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高等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概论知识点导语:高等教育是许多人追求知识和实现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
高等教育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它研究高等教育的原理、政策和实践。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高等教育的定义和特点高等教育是指在普通中等教育结束后,适龄人口进入的教育阶段。
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高等教育有一些重要特点:包括专业性、开放性和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等。
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职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高等教育还承担延伸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能。
这些职能旨在推动学术研究和社会进步。
高等教育的演变是与社会和经济变革相互关联的。
从古代的师徒制到现代大学的建立,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变革包括普及教育、民主化和国际化等。
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和特点各有不同。
例如,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以大学为主,注重学术自由和学生个人发展。
相比之下,德国高等教育系统以教授为中心,注重实践和职业技能培养。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是确保教育机构和课程的符合标准的重要环节。
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认证、评估和评价等模块,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质量保障体系还有助于提高教育机构和教师的专业水平。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需求的转变,高等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这些改革包括提高教育体制的效率、拓宽学科设置、改革教师培养以及发展在线教育等。
创新成果可以推动高等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高等教育的挑战和机遇尽管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社会需求和经济变化的不匹配,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专业适应性不足。
另外,学费上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然而,高等教育也有机遇,如技术进步、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等。
结语:高等教育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引言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新课改的前提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校在积极的倡导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弊端。
因此,作者认为,探寻书院教学中处处体现出的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对现代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尽早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开放性的学术交流都有很大益处。
这也是论文选题的背景所在。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一)古代书院的产生书院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
[1]广收图书、聚徒讲学为书院教育的本质特征。
“刚开始时,书院只是一种藏书楼或者学者们聚集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
”[2]袁枚的《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主要职责是为朝廷修书。
而作为真正教育机构的书院,始于私人著书讲学。
科举的刺激、学者的留意、地主家族政治的需要、官学的颓废,都促使了中唐时期私学性质的书院产生[3]。
书院的职能全面进入讲学和读书阶段,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社会的动荡、文化的衰落,使士儒们寄居草野,潜身讲学。
书院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其千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二)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以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在宋朝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对当时教育文化起到很大作用。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高等教育学及其特殊性一、高等教育的定义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国家核准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其他高等学校实施的中学后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型培训。
”《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面向中学后研究的培训。
”1.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始自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2. 现代高等教育是源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育。
3. 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的定义高等教育学是指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具有自身特殊规定性的学科。
三、高等教育现象的特殊性既具有教育的一般性,又具有其特殊性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1. 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法》)2. 性质:专业教育、精深教育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1. 学术性、专业性、专门性、高深性2. 创新性3. 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的一体化4. 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三)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 1. 思维的深刻性与创新性2. 情绪与情感内容的丰富化3. 学习动机多样化4. 意志力持久稳固(四)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特殊性1. 教师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2. 大学生亚文化四、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包括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比较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史。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内容:1. 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2. 历史发展3. 地位与作用、目的与功能4. 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5. 高等教育制度6. 高等教育结构与管理体制7.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8. 高等教育评9. 其他:大学教师、教育过程高等教育学的历史与学科性质一、高等教育学的历史1. 1978年5月,我国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从二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1.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一般认为公元前393年,柏拉图在雅典开办的“学园”是,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关。
欧洲中世纪第一所大学——1231年得到承认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萨莱诺大学设在意大利的萨莱诺,先是一所医学校,11世纪初成为医学研究中心。
1231年得到政府承认。
11世纪末出现的博洛尼亚法律学校以研究法学著称,1158年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敕令的保护, 遂发展成为博洛尼亚大学。
法国的巴黎大学始建于12世纪末,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正式形成于13世纪初。
1215年,得到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正式承认。
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德国海德堡大学早在1386年设立.美国的大学出现得更晚,最早的是建于1636年的哈佛学院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
