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双龙耳瓶的形制由来及鉴定案例

合集下载

古瓷瓶欣赏(双耳瓶)

古瓷瓶欣赏(双耳瓶)

古瓷瓶欣赏(双⽿瓶)古瓷瓶欣赏——双⽿瓶双⽿瓶简介:瓶式之⼀。

因颈部两侧贴附双⽿⽽得名。

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由于⽿的形式不⼀,名称各异。

龙泉窑、哥窑、官窑多贯⽿瓶,系仿汉代投壶式样。

凤⽿瓶、鱼⽿瓶为龙泉窑特有。

定窑所制双环⽿瓶较为少见。

元代有青⽩釉S形双⽿瓶,明景泰景德镇窑有青花戟⽿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有象⽿、螭虎⽿、龙⽿等象形双⽿瓶。

民国·粉彩⼭⽔纹双⽿瓶。

⾼20.5公分。

乐古堂制款。

清光绪·五彩⼈物双⽿瓶清乾隆·粉彩开光⼈物双⽿瓶清乾隆·粉彩开光⼈物双⽿瓶清乾隆·粉彩繁花双⽿瓶清代·粉彩松⽯绿地粉彩开光⼈物纹双⽿瓶清光绪·⾖青釉加彩锦鸡牡丹双⽿瓶清乾隆·⾖青地博古纹双⽿瓶⼝沿留⽩,硕颈、作双⽿,其下斜溜作球腹、圈⾜,⾜端涂有铁锈釉汁,整器形若⿅头,⼜为⼴⼝,故称⿅头尊。

通体施⾖青釉,颈、腹以堆⽩作福⿏、吉磬、腹部则作博古图案,底书青花“⼤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乾隆·⾖青青花夔龙纹双⽿瓶清乾隆·绿地釉双⽿瓶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双⽿瓶清乾隆·紅地粉彩開窗花⿃紋雙⽿瓶瓶直⼝,⿎腹,圈⾜。

胎质坚致细密,釉⽔光洁莹润,颈部两侧饰双象⽿,中间绘海屋添筹图,传说海中有⼀楼,内存世间每⼈寿数,如令仙鹤衔⼀筹添⼊瓶中,可多活百年,多作祝寿颂词。

腹部饰粉彩童叟戏乐图,庭院内,⼀⽼寿星⼿拄拐杖,笔容可掬,似在倾听,两孩童⼿指天空,其中⼀孩童⼿拉樵夫的扁担,三⼈似在说海屋添筹,贺⽼叟长命百风,画⾯⽣活⽓息浓郁,⼈物表情栩栩如⽣。

清乾隆·粉彩黄地⽝纹双⽿瓶⾼16.5cm ⼝4cm 底4.5cm撇⼝,长颈,圆腹,圈⾜。

全器以黄地铺地,以粉彩绘两只⽝纹,⼀只伏于地上,⼀只站于其⾝旁。

⽣动传神,底以蓝料书写“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清乾隆·粉彩婴戏图双⽿罐清乾隆·粉彩花卉龙纹双⽿瓶清道光·粉彩松⽯绿花卉纹双⽿瓶⾼30厘⽶民国粉彩双⽿开光⼭⽔扁瓶。

河南博物院藏墓葬窑址出土唐三彩

河南博物院藏墓葬窑址出土唐三彩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多彩铅釉陶器的总称,因器物上有明亮鲜艳的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多色釉彩而得名。

它是以黏土作胎,以铜、铁、鈷、锰等矿物和铅的氧化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和助熔剂,经过8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无论在造型、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多彩铅釉陶器的总称,因器物上有明亮鲜艳的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多色釉彩而得名。

河南博物院是河南地区文物藏品重要收藏研究单位,本文结合河南博物院收藏墓葬窑址出土且有代表性的唐三彩藏品谈一点认识。

河南博物院收藏河南出土的唐三彩器物的器形丰富,器物装饰手法多样,艺术成就较高,但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局限。

河南博物院藏墓葬窑址出土唐三彩河南博物院 朱亚辉 吴 歌图2 三彩宝相花盘装饰、色釉还是烧制工艺等诸方面,都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唐代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之花。

河南是唐三彩的故乡,唐三彩不仅首先在河南洛阳发现,离洛阳不远的河南巩义县也是唐代烧制唐三彩的中心区域之一,黄冶村更是最早发现烧制唐三彩窑址。

河南博物院作为河南文物藏品重要收藏研究单位,不仅参与了唐三彩窑址调查取得了一些窑址发掘的标本,也保存着河南各地出土的唐三彩精品,这些标本和藏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河南唐三彩文化概貌。

本文就结合河南博物院收藏墓葬和窑址出土且有代表性的唐三彩藏品谈一点认识。

三彩带流罐(图1),1957年泌阳县板桥乡唐墓出土。

高8.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39.6厘米。

白色胎,广口内敛,圆唇,鼓腹,圈足有鸡心,肩部一侧有管状短流,体外部施有绿、黄、白三彩釉不及底。

三彩宝相花盘(图2),1979年巩义市北山口乡铁匠炉村出土,高2.3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2厘米。

