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合集下载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24•【字号】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6届〕第11号•【施行日期】2023.11.24•【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六届〕第11号《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已由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1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2023年11月24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经与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研究,作出如下决定:一、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协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应当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应当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区域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创新功能互补机制,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推动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有序流动、科学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何落实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何落实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何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要将这一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并非易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是关键。

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例如,对于东部地区,要着重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对于中西部地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承接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规划要注重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够大大降低区域之间的交易成本,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因此,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港口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捷性;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5G 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应用,缩小数字鸿沟;完善能源供应体系,保障区域能源安全稳定。

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

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

例如,一些资源型地区可以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绿色产业。

同时,要加强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推动产业在区域间合理布局。

东部地区可以将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在东部地区,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在中西部地区,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更加均衡的地区经济格局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更加均衡的地区经济格局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更加均衡的地区经济格局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地区经济格局均衡的重要途径。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我们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地区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的设施水平。

同时,要注重跨区域的互联互通,打通交通瓶颈,加强区域间的互通互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应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协调发展,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可以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实现地区经济格局的均衡化。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流动人才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各地区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要积极鼓励人才的流动,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促进人才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只有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与流动,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各地区间的政策协调与合作。

各级政府应加强沟通与协商,形成更加统一的政策环境。

同时,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各地区间的合作与互利共赢。

只有通过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才能使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好的成果。

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地区经济格局均衡的重要保障。

各地区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要注重生态补偿,推动优质生态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地区经济格局均衡的关键。

各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强人才培养与流动,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携手全球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携手全球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携手全球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面向未来,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携手全球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困、疾病流行、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我国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既是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也是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需要。

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科技大国,能够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作出与国力相匹配的更大贡献。

在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袁隆平院士团队发明了杂交水稻,促进粮食亩产提升到800公斤以上,不仅为我国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埃及、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等众多国家,使那些地方的水稻产量提高15%~20%,为人类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拥有4200多万人的工程科技人员队伍,规模在全球首屈一指,这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有生力量,可以为人类共创美好未来作出应有贡献。

以科技创新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是促进全球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

我国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一大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比如,我国通过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建成了全球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放电近10秒的世界纪录,为国际受控核聚变研究领域作出应有贡献。

区域协同发展的建议

区域协同发展的建议

区域协同发展的建议
区域协同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之间为了共同发展和互利合作而进
行的协调和合作。

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建议:
1. 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不同地区之间往往存在发展不平衡的
现象,因此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

这需
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界共同参与,制定出符合各地实际情
况的发展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以实现资源优
化配置和互补发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地区之间需要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交通
要道,提高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水平,降低交通和物流成本,促进资
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3. 促进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产业优势和
特色,可以通过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产业集聚区倾斜,推动产业
链的延伸和完善,实现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

4. 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各地区政府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

建立健全的政策沟通机制,统一政策标准和规范,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5. 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人才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各地区可以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推动区域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系统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所要求的新型科技生产关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突破。

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契机,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健全体制机制,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和空间,打造形成若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一、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立足发展需要和产业基础,大幅提高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继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新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

未来五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实现从产业到经济的转变。

十四五期间,加快推动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数据、AI算法、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发,推广机器人、北斗导航等应用,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等发展。

(二)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端装备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主要短板,是我国与美国、德国等制造强国的主要差距所在,也是我国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动权、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未来五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重点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强化新材料研发能力,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研发数控机床、通用航空、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中的关键技术装备,推进装备制造商的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航空产业领先突破,加快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融入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生物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是指通过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补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意义和必要性入手,探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意义和必要性区域协同发展是指通过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补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

区域协同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必要性: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2.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3.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途径和措施1. 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

政府应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制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 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专家咨询组、工作小组等机制,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运输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信息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4. 推动产业合作和互利共赢。

可以通过加强产业合作和互利共赢,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促进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

5. 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

人才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交流的支持力度,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和机制,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交流。

6. 推动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

可以通过推动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增进地区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重庆)科学城,筑区域创新高地

西部(重庆)科学城,筑区域创新高地

西部(重庆)科学城,筑区域创新高地作者:蒋炀来源:《当代党员》2020年第21期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推动西部地区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由此,“科学”正成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新关键词。

