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
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七章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7.1电解质的电离(第1课时)教案沪科版(2021学年)

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七章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7.1 电解质的电离(第1课时)教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七章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 7.1电解质的电离(第1课时)教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七章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 7.1 电解质的电离(第1课时)教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7.1电解质的电离(共3课时)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设计思想]通过硝酸钾、氢氧化钠、蔗糖固体,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蔗糖、酒精、甘油等水溶液,以及熔化的硝酸钾和蔗糖等导电性实验的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纯净物、二是化合物、三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电离。
如:KNO3是电解质,KNO3溶液并不是电解质,只是电解质溶液,混合物如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而蔗糖、酒精是纯净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理解电解质与金属导电的区别,电解质导电含化学变化,金属导电只是物理变化。
结合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在解释实验现象的过程中,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是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发生电离,电解质溶液中或熔融态的电解质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导电,即电解质因电离而导电;理解常见的酸、碱、盐是电解质。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电解质、非电解质(B)(2)电离(B)(3)电离方程式(A)2.过程与方法(1)通过硝酸钾、氢氧化钠、蔗糖固体,硝酸钾、氯化氢及其水溶液、氢氧化钠、蔗糖、酒精、甘油等水溶液,以及熔化的硝酸钾和蔗糖等导电性实验的比较,领悟比较性实验研究、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2)结合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尝试解释实验现象,领悟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学科思想。
电离平衡[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电离平衡[第一课时]-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6e97f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5b.png)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构造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实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试验,造就学生试验探究实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造就学生分析判定实力。 造就学生阅读理解实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构造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 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靠的和谐美。
第6页 共8页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 强碱〔 〕 低价金属氧化物〔 〕 弱酸 〔〕 弱碱〔 、大多数难溶碱如 〕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 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 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分: 电解质是纯洁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需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
第4页 共8页
1.根底学问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试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试验。 问题探讨: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非电解质必须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必须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构造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实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实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 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肯定数目〕有关。离子 浓度大,导电实力强。 探讨:试比拟 0.1L 2mol/l 盐酸与 2L 0.1mol/l 盐酸,哪一 种导电实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分〔指导阅读后填表或探讨〕 强电解质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引言: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电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物质。
电解质的电离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和溶液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设计一个电解质的电离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相关概念。
一、导入部分1. 引入电解质的概念:介绍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以及电解质在溶液中的重要性。
2. 引发学生思考: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为什么一些物质在水中能够导电,而另一些物质却不能?”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质与导电性之间的关系。
二、电解质的电离过程1. 引入电离概念:解释电离的含义,即物质在溶液中分解为离子的过程。
2. 电离的条件:讲解物质电离的条件,如溶剂的极性、温度等因素。
3. 电解质的离子化方程式:通过举例,教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让学生了解电解质电离反应的示意图。
4.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引导学生思考电离过程的特点。
三、电解质的离子浓度1. 引入离子浓度概念:解释离子浓度的含义,即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数量。
2. 离子浓度的计算:介绍如何计算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包括摩尔浓度和摩尔分数。
3. 离子浓度的影响因素:讨论影响离子浓度的因素,如溶质的量、溶液的体积等。
4. 实例演练: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计算离子浓度,并分析离子浓度与电解质导电性的关系。
四、电解质的电导率1. 引入电导率概念:解释电导率的含义,即溶液中电流通过的能力。
2. 电导率的计算:介绍如何计算溶液的电导率,包括电导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影响电导率的因素:讨论影响电导率的因素,如溶液浓度、离子电荷等。
4. 实验演示: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导率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来计算电导率,并分析不同电解质的电导率差异。
五、电解质的应用1. 生活中的电解质: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电解质,如食盐、酸碱溶液等。
2. 电解质在电解中的应用:讲解电解质在电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电镀、电解水等。
教案电解质的电离

第一节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目标:1.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 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 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重点、难点: 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电离平衡常数。
课时安排:共2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类比、推理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2.当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 .内因的主导因素。
B .外因有: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①加入: ②加入: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子速率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弱电解质分子电离速率v v =O H NH 23⋅-++OH NH 4HCl NaOH Cl NH 43NH O H 24NH -OH pH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3)一元弱碱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 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
