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自从清末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至今已100多年了,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角度可以将这段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有两个不同的研究主题: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我认为这两个研究主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标签]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二分现象问题研究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李文兵,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士生、广东韶关学院教育系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回顾

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自从有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就随之产生,从事高等教育及其管理活动的人们也就开始了与之相关的研究活动。一般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19世纪末,之后有关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的研究活动就产生了,但是将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在我国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从19世纪末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起到现在,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不同时期各俱特色。

1.新中国成立之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国弱民穷、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等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人员基本上是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人员。如清末主持学部工作的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分别阐述了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研究教育行政之法等思想。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校长如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龄、张伯苓、竺可桢等都在管理大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各自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引进国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清末民初曾翻译了一批日本的教育管理著作,甚至一些学校的章程、管理制度都是仿效日本的。上世纪20年代以后,开始受欧美的影响,当时风靡一时的泰勒科学管理理论被引入,1927年,法国的大学区制也被引入,尽管没有实行下去,但其教育行政独立的教育管理思想却已为很多人包括当政者所接受。

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自发的状态。当时的研究,要么是实际工作者在管理大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或思想凝结,要么是翻译国外教育管理的著作和思想,其研究程度远未达到自觉状态。

2.1949—1977年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走了一些弯路,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什么发展。据蔡克勇统计,在1949—1979年的30年中,中央和教育部门发布的有关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法规、文献(包括其主要领导人发表的政策性讲话)共计322件,而同期发表的同类性质的论文仅为74篇(1949—1953年为0篇),其间竟无一部专著问世。论文只占决策文献的23%,而仅有的74篇文章基本上属于政策注解或经验总结性质的,并且大都集中在教学和科技管理等微观领域。当时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重视经验管理,忽视理论探讨。建国初期,为了稳定政权,新政府对旧中国的大学实行了接管政策,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管理经验被推广,“在工作实际中锻炼提高”成了干部培养的主要手段,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重管理经验的风气,理论探讨失去了市场,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全面仿效苏联。建国后西方对新中国实行了封锁政策,在管理理论上学习西方已不可能,于是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管理(包括高等教育管理)没有被认为是一门学科。

研究趋意识形态化现象严重。在已有有限的高等教育管理文献当中,大多数都是对政策的解释和注解,政策变化了,研究取向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研究至少从态度上是不科学的,而且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这种研究模式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是非常有害的。

3.1977—1987年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特点

改革开放为我国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也是如此。无论从研究的数量、质量还是人员来讲,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可以说是走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从数量上讲,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据蔡克勇统计,从1980—1984年共有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论文199篇,1985—1989年为512篇。

研究已经从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文献不仅涉及高等教育的几乎所有方面,而且还出现了一批研究专著,代表作有李冀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1982)、朱九思的《高等学校管理》(1983)、陶增骈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1984)、余立的《大学旨理概论》(1984年)、王亚朴的《高等教育管理》(1986年)等。这些专著都是以高等教育及其管理为研究对象,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专门研究,专家们已经意识到了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性。1985年12月,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在柳州会议上提出了构建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议,说明我国高教管理的研究已经开始进入自觉研究阶段,

初步具备了构建学科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自从1978年厦门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室以后,全国其他高校纷纷建立此类研究机构,这为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做了机构和人员上的准备;80年代中期以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先后成为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1986年厦门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人员开始实现专业化;80年代,各地纷纷创立高等教育学术期刊。

4.1987年至今

1987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上争鸣不断,关于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就有多种不同的设想,这次会议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分水岭。至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完全走上了自觉研究阶段,学科建设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重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工作。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的研究历史比我国长,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这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的研究者们并没有沿袭西方只把高等教育当作研究领域的观点,而是不遗余力地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之中,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研究成果。

有了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从80年代中期有了第一个高等教育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后,各个学位点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培养了一大批致力于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研究的青年专家,他们有的已经走向成熟,成为各学科点的骨干力量。到目前全国已有7个高等教育学专门的博士授予点,加上教育学一级学科点,已有十数个博士点,一大批专业研究人员正在成长。

研究更加理性化、科学化。80年代中期以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成果呈现繁荣势态的背后,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如经验总结多、理论抽象少,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范式缺失,等等。8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些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尝试加以解决,建立研究范式、构建学科体系已经为很多研究人员所接受,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100多年来,随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展的坎坷历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历经沧桑,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学科建设初具规模,问题研究也呈现多姿多彩的局面。尽管作为一门学科,高等教育管理学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正如一位专家所言,“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国”,研究中出现的学科建设与问题研究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应该成为研究专家和实践工作者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的二分现象

1.研究人员的二分现象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一些大学校长,以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