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第一篇: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一步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素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经历对问题的分析,观察,找规律,讨论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素因数意义的理解,体会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优化思想,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活动中,自觉改进学习,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素因数的意义,并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道互素和素数有什么区别.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练习:请大家拿出练习本,分别写出 6 的因数,8 的因数 6 的因数: 1、2、3、6 8 的因数: 1、2、4、8 教师:太好了,我们已经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学生不难答出6 和 8 的公有的因数是1和2 猜想:这样老师就可以让学生猜想几个数的公因数的定义:几个数共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二、学习新课问题的提出:植树节这天,老师带领24名女生和32名男生到植物园种树,老师把这些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男生人数都相等,请问,这56名同学最多分成几组?问题的分析:1.24和32的因数是多少?2.24和32的公因数是多少?3.24和32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问题的答案: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32的因数有:1,2,4,8,16,32 24和32的公因数是1,2,4,8812412363,6,12,241,2,4,816,32可以看出,18和30全部共有的素因数是2和3,因此2和3的乘积6就是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求几个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只要把它们所有的素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解法3 为了简便,也可以用短除法计算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例题4 求48和60的最大公因数解:48和60的最大公约数是2×2×3=12[]三、巩固练习1.口答填空:12的因数是(); 18的因数是(); 12和18的公因数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把15和18的因数、公因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请找出下面各组数的公因数:5和78和91和12 9和157和9 16和20 答案:学生口答后老师在每组后面标出公因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组1号。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教材他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我将从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因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四则计算奠定了基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育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景,理解并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弄清找公因数的方法。
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 、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3,教学难重点结合上述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而把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下面我来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正方形纸片以及长方形纸片,猜那些小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一试。
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我主要分三个活动来进行。
活动一:初步体会,感知理解在这里,预设两种情况,有的同学用铺的方法,直接得出答案,有的同学用的是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想法与过程并且给予肯定。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寻找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因数的定义和寻找方法。
2. 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寻找方法。
3.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及其寻找方法。
2. 教学难点:最大公因数的求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形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 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图片、图形、题目等)。
3. 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
3. 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寻找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2. 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探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布置拓展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十、课程表1. 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2课时。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案内容,有序进行教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几个数,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 分享交流:每组汇报他们的结果,讨论不同方法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有效性。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案设计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案设计第一章:引入公因数概念1.1 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公因数的含义,能够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
1.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并记录下来。
1.3 教学内容:1.3.1 教师讲解公因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公因数的概念。
1.3.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并记录下来。
1.3.3 教师选取小组的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公因数的含义。
第二章:探索最大公因数2.1 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含义,能够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记录下来。
2.3 教学内容:2.3.1 教师讲解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3.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记录下来。
2.3.3 教师选取小组的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含义。
第三章:公因数的性质3.1 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公因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公因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3.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公因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并记录下来。
3.3 教学内容:3.3.1 教师讲解公因数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公因数的性质。
3.3.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公因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并记录下来。
3.3.3 教师选取小组的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公因数的性质。
第四章:最大公因数的应用4.1 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记录下来。
4.3 教学内容:4.3.1 教师讲解最大公因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应用。
4.3.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记录下来。
4.3.3 教师选取小组的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应用。
5.3 教学内容:5.3.3 教师选取小组的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应用。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通用7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通用7篇)《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篇1教学例3时先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教师选择正方形纸片铺长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因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用同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铺一个不同的长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发现“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他们沿着长方形的边铺正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边长和正方形边长关系的愿望。
分析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长方形的长、宽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第二个层次根据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的个数是有限的。
再用“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
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评析: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
例3先联系用边长1、2、3、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现象,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除以正方形边长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
然后进一步概括“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形成公因数的概念。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最大公因数》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利用课件,让孩子结合在生活经验,体会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二、设计理念在概念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地发挥情境的作用,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材料准备了自制课件,方格纸。
三、说教学流程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
(3、6、8、12),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2、教学新课: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3、出示自学提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在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为24分米宽,36分米长储藏室铺上正方形地砖,怎么样铺的满而没有剩余,让学生自己小组合作学习,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公因数的概念和性质。
2.学习计算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因数。
3.掌握求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能够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公因数的概念和性质。