如:总结、扩展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
电解质的电离优教教学设计

第2节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本节内容是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2节。
整个第2章是在学习初中知识及第一章对化学物质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物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中重要基础理论的一章,而这一节内容是在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对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方法——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概念的构建为主,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酸、碱、盐的已有经验上,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作好准备,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化学反应的深化奠定基础。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以氯化钠晶体构成为例理解电离的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氯化钠固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重点: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难点: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多媒体教学平台实验仪器【联想质疑】某些药用泡腾片是将药物与碳酸氢钠、固体酸及一些辅料混在一起压制而成的。
泡腾片本身干燥,不含水分,一旦放入水中,立刻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在气体的作用下,泡腾片在水中翻腾,加速了药物的分散和溶解。
同时,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中,使药水喝起来像“汽水”,改善了口感。
为什么固体泡腾片本身不产生气体,放入水中就会立刻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引入】你知道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物质是什么吗人体在剧烈运动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人体剧烈运动流汗后,体内的Na+和K+、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很多,出现电解质浓度失衡、紊乱,产生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故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高一下册化学《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教学设计

2.完成课后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等,设计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涉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离平衡的应用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计算题:结合实际情境,设计电解质电离相关的计算题,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分步骤教学:针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采用分步骤、递进式教学方法,从简单的电解质到复杂的电解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方法。
4.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电解质在溶液中的作用,如酸碱中和反应、盐的水解等,使学生理解电解质电离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5.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与巩固:在每节课结束时,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7.拓展与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电解质电离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8.创新思维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通过举办小论文、科普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电解质电离的相关问题。
(二)讲授新知
1.电解质的概念:讲解电解质的定义,强调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特性,并举例说明。
2.电解质的分类:介绍强弱电解质的区别,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使学生理解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差异。
3.电离方程式:讲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4.电离平衡:阐述电离平衡的概念,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如浓度、温度等,并通过图示或实验,解释电离平衡的移动原理。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

《7.1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1、建立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2、运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方式来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化学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1、建立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2、运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化学思维来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五、学法指导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归纳迁移概括六、教学过程Ⅰ:宏观表征——发现电离【学习任务1】通过课前放大物质间反应的视频和《三国演义》中“哑泉”和“安乐泉”的了解,引出物质之间在水溶液中反应,发现物质的电离。
【评价任务1】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水平,诊断并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诊断并发展学生的交流合作水平。
[情景引入]:播放视频《美丽化学》和介绍《三国演义-哑泉之谜》,让学生从史实中提取化学知识,并引入物质间反应[问题1]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时水的作用是什么呢?[问题2]如何用实验来证明水分子的作用下CuSO4和NaOH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探究实验一] 第一组:探究CuSO4和NaOH在水中能否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实验步骤:1、向简易原电池装置中塑料槽里装入六组药品(分别是CuSO4固体、CuSO4溶液、NaOH固体、NaOH溶液、CuSO4固体和NaOH固体混合、CuSO4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2、按照图示连接好六组装置3、观察电流表变化,记录实验结果交流讨论:1、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2、通过以上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动画理解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的电离过程,为后面用符号表征电离方程式做铺垫。
[探究实验四]气体能否导电?那么氯化氢水溶液呢?(学生试着设计实验)教师播放演示视频—氯化氢气体的导电实验,注意观察电流表示数是否有变化再用注射器针头向U型管中注入蒸馏水,注意观察电流表是否有变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气体的导电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进一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物质导电性的研究从固体、水溶液中、熔化状态到气态的变化,从自身存在阴阳离子物质和本身没有阴阳离子的物质的对比差异,为接下来的概念的给出做铺垫。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高一化学系列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A .液态HCl 、固态NaCl 均不导电,所以HCl 、NaCl 均是非电解质B .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 3、CO 2均是电解质C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D .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答案】C【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标准。
判断某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应从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判断;另外从物质分类来看,酸、碱、盐均为电解质。
【对应练习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B .氨、二氧化碳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C .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钠都不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非电解质D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非电解质 【答案】D【解析】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一看物质类别必须是化合物(酸、碱、盐、水等),选项A 不正确;二看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选项C 不正确,选项D 正确;三看溶于水时若与水反应,其溶液导电可能是非电解质,选项B 不正确。
分析学情,及时评价,调控课堂,巩固所学。
