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治理编制规程
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一、定义
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以下简称整治报告):指根据政府部门发布
的行业指导性文件,和集合地质地貌特征、气候资源、土地基础资源
状况、土地利用状况、规划资源、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建设等多方面
信息资料,结合实际发现的问题,对土地整治项目的有关工程作出的
相关咨询设计的文字性陈述和图文总汇,如调查报告、评估报告、施
工设计方案、经济评价、实施方案等记载。
二、报告编制要求
1、设计报告必须具备专业性、规范性、可行性;
2、报告应按照国家及主管部门标准相关规定进行编制,按照项目规模、大小及特殊性等实际情况,细化到位;
3、设计文字应充实丰富,并把握到位,关键内容应该突出,客观地反
映出项目的定位、建设效果及其与现有设施在整体规划和综合效益上
的协调发展关系;
4、设计图表应有范例,可以直观详细形象地对设计方案、设施联系及
特殊性等进行表示及说明。
三、命名规范
1、报告文件命名力求与其单位统一;
2、文件命名均按照“项目名称+整治报告”的形式编排;
3、文件应使用"中文(拼音)+日期+版本号"的命名规范;
4、文件编码使用UTF-8编码;
5、文件文档后缀为DOCX或DOCX;
6、文件的文字大小均采用正文字号14号。
四、审核要求
1、审核机构应专业文员人员完成,并由部门主管审批;
2、审核人员应审查报告内容全部,包括技术规范性;
3、针对整治报告内容需要进行修改的,报告拟稿人应及时做出修改;
4、对无法符合要求的报告文件,应进行多次审核,保证内容安全合法;
5、审核通过后,发文部门应及时将正式声明扫描档存放至本部门电子
文件管理系统。
坡耕地整治方案
坡耕地整治方案1. 简介坡耕地是指具有一定坡度的农田,由于坡度大、土壤薄、水分易流失等特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提高坡耕地的利用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方案。
2. 整治目标•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持能力•提高坡耕地的水分保持和供水能力•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3. 整治措施3.1 林草复合种植林草复合种植是通过在坡耕地上种植适宜的树木和草类植物,形成一层覆盖作物层,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保持的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 - 选择抗旱、耐瘠薄土壤的树种和草类植物,进行适宜的种植布局。
- 做好防坡保护林,培育形成密闭的植被覆盖层,防止土壤侵蚀。
- 定期进行修剪和疏伐,保持林冠的透光性,提高植被对雨水的拦截能力。
3.2 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指通过建设排水沟、梯田等设施,改善坡耕地的水土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具体措施包括: - 在坡耕地上修建梯田,减缓坡度,减少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 在梯田之间修建排水沟,收集并引导水流,避免积水导致的水土流失。
- 建设坡耕地整地系统,包括梯田耕地、排水沟、防渗灌溉和防渗灌溉系统,提高坡耕地的利用效益和保护效果。
3.3 合理施肥措施坡耕地的土壤肥力一般较差,需要进行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具体措施包括: -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农作物需求,科学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
-采用有机肥和矿物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
- 利用秸秆、农作物残留物等进行堆肥,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3.4 科学灌溉管理坡耕地水分供应不稳定,容易发生干旱和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科学的灌溉管理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
具体措施包括: - 根据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需求,科学制定灌溉计划,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
-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减少水分损失。
- 组织农民学习灌溉管理知识,提高灌溉技术和管理水平。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二)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中,产业结构改革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减少农业对坡耕地的侵蚀,提高土壤保持能力,从而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实施背景: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坡耕地,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这不仅损害了农田生产能力,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需要通过综合治理来恢复和保护坡耕地的水土资源。
工作原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产业结构改革来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减少对坡耕地的破坏。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减少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风险。
2.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产业,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减少对坡耕地的侵蚀。
3. 加强土壤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土壤保护工作,提高坡耕地的土壤质量和保持能力。
可以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如梯田种植、轮作休耕等,减少土壤侵蚀风险。
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措施,并确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2.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和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加强土壤保护工作:加强对坡耕地的土壤保护工作,推广合理的耕作措施,提高土壤保持能力。
4. 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建立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治理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适用范围:该综合治理方案适用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的地区,特别是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
创新要点:1. 通过产业结构改革来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介绍
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介绍坡耕地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耕地类型之一,由于其地势较为陡峭,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等问题,对于土壤保持和农业生产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有效治理坡耕地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各地陆续推出了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
一、技术要求及目标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减少植被破坏,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具体的技术要求如下:1.环境适应性: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应该适应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有效解决各个地区的特殊问题。