白色胎,敞口,浅腹,平底。

盘内底中部用蓝、黄彩施一朵宝相花,周围饰6个花叶。

通体施白釉。

三彩带盖三足炉(图3),巩义市站街镇大图1 三彩带流罐图3 三彩带盖三足炉图4 三彩双系钵图5 三彩贴花炉黄冶村出土。

残通高19厘米,口径15厘米。

释读三彩双龙尊

释读三彩双龙尊

华夏文明2020.0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藏的1992年在巩义市食品厂1号唐墓出土的三彩双龙尊,盘口,卷沿,细长束颈,广圆丰肩,深鼓腹下渐收,饼状足。

口与肩部有对称的两个龙形柄,腹部以上施褐、黄、白、淡绿釉,釉色自然流畅、色彩斑斓。

通高41厘米。

(图1)整体造型端庄大气、尊贵典雅、生动传神、曲线优美。

三彩双龙尊的特别之处在于:尊的口沿与肩部附有两个对称的龙形耳,突出龙首造型,龙头部圆而丰满,双目圆睁以观六路,双耳竖立以听八方,双角自然卷曲,背鳍形状如火焰,腹背各饰三个乳钉,上唇前伸,口大张向尊口内作饮水状。

唐代工匠巧妙地在尊的口肩部装饰美观吉祥的龙,设计出三彩双龙尊的造型,这不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装饰品,而且更是寄托了大唐盛世人们祈盼永世安宁、幸福的美好愿望。

一、龙的演变龙最初是作为图腾被中国先民们所虔诚信仰的,其形象吸收了众多动物形象中最为神奇的部分而形成,宋朝《尔雅翼》记载龙之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龙的形象集合了众多美好的寓意,象征着威武、勇猛和武力,不可侵犯,具有非凡的神力。

至汉代,由于龙集多种兽类威武于一身,龙的形象在古人对自然界观察的基础上被动物化后,进而被人格化为实体,一跃具有云神、水神等的神话意象,神格力量越来越宽泛。

因其在古人眼里,能避火灾、调风雨,象征消灾灭祸与逢凶化吉,故在民间备受推崇,成为人们生前死后的保护神。

在汉魏时期墓葬中出现的龙的形象被解读为有引导墓主灵魂升天、驱鬼辟邪、镇墓安魂、保佑平安等作用。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龙的形象自然也被披上了佛教色彩,其造型受佛教“火聚生顶”类艺术装饰的影响,在龙的颈与背上出现了“焰环”。

到唐代,这种影响更加明显,龙头部造型进而吸收狮子的形象,鼻子近似狮鼻,此时龙的形象除去前期人们所赋予的神化意象之外,更具宗教观念。

二、尊的本义及延伸《说文·酋部》:“尊,酒器也。

从酋,升以奉之。

【鉴赏】唐代酒具鉴赏

【鉴赏】唐代酒具鉴赏

【鉴赏】唐代酒具鉴赏年代: 唐代质地类型: 陶器功用类型: 酒具收藏地: 河南偃师市文管会中文名称: 蓝釉双耳壶介绍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此壶1998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乡唐代恭陵哀皇后墓中。

盘口,细长颈,溜肩,肩部有两个细长弯曲状龙柄,龙嘴衔盘口,鼓腹,下腹急收,小平底。

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清新的纯蓝釉瓷器唐三彩是一种彩釉陶器,黄绿蓝三色,自然调渲流淌,互相浸润,色彩斑斓,晶莹剔透,使人观之赏心悦目。

但除三彩器外,仅施黄、绿、白、蓝、红、淡青和黑等单色釉者,也清新自然,颇具特色。

七十年代在巩义市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就出土少量的单色釉陶器,这种纯蓝釉陶器在唐代较为少见,恭陵出土的这件纯蓝釉双耳壶可能就是巩义三彩窑之单色釉产品。

唐代流行的双龙耳壶双龙耳壶是时代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种器物,主要流行于唐代,其前身可能是源自三国以来一直流行的鸡首壶。

目前此类双龙耳壶发现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阳两个唐王朝时期最为繁盛的京畿之地。

规格: 通高3.8厘米杯口长径13.2厘米短径7.4厘米年代: 唐质地类型: 石器功用类型: 酒具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文名称: 海棠花形滑石杯介绍稀罕珍贵的滑石酒杯此杯1985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杏园村唐代李郁夫妇墓中。

