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精选3篇)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精选3篇)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篇1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上承秦汉,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这些成就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富强奠定了基础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数学、农学等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
本课主要介绍祖冲之推算圆周率、《齐民要术》和《水经注》这三个主要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叙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育同学的归纳总结和动手力量; 2、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汲取精神养分,提高自身素养和文化修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同学熟悉: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珍贵财宝,我们应为此深深感到傲慢与骄傲。
2、还应让同学明白刻苦钻研是胜利的秘诀,培育同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教学方法: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进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富强。
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导入新课: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觉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作文正文: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源远流长,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农业、工艺、军事、医学等。
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科技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文将依次介绍几个重要时期的科技发展,并探讨其对中国以及世界的深远影响。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开端,古代智慧的积累开始显现。
在农业方面,中国农民开始使用犁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在军事方面,火药的发明为军事技术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工艺方面,制陶、织布、冶铸等技术的发展也日趋完善。
2. 秦汉时期秦朝时期,统一度量衡、凿眼井、兵器制造等科技成就取得了重大突破。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系统,标准化使交流和贸易更为便利;凿眼井技术使水利工程得以大规模推广,改善了灌溉条件;兵器制造的精细化和装备的大规模生产,为秦朝统一六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汉朝时期,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农业方面,汉朝农民采用了新型农具、新种植方法和新农作物,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医学方面,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对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造纸术的发明和大规模使用也是汉朝科技成就的一个亮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在数学方面,刘徽的《九章算术》对世界数学有着重要贡献,推动了代数学的发展。
在物理学方面,郭守敬的天文学著作《大明历书》对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科技成就,如梁思成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應用,刘澄对水利建设的研究等。
4. 唐宋元明时期唐朝时期,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
高粱作物的引入提高了粮食产量,火漆印的发明促进了字书的传播,打造了后世金属活字印刷的基础技术。
宋朝时期,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如种植技术的改进和肥料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制瓷技术的发展和南宋牵引车的使用也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学史pdf
中国农学史
中国农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学科,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发展历程、农业技术、农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农学史可以分为多个时期,其中包括:先秦时期的农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隋唐宋元时期的农学和明清时期的农学。
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农学的发展特点和成就也有所不同。
在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开始逐步发展,出现了铁犁牛耕等技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农学著作,如《诗经》、《夏小正》等。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农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农学家,如贾思勰、王祯等。
在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农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农业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农学著作,如《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
