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练习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年

合集下载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

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这主要反映出李白()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的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李白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李白对秦始皇的赞叹而非不满,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思想方面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功绩,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D项错误。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下列与该记载有关的是()A.修筑直道B.征服越族地区C.平西南夷D.修筑长城“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可判断是秦朝修筑直道,故选A项;越族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B项错误;西南夷在中国西南地区,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C项错误;修筑长城是防御措施,D项错误。

3.(2023广东深圳二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为“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C.宣扬孝道以强化道德教化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太上皇”的做法成为历代开国皇帝的惯例,这一做法使得“家人父子”的亲亲之礼向“朝廷君臣”的尊尊之礼转化,由此强化新建王朝的政治统治,故选A项;“借助神权”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提及的是借助人伦以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强化道德教化”不是主要目的,强化道德教化是服务于现实统治的手段而已,排除C项;“避免权力纷争”夸大化,皇室争权夺利贯穿封建王朝,排除D项。

4.秦朝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宗庙祭祀”“宫殿警卫”“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宫门警卫”“宫廷用马”“皇族、宗族事务”,可知九卿的主要职责是服务皇室,体现了君权至上,故选B项。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二)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docx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二)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docx

2019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卷含解析单元检测(二)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 45 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西周之后,姬姓家族的统治灭亡,但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而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公卿制度,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据此可知() A.分封制不及宗法制长久B.中国的姓氏最早源于宗法制C.秦朝时宗法制走向崩溃D.宗法制的某些原则得以传承解析:选 D根据材料“ 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知保持权力始终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这和宗法制的目的一致,故 D 项正确。

2. (2018 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解析:选 C材料呈现的是秦简《语书》中对于官员不能及时察觉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的一项处罚规定,可知社会秩序并不是比较稳定,故 A 项错误;秦简《语书》中的一项处罚规定,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这种失职现象,但仅凭一个现象无法确定失职现象严重,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 不胜任” 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 C 项正确;地方官员负责地方治理,需要负责地方经济、治安、行政等方面,不是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故 D 项错误。

3.(2018 黄·冈质检 )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一措施()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 D“ 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是为了对诸侯王进行控制,削弱其影响力,而不是直接对地方控制,故 A 项错误;“设附益之法”没有涉及中央机构,也没有对宰相权力的限制,故 B 项错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与地方风气无关,故 C 项错误;“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从本质上讲是对威胁中央的诸侯王的限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重庆模拟]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日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

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解析:“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而不是自治性质,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央官制任免的范围,故B项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项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项正确。

答案:D2.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郡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郡的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C3.[2020·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

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知秦朝“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便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提升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排除A项;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中地区的发展,而未涉及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9.(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0.(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12.(2017·全国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二、非选择题13.(2019•全国Ⅰ)(改革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

故选D项。

2.(2023·新课标卷(五省)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表现为:()A.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B.地方实行郡县制C.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选拔及考核官吏的制度D.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2、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A.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B.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3、《史记集解》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4、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5、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刘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这反映的民众意识是( )A.天下一统B.父为子纲C.皇位独尊D.中央集权6、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

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7、《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2(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2(含解析)新人教版

模块综合检测(二)(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1·连云港调研)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戍嗣子鼎的铭文中有“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的字样;不少商代墓葬还发现海贝、玉贝、骨贝和青铜贝等天然和人工货贝,这反映出当时( ) A.河南安阳最早出现贝B.贝主要用作随葬品C.贝已成为财富的象征D.青铜铸造技艺高超C[由题干材料可知,赏赐和陪葬均有贝类,说明贝是财富的象征,故选C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河南安阳“最早”出现贝的结论,排除A项;“人工货贝”体现出贝具有货币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青铜技艺高超,排除D项。

]2.(2021·重庆市南开中学质检)唐代均田制承袭前制,永业田传诸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后归还政府。

