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
国际经验借鉴: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成功案例
国际经验借鉴: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成功案例装配式建筑施工是一种快速且高效的建筑方式,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发达国家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成功案例,以期能够借鉴其经验,并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
一、瑞士:ModulArt项目ModulArt是一个由瑞士公司开发并应用于住宅建设的装配式建筑系统。
该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和制造,并通过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进行现场组装。
ModulArt项目不仅保证了质量和进度的控制,还提供了更高效率的施工方法。
瑞士的ModulArt项目通过精确计算和规划,实现模块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
此外,该项目还充分考虑了节能环保要求,在材料选择和设计中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二、日本:LIXIL Living Technology项目LIXIL Living Technology是日本一家领先的装配式建筑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合作与影响力。
该公司生产并销售集成房屋和移动住宅等多种类型的装配式建筑产品。
其中,旗下的"Smarthouse"系列以其高度的集成性和先进的技术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口碑。
LIXIL Living Technology项目的成功在于其对产品高度标准化的设计和生产流程的优化,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批量采购来降低成本。
此外,该项目还注重用户体验,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并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德国:Huf Haus项目Huf Haus是德国一家专注于高品质装配式建筑生产的公司。
该公司以其独特而时尚的设计风格,在欧洲范围内享有盛誉。
Huf Haus项目所采用的装配式建筑系统结合了现代设计、高性能材料和先进技术,追求卓越品质与可持续性发展。
德国Huf Haus项目注重全方位的服务体验,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并提供高度定制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此外,他们还重视室内空间灵活性和舒适度,并致力于推广低碳环保理念。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合作案例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合作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合作案例1.京津冀一体化2.长三角一体化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中西部地区资源互补三、合作案例的启示和意义四、总结正文:【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合作案例,并分析这些案例的启示和意义。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合作案例】1.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协同发展。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优化区域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通过交通、环保、产业等领域的合作,三地实现了协同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范例。
2.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地的协同发展。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通过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借鉴。
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指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的协同发展。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政策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员往来便利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经验。
4.中西部地区资源互补中西部地区资源互补是指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资源、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中西部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示范。
【合作案例的启示和意义】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合作案例表明,区域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
通过合作,各地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借鉴——以英国、瑞典和澳大利亚为例
有效的伙伴关系是学习型社 区的关键所在” s 内部的伙伴关系。 。- 学习 我国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各级各 巍 型社 区在 于开 发 区内所 有部 门 间的伙伴 关 系 ,鼓励 类学校之中, 流通困难。 要促进它们之间交流, 增强资 篷
源 共享、 提高利用率。 建立教育系统与其它系统 一 其次, 间的伙伴关系。 学校作为教育资源的 集中 地应向 社会 - 东加学习型社区已经在市议会、 培训单位 、 商业 、 企 开放, 社会各界也要支持学校办学, 实现互利共赢。 再 一
CH ENGREN AOYU JI
毒盘 母 0
203第7 0/ 总 2 期 10 8
隶属的国家学习促进会就给予了 1.6 36 亿瑞典克朗 20 0 0年 9月 ,巴拉瑞 特成 为第二 个学 习型 城市 ,至 的资助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在 20 和 20 08 09 0 C 20 年底还有莫森湖、西索尔兹伯里和朗塞斯顿等 两 年分 别 拨 款 40万 美 元 用 于 改 善 A E的 学 习环 00 学习型社区宣告建成,至此 已遍及澳大利亚的诸多 境 , 提供新的现代化技术和设备。【 瑞典在 14 年 l 叫 97 州 。 19 99—20 00年 ,维 多利亚 州政府 鼓励 了 9 社 就 出台 了专 门支 持学 习圈 的法律 。 国 12 个 英 94年就 制 区建设学 习型城 镇 , 继续教 育 、 它教 育机构 以及 定 了向政府 申请成人教育课程经费补助的 《 与 其 成人教 地 方企业 和政 府建立 联 系 ,共 同促 进地 方 经济 与社 育章程》A u dct n eu t n)“94 ( dlE uao gl i s ;14 年教育 t i R ao 明确 了继 续教 育 的法律地 位 ; 战后 又实行 了 二 会发 展 。07年 , 20 澳大利 亚有 10多万名 成人在 接受 法 案 ” 0 学 3 ( a e s) e 3 A E提供 的学 习服务 。其 中维 多利亚 拥有 34个 社 “ 习 1” D yR lae 一周 一 1带薪 学 习制 度 与工 C 8 学 (lc e s)大 e 区教 育机构 , 每年培 训约 1 名学员 , 3万 产生 3 亿 美 读交 替 的“ 习假 ”BokR lae 。 大促进 了社会 3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装配式建筑施工创新模式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装配式建筑施工创新模式随着国家城乡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于住房需求的增加,传统施工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改善施工效率、提高建筑质量以及降低环境影响等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探索装配式建筑施工创新模式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几种国外经验并分析其优缺点,同时也会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来探讨如何推动中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
