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上世纪60—70年代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教训与启示
龙源期刊网 上世纪60—70年代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教训与启示作者:来源:《共产党员·上》2016年第07期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遵循客观规律,力避急于求成,在充分开发各项资源基础上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大跃进”中,辽宁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无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积累、多基建,先生产、后生活,工业生产暂时上去了,以后很快又降下来。
由于片面追求钢铁翻番和重工业优先发展,违背了协调发展规律,破坏了农轻重平衡发展的比例关系,造成后来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连钢铁产量也降了下来,结果由于“大跃进”反而导致了大倒退。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辽宁经济社会的进步,使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受阻甚至倒退。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
“大跃进”“反右倾”“文化大革命”等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
各种“运动”打击了敢于说真话、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向党提出批评意见的党员干部,造成了言路堵塞,形成了党内生活中“一言堂”的不良风气,严重破坏了党内民主,也对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造成了危害。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保持社会稳定,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
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受“左”的影响,辽宁在工业战线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和“业务挂帅”,大批“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专家治厂”,把一切借鉴国外经验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都斥之为“洋奴哲学”。
这种大批判造成了经营思想和经济管理的极大混乱,使得各经济职能部门不敢抓业务,企业不敢抓生产,无人敢抓经济效益,企业管理陷入瘫痪,产品质量低劣,浪费惊人,亏损严重,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受到极大影响。
同时,还应该看到,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稳定。
老工业遗址探寻东北的工业遗迹
老工业遗址探寻东北的工业遗迹东北地区是中国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在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老工业遗址逐渐被遗忘和废弃。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这些工业遗迹的保护与探寻,以了解过去的辉煌与挑战未来的可能性。
一、工业遗址的背景和意义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曾经承载着大量的重工业和重要的国家产业。
工业遗址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过去的辉煌,了解工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保护工业遗址帮助我们记住历史,更好地继承和传承工业文化,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东北老工业遗址的探寻1. 沈阳老机械厂沈阳老机械厂是中国第一家三菱联合起来的现代企业,曾经是中国机械工业的骄傲。
如今,这里已经废弃多年,但尚留有些许设备和建筑,仍能感受到曾经的繁华和活力。
2. 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厂是中国最早的造船工厂之一,也是中国造船工业的摇篮。
如今,大连造船厂已经迁至新的场地,但散落在厂区残留下来的老设备和建筑,给人们带来了厚重与历史的沉淀。
3. 鞍山钢铁厂鞍山钢铁厂曾是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摇篮。
如今,虽然工厂已停产多年,但其建筑、设备和历史资料依然存在,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工业化历史的重要窗口。
三、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1. 建立保护者联盟成立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组成的保护者联盟,共同参与工业遗址的保护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工业遗址的完整性和安全。
2. 修缮与恢复对于部分保存完好的工业遗址,应进行适当的修缮与恢复工作,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修缮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始性和真实性,并尽量使用原材料和原工艺。
3. 转型再利用对于一些无法修复或无法保持原有用途的工业遗址,可以进行转型再利用,将其改建为文化中心、创意产业园区或博物馆等,使其能够继续发挥文化和经济价值。
四、工业遗址探寻的意义和价值工业遗址探寻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和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启迪。
01《话说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一章
《话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者:冯连旗高月泽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注:免费使用,引用请注明作者】《话说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一章选择大东北,历史的必然★大东北,这片引无数英雄折腰的黑土地祖国的大东北,那原本是一片疆域辽阔、令人心醉的土地。
鸦片战争之前的东北地区,总面积达219万多平方公里。
约相当于4个法国,6个日本,8个英国,24个葡萄牙……东西走向的外兴安岭,像一幅屏幕遮住了来自北方的严寒。
大兴安岭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然后与小兴安岭在北部携手后折向东南,与长白山系的完达山环抱着东北大地。
绵延数千里的群山上,遍布着茂密的森林。
登高远眺,万木参天,松涛萧萧,黛色如海,穿云遮雾,蔚为壮观。
群山环抱之中,是浸透了油质的沃土。
黑龙江以南,由松花江、嫩江、辽河、大小凌河流域构成的松辽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之一。
肥力很高的黑钙土和冲积土,降水充沛的气候条件,隆冬冰封,夏日消融,提供了各种农作物高产丰收的良好环境。
东北的金矿,从17世纪就已开采。
煤的贮量,也居全国之首。
菱苦土的贮藏,无论质量和数量都居世界之冠。
油页岩的贮量,也占全国的大半。
更有,长白山巅上高达海拔2000余米的天池,镜泊湖吊水楼凌空飞泻的瀑布,黑尔根境龙潭般的五大连池,宁古塔附近绵延起伏20余公里的地下森林,更让八方来客叹为观止。
好一派北国风光!在东北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很早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息和繁衍。
在漫长的岁月中,一些民族融和了,一些民族新生了。
鸦片战争前,东北地区生活着汉、满、蒙、回、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锡伯、苦夷等10多个民族。
他们为东北的开发奉献了自己全部的聪明和智慧。
东北地区历来是华夏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燕国就在东北的南部和西部设置辽东、辽西、右北平3郡。
秦代仍都承3郡制。
到了汉代的公元前82年,除上述3郡外,又增设玄菟、乐浪两郡,另置护乌桓校尉和辽东属国都尉,管理东北少数民族,行政设置更趋完善。
4.四年辽宁地方教案
2、你知道有哪些体坛人物来着辽宁?
3、了解体育代表人物奥运第一人、乒乓之星
了解王楠的体育之路。