但实际做法有变化,如身死无以供葬及由狭乡(地窄人众之处)迁往宽乡者可卖永业田,迁宽乡及卖充住宅者亦可卖口分田。

这种变化( )A.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B.突出反映社会矛盾的尖锐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D.为均田制的崩溃埋下伏笔D[“身死无以供葬及由狭乡(地窄人众之处)迁往宽乡者可卖永业田,迁宽乡及卖充住宅者亦可卖口分田”说明永业田和口分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是可以买卖的,这为土地兼并打下了伏笔,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均田制崩溃,故选D项;题干描述的做法适应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信息只是客观地反映史实,没有体现社会矛盾,这些状况本身是经常存在的,排除B项;题中现象只能反映出为大规模土地兼并打下了伏笔,但当时土地兼并严重无法体现,排除C项。

]3.(2021·重庆市南开中学质检)明代法规中对民间手工业有诸多规定,如“凡造用之物不牢固、真实及绢布之属纰薄、短狭而卖者,各笞五十,其物入官”。

这反映出政府( )A.保护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C.对商业活动秩序的维护D.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明代法规中对民间手工业的规定有利于确保手工业生产的质量和品质,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公平,是维护交易秩序的表现,故选C项;题干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确保市场秩序的必要手段,不能算作严刑酷法,排除B项;题干中的规定不是对手工业的打压,反而能保证其质量,促进手工业的健康发展,排除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二秦汉—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二秦汉—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含解析)

阶段评估检测(二)(阶段二)(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玉溪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强盛,疆域广阔D.国家统一,中央集权【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符合材料“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说法,D正确;秦朝时期赋税沉重,刑罚残酷,并不是改善民生,A错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不是文化繁荣时期,B 错误;秦朝时期疆域并不广阔,C错误。

2.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

“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解析】选B。

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官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这反映了秦汉正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故B正确;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故A排除;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故C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D排除。

3.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解析】选C。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必修2)第1、2单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必修2)第1、2单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单元检测卷(五)(考试范围:必修2第一、二单元)时量: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2道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周本纪》说周人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以上材料说明A.只要重视农业就能得天下 B.重视农业是商周兴起的重要因素C.夏周已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只有帝王亲自耕稼才能兴国2.康熙《嘉兴府志》记载:“镇油坊可二十家。

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辙募旁邑民为佣。

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逃罪者。

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出现材料现象的原因是①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②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③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3.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

……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5.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80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

单元质检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调研)某某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 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

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

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2.(2018某某某某三模)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

这反映了(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3.(2018东北三市联考)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4.(2018某某名校联考)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5.(2018某某名校联考)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6.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

“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二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某某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

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项排除。

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措施,D项排除。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1)全国必须在经济、文化上高度统一。

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二)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人民版-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二)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人民版-

单元质量检测(二)(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聊城模拟)“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解析:选C。

依据题干“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官僚体制建立,故选C项。

2.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X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

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强化君主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D。

上计制度有力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上计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计制度是指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政治制度,直接推动中央权力的增强,排除C项。

3.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某某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

其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C。

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某某十二万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举的目的是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强化关中地区的中心地位,故选C项。

4.据以上记述能被认定的史实是秦代( )A.“重农”是生态保护的主要出发点B.律法制定与执行异常严苛C.确立了完备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D.重视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解析:选D。

重农在于注重农业生产,而材料仅涉及山林、堤水、漆园等,未明确涉及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法律的执行,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山林”“堤水”“桑叶”“漆园”相关的法律,无法从中看出秦代有着完备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故C 项错误;据材料“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或盗采桑叶……”“漆园种植……”可知,秦代重视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形有很多种。

其中,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是种并不罕见的情形。

该情形除发生于西周外,还发生于A.西汉B.西晋C.东晋D.东汉2.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

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①吴②蜀③东晋④西晋⑤南朝宋、齐、梁、陈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⑤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出任宗主大多是A.鲜卑贵族B.少数民族首领C.地方豪强地主D.一般平民4.东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

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由此可知()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B.东晋出现分裂割据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5.下图为《北魏孝文帝出巡图》。