2.生态友好性:治理措施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
3.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治理技术应便于实施,投入少,收益大,对农民来说是可行的,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长效性:治理技术应该具备长期稳定效果,不会因为长期的耕作和气候等因素而失效。
二、典型治理技术1.梯田化:坡耕地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采用梯田化种植的方式,通过在坡耕地上修建梯田,减少水流冲刷的力度,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同时,梯田化种植也利于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利利用效率。
2.植被恢复:在坡耕地上大力推广植被恢复工作,通过栽种草坪、灌木等植物,覆盖裸露地面,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在选择植物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品种。
3.构建沟系:通过合理构建坡耕地上的沟系,提高水流速度,减少水流冲刷。
同时,沟系中的流水还能够起到排水的作用,减少积水对植物根系的打危害。
4.施肥措施:坡耕地的肥力通常较低,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可以采用粪肥、绿肥和化肥的混合施用,合理调配养分供应。
同时,要注意施肥的时间和方式,避免养分流失和土壤侵蚀。
5.水土保持工程:合理开展水土保持工程,采用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结合的方式,如堰塞坝、拦河坝等,修建在主要河道之上,减少河流冲击区域的水量和流速,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2024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2024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规程一、前言1.1编制目的本规程的编制目的是为了规范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的编制工作,确保报告的质量和完整性,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指导。
1.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二、编制要求2.1编制程序(1)项目启动:确定土地整治项目,确定编制规划设计报告的需求和目标。
(2)前期调研: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区域特点、土地利用现状、资源环境条件等进行调查研究。
(3)方案设计: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土地整治方案。
(4)编制报告:根据方案设计,编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5)审核评审:对编制完成的报告进行审核评审。
(6)报批公示:经审核通过的报告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并进行公示。
(7)完善报告:根据审批和公示结果,完善报告内容。
(8)最终报告: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形成最终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2.2编制内容(1)项目概况:说明项目的背景、目标等。
(2)区域特点:对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区域的地理、气候、人口等特点进行描述。
(3)土地利用现状:对土地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描述,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质量状况等。
(4)资源环境条件:对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描述。
(5)方案设计: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土地整治方案,包括工程设计、投资估算等。
(6)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和分析。
(7)风险评估:对土地整治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分析。
(8)编制规范:按照相关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指南进行编制。
2.3报告编写要求(1)报告内容要清晰、准确、完整。
应使用规范的科技术语,避免使用口语化和模糊化的表述。
(2)报告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包括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3)报告的陈述要客观、中立,避免主观性和个人偏见。
(4)报告的表格、图表等应清晰、易读,方便读者理解。
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的设计原则与要求坡耕地是指山区地势较陡峭,土地坡度大于25°的农田。
由于坡耕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其面临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更为严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的研究和探索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设计原则1. 生态环境优先:在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的设计中,要始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首要原则。
在治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环境破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 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应当充分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方案,实现土壤水分、营养元素等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压力。
3. 综合治理与分类施策结合: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埂的土壤类型、水土流失程度等因素,实施综合治理和分类施策。
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针对性地治理不同类型的地埂问题。
4. 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的设计要具备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即实施起来方便,并且经济成本可控。
只有具备这两个特点,才能够实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二、设计要求1. 土壤保持措施:在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中,土壤保持是首要任务。
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修筑地埂、林地草地复合植被等。
通过有效的措施,减少土壤侵蚀速度,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
2. 水土保持与水资源管理:要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
例如,采用沟道拦截措施、梯田建设等,控制坡耕地流失。
3. 营养循环利用:在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的设计时,要考虑土壤中的营养循环利用。
例如,采用有机肥料的利用、深根作物的种植等,提高土壤的肥力。
4. 预防化学物质污染: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避免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5. 坡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坡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治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土地整治设计报告编制规程一、概述土地整治设计报告是土地整治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和编制报告的活动。
土地整治设计报告的编制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效果和效益。
本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土地整治设计报告的编制工作,确保报告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土地整治工程的质量。