4、了解民族体育发展之路
满族赛威呼:满族"赛威呼",是一场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后来出现陆 地赛威呼的形式。比赛时,五人为一队,英中前四人而朝向终点,第五 人朝向起点,四人排列同握两根木杆,第五人独握一根象征舵的木棍。
视频导入,渲染气氛,简单
明了,直奔主题
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化与自然 环境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探寻饮食 习惯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 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
强民族责任感
板
书 设 计
美食资源蕴佳味
萨其马、小鸡炖蘑菇、熬鱼炖茄子、老边饺子
教
了侖
军辽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工业的发展之路,以及振兴东北的战略。
直观感受,更接近生活,
特点。)
老师:这些地形、气候特点促进了我们在农业,
感受家
哪方而的发展呢?
学生:水果、水稻
(老师介绍当地的生产特色。)
老师:苹果、玉米、水稻小麦、髙粱……各种花 卉
老师:随着家乡农业的发展,我们的物产更加丰 富,有好多的上特产闻名全国!(过渡) 二、家乡的土特产(板书)
苹果、梨、桃、樱桃、匍萄、东北三宝
板
书 设 计
乐舞情牵美辽宁
教
了解人文体育精神,感受多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的影响,有着丰富多彩的体冇活动。
感受体坛人物的风采
美食资源蕴佳味第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
重 点
了解体育发展之路
难 点
感受体育人文精神
教学流程
教 学 环 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与发展研究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与发展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指的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这三个省份地理位置相近,资源丰富,曾经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基地。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向内地转移,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与发展正在成为东北地区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东北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的工业重心。
据统计,当时东北地区工业总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的近20%,人均收入甚至比上海和广东地区还要高。
但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和内部管理的问题,东北地区的工业体制逐渐和全国趋同,出现了很多固定化的管理经验和制度死角。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未经处理的破产企业和工业园区。
现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这一动荡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转型和发展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点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其工业结构单一。
该地区的经济主要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这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单一。
在市场需求变化迅速的情况下,单一的产业结构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很难适应新的消费趋势。
此外,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也比较不利。
虽然该地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和钢铁,但却缺乏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与发展选择在经历了近十年的转型过程后,东北地区的工业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式和发展路径。
其中,综合改革和战略调整的方法被认为是这个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式是产业结构调整。
可以针对不同的重点产业进行调整,选择优势产业加强发展,还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来改进经济结构。
东北地区的钢铁、煤炭和纺织业已经开始向高端制造和高科技的方向转型,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二种方式是改善城市环境。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外部环境,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需要与现代产业发展相互配合。
城市环境的改进包括消除城市野蛮生长,减少生活垃圾和空气污染,发展现代化的人居环境等。
建国初期辽宁工业基地的建设
建国初期辽宁工业基地的建设作者:方帆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12期方帆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辽宁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然会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辽宁在一个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新中国的“装备部”。
在这种形势下,重温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形成历程,可以以史为鉴,扬利避弊,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走出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建国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振兴解放初期,发展生产支援全国战争1948年11月2日,辽宁解放,面临的情况是工业满目疮痍,90%以上工人失业,全省工业设备生产能力只剩下日伪时期的20%。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辽宁人民在短时间内大力发展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东北解放区支援关内新解放区100多万吨粮食、150万立方米木材、20万吨钢铁、302万吨其他建设物资。
建国初期,恢复经济发展重工业1950年3月3日,毛泽东视察沈阳时指出,“东北是全国工业基地,希望你们搞好这个工业基地,给全国出机器,给全国出专家。
”从1949年到1952年,国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辽宁工业共投资99948万元,其中对重工业投资8.7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6.93%。
1952年,辽宁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1.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51%),上升到1952年的45.2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7%),四年间共增长2.8倍;平均每年递增56.1%。
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等重工业基本恢复,并进入了工业基地的初创时期。