据图可知,北魏孝文帝()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B.厉行封建,明宗明礼C.改易汉俗,笃行中制D.迁都洛邑,改穿汉服6.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这说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B.民族矛盾消除C.少数民族封建化D.民族交融加强7.南北朝时期著名士族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自己的庄园作了这样的描述:阡陌纵横,塍埒交经。

导渠引流,脉散沟并。

……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

这说明该时期的庄园A.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紧密C.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D.规模大且产品种类丰富8.对比下面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地图的变化,这一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D.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9.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B.世家大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1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

单元目标检测卷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2河北唐山三模)岭南客家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元之后,随着一些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促使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

客家文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B.魏晋时期五族内迁的促进C.北民南迁的不断推动D.中原儒家思想的不断扩展2.(2022河北衡水二模)《颜氏家训》记载:“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

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

防御寇难,了无所益。

”这表明当时的射箭活动( )A.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承载了多重社会功能C.在江南地区逐渐衰落D.受到世族儒生的轻视3.(2022河北邯郸二模)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

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D.等级制度被打破4.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君权B.三公九卿制度发展到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5.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此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6.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因战乱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的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

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过关检测(二)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建立B.奴隶制度废除C.百姓地位的下降D.大一统的加强答案 D解析君主专制强调个人权力至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黔首”含义的演变,与奴隶制的废除无关,也无法体现百姓的地位下降,排除B、C两项;根据“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表明国家统一之后,统一百姓称谓,属于巩固统一的措施,故D项正确。

2.(2019·山东荣成市六中一诊)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重视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答案 A解析材料“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秦朝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故A项正确。

材料针对民众而非官员,也没有涉及官僚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端平法度”反映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儒家,故排除D项。

3.(2018·福建三明市一中高三限时练)汉代丞相犯罪,依照“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

这是因为( ) A.无为而治的推行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贵D.官僚集团的庇护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将相不辱”“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可知将相地位尊贵,故C项正确。

无为而治与“由皇帝示意自裁”不符,故排除A项;历史传统是轻罪重罚,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僚集团的态度,故排除D项。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阶段评价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

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

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 A.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C.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D.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郡最初设置是为了巩固边防,具有军事功能,故选B项;战国时期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秦朝设立郡县制后才使郡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各诸侯国的地位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D项。

2.(2019·某某一模)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

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

这表明( )A.中朝决断国事B.外朝负责执行C.君主集权加强D.宰相能力平庸解析:选C 根据材料“《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可知相权削弱,君主集权加强,故选C项;A、B两项是汉武帝削弱宰相权力采取的措施,均排除;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人的“谨小慎微”并不等于能力平庸,排除D项。

3.右图为秦始皇陵墓出土的秦权。

目前国内北至某某奈曼旗(燕国故地),南至某某盱眙(楚国故地),东至某某邹城(齐国故地),西至某某秦安(秦国故地),出土了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这些文物表明秦朝政府致力于( )A.加强对各地的有效管辖B.防X六国旧贵族的反抗C.保证改革政策贯彻落实D.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解析:选C 从材料“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可知,以皇权保证改革政策贯彻落实,故选C项;材料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发展,与加强地方的行政管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防X六国旧贵族的反抗无关,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关系不大,排除D项。

新课标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2)

新课标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2)

新课标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2)—必修1内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回答1—5题。

1.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①起用用布衣为相②建立中枢机构尚书台③实行中外朝制度④以尚书令取代丞相掌握行政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2.629年唐太宗下了一道对地方官进行考核的诏令。

这道诏令的出台与执行不可能经过()A.尚书省吏部B.皇帝中书省C.礼部户部D.门下省工部3.唐朝“三省”与宋朝“二府”的共同作用是①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②限制了君权③分散了相权④加强了皇权()A.①③④B.①②C.②③D.③④4.“部权尽归内阁”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A.明太祖 B.明成祖C.明宣宗D.明神宗5.清朝前期多次调整中枢机构,最重大的一次是()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入坐朝仪”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争史。