二、编制程序土地整治设计报告的编制程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调查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自然环境调查等。
通过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 规划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包括土地整治的目标确定、规划方案设计、设计参数计算等。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编制报告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将规划设计的结果整理成土地整治设计报告。
报告要包括项目概况、调查研究情况、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参数计算结果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4. 报审审批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将编制完成的土地整治设计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和审批。
审查和审批的内容包括报告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
在审查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提出修改意见,报告编制人员需要根据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并重新提交。
5. 报告印制阶段在经过审查和审批后,需要将最终通过的土地整治设计报告进行印制。
印制的报告要符合报告编制规范要求,包括格式、字体、图表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还需要保证印制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三、编制要求1. 技术依据土地整治设计报告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以科学的技术依据为基础进行。
对于有关技术参数的计算和分析,应采用准确可靠的方法和工具。
2. 数据质量土地整治设计报告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来源清晰明确。
对于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处理过程,应当有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并进行必要的校验和审核。
坡耕地治理技术规范生态路沟技术
ICS13.080.99P85 DB江西省地方标准DB XX/ XXXXX—XXXX坡耕地治理技术规范生态路沟技术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rosion control of slope land – Technique of ecologicalroad-channel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西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洁、叶忠铭、陈晓安、汤崇军、沈发兴、郑太辉、肖胜生引言我省传统坡耕地开发利用面广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路沟分离导致增加耕地占用。
生态路沟技术一种坡耕地上低投入、高效率保护耕地面积的可持续利用技术。
与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相比,生态路沟的投入较低,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节省耕地面积的作用,成为坡耕地耕作区域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
坡耕地治理技术规范生态路沟技术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坡耕地生态路沟的术语和定义、生态路沟设计、生态路沟构建、生态路沟效益及生态路沟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红壤丘陵区坡耕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SL/T 246 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生态路沟 Ecological road-channel生态路沟上铺设有草被层,生态路沟内侧沿坡壁方向种植拦截泥沙的植物篱,坡壁与水平面存在一定夹角,实现生态路沟面壁植被生态化处理。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四)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产业结构改革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实施背景、工作原理、实施计划步骤、适用范围、创新要点、预期效果、达到收益、优缺点和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一、实施背景坡耕地水土流失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农业经营和生产方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进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二、工作原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选择适合坡耕地的经济作物,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侵蚀。
2. 推广水土保持措施:采取梯田种植、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林带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3.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将坡耕地打造成农业生态旅游景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计划步骤1. 调查评估:对坡耕地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确定治理重点和治理方向。
2. 制定治理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
3. 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投资、农民自筹等方式筹措治理资金。
4. 实施治理措施:按照治理方案,实施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广水土保持措施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等措施。
5. 监测评估:定期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治理措施。
四、适用范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适用于我国各地的坡耕地区域,尤其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1. 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和经济激励等方式,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侵蚀。
3. 强化政府管理和监督:加强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
将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类似 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项目的优势和不足 。
实地调查法
01
现场踏勘
对项目区进行实地踏勘,了解项 目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水资源 等自然条件。
调查访谈
02
03
问卷调查
与当地政府、群众代表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土地整治项目的态 度和意见。
对当地群众进行问卷调查,了解 他们对土地整治项目的需求和期 望。
专家咨询法
专家论证
邀请土地整治领域的专家对项目进行论证,提 出意见和建议。
专题研讨
组织专题研讨会议,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对项目进行深入研讨。
咨询评估
委托专业的咨询评估机构对项目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和建议。
05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 报告编制要求
报告格式要求
统一格式
报告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排版,包 括标题、目录、正文、附录等部分。
字体字号
报告的字体和字号应符合规范,一般 采用宋体或仿宋体,字号根据内容的
重要性进行适当调整。