以鞍钢为例,1950年春,中共中央陆续从华北、华东等地调来500多名县地以上领导干部支援鞍钢,又从中南、华东招聘了500多名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老工业基地----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依托丰富的资源,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目前,东北三省形成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过杰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由于自由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步伐相对滞后,它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1980年辽宁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广东省的2倍,而目前仅为广东省的1/2.东北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也远远不如我国南方沿海地区。
2003年,国家做出重大决策,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之真正融入全国市场经济大潮,使“黑土地”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之后的新型产业基地。
1、在图中找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大庆、鞍山、伊春。
2、结合材料,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3、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目前正在向哪个阶段发展?(4分)4、请从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采取的措施。
(6分)参考答案1、略2、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历史发展早,重工业体系完整;我国经济发展快,工业产品需求量大,市场条件好;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等。
3、工业化阶段,目前正向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发展。
4、资源利用: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培育创新企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依法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等。
辽宁工业
辽宁工业辽宁工业辽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工业发展也是该地区的重要支撑力量。
辽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重工业到如今的高技术制造业,逐步转型升级。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的中部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开发和工业化的省份之一。
辽宁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以沈阳、大连、鞍山等地为代表的重工业开始迅速崛起。
重工业是辽宁工业的重要特点,涵盖了冶金、石化、机械制造等领域。
这一时期,辽宁的工业化进程推动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并且成为了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随着时代的变迁,辽宁的工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升级。
20世纪80年代以后,辽宁工业开始向轻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转型。
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辽宁工业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
这一时期,辽宁的工业发展以轻工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为重点,有效地促进了辽宁工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辽宁工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经验。
辽宁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辽宁工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同时,辽宁还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辽宁工业还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和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辽宁工业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加大了对节能减排的投入。
同时,辽宁工业还积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
当前,辽宁工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东北地区的振兴战略的推进,辽宁工业有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面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全球经济的变化,辽宁工业也需要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综上所述,辽宁工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传统的重工业到如今的高技术制造业,逐步转型升级。
辽宁工业的发展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全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行业计划【发布部门】辽宁省政府【发布日期】2005.01.14【实施日期】2005.01.1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的通知各市委、市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批准,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规划》是指导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宣传《规划》,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激发全省人民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一心一意谋振兴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地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照《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真抓实干,为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2005年1月14日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和省委九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结合辽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义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形成的。
“一五”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辽宁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建材为主的重工业基地。
长期以来,辽宁不仅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而且输送了大批人才和技术,为我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第1章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第1章辽宁⽼⼯业基地的历史沿⾰第1章辽宁⽼⼯业基地的历史沿⾰辽宁省简称辽,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个沿海省份。
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46′之间。
南部为伸⼊我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绵延2920公⾥的占全国12%的海岸线。
隔海与我国的⼭东半岛以及韩国、⽇本相望;陆地部分⾃西向东分别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交界。
