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创新教学设计
培养创新精神,高一政治教案指路
培养创新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我们需要具备更多的全球视野和思维的敏锐性,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这个多变和不确定的世界。
因此,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
为了培养创新精神,政治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解决问题。
因此,在政治课上,应该采用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中,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亲身体验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这种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另外,在政治课上,可以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和比赛,如创意展示、创新实践、创业比赛等,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寻找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这种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中政治课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实践和探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加优秀,更加出色。
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
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方案1一、重点难点1.重点各类银行的职能2.难点银行的体系和职能二、教学方法本框介绍的是各类银行的性质特点,学生较易发生职能上的混淆,因此,采用对比的方法,较能鲜明地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便于掌握。
同时可采集部分资料,给学生加以介绍,加深对有关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比较导入法问学生见过“中国银行”没有;见过“中国人民银行”没有二者是不是一家银行如果不是,那它们有什么区别有关内容就是本框所讲的。
引出本框内容。
2.复习提问式为了使导入新课做到承上启下,可采取先复习再导入的方法。
设问:银行的含义是什么银行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对其内容的回答,进一步指出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见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那么我国银行是怎样分类的各自的职能怎么样这便是第二框的主要内容。
3.直述导入式本框题的基本内容是讲银行的主要职能,根据第一框题的内容,已经大体介绍了银行的基本业务。
所以本框题就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做的具体工作入手,引出这些具体工作不是某一家银行所能承担的,而且同是贷款,像三峡工程、工商企业或农村居民个人,情形也是不一样的,这就直接引出了了解银行分类及其职能的必要性。
主体内容教学1.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讲清一点,我国现阶段银行分类和依据是按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2.各类银行的性质和职能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类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然后完成以下表格:投影表1: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上表,教师加以总结。
投影资料1:中央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无论是银行金融机构,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要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和管理。
中央银行的设立,使得政府拥有了一个管理全国金融机构和货币金融活动,从而能有力地贯彻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权力机构,所以,人们常把中央银行称为“银行的银行”。
投影资料2:商业银行是我国在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中由过去的专业银行改变而成。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教案模板七篇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教案模板七篇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教案模板篇1一、总体思路以课程标准、省颁的《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以社会热点、重大实际问题为素材,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复习课模式,增强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能力。
具体讲:1、以培养考生的学习方法为根本。
考能力知识是基础,而获得知识和能力,方法具有根本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于有了一定文化基础的高中生来说,应把培养他们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摆在最突出的位置,高考中这失分那失分,根本原因是学、练、考不得其法。
2、以全面培养素质为目标。
指导学生以全面的联系观点抓学习,在学习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开展身心保健活动,又以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促进文化学习兴趣与效率的不断提高。
3、以考生为主体。
考试中取得成功取决于考生自己,讲方法、练素质,也取决于学生积极性,在政治课教学复习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地抓好复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总之,要引导学生抓住根本,把握方法,跳出题海,提高效率。
二、具体设计1、第一轮复习(系统复习):基础能力过关。
①目标:根据学生实际,依纲据本,系统全面复习高中政治高考考点,逐一落实,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参与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知识。
②措施:第一:第一轮复习应遵循模块安排按单元从考点、重难点、易混点、典例分析、讲练结合、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
第二:一定要引导学生立足于课本夯实基础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文综考试下的政治试题基础性非常突出,漫画取材于课本,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可适时采取默写和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第三:加强学法指导,重视训练学生科学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尤其加强探究题、评析题的解题技巧训练。
第四:继续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把时政学习常态化,“化整为零”。
高二政治人教版选修三教案: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教学目标】深刻领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难点】创新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老式水龙头太难看!容易漏水!有时忘记关水龙头,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那么现在人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们发明了红外感应水龙头。
红外感应水龙头不需要手转动,红外感应水龙头在使用之后自动关闭。
在公共场合,“无触摸”水龙头可减少细菌的传播。
人们通过创新更新了生产技术。
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进步,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纳米是一个物理学上的度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相当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
纳米材料是把普通物质变成纳米级的颗粒后形成的材料。
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
如五颜六色的金属,包括黄金和白金,如果被切割成纳米微粒后,就成了“黑金”,可以吸收可见光,是制造隐形飞机的最好材料。
玻璃透明度好但份量重,用纳米改进它,使它变轻,使这种材料不仅有力学性能,而且还能反射各种紫外线、红外线。
纳米材料的出现对于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带来了什么深远的影响?(创新使人们发现了纳米材料,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P78探究——想一想,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依靠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一度是困绕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的难题。
那么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有何认识?(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不能搞这一套。
)我们党是如何突破这一理论束缚的?(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
高二政治文化创新
高二政治文化创新高二年《文化生活-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泉州一中高二年政治备课组黄荣超一、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高中新课程下政治课就是让学生更加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所以,我在设计这个教学案例的时候比较注重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事例作为突破口,这样做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达到教学的效果。
2、设计理念: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3、教材分析:本册第二单元是讲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问题。
本课题阐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作用则是其核心所在。
4、学情分析:从教学要求来看《文化生活》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课程的理论深度并不大。
学生通过课堂的讲解掌握这些知识点的难度不会太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识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识记文化创新的作用(4)识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2、理解目标(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2)文化创新又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能力目标(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正确文化创新观,为我们伟大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二、教学重难点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文化创新的作用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从整体设计来看,"福娃"的创作来源于哪里呢?如何认识文化创新呢?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
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
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圣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
社会进步
第二框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学生探究创新如何如何引领社会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造伟大”的观念;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形成政治认同。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教师拓展延伸,深化理解,突破难点。
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小结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实战演练,反馈自查。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选择性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了解创新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多路探索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尝试新思路、新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多路探索的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和实施,需要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来掌握。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不断追求新的突破和进步。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包括PPT、视频、图片等。
2. 制作多路探索的创新思维方法的教学模型或道具,以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3. 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来应用和创新思维方法。
4.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在实践操作中发生意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创新思维的成功案例,例如苹果公司的创新历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讨论案例,让学生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创新思维。
(二)知识讲解1. 概念:首先讲解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等。
2. 方法:介绍几种常见的创新思维方法,如头脑风暴、列举法、组合法等,并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创新思维的练习。
3. 案例分析: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
(三)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实践操作,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思维。
(四)总结反馈在课程结束前,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和评价。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实践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创新思维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创新设计比赛、创业计划大赛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关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5篇
关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5篇关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1一、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2.提示与建议(1)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2)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二、高考考点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知识梳理】1、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3、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四新”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四新”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每一位高中思政课教师都必须以新课改理念为引领,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研读新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结构,理清教学思路;根据新课标要求,做好教学设计;研究新高考,适应高考改革。