活活活动一、认识电解质的电离 【过渡】同学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就是存在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发生定向移动,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
因为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电子的流向与电流方向是相反的。
那么,为什么电解质的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会导电,如氯化钠溶液能导电,而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呢?固体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呢?【问题1】阅读教材P15页第3、4、5自然段,观察图1-10、1-11,探究固体NaCl 的溶解及熔化的微观过程,回答NaCl 固体溶于水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播放并引导讲解氯化钠固体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投影】通过微观探析,化抽象为具体,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物质导环节三、电离及电离方程式【学生1】①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会生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并且钠离子和氯离子均被水分子包围,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从而破坏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原有的静电作用力,变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见教材图1-10、图1-11)。
第1章第2节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教案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电解质的电离》教材教案教学目标目标与素养1.通过探究“几组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来形成概念,以此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状态和行为,进一步认识物质能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离子反应的本质做铺垫,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从电离的特征也就是微观的角度来认识酸、碱和盐。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境与问题1.通过日常生活中湿手操作带电设备引发的触电事故引出本课时要探究的电解质问题。
2.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讨论与探究认识电解质导电的本质原因。
3.通过实验设计对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过程与方法分组实验,合作交流,有效作业。
重点难点重点1.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1.基本概念的理解。
2.实验方案的设计。
案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电解质的电离》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导电装置、天平等。
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蒸馏水等。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
2.学习实验记录单的填写方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小明湿手触碰电源发生触电事故。
师: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湿手操作正在通电的电器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这是为什么呢?二、新课教学师: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下面几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1: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和蒸馏水,按照教科书图1-9连接实验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插入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学生实验2:将上述烧杯中的固体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杯搅拌,使固体全溶解形成溶液,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两种溶液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能导电。
[多媒体展示]熔融的氯化钠导电的视频。
2022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的条件。
3.会写电离方程式。
学生自主学习电解质1.电解质:在□01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02化合物。
□03酸、□04碱、盐都是电解质,水也是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如乙醇、蔗糖等。
电解质的电离1.概念:电解质□01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例如,氯化钠固体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将氯化钠溶于水中,在水分子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氯化钠晶体外表,进入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这时氯化钠发生了电离。
同样,在受热熔化时,氯化钠也能产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发生电离。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1)H 2SO 4:□02H 2SO 4===2H ++SO 2-4。
(2)Ba(OH)2:□03Ba(OH)2===Ba 2++2OH -。
(3)(NH 4)2SO 4:□04(NH 4)2SO 4===2NH +4+SO 2-4。
3.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4.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电解质――→水中电离产生阴、阳离子――→电场作用定向移动―→导电1.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一定是非电解质吗?提示: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因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只能说化合物中不是电解质就一定是非电解质;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KHSO 4在水溶液中电离出H +,是否为酸类?提示:不是,酸在电离时阳离子全部为H +,而KHSO 4电离时阳离子为K +和H +。
3.电解质一定能导电吗?提示:不一定,电解质只有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才能导电。
4.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吗?提示:不一定,如Cu、石墨能导电,它们是单质;NaCl水溶液能导电,它是混合物。
课堂互动探究知识点一正确地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1.电解质概念的理解(1)研究对象——化合物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也不是混合物。
第二章第一节《电解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电解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3、能运用电解质的知识分析并关注身边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
1、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教学难点:
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
2、探究式教学法。
3、比较式教学法。
4、问题式教学法。
5、启发式教学法。
高中化学高一下册《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教学设计

-设想二:利用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
2.创设互动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设想一: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应用等问题进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设想二:设置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在冬季加盐可以融化积雪?”等,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电离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3.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想一:针对学生的电离方程式书写、实验报告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提高学习能力。
4.了解影响电解质电离的因素,如温度、浓度等,并能分析这些因素对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通过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锻炼学生的化学符号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电解质电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思考电解质电离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如何解决冬季道路结冰问题,形成书面思考报告。
电解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2节电解质(第一课时)【课标分析】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
教学的核心目标除了使学生真正建构起化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能力。
【教材分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进入这个认识领域。