图表要求
报告中应使用图表、表格等形式对数 据进行展示,图表应清晰、简洁,表
格应规范、完整。
报告内容要求
全面性
报告应全面反映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情况,包括项目背景、 目的意义、技术方案、经济分析等方面。
专家评审
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评审,对报告内容、技 术方案、经济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修改完善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提高报告质量和水平。
最终审查
对修改后的报告进行最终审查,确保报告符 合土地整治项目的要求。
报告批准程序
提交申请
项目单位向相关部门提交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申请。
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方案详细
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方案详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方案(审定稿)目录1 综合说明 (1)1.1项目背景 (1)1.2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 (3)1.3项目区概况 (5)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6)1.5施工组织设计 (7)1.6监测及技术支持 (7)1.7项目管理 (7)1.8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8)1.9效益分析 (8)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11)2.1项目背景 (11)2.2设计依据 (14)3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 (16)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3.2建设目标 (18)3.3项目区选择及建设规模 (19)4 项目区概况 (20)4.1自然概况 (20)4.2社会经济情况 (23)4.3耕地现状 (24)4.4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 (28)5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30)5.1水土保持分区 (30)5.2总体布置 (30)5.3措施设计 (31)5.4措施数量 (39)6 施工组织设计 (43)6.1工程量 (43)6.2施工条件 (43)6.3施工工艺和方法 (43)6.4施工组织形式 (44)6.5施工进度 (45)7 效益监测与技术支持 (47)7.1效益监测 (47)7.2技术支持 (47)8 项目管理 (48)8.1项目建设管理 (48)8.2项目运行管理 (52)9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53)9.1投资概算 (53)9.2资金筹措 (57)10 效益分析 (60)10.1基础效益 (60)10.2社会效益 (60)10.3经济效益 (61)附录A:附表(附表1—附表12)附录B:附件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某县马营项目区(2015年)专项建设方案投资概算书附录C:附图附图一:项目区地理位置图附图二:项目区坡耕地现状图附图三:项目区项目总体布置图附图四:项目区梯田典型设计图附图五:田间道路及排水沟典型设计图1 综合说明1.1 项目背景1.1.1项目来源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坡耕地
工程特性表1 综合说明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陇南市政府所在地,介于东径104°34—105°38′,北纬32°48—33°43′。
东临康县、成县;南接陕西宁强、四川青川、本省文县;西与宕昌、舟曲毗连;北靠西和、礼县。
公路交通东距陕西略阳184km,南抵四川成都524km,西到省会兰州450km,北至天水市280km。
全区南北长100.8km,东西宽76.2km,土地总面积4683km2,折合702.46万亩。
我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条件脆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项目区坡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 86.17 %,人口密度 274 人/km2,由于坡耕地面大量大,人口密度大,实施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坡耕地有效保水、保土、保肥、能提高土地的单位生产能力,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既有改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也增加项目区粮食产出,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将起到良好推进作用。
我局组织专业调查队,深入全区对所有乡镇、村社,进行了坡耕地全面摸底。
通过对现有人均梯田的产出效益对比分析,选择项目区,其原则是:一是按照轻重缓急,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活底下,人口密度大村社。
二是选择土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尽可能集中连片的村社。
三是选择群众要求迫切,建设积极性高且有一定的治理经验的村社。
四是首先选择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村社,把梯田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项目根据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实施方案内容参照《甘肃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编写提纲》以及陇水保(2011)56号文件下达的年度各项建设任务及投资规模编制了本方案。
推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 T
第一篇保水保土耕作法1 范围本篇规定了坡耕地上采取保水保土耕作方法的分类、适应条件和具体作法。
本篇适用于全国各地的水蚀地区和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
2 基本规定2.1 保水保土耕作法在坡耕地上,结合每年农事耕作,采取各类改变微地形,或增加地面植物被覆,或增加土壤入渗,提高土壤抗蚀性能,以保水保土,减轻土壤侵蚀,提高作物产量的耕作方法。
2.2 保水保土耕作法的分类2.2.1 第一类,改变微地形的保水保土耕作法,主要有:等高耕作、沟垅种植、掏钵(穴状)种植、抗旱丰产沟、休闲地水平犁沟等。
2.2.2 第二类,增加地面植物被覆的保水保土耕作法,主要有:草田轮作、间作、套种、带状间作、合理密植、休闲地上种绿肥等。
2.2.3 第三类,增加土壤入渗、提高土壤抗蚀性能的保水保土耕作法,主要有: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留茬播种等。
2.3 在实施保水保土耕作法之前,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坡耕地治理的全面规划。
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降雨等条件,分别设置各类梯田、保土耕作法和坡面小型蓄排工程。
对25°以下未修梯田的坡耕地,采用保土耕作法进行治理。
2.4 采用保土耕作法的同时,在坡耕地内部及其上部外侧,需设置坡面小型蓄排工程,防止外水进入。
2.5 每一种保土耕作法的具体作法与有关规格尺寸,各有其不同的适应条件;应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土质、降雨和农事耕作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
3 第一类保水保土耕作法结合农事耕作,改变坡耕地的微地形,使之既能容蓄雨水又能便利耕作,以减轻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
3.1 等高耕作(也称横坡耕作)3.1.1 我国北方干旱少雨地区,耕作方向要求基本沿等高线,以有利于保水保土。
我国南方多雨且土质粘重地区,耕作方向应与等高线呈1%~2%的比降,以适应排水,并防止冲刷。
在横坡耕作基础上采取的沟垅种植、休闲地水平犁沟等措施,其沟垅方向都照此原则处理。
3.1.2 将原有顺坡沟垅改为横坡沟垅时,应先经过耕翻,再进行横坡耕作,形成新的横坡沟垅。