口部呈椭圆形,呈四曲海棠形,俯视似花瓣绽放,腹壁弧曲内收,高圈足。

整个器体光素无花纹。

李郁墓中的滑石器滑石在东周时期曾用于制作编磬等乐器和滑石鱼等小型饰物,后来这类器物并不多见,而滑石容器就更为稀少,这件唐代滑石杯就显得更为珍贵。

李郁墓中出土了一组滑石制品,有滑石杯、盒、羊、枕和熏炉等,制作精致,滋润光洁。

古人认为“石之美者谓之玉”,因此这些滑石器很可能是当作玉器使用的。

《大唐新语》卷十三《纪异》:“玉润而洁,能和百神,置之墓内,以助神道。

”看来,这些滑石器不但被当作玉来使用,而且还有和百神、助神道之功能。

唐代新兴的酒器造型这件滑石杯从形制上看,应该就是羽觞的变体,整个杯体呈椭圆形,两侧弧状外展,犹似羽觞之双耳。

唐三彩的起源和分期

唐三彩的起源和分期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总第104期)J ou r nal of M e Par t y Sch o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2,2010(Sum,104)文史教育唐三彩的起源和分期范文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多彩铅釉陶器,以黄、褐、绿为主要釉色,它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唐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为唐三彩的成熟提供了强大的外部条件,而唐代厚葬之风的盛行则为唐三彩的成熟提供了社会条件。

从考古资料看,唐三彩的起源自两汉始,经南北朝、隋代至唐代达到鼎盛。

其分期根据制作工艺形态变化,再结合墓葬资料来看分为初唐、盛唐、中晚唐三期。

关键词:唐三彩;起源;分期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2—0116—02一、概述唐三彩是指盛行于唐代的多彩铅釉陶器,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直接或间接折射着大唐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史籍中关于唐三彩的记载很少,在20世纪以前,也很少见到传世器物,唐三彩被人们遗忘了一千多年。

20世纪初修筑陇海铁路,工程至洛阳邙山时,毁坏了一批古代墓葬,出土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陶器,这批器物运到北京,引起了王国维、罗振玉等古器物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赞赏,也得到一些古董商和外国人的关注。

自此唐三彩才扬名于文物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田野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唐墓被发掘清理,更多的唐三彩陶器被发现。

如甘肃秦安唐墓,陕西三原唐高祖李渊献陵陪葬墓,乾陵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陪葬墓,昭陵郑仁泰、李贞陪葬墓,鲜于庭诲墓等,均出土了很多唐三彩。

另外,出产唐三彩的窑址也有所发现,例如,河南巩县黄冶唐三彩窑址被确认,陕西黄堡镇发现的唐三彩窑炉,河北邢窑也发现了唐三彩。

唐三彩辩伪

唐三彩辩伪

唐三彩辩伪陕西历史博物馆胡小丽唐三彩是我国古代艺术的一朵奇葩,其斑斓的色彩,丰富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无不令人赞叹。

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魏晋南北朝单色釉及唐初彩绘釉陶(出现于贞观二十二年至高宗麟德元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低温釉陶器。

它以高岭土作胎,经过素烧后,用含有铁、铜、钴、锰等呈色元素的矿物釉料作着色剂,在胎面上按一定的设计思想,将含有不同呈色元素的釉汁巧妙搭配,涂沫在器物表面上,再入窑烧造。

釉料在窑炉内,随着炉温的增高,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扩散流淌,各种颜色浸润交融,形成非常自然、明艳柔和,变幻莫测、绚丽多姿的色彩釉。

在呈色元素中氧化铁呈褐红、浅黄、赫黄色;氧化铜呈绿色、兰色;氧化钴呈兰色;氧化锰呈紫色,再用铅作釉的助熔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赫黄、翠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各种色调。

唐代盛行厚葬,唐典明文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吏,死后要随葬相应数量的明器。

三品以上多至90件,九品以上也达40件。

包括所谓"当圹、当野、祖望、地轴、诞马、偶人,各高一尺;其余音声队与童仆之属,威仪服玩,各视生之品秩。

所有以瓦木为之,其长率七寸"。

(见《唐六典》)。

皇室厚葬,势必影响下层。

《旧唐书·舆服志》载太极元年(712)左司郎中唐绍的疏文:"近者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

本人因心致礼,更相煽动,破产倾资。

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

" 唐三彩器就是在这样的厚葬之风盛行的历史条件下大规模发展起来的。

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生活用器很少。

其制作年代究竟始于何时?从目前已发掘的有纪年的唐墓考察,早于唐高宗时期的唐墓不见出土。

也就是说,唐三彩的烧造始于高宗时期。

1973年在陕西省富平县虢庄王李凤墓(上元二年,公元675)墓内出土的三彩又联罐、三彩塌以及十余件三彩陶器的碎片是目前所发现年代最早的三彩器皿。

西安地区及其附近出土三彩器的重要唐纪年墓还有咸阳北郊契必明万风通天元年墓(696)、西安东郊红庆村独孤君妻元氏长庆三年墓(703),乾陵陪葬永泰公主神龙二年墓(706)、乾陵陪葬懿德太子神龙二年墓(706)、乾陵陪葬章太子神龙二年墓(706)、昭陵陪葬越王李贞开元元年墓(718)以及西安郊鲜于庭诲开元十一年墓(723)等等。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及真伪鉴别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及真伪鉴别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及真伪鉴别封面为唐三彩胡人背猴骑驼俑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及真伪鉴别方法: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