在明清时期,中国农学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但是农业技术仍然在不断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农学家,如何钅尊、徐光启等。
总之,中国农学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最新 我国古代农业文献发展历程及其分类研究-精品
我国古代农业文献发展历程及其分类研究我国古代的农业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古代农业文献,是极为宝贵的农业遗产。
古代农业文献是指古代论述农业生产及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著作,据统计,从春秋战国至清末,官私撰著的农书500多种,现存者尚有300 多种,属古代大宗科技文献之一。
1古代农业文献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古代农业文献包括子部农家类中的历代古农书,以及散见于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之中记载有关农业生产经验、技术和知识的专书、专篇与资料,具有宝贵的文献收藏价值、学术史料价值与科学使用价值。
子部农家类:“农家条目、至于芜杂。
诸家著录, 大抵辗转旁牵。
因耕而及牛经, 因相牛经及相马经相鹤经鹰经, 蟹略至于相贝经, 因香谱线谱相随入也,因谱史而及竹谱、荔支谱、橘谱至于梅谱、菊谱, 而唐昌玉药辨证, 扬州琼花谱相随入也。
因蚕桑而及茶经, 因茶经及酒史, 糖霜谱至于蔬菜食谱, 而易牙遗意, 饮膳正要相随入也。
触类蔓延, 将因四民月令而及算术、天文, 因田家五行而及风脚、鸟占, 因救荒本草而及素问、灵枢乎。
”可见,古代农业文献归属芜杂,学科交叉的现象明显。
2不同时期的古代农业文献2.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现存最早的有关农学的文献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第二十六卷《士容论》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讲的是农业,《上农》篇主要介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鼓励农桑的政策和措施,强调精耕细作技术。
《任地》《辩土》《审时》等3篇论述了从耕地、播种、定苗、中耕除草、收获以及农时等一整套具体的农业技术和原则,内容十分丰富。
在此时期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家也先后提出了重农思想和重农政策。
2.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总结和推广生产经验的农书,大部分已经失传,其中有《氾胜之书》的辑佚本为代表,氾胜之著名古代农学家。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书中记载黄河中游地区耕作原则、作物栽培技术和种子选育等农业生产知识,反映了当时汉族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进与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游牧民族大量内迁,因此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时期北方经济遭受严重摧残,农业生产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
(注:如李剑农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户流徙死亡,土地大片荒芜,“黄河南北千里之地,大部分始终沦为牧场”(《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第32、48~49页,三联书店1959年版)。
傅筑夫先生指出:“这时北方经济区不止是衰落,而且是退化,退化为游牧或半农半牧”(《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三册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毋庸讳言,战争确实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南北对峙是主要的,大约占了这一阶段近400年时间的四分之三。
对峙时期,南北双方大致是以淮河—汉水为界,南北战争大多在这一线进行,黄河流域较少波及。
十六国前期,游牧民族大举进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战争也空前残酷,这是北方农业真正遭受致命伤害的时期,但仅70年左右,而更多的则是相对和平的时期。
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北方农业的发展也随之发生变化,与汉代相比较,是有进有退。
退,表现为由于人口流徙造成了部分土地荒芜。
但艰难的环境也促使人们为谋求生存而在农业生产领域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探索,从而推动了北方农业生产的进步。
两相对照,进更突出。
一、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耕得到广泛普及。
我国的铁犁牛耕产生于春秋后期,秦汉时期虽努力推广,但尚未真正普及,“从总体上看尚未进入牛耕时代”[1]。
在汉代文献及画像石中,两牛牵引的二牛抬杠为主要形式。
后世俗语云:“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是自耕农民心愿的写照,也向我们表明,拥有30亩地才养得起1头牛。
像“汉初三杰”之一的陈平,其家庭可以说是秦汉时期小自耕农的代表,也才“有田三十亩”[2](《陈丞相世家》)。
因此普通农民是很难拥有一犋犁的,汉代牛耕只能说是在地主阶级中普及。
武帝后期赵过大力“教民相与庸挽犁”[3](《食货志》),也从反面证明了二牛抬杠制之下,普通农民牛耕实行之不广。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问题探究1: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发展变化? 它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
刀耕火种
“耜耕”或“石器锄耕”出现青铜农具,但少量使用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一)“刀耕火种”或“火耕” :
①出现时间: 七八千年前 ②表 现: 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 然后再播种
反映: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 即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1课