9月11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动员大会召开。

这座规划建设面积为1198平方公里的科学城以综合性科学研究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产业生成为关键,以驱动发展为目的,以优美环境为支撑,致力于打造城市创新发展的“智核”和人们向往的宜居家园。

区位优越要了解西部(重庆)科学城,首先要了解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物理空间——中梁山、缙云山东西并行,长江、嘉陵江南北合抱,“两山夹两江”形成的中心城区西部槽谷,便是西部(重庆)科学城。

总的来看,西部(重庆)科学城所在的西部槽谷,有“向西联动渝西、辐射川东”的突出区位优势,“两山夹一谷”的优越地理条件。

这一区域,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高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多块“金字招牌”,汇集了重庆大学等本专科院校28所、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69个、西永微电园等产业园区14个,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沃土。

据了解,目前重庆市以重庆高新区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规划建设的战略平台,正加快建立西部(重庆)科学城一体化建设发展机制。

西部(重庆)科学城规划区域范围涉及北碚、沙坪坝、九龙坡、江津、璧山5个区。

其中,重庆高新区直管园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核心区。

创新引领当前的城市竞争,不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竞争。

创新力是决定一座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美国硅谷,日本筑波,中国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等,无一不是重要例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一直是制约我市发展的一大短板,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是补齐重庆创新短板的迫切需要。

”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商奎表示。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梳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分析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本文将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以及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导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提出构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思路和方法,包括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区域联动等方面。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逻辑框架,本文旨在为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形成全面开放、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中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

从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到西部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到中部的崛起地带,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早期的政策优势,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但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区域协同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近年来,区域协同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区域协同创新的意义、特点以及推动因素,并分析区域协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协同创新的意义区域协同创新指的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不同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合作,共同进行创新活动,形成集聚效应,推动经济发展。

区域协同创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经济创新能力:通过区域内各方的合作,可以汇集各方的智慧和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新的技术和产业的交叉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

2. 扩大市场规模:区域协同创新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由于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协同创新的合作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区域内各方的协调发展。

合作过程中的技术和知识流动,可以促进区域内的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协同创新的特点1. 跨界合作:区域协同创新强调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

通过跨界合作,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创新要素的交流与融合,形成创新的动力。

2. 多元主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涉及多个主体的参与,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

各方的知识和资源可以相互借鉴、互补,形成合力,推动创新。

3. 知识共享: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是一个重要环节。

各方通过交流、合作,将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分享,从而促进创新。

三、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因素1. 创新环境的构建:区域协同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作为支撑。

政府应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和转化,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 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平台,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案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案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案区域协同发展方案是指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将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相互补充,实现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目标。

通过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制定区域协同发展规划为了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案,首先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划。

该规划应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实施机制等内容。

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各地区应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公共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同时,要加强跨区域交通的衔接和一体化管理,提高交通流动的便捷性和效率。

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建立产业协同发展联盟和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有序流动。

同时,要加强相关产业的合作和协作,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完整体系。

四、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各地区应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要建立科技创新的合作机制,加强合作研发和技术转移。

五、培育人才队伍人才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

各地区应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供优质教育和培训资源,培养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流动,形成人才共享和人才合作的机制。

六、加强合作机制建设为了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建立顶层设计和协调机制。

各地区政府应加强沟通和协调,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

同时,要建立定期交流和合作的机制,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七、提高财政支持力度财政资金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持。

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投资。

同时,要建立合理的财政调控机制,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强化协同合作推动区域发展

强化协同合作推动区域发展

强化协同合作推动区域发展协同合作是指多个个体或组织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努力以达成共同目标的一种合作方式。

在推动区域发展中,强化协同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如何通过强化协同合作来推动区域发展。

一、政府层面的协同合作政府在推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是关键。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形成统一决策和执行力。

其次,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搭建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最后,政府还要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企业层面的协同合作企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企业应加强信息共享,建立联盟机制或行业协会,通过共同研发和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其次,企业还可以共同开展市场拓展和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最后,企业还应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区域发展。

三、社会层面的协同合作社会层面的协同合作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首先,社会组织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团结合力,共同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其次,社会层面的协同合作要注重弘扬社会公德和公益精神,通过志愿者服务、慈善捐助等形式,回馈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社会层面的协同合作还要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结语强化协同合作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可以推动区域发展。