一、瑞典:标准化设计与工厂制造瑞典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其成功之处在于将标准化设计与工厂制造相结合。
首先,通过精确测量和精细规划,在前期进行全面设计,并融入住户个性化需求。
接下来,在专门的生产线上进行生产,包括制作墙板、楼梯等构件,并采用数字化技术确保每个构件都符合预定规格。
最后,在现场组装时采用类似积木的方式进行拼装,节省了工期和人力成本。
二、日本:模块化建筑与创新使用日本是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先行者之一。
其采取的模块化建筑方法将房屋分割成多个独立的构件,然后在工厂中进行制造,在现场组合完成。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使得维修和改造更加容易。
此外,日本还积极推动创新使用方式,例如利用可折叠墙板实现灵活性空间布局以适应家庭的需求变化。
三、德国:生态可持续与高品质标准德国注重生态可持续性和高品质标准在装配式建筑上的应用。
他们致力于降低能耗和环境影响,并通过使用符合严格标准的材料和技术来确保建筑质量。
此外,德国还鼓励设计师和开发商采用零能耗建筑、太阳能设备等创新技术,在提供高品质住宅的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四、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和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发展装配式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国内对于施工技术和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确保质量和安全。
同时,还需要培养更多的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并提高他们的设计和生产能力。
此外,政府在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及审批方面也需加大力度。
然而,中国也有着巨大的机遇。
一方面,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装配式建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另一方面,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并且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居住环境优化与改善成为了刚性需求。
区域协同推进绿色发展案例
区域协同推进绿色发展案例
区域协同推进绿色发展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各方共同合作,推动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下面我将从不同
角度介绍几个案例。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中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很好的
案例。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共同推进的一项
重大国家战略。
该区域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
括加强环境治理、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清洁能源利用等,以实现协
同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产业层面来看,挪威的海洋产业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
案例。
挪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政府和企业在海洋工程、渔业、
海洋能源等领域展开合作,推动海洋产业绿色发展。
他们通过技术
创新、环境监测等手段,实现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
了海洋生态环境。
此外,从社会层面来看,荷兰的“生态社区”项目是一个很好
的案例。
荷兰在城市规划中推动了“生态社区”项目,通过建设节
能环保的住房、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绿色出行等举措,实现了社
区居民的可持续生活。
同时,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形成了推动绿色发展的合力。
综上所述,区域协同推进绿色发展的案例有很多,这些案例都展示了政府、产业和社会各方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希望这些案例可以为其他地区和行业提供借鉴和启发。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目录1. 欧州成功案例 (3)1.1 英国伦敦里维尔城改造案例分析 (3)1.1.1 背景概述 (4)1.1.2 改造方案设计 (5)1.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7)1.2 瑞士苏黎世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8)1.2.1 背景概述 (9)1.2.2 改造方案设计 (10)1.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1)1.3 法国巴黎马雷区改造案例分析 (13)1.3.1 背景概述 (14)1.3.2 改造方案设计 (15)1.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7)2. 美洲成功案例 (18)2.1 美国纽约下城酒吧街改造案例分析 (19)2.1.1 背景概述 (21)2.1.2 改造方案设计 (21)2.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3)2.2 巴西里约热内卢老城改造案例分析 (24)2.2.1 背景概述 (26)2.2.2 改造方案设计 (27)2.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8)2.3 墨西哥墨西哥城历史城中心改造案例分析 (29)2.3.1 背景概述 (30)2.3.2 改造方案设计 (32)2.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33)3. 亚洲成功案例 (34)3.1 韩国首尔兴京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36)3.1.1 背景概述 (38)3.1.2 改造方案设计 (39)3.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0)3.2 新加坡莱佛士初创区改造案例分析 (41)3.2.1 背景概述 (43)3.2.2 改造方案设计 (44)3.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5)3.3 日本东京神田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46)3.3.1 背景概述 (48)3.3.2 改造方案设计 (49)3.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50)4. 总结与展望 (52)4.1 国外旧改成功经验总结 (53)4.2 对中国旧改的启示 (54)4.3 未来发展展望 (55)1. 欧州成功案例汉堡市位于德国北部,是德国第二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中心、德国第二金融中心,同时是德国北部的经济和文化大都市,有着“世界桥城”的美称。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乡村振兴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瑞士的精细规划瑞士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乡村振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精细化规划。