按地理位置划分,居东北亚中⼼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
辽宁现有⼈⼝4238万⼈,占中国⼤陆⼈⼝总数的3.3%,⼟地⾯积14.75万平⽅公⾥,占全国⼟地总⾯积的1.5%。
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菱镁矿、⾦刚⽯、硼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位,⽯油、滑⽯等共1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前5位,⼈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业的发源地之⼀。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辽宁就有了纺织、印染、⽕柴等轻⼯业,不久⼜有了机械制造乃⾄军事⼯业;20世纪30年代以后沦为⽇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建国前,初具以钢铁、采煤、发电、炼油为主的⼯业基地雏形。
但是,作为名符其实的现代⼯业基地,则是新中国成⽴以后。
“⼀唱雄鸡天下⽩”,辽宁⽼⼯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共和国的成长壮⼤相随相连。
表1-1 1934年、1940年辽宁地区企业情况表表1-2 1932-1944年辽宁地区主要⼯业产品产量表1949年—1957年:辽宁⽼⼯业基地形成阶段辽宁⽼⼯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的第⼀个五年计划。
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了辽宁在新中国的⼯业基地地位。
1948年11⽉辽宁全境解放。
在此之前,辽宁遭受⽇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当时辽宁的⼯⼚、矿⼭、交通运输和⼤中型商业贸易企业⼏乎全是⽇伪经营的。
⾯对满⽬疮痍的辽宁⼯业,辽宁地区的党委根据党的七届⼆中全会提出的⽤三年时间恢复⼯农业⽣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作。
破茧成蝶: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破茧成蝶: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作者:来源:《共产党员·上》2016年第08期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序幕,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大地。
辽宁这个共和国老牌的工业基地经历市场经济的冲击与洗礼,转轨改制,优化结构,强忍深化改革的阵痛,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在新世纪新阶段迎来了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我刊与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这组稿件,与大家一起走进——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给辽宁的工业企业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使辽宁老工业基地走向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1997年同1978年相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加了3.8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8.9倍。
钢材、原油、水泥、发电量分别增长0.6倍、1.5倍、2.3倍和1.2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市场短缺、自身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仍然承担着较高的指令性计划和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支付了巨大成本,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
钢材、生铁、铝、锌等重要原材料,冶金和矿山设备、起重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变压器、高压开关等重大技术装备,一直大量平价调出,支援全国。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仅这一项价差,辽宁每年就向国家多作贡献30亿元以上。
此外,1980年到1993年,辽宁上缴中央财政1650.2亿元,上解率近50%。
直到1997年,辽宁的税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大大高于全国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
1998-2002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日益深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机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诸如国有企业效益总体下滑、下岗失业人员急剧增加、困难群体比例上升、财政负担日趋沉重等难题集中暴露出来。
为解决这些问题,辽宁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结构调整、外向牵动、科教兴省”三大战略,提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搞好产品精深加工的“两高一深”工业发展方针。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探究
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概况的探究当谈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候,大家都不陌生。
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从形成到发展缓慢再到振兴老工业基地口号的提出,党和全国都在这块土地上花费了很多心思。
今天,东北工业区正在有序的发展和生产,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下面,我将以时间为线索来探讨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历程。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前以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其实从辽沈战役之后就初露萌芽了,当时东北有大量日本关东军留下的工业产品和兵工厂,东北的资源也比较丰富,后来在一五计划中,东北产生了诸如一汽、鞍钢等国营大厂,成为了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后来随着沈飞等高科技产业在东北落户,进一步奠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位。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缓慢东北地区的经济带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我国市场积极体制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民营经济发展滞后。
2.产业竞争能力下降,市场份额逐步萎缩。
2.资源面临全面枯竭,而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缺乏后续替代产业。
3.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我国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对区域经济布局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指导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思想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先后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就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作出系统部署、制定专门政策。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于2007年8月正式发布,标志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进入新阶段。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相结合,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行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的重组。