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分析】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酸、碱、盐有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导电吗?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和阴阳离子的知识。
这一节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
要注重学生的日常概念对化学概念的影响,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的含义;2、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质疑”、“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教学设计1:电解质的电离

高一化学第一学期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2.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3.能理解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4.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分析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的建立以及电离平衡的移动教学难点: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实验准备:L的NaC溶液、L的盐酸、NaOH溶液、氨水、醋酸、蔗糖、酒精溶液、蒸馏水。
烧杯(8只)、石墨电极、电池、导线、小灯泡、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第一课时,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采用实验、分析、讨论和总结归纳的综合教学法;第二课时,以理解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移动为主要目的,采用类比、推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引入】我们在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中学习了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学生回顾、讨论后小结)【小结】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NaC、HC 等)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如蔗糖、酒精等)【设问】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思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学生回答】不相同。
【设问】溶液的导电性取决于什么【学生回答】取决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设问】为什么有些相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不相同呢【学生回答】因为有些是强电解质,有些是弱电解质。
【提问】什么是强电解质什么是弱电解质【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板书】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教学设计2:电解质的电离

高一化学第一学期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将化合物进行分类,分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明确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并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结合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在解释实验现象的过程中,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是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发生电离,电解质溶液中或熔融态的电解质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导电,即电解质因电离而导电;理解常见的酸、碱、盐是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的学习也为之后离子反应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内容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本节课的《物质导电性实验》,及《探究物质导电性强弱》的实验中也要求学生具备这些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知道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过程与方法(1)结合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尝试解释实验现象,领悟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学科思想。
(2)通过物质导电性实验的比较,学会比较性实验研究、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2)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分2难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记住常见的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五、教学设计思路由化合物导电性实验引出化合物的导电性情况。
通过导电性状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根据定义,通过概念辨析题将电解质定义讲清楚。
通过解释氯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将电解质的电离的概念引出。
由电解质导电性强弱,引出电解质电离能力有差别,引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并介绍常见的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弱电解质的电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
2.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3-1,分析实验现象,建立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通过实验3-1,控制实验条件对实验的影响,重视学科思想的渗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电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用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的辩证观点。
2.通过合作学习,活动与探究,培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从对比实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是c(H+)不同,再通过阅读课本图3-1、3-2,从微观分析醋酸和盐酸在水中的电离情况,由学生小结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
2.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合作学习、科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概念从引入、分析到运用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设计过程【引入】:展示海洋、溶洞和各色饮料的图片。
【教师】:从海洋、溶洞、饮料到地球(水球),我们可以感受到溶液无处不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也无处不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所以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以离子反应为特征,离子反应的条件是反应中有沉淀、水或气体生产,这些条件都和生成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或电离程度有关系,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以化学平衡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酸、碱、盐在水中的离子反应。
【教师】通过必修的学习我们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但不同的酸和碱有强弱之分,例如:盐酸、硫酸、硝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是强碱,NH3·H2O是弱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信息表
第七章说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概念;知道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学会常见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理解离子反应离子及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能判断常见离子在溶液中的共存;
(3)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和应用,会书写简单的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
(5)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平衡知识的迁延,探究溶液的导电性、酸碱性和能量转化实验以及电解质溶液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1)认识运用平衡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探究电离平衡知识,以及知识迁移的一般方法;
(2)学习探究问题、实验设计、分析、推理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实验技能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电解实验,认识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和电解的应用:
(1)感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尊重化学科学的内在规律;
(2)感悟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学生知识背景
本章是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知识教学的继续与深化。