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

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

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

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

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

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

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

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

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

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

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

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

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

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

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

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

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部分特征及其真伪鉴定

唐三彩的部分特征及其真伪鉴定

唐三彩的部分特征及其真伪鉴定在历代低温铅釉陶器中,唐三彩以精湛的雕塑技艺和绚丽多变的釉色独树一帜,深受科研、鉴藏者赞叹,也因此被大量仿制,以致着意仿古的赝品充斥艺术市场。

要分辨真伪就需要观察大量的真品,总结其特征,然后从神态、釉色、胎质、彩绘等方面来观察分辨,对待一件器物要详加分析、推敲。

陕西是出土唐三彩最多的省份,而乾陵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唐三彩,主要是李贤墓(706迁葬、711重启)、李重润墓(706)、李仙蕙墓(706)出土,经陕西考古所张建林先生对其残片标本科学测验分析,有一部分与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唐三彩数据相近,与耀州窑三彩不同,因此乾陵唐三彩有一部分可能与巩县窑有关,但据冯先铭先生主编《中国陶瓷》一书中称,巩县窑大、小黄冶并未发现烧制大型俑类,所以也可能是唐长安城附近周边地区未被发现的窑址烧制。

在西安西郊发现的唐三彩窑址出土器物标本色彩斑斓,加有蓝彩,又有“天宝四载”文字的陶片标本发现,其与乾陵唐三彩相比色彩较为丰富,应该不是同时期烧制。

又经过对比耀州窑三彩和乾陵三彩,可见胎质、釉色、色泽有差异,所以乾陵三彩与耀州窑三彩联系可能不多。

在此以乾陵博馆藏唐三彩为主,对其局部特征作以肤浅的描述。

造型形神兼备是唐三彩俑类的主要特点,无论大、小件均能表现出生动的神态,这一点对鉴定真伪十分重要,因为大部分赝品制作比较粗糙,常常仅凭神态就可以排除在外。

而神态则依*造型来表现,例如有一部分三彩俑的头部刻划很细致,发髻、发丝、额头皱纹、眉毛、眼睛、双耳、颧骨、鼻子、双唇、酒窝、脸部的起伏变化等细节都刻划的很清楚,身姿、手势也变化有致,局部还加以彩绘,自然产生一种逼真的神态。

低劣的赝品是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精雕细制,有些较高档的仿品虽然以真品翻模,但其刻划的线条、器物的起伏变化并不是十分清楚,显得较为模糊,神态、表情相差就很明显。

三彩器皿类修坯很细,器型规整,圆器都显得深圆饱满。

如三彩三足缶,其胎体规整、修坯细腻,透过三彩釉层可见口沿和腹部有多道细小的弦纹,有故意作出的弦纹数道,像肩饰双弦纹是这一时期常采用的手法,也有些细密弦纹明显是轮制的旋削痕迹,其兽爪形足也显得很有力度,整个器型非常规范。

龙耳虎足方壶介绍

龙耳虎足方壶介绍

龙耳虎足方壶介绍
龙耳虎足方壶是一种用来盛放美酒的酒具,造型十分美观。

这种酒具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唐朝,更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酒器。

其中,唐三彩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物,其中有一种就是龙耳虎足方壶。

唐三彩龙耳虎足方壶
高:13.8厘米,重:31.2公斤
出土时间:1959年
出土地点:西安文物考古所
唐代人所用的酒具被称作“酒具”,《唐六典》中记载有“金、银、铜、铁、漆、木,皆可作酒具”。

由于当时人们所用的酒具多种多样,因此可以说唐三彩是一种十分广泛的艺术品。

在唐代,有许多名人都喜欢收藏这种艺术品。

龙耳虎足方壶是由一个大口和两个小口组成的,大口宽沿,上有一个向内弯曲的圆管,上有四只小兽,这些兽头都是可以活动的。

—— 1 —1 —。

西安出土唐三彩的牲与鉴别

西安出土唐三彩的牲与鉴别

西安出土唐三彩的牲与鉴别1999 年《收藏》杂志披露文物爱好者张国柱、李力两位先生在西安市西郊(原西郊机场)发现唐代三彩窑址,并刊登了出土的唐三彩残器,这一重大发现,为了解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三彩器提供了实物证据。

近年西安地区东郊洪庆乡田王镇、南郊养鸡场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器件头之大、数量之多都是极为罕见的,现介绍如下,并就相关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近年出土的三彩俑西安市东郊洪庆乡田王镇于1984 年5 月份在基建中发现两座唐墓。

