛曾经笑着开玩笑对钱钟书说,他们两个人就像是红木家具,表面看起来结实,实际上是用胶水粘着的,一碰就容易散架,挪不了。

在钱钟书患病的那段日子,杨绛的心里时刻充满着担忧,特别害怕丈夫会突然间离开她,以至于忧思过重,就连睡梦里都梦见两个人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在黄昏的薄暮里,突然一扭头,发现丈夫不见了。

杨绛《我们仨》完整版

杨绛《我们仨》完整版

杨绛《我们仨》完整版我,父亲,妈妈。

我今年20岁,和所有家庭一样,沉淀多年的亲情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去珍惜的。

这么多年,看着家里从一无所有走到今天,其中所有的欢乐辛酸,我也永远都不想去忘记。

我是个不孝子,因为我很少去回忆去品味父母的历程。

所以趁着还没有忘记太多,捡起尽可能多的记忆碎片。

所以这是一篇不连续的连载,没有时间顺序没有轻重。

我的文采很一般,但是这样也没什么不好,我是个喜欢把事情的难度控制在能力范围以内的人,因为那样会很随意。

既然我的文采不足以堆砌起华丽的辞藻,所以还是,怎么说话就怎么写吧。

妈妈:“你还记得吗儿子,在你两岁的时候(其实两岁的事儿我哪会有记忆),我们家养殖鲶鱼亏本负债了,为了还债,你爸爸重操旧业做木匠,那个时候三天一集市,所以他必须每三天就做好一口碗柜,每一口可以赚8块,这8块钱除了买原材料和维持我们一家三天的生存,剩下的钱都必须存起来还债,所以不晓得你还有印象没,那个时候的深夜,我经常抱着你和你爸爸一起干活,我们还喝了两年的酱油汤。

”父亲:“你老爸我14岁就辍学了,和你爷爷一起上山砍柴,那个时候一进柴山就是个把月,别提多辛苦了。

17岁我和你叔叔一起养螃蟹,一年时间没亏没赚,19岁你老爸去学木工,一年时间就做了师傅,带着徒弟承包,还买了全村第一台摩托车,25CC的幸福牌,你爷爷不晓得有多少生气,他觉得农民子弟就该好好干活,没有资格骑摩托车,所以我只能把车寄放你叔公家里,没活干的时候,你老爸能把整台车子的每个螺丝都拧下来拆干净再组装回去!那段日子是我35岁之前最好的回忆,因为木工技术好,大年初一我的朋友能坐满5桌!只可惜落魄了之后这些朋友没有一个借你老爸钱。

”妈妈:“当我决定嫁给你爸的时候,也是他最穷的时候,你奶奶的原话“我有5个儿子,仍谁也不会让老三来供养,那还不得饿死啊!”你爷爷分家产的时候,我和你爸爸分到两口碗两双筷子,没有房子。

那个时候我挽着你爸的手走出村子,村民指着你爸的背说“这女的跟了他就是去讨饭的!”我和你老爸的婚礼是在你外婆家进行的,其实也不算婚礼,就是我们俩,你的外公外婆和你的大小娘舅坐着吃桌饭,新房就是外婆家老屋的小阁楼。

杨降《我们仨》解读3

杨降《我们仨》解读3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我们仨》,我会用4期的内容来为您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3期。

01在女儿出生后的第100天,杨绛和钱钟书带着她从牛津乘火车到伦敦,转乘渡船到法国登陆后,又乘火车到了巴黎,来到了朋友为他们在巴黎近郊租下的公寓里。

朋友帮他们租的寓所很好,公寓离车站很近,上车5分钟就能到巴黎市中心了。

公寓的主人是一名退休的业务员。

她用退休金买下了这栋房子来出租,并且管着房客的一日三餐,伙食很便宜,做得也比较丰盛。

在巴黎留学的中国学生有不少,也有一些人过来旅游观光,所以他们每次出门总会碰到中国人。

看着熟悉的面庞,那种孤零零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感觉就会少一些。

杨绛不忍心把女儿送去托儿所,她不想女儿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吃喝拉撒,便自己在家里带女儿。