一、从刀耕火种到 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刀耕火种 “耜耕”或“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但少量使用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思考: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大理石平板厂家
方/爱在哪儿双宿双飞就在哪儿双宿双飞/只要给她留壹各清静空间/留壹片干净之地/她就知足咯/月影和竹墨那些天累得脚别沾地/终于忙活完咯那些事情/水清の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月影才算是大大地松咯壹口/然后她突然发现/即使经过 她の严重警告/怎么仍是别见珊瑚来当差?果真是壹病别起、病入膏肓咯?她和竹墨两人累死累活/那珊瑚怎么躲到壹边享起清闲来咯?有她多壹各人搭把手/总归是要好多咯啊/疑惑之际/她正要去珊瑚和彩蝶、彩霞她们三各人住の房里寻 各究竟/就只听院子里吵吵嚷嚷起来/于是月影顾别得去寻珊瑚/先去看看出咯啥啊情况/壹出咯房门/只见壹院子男男女女奴才们直往那三各人住の房间里赶/月影见状/也跟着壹并过去/进咯房间她才赫然发现/珊瑚倒在彩蝶の怀中/地上还有 壹条长长の白绫子/和壹各翻倒の小凳子/天啊/珊瑚上吊咯/那又是啥啊情况?月影当即头脑发懵/怔怔地别知如何是好/小柱子也赶咯过来/壹摸珊瑚の鼻子/还有热气儿/当即放下心来/于是吩咐彩霞赶快沏杯红糖水灌咯下去/没壹会儿/珊瑚 就壹边猛烈地咳嗽/壹边缓缓地睁开咯眼睛/众人壹见珊瑚醒咯过来/没什么闹出人命/全都长长地出咯壹口气/然后七手八脚地将她抬到床上/安置妥当之后/小柱子赶快吩咐彩蝶道:/您今天先别当差咯/好生照顾珊瑚吧/另外看着の时候仔细 点儿/别又让她寻咯短见/假设真出咯啥啊事情/您也逃别咯干系/到时候吃别咯兜着走//第壹卷//第1131章/喝粥跟着秦顺儿来到朗吟阁/见到王爷坐在大书房の书桌前正在办公/月影赶快上前行礼:/给爷请安///起来吧/爷问您/您家主子今 天怎么样?//回爷/仆役都还好/喝咯粥……//除咯粥呢?//嗯/除咯粥/她说啥啊也吃别下///壹天三顿全是喝粥?//回爷/是/是の//壹听王爷那句/壹天三顿全是喝粥/の问话声调高咯许多/吓得月影连回话都紧紧张张、结结巴巴/但是月影 の心里还是踏实咯许多/原来王爷叫她来问话/只是想咯解水清の情况/而别是要治她家仆役の罪/得到肯定の答复/他在心中暗暗地叹咯壹口气/月影要是说她能吃能喝跟各没事儿人似の/那才是怪事呢/可是别吃饭/她怎么养身子呢?现在谁 劝她都没什么用/就算是他亲自过去/对天发誓/那是壹各天大の误会/也是照样没什么用/他只能是寄希望于时间那壹剂良药/让她在那些天里可着心地发泄出心中の那股怒火和窝囊气/等慢慢地情绪稳定壹些咯/他再去劝她/所以现在の当务 之急是要解决她の吃饭问题/气性可以随着时间の流逝而慢慢减退/可是身子却会随着时间の增长而越来越坏/于是他开口对月影吩咐道:/您家主子那些天心里别痛快/您可要担起十二万分の精心/壹切都随着她の意/她让您干啥啊/您就干啥 啊/那回她要您把东西都扔咯/您全都照办/就是做对咯/下回她再要吩咐您啥啊/继续如此就好/如若是违咯她の意/惹咯她别高兴/爷可是要责罚您の//王爷那番话说下来/将月影听得目瞪口呆/没来书院之前/月影以为王爷是找她兴师问罪来 の/对于她家仆役如此天翻地覆、胆大妄为の行为/向她提出严重の警告/谁想到/王爷别但别责怪她家仆役/更是包庇纵容/而且还大加赞赏她那各奴才做得对/还要她事事顺着她家仆役の意/那/那/那是怎么咯?爷去咯别の主子院子/别是天 经地义の事情吗?难别成以后爷要是再去别の主子院子/事先要经过仆役の批准/事后要得到仆役の原谅?正在月影疑惑之际/只听他又开口说道:/您回去传爷の吩咐/让厨子明天做粥の时候/把鸡茸、鱼茸等等统统都熬到粥里/煮粥の水也 换成鸡汤、鱼汤/每天变着花样地做鸡茸粥、鱼茸粥、海参粥、燕窝粥、鱼翅粥、银耳莲子粥啥啊の/那样の话/即使吃别下饭菜/也算是别会太亏缺咯补身子//月影听着王爷の那番事无巨细の吩咐/被感动得半天别晓得说啥啊/只是别住地点 头/第二天/水清虽然壹天三顿还是以粥为食/其余の啥啊也吃别下/但是她立即明显感觉出来粥の内容在别断地变化着/别用问她也晓得/那壹定是他の吩咐/虽然她并别晓得昨天晚上月影去书院回话の事情/但是假设是月影の体贴安排/昨天 中午或是晚上就会开始那么变着花样地做粥咯/而今天才开始发生の那各变化/除咯他还能是谁?第壹卷//第1133章/询问连吩咐带吓唬完彩蝶/小柱子又对月影说道:/月影/您赶快去跟主子禀报壹声/她是年府の奴才/在咱们院子出咯事/怕 是将来别好交代//小柱子の那番话令月影猛然间醒过味来/于是赶快停止咯看热闹/回水清の房里禀报情况/那两天福宜小格の病情好咯许多/所以水清就让田嬷嬷带小小格来她の房里/毕竟她の房间是正房/阳光充足/更适合小小格/月影进门 之后见水清正抱着福宜/壹脸の慈爱神情/所以很是犹豫现在要别要跟她说那么晦气の事情/水清也听到咯外面吵吵嚷嚷の声音/见月影进咯屋/于是随口问道:/到底是啥啊事情/弄得那么大动静?/壹见水清主动问起/月影也别好再拖延隐瞒/ 只得支支吾吾地开口说道:/是/是珊瑚……//珊瑚怎么咯?/水清壹听是珊瑚の事情/眉头紧皱地问咯壹句/月影壹见水清の脸色别好/以为是因为那几天珊瑚逃避当差の事情惹咯水清别高兴/于是赶快解释道:/唉/也别晓得是因为啥啊/那珊 瑚居然吊咯脖子……//啊?人现在怎么着咯?/水清月影说珊瑚吊咯脖子/当即吓出咯壹身の冷汗/那是要闹出人命咯啊/别管她有多么气恼那两各人/但是眼睁睁地看着珊瑚因为王爷始乱终弃而没咯命/水清怎么能够原谅自己呢?月影见水清 如此着急/晓得是自己没什么说清楚/于是赶快解释道:/仆役/您先别急/现在已经没事儿咯/小柱子安排彩蝶照料她呢//壹听没惹出大事/水清那心里总算是稍微踏实下来/但是仍然还是别放心/于是她赶快将福宜交给田嬷嬷/然后冲月影吩咐 道:/快点儿让小柱子去苏总管那里禀报请大夫/现在表面上看着没什么事情/万壹有内伤/耽搁咯诊治可就坏咯/您赶快去/赶快去//大夫请进府里过来诊治壹番/回复说没什么大碍/水清那才算是完全踏实下来/别过对于珊瑚の此番举动/水清 仍是心有余悸/于是赶快又将彩蝶叫进屋来/详细问咯事情の经过:/珊瑚那里怎么样咯?还有啥啊大碍吗?//回主子/还好/大夫看过咯/也说没事儿咯///那现在她那里有谁在?//奴婢过来回话前/让彩霞陪着呢//水清和小柱子想到壹块儿去 咯/她生怕珊瑚那里没人照看の情况下/又寻死觅活/刚刚因为彩蝶の及时出现而幸免于难/现在珊瑚假设趁彩蝶被她寻来问话而真出咯啥啊事情/她将后悔壹辈子/壹方面别管水清对珊瑚有多么の厌烦/但是还没什么达到置她于死地
中国农学史读后感
中国农学史读后感中国农学史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所以不能象通史那样按廿五史的次序叙述,但中国农学史并非另有规律,它仍然在廿五史的大框架下,表现其阶段性的特点。
本书在绪论之下分四大编展开叙述,即是很好的说明。
本书第一编先秦;第二编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的农学;第四编明清时期的农学。
这个分法合乎中国农学史内在发展的规律。
先秦时期,农学还处于萌芽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原的农耕民族与西北的游牧民族进人反复融合的时期,《齐民要术》是典型的代表。
隋唐宋元时期则是北方农业开始停滞、南方农业大发展的时期,大量反映南方农业生产和农学思想的农书,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明清时期则是传统农业生产和农学思想步入高峰然后停滞不前的时期。
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中,首当其冲的是唐朝,强盛近三百年之久,何以偏偏没有重要农书及农学思想问世?的确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本书将其解释作唐朝始创科举制度,大多数的士人追求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自然轻视农业。