一座为土圹竖斜刀把墓,穹窿顶斜坡墓道,顶部开3 个天井,天井下东西两壁各有小龛,墓底距地表12 米深;另一墓与该墓同型,仅多天井与两个小龛。

此墓早年曾被盗掘扰乱,出土文物有三彩镇墓兽、男女陶俑、动物俑、瓷器、铜镜、墓志等。

从墓志记载可知此为韦仁约与妻(继室)王氏墓。

韦仁约,字思谦,京兆杜陵(今长安)人,永昌元年(689 年)九月二十八日遘(g?u)疾,卒于承义里第。

证圣元年(695 年)迁于铜人原旧茔,终年79 岁。

王氏讳婉,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韦仁约继室。

万岁通天元年(696 年)八月十二日遘(g?u)疾,终崇政里,次年归附于铜人原之旧茔,享年71 岁。

铜人原就是现在的田王镇之原,该墓出土三彩器之大器非常引人注目,分别为:(1)三彩武士俑2 件,均高87 厘米。

一件头戴虎头战盔,身穿长袍甲衣,肩披虎头铠,腰系双战带,内着长袍,脚蹬高靴。

方面阔额,粗眉瞪眼,满面杀气(图1)。

另一件,头戴护耳帽(图2)。

两件均一手握拳于胸前,一手插腰,站立在高台上。

体施褐、绿、黄、白等彩釉,有流釉晕散现象(2) 三彩镇墓兽2 件,高均为84 厘米。

一件头生一对曲角,兽面长须竖立,粗眉大眼,张口龇牙,前腿直立,后腿曲卧於高台上,腹生双翼,通体施绿、褐、黄等釉彩(图3)。

另一件人面兽身,独角,大耳,龇牙。

通体施褐、黄、绿、白等釉色,有流釉与晕散现象(图4)。

(3) 三彩文吏俑2 件。

分别高87 厘米和91 厘米文吏俑眉目清秀,头戴冠,身着交领宽袖短袍。

[转载]唐三彩的鉴别及鉴赏知识

[转载]唐三彩的鉴别及鉴赏知识

[转载]唐三彩的鉴别及鉴赏知识唐三彩风格独特,釉色丰富,造型美妙绝伦,以其独特高超的技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近几十年,唐三彩不断现身于国际艺术品市场,身价不断升高,不断创下惊人的价格,因此也受到了国内收藏家的重视,由于唐三彩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格都很高,民国时期就有人仿制。

近年来,市场上的仿品越来越多。

那么,如何辨别真假唐三彩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造型唐三彩真品,造型生动逼真,比例协调,形态自然传神。

仿品造型生硬,比例不协调,面部呆滞,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形似而神不似;真品圆形器物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仿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2、釉色真品的器底和圈足往往不施釉,使器物部分露胎,底足很干净。

而仿品全部施釉,底足往往黑而脏。

真品釉色自然柔和,釉中开片细而均匀,釉面的突起感、翘起感如苍蝇翅膀上的纹路一样,釉面很干很薄,无积釉、少积釉现象;而仿品釉色过于艳丽、刺目。

釉中开片大小不均,有生硬感。

釉面常有积釉现象,釉面干涩。

3、胎质真品为陶胎,胎质白中泛浅红、浅黄色。

胎土细、实,含有矿物杂质。

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历经千年时间,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胎质洁白、细腻,无风化现象。

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三足炉足范.巩义黄冶窑址出土唐三彩贴花三足炉.永城市唐墓出土.王蔚波摄唐三彩带盖三足炉.禹州市郭连乡郭东村唐墓出土.王蔚波摄驰名中外的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葩。

其最能体现盛唐气象与大唐文化的雄浑博大,无论造型工艺,还是釉色装饰,都闪烁着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艺术光辉。

唐三彩的名称在古代文献中不见记载,直至二十世纪初才被大量发现和真正认识。

1905-1909年,清廷修筑陇海铁路时,在洛阳一带从东到西沿邙山南麓,挖开许多古墓,其中唐墓中出土了数量颇多的三彩器皿和俑类。

民国初年,古玩商们将其运到北平琉璃厂销售,引起了王国维、罗振玉等著名学者的赞赏和重视,同时也吸引了外国人的重金购买,唐三彩顿时名扬天下,并开始为世人所珍藏。

唐三彩?如意耳蒜头瓶?提梁鸡赏析(之四)

唐三彩?如意耳蒜头瓶?提梁鸡赏析(之四)

唐三彩如意耳蒜头瓶提梁鸡赏析(之四)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烧制的三彩陶器,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一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

它的彩釉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称“唐三彩"。

其实也有褐,蓝,黑等色彩。

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河南洛阳,也有“洛阳三彩"之称。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与类别:唐三彩是以白色粘土制作,有轮制,模制,雕塑三种工艺成形,有的在一种器物上,往往以几种工艺结合使用。