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被誉为是“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柏林大学。
1810年,由德国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威廉.冯.洪堡创办,并确定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方针。
现在,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商代的“右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创立的“稷下学宫”是整个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也是当时历史影响最大的高等学府秦朝统一中国后,教育制度一度被破坏。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学特点:①高等教育学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学制上与中等教育衔接,且在层级上要高于中等教育②高等教育是在专门的机构中进行的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③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心理和身体发展基本成熟的成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年龄在20岁左右。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以完成中等教育学业的成年人为培养对象,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的高深学问的研究、生产、传播、应用和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活动。
3.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的界定因素:①高等教育的学科定位。
高等教育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基础学科②要照顾到目前教育基本理论建设的现状,即普通教学对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
2、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以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5.高等教育现象,是指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高等教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并且构成了一个系统。
3、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既不是泛泛的高等教育现象也不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应用,而是透过诸多的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
7.教育要遵循的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8.高等学校最早、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才。
(中世纪大学)9.高等学校出现的第二个社会职能:科学研究. 以洪堡建立的柏林大学为标志。
10.高校第三个职能:社会服务。
(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最完善、影响最大,所以人们把高校积极服务社会的精神称作“威斯康星精神”)4、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三、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的职能之一。
5、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理念,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事业。
二、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素养。
三、有助于推动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6、学习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二、要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高等教育学1、在英国,1963年之前,高等教育只指传统的大学。
2、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一般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或现代意义的中国教育始于京师大学堂。
对于高等教育的研究应该始于清末,至今应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3、高等教育学作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定性。
高等教育现象相对于一般教育现象而言,具有特殊性、专业性。
因此,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4、高等教育现象的特殊性:(1)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
高等教育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三种教育。
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可以用“高”与“专”两个字来概括。
(2)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这里的大学教师也包括大学校长、高校教育管理人员。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
作为大学教师,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学术性水平,是否能够联系学科前沿,能否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
大学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有创新性的特点。
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是一体的、互动的。
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要比中小学密切得多。
教会学生做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理解、学会思考、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好基础。
(3)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特殊性。
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内容更加丰富。
大学生情绪体验往往表现出两极性的特征。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样化。
大学生的意志力更为持久、稳固。
(4)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具有特殊性。
除了高校教师工作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之外,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反主流文化的特征。
5、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列为第二组,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学研讨会。
6、1853年,高教部出版了《高等教育通讯》。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管理学(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进展一、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准备时期我国最早出版的专著是李冀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
作者认为高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组织管理的现象及其规律”,并把它落实在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上。
陶曾骈主编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一书开辟了高教管理的另一领域。
作者提出高教管理从广义上来说包括高等教育事业管理和高校管理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王亚朴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一书在确认高教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的基础上,对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等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高教管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家队高教事业的行政管理和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领导者对学校的全部管理”。
二、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的初创时期1987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加深了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认识,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初创时期研究工作严谨、活跃的特点。