瑞士政府通过统一的乡村规划,明确乡村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同时,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的效率。
这种精细化规划的经验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
二、日本的农业产业链升级日本作为农业发达国家,其农业产业链升级经验值得我们注意。
日本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
同时,注重培育农产品品牌,帮助农民打开市场。
这种农业产业链升级的经验对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三、芬兰的创新教育芬兰作为教育强国,乡村教育发展成就显著。
芬兰政府注重乡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同时,芬兰还推动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合作,开展教育交流,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这种创新教育的经验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四、加拿大的农村社区建设加拿大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政府注重加强对农村社区的支持,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同时,加拿大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这种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对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具有积极意义。
五、希腊的乡村旅游开发希腊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国家,乡村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政府注重保护和开发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启示,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六、德国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德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高度声誉,其成功之处在于注重农产品质量管理。
德国政府建立了严格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瑞典模式”:内涵、属性、走向
总的来说,瑞典模式一直是各国政策制定者学习的对象,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瑞典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公民的理解和支持。
“瑞典模式”:内涵、属性、走向
“瑞典模式”是指瑞典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也被称为“瑞典式福利国家”或“瑞典式资本主义”。瑞典模式的内涵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福利体系,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福利和权益,并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平性和竞争力。
瑞典模式的主要属性包括:
1.高福利、高税收:瑞典政府实施高福利政策,为每个公民提供教育、医疗、住房补贴、失业救济等福利保障,同时实施高税收政策,将税收收入用于为人民提供福利保障。
4.强大的工会组织:瑞典的工会组织非常强大,协助劳动者争取更好的工资ຫໍສະໝຸດ 遇和工作条件,实现了劳资双方的共赢。
瑞典模式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的走向可能包括:
1.加强创新能力:瑞典将加强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才,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2.应对老龄化:瑞典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推出更加合理和普惠的养老制度。
2.民主、平等:瑞典模式注重民主和平等,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政治权利和话语权利得到广泛保障。同时,社会流动性较高,教育机会均等,不论出生在何种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获得成功。
3.创新、环保:瑞典注重创新和环保,在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瑞典的企业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瑞士山地旅游交通模式分析及其借鉴意义
1 瑞 士概 况
瑞 士地处欧洲中心地带, 被 法、 德、 意、 奥围在其 中。瑞士总人 口 8 0 0 万, 国土面积 4 . 1 3万 k m2 , 是全球最 富裕 、 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 最高的 国家之 一, 人均 G D P 8万 余美元 ( 2 0 1 1 年) , 居世界前列 。 瑞士的 自然风光 冠 绝欧洲, 巍峨壮丽的阿尔卑斯 山、 宁静蔚蓝的高 山湖泊 、 迷 人的瑞士小 镇 。瑞士铁路 、 公路 网密集 , 水、 陆、 空交通互相补充 、 协调配合, 旅游交通 网十分发达 , 借助这些便 捷的旅游交通 工具 , 可 以将 游客迅 速送达瑞 士 的各个 景区, 海拔 三、 四千米 的雪峰或偏远 安静 的小镇 。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3 4 4 ( 2 0 1 3 ) 1 0 — 0 1 7 7 — 0 2
瑞 士 山地旅 游 交通模 式分 析及 其借鉴 意义
郭 小艳 郑 敏 z
( 1 . 重庆 市规划1 1 2 2 )
2 瑞 士 山地 旅游 交 通模 式 分 析
瑞 士的铁路公 共交通设施覆 盖全瑞 士,瑞士 的铁路系 统总里程达 5 0 0 0 k m, 瑞 士 人 成 了 全 世 界 使 用 铁 路 设 施 次 数 最 频 繁 的人 , 平均每个瑞 士人每年乘火 车出行 4 1次 。这 些 密 集 的铁 路 网 其 中 大 部 分 归 为 瑞 士联 邦铁路局 S B B。S B B是瑞士最 大的铁路交通运营公司 , 承运 了 9 0 %的铁 路运营量 。另一方面, 瑞士部分地区拥有 一些私人 窄轨铁 路, 州政府和地 方 当局往往是这 些铁 路公司的股东 。在 多山的地 区有许多缆索铁路 , 齿 轨铁路和直通 山顶 的缆车设施 。( 如图 1 、 2 ) 瑞士 公路交通仍然 是瑞士运输 业的支柱 , 全国8 0 0万人 口, 私人小 汽车拥 有量达 4 0 0万 辆, 平均每 两人一辆小汽车 , 自驾 出行仍然 是瑞士 人 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 1 9 6 0年通过了国家 公路计划 , 经过 5 0多年 的建 设, 公路总里 程达 7万余公里 , 路 网密度 1 7 0 k m / 百k mz , 建立起 了 以高速 公路为骨架、 干道公路 网为主干、 地方道路为支线的发达公路网。在这个 多山的国家,阿尔卑斯 山山脉及汝拉 山山脉占据瑞士国土面积 的 7 0 %, 要打通 邻国的交通要道 必须跨 越这些高 山峻岭 , 为 了不破坏 这些天然的 自然风 光, 瑞士的 山区公路 一般 以桥隧为主 , 工程造价高 , 平 均每公里约