制成器形后经1100度左右的温度素烧,冷却后上釉再二次入窑800度左右烧成。

主要器形可分为三类:动物,人物和生活用具。

唐三彩的用途多为冥器。

唐代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厚葬之风盛行。

唐代讲究以三彩冥器作为陪葬品,被列入官府明文规定,根据生前官阶以及门第大小确定冥器随葬品的形制和数量,所以唐三彩多为随葬品。

唐三彩的主要特征:一是釉面温润晶莹,宝光柔和自然,迎光斜视见五光十色的蛤蜊光。

二是有返铅现象,釉面有一层薄薄的银光,即所谓的“银斑"。

三是釉内鱼子纹开片细密自然。

四是器形纹饰形态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一致。

五是胎质细实,多含矿物杂质,发色多为白中泛粉浅红或浅黄。

唐三彩的发展与仿制。

唐代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退,三彩也是如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又生产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其艺术效果远不及唐三彩。

由于唐三彩出土发现较早,以其精美的色彩和艺术造形受到人们的追捧,所以仿制在洛阳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仿品大多粗制烂造。

仿品多以瓷土或石膏为胎,胎质细白,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1,唐三彩如意耳蒜头瓶高29cm,口径5cm,腹径28cm,底径11cm。

瓶口内敛,呈蒜头形,束颈,丰肩,硕圆腹,平底。

两侧各置条形绶带,顶端置灵芝,由此构成双耳提梁。

釉彩为黄绿白三色。

器身贴塑动物和团花纹饰,纹饰流畅生动形象,十分精美。

底部和底端为素胎,底周边有用土片垫烧痕迹。

连仿品都值1个多亿,这“两条龙”也太豪了吧

连仿品都值1个多亿,这“两条龙”也太豪了吧

连仿品都值1个多亿,这“两条龙”也太豪了吧中国陶瓷史上,藏着不少至今仍然解不开的谜题。

例如柴窑究竟存不存在,哥窑的身世到底是怎样的,曜变建盏是如何烧制出来的,等等。

宝哥哥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这个倒是没有那么庞大,但也是众说纷纭、迷雾重重。

钧瓷双龙瓶任星航宝库匠心馆藏双龙瓶全称“双龙耳瓶”,也叫“双龙尊”,造型一般都是盘口、细长颈、罐状身,左右对称有两条龙口衔盘沿、尾接罐肩,呈双耳状立于瓶口两侧。

这种以双龙作耳的特殊器形最早见于隋代,目前所见有明确纪年且年份最早的双龙瓶,为1957 年从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但与后来经典器型不同的是,这个最早的双龙瓶是两个瓶身相连的双联壶形态。

白瓷螭龙双把双身壶隋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典型的双柄单腹双龙瓶,流行于初唐至盛唐的几十年间,最早见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的虢(guó)王墓,此后的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皆有烧造。

唐代双龙瓶可分为白瓷、青瓷、三彩等多个品种,其中以河南巩县窑生产的白瓷双龙瓶最为常见,高者达六、七十厘米,低者仅十几厘米,式样大同小异。

白釉双龙耳瓶唐故宫博物院藏巩县窑三彩贴塑双龙柄壶唐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神秘的是,双龙瓶随着大唐帝国走向辉煌而兴盛,安史之乱后,随着大唐盛世走向消亡,这种造型独特的双龙瓶也销声匿迹,再没有出现过。

一直到九百多年之后,审美超凡的雍正皇帝命景德镇御窑仿烧,才在唐英手中再次短暂现世。

前后两次问世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足百年,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史上可谓昙花一现,极度神秘。

而围绕着双龙瓶的种种疑问,大致可以总结为两点:造型来源有学者认为,双龙瓶的奇特造型,源于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龙柄鸡首壶。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东晋故宫博物院藏鸡头壶始见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因壶肩部塑鸡头而得名。

早期鸡头壶的鸡头短小,与壶身不连通,纯属装饰。

到东晋时,鸡头由装饰物变为具实用性的壶嘴,手柄上也出现了龙首装饰。

龙柄鸡首壶的造型已经十分接近双龙瓶,唐代工匠在此基础上去掉鸡头形状的壶嘴,改单龙柄为双龙柄,似乎很有可能。

慧眼识宝唐三彩

慧眼识宝唐三彩

Collections 艺术品投资艺术魅力无限唐三彩作为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黄、褐、绿三色为主,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陆离的效果。

在色彩的交相辉映中,凸显着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冥器,因此它的胎质不够紧密,防水差,远不如当时的青瓷和白瓷器物的胎质。

唐三彩器的形体圆润、饱满,这与唐人的审美观有关,即丰满、健美、活泼的特征是一致的。

■文/刘文昌慧眼识宝唐三彩近年来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价格的蒸蒸日上,也使得不少唐三彩从海外回流,丰富了藏家的选择目标,何况基于目前价格的偏低,对于青睐收藏唐三彩的人士来说,目前或许是一个吸纳的机遇。

唐三彩的造型主要是马、骆驼、人物,其中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显得雍容华贵,大唐风韵,跃然俑上。

值得重视的是,三彩马是唐三彩中最昂贵的器物,其造型伸颈低头,膘肥体壮,骨肉健美,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感染力。

骆驼则昂首伫立,形象高大,神情坚毅雄伟。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

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使“洛阳唐三彩”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