因农书是要士人撰写的,没有士人关心去写,自然没有重要的农书包括农学思想问世,这是重要的原因。
进一步考虑,唐朝的繁荣,离不开兴旺的农业基础,唐前期的强大,得力于关中地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加上长江流域的农业又开始发展,对农业的需索可说是予取予求,不必担心农业的衰退。
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受到突厥的威胁,致力于开边,太宗贞观时唐声威远达葱岭,高宗时更一度到达波斯。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农业遭受大破坏,转而依赖长江流域欣欣向荣的农业,又得以支持了唐政府的庞大开支。
但这对农民来说,实在越来越不堪剥削负担,故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接着更加甚,故陆龟蒙说:“元和中,国家用兵,江南之赋重,逮今盈六十年,赋又数倍于前也。
”农业趋向衰败的危机感,则促使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武则天虽然早已觉察及此,号召编写《兆人本业》,向基层颁发,希望扭转农业的颓势,当然不能有什么作用。
医学农学科学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医学农学科学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一、战国1.扁鹊为“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
二、秦汉1.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庭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文献。
2.东汉《神农百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3.东汉末年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称为神医,他发明了麻佛散。
4.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经典,他被称为“医圣”。
三、唐朝1.孙思邈《千金方》全面总结当时的医学成果。
2.吐蕃名医元丹贡布著《四部医典》。
3.唐高宗时编修的《唐草本》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明清时期。
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学,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农业。
五、战国时期1.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中原地区衣服片使用桔槔来灌溉农业。
六、魏晋南北朝1.曹魏时马均改进了翻车,用于灌溉。
2.水碓、水磨广泛运用于谷物加工。
3.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人一牛或一人二牛耕作方式。
七、隋唐时期1.开通大运河有利于灌溉。
2.唐朝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3.江东地区出现曲。
4.灌溉工具筒车。
八、宋朝1.西夏河西走廊、河西地区灌溉系统较完备。
九、战国1.《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十、魏晋南北朝1.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
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农书十一、明清时期1.徐光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我国传统农学成就。
2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所著,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典籍。
3.《王祯农书》,元朝王祯所著,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4.《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所著,介绍了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并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5 . 《农桑辑要》,元朝忽必烈时期所著,我国最早的官修农书。
6.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既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①刘徽:魏晋时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②祖冲之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3.***-*****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
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
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
2.农学:①北朝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述了《齐民要术》;②《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旱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①裴秀A.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B.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②郦道元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水经注》文笔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二、玄学的兴起1. 原因: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名为“清谈”。
2. 时间:魏晋之际3. 特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为“三玄。
”4. 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5.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6. 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
三、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
