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及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及建议

自实行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秧田式”课堂座位排列便主导着各级学校的课堂安排,成为教育制度的一个稳定的特征。其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利用班级空间。容纳较大规模的学生数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权威讲授和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然而在教育资源逐渐丰富,强调创新教育的今天,这种座位排列方式的优势已经不再显著,相反负面影响却日渐凸显,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笔者抛砖引玉,就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作一些阐述,并就课堂座位排列谈谈自己的参考性建议。

一、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

1.传统课堂座位排列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创造力的培养,关键的因素是:保持孩子原有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思维能力,增强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创造意识。作为培养人才的最大机构――学校,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摇篮,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激发学生创造潜力,

提高学生创造才能的重任。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传统课堂座位排列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中,带有象征意义的教师的领地――讲台,高出学生所在地面一尺左右以高姿态耸立在那里,耸立在学生的前面、教室的“前面”。学生们被排成一行行、一列列,面向教师,面向“前面”。这种座位排列隐含着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暗含着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高高在上,垄断着话语权,学生需要“仰视”前面的教师,无形中强化了学生遵从或顺从教师言行的心理认同,使教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教化空间。师生之间是一种“支配”与“从属”、“规训”与“被规训”的管理关系。学生变成被规训的对象,面对“高高在上”的教师,学生学会了服从、听话、接受,而不是自主、思想、批判;学会了只认识不生成,只掌握不创造。

杨振宁教授在一次讲学中的话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在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可见中国的学生相对于外国的学生,在创造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不能不说与中国式的课堂座位排列有一定的关联。

2.传统课堂座位排列隐含的教育过程不均等

教室座位本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座位的安排同时也是教育微观环境的安排,影响着其他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分配。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蕴涵着“教育公平”这一大的理论问题。透视出教育过程的不均等性。

“秧田式”的座位排列,虽然在一定的空间里能够容纳更多的桌椅,每一张桌椅静静地放在同一个教室里。但是,在静静的桌椅背后,却因座位位置的不同显示了好坏优劣之别。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通常以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感知学习信息,以听觉为主。不同的座位,学生对信息的感知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期处于后、边排的学生容易造成视力下降或斜视等生理问题,产生持续的视觉不良。同时,教师声音强度随距离的扩大而减弱,容易造成后排学生听觉的疲劳,进而导致精力不集中。

“秧田式”的教室空间形态不但会对学生的生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更糟糕的是它也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亚当斯和比德尔曾对传统的“秧田式”座位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在授课时目光习惯于落在前、中排,和前、中排的学生交流密切。为此前、中排地带‘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他们将这个区域称为“行动区”。在“行动区”之外的区域则是教师视觉上的“盲区”,处在教师视野“盲区”的学生很难参与课堂活动,很难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因此

处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后、边排的学生便没有了这种位置的优越性,他们与教师的交往比较正式,除非教师刻意关注他们,否则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处于教师的视线之外、关注之外。

有经验的教师心里都清楚座位的好坏优劣。那么,教师是如何排座位的呢?某些学者对我国教师排座位的影响因素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在我国大部分中小学中,影响座位安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首先是学生生理特点,如身体缺陷、身高等;其次是学生课堂行为表现;最后是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因素(按学生成绩排位的除外)。

但在座位排列时最主要的潜规则是:学习好的学生一般不会被放在最后一排(除非他的个子奇高,而视力、听力又极好),而大多数在中间的第二、三排或第四排。就像多层住宅楼一样,这是最佳楼层,而能够占据这些楼层的居民,也并非一般的居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座位排列造成了座位本身的优劣之分,再加之教师又充分地利用了这一优劣,加剧了教学过程的不均等。

3.传统课堂座位排列对学生交往的束缚

学生交往影响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积极的交往能形成学生之间稳定的心理联系,增强对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秧田式:一行行、一列列座位整齐地固定在那里。在这种模式下,座位的固定蕴涵着学生身体位置的固定,而学生身体位置的固定必然会造成远距离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便。教师为了便于课堂控制,极少让学生走动和大声讲话,自然就限制了学生的课堂交往范围。因此,在传统课堂座位排列模式下,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极其狭窄,仅局限于前后左右几个邻桌。一旦邻桌几个同学缺乏交流的基础,就连这种范围极窄的交往也难以保证,至使学生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只能流于表面。

吴康宁等人对中小学课堂的研究也表明: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只占19.4%,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往只占

6.9%。可见,在我国中小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群体”交往在课堂中无法使所有成员参与直接交往,进而造成在课堂中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交往机会、表现机会、竞争机会及协调机会等等。这极不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4.传统课堂座位排列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教室则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而在传统课堂座位排列中却蕴涵着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健康的心理明显地表现在长期处于“盲区”的学生身上。后、边排的学生由于座位原因在课堂上不能和教师很好地进行双向交流,得不到教师对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