其制作方法是将做好的坯体装在窑内烧至1100度左右,取出施彩,然后再放进烧窑内烧至900度左右即可。

目前,洛阳唐三彩的生产厂数十家,以洛阳市美陶公司生产的为最佳。

洛阳美术陶瓷公司、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等,都是生产唐三彩的龙头企业。

Jul 1/2019理财周刊70形神兼备是唐三彩俑的主要特点,无论大小件均表现生动神态,这一点对鉴定真伪十分重要,因为大部分赝品制作比较粗糙,常常仅凭神态就可以排除在外。

明辨新旧唐三彩随着唐三彩仿制品的出现,工艺精湛、图案出挑、制作精良的仿制唐三彩层出不穷,给了唐三彩以新的生命力。

但是收藏或投资唐三彩还是要区分清楚唐代出品的唐三彩与现代仿制的唐三彩,两者在收藏与投资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

三彩双龙耳瓶

三彩双龙耳瓶

三彩双龙耳瓶
时间:2014-12-03 15:02:23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
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
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
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及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
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
输出品。

龙凤西来—唐代的双耳龙壶

龙凤西来—唐代的双耳龙壶

龙凤西来—唐代的双耳龙壶上期说到鸡首壶是魏晋时期的流行器,紧随其后的唐代则是以双龙耳壶和凤首壶作为壶中的绝品。

本期我们便来介绍双龙耳壶。

青瓷双螭耳尊国家博物馆藏双龙耳壶是一种流行于初唐、中唐时期的酒器,其基本的特征是壶身两侧有相对的螭龙形壶柄,龙柄从壶身伸出,龙头倒垂入壶口,如同吸吮壶中的琼浆玉液。

其口通常为盘口,颈部多有弦纹装饰。

束腰式长颈,丰肩,鼓腹渐收,平底。

双耳龙壶的器型当是从三国以来就在我国广泛流行于全国的鸡首壶发展而来的,但是其造型与装饰风格都有明显的波斯萨珊文化痕迹,强盛开放的唐朝吸收外来文化的时代标志。

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鸡首壶和传瓶国家博物馆藏上图的两件器物,出土于隋代小姑娘李静训的墓中。

左面一件就是鸡首壶,而右边一件叫做传瓶,它有两个相连的瓶腹。

这两件器物的龙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传瓶天津博物馆藏今天,我们在国内的博物馆中可以见到的传瓶一共有两件,另一件收藏在天津博物馆,而“传瓶”这个名称就来自于天博这件藏品上的铭文。

这两件同属隋代白瓷酒具,造型体积相若,但天博的这件细节更加精致。

隋代的传瓶除了双腹之外,造型已经非常接近于唐代的双龙耳壶。

白瓷双龙壶故宫博物院藏上面这件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白瓷双龙耳壶,它体现了唐代双龙耳壶的典型造型。

在本土原有的鸡首壶之上,唐代的工匠们吸收了西亚和中亚地区的器物特点,创造出了这种优美大气的酒具。

双龙耳壶在唐朝时期极为流行,多为瓷器,有青釉、白釉、三彩等多种类型。

白釉双龙柄壶西安博物院藏褐釉双龙耳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博物馆洛阳分馆藏白釉双龙柄壶郑州博物馆藏蓝釉双龙耳瓶洛阳博物馆藏出土于恭陵,使用的是稀有的含钴元素的蓝釉,这些钴原料很可能来自于阿拉伯地区的贸易。

双龙耳瓶洛阳博物馆该件上有类似于古代青铜器的立鸟装饰。

三彩龙耳瓶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这件龙耳瓶使用了非常精美的贴花装饰工艺。

铜制双龙耳瓶保利艺术博物馆唐代的双龙耳壶多为瓷器,而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却是罕见的铜制,龙耳的造型异常精美。

唐鎏金双龙贯耳瓶欣赏

唐鎏金双龙贯耳瓶欣赏

唐鎏金双龙贯耳瓶欣赏
唐代金银器工艺水平非常高。

唐代崇佛尊道,信仰相当自由。

据史书记载,唐代有佛寺3700所以上,道观有1500所以上。

信众会捐出大量金银供奉佛祖,金银器是表达崇敬的方式之一。

下面展示的是一件唐代的鎏金瓶,鎏金工艺从汉代就有人使用,到唐代,更为普遍。

那时不叫鎏金,叫火金。

忘了是在《太平广记》还是什么书里,有人得到件金器,被告知不是纯金,而是火金,鉴定方法就是用火烧,如有五色气出即为火金。

我们知道,鎏金是用水银溶解黄金,制成叫做金汞齐的液体,然后涂在铜器或银器上,再火烤,令水银蒸发,得到鎏金器。

而五色气,就是残留的水银受热蒸发现象。

这件贯耳瓶,器型独特,本人在博物馆从未见过相同的。

不过话说回来,唐代漂亮的金银器实在太多,博物馆里东西,就那一点点,真不大上台面!
这件贯耳瓶,高38.5厘米,重1.85公斤,正面是观音坐莲,两侧是荷花童子,背面是二女飞天,很漂亮不是?。