住在对门的邻居是公务员太太,丈夫早出晚归,她没有孩子,常常抱阿圆过去玩。

她还对杨绛说想把孩子带到乡下去养,说乡间空气好,牛奶好,蔬菜也好。

杨绛自然舍不得,如果这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她也许会答应。

可是孩子怀在肚里,倒不挂心,孩子不在肚里了,反叫她牵心挂肠,不知怎样保护才妥当。

一次,对门的太太把阿圆的小床挪入她的卧房里睡了一晚,阿圆倒是很适应,没哭一声。

可杨绛和钱钟书夫妻两人却彻夜未眠,他们是一样的牵心挂肠。

因此,杨绛只是在自己需要出门的时候,托对门太太来照顾女儿,并付给她相应的报酬。

钱钟书在巴黎大学的这一年,读书非常努力。

他每天要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和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

他各个国家的语言水平都进步飞速,一年之后,他的法文水平远远超过了杨绛。

他们结交了一些留学生朋友,也常常请朋友们来家里做客。

但是,房东太太家的伙食太丰盛了,吃饭的时候要一道一道地上,一顿午餐基本上就消磨了两个小时。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很爱惜时间的人,住进去不久就自己做饭了,因为他们不愿意把时间都浪费在等待吃饭上。

女儿阿圆一定是受到父母爱看书的影响,从小就很喜欢书,看到爸爸妈妈在看书便过去抢。

我们仨

我们仨

开头写的“万里长梦”是一段以梦境反映现实的叙事手法。

“客栈”是杨绛先生一家在三里河的寓所,由于当时丈夫钱锺书和女儿阿圆相继生病入院,杨绛只能两头照顾,来回奔波,家住的越来越少,“家已不像家,只当作客栈了”。

而钱锺书所乘坐的船实际上是通向死亡的船,杨绛无力阻拦,只能陪伴着船前行,经历一段漫长的告别。

而那些莫名其妙的客栈规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规则?其实我们每一个都是命运的牵线木偶,面临死亡,面临离别,我们不知向谁去诉苦,也找不到第二条路。

只能毫无怨言地接受命运地安排,尽可能体面的送别,转身离开。

我们仨”就此失散一九九七年早春,杨绛的女儿阿圆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

“我们仨”就此失散了。

很难想象,一位耄耋老人要怎样去忍受这种至亲至爱相继离世的悲痛。

其实驿道就是我们漫长的人生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杨绛在驿道上来回奔波,白天陪伴日渐衰弱的先生,晚上即使化身为梦,也想围绕在被病魔缠身的女儿身边。

纵然知道最后不得不分开,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即使是充斥着痛苦的离别,也希望这阵线能拉得长一点,再长一点。

因为送得越远,越怕再也不见。

杨绛先生对家的理解和诠释。

家是心灵的归宿,而不单单是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

有“我们仨”的时候,即使是古驿道上漂泊的小船也是最幸福的家,与家人走散后,曾经温馨难忘的三里河寓所也成了客栈。

家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家人散了,家也就没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杨绛笔下这样平凡又简单的家。

无论何时,家都是我们最坚固的堡垒,最舒适的港湾,最抚慰内心的栖居之所。

“我们仨”身上有我们每一个小家的影子。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和锺书刚刚好的爱情。

这世上没有完人,只有刚刚好的你,而最幸福的婚姻可能就是我37码半的脚刚好碰到你这双37码半的鞋。

你“拙手笨脚”,有我照顾;我不会煮菜,你刚好也不在意口腹之欲。

大概只有这种合脚的幸福才能走得长久。

杨绛和锺书两人在牛津的求学生活远谈不上潇洒自在、丰富多彩,既没有随意吃喝的阔绰,也没有一放假便游遍欧洲的闲情。

《我们仨》全解

《我们仨》全解

书里这样写到:我曾做过一个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 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 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读完这句话,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杨绛先生内心 的痛苦,生死离别对当时的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我们仨
杨绛
• 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 月17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 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 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 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 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 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 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 边上》。
读完《我们仨》,仿佛是随着杨绛女士的脚步经历了整个人 生。也重新认识了钱钟书先生,看到了大学者、大作家也有 笨拙、调皮的一面。也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学的人也要似 平常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们和常 人不同之处,就是那一份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以平常心面 对的超然心态。这恐怕就是他们能够专心做学问的根由吧。 读了这些文字,这种超然心态便了然于心底,深感名利不过 是过眼云烟
钱媛给父亲钱钟书的画像,1990年1 月9日,“衣冠端正,未戴牙齿
这本书记述了杨绛先生的真实生活与感受,在读此书的过程中, 内心好像与杨绛先生一样痛,从钱钟书先生被抓住到生病再到钱 媛的重病,这得需要多大的承受能力。所以说杨绛先生是一位坚 强的女性。这本书也是一本激励人心的值得大家阅读的书。
外贸英121 唐娟 1207022013