三大世界级湾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三大世界级湾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湾区经济发展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备受关注。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湾区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风向标之一,而“飞地经济”作为湾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正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介绍三大世界级湾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1. 美国旧金山湾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旧金山湾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湾区之一,也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发源地之一。
在旧金山湾区,飞地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科技产业上。
旧金山湾区不仅是硅谷的所在地,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中心。
旧金山湾区的飞地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高度集中和巨大的规模效应上。
在这里,企业集聚成为一种常态,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分享资源和市场,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
旧金山湾区还注重科研院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效率,也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府还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企业进驻旧金山湾区,进一步推动了飞地经济的发展。
中国珠江三角洲湾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飞地经济模式的代表性湾区之一。
在珠江三角洲湾区,飞地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跨境贸易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上。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珠江三角洲湾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特别是在制造业和电子商务领域。
珠江三角洲湾区的飞地经济模式主要表现在外贸加工区和自贸区的发展上。
在外贸加工区,各类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了高效的产业集群。
与此珠江三角洲湾区的自贸区还促进了外贸贸易的便利化和高效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和国际贸易公司开展业务,进一步推动了飞地经济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湾区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吸引和培养高级人才,推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的升级,提高了湾区的整体竞争力。
巴黎协议的地区实施方案欧洲的经验与启示
巴黎协议的地区实施方案欧洲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各国纷纷加入巴黎协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气候协议,巴黎协议要求各缔约方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减排方案。
本文将从欧洲的经验出发,探讨巴黎协议的地区实施方案以及其中的启示。
一、欧洲的气候变化政策框架在欧洲,各国通过欧盟的指导,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气候变化政策框架。
欧洲联盟设立了碳排放市场,实施了排放交易体系(EU ETS),通过市场机制鼓励减排。
此外,欧洲各国还采取了诸如能源转型、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措施,以逐步实现减排目标。
二、欧洲的实施方案特点与经验1. 分工协作:欧洲国家之间在实施减排方案时,注重分工协作。
一方面,欧洲联盟制定了统一的减排目标和指标,明确了各国的责任和任务分工;另一方面,各国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分享经验和技术。
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有效推动了整体减排工作的推进。
2. 法规与经济手段并重:欧洲国家在减排方案中往往将法规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
通过法规的约束和经济手段的激励,既确保了减排行动的可行性,又提高了减排效益。
例如,欧洲联盟推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通过设定排放配额和碳价格,鼓励企业主动减排,同时也为减排行动提供了经济上的激励。
3. 多元化的减排手段:欧洲国家在实施减排方案时,注重采用多元化的减排手段。
除了传统的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开展能源转型和提高能效等措施外,欧洲国家还着重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绿色交通等领域,以实现减排效果的最大化。
三、欧洲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巴黎协议的实施离不开各国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实施巴黎协议的地区实施方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吸取欧洲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地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推进:1. 强化地方政府层面的参与:中国各省市地区差异较大,在减排方案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情况,鼓励地方政府制定适合本地的减排策略,并积极参与并推进实施。
《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区域协同研究》范文
《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区域协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税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税务执法区域协同工作日益显现其重要性。
特别是在锡林郭勒盟这样的地域辽阔、经济多元化的地区,税务执法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为突出。
本文将基于霍恩-米特模型,对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区域协同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提升税务执法效率和准确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霍恩-米特模型概述霍恩-米特模型是一种理论框架,主要用于分析和优化公共政策和组织管理。
该模型以权力分散、资源共享和责任共担为基本原则,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和机制,实现政策执行的高效和有效。
在税务执法领域,霍恩-米特模型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提高税务执法的整体效能。