为了实现全面协同发展,还需要形成良好的协同合作文化和价值观,弘扬团结、互助和奉献的精神。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区域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双赢局面。

共建区域协同发展实施方案

共建区域协同发展实施方案

共建区域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区域协同发展是指不同地域之间通过合作、互利共赢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为了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以下是共建区域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一、建立协同合作机制1.成立区域协同发展委员会:由各相关部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代表组成,负责协调、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工作,制定协同发展的政策、规划和措施。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搭建数据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各地区之间的信息互通。

通过共享数据分析,发现重点产业和合作机会,并进行合作项目的选择和优化。

3.加强协同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协同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合作机制,解决地区间合作发展中的法律风险。

二、构建协同发展的合作网络1.推动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包括交通、电力、通信等。

通过网络连接不同地区,方便人员和资金的流动。

2.培育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根据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和需求,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园区。

鼓励企业在园区内开展合作,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

3.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才流动,培养适应协同发展需求的人才。

开展教育、培训项目,提高各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

三、促进资金支持和投资1.建立区域发展的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应建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项目、企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鼓励跨地区的投资和合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贷款支持等方式,吸引外来投资和企业进行跨地区合作,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共享。

3.设立风险共担机制:建立针对跨地区合作项目的风险共担机制,降低项目合作的风险,鼓励企业与机构积极参与协同发展。

四、加强政策和监管1.制定协同发展的政策和规划:结合区域内的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制定协同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包括产业布局、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等。

2.加强监管和评估机制: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推动项目落地和实施。

推动区域开放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开放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开放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在当前全球化和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区域开放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区域开放布局是指通过促进贸易、投资和人员流动等方式,将不同地区的资源、产业和人才进行结合,实现经济互补和联动的发展模式。

而区域协调发展则是指在区域开放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合作与协商,消除区域之间的壁垒和不平衡,实现区域内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一、推动区域开放布局区域开放布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放布局,不同地区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互联互通,提高经济效益。

例如,中国的长江经济带就是一个区域开放的典型案例。

长江经济带自西南重庆起,沿长江流域逐渐向东南延伸至上海市,跨越了十个省区市,涵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通过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布局,不仅能够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还能够促进沿江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

推动区域开放布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打破行政边界:行政边界的存在往往限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因此,推动区域开放布局时,需要打破行政边界,建立起跨区域的合作机制和合作网络。

这样能够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内各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

2. 建立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开放布局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发展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才能够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物流畅通和人员流动。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能够促进区域内人员的流动和产业的互联互通,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拓展对外开放:推动区域开放布局时,需要积极拓展对外开放,争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和市场机会。

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实力提升和转型升级。

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区域开放布局的重要目标和保障。

只有通过加强合作与协商,消除区域间的壁垒和不平衡,才能够实现区域内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促进优势互补: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有哪些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有哪些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有哪些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举措,以实现各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多个领域。

在交通方面,要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破区域之间的交通瓶颈,提高运输效率。

比如,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连接,有助于促进资源和产品的流通。

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缩小数字鸿沟,让不同区域的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和开展交流。

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区域能源供应的稳定。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是核心环节。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应根据自身特点,明确产业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东部地区可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附加值;中西部地区可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资源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并逐步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

同时,要加强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开展产业合作等方式,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

比如,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

优化区域政策和体制机制是重要保障。

政府应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

例如,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给予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这些地区的信贷支持。

同时,要打破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区域之间的规划衔接、政策协调和利益共享机制。

通过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开展区域间的协商对话等方式,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是关键因素。

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

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不同区域之间合理流动。

苏州银川产业园: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 跑出高质发展“苏银速度”