《我们仨》全解说课讲解

《我们仨》全解说课讲解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是 真的老了,我开始做了一段嵌在水晶里的画片,日光照在上面,白墙上折射五彩斑 斓的图画。你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或许杨绛先生有了感应, 感应到他们仨在她和钱钟书先生的人生末年会有这一出生离死别的悲 剧。他们仨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但在一起的时候,总是那 么温馨。生活就像是池塘,我们都是生活在池塘里的鱼儿。池塘里掉 落一颗小石子,搅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 钱媛走了,钟书也走了,这世上在不会有那个高高大大的书呆子让杨 绛喊钟书了,再没有那个胖嘟嘟的圆圆像妈妈一样体贴照顾杨绛了。 生活里再没有三个人的故事,池塘里再没有三尾衔尾弄趣的小鱼儿了。 杨绛怕“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这怕终究是到来了。
他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 他们三个人都是学人,淡泊,与世无争,只愿守着自己的 爱相依相偎。这世界多烦乱,人生多无奈,匆匆岁月如白 驹过隙,怎能把它花在不爱的人、不爱的事儿上。杨绛和 钱钟书都爱读书,尤其钱钟书先生,爱书成痴。在中国, 在牛津,在巴黎,两个人的甜蜜时光,一对学人的简单不 失乐趣的生活在上演。
• 对坐看书,相伴散步,撒娇,胡闹,一个像长不大的痴儿, 一个似不谙世事的懵懂处子,两个人真是绝配。搬家,做 饭,交游,读书,点点滴滴都闪着快乐与自在的亮光。哪 怕回到了多灾多难的祖国,这种乐趣都未曾减少。圆圆的 出生,粉嘟嘟生命的降临,彻底让他们仨凝结在一起。几 十年的时光缓慢流淌,岁月的痕迹爬上了脸庞,但这种情 愫,这份眷念,从未减少过。
我们俩老了
• 我和钟书老了,行动开始不方便,视力也开始下 降,看东西都模模糊糊的。夜里睡觉把被子掖好 了,年纪大了受不住风寒。我夜里不断做着一个 梦,梦见我走丢了。原先还看得见你,怎么一转 身就不见了。你别吓我,你知道我胆子小,不敢 走夜路。我陪你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我夜 里吓得醒过来,推推身边的钟书。他倒是睡的挺 实在的,钟书跟我说,他也老做这梦,这是老年 人的梦,他不会丢下我一个人的。

杨绛我们仨分解

杨绛我们仨分解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 言,看起来平平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 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 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 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就有高帽 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 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 起“拜年就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 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 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 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 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 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 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 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 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 50 ]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 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 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 事散文《我们仨》, 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 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
陈奎元看望杨绛先生
杨绛文学语言的特点
其他还有一些散文如《将饮茶》、 《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 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 文献性质的文章。 小说代表作《洗澡》 (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 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 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 种外国文字出版。长篇小说《洗澡》(三 联书店1988年初版)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 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1953年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其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 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出版后很受 评论界的重视。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我们仨》课件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我们仨》课件

古典意味
▪ 杨绛散文平和的风格更体现为缓急有致、 悲喜相济的结构。解放后,诸多政治运动 给知识分子许多压抑和苦闷,每写至此, 便会转写一段趣事,以缓激愤之情。写钟 书病重,语速急速迫促,转写普通人家的 温情,慢慢道来,语调温顺平静。缓疾交 错,悲喜相济,最终到达“和”。
▪ 其实现实生活中并无单纯的快乐和苦恼, 两者总是杂糅在一块,中和一体。杨绛以 平和之心去认识生活和采颉生活的时候, 自然切中了生活的自然规律,也切中了 “以和为贵”的古典思想。
进入苏州东吴大学
别名 国籍 民族 诞生地
杨季康 中国 汉族 北京
生卒年 1911年7月17日 -- 202X年5月25日 毕业院校 东吴大学、清华大学 职 业 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代表作品 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我们仨、洗澡之后
1932年
毕业于东吴大学,同 年前往清华大学借读, 并认识了钱锺书。
1935年
Hale Waihona Puke 留学英法。194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 击,被诽谤为“资产阶级学 术权威”。
1970年
下放至“五七干校”
202X年
5月25日1时10分,在 北京协和医院去世, 享年105
壹 作者风格
女性意识
Feminine consciousness
11.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 懊恼和担忧。人间也没有永远。
12.我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 定的居所,然则老病相催,我们已经到 了生命的尽头。
13.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14.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 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究竟是梦,彻头 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 《我们仨》ppt课件