余立、陶曾骈、王瑞庆、邸鸿勋、魏贻通等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第二节学科理论体系与科学方法论理论体系研究的方法论1.思维发展的“两条道路”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的基本要求。
(1)思维的发展必须从获得完整的表象开始。
(2)理论思维构成逻辑体系必须从最抽象的范畴开始,即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
(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必须通过中介范畴。
(4)理论思维所构成的体系的逻辑终点是概念的实践应用。
第三节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展开与本书的基本框架一、现代很多同志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对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的管理,又包括全日制的普通高校和多种形式的部分时间制的高等学校的管理。
二、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高等教育系统是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现实存在。
(2)高等教育系统必须与历史的起点相一致。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王文娟一、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从教育管理学性质分析其历程(二)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学历程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立的依据(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表述(二)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存在的依据三、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特征(一)作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高等教育系统(二)作为一个政治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四、管理原则的一般性质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特点六、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二)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请按以下提纲调整和完善!(不少于20 000字,不包括第四部分)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内涵解析(一)原则(二)管理原则(概念加上一般性质)(三)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四)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特点(五)政策性原则符合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特点根据姚启和教授的归纳,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有三个特点:(1)既要遵循一般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2)能覆盖整个高等教育管理活动领域, 指导高等教育管理的全过程;(3)既要体现客观规律的普遍性, 又要体现鲜明的阶级性。
[ 5]政策性原则完全符合这些由高等教育管理规律推导出来的特点。
(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表述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定的依据(3—4条)(一)(二)(三)(四)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要多参考几个人的,这是一个人的)(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四、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历史演变(从中世纪大学到今天,可以总结一下,看看随着历史发展,高等教育管理有哪些的微妙变化,这很有价值!建议好好做!)参考文献:一、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从教育管理学性质分析其历程从教育管理学的性质来说,关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第一,教育管理学属于教育学科,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如果从纵向的教育管理学发展史来看,20 世纪中叶以前,教育管理学主要是一门教育学科,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者大都曾经有过一些从事教育管理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我国的教育管理专业一般都设在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第二,教育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的和开放的管理学科。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和伦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的比较紧密。
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5.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答:(1)目的在于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意义: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3)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
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
3)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1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区域结构)。
2体制结构:是指按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而确立的结构。
形式结构(类型结构):是指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
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
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浅谈中国历史性大学校园发展过程及其特点_程佳佳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9)15 0008 03浅谈中国历史性大学校园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收稿日期:2009 02 06作者简介:程佳佳(1980 ),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助教,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程佳佳摘 要:结合高等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近代历史性高等学校具有的双重价值,分析了中国历史性校园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指出中国历史性校园的发展并非一个健康自然可持续的有机过程,应对其未来的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
关键词:历史性校园,发展,特征,城市中心化中图分类号:T U 984.14文献标识码:A就我国而言,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处于龙头地位。
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可以说高等教育是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途径,对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在21世纪中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批百年历史的大学更是其中的中流砥柱。
近代历史性高等学校作为一百多年中国社会和城市在近代发展的遗存和见证,也作为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载体,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它们同时承载着历史性和时代性,具有城市现代文明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双重价值,在当今我国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此时提出中国历史性校园发展历程和反思的问题,不仅尤为重要,而且显得十分迫切。
作为生态及游憩的核心,河涌水系在某些景观节点的地方进行水面放大并优化其岸线。
蓝色水系串联组团绿地,与步行道路结合,建立住区内有机联系的生态景观轴线。
3)突出强化原则。
通过绿地系统布局突出强化住区的景观轴线及绿化核心。
区内主要有两条景观轴线:一条是东西方向联系珠江与浔峰山之间的山水生态景观廊道,以大片的绿地、水体及广场创造出自然生态的社区环境,形成集步行、购物、健身、游憩等活动于一体的公共生活空间;另一条轴线则是联系基地内山体及远处浔峰山之间的南北向的次生态景观廊道,以连续的绿化和活动场地作为社区内组团之间联系的主要步行空间。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绪论一、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一下四个阶段:(一)、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7)(二)、初创阶段(1978-1984)(1)1978.5.27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