东北老工业基地
清末 帝国主义(俄日) 建国初期 五年计划(沈阳、长春、哈尔滨、大
连、鞍山、抚顺、本溪、吉林、齐齐哈 尔、大庆等一批重要工业城市)
第一步:实施沿海发展战略
第二步:西部大开发
“第三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 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开始。 2007年发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标志着振兴东北老工业 基地进入新阶段。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水平不高 2、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3、区域经济发展合作机制欠缺,缺乏区域统筹规划 4、资源环境压力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5、城镇就业压力增大,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6、经济增长中的资源与环境压力 · 资源总量压力大 ·资源利用效率低 ·生态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a、主要水域都与不同程度的污染 b、由于长期耗竭性利用,造成黑土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c、草场退化,生态功能减弱(沙化、盐渍化、退化) d、湿地面积剧减 e、采煤塌陷区复垦滞后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建成独立、完整 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 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具有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 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地位和功能,是振兴东北 地区的关键。
2、东北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
3、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必要性)
“东北现象”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历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 轨的过程中,曝露出许多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市 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对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地区 造成了冲击。工业经济现出发展困境,众多国有企业纷纷停 产、减产,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众多职工下岗失业, 形成所谓的“东北现象”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研究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研究1.引言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力优势。
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辽宁老工业基地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的挑战。
本文将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分析当前转型的主要方向和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情况辽宁老工业基地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本溪、抚顺等城市,是中国最早开发和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
其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辽宁老工业基地还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是中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资源依赖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弱和价格下跌的问题;制造业面临着全球竞争的压力和技术更新的挑战。
辽宁老工业基地亟需进行经济转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3.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困难和挑战(1)产业结构调整困难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主要以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在环保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传统的重工业产业在进行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
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将成为制约经济转型的主要瓶颈。
(3)人才流失和人口老龄化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辽宁老工业基地面临人才外流的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资源逐渐减少,成为经济转型的又一障碍。
4.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和路径针对以上的困难和挑战,辽宁老工业基地需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育等途径来进行经济转型。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辽宁老工业基地可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途径,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辽宁――_共和国工业的奠基地(一)
辽宁
——共和国工业的奠基地(一)
文 /李 姝
新中国工业起始于解放战争时期辽 宁工业的恢复发展。辽宁工业第一个恢 复,并成为全国范本,这是辽宁为新中 国工业奠定基业的重要条件。新中国成 立后,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 60%的钢产自辽宁,辽宁为国家建设提 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1952年,辽宁 省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固定资产原 值达46.9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工业品 产量也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高,占 比大幅增长,奠定了辽宁工业大省的地 位。
国徽设计方案确定后,由于时间 紧迫,在国庆一周年时便临时赶制了一 枚木质国徽。然而木质国徽在风吹日晒 后容易变形开裂,因此必须铸造金属国 徽来替换。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是重 要的工业基地,位于沈阳的第一机器厂 (现沈阳第一机床厂)在铸造技术方面 更地落在了沈阳第 一机器厂的身上。
13
经过刻苦攻关,1951年4月,沈阳 第一机器厂的工人们终于提前20天完成 了67枚金属国徽的铸造任务,其中直径 为2米的大型国徽于五一劳动节前被悬 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李姝,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会员,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 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人代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中国 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九一八战争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绘本《国歌 的故事——义勇军进行曲的由来》《真相》《红领巾的故事》。