2.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求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如何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和举例的方式引出公因数的概念。
例如:如果一个数能整除两个或多个数,这个数被称为它们的什么因数?学生回答:公因数。
如果两个数都有一个相同的公因数,这个公因数中最大的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最大公因数。
2. 讲解公因数的性质讲解公因数的性质,包括:•任意两个数的公因数都是它们所有公共因数的子集。
•任意两个数的公因数中最大的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 计算两个数的公因数给出两个数,引导学生计算它们的公因数。
例如,计算 24 和 36 的公因数:24 的因数有:1,2,3,4,6,8,12,24。
36 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所以,24 和 36 的公因数有:1,2,3,4,6,12。
4. 求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讲解求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方法一:列出所有数的所有因数,找出它们的公因数中最大的。
•方法二:利用最小公倍数和欧几里得算法。
5. 计算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给出多个数,引导学生计算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计算 12,18 和 30 的最大公因数:12 的因数有:1,2,3,4,6,12。
18 的因数有:1,2,3,6,9,18。
30 的因数有:1,2,3,5,6,10,15,30。
所以,12,18 和 30 的公因数有:1,2,3,6。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6。
6. 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给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有三束花,第一束花有 6 朵,第二束花有 9 朵,第三束花有 12 朵,问最小能摆多少束花,并且每束花的朵数相同?解答步骤:1.计算三束花的公因数:6,9 和 12 的公因数有 1,2,3。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短除法的运算步骤,并能够熟练运用短除法寻找最大公因数。
-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准确判断何时需要使用最大公因数。
举例:难点在于短除法的应用。讲解短除法时,以12和18为例,引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短除,直至找到最大公因数。解释为什么在求解过程中,每一轮除数必须是两个数共有的质因数。
1.对短除法的讲解需要更加详细,让学生逐步掌握。
2.在分组讨论环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3.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讨论。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应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这些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也会持续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难点突破方法:
-通过直观的图形或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公因数的概念。
-通过对比不同例题,让学生发现寻找最大公因数的规律。
-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短除法的运用,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本概念。公因数是几个数共有的因数,而最大公因数则是这些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它们在解决分配问题、简化分数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12和18为例,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解释如何利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公因数概念上相对容易,他们能够通过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但在寻找最大公因数时,部分学生遇到了困难,尤其是短除法的运用。这让我意识到,在讲解短除法时,需要更加详细地分解步骤,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一方法。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精选)PPT共19页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精选)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一内容被安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79~80页中。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它主要是为后面学习约分做准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一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生活中直接运用概念很少,但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较多,所以我从铺地问题入手,联系实际生活,寓新知于生活实际中,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知识生成过程的积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第二单元中已经掌握了因数的概念,初步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
我们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虽然对“铺地”这一情景有一些生活体验,但.是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部分知识建立不起直接的联系。
也就是说,学生仍然没有感受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而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学生通过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明确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旧知,引出新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
如果现在我来说一个数,你能很快地找出它的因数吗?师报数:10,24。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通用5篇)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通用5篇)《最大公因数》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大公因数》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利用课件,让孩子结合在生活经验,体会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二、设计理念在概念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地发挥情境的作用,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材料准备了自制课件,方格纸。
三、说教学流程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
(3、6、8、12),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2、教学新课: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掌握查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找到一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的应用。
2.讨论交流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互动,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究:通过几组简单的数字例子,让学生发现这些数字的公因数,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找到最大公因数。
3.讲解:结合几个实际问题,讲解如何快速找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技巧。
4.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些数字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得出答案。
5.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六、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案例和引导学生思考。
2.手持计算器:方便学生进行数字计算。
3.课堂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评估1.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估。
2.布置相关作业,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分。
3.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在期末考试中体现。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学生将能天较好地理解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多加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我们鲸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展的丰富多彩,同学们都报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
我们四五班就是每次校本课程的剪纸活动班,你喜欢剪纸吗?瞧,这是老师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在活动中的好作品。
(课件展示剪纸作品)师:现在我们来制作奥运福娃。
第一步必须先裁好纸张。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长12厘米,宽18厘米。
把这张纸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猜猜看,要想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学生猜)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你要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大家。
二、解决问题1、师:到底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呢?为了验证一下,请每个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小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剪成彩色的)在长方形的纸上摆一摆,把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用手中的学具摆摆看。
(学生分组进行拼摆并记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师: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摆的结果。
小组汇报师:如何剪才能没有剩余?师:那么这张纸能剪几张?师:还有其他剪法吗?(2、3、6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师: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这些1、2、3、6与12和18有什么关系?我们能不能从12和18的因数上来解释上面的剪法呢?独立观察,总结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案设计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因数。
2. 让学生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够运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因数的定义和找出方法。
2. 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3. 最大公因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因数的概念,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
2. 教学难点: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来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
3. 运用实例分析和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找出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因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公因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公因数的定义和找出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的求解方法。
3. 最大公因数讲解:讲解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
4. 应用练习: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与反思:通过学生总结和教师点评,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教案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因数。