(2)1983.5.2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成立。
(3)1984.7,潘懋元编写的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由人民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的第一部系统著作!(三)、成型阶段(1985-1991)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确立了以教育本质论为理论前提,以高等教育两大特点为理论基础,以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为理论核心的高等教育学体系。
标志着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基本形成。
(四)、发展阶段(1992-至今)论述题:高等教育开始进入自主发展阶段。
第一、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集中研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具体就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逻辑起点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
第二、编写并出版了一批高等教育学教材。
第三、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越来越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第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质量逐步提升。
二、学科建制,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中国对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是以高等教育学的“草创”为始点,然后经由(学科设置)而使其在事实上成为一门“学科”。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A“主要是应用学科”、B“应用理论学科”、C“应用学科说”、D“应用基础学科”、E “基础理论学科”。
大多学者坚持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强调要把抽象的高等教育学理论通过中介环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知识与方法以指导实践。
(判断分析)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学科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被建立起来。
其基本特征为:细化,综合,专门化。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概况1.高等教育:19世纪末以前的成长阶段,20世纪的扩张时期2.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它的发展出了主体动因外,主要是由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和相关科学的协同效应促进的。
3.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指19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形,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5.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主要是指形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
6.萌芽阶段特征:1.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2.专业教育性质模糊3.学生年龄参差不齐4.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5.这事的高等教育不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是相对于当时的知识水平而言的,被后人表述为“高级学问”。
7.行会组织是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管理和学术活动组织的最重要的影响力量。
8.雏形阶段特征: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9.成型阶段特征:大学开始围绕着各种专业,各个科学,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10.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使大学除培养人才之外具有研究的新职能。
11.扩张中的高等教育指20世纪完善以后的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
12.未来的人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学术通行证”“职业通行证”“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证”13.进入20世纪以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表现为:1.内容更为广泛2.空间更加宽广3.活动方式更为多样。
课程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一个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因素。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二、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
高校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高校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校教师文化是高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历代教师共同创造、传承、发展而成的一种精神文化。
它是高校蓬勃发展的生源力,其形成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有着自身的独特内涵,并于历史沿革中尽现魅力,应在新世纪的传承与发展中展现自身的时代特色。
我国高等教育正以快速的步伐跟上现代化的节奏。
新时期,我国对高校教师的素质及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了新的要求。
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于高校教师学历层次、师资水平等方面,却忽略了高校教师的文化属性。
实质上,高校教育教学、科研过程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文化过程。
这种文化精神也对人类社会文化起着引领与示范作用,对政治、经济都有一定影响。
本文就高校教师文化的内涵、历史、现状问题,来探讨它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一、高校教师文化的内涵当前,对于高校教师文化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高校教师文化是从属于高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按教师文化的结构划分,在纵向上可分为表层教师文化与深层教师文化。
表层教师文化也称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环境、设施、生源等方面;而深层教师文化又称为精神文化,它反映的是“教师行为中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风尚等,体现的是教师的整体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是高校教师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1]本文论及的高校教师文化是就其精神文化层面而言的。
它是在教导学生和研究学术、追求科学创新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就高校教师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精神层次而言,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立性高校教师有着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与心灵空间,这种独立精神是知识、学术文化发展的核心条件,它使高校教师在知识与学术探索中能超越现实的桎梏,而追求心灵自由、追求对真理的挚爱。
但这种独立精神不是孤立、封闭、自以为是;也不是不谙世事,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绝,它是在高校教师群体内部的一种精神自信,是对思想、理念的一种倾注、献身的独立精神,从而构成高校教师独有的文化品质。
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点在当代社会中,高等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高等教育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知识点。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点,从高等教育的起源、发展、特点,到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使命,再到高等教育的管理与评价,全面而系统地介绍高等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是高等教育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高等教育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最早的希腊文化到中国的古代学府,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多样的模式和体制。