三、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现状分析锡林郭勒盟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域辽阔,经济多元化。
税务执法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税收政策执行不一、地区间信息共享不畅、执法力量分散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税务执法的效率和准确性。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区域协同机制,以实现税务执法的统一和高效。
四、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区域协同策略(一)建立协同机制根据霍恩-米特模型,应建立一种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机制。
通过制定统一的税收政策和执行标准,实现地区间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形成责任共担的格局。
(二)强化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税务执法信息化平台,实现地区间信息实时共享和交换。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提高税务执法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税务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引进高素质人才,为税务执法区域协同提供智力支持。
(四)优化税收政策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税收政策。
通过优化税收结构,降低企业税负,提高税收征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结论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区域协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
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时间:2011年09月22日10时42分来源:科技日报作者:李兴华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坚定不移谋创新编者按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指示精神,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做法和实践,给人以启示。
欢迎大家就此话题深入探讨。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广东省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近期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实践。
当前,广东发展已经进入了转折阶段,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重点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必须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工作的主旋律。
自主创新从现在通用的概念上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这是从创新的内容属性上来划分的。
一般而言,原始创新指的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大发现或发明,大部分属于知识创新;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
自主创新不等于自我创新,也不等于独自创新,自主创新不是一种封闭的、单独式的创新,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
协同创新则是创新的一种形式,是开放式的创新形式。
所以,我们讲创新,就要同时强调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也就是说,要把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讲全,要统一起来。
一、如何理解协同创新2011年4月,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8月,在深圳举行的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刘延东同志和万钢同志重点强调了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
这充分说明了协同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如何理解“协同”?《新华汉语词典》对“协同”的解释是:各方互相配合或一方协助另一方做某件事。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区域创新走廊——构建逻辑与要素配置
1 区域协同视角下的协同创新研究
1. 1 区域协同: 目标共识下核心与周边城市合作 共赢
区域协同是因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生产关系转 变,为控制和协调生产网络关系而产生的区域治理 结构[3],其目的是解决主体间矛盾和平衡各方利益 诉求,追求 区 域 利 益 最 大 化[4]。 近 年 来,学 者 聚 焦 中心城市 与 周 边 腹 地、临 近 地 区 间 的 诉 求 和 矛 盾, 提出不同尺度的区域协同的重点,包括宏观尺度的 城市分工[5]、中 观 尺 度 的 管 理 机 制[6],以 及 微 观 尺 度的空间和项目衔接[7]等。在实践方面,区域协同 衍生出都 市 圈 规 划、跨 界 协 调 规 划 等 新 的 规 划 类 型,其实质 是 政 府 间 共 同 搭 建 动 态 平 等 的 对 话 平 台,通过政府行动和协同工程落地满足产业、交通、 生态、设施等方面的一体化诉求[8]。
略以来,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日渐明晰。区域创新走廊作为区域协同创新的新形式,正成为我国各层次区域
探索实践的关注重点。然而,区域创新走廊建设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尚待明确,需要对其构建逻辑和要素配置进行思考。从
协同创新的视角切入,结合目前区域创新走廊的建设实践,提出其构建逻辑是在城市间价值共赢前提下,为满足加速技术成
目前,协同创新主要有两种空间形式: 一是基 于个体业缘联系的非地理临近的协同创新,主要以 专利 合 作[13]、资 金 和 资 源 投 入[14] 等 方 式 产 生 协 同 创新关系; 二是基于地缘优势的城市创新联盟,即 因人缘的文化临近和业缘的技术临近等因素[15],城 际间组 成 往 来 频 繁 的 创 新 网 络,如 创 新 型 都 市 圈[16]、创新城市群等。 1. 3 国内现状: 协同网络的织补和预期偏离的产生
区域协同创新 案例
区域协同创新案例
区域协同创新案例有很多,以下是部分相关案例:
1. 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
这个合作区充分发挥了杭州高新区(滨江)的产业优势和富阳区的空间优势,致力于打造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新制造业先行区。
自2019年8月28日挂牌成立
以来,产业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2. 宁波宁海县的“集士驿站”服务品牌。
通过打造这一品牌,推动了农村物流集成改革。
全县已建成集士驿站55个,累计开通公交邮路9条、公交带
货163万件,降低农村物流成本20%以上,助农就业1500人以上。
3. 嘉兴平湖市的“飞地”协作金名片。
平湖市与青田县合作共建“消薄飞地”产业园,与松阳首创全省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县县合作新模式。
这一项目协议十年期内,每年可为青田265个参建村营业性增收万元/村,累计返还青
田投资收益3240万元。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建议阅读相关论文或请教专业人士。
瑞士污染场地治理制度的构建及其启示