他写的《抱朴子》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六年级历史补充题一、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1、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张衡制造了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3、华佗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的的创举。
4、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1、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农学家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3、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三、本册重要战役理论依据是法家学派。
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各个方面的措施;他们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的共同作用是: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秦始皇的“过”有:1、思想上“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控制了思想;2、繁重的徭役;3、沉重的赋税;4、残酷的刑法,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六、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及思想。
七、同步训练77页——79页(第四题)。
八、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 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2) 材料一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历史现象?(3) 材料二中的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什么?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措施: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历史313考研知识点总结
历史313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
1. 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阶级分化和生产力的提高,这导致了国家、军队和思想的变革。
同时,春秋时期的典章制度得到了完善,成为战国时期的社会基本制度。
国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期,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在秦汉时期,社会变革非常迅速,尤其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革更是翻天覆地。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农学、艺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国家政权的动荡,社会经济的踌躇,文化艺术的辉煌。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为广泛的时期。
4.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工整,经济发展迅猛,文化艺术尤其是诗文等方面发展极为迅速。
而且在唐宋时期,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也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到外国。
5.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而且在元明清时期,中国还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此外,在元明清时期,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
各个朝代政治经济表现
政治: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3、清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经济:
手工业: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商业:城镇商业的繁荣;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地域性的商人群体著名商帮(徽商、晋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
三、秦汉(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政治:
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汉初郡国并行。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经济:
1、农业:耦犂、犁壁、代田法;农学
2、手工业:东汉瓷器成熟,出现青瓷;丝路开通。
3、商业:重农抑商,但商业也有所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世纪至6世纪晚期)
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经济:
1.农业:北方恢复,江南开发;翻车
2.手工业:北朝白瓷,南北朝灌钢法;
五、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
政治:
三省六部制;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藩镇割据问题、科举制
经济:
1.农业: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
3.商业:大运河的开通;都市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港广州——市舶使广州外贸港口,市舶使)。
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表现
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前2010年至前771年)】
政治:
1、夏、西周的建立
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
经济:
1、农业:耒耜助耕、青铜农具二个发展阶段-井田制。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
谢谢!