杨绛 《我们仨》ppt课件
4
书写《我们仨》
1998年,钱钟书逝世。但罕为人知的是 他和杨绛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 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 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 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 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 《我们仨》。
5
书写《我们仨》
12
片段欣赏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 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 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 从此不见。
13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 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 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 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 快乐。
3
内容简介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 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 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 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 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 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 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19



谢 阅 读
谢 阅

6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钱钟书

经典励志书籍《我们仨》

经典励志书籍《我们仨》

经典励志书籍《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作者为读者讲述了“我们仨”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

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内容简介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

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

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作者简介
杨绛,(1911——),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我们仨

我们仨

论《我们仨》中的梦境和现实
《我们仨》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

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

《我们仨》,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

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一、梦境
在书中,一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和圆圆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

这个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疑惑不解,可看到后面的时候才明白······二、现实
在梦中,亲人都是只不过是走失了而已,一切看得普普通通。

可是在现实,杨绛她的亲人们都是因病而痛苦死去的,没有人能真正体会到她那种痛!
但在痛苦之后,杨绛开始对人生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人生经历为基础,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所以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不要一直沉浸在梦境之中,要勇于面对生活、现实。

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湾,无论你在外面多么的劳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会彻底的放松下来。

所以,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不要一直沉浸在梦境之中,要勇于面对生活、现实。

初一(1)班吴传琦。

读书PPT《我们仨》

读书PPT《我们仨》

谢谢大家
我们仨 分享人:**
目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前言导读
作者简介
杨绛
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堂吉诃德》被公认为 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 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 百多万册。
这本书会讲些什么?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一)走上古驿道 (二)古驿道上相聚 (三)古驿道上相失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书的末尾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 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和时间赛跑
•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 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 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 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 觅归途。

时间
阿瑗 医院
钟书 医院
名人轶事
摘录04
圆圆见过了爸爸,很好奇地站在一边观看。她接过橘子,就转交妈妈,只注目看着这个陌 生人。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 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我们仨》导读PPT课件