资源的保护造成巨大压力,这种水土污染相互影响的局面使得瑞士污染场地状况更为严峻。
二、瑞士污染场地治理制度的发展历程瑞士政府相继采取了诸多措施预防场地污染的发生。
1985年,瑞士各州首次尝试对污染场地进行系统调查。
但获得的部分场地信息数据仍不全面,不能反映出瑞士污染场地的总体情况。
1991年,瑞士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审阅通过《联邦水资源保护法》,要求根据最新技术水平对场地进行管理,以此保证水体不受负面影响。
但该标准毕竟是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1995年,瑞士联邦修订了《联邦环境保护法》。
虽然该法规定了对污染区需登记注册;场地经营者具有修复义务;污染区修复费用的承担责任人;公共机关补充分担部分费用等。
但仅仅是粗略规定,仍然无法实际达到治理效果。
终于,联邦委员会于1998年颁布 《土壤污染条例》以及《污染场地修复条例》。
该条例对污染场地治理的各项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
2005年,瑞士环境、森林和景观局(SAEFL)颁布了包括如《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指南》《土壤再利用指南》等相关指令。
这些规范性指令进一步明确了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技术标准,为污染场地治理提供了技术导则。
就此,瑞士污染场地治理制度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三、瑞士污染场地治理的主要制度瑞士污染场地治理制度的具体内容集中在《土壤污染条例》《污染场地修复条例》 等政策法规文件中,主要包括污染场地名录制度、污染场地整治制度、污染场地修复责任制度等。
(一)污染场地名录制度污染场地名录制度是指有关部门对污染场地信息注册、登记、汇整并向社会公开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
首先,污染场地登记。
瑞士《污染场地修复条例》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主管部门应通过评估现存的信息,如地图、注册表和报告或者从场地所有人和第三方获得信息以评定污染场地。
在该过程中,主管部门应把注册的场地内容告知场地所有人,并给他们阐明观点的机会。
登记具体内容包括:地点,送到场地的废物类型和数量,处理废物、操作或事故的时间,调查和采取的环保措施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5周年创新实践案例集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5周年创新实践案例集,汇集了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和企业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实践,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一、苏州工业园区“创意小镇”模式苏州工业园区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意产业基地。
在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苏州工业园区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提出了“创意小镇”模式,通过在园区内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小镇,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创意企业入驻,为园区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积极探索金融改革创新的新路径。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上海自贸区不断推动金融开放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试点,如扩大外汇业务自主权、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等,为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三、杭州“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创业中心,杭州以“互联网+”为引领,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杭州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慧城市示范项目,为长三角区域的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南京沿江产业带跨江发展合作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动脉之一,南京作为长江下游城市,积极探索跨江发展合作的新模式。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南京和江苏南通、镇江等沿江城市加强协作,共同规划跨江产业带,推动跨江发展合作,打造跨江经济带,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五、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合作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发展合作,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积极探索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发展示范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
区域协同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今 年是 京 津 冀连 续 第 三年 携 手 亮 相 服贸会。走 进 京津冀联合展区中心,京津冀地图徐徐展开,让观众纵 览三地开放发展的格局,并通过互动,详细了解北京、 天津、河北三地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 综保区、港口口岸和其他开放功能园区的情况。而一旁 设置的京津冀“听事塘”感应互动装置,则更是吸引了 许多观众的注意,这一装置通过为观众讲“悄悄话”的 形式,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事小情娓娓道来。
今 年 年 初 在粤 港 澳 大湾区翠亨 新 区打造 的 全国首
个“双碳”经济示范区,也再次向全世界表达中国在可 持 续 发 展 建 设方面 绿 色 环保 的 决心,对 推 动 粤 港 澳 大 湾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国际双碳经济产业要素集 聚具有非凡意义。
总部设 立在香 港,但已 将 生 产基地 根植 广 东 4 0 年 的 利 奥 集 团 作为 一家 从事 印刷 服 务 的 企 业,更明白 “双碳”的重要意义。“我们正积极采取措施致力于成 为‘零废 料工 厂’。这 不 仅 为 今 天 的 我 们 创 造 价 值,而 且也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价值。”企业相关负责人 对 记者说。
践行“双碳” 区域协同发展坚持可持续
“碳达峰、碳中和”是本届服贸会上最重要的关键 词之一,在今年的服贸会上,“双碳”赋能产业发展、碳 交 易、绿 色 城市等 热 点话 题 频 上 热 搜,“ 双 碳”发 展 之 路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主题。
“用 张 北 的风 点亮 北 京 的灯”,在世 界首创5 0 0 千 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现场,诗意的口号格外醒目。 该工程是世界上首个输送大规模风电、光伏、抽水蓄能 等多种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电网,把张家口的清洁能源 输送到北京,让北京冬奥会成为历史上首届100%使用绿 色清洁电能的奥运会。
关于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
关于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