二:农具的改进和北方旱作地区保 墒防旱技术体系的形成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具的种类增多,《齐民要术》 记载的农具就有20多种,其中除犁、锹(锸)、锄、耩、 镰等原有农具之外,新增的有铁齿漏楱、耢、挞、耧、锋、 铁齿耙等。新增农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畜力拉耙的出现。畜 力拉耙的明确记载,始见于《齐民要术》,即所谓“铁齿漏 楱”,《齐民要术》中所提到的“铁齿漏楱”,据《王祯农 书》说,则是人字耙。耙用于耕之后,可以使翻起的土垡变 得细碎疏松,并可以去掉草木根茬。耱是畜力牵引用以摩碎 土块、平整地面的工具,是安有牵引装置的长条形木板或用 藤条荆条之类编扎而成。《齐民要术》中称之为“耢”。用 于耕耙之后,可进一步使地平土细,同时也和耰一样,具有 覆土的作用。 魏晋时期,由于有了畜力拉耙的出现,土壤耕翻后反复耙 耢,消灭了土层中的大小坷垃,形成上虚下实的上层,再加 上播种后的挞、辗、锄等一些耕作措施,使得土壤保墒蓄墒 的能力和持久性大大加强了。《齐民要术·耕田》说:“再 劳地熟,旱亦保泽也。”这就标志着北方旱地传统的保墒防 旱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五: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他“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 之老成,验之行事”写成了《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反 映的主要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齐民要术》全书共十卷, 九十二篇,连卷前的“序”和“杂说”,共约十一万五千余字, 篇幅之大在中国古代农书中是罕见的。《齐民要术》牵涉到广 泛的方面,用贾思勰自己的话来说,叫做法“起自耕农,终于 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卷首的“序”是全书的总纲, 它交待了本书写作的缘起和目的意图。 贾思勰农学思想的中心是“三才”理论。他说:“凡谷成熟有 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 粒实有息耗 。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 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要求人们尊重和顺 应“天时”、“地利”,特别是“物宜”的自然规律。做到因 时、因地和因物制宜。但是,贾思勰并没有要人们仅仅被动地 去顺应天时、地利和物宜。他对人力的作用非常重视,要求人 们在掌握天时与农作物生长关系的同时,充分利用地利,创造 农作物的最佳生活环境,并采取各种促进农作物生长的经营管 理措施,以求得更好的收成。贾思勰强调非常强调“勤”与
第七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 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中 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东晋文学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 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 柴桑县 (今江西九江 )人,另一 说江西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 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 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 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 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 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 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 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当时的人称赞 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代表作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他被后人誉为“ 书圣 ”。
王羲之像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
墨池
材料二
(2)中国书画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翰墨飘香,请据材料二图写 出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名称,并据材料说明习近平号召学习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重 要源泉。(或涵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意思相近即可)
《齐民要术》主要记述什么内容? 对百姓和国家会有什么作用?
《齐民要术》
3.历史地位:它是我国现存 最早 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 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 民生 为本的务实精神,在世界农学史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
贾思勰
自主学习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灌钢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 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17 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 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 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 中国发明的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 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 代贡献。
中国农业发展史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史》选修课论文从历史看中国的农业与水利院系:生命科学学院班级:国际班姓名: fellyx学号: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五谷丰登乐太平”农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丰富的水利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发达的农业,它体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与制度、畜牧业及作物生产、水利的发展等几方面。
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才使得中华文明的火炬得以长明不灭。
一、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夏商西周时期,我国进入阶级社会,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开始从原始农业向逐渐向传统农业过渡,精耕细作农业体系开始萌芽。
这一时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器时代,农业生产工具自然是以青铜器为主,但在早期耒耜农具仍然广泛使用。
从夏代起耕作制度由撂荒制经营向休闲制和轮作制过渡;商代由撂荒变为连作制和休闲制并存,再到连作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而西周时期连作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休闲制仍有一定地位,撂荒制经营则存在于边缘地区。
受涝灾的影响,人们发明了垄作技术,促使栽培技术的进步。
与当时的井田制农业相适应,在井田上的小型灌排渠道──沟洫,是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的代表型式。
所谓的沟洫,就是从田间小沟——畎开始,以下依次叫遂、沟、洫、浍,纵横交错,逐级加宽加深,最后通于河川。
与沟洫系统相配合的有相应的道路系统。
于是,沟洫和道路把田野划分为一块块面积百亩的方田,传说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禹治水时已经发明沟洫,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很大发展。
至周代,农田沟洫逐渐形成系统并趋完善。
据《周礼》的描述,当时的沟洫大致可按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灌溉面积大小,分为浍、洫、沟、遂、畎、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体制。
在畜牧业方面,西周已发明了马匹去势术牲畜。
内外科病症的治疗也积累了初步经验。
在林业方面,西周时注重用养结合,设有“虞人”专司护林工作并对树木采伐年龄及采伐季节作了规定。
高中历史魏晋时期总结与感想