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化学平衡的观点,并能初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说明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本章教学通过迁移学习电离平衡知识。
离子反应是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高一简单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上展开,从离子反应的本质出发,研究在什么条件下可使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小,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电解是在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基础上展开、深化。
2.教材地位和功能
本章教材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电解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电解和物质的检验等知识的学习。
本章教材重要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向学生介绍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重要应用。
例如,结合盐类水解的有关内容,教材中介绍了如何利用盐类的水解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服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材建立在学生已学知识和实验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非常有利。
本章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包括电离平衡的建立及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是化学平衡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是学习后面的几节知识的重要基础。
通过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种平衡体系的共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在初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高一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上展开,从离子反
应的本质出发,研究在什么条件下可使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小,并对中学化学中常见的难溶物,难电离物质和挥发性物质等进行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第三部分是在高一水的电离,溶液的pH学习基础上,对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内在联系与对生活、生产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解质的电离理论基础上,对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来深化,认识化学原理。
3.内容结构知识体系
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电解质、电离电离、电离方程式
电离平衡与影响因素
离子反应的实质与意义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
知识体系离子共存的条件
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
盐类水解的实质与应用
电解电解的原理与应用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盐类水解实质,电解原理。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的本质,电解原理。
方法重点:实验设计、知识迁移的方法
7.1 电解质的电离(共3课时)
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
[设计思想]
通过硝酸钾、氢氧化钠、蔗糖固体,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蔗糖、酒精、甘油等水溶液,以及熔化的硝酸钾和蔗糖等导电性实验的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纯净物、二是化合物、三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电离。
如:KNO3是电解质,KNO3溶液并不是电解质,只是电解质溶液,混合物如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而蔗糖、酒精是纯净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理解电解质与金属导电的区别,电解质导电含化学变化,金属导电只是物理变化。
结合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在解释实验现象的过程中,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
因是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发生电离,电解质溶液中或熔融态的电解质有自由移动
的离子,因而导电,即电解质因电离而导电;理解常见的酸、碱、盐是电解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电解质、非电解质(B)
(2)电离(B)
(3)电离方程式(A)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硝酸钾、氢氧化钠、蔗糖固体,硝酸钾、氯化氢及其水溶液、氢氧化钠、蔗糖、
酒精、甘油等水溶液,以及熔化的硝酸钾和蔗糖等导电性实验的比较,领悟比较性实验研究、
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2)结合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尝试解释实验现象,领悟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
质的学科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应用电解质的事例分析,感悟学习电解质意义和作用;能运用电解质的知识分析并关注身边中的化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电解质、非电解质,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的电离方程式。
2.难点
电离、用物质结构知识解释电离
三.教学用品
药品:硝酸钾、氯化氢、盐酸、氢氧化钠、蔗糖、酒精、甘油、水等。
仪器:电源、电灯、电极、烧杯、V型玻璃管、酒精灯等。
挂图:氯化钠、氯化氢电离挂图(可用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四.教学流程
1
2.流程说明
创设情境:通过教师演示:金属铜线、铝线、塑料线;饱和食盐水、蔗糖溶液导电性实验。
引入饱和食盐水为什么也能导电的问题,提出课题。
提出学习任务:根据产生物质导电性问题,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索。
实验一: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教材P73试验物质的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交流:实验小组学生代表交流。
(1)硝酸钾、氢氧化钠、蔗糖固体不能导电;(2)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的水溶液能导电;蔗糖、酒精、甘油的水溶液不能导电。
实验二:教师演示实验(教材P74物质熔化时的导电性实验)。
学生讨论:让学生根据上述实验,讨论表述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两条概念。
师生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归纳小结: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进行归纳、小结、训练,了解学生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认识水平,完善学生的认识。
教师提出新任务:请学生根据电解质的组成,以氯化钠与氯化氢为例,分析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
解释电解质的电离: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内容,逐步展示出教材P76图7.4、7.5(也可用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从物质结构方面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归纳总结:对电解质的电离作总结,让学生认识电解质导电的条件,逐步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学生练习:判断那些常见的物质属于电解质,请举例,并写出电离方程式。
为后续学习铺垫。
五.教学案例
1.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创设情[提问]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电能的使
用是最普遍、最重要的,那么哪些物质能
够导电呢?
通过实验唤醒
学生的知识经
验,激发学习教师提出
新任务
学生练习
归纳
总结
2.主要板书
本节课是根据一般学校一般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的。
着重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导电性实验,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再来认识电解质的电离,以及电解质导电的条件和本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如果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通过导电性实验,让学生先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离子的事实出发,运用已知的物质结构知识分析自由移动离子产生的原因,归纳出电解质的电离,从电解质电离的角度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理解电解质导电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中运用多个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电解质导电的条件,通过结合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知识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产生自由离子的原因,以及相关训练、讨论、交流与反馈,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与现有的经验展开,没有花哨的噱头,创设情境紧扣学科特点,设计训练能正确揭示出学生认识上的误区与盲点,并能在课堂上及时反馈与纠正,减少了课外的训练,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