在欧洲,德国和瑞典是两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德国的创新体系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瑞典则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建立了一流的教育体系和研究机构,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资源。
在美国,硅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创新区域。
硅谷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多个因素,包括领先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投资风险资本的容易获取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硅谷还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了一个碰撞创新的生态系统。
此外,以色列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尽管地理上非常狭小,但以色列在技术创新和初创企业方面的表现却非常出色。
这得益于其政府对创新的大力支持,包括创业基金的设立、科研机构的投资以及对初创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还存在一些体制和文化上的障碍,不够灵活和创新。
政府在创新领域的投资力度也不够,同时缺乏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精神。
另一方面,中国的地区之间存在发展差距,一些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环境相对较弱。
但是,中国也有一些成功的创新区域,如深圳和杭州。
这些地区在创新政策、人才引进和产业支持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举措,成为中国创新的典范。
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以下经验:首先,重视产学研合作。
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制定创新政策,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高校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企业可以提供市场需求和实践机会。
其次,注重人才培养。
创新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支持,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和管理者等。
政府和高校应该加大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同时鼓励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
再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需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
政府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
最后,改善创新环境。
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研发投入的激励措施、税收减免政策、科技创新基金的设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士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廖日坤, 周辉(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北京100871)摘要:本文概述瑞士联邦大学与瑞士联邦研究所的研究联合体-ETH Domain依靠政府引导和协调进行区域创新的合作方式、组织架构及其发展模式,并总结其进行协同创新的借鉴经验,阐述联合体对瑞士科技创新的作用及贡献。
关键词:区域创新;协同创新;ETH区域;联合体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its Experience inSwitzerlandLiao Rikun, Zhou Hui(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provides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metho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Swiss ETH Domain, which rely on its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coordination.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of ETH Domain co- innovation and its role on Swiss S&T innovation.Key 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Co-Innovation; ETH Domain; Consortium1 引言在科研国际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大型科研人员团队、大型科学仪器,更需依靠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加速融合,催生新的学科前沿,孕育新的学科方向。
因此,协同创新也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在欧盟委员会最新公布的创新联盟实力中,瑞士的创新能力在欧洲一直保持首位、在全球也处于领先[1]。
其中,瑞士ETH Domain研究联合体下的两个联邦理工学院和四个联邦研究所为瑞士保持创新上的领先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将通过瑞士ETH Domain区域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式、组织架构及其发展模式进行展开讨论。
2 瑞士ETH区域创新联盟2.1 ETH Domain研究联合体ETH区域间的规模合作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保罗谢尔研究所成立Eco-invent中心,到2006年,ETH Domain联合体成立4个竞争力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of Competence in Research,NCCRs),展开大规模的区域协同合作。
如图1所示,ETH Domain联合体包括两个联邦理工学院、四个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联邦研究所。
值得说明的是,这2个联邦理工学院也是瑞士仅有的2所联邦高校,其他则为州立或其他性质。
[2]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及研究所联合体下属的6个机构拥有超过690名教授、18500多名员工,24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教学、科研、知识转化和技术转移,创造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1]。
6个机构分别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保罗谢尔研究所(PSI: Paul Scherrer Institute);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所(WSL: Eidgenössische Forschungsanstalt für Wald, Schnee und Landschaft,);瑞士联邦材料科学和技术研究所(Empa: Eidgenössische Materialprüfungs- und Forschungsanstalt);瑞士联邦水科学和技术研究所(Eawag: Eidgenössische Anstalt für Wasserversorgung);图1 ETH Domain联合体组成框图其中,保罗谢尔研究所PSI是瑞士最大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中心,1988年由瑞士原子核研究所与瑞士联邦反应堆研究所合并组建,主要研究在材料、人口健康、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拥有散裂中子源(SINQ,Swiss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世界上第一个连续波散裂中子源)、瑞士同步辐射光源(SLS,Swiss Light Source: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缪介子源(SμS,Swiss Muon Source:世界上最强的连续束流的缪介子源)等大型科研设备,对ETH Domain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放。