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至全球范围,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发展需求,构建了不同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制度。
了解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对于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的特点是高等教育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相较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具有更高的智力要求、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学习。
高等教育的特点体现在开放性、多样性和研究性上。
高等教育开放性强,具有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表现为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形式的存在;高等教育的研究性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了解高等教育的特点,对于从教育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讨高等教育的有效性和改革方向有着重要启示。
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使命是高等教育学中的另一个核心内容。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繁荣。
了解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使命,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有效发展和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径。
高等教育的管理与评价是高等教育学中的重要议题。
高等教育涉及到众多的管理主体和参与者,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学生和社会各界。
高等教育的管理要求明确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管理程序。
高等教育的评价则是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客观评价和监测。
基于历史研究的高校校园文化结构分析
哈佛 大 学 的 “ 哈佛 红 ” ,爱 德 华 王 子 岛大 学 的绿 色 和
红色 .犹他 大学 的深 红 色和 白色 ,亚 利桑 那 大学 的酱 紫色 和金 色等 都 给人 留下 非常 深刻 的印象 。 四川 大学 确定 了源 自望 江 校 区和华 西校 区传 统 建筑 —— 红檐 青 在 四川 大 学 望 江校 区 ,气势 恢 弘 的 基础 教 学 楼 、 融学 生之 家和 工会 之家 于一体 的文华 活动 中心 、有 中
握 。基 于历 史研究 的 高校校 园文化 结构 分 析 ,就是 要 通 过对 高校 发展 中各种 文化 现象 的梳理 ,历 史地 把 握
高 校校 园文 化 的发 展脉 络和规 律 。
一
亚文化 形态 ,高 校校 园文化 是 由教育 者 和被教 育者 双 主体 以及相 关组 织和个 人 以高校 校 园为空 间背 景而 共
体 发展 和 自身发展 ,为实现 高等学 校 的社 会职 能 ,为 发 挥每 一位 师生员 工 的社会价 值 ,提供 了美丽 、和谐
的物化 环境 。 以校 园实 体环境 为基 本 载体 ,具 有学 校 独特文 化 品位 的高校 资源 系统和 环境 系统 构成 了高校 校 园物质文 化 的主要 内容 和发展 基础 。
创办于1 7 9 4 年 的美 国田纳西 大 学在 1 8 9 2 年 就正 式
要 基 地 ;在 四川大学 华 西校 区 ,中西合 璧 的精美 建 筑 群 落 和钟楼 映 月等 风物景 观是 华西 坝作 为 中西 文化 碰 撞 的产 物 和抗 战 时期 文 化 教 育 中心 之 一 的重 要标 志 ;
原 高 校 校 园文 化 状 态 ,为 高等 学 校 承 担 文 化 传 承 创 新 的历 史 使 命 ,为建 设 高 等 教 育
教育管理学通论 张新平 南师大教育管理专业 研究生 复试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使命一、教育管理的含义、特点及趋向(一)教育管理的含义教育管理作为一种职业行为,是教育管理者在既定的教育制度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达成教育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思想性、服务性的管理活动。
(二)教育管理的特点1.公共性一方面,教育管理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要体现公共意志;另一方面,教育管理的实施与实现要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2.政治性教育管理必然要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管理体制的价值内涵,体现国家意志。
3.文化性教育管理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已成为教育组织绩效提升的内在要求,是教育管理行为深化与升华的价值体现。
4.伦理性一方面,教育管理总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没有了相应的伦理追求,教育管理也就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教育主体也应该具有相应的伦理道德素质。
5.教育性是教育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在管理上的主要区别之一。
首先,教育管理通过良好的育人环境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其次,管理育人是指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再次,每个教育管理者,不仅是管理人员,还是教育者。
(三)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向1.教育管理科学化不仅重视教育管理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的运用,更重视教育计划及研究工作的开展。
2.教育管理专业化一是教育管理机构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3.教育管理民主化意味着权威式的管理措施必然会被破除瓦解,从而建立教育的自主性,创造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4.教育管理均权化我国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制度。
5.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育管理体系,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教育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组织方式,重新整合教育组织的内外部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增强其竞争力的过程。
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管理学的概念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现象,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的学问。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殊性分析
的扩 大 ,培养 目标和 教育 模式 的多样 化 ,以及 由此
、殊 性 Fra bibliotek化, 即各高等学校并不是去竞争市场 , 而是极力去
竞 争 行 政 权 力 ;高 等 学 校 的个 性 化 和多 样 化 的弱 化 , 即在 行 政 力 量 主 导 下 强 化 了高 等 教 育 的 统 一
英 国学 者 阿 什 比 曾言 :“ 任何 类 型 的 大学 都 是 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一个国家的国情作为高等教育 ”
维普资讯
中国高等教 育大众化 的特殊性分 析
刘振 华 赵 加 强
截止 f 2 0 年秋 天 , 国各 类 高等 教育 在 校 生  ̄0 2 我
从 现在 的 9 %提 高到 1 %左 右 。 次会 议 的召 开 以 5 这 及 后 来 的 《面 向 2 世 纪教 育 振 兴 行 动 计 划 》的制 1 定 ,为 我 国 高 等教 育 的 大众 化 提 出 了 一个 战 略 目 标 。上 述 一 系列 的政 府 行 为成 为我 国 高 等教 育 实
的 国际竞 争 , 国政府 提 出 “ 须 把 教 育摆 在 优 先 我 必 发展 的 战 略地 位 ” ,在 十 五大 上 提 出 “ 实施 科 教 兴
国 和可 持 续 发展 战 略” 然 后 在 1 9 年 召开 的第 三 , 99
收入 国家向中下等收入国家发展 的过渡期 。 国的 我 居 民消 费呈 现 出与世 界各 国发展 相 同的趋 势 ,目前 教育 正成 为新 的消 费热点 ,成 为广 大居 民热 衷投 资 的一 大领 域 。根 据 国家统 计 局 的调查 ,我 国 “ 为子
以下三个方面因素决定 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 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王文娟一、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从教育管理学性质分析其历程(二)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学历程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立的依据(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表述(二)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存在的依据三、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特征(一)作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高等教育系统(二)作为一个政治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四、管理原则的一般性质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特点六、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二)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请按以下提纲调整和完善!(不少于20 000字,不包括第四部分)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内涵解析(一)原则(二)管理原则(概念加上一般性质)(三)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四)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特点(五)政策性原则符合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特点根据姚启和教授的归纳, 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有三个特点: ( 1)既要遵循一般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 ( 2)能覆盖整个高等教育管理活动领域, 指导高等教育管理的全过程; ( 3)既要体现客观规律的普遍性, 又要体现鲜明的阶级性。
