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摘要: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个产业集群概念,目前正处于实施“沿海经济带”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等战略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从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入手,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主导;产业结构优化;企业集聚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特点
第一,从优势产业看,多集中在资源的开采、加工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
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
辽宁在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石油开采加工、船舶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从产业群发展阶段看,虽然辽宁某些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比如辽宁中部中心城市沈阳的汽车产业,大连的软件外包业等都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辽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
可以说辽宁的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完成了产业集中,即宏观层面的或者广义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更加地域化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还在发展过程中。
第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致使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
辽宁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率先开放的大连,经济发展凭借制度创新及优惠政策的支持,逐步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总量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
而辽西部分地区经济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部分地区甚至仍未摆脱贫困,这充分体现了区域政策的巨大效应。
第四,与地方优势禀赋相吻合。
辽宁工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3个领域。
在重点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船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等)最多,达到18个,占产业集群总量的36.7%。
其他产业的集群数量分别为:石化行业5个,冶金行业4个,建材行业4个,农产品加工业3个,纺织行业6个,海洋产业5个,能源产业4个。
这些产业集群大都秉承比较优势原则,主要围绕地区主导优势产业的孕育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二、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集群规模有限,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面尽管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但规模尚小、链条尚短。
目前,辽宁63%的产业集群规模集中在10-100亿元区间,产业集群平均规模只有30余亿元,超百亿元的集中区域性产业集群尚不足10个。
第二,集群内企业性质结构不合理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
因历史原因,辽宁原有的企业聚集群落,到目前为止仍然主要是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企业。
据统计,辽宁的国有经济比重在70%以上。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
国内外集群化发展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及非公有企业是形成产业集群最活跃的成份。
辽宁中小企业总体发展速度不快、水平低,对全省高新技术推动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还不大,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所制约。
第三,集群发展初级阶段的“聚”而不“群”现象突出。
辽宁产业集群内企业虽然集于一地,但大多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
所谓集群大多仅仅是企业空间的集聚。
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
集群内社会分工和合作网络不健全,使得产业链缺乏整体设计和战略,如此会极大限制产业集群化的成熟发展。
第四,相关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辽宁主导产业的自身配套生产功能欠缺,众多产业的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信息平台、合理物流、政府服务等系列配套支撑薄弱。
均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有负面影响。
就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总体而言,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导致与第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金融保险等产业比较薄弱,致使产业价值链脱节,主干企业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区域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第五,市场一体化程度低与无序竞争并存。
辽宁省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市场化指数方面,与其他发达省分地区相比仍比较落后。
行政区划的锁定导致市场分割。
“各自为政”、“行政分割”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动以及区域间专业分工的发展。
这也是集群的规模难以做大、集群本身难以走向高端的体制性障碍。
同时,集群内产业行业结构不完善,多为进入壁垒低、档次低的制造业,致使集群内企业竞争无序,集群内耗严重。
三、辽宁升级优化产业集群的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政策面制定上升级优化产业集群的作用。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辽宁省经济的实际。
目前应加强扶持和升级现存的产业集群,切忌照搬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凭空创建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
在选择集聚路径上,可选择政府主导产业政策,即通过扶持某一产业的主导企业,然后带动上下游企业进驻集群,并借助生产的关联性和地域的
邻近性来带动相关产业的网状发展,扩大集聚的规模,最终形成产业集聚的自强机制;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产业集聚的形成有一定的自发性,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行政方面的服务。
要求政府在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等方面要适合辽宁经济发展实际,尊重客观规律: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
采取灵活的方式避免一刀切的现象。
第二,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集群水平的提高。
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老化、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特征,辽宁产业集群健康化发展必须坚持技术创新,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体实力增强的同时。
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传播与带动作用。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技术创新模式应是以产业集聚为基础。
以企业为主体,以制度环境优化为重点,充分发挥省内的人才、资源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规划,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动。
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官、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创造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相关专业的高新技术创业型人才向本地区聚集,
第三,以企业集聚推动和强化产业横向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积极创造企业集聚的条件以及推动现有企业集群的发展,进而通过同一产业、同一链条、同一层面、同一地区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来形成企业集群,发展现有企业集群,进而实现产业的横向集群,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优化。
第四,通过产业链拓展,带动产业的纵向集群。
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整体概况,重在实现产业链的纵向拓展,即以企业上、中、下游环节的企业合并和重组。
以线带面,实现不同产业、相同产业链条上不同层面的企业之间实现合作和重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产品内分工,以产业链条的集群带动产业面的集群,从而实现产业的纵向集群。
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进一步加快产业链的前移后延,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支柱产业与推动产业升级同步,形成“簇群效应”进而促进产业集群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