瑞士联邦WSL研究所景观、环境和森林领域的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为瑞士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它与两个联邦理工学院以实际为导向、开展许多跨学科的研究。
瑞士联邦Empa材料科学研究所主要在纳米结构物质表面、环境和能源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生物和医学材料等研究领域,2012年,Empa研究所通过NEST(可持续建设技术)项目,加强与ETH Domain大学、研究所间的合作。
瑞士联邦Eawag研究所在水科学方面也是世界领先的,跨学科研究为它与联合体其它机构的合作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ETH Domain联合体成立了四个跨学科的竞争力中心,使在各自领域活跃的大学和研究所能够更紧密地合作。
4个竞争力研究中心分别是:(1)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竞争力中心(NCCBI)NCCBI隶属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它与ETH联合体内外的各个成像实验室协同合作,使各项研究运用到对神经推行性疾病等科研中。
(2)能源和交通竞争力中心(CCEM)CCEM隶属于保罗谢尔研究所,它与联合体下其他研究大学和机构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各种科研的项目合作。
(3)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中心(CCES)CCES隶属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主要在自然资源、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气候和环境变化、环保和健康、以及自然灾害和风险等核心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
CCES来自ETH联合体500多名科学家首轮17个项目中在Swiss Experiment技术平台上协同工作。
2011年,7个新项目获得通过,其中一个是和CCEM的合作项目。
(4)材料科学和技术竞争力中心(CCMS)CCMS隶属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要在材料科技领域,与联合体、瑞士电子和微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中长期合作。
2.2 ETH Domain联合体管理架构联合体的管理机构包括:董事会(战略管理机构,如图2所示)和内部的上诉委员会(独立上诉机构),它们也属于联合体[1]。
在委任书的政治框架下,董事会制定联合体的发展战略,并且代表联合体和联邦政府机构对话。
董事会定期汇报任务执行情况,联合体各机构的运营管理则由两个联邦理工学院和四个联邦研究所各自进行。
图2 ETH联合体董事会组织结构董事会为促进两个联邦理工学院和四个联邦研究所间的合作,规范了以下宗旨:联合培养科技领域未来领军人才;通过科研合作扩大科研成果;共同挖掘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提供科学技术方面咨询服务;开展面向公众的活动,开发利用科研成果。
3 ETH Domain协同方式及创新研究3.1 ETH联合体稳定性及竞争性支持ETH区域协同创新主要依靠政府直接引导和协调,并制定一系列区域协同整合的创新政策[3]。
ETH Domain联合体的成功,瑞士联邦政府为此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包括稳定性和竞争性的经费支持。
这些经费使得联合体的大型科学装置,如保罗谢尔研究所的高性能计算机、自由电子激光Swiss FEL等取得了长足进展。
由表1所示,联合体每年科研经费将近30亿瑞士法郎,稳定性的联邦资助经费与竞争性经费比例大致为7:3,竞争性经费2/3来自瑞士政府或欧盟政府,如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瑞士国家创新委员会、瑞士各联邦机构和FP7。
2010年联合体通过竞争获得的第三方科研经费则增长了11.7%。
[1]表1 ETH联合体研究经费情况2011年,ETH联合体向4个竞争力中心提供了1500万瑞士法郎的资助,并持续对这些中心投入。
在董事会确定的2012-2016战略规划中,竞争力中心是进行先进制造技术、可持续能源技术、生命科学工程、环境系统和技术以及科学进步的方法和平台建设等5个关键领域协同创新研究的重要因素。
3.2 ETH联合体协同创新方式在瑞士政府引导和协调下,ETH的联邦理工学院和联邦研究所的联合体保持持续合作,它们本着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区域协同创新中既是新技术的供给者,又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在合作中加快自身的科研发展。
它们间的合作方式包括:(1)建设协同创新的重大研究平台ETH Domain保持科技创新及领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研究平台的建设,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瑞士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保罗谢尔研究所的自由电子激光镭射装置SwissFEL、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神经信息平台Blue Brain,这三个项目都是联合体董事会战略优先项目。
而联合体的四个竞争力中心,以及由联合体主要参与的国家SystemX.ch和Nano-Tera.ch项目也通过跨学科合作加强了科研实力。
因此,联合体依托优势学科和学科集群,建立了一批协同创新的重大平台,ETH Domain 科学家因此能够在大规模、大尺度、跨学科前沿性研究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有助于创新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
(2)优秀人才的共同培养联合体董事会的宗旨中有2条专门针对优秀人才的共同培养:联合培养科技领域未来领军人才、共同挖掘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搭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
ETH区域联合体的2个联邦大学和4个联邦科研院所还在教学中合作,主要体现在:强调教学质量,它不仅高标准要求自身教学水平,而且为培养优秀人才和激励学生学习创造环境,推进教学科研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3)建立长效合作机制ETH Domain一直重视大学与研究所之间的合作,联合体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期合作的产物,而4个独特的竞争力中心则是创新群和一系列连续的创新的结果,因此构建一个长效合作机制,有利于形成一个强大的、持续的创新系统。
3.3 ETH联合体创新性合作研究成果基于ISI的扩展数据库结果,如图3所示,EPFL(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与ETH Domain 其他1所大学(ETH Zürich,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4所研究所共同发表SCI论文805篇(截止2012年6月底),被引频次总计20511,平均每篇论文引用次数达25.48,大大高于EPFL自身14.76的篇均论文引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