[ 5]政策性原则完全符合这些由高等教育管理规律推导出来的特点。
(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表述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定的依据(3-4条)(一)(二)(三)(四)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要多参考几个人的,这是一个人的)(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四、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历史演变(从中世纪大学到今天,可以总结一下,看看随着历史发展,高等教育管理有哪些的微妙变化,这很有价值!建议好好做!)参考文献:一、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从教育管理学性质分析其历程从教育管理学的性质来说,关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第一,教育管理学属于教育学科,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文化特点分析自从清末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至今已100多年了,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角度可以将这段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
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有两个不同的研究主题: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
我认为这两个研究主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标签]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二分现象问题研究学科建设[作者简介)李文兵,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士生、广东韶关学院教育系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4)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回顾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自从有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就随之产生,从事高等教育及其管理活动的人们也就开始了与之相关的研究活动。
一般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19世纪末,之后有关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的研究活动就产生了,但是将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在我国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
从19世纪末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起到现在,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不同时期各俱特色。
1.新中国成立之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国弱民穷、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等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研究人员基本上是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人员。
如清末主持学部工作的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分别阐述了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研究教育行政之法等思想。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校长如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龄、张伯苓、竺可桢等都在管理大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各自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引进国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清末民初曾翻译了一批日本的教育管理著作,甚至一些学校的章程、管理制度都是仿效日本的。
上世纪20年代以后,开始受欧美的影响,当时风靡一时的泰勒科学管理理论被引入,1927年,法国的大学区制也被引入,尽管没有实行下去,但其教育行政独立的教育管理思想却已为很多人包括当政者所接受。
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自发的状态。
当时的研究,要么是实际工作者在管理大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或思想凝结,要么是翻译国外教育管理的著作和思想,其研究程度远未达到自觉状态。
2.1949—1977年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走了一些弯路,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什么发展。
据蔡克勇统计,在1949—1979年的30年中,中央和教育部门发布的有关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法规、文献(包括其主要领导人发表的政策性讲话)共计322件,而同期发表的同类性质的论文仅为74篇(1949—1953年为0篇),其间竟无一部专著问世。
论文只占决策文献的23%,而仅有的74篇文章基本上属于政策注解或经验总结性质的,并且大都集中在教学和科技管理等微观领域。
当时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具有如下特点:重视经验管理,忽视理论探讨。
建国初期,为了稳定政权,新政府对旧中国的大学实行了接管政策,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管理经验被推广,“在工作实际中锻炼提高”成了干部培养的主要手段,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重管理经验的风气,理论探讨失去了市场,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全面仿效苏联。
建国后西方对新中国实行了封锁政策,在管理理论上学习西方已不可能,于是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管理(包括高等教育管理)没有被认为是一门学科。
研究趋意识形态化现象严重。
在已有有限的高等教育管理文献当中,大多数都是对政策的解释和注解,政策变化了,研究取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研究至少从态度上是不科学的,而且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这种研究模式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是非常有害的。
3.1977—1987年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特点改革开放为我国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也是如此。
无论从研究的数量、质量还是人员来讲,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可以说是走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从数量上讲,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据蔡克勇统计,从1980—1984年共有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论文199篇,1985—1989年为512篇。
研究已经从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
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文献不仅涉及高等教育的几乎所有方面,而且还出现了一批研究专著,代表作有李冀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1982)、朱九思的《高等学校管理》(1983)、陶增骈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1984)、余立的《大学旨理概论》(1984年)、王亚朴的《高等教育管理》(1986年)等。