回答6—10题。

6.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要目的C.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D.民族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7.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标志着清王朝的结束C.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8.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③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④反封建成果更显著()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9.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①广州②南京③武汉④重庆()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④①②③10.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主要都是为了()A.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B.赢得军事斗争的主动权C.尽早实现国内和平D.以和谈换取部署作战的时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召开一系列会议,做出重大决策,不断开创民主革命新局面。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南北朝时期,南梁使者陈庆之出使北魏曾感慨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B. 魏孝文帝改革C.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D.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以看出,南梁使者眼中的洛阳和传说中洛阳不一样,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孝文帝改革后,实现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故B正确;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只能体现洛阳经济的繁荣,但不能体现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得特点,排除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排除D。

2.如图是某生历史课堂笔记,请你判断他所记述的内容应为( )A. 北魏的均田制B. 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C.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D. 中共的土地改革【答案】A【解析】均田制付诸实施,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性质;而且笔记里有“北方经济”一词.其余选项不符合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故选A3.“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因材施教B. 有教无类C. 温故知新D. 循序渐进【答案】B【解析】“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有教无类”最能体现这一思想,故B正确;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和材料无关,故ACD错误。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测试二 魏晋、隋唐、宋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测试二 魏晋、隋唐、宋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单元综合测试二魏晋、隋唐、宋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表为唐代过所与公验制度的比较。

据此可知,唐代( )——据《唐代过所研究》等A.工商业的兴旺繁荣B.路证勘查权责不明C.人身控制较为严格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解析: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与工商业是否兴旺繁荣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勘发机构信息来看,过所由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曹勘发,公验勘发权只属于地方各级官府,说明路证勘察权责明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较为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发放过所与公验和藩镇割据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20·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

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

这些举措( )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的目的在于监督地方长官,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各色参军之后,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权力(包括财政权)的制约,不是控制地方的财政支出,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会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

答案:D3.[2020·山西太原模拟]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之前,国家的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其政治中心在西北方向,所以其漕运的基本方向是东西方向。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部编版(含答案)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部编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二)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A.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B.传统儒学遭遇信仰危机C.士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D.儒、道、佛三教出现交融2.[2023·泰安市高三三模]唐代房玄龄在其编写的《晋书》中,对于前秦统治者苻坚的人格给予高度赞美:“修废治,继绝世,礼神祇,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

”其赞美主要是因为( ) A.苻坚对稳定社会做出突出贡献B.苻坚励精图治符合唐代审美标准C.苻坚的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D.作者借苻坚教化唐代的统治阶层3.[2023·莆田市高三三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到:“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唐代开放的范围,较汉代更为广泛,更为自由。

在钱穆看来,唐代科举制( ) A.实现了无差别的自由投考B.推动了封建政治的进步C.消除了士族对仕途的影响D.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4.[2023·永州市高三三模]魏晋以来,强宗大族雄踞乡间,武断乡曲,朝廷依靠他们才能贯彻对地方的统治。

但隋唐之际,很多名门望族乃至一般士族的成员纷纷离开其籍贯族源地,迁居“长安—洛阳”京畿之地。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用人制度的重大变化B.京畿之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吸引C.国家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D.朝廷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制迁移5.[2023·河北石家庄月考]从春秋战国至唐宋,口头叫卖和实物陈列广告逐渐衍化为招牌、酒旗、商品展览等广告表现形式,并出现彩楼、欢门等新型广告,使中国古代广告发展走向兴盛,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

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 ) A.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营造B.民营和官营商业竞争十分激烈C.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D.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6.[2023·山东日照一模]唐代儒家士人中参禅问道、信佛修道的大有人在,但很难真正放弃世俗生活而单纯追求彼岸世界,甚至佛教和道教自身也逐渐发展出注重现实生活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检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武汉调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 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

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

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2.(2018湖南怀化三模)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