沈阳是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规模最 大的工业中心城市。沈阳在新中国成立 之初、百废待兴的时候,以艰苦奋斗的 精神成为国家工业的脊梁。小朋友们可 能不知道,天安门上悬挂的第一枚金属 国徽,就是在沈阳铸造的。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7月,
新政协筹备会便开始国徽设计方案的征 集工作。直至1950年6月,在广泛吸收 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梁 思成的设计方案。同年9月20日,毛泽 东主席签署命令,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方案。
老工业基地改革与转型思考
3
经验三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 兴产业,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 能力。
仍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问题一
资金短缺,老工业基地改革与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短缺成为一些地区和城市转型的瓶颈。
问题二
人才流失,由于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而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待遇不佳等原因导致人才流 失严重。
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
企业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内部管理机制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社会公众的利益保障
在改革与转型过程中,需要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避免因改革给 公众带来不利影响。
改革与转型的长远规划与展望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老工业基地的改革与转型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 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避免盲目性和短期行 为。
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产 业的整治力度,推广节能 技术和设备,降低企业能 耗和排放。
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 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 废物减排。
推广绿色低碳技术
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 发和应用力度,推广清洁 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
03
老工业基地改革与转型的实践
成功案例介绍
案例一
辽宁省阜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市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实现了从煤炭城市向绿色转型的成功转变。
转型是老工业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只有通过转型才能实现 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更新和环境保护,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经济发展 的趋势。
转型可以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的 均衡发展。
转型可以提升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促进地区的 创新和发展。
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国家工业化和“三线”建设贡献巨大
龙源期刊网
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国家工业化和“三线”建设贡献巨大
作者:
来源:《共产党员·上》2016年第07期
从1952年至1978年26年间,辽宁地区净上缴中央财政累计约900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对辽宁投入的2.7倍,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此外,辽宁每年调出大批生产资料和产品支援全国经济建设,还支援全国科技人员和职工达数十万人,一些重工行业的骨干企业支援兄弟省、区、市建设了一批新企业。
仅据1965年至1976年的不完全统计,辽宁有30个主要机械工厂搬迁部分设备,承建或支援了内地50多个机械工厂,先后搬迁设备2000多台,支援职工几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50人。
根据中央的安排,辽宁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支援“三线”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到1965年5月,辽宁地区迁往内地和正在迁往内地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共 26个(均列入国家搬迁计划),调出约5万人(其中基本建设队伍近2万人)。
迁建中表现出的高效率、严密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呈现出的意气风发的精神,值得今天我们在各项建设中学习和发扬。
1966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老基地、老企业支援三线钢铁基地建
设的决定》,辽宁省和鞍钢还负责包建攀枝花钢铁基地和贵州水城铁厂。
从筹建、施工到投产,从配备领导班子和技术骨干、提供设备和原材料到承担试验研究工作、提供技术资料和备品备件等,辽宁省和鞍钢全面负责,一包到底。
辽宁省在支援“三线”建设中,体现出全国一盘棋思想和大局意识,发挥了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和作用,输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西南、西北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辽宁――_共和国工业的奠基地(二)
辽宁
——共和国工业的奠基地(二)
文 /李 姝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经过三年 的努力,国民经济渐渐恢复,但工业生 产的恢复,还在艰难境况中刚刚起步。 1955年7月,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 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经全国 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个 五年计划,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 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辽宁承担了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24 项,占总数近1/6,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 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辽宁。“第一 炉钢水”“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第 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艘航母”“第一 台自主研发的通用型普通车床”“全国 第一张境外上市的股票”“全国率先试 点资产承包责任书”……从贡献上看, 辽宁曾撑起全国工业的“半壁江山”, 取得世所罕见的工业奇迹,成为共和国 工业奠基地。
“没有钢铁,便没有国防,便没有 人民的福利,没有国家的富强。”
自新中国诞生起,鞍钢就担负起了 支持国防建设的重任。国庆十周年大典 上,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的“五九式”坦克,全身披挂的装甲钢 板,就是由鞍钢研制出来的。