这些专著都是以高等教育及其管理为研究对象,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专门研究,专家们已经意识到了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1985年12月,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在柳州会议上提出了构建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议,说明我国高教管理的研究已经开始进入自觉研究阶段,初步具备了构建学科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自从1978年厦门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室以后,全国其他高校纷纷建立此类研究机构,这为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做了机构和人员上的准备;80年代中期以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先后成为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1986年厦门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人员开始实现专业化;80年代,各地纷纷创立高等教育学术期刊。
4.1987年至今1987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会上争鸣不断,关于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就有多种不同的设想,这次会议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分水岭。
至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完全走上了自觉研究阶段,学科建设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重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工作。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的研究历史比我国长,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这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的研究者们并没有沿袭西方只把高等教育当作研究领域的观点,而是不遗余力地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之中,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研究成果。
有了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
从80年代中期有了第一个高等教育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后,各个学位点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培养了一大批致力于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研究的青年专家,他们有的已经走向成熟,成为各学科点的骨干力量。
到目前全国已有7个高等教育学专门的博士授予点,加上教育学一级学科点,已有十数个博士点,一大批专业研究人员正在成长。
研究更加理性化、科学化。
80年代中期以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成果呈现繁荣势态的背后,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如经验总结多、理论抽象少,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范式缺失,等等。
8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些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尝试加以解决,建立研究范式、构建学科体系已经为很多研究人员所接受,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100多年来,随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展的坎坷历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历经沧桑,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学科建设初具规模,问题研究也呈现多姿多彩的局面。
尽管作为一门学科,高等教育管理学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正如一位专家所言,“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国”,研究中出现的学科建设与问题研究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应该成为研究专家和实践工作者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的二分现象1.研究人员的二分现象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一些大学校长,以自己的工作实际为研究对象,开展高校管理研究工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及学科建设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各学位点的教授、专家和研究生为代表的研究人员的工作逐渐成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主流,他们以理论研究为主,尽管如此,目前仍有大量的高校行政人员在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工作,他们则是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的二分现象在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文献中,多数采用定性说明的研究方法,对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进行理性探究、历史梳理、原因分析、未来预测等。
也有一些定量分析的文章,这些文章或进行数据统计,或作出假设进行实验,将统计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了高教管理研究之中,而且定量分析文章的数量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3.研究机构的二分现象自从1978年厦门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高教研究室以后,许多高校成立了类似的部门,高校的高教研究室通过为校长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举办学术会议、举办学术期刊等方式进行研究工作,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高校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研究机构出现了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趋势:有的高教室成为“政策法规处”、“发展规划处(或中心)”,逐渐被纳入了高校的行政体系之中,高等教育研究变成了机构的第二职能,这种现象可以称作“研究机构的行政化”;有的高教室向着独立的高等教育研究所或研究院过渡,成为专门的研究机构,咨询则成了其第二职能,这也可以称作“研究机构的专门化”。
4.研究方向的二分现象由于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专门研究人员和实际管理工作者两大类,所以研究方向也随之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研究。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专业研究人员都在从事理论研究而排斥实际问题研究,或所有实际管理工作的研究人员就只能研究实际问题而无法进行理论研究,相反,也有一批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研究人员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在进行着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探索和研究。
5.研究价值取向的二分现象在专业研究人员当中存在着研究取向上的分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一些早期从事高教管理研究的开拓者们的倡导和力行之下,我国高教研究界就开始了不懈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构建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
而在高教研究界,也有一批研究者,他们认为高等教育管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机在我国还不成熟,应该把研究的精力和重点放在对高教管理的实际问题或实践的研究上,而在所谓的“体系意识”的束缚下,“学科的发展便难以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得到启迪、获得灵感,因而也难以与时共进”。
三、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相互促进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的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之间的相互促进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解决这个问题。
1.避短就长,相互关照,在观念上相互接纳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问题研究之实践性和学科建设之理论性既是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是其不足,对专业研究者而言,发挥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是很重要的。
目前,有一些专业研究人员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对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上,没必要有意识地构建所谓的“学科”。
而致力于学科建设的研究人员始终认为仅仅局限于对问题的研究是不够的,甚至轻视对实际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