苏州银川产业园: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 跑出高质发展“苏银速度”
抓理念、促服务,园区经验有效 复制。“一切为投资者着想、一切为 投 资 者 服 务 ”“ 亲 商、 安 商、 富 商、 扶 商 ” 的 理 念 已 融 入到园区日常工作的各个 细节和环节。截至目前, 园区累计向新引入企 业兑付产业发展奖励 5540 万 元, 为 苏 州 华昊生物科技等 40 余个项目解决 资 金、 招 工 及 基础设施“九 通一平” 等 问 题,
园区风采 Charm of Industrial Park
苏州银川产业园:
◎ 苏银产业园管理委员会
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 跑出高质发展“苏银速度”
苏 银 产 业 园 是 江 苏、 宁 夏 两 省 (区)党委、政府,苏州、银川两市市委、 政府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协调发 展理念所采取的重大举措。2018 年 11 月 18 日,苏银产业园正式挂牌开 园。两年多来,园区积极借鉴苏州工 业园区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围绕“三 抓三促”中心工作,聚焦“四个示范 区”建设,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 程。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东 西合作、协调发展的趋势强劲、成效 明显。
22002211..0077
2021 年,苏银产业园将持续借鉴 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用好体制机 制创新的“金字招牌”,精准出击抓 招商、紧盯目标攻项目、持之以恒优 环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展现“苏银担当”, 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跑出高
质发展的“苏银速度”, 以优异成 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பைடு நூலகம்
14
抓项目、促发展,招商引资态势 良好。抢抓中东部产业转移机遇,采 取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先 后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 200 余 次,举办 50 余场招商推介会,开拓

推动区域发展的措施

推动区域发展的措施

推动区域发展的措施引言区域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繁荣与稳定。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多元化的需求,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区域发展,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首先,需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域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提升其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转变。

其次,要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

此外,还要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行业,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

首先,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区域内外的交通条件。

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缩短人员和物资流动时间,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

其次,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

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提升信息通信技术水平,推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还要重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三、改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改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优化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的人才培训机会;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其次,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到区域发展。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科技中心)建设,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科技中心)建设,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44□文/刘玲苗雪婷张秋何艳叶小伟张国徽吴玉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五大中心”成为推进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为统筹谋划科教文化中心建设,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科技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在科技创新平台、国际创新合作基地、科技创新人才基地、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统筹部署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科技中心)(以下简称“科技中心”)全面发挥科技创新合作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以打造中亚、西亚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区域性创新高地为目标,开展技术研发、建立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等工作,努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科技中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支撑能力科技中心致力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一批特色鲜明、设施先进、运转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基地平台。

2021年,全疆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含兵团1个)、其中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8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级140个;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8个。

同时,建成了中科院中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中乌医药联合中心、中国-塔吉克斯坦特变电工科技合作中心等一批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了中亚地质科技合作平台、中国-中亚农业博览园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与基地,成为了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

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了创新资源的聚集,成为推动科技中心创新开放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科技园区建设加强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国家与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建设。

区域协同发展落实行动方案

区域协同发展落实行动方案

区域协同发展落实行动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此,制定和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的行动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就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制定行动方案的必要性以及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进入新常态,传统增长动力不再有效,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

区域协同发展意味着通过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间的协调联动。

这一新机制的建立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二、制定行动方案的必要性为了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具有以下几个必要性:1.明确目标方向:制定行动方案可以明确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方向,明确各地区的定位和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提升综合效率:通过行动方案的制定,可以促使各地区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协调,进一步提升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合作共赢。

3.优化区域布局:行动方案的制定可以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优化区域布局,实现各地区的优势互补。

4.加强政策支持:通过行动方案,可以明确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三、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为了制定一份高效质量的行动方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区域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发展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等,以及相关时间节点。

2.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结合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4.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017科技创新政策

2017科技创新政策

2017科技创新政策什么手机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创新有哪些相关的了解.2017年科技创新的政策有哪些.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科技创新政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2017科技创新政策第一,加快部署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在战略必争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其中,一是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如人工智能、深地探测等重大项目;二是继续实施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推动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第二,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在重大创新领域启动建设国家实验室;统筹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优化整合为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并形成体系;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如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的管理、创新券的运用、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等。

第三,持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组织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科学家攻克前沿科学难题;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部署,如干细胞及转化、纳米、量子调控、蛋白质机器、全球变化、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等。