鞍钢,是英雄模范辈出的地方, 70多年来,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鞍 钢集团大力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 神、工匠精神,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 优质钢材,更培养了企业级以上劳动模 范7600多人次,其中124人次荣获全国 劳动模范称号。孟泰、王崇伦、雷锋、 郭明义……他们的模范事迹和精神,引 领和激励一代又一代鞍钢人,是全国人 民学习的榜样。他们植根于工人群众之 中,成为工人中的先进代表,他们同所 有鞍钢人共同撑起了共和国的钢铁脊 梁。
李姝,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会员,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 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人代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中国 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九一八战争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绘本《国歌 的故事——义勇军进行曲的由来》《真相》《红领巾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辽宁省简称辽,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
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46′之间。
南部为伸入我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绵延2920公里的占全国12%的海岸线。
隔海与我国的山东半岛以及韩国、日本相望;陆地部分自西向东分别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交界。
按地理位置划分,居东北亚中心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
辽宁现有人口423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3.3%,土地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
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菱镁矿、金刚石、硼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首位,石油、滑石等共1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前5位,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辽宁就有了纺织、印染、火柴等轻工业,不久又有了机械制造乃至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建国前,初具以钢铁、采煤、发电、炼油为主的工业基地雏形。
但是,作为名符其实的现代工业基地,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一唱雄鸡天下白”,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共和国的成长壮大相随相连。
表1-1 1934年、1940年辽宁地区企业情况表表1-2 1932-1944年辽宁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1949年—195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阶段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立了辽宁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
1948年11月辽宁全境解放。
在此之前,辽宁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当时辽宁的工厂、矿山、交通运输和大中型商业贸易企业几乎全是日伪经营的。
面对满目疮痍的辽宁工业,辽宁地区的党委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恢复工农业生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国家先后投入14.5亿元,将日伪经营的工厂、铁路、矿山全部没收,组建了574个国营企业,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而后,通过企业内部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短短3年,辽宁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基于辽宁的工业基础,国家把辽宁作为工业化重点省份予以倾斜。
在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辽宁占了24项,其中钢铁工业2项(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有色金属工业2项(抚顺铝厂、杨家杖子钼矿),煤炭工业8项(阜新新邱竖井、阜新平安竖井、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抚顺东露天煤矿、抚顺老虎台斜井、抚顺西露天煤矿、抚顺胜利斜井、抚顺龙凤竖井),电力工业3项(抚顺发电厂、阜新发电厂、大连发电厂),石油工业1项(抚顺石油二厂),机械工业5项(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大连造船厂),国防军事工业3项(一一二厂、四一零厂、四三一厂)。
与24项重点建设工程相配套,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丹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项目625个,改建扩建了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冶炼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
“一五”结束时,辽宁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27.5%,居全国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位。
当时,全国17%的原煤产量,27%的发电量,近30%的金属切割机床,50%的烧碱,60%的钢产量均产自辽宁。
飞机、军舰、弹药等军事工业也占有很高比重。
辽宁成为共和国成立以后,最早建成的全国重化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
1958年—196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初期发展阶段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其间经历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
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偏差,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后来中央及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通过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新恢复了良好发展态势。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中央对辽宁的要求是:不继续大发展,而应以大部分力量帮助其它协作区;本身可以搞一点缺门和地区不平衡的东西,可以搞一点中、小型的加以补充;除支援全国外,还要为农业服务。
据此,这一时期辽宁经济发展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进行必要的填平补齐,大力挖掘企业潜力,更好地支援全国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方针有四条:第一,冶金、机械、重化工、建筑材料等四个重工业部门一般不再搞新建和扩建,主要是向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特别是向高级、精密的方向发展;第二,搞好工业各部门的技术改造,提高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水平,以先进技术装备和优质材料支援全国;第三,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增加轻工业原料和消费品的生产;第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开展综合利用。
这一战略思想确立不久,即被1958年的“大跃进”打乱了,总的战略思想很快转向了“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加快建设速度”。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全省建立起几千个小高炉,全民大办钢铁,1960年全省的钢产量由1958年的338万吨增加到677.6万吨,三年翻了一番,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基建投资增长过猛,总积累率高达60%多。