最新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编织依据第二章施工准备一、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有关说明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说明三、施工场地布置四、施工通讯五、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六、施工组织机构的设置及任务划分七、总体工期安排八、施工机械配置第三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一、前期测量二、坡改梯工程(一)土方开挖(二)土方回填(夯填)(三)砌石工程(四)砼工程施工方法(五)钢筋制作安装(六)浆砌条石渠(七)山坪塘施工(八)石板生产路第四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一、本工程的质量目标二、质量管理的措施三、作业人员培训制度四、三检制度五、质量保证措施六、技术措施七、管理职责八、物资采购与管理九、施工过程控制十、检验试验及设备控制十一、不合格品的控制十二、纠正和预防措施第五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一、安全目标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三、安全生产保证措施四、临时用电安全措施第六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一、环境保护目标二、环境保证体系三、环境保护措施四、降低噪音环境保护第七章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一、工期目标二、工期保证体系三、工期保证措施第八章资源配备计划第九章技术负责人及其他主要人员第十章施工设备第十一章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第十二章项目管理机构主要人员配备第十三章民工工资保证措施一、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几项基本措施二、为了保证农民工工资,我公司做了多项保证措施三、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承诺第十四章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十五章关键工序、复杂环节重点第十六章有必要说明的其他情况一、雨期施工二、冬期施工三、管线保护和其它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附件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附件二、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附表六、临时用地表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编织依据一、工程概况xxxx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地点位于XXX,计划工期为120日历天;工程质量符合国家现行合格标准。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三)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改革。
坡耕地水土流失是指在坡度较大的耕地上,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为了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需要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方案。
一、实施背景坡耕地水土流失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量坡耕地被开垦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农田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必要制定综合治理方案,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出发,解决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
二、工作原理该综合治理方案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坡耕地资源,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先选择适合坡耕地的经济作物,降低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减少流失风险。
同时,合理安排作物轮作和休耕,保证土壤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和积累养分。
2. 推广农业生态技术:引入生态农业技术,如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降低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水能力。
3. 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在坡耕地上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沟壑治理、防护林带等,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三、实施计划步骤1. 调查评估:对目标区域的坡耕地进行详细调查评估,了解水土流失的程度和原因,为后续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 制定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综合治理方案,包括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广农业生态技术、建设水土保持设施等内容。
3. 实施方案:按照制定的方案,组织实施相应的措施,包括农作物种植调整、技术推广和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等。
4. 监测评估:在实施过程中,定期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和预期效果的达到。
坡耕地治理施工方法
坡耕地治理施工方法坡耕地治理施工方法是一种针对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行有效治理的措施。
在我国,坡耕地治理施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对坡耕地治理施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施工原则、治理措施、施工流程和验收标准等方面。
一、施工原则1.科学规划: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种植需求,制定合理的治理规划和布局。
2.综合治理: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治理坡耕地。
3.保护性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原有土壤、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4.可持续发展:确保治理成果长期稳定,实现坡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二、治理措施1.工程措施:包括梯田、梯地、水土保持沟、水土保持坝等工程建设,以改变地形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2.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植被恢复措施,增加土壤抗侵蚀性,提高地表覆盖度。
3.耕作措施:推广等高耕作、免耕、覆盖耕作等现代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降低土壤侵蚀程度。
三、施工流程1.调查与规划:对治理区域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地形、土壤、水文等基本情况,制定治理规划。
2.设计:根据治理规划,进行工程设计,确定工程规模、布局和施工技术要求。
3.施工准备:组织施工队伍,采购所需材料和设备,进行施工前培训。
4.施工: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规范,进行工程建设和植被恢复工作。
5.监测与调整:施工过程中定期监测治理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验收标准1.工程质量:工程设施建设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
2.植被覆盖度:治理区域植被覆盖度达到规定要求。
3. 水土保持:治理后水土流失量较治理前明显减少,达到预期效果。
4.农业生产效益:治理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总之,坡耕地治理施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防治手段。
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保护性施工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我们可以实现坡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陕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原则
与地方政府确定的重点治理、扶贫开发、移民安置、美丽乡村等区域相结合,优先选择社会经济活跃、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沿城、沿路、沿水”地区。
2)规模治理的原则
优先选择坡耕地集中连片、资源充足的地区,便于规模治理,便于促进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关中项目区尽量整片推进,陕北项目区尽量整梁、整峁推进。陕南项目区尽量集中在一个流域或川道内,结合农田堤防,先沟后坡,集中连片治理.