第四,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深化政府间科技与创新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适时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等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促进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与开放,搭建高水平双创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第五,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技支撑;加快培育发展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加强先进制造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第六,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落实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快慈溪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对当年度研发经费 50 万元以上,且拥有有效发明专 利或当年度 PCT 国际专利有效申请的企业,按核定研发经费的 1.7%给予补助,对当年的 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再给予企业补助金额的 50%奖励,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
加大科技进步奖励力度
继续实施科技创新领航企业和领军人物评定工作,对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给予 20 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宁波市 (浙江省) 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第一完成 单位,分别给予 20 万元、10 万元、5 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二等 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别给予 200 万元和 100 万元的奖励 (其他完成单位减半奖励) 。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三年全覆盖行动计划。对当年新认定为慈溪市级企业工程 (技 术) 中心、省 (宁波市) 级企业研发机构 (含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 工程技术中心) 、国家级企业工程 (技术) 中心的,分别给予企业 3 万元、20 万元、150 万 元的奖励。
探索科技金融创新
市科技局
2019 年 5 月 8 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 / 陈琼
电话 / 63025409
A2·3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2018 年 12 月 14 日,科技部印发 《科技部关于公布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的通知》 (国科发农 〔2018〕 301 号) ,我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 52 个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县市,是 宁波市唯一入选的县市。 2019 年 4 月 9 日,慈溪市委市政府印发 《慈溪市推进创新型县 (市) 建设行动方案 (2018-2020 年)》 (慈党办 〔2019〕 64 号) ,通过实施六大工程,探索具有慈溪特色的 创新发展路径,到 2020 年,基本建成创新特色明显、创新创业环境优良、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城乡区引进培育新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慈溪制造”从单一制造业转变为全产业链制造 业。 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打造“5+5”平台园区,完善提升环创中心等五大综合性产业平台,同时以“园中园”的方式,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中捷 (中东欧) 、新材 料、生命健康、军民融合、航空等一批专业产业园,形成高端引领、特色集聚效应。 创新创业引领工程。深入实施“创新 DNA”工程,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 、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支持企业自行或联合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 推进以发明专利为主体的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产出。 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打造“上林科创走廊” ,系统推进建设“6+6”创新平台,包括重点抓好市级布局六大综合性科创平台的建设引进,以及围绕六大产业体系,谋划 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同时加快培育创新孵化摇篮,建设好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科创飞地等。 人才保障工程。高起点谋划前湾智能经济人才大走廊,优化整合“5+5”平台园区以及“6+6”科创平台等资源,统筹推进“上林储备” “上林工匠” “上林名家”等人才队 伍建设,加速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布局打造总面积近 100 平方公里的前湾智能经济人才大走廊。 创新环境优化工程。深入实施创新争先领航计划、产金融和发展计划、 “凤凰行动”慈溪计划、发明专利“增量提质”工程等,加快形成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顺畅 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生物与新医药领域