唐三彩的鉴别方法

唐三彩的鉴别方法

唐三彩的鉴别方法唐三彩制作时间始于高宗晚期,约七世纪六十年代,但其下限尚难肯定。

对每件唐三彩的烧制时间的确定,目前只能以纪年墓的出土物为参照,提出一些零碎的、不精确的依据,作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阶梯。

三彩是唐代雕塑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博物馆、艺术馆、社会个人收藏家总是重金收购,作为艺术瑰宝收藏。

而以制作假古董发财致富的人,自然把仿唐三彩作为生财之道,生产出各种形象和规格的三彩。

一般粗制滥造和新手作的赝品很容易鉴定,而有几十年制作经验的高手,特别是那些工艺技术力量很强的三彩陶厂精心仿制的作品判断起来很难。

那么对于这样的又该如何判定呢?一、造型,体会三彩的时代氛围三彩是雕塑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产物。

大唐盛世国运昌盛,文化教育艺术发达,孕育出生机勃勃的雕塑艺术,各种三彩器物的形象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以内在劲而发外在的形,线条流畅,骨肉停匀,神完气足,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使三彩的雕塑不同凡响。

各种雕塑因时代审美观点影响,做出来的俑、马、罐等器物都有丰满健壮圆润华丽的特点。

假三彩制造者没有这样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大唐盛世的时代气氛,他们根本就无法塑出那个时代的艺术形象他们只能照考古发掘品、博物馆陈列品和出版物上的形象模仿,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

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大工夫,使其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只是形似,达不到神似。

如制作的俑类比例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

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胎釉制作唐三彩的原料是北方次生高岭土,即坩子土。

一般说来,加工并不精细,胎泥颗粒并不均匀,有的还相当粗。

以900度以上的温度烧胎体,施釉以后,以低于此温度来烧釉。

唐三彩多为陶胎,其胎质白中闪黄,或呈粉红色,比较粗松;而仿品多为瓷胎,细腻质密,或用石膏加水泥,洁白或稍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三彩双龙耳瓶的形制由来及鉴定案例
图一/马家窑双耳罐
唐代三彩釉陶器,以其绚丽、迷幻的色彩,多变而又极富时代特征的造型享誉世界。

唐朝的时候,三彩釉陶器有两种用途:其一,作为国人的陪葬品;其二,出口赚取外汇。

所以在唐朝,三彩釉陶器是不会作为陈设放置在谁的家里,却被外国人视为至宝供奉于庙堂之上。

在众多的唐三彩作品中(马、骆驼、乐舞俑等),位居第一把交椅的是——双龙耳瓶。

究其原因,已不可考。

图二/齐家文化双耳罐
双龙耳瓶是一种前代所没有出现过的器物形制,其形制由来颇有玩味之处。

随着新的考古成果的不断面世,关于双龙耳瓶形制的流变逐渐形成两种观点。

第一,双龙耳瓶的造型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例如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都出土有双耳罐,其造型可以视为唐三彩双龙耳瓶的滥觞。

图三/南朝鸡首壶形制演变
另一类观点认为,唐三彩双龙耳瓶的形制,源于南北朝时期的鸡首壶。

在南北朝对峙的400年中,鸡首壶的变化表现出由矮胖到瘦高的演变趋势。

南朝晚期,鸡首壶的鋬手已经由原来的单股,变为双股,而且出现了龙头。

这时的鸡首壶也由原先单纯的酒具,被附加了表现男欢女爱的含义。

图四/南朝晚期双股鋬手鸡首壶
隋灭陈立国之后,鸡首壶的形制便弃之不用。

将双股龙头鋬手复制,取代原先的鸡头,再将系去掉,如此,一种新的形制——双龙耳瓶出现了。

唐承隋制,三彩釉陶器的双龙耳瓶便由此而来。

随着大唐帝国的覆灭,双龙二瓶也消失了。

图五/隋朝瓷双龙耳瓶
由于唐三彩特殊的历史价值,深受各国藏家的追捧,加之其中巨大的利润空间,清末以来便不断有人仿造。

今日古玩市场上的假唐三彩亦多见,藏家应细加甄别。

文物鉴定是不断解读文物所包含信息量的过程。

试以双龙耳瓶为例,略叙述之。

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教。

图六/唐三彩双龙耳瓶正面
文中展现的这件三彩釉陶器双龙耳瓶(高12厘米),其背面龙头掉了一只耳朵,是制作过程中贴塑不牢固的结果;从器底可以看出胎质的粗糙,属于中原地区的黄土质;
图七/唐三彩双龙耳瓶背面
明显的指纹印迹,表明了它为手工制品的身份。

釉面摸起来有些糙手,具有入土后釉面被腐蚀的特征;同时釉面光泽的老旧及土沁痕迹,亦表明了它曾被淹没千年的历史。

图八/唐三彩双龙耳瓶器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