高中历史魏晋时期总结与感想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选修1】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大兴安岭北段。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嘎仙洞一带是鲜卑拓跋部的发源地。
汉魏以来,鲜卑拓跋部避渐南迁。
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跋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所灭。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硅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
北魏建立以后,鲜卑人受汉族影响。
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改革的背景【选修1】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虽然各民族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卓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3)前期的改革措施【选修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继住时年仅5岁。
一切军国大政皆由他的祖母冯太后主持。
冯太后是汉人。
北魏早期的改革,虽以孝文帝名义进行。
但实际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
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均田制。
孝文帝改革首先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
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自十六国以来。
由于连年战乱。
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这就为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
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
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选修1】北魏政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
使克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三长制。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
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
割据一方。
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
农作物发展史
农作物发展史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先秦时期的农作物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
开始时,凡是可以吃饱而无毒的植物先民们都进行种植,随着人们对作物认识的提高,逐渐淘汰了一些产量低口感差的植物种类。
《尚书?舜典》称当时人们种植的作物为“百谷”,而《周礼?天官?大宰》谓“九谷”,汉献帝时大司农郑玄注“九谷”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
在同一部书的《周礼?天官?疾医》中则谓“五谷”,郑玄注“五谷”为麻、黍、稷、麦、菽。
这个时期种植的作物总的来说是比较多的,这个时期,人们在不断的种植中已经懂得了简单的作物种类筛选。
据先秦时期词典性著作《尔雅》记载,因颜色不同或其它特征相异,当时禾有6种,麻有4种,黍有3种,稻有2种,燕麦有2种。
2、秦汉时期的农作物秦汉时期的主要农作物仍然沿袭前代,但是各种作物所占的比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在麦和稻的种植更为普遍,其在人们的粮食构成中日渐重要。
特别是在北方麦的种植得到大力推广。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
在西汉时,种植麦子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重视。
如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汉书?武帝记));东汉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汉安帝“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后汉书?安帝记》)。
北方禾类种得最多的是粱和粟。
这可能是由于这两种作物谷粒较大,对水分要求不高,适应性强,味道可能也好一些的缘故。
在南方则种稻业显得十分突出,而且已推广到北方的部分地区。
这个时期,人们在作物的种植中还学会了作物品种的选择培育,生产上出现了许多优良品种。
据西汉《汜胜之书》载,麦已有大麦与小麦、“旋麦”(春麦)与“宿麦”(冬麦)的区分。
豆也有大豆与小豆的区分。
江南的稻作农业也渐趋良种化。
汉代时人们还种植了较多的蔬菜和经济作物。
东汉末期政论家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的蔬菜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芜菁、芋、蘘荷、生姜、葱、青葱、大蒜、韭葱、蓼、苏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0)注:朝代沿革并不需要同学们准确记忆,列在此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阶段特征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充分发展。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经济:均田制度开始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
文化:本阶段中国科技文化继续发展,超越秦汉,继续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知识梳理一、政治(一)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
而才能出色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以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但北魏政权文化落后,制度草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为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先后进行改革2.措施①冯太后的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设立三长制。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移风易俗,通过易服色,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等措施,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经济(一)农业1.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水利灌溉: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二)手工业1.冶铸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三)经济政策和制度1.均田制①时间:公元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②措施: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无主荒地,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转化为定居的农耕居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谢谢!
漫、诗意浓郁的气氛。
《江南春》杜牧
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 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风。 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南朝由于佛法兴盛,帝王提倡 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寺院林 立。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还 开凿了许多石窟。
伍 分 裂 中 交 融 的 雕 塑
五、分裂中交融的雕塑——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
魏
晋
南 特北 别朝 篇的 之科
技
与
文
化
壹 十 年 著 一 书 的 农 学 家
一、十年著一书的农学家——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时 代: 北朝
籍 贯: 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
简 历: 任北魏高阳郡太守;经营过农牧业生产 田在我主心要上成,就粮:食在《我齐手民里要,术》 发展农业要使大力气。
地 位:
《齐民要术》中齐民和齐民要术分别是什么意思?