2. 让学生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够运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因数的定义和找出方法。
2. 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3. 最大公因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因数的概念,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
2. 教学难点: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来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因数、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中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课本第29、30、31页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依据“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这四个维度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在数与代数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认识正负数”,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单元“分数加减法(一)”和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法“二”。
本单元隶属数与代数范畴。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接下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和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在利用学生熟悉的剪纸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丰富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编排体系是情景图——合作探索——问题口袋——自主练习——课外实践。
在教学中,这部分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难以理解,学生总感觉与生活脱节,学了没什么用处。
青岛版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系彻底突破了这个难点,它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图入手,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进而进行合作探索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使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非常明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公因数的概念;2.掌握计算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3.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4.掌握计算两个或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5.能够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公因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因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步骤二:公因数1.引入公因数的概念,即能够同时整除两个或多个数的数称为公因数。
2.举例说明公因数的概念:例如,4和8的公因数有1、2、4。
3.分析公因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列举出所有的因数,并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4.练习:计算以下数的公因数:–12和18的公因数有哪些?–15和25的公因数有哪些?步骤三:最大公因数1.引入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即能够同时整除给定的两个或多个数的最大数称为最大公因数。
2.举例说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例如,4和8的最大公因数为4。
3.分析最大公因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列举出所有的公因数,并找出其中的最大数。
4.练习:计算以下数的最大公因数:–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15和25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步骤四: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应用1.引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子1:一个花坛中有12朵红花和18朵白花,请问最多能分成几束花,每束红花和白花的朵数相同?–例子2:甲、乙、丙三个人同时做某项任务,甲需要9天完成,乙需要12天完成,丙需要15天完成,他们最早在多少天后同时完成任务?3.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
步骤五:总结1.总结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检验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评估1.布置练习题,考察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研究更多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相关的问题,拓展教学内容。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第一章:引入公因数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公因数的定义和性质。
学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
1.2 教学内容:引入“公因数”的概念,解释公因数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
1.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公因数的定义和性质。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公因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引入最大公因数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性质。
学会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2 教学内容:引入“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解释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性质。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最大公因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引入公倍数概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公倍数的定义和性质。
学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
3.2 教学内容: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解释公倍数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公倍数的定义和性质。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公倍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引入最小公倍数概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和性质。
学会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2 教学内容:引入“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解释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和性质。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公因数说课稿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徐彤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说课内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26-27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
本节课学习的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为以后学习约分奠定基础。
教材在例3要求学生用铺纸片的方法来认识公因数,又通过学习例4让学生学会求出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并认识最大公因数。
最后还让学生学会用集合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加深学生对公因数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写有概念的纸张。
学具准备: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6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12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二、说教法1、情境教学法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内容中的情感内涵,从而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节课我创设了王叔叔家装修小阳台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操作、探索,从而体会公因数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
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
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教学准备:
若干张边长不相同的正方形纸片、长18cm宽12cm的长方形纸片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本节课当中,学生对于因数已经有了一部分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便可以采用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
而在这过程中,教师则是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总结找出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1、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
分为五个步骤:
1)动手操作:在教学公因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因数。
首先让学生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2)想象延伸: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
从而引出公因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
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根据学生的总结我及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学生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在枯燥无味。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
2、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数: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
教学例4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
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因数的概念。
让学生说说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学生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8的因数;二是先找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
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
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
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
3、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判断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接着让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别完成2、3题,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运用实践机会。
)
4、全课小结、过程回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你掌握的方法。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写在黑板的中间位置,这样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再看板书时,使学生能够连贯的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做到一目了然。
五、说教学亮点
本节课我认为我的成功之处是能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合作意识。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