梯田工程:
1)要求相对集中连片。治理区坡度控制在15°以内的缓坡区,以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关中、陕北采用土坎;陕南以石坎(含预制件、土石复合、砍预制块等)为主,石坎比例60%以上,对土质较好,适宜修土坎或采用活立木等植物措施筑坎的区域应减少石坎比例。对治理区内镶嵌的少量旧式台田进行修复,或窄台改宽台适应机械化耕作要求,并提高配套措施标准,与整个治理区形成整体。
(2)陕西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陕水发[2016]35号)
(3)《陕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4)《?地区实用水文手册》
(5)相关资料来源于土地详查资料、统计年鉴及相关区划规划资料。
……
3.1 项目区选择
说明项目区选择的原则,说明项目区选取理由,简要说明选定项目区位置、范围等情况。
3)投资协调原则
按现行投资标准,优先选择坡度较缓、交通便利、资源集中、易于实施的区域。治理区坡度宜控制在 15°以内,陕北地区 15°以上面积不应超过 10%。陕南严格控制在 15°以内,以 10°以内为主,以石坎为主(占比60%以上),宜石则石,宜土则土,土石坎结合;为利于排水和合理降低造价,石坎田面不统一要求水平,可保留 3°左右坡度;项目区内适宜修建土坎梯田的坡耕地资源量不得少于 50%。
坡耕地治理监理细则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监理细则一、综合治理(一)坡面整治工程1、坡改梯工程(1)质量要求a坡改梯应做到集中连片,坡改梯区的总体布局(包括坡改梯区位置、道路与小型蓄排工程)、田面宽度、田坎高度、田边蓄水埂等,其规格尺寸应符合规划、设计要求。
b、水平梯田应做到田面水平,田坎坚固,田边应有宽1m左右的反坡。
d、暴雨中田坎(田埂)被冲毁处已及时修补复原。
e、石坎梯地所用石料应新鲜无风化,具有一定的强度。
(2)测定方法1)规格尺寸的测定。
a、田面宽度的测定,用皮尺或测绳丈量。
如田面为规整的矩形,在田面中部量一处即可。
如田面不规整,则在田面中部和距两端各约1/5部位,共量3处,取其平均值。
田面宽度包括埂,坎宽度。
b、田面长度的测定,用皮尺或测绳丈量。
如田面为规整的矩形,则顺田坎量其长度即可。
如田面不规整,则在田面最外边、最里边和中部共量三处,取其平均值。
c、田面面积,采取田面平均宽度乘以平均长度算得(以平方米计,最后折合为公顷)。
d、田坎高度和坡度的测定。
田坎高度用皮尺或钢卷尺量测,田坎坡度用手水准(或量斜仪)量。
如一条田坎各处高度、坡度一致,只在田坎中部量一处即可;如不一致,则在中部和距两端各约1/5处,共量三处,取其平均值。
2)水平梯田施工质量的测定a、田面横向是否水平的测定。
一人执木尺立于田面里侧,另一人执手水准立于田边,看尺读数,如读数与仪器高相等,或高差小于1%,则田面水平。
b、田面纵向是否水平的测定。
在田面两端各有一人持水平尺,田面中部一人持手水准,先后向左右两端看尺上读数,如两端读数相等或高差小于1%,则田面水平。
田埂顶部是否水平,采用同样方法测定。
c、田坎是否坚固的测定。
在田坎上取土样测定其干容重达1.3t/m3,或人从田坎上来回走一遍,田坎不坍塌、坎顶无陷坑,即算合格。
3)隔坡梯田质量测定。
其平台部分的规格尺寸、施工质量的测定,与水平梯田相同;其斜坡部分的宽度和坡度,应用皮尺和手水准测量,折算为垂直投影宽度;测定其与平台的比例是否与设计相符。
坡耕地垄向区田技术规范
坡耕地垄向区田技术规范1. 引言坡耕地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土地类型之一,由于其地势较为陡峭,易于发生水土流失。
为了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治理。
本文档旨在制定坡耕地垄向区田的技术规范,以指导农民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农田规划、耕作方式选择及施工操作。
2. 技术要求使用坡耕地垄向区田技术时,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2.1 地形选择选择具有一定坡度(一般为15°-25°)的坡耕地作为垄向区田的建设地点。
地势应相对平缓,土壤肥沃,排水良好。
2.2 垄向区田布局垄向区田应沿坡度方向分布,每个垄向区田之间应设有适当的排水沟,并保持排水沟的清洁畅通。
2.3 地膜覆盖垄向区田应覆盖黑色或透明的地膜,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润,并提高土壤温度。
2.4 垄向构筑垄向区田的构筑应采用回水式,并在田垄两侧设置合理的排水沟,以利于排水。
2.5 施肥措施垄向区田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
应注意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施肥过量和施肥不当造成污染和浪费。
2.6 灌溉管理垄向区田的灌溉应采用滴灌或喷灌技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同时,应合理控制灌溉时机和灌溉量,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7 病虫害防治垄向区田种植作物时,应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及时采取农药和生物防治措施,以保证作物健康生长。
3. 操作步骤实施坡耕地垄向区田技术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3.1 地势勘测选定建设地点后,进行地势勘测,确定田块的坡度、长度和宽度,并绘制垄向区田的布局图。
3.2 地面整理根据垄向区田的布局图,对建设地点进行地面整理,清除杂草和大型石块,使地表平坦。
3.3 垄向构筑根据垄向区田的布局图,在建设地点上进行垄向构筑。
采用回水式构筑垄向,同时,在田垄两侧挖掘排水沟。
3.4 地膜覆盖在垄向区田的田垄上铺设地膜,可选择黑色或透明地膜,将地膜固定在田垄两侧,并保持地膜的平整。
3.5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选用合适的化肥和有机肥,通过穴播或沟施的方式施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本提纲是针对以项目区为单位编制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以县为单位且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应以项目区为单元进行设计,并由多个项目区汇总形成,各项目区实施方案作为附件。