序号 成果名称 院校名称 1 智能电动轮椅 浙江大学 2 软体康复机器人手套 上海交通大学 3 自然温和的多功能清洗液 华东理工大学 4 自然温和的多功能生物试剂 华东理工大学 5 可以完全降解的聚乳酸木塑材料 华东理工大学 6 齿科修复用复合树脂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东华大学 7 智能排泄物检测系统 东华大学 8 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东华大学 9 MRI T 电子信息对比剂新药研发产业化项目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10 钛基牙种植体成骨和抗菌表面处理技术 中科院慈溪中心 11 智能康复机器人及病理数据采集融合关键技术的应用 浙江工业大学 12 基于人体工学的智能健康办公系统研发 宁波大学 13 老年痴呆症预防与治疗产品及方案 宁波大学 14 居家养老生活与医疗智慧辅助系统 浙江科技学院 15 液体创可贴的产品开发 浙江科技学院 16 生物催化剂平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 浙江科技学院
促进校地合作与协同创新
加强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对入驻高校、院所给予定额补助,并按照校地合作 项目绩效、技术交易规模及增幅进行排位,对优秀校方代表进行奖励。
资源与环境领域
序号 成果名称 院校名称 1 浓盐废水非接触型蒸发浓缩设备 同济大学 2 SCR 脱硝催化剂和整装设备 同济大学 3 建筑材料和固废资源化利用 同济大学 4 饮用水处理安全保障技术 同济大学 5 单孔可控旋转式布水器在生物滤池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 6 餐厨垃圾浆液中聚羟基脂肪酸酯 (PHA) 有机聚合技术 同济大学 7 生物基可降解无纺布产业化项目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8 重污染行业水污染物减排技术集成 华东理工大学 9 绿色长效防腐蚀涂料 华东理工大学 10 酸性蚀刻液循环再生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 11 废电子线路板中金属湿法电解回收 华东理工大学 12 工业废水多金属催化氧化预处理及深度处理技术 东华大学 13 河道高效清淤与智能化分拣处理成套设备及其产业化 浙江工业大学 14 钢-竹组合结构建筑 宁波大学 15 一种用于粉尘颗粒的双极荷电凝并装置 宁波工程学院
鼓励发明创造与专利保护
对当年获得国内授权发明专利的个人和企业,每件分别给予 5000 元和 1 万元的奖 励;对通过 PCT 途径申请和授权欧盟、美国、日韩国际专利的企业,每件分别给予 5000 元的申请补助和 1.5 万元的授权奖励 (申请补助与授权奖励可兼得) 。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序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1 成果名称 电动自行车及电动助力车用无刷直流电动机及其控 制系统 变频洗衣机电机及其控制器 主动电磁悬浮轴承 微型超声波电机 快速灵巧的机器人手臂 新型直线电机压缩机 多自由度工业机器人专机系统 电磁式塑料材料高速动态拉伸机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技术 纺织智能制造 工业智能应用 驱控一体模块化控制技术及并联伺服机器人关键技 术的开发 高效焊接技术及焊接机器人开发 基于机器人视觉成形技术的产品在线检测技术 高低压开关柜温度在线远程监控系统 钎焊技术 智能焊接机器人及系统开发 虚拟制造仿真系统开发 新型抽油烟机高效低噪风机系统关键技术的开发 院校名称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培育创新企业梯队
对首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 5 万元的补助;对当年新认定为 高新技术企业,且所得税优惠额不足 20 万元的,给予补足 20 万元的奖励。对实施“智 团创业”计划的宁波市创新型初创企业,给予 15 万元的奖励;对通过评价的浙江省高 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 5 万元的奖励。
电子信息领域
成果名称 新型固态短路限流器 (SSFCL) 高速冲床模具控制器 注塑机专用电脑控制器 高精度气密性检测仪 变频空调电控系统 一种新型超级结结构的功率 MOSFET 行人重识别软件开发 未来互联网云件服务平台 面向设计行业的工作流程管理软件的开发研制 多功能数据采集器 中小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 柔性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其电子封装胶 纳米晶精密电流互感器技术 弹性传感器及其应用的产业化项目 水质检测传感器及系统 基于纳米压印的微型光谱仪 电动汽车充电桩核心控制器等相关系列产品 永磁同步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的 FOC 控制技术 高灵敏铁磁材料无损检测系统 大数据安全存储系统关键技术 温湿度记录仪及冷链温度信息实时监管平台 基于微纳衍射光学器件的三维传感光学系统 机联网和程序管理系统 院校名称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 序号 1 2 3 4 5 6 7 8 10 9
支持科技项目实施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重大专项) 及宁波相关重大专项的企业,依据当年度上 级下拨经费给予最高不超过 25%配套,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 100 万元。继续做好慈溪市科 技计划项目政策兑现工作,每年新确定不超过 5 个行业共性技术攻关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单个项目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 100 万元。对列入各级农业农村和社会发展科技项目的,分 别给予 3—15 万元的奖励。
(摘要)
高校院所参展项目
(排名不分先后)
构建科创服务平台体系
1. 积极引进名校大院共建科创公共服务平台,给予物业租赁三免两减半、设备购置 25%补 助、研发投入后补助等各类支持,每个平台每年最高不超过 1000 万元。按照共建协议继续支 持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所等现有高端创新服务平台。 2. 鼓励特色板块、小微产业园、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与科研机构共建产业创新 服务综合体,认定为市级、宁波市级以上产业创新综合体的,每年每家分别给予 10 万元、30 万元补助。 3. 完善科创飞地建设管理,对合作运营商根据运营绩效考核,给予相应物业租金补贴、装 修补贴、运营费补贴等支持。 4. 培育高品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对认定为国家、省、宁波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每年 分别给予 120 万元、80 万元和 50 万元的奖励。对慈溪智慧谷科技企业孵化器安排 400 万元专项 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