《我们仨》导读PPT课件
《我们仨》朴素而干净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 在《我们仨》中, 我们看到那样一个让人仰止的家庭,也有 普通家庭的欢喜与哀愁。杨先生的笔调依 然清新优雅,冷隽幽默。
提示语: 感谢聆听本节课,本课件可任 意编辑,请下载后调整使用
Thank you for reading this courseware. This courseware can be edited at any time. Please download it and adjus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
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 归途。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 杨绛
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 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 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 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 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 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就变成了一条项链。
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 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 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 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是这样 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 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 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 慢地浮上水面。
杨绛先生一家三口,每个人都是独立 的。钱钟书先生自不必说;杨绛也很 独立,她的戏剧、翻译、小说都是非 常优秀的;女儿钱瑗是一门学科(英 文文体学)的创立者;他们每个人都 是一个独立的学者,在生活中又相互 支撑,相守相助。
导读
杨绛 (1911—)
钱钟书夫人,著名的作家、 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932 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 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主要作 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 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 《将饮茶》,译作《堂吉诃 德》、《斐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里这样写到:我曾做过一个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 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 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读完这句话,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杨绛先生内心 的痛苦,生死离别对当时的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钱媛给父亲钱钟书的画像,1990年1 月9日,“衣冠端正,未戴牙齿
这本书记述了杨绛先生的真实生活与感受,在读此书的过程中, 内心好像与杨绛先生一样痛,从钱钟书先生被抓住到生病再到钱 媛的重病,这得需要多大的承受能力。所以说杨绛先生是一位坚
强的女性。这本书也是一本激励人心的值得大家阅读的书。
外贸英121 唐娟
《我们仨》是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 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 就因患病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 十一岁,钱锺书亦于女儿去世的第二年 即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 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 绛老先生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
相亲相爱的一生。
钱瑗是累垮的,接连不断的政治活动、大小会议,熬 更守夜批作业、编讲义,常年高负荷运转。学校离家 远,交通又不便,有天早晨急匆匆赶到学校,临进教 室才发现脚下穿的竟是两只不一样的鞋。精神之紧张, 由此可见。入住医院以后,还在病床上修改教学计划, 指导研究生修改论文,忙个不停。当所有这些告一段 落,她已非常衰弱,可能预感来日无多,尽管忍受着 疾病和治疗的折磨,还想利用她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 时间,把过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 留为纪念。
• 这本书的独特这处也在于作者把自己的情感 表达的深沉而又感人,使读者的心也跟着加 快跳动,紧张、怀疑、害怕、伤心、高兴等 情感随着情节发展而产生。
钱媛在牛津时给父母拜年
钱媛病中给自己的父亲钱钟书写的 信,字很可爱,情很真切
钱媛给父亲钱钟书的画像.
钱媛给父亲钱钟书的画像,1981年1 月5日,钱钟书如厕时读书
读完《我们仨》,仿佛是随着杨绛女士的脚步经历了整个人 生。也重新认识了钱钟书先生,看到了大学者、大作家也有 笨拙、调皮的一面。也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学的人也要似 平常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们和常 人不同之处,就是那一份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以平常心面 对的超然心态。这恐怕就是他们能够专心做学问的根由吧。 读了这些文字,这种超然心态便了然于心底,深感名利不过 是过眼云烟
120702201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们俩老了
• 我和钟书老了,行动开始不方便,视力也开始下 降,看东西都模模糊糊的。夜里睡觉把被子掖好 了,年纪大了受不住风寒。我夜里不断做着一个 梦,梦见我走丢了。原先还看得见你,怎么一转 身就不见了。你别吓我,你知道我胆子小,不敢 走夜路。我陪你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我夜 里吓得醒过来,推推身边的钟书。他倒是睡的挺 实在的,钟书跟我说,他也老做这梦,这是老年 人的梦,他不会丢下我一个人的。
• 对坐看书,相伴散步,撒娇,胡闹,一个像长不大的痴儿, 一个似不谙世事的懵懂处子,两个人真是绝配。搬家,做 饭,交游,读书,点点滴滴都闪着快乐与自在的亮光。哪 怕回到了多灾多难的祖国,这种乐趣都未曾减少。圆圆的 出生,粉嘟嘟生命的降临,彻底让他们仨凝结在一起。几 十年的时光缓慢流淌,岁月的痕迹爬上了脸庞,但这种情 愫,这份眷念,从未减少过。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是 真的老了,我开始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他们仨散了
• 这仿佛是一段嵌在水晶里的画片,日光照在上面,白墙上折射五彩斑 斓的图画。你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或许杨绛先生有了感应, 感应到他们仨在她和钱钟书先生的人生末年会有这一出生离死别的悲 剧。他们仨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但在一起的时候,总是那 么温馨。生活就像是池塘,我们都是生活在池塘里的鱼儿。池塘里掉 落一颗小石子,搅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 钱媛走了,钟书也走了,这世上在不会有那个高高大大的书呆子让杨 绛喊钟书了,再没有那个胖嘟嘟的圆圆像妈妈一样体贴照顾杨绛了。 生活里再没有三个人的故事,池塘里再没有三尾衔尾弄趣的小鱼儿了。 杨绛怕“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这怕终究是到来了。
他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 他们三个人都是学人,淡泊,与世无争,只愿守着自己的 爱相依相偎。这世界多烦乱,人生多无奈,匆匆岁月如白 驹过隙,怎能把它花在不爱的人、不爱的事儿上。杨绛和 钱钟书都爱读书,尤其钱钟书先生,爱书成痴。在中国, 在牛津,在巴黎,两个人的甜蜜时光,一对学人的简单不 失乐趣的生活在上演。
我们仨
杨绛
• 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 月17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 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 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
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
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 吉诃德》等译著,2019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 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 边上》。
• 池塘是死水,生活的主旋律也是平淡,但鱼儿在水里总会游来游去, 找寻自己的快乐,经历自己的伤悲。那些波折、那些磨难,都如同一 颗颗小石子投入水面,溅起的水花让我们有了离别、悲伤,有了埋怨、 伤感、不理解,但他们仨之间的感情闹不可破,又柔若无骨,如同水 波荡漾,安静温柔的抚慰那些溅起的小水珠,一切归于平淡,归于相 知相守的不离不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