原则上,实施方案应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深度以指导施工。
对地形地貌相对简单的项目区,可以典型设计为基础进行实施方案编制,施工阶段再按图斑逐一进行施工作业设计。
1 综合说明1.1 项目背景简述项目来源、规划依据、工程地理位置、编制过程等。
1.2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简述工程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确定的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1.3 工程区概况简述工程区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技术情况、坡耕地现状及其治理情况。
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简述工程设计原则、深度、工程措施及总体布置。
1.5 施工组织设计简述工程施工条件及进度安排。
1.6 监测及技术支持简述效益监测及技术支持内容。
1.7 工程管理简述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管理模式。
1.8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简述投资概算的编制原则及依据、工程总投资和资金筹措方案。
1.9 效益分析简述效益分析的结果。
附表1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特性表附图1 项目区地理位置图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2.1 项目背景简述项目的来源,实施方案编制过程和背景情况。
2.2 设计依据说明措施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及国家和当地相关规划等。
并说明相关数据的来源。
3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从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坡耕地分布、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人均基本农田、人均拥有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人均收入等方面,论述开展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 建设目标从坡耕地治理程度、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土壤流失控制量(保土量)、人均占有基本农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均收入等方面,提出定量或定性的项目建设目标。
3.3项目区选择及建设规模3.3.1 项目区选择简述项目区选择的原则及项目区选取情况,并对项目区位置、范围、面积及坡耕地面积进行说明。
并简述项目区(工程涉及的乡镇)自然情况、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
3.3.2 建设规模论述坡耕地工程建设规模。
说明梯田建设规模,小型配套工程(包括蓄水池、水窖、截排水渠、涝池等),田间道路(尽量路渠结合,宽度控制在3米左右)、林草措施数量等。
不同区域情况可能略有差异,应结合项目区实际论述项目建设规模。
附表2 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表附表3 项目区农村产业及产值结构情况表附表4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4 工程区概况工程区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区域。
本章主要是分析说明坡耕地及梯田建设的现状以及建设条件。
4.1 自然概况阐述工程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说明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降水、植被、土壤以及耕地资源的基本情况。
分析说明梯田工程建设的有利与不利环境因素。
4.2 社会经济情况简述工程区涉及的行政村情况,包括总人口、农业人口、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贫困人口、劳动力、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经济及基础设施等状况。
说明土地生产力状况与农业总产值、农民经济状况的关系,说明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坡耕地关系,分析梯田建设的有利与不利社会经济条件。
4.3 耕地现状阐述工程区总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基本农田面积、坡耕地面积(不同坡度组成),主要作物、灌溉条件、粮食产量及梯田损毁情况。
并简要说明亟需治理的坡耕地范围(到项目村)、面积。
4.4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阐述工程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效果和问题,今后产业培育开发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目标等。
附表5 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社会经济状况统计表附表6 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产值结构统计表附表7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表附表8工程区坡耕地坡度组成表附图2 工程区坡耕地现状图注1:图件应包含梯田及坡面水系工程设计所需各类信息与要素。