这反映了(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3.(2018东北三市联考)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4.(2018河南名校联考)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5.(2018河南名校联考)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6.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为贫困B.汉初财政较为宽裕C.统治者的开明政策D.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7.(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8.(2018重庆三模)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

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

这反映出汉代(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9.《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10.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强烈反对,他认为皇帝连年征战而使生灵涂炭,不应以世宗为庙号。

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 )A.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B.已经控制朝政C.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D.主张民贵君轻11.(2018安徽马鞍山质检)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佚名的《交阯外域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竺法维的《佛国记》等。

这反映了当时( )A.造纸术促进了书籍的流传B.对外交流促进知识结构更新C.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D.经济发展推动对外交流兴盛12.(2018湖北华师大押题)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

此种历史现象( )A.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时期)及献帝初平中,董卓乃更铸小钱,由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

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

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己。

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

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

钱既不多,由是稍贵。

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已,监司当以为意。

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

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

”安帝元兴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

——(唐)《晋书》材料二王猛(前秦大将,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

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

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

下走朱轮,上有鸾栖。

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唐)《晋书》(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凡此十里(指都城洛阳城内10个商业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金银锦绣,奴婢缇衣。

五味八珍,仆隶毕口。

——(北魏)《洛阳伽蓝记》材料三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凭照税),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

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

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

以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

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

——(唐)《隋书》(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魏晋时期、北朝(前秦和北魏)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15分)(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种圈层结构,它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向外部空间进行扩展。

从秦汉到明清,圈层结构经过两千多年的空间扩散,外部达于自然边疆,内部结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核心—边缘—边疆的圈层梯度分布,行政管理层次上的政区、城、镇、乡村的等级系列……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

——摘编自姚晓瑞《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合理,史实正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1.D 解析题干主要记述了《秦律十八种》的具体内容,与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非常庞杂,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秦律十八种》中有部分内容是关于国家经济管理的,但不是全部,故C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庞杂,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说明秦朝建立之后,有许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故D项正确。

2.C 解析“皇帝被称为‘君父’”没有体现对君权的神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宗族关系,故B项错误;“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体现了“家天下”的观念对政治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没有体现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

3.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官员来源的变化,而非官员选拔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治,并且古代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而是人治,故B项错误;官员来源从世袭的公族变为大夫、陪官、布农,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贵族政治逐渐让位于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来源的变化,并不涉及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设立了中外朝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材料中“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说明了皇权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说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缩小,故B项正确;君权与相权斗争不是西汉后期政局动荡的原因,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灭亡的根源不是宦官和外戚专权,故D项错误。

5.C 解析“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反映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与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故B项错误;“铸为农器”“勿租赋”“亲率群臣农以劝之”,都反映出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汉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6.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是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西汉初年,统治者鉴于秦朝徭役过重最终导致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维护新建王朝的稳定,故D项正确。

7.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画像砖上部为弋射图,右为莲池,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

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穗,另外两人似在割草,体现了东汉时期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故A项正确;图中并未体现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因而无法判断东汉时期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故C项错误;东汉时期,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D项错误。

8.C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冶铁技术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官营手工业在汉武帝时期的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

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9.A 解析材料体现了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均贫富的问题,B、C、D三项都是在强调均贫富的问题,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

材料强调的是适当缩小贫富差距,以保证上下相安,维护社会稳定,故选A项。

10.A 解析夏侯胜因汉武帝穷兵黩武而反对将其庙号定为世宗,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故A项正确;反对将汉武帝的庙号定为世宗并不能说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控制了朝政,故B项错误;反对将汉武帝的庙号定为世宗是夏侯胜的个人意见,并非是获得了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故C项错误;民贵君轻思想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而夏侯胜反对将汉武帝的庙号定为世宗更多的是出于反对皇帝征战连年的反战思想,故D项错误。

11.B 解析题干未提及造纸术的贡献,故A项错误;根据“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可以推知对外交流促进了知识的更新,故B项正确;题干只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并不能说明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魏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