二、冲向宇宙的数学家——祖冲之与数学、天文和机械制造
祖冲之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 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为纪念这 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 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叁 纸 墨 间 的 传 承 突 破
总结了农、林、牧、 副、渔等方面的生产 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 自然规律,种植农作 物必须因地制宜,不 误农时;要改进生产 技术和工具,还提出 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 产等重要思想。
一、十年著一书的农学家——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材料研读: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 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继续发展并臻于成熟的时期。
它的主要标志:一是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二是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农学经典的出现。
这两件事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是《齐民要术》等农书得以出现的基础;而《齐民要术》等农书则是对这个技术体系的系统总结;使之系统化和得以流传于世。
那么,以《齐民要术》等农书为主要载体的本时期的传统农学,比起前代究竟有些什么进步呢?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础更加扩大,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庞大。
先秦农书(如《吕氏春秋·任地》诸篇)所载农业技术的原理原则是建立在耒耜操作的基础上的;本时期农书(从《氾胜之书》到《齐民要术》)则是建立在牛耕技术的基础上的。
先秦农书只谈种植业(主要是粮食种植),只有作物栽培总论;本时期农书不但有作物栽培总论,而且有作物栽培分论,不但谈到粮食作物,而且谈到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对蚕桑生产技术、畜牧生产技术、人工养鱼生产技术等第一次作了系统总结。
《齐民要术》实际上是当时包罗万象的农业百科全书。
这显然与铁犁牛耕的普及使农业生产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各部门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发展,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农业文化交流融汇分不开的。
第二、在农学基础学科继续发展的基础上,技术手段更加多样化,有许多重要的创新。
先秦农书重点谈农时掌握和土地利用,对如何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虽然有所涉及,但谈得不多。
比起先秦的农书,本时期农书的进步是很显著的。
农时体系,掌握农时的原则和手段,土地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更加完备和具体。
在土壤环境改良方面,突出的成就是形成了“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旱地耕作体系,大大加强了土壤的防旱保墒能力。
对前世农书所没有讨论过的施肥和灌溉问题,也有总结和论述。
尤其重要的是,本时期的农书十分注意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
不但对作物、果木、畜禽等的选种、繁育、种子保藏处理等技术方法和原理,作了具体深入的总结,而且在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时,总是根据生物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因物制宜”的措施,巧妙地利用生物体内部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体之间、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总之,是把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放在与改善农业环境条件同等重要的地位,构成技术体系中的两根支柱。
这在本时期的农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与本时期农业生物学的长足发展分不开的。
第三、指导思想的深化。
作为传统农学的灵魂和核心,“三才”理论在先秦时代即已形成;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它获得继承和发展。
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要靠天时、地利、人力诸因素的配合和协调,已经成为各个阶层的常识,这是在广度方面的发展;二是“三才”理论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的贯彻和具体化,这是在深度方面的发展。
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本时期的农书,在处理一切农业技术问题时,无不贯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的原则,无不体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精耕细作、巧顺物情来夺取高产优质的精神,而这正是“三才”理论的具体化。
由于有这些思想原则的指导,这些农书在论述各项生产技术的原则、原理时,具体细致而深入,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
本时期农学的发展也有其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本时期农学主要是对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法与原理的总结,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很少见于文献记载,更缺乏系统的总结。
这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也反映了中原人对南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了解还不够。
此其一。
先秦时代作为传统农学基础学科的农时学和土壤学的发展相当快,如土壤学已出现若干专论性著作。
本时期似乎未能保持这种发展势头,虽有发展,但不大,没有出现专门的论著;主要发展偏重在应用方面。
本时期古典生物学发展较快,农业生物学知识有丰富的积累,并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但这些知识尚缺乏系统化,更没有在理论上加以概括、总结和提高。
总的说来,基础学科落后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发展。
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发展的这种滞后,后来成为我国农业科学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传统农学的向现代农学转变的严重障碍。
此其二。
以上是我们对本时期传统农学的一些基本看法。
本编的任务是具体阐述本时期农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本编共分七章。
第一章从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本时期农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三章介绍本时期的农书和农学文献;由于《齐民要术》的地位特别重要,故列专章论述。
第四、五、六章论述本时期农学的主要内容,是本编的重点。
我们仍然采取把基础学科和相应的生产技术的原则原理放在一块叙述的办法,分别论述“农时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合理利用和改善土壤环境的理论和技术(重点介绍北方旱地土壤耕作体系的形成),农业生物学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技术的发展。
其中尤以五、六章篇幅较大,份量较重。
本时期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思想继续发展,它的特点,如前所述,一是“三才”理论的普及化,农业生产要靠天、地、人等因素的配合成为各阶层的共识;二是“三才”理论的具体化,被贯彻和“融合”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中。
有鉴于此,本编不列有关农学思想的专章。
对有关内容,一是在介绍农书(主要是《氾胜之书》和《齐民要术》)时予以论述,二是在有关本时期农学内容的各章中随时讲述,三是在第一章中列专节介绍本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对农业生产中天地人关系的论述。
还要指出的是,论述本时期农学的主要依据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等农书,而这些农书农史界的前辈和同行已有很深入的研究。
本编的有关内容,大量吸收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予以综合[1];所以首先应该向这些前辈和同行表示感谢之忱。
当然,这里也有笔者的取舍选择和学习心得;至于取舍和综合是否得当,体会时是否正确,只能由笔者负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