如坡耕地、损毁及需要改造的梯田、村庄、道路、河流、现状蓄水工程等;各地可视具体情况,与总体布置图合并。
5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5.1 水土保持分区工程区坡耕地面积大,涉及不同地形地貌,且梯田设计要求明显有区别时应进行水土保持分区,按不同分区分别进行典型设计。
条件一致或逐图斑设计时可不分区。
5.2 总体布置说明工程总体布置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总体布局。
5.3 措施设计梯田工程原则上应逐图斑进行设计,明确拟建图斑的位置、坡耕地面积、坡度、土壤类型及土层厚度(黄土高原一般不考虑土壤厚度)、梯田型式(土坎、石坎…)、设计要素(田面宽度、田坎高度等)、施工条件、种植主要作物等。
若条件基本一致,可采用梯田典型设计。
典型设计应按梯田型式、坡度、基岩土质土厚等要素进行分类,每一类型选择1~3个有代表性的图斑进行设计。
对于梯田配套工程,包括坡面截排水、蓄水池、田间道路等,可采用典型设计,采用单位面积布设数量(或长度)指标推算确定。
5.3.1梯田工程设计1 新修梯田工程设计1)设计原则及标准2)梯田布置3)田面设计4)田坎设计5)工程量计算2 加固、维修梯田工程设计1)设计原则及标准2)田面维修设计3)田坎加固设计4)工程量计算5.3.2配套措施设计1 蓄水工程设计1)设计原则及标准2)蓄水工程典型设计3)工程量计算2 截排水工程设计1)设计原则及标准2)截排水工程典型设计3)工程量计算3 田间道路工程设计1)设计原则及标准2)道路典型设计3)工程量计算4 其他工程设计1)设计原则2)地埂植物、小冲沟治理等工程设计3)工程量计算5.4 措施数量根据逐图斑设计或典型设计确定梯田及其各类配套措施的数量并列表进行汇总统计。
附表9 工程区现状及治理措施统计表附图3 工程总体布置图附图4 典型设计图注1:采用按图斑设计时,工程区现状及治理措施设计统计表,不需再进行措施汇总;采取典型设计工程区现状及治理措施设计统计表为不同类型典型设计的统计表,措施数量应根据典型设计推算统计得出。
注2:现状及措施图斑宜布置在1:5000~1:10000地形图,并逐图斑标出经纬度。
注3:典型设计图宜按实测1:500~1:2000地形图布设。
6 施工组织设计6.1 工程量计算并汇总工程量。
6.2 施工条件阐述施工交通方案;说明施工机械、燃油、建筑材料来源和供应方案。
6.3 施工工艺和方法明确各类措施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要求。
6.4 施工组织形式明确施工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施工单位施工、专业队施工、农民施工或多种形式结合。
6.5 施工进度明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
附表10 工程量汇总及施工进度安排表7 效益监测与技术支持7.1 效益监测简述工程效益的监测内容和方法。
7.2 技术支持论述坡耕地治理项目的科技推广和能力建设概况。
8 工程管理8.1 工程建设管理说明项目管理机构组成情况,明确组织管理制度,包括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工程合同制、项目公示制、投劳承诺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和工程管护责任制等。
明确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及控制投资的监督管理措施,以及保障项目实施的技术培训等措施。
8.2 工程运行管理明确工程产权或使用权,落实管护责任和要求。
9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9.1 投资概算9.1.1投资概算总述简述工程建设地点、建设规模、措施数量、主要材料用量、施工总工期、概算总投资等。
9.1.2编制原则与依据说明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编制依据、项目划分、计算方法、采用的定额和取费标准以及价格水平年。
9.1.3投资概算分析计算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计算基础单价和工程单价;概算分项投资、工程总投资。
投资概算执行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并附投资概算附件。
9.2 资金筹措提出工程投资的资金筹措比例及方案。
附表11 坡耕地治理工程投资概算总表附表12 坡耕地治理工程投资分部工程概算表注:投资概算其他表格按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执行附件:投资概算报告10 效益分析10.1 基础效益提出蓄水保土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指标。
10.2 社会效益说明项目建设对项目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社会效益。
10.3 经济效益明确效益计算方法、主要指标及参数,明确效益定额、实物效益、农民收益,分析计算经济效益。
附表1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特性表附表2 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表附表3 项目区农村产业及产值结构情况表17附表4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工程区所涉行政村社会经济情况表附表5附表6 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产值结构情况表附表7 工程区所涉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表附表8 工程区坡耕地坡度组成表19附表9 工程区现状及治理措施图斑统计表附表10 工程量汇总及施工进度安排表20附表11 坡耕地治理工程投资概算总表附表12 坡耕地治理工程投资分部工程概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