农业方面刮“共产风”、“浮夸风”,搞瞎指挥。
在生产关系上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否定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批右倾,拔“白旗”,废除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搞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由于决策上的失误,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化,“大跃进”难以继续下去。
“二五”结束时,全省工业总产值重新回到1957年水平,农业总产值则比1957年还低14%。
城乡人民收入减少,消费品极度匮乏。
“二五”结束前夕,中央及时调整了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偏差,决定开展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核心的国民经济调整,并颁布了“农业六十条”和“工业七十条”。
在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引下,辽宁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主要措施有:对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长期亏损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三年时间共裁并企业2000多个,精简职工100多万人,减少城市人口160万人;降低积累率,调整基本建设投资方向,提高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农业以及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全党大办农业,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调整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农民种自留地,开放集市贸易;积极发展轻工业,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
经过三年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再展“一五”时期的雄风。
1963年到196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3%,粮食产值1965年比1960年增加了近一倍,工农业总产值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此期间,辽宁研制生产出全国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
1965年同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的1957年相比,钢和钢材产量增长72%,生铁产量增长40%,原煤产量增长76%,发电量增长1.6倍,原油加工能力增长3.6倍。
同时电子、纺织、新型化工等新兴行业开始崛起,基本形成了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1966年-1978年:文化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辽宁老工业基地如同全国各地一样,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影响下,工人罢工、学生停课,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特别是1967年到1968年这两年,全省工业生产不升反降,1968年比1965年工业总产值下降了6.3%。
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生产速度放缓,经济效益低下,职工工资下降,人民生活困难。
十年动乱期间,也是“三五”、“四五”这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年均维持在6.4%,低于“一五”和三年调整的增长速度,同时也低于当时全国的增长速度。
其中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只及“一五”时期的一半,固定资产支付使用率比“一五”低26%,国有企业职工人均货币工资比1957年下降11%,农村人口每人每年分配的粮食比1957年减少40斤。
尽管如此,由于广大职工的抵制和斗争,辽宁的工业建设在逆境中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期间,辽宁工业投资175.9亿元,建成重点项目222个,新增固定资产105亿元,包括在鞍钢新建了全国最大的11号高炉,在本钢新建了第二炼钢厂和歪头山铁矿,开发建设了辽河油田及产量居全国前列的辽河化肥厂和辽阳石油化纤公司。
1979年-199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体制转轨阶段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辽宁老工业基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由于辽宁老工业基地集中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最早最为彻底的地区,所以辽宁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原有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1979年辽宁开始实行以放权让利为主的企业改革,直到1984年,先后为企业下放了110项权利;此后,又在214户大中型企业中进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1986年在全省1400户企业中推广;从1987年起,以“两权分离”为重点,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国有小企业则大面积推行租赁经营。
辽宁是全国国企改革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
1984年6月,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企业的先河;1986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告破产,成为全国企业破产第一例;1987年,本溪市涌现出影响全国的关广梅集团全行业租赁经营的典型。
与企业改革相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计划、投资、价格、财税、金融、外贸、外汇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也相继展开。
按阶段划分,1978年到198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调节手段并存阶段,亦称双轨制阶段;1989年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是明确市场取向改革阶段,亦称并轨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为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到1997年,辽宁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以价格体制为例,90%的商品价格全部放开,95%的工业消费品由市场调节。
全省建成各类商品贸易市场3000多处,1997年成交额达1400亿元。
与企业改革相适应,省委于80年代初提出“奋发图强,振兴辽宁,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构想,为此制定了以改革促改造,以开放促开发的“两改两开”战略方针,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史上,首次把对外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提到战略高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久,辽宁就开始利用外资,1983年办起第一家合资企业,1984年大连成为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1988年国家正式批准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地区扩大到9市16县。
与此同时,省委很快提出“一抓三带”的方针,即抓对外开放,带动经济体制改革,带动老工业基地改造,带动辽西北落后地区开发建设,对外开放的思路非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