文章结合“四新”背景,全面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基本要素、撰写方式,以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旨在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参与能力,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的学科课程。
作为教师,要想在40分钟的课堂中,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活动型学科课程高效完成预期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内涵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教材内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选择教学策略和手段,制订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自身特点,通过综合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制订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用教学方法,利用教学媒体制订评价方案的系统过程。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一)把教案当成教学设计就相同点而言,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的研究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的形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开展教学活动。
就区别而言,教案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拟,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方案,其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是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是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设计、实施和评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创新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探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应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创新学生兴趣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较多传统的弊端,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等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使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还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因此,作为肩负时代重任的新时代教师,要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敢于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注入创新的元素,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到来之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之时,怎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政治学科也不例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重大改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面对新的情况,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牢固的贵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面对困难和问题,要毫不退缩和畏惧,发扬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既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又要有创新、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特别要善于学习和吸收新的教育成果,并努力运用到工作中去。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推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向深入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现在的高中生是思想敏锐的一代,他们的视野触角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广阔世界,尤其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莫大的兴趣。
而且,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在老师面前处于被动地位,讲什么听什么,老师怎样说都是对的。
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辩证法等。
2. 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商品与货币、剩余价值等。
3. 政治学:国家与政府、民主与法治、国际关系等。
4. 法学: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立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5. 课堂互动法:通过提问、抢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结合时事热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原理: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4.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围绕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6. 布置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小组合作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
2. 教学课件:结合教材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为全面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社会参与核心素养,体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实施“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
”议题式教学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为逻辑点,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改变思维方式为重点,转变教师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有有统一指向、无标准答案的议题,以思辨的方式推进教学,营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的教学形式。
议题式教学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渠道,也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重要渠道,还是提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质量重要渠道。
议题式教学客观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突破原有模式,依托“活动”将“内容要求”与“教学提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活动化。
议题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相比,在问题式教学中中的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有参考答案。
而议题式教学则是在课前由教师在课标研究、教材解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可以统摄课程的议题,往往没有固定或唯一答案,突破了单一问题局限,使议题分析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
议题式教学与两难式教学法相比,两难式教学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创设价值两难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两难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而议题式教学并不只是追求价值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以及学科知识的议题,让学生形成对学科价值的认同,构建学科核心素养。
议题式教学与主题式教学相比,在主题式教学中,主要是统整课程知识,找到知识之间的相关性,然后确定出一个可以把知识串联起来的主题,它的知识面可能很广,而且会有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而议题式教学相对来说,更加侧重于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1)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归纳总结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中的事物变化和发展规律。
2)学生通过合作研究,理解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同时培养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辩证思考,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1)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新事物是否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广泛的社会需要。
2)学生通过辩证思考,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错误标准,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四、价值判断,关注社会生活1)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的讨论,认识到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学生通过对苏南模式的分析和讨论,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达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同时,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度发展。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参与度和思辨能力。
本文通过引入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也是变化发展的。
同时,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让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接着,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再次分析六幅图片,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最后,通过播放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最后,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让学生畅谈感想,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5篇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5篇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能力目标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分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学难点: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和平与发展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学生活动:在图片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主学习本课涉及的2个概念:和平与发展的含义。
学生独立查找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小组之间修正补充,完成相关概念的建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精讲点拨探究一:在当代,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什么呢学生:学生各抒己见,并利用手头资料,讨论出课文主要内容: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探究二:你是怎么看待当前的和平形势 (学生分组讨论)1. 各小组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展开讨论,学习别人观点。
教师:当今的和平形势仍然很严峻,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探究三: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那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是怎样的呢二战后,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均为罕见。
高中思想政治_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④(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第一框题。
2、本课从辩证的否定观这一原理出发,说明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旧事物的积极因素,又否定旧事物的消极因素的过程,树立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本课是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落脚点。
作为世界观,辩证法将一个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变化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方法论,则要求我们用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
本课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总结,同时为学生学习第四单元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做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通过第三单元辩证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知识点,初步领会了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为本框题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
而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一些自然现象、手机的发展等有一定的了解,这又为本课的开展提供了信息基础,可以成为本课生动的教学活性资源。
2、认知障碍:本课中的知识点“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理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和障碍,应通过名言和具体材料等,实现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化解认知障碍。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分析,能够理解说出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初步运用辩证否定观去认识、分析事物。
2.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感悟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
3.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辩证否定观的内容2、教学难点: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论依据五、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课前推送自主学习任务单,布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交思维导图。
课上展示学生思维导图,小组互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问题展示课前推送自主学习任务单,布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交自主学习后的疑惑,进行分类集中。
【高中政治】人教政治必修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王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框内容通过分析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基本观点。
承接上一框题内容,谈了创新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说明了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二、学情分析本框内容难度不大,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加之学生在前一框对创新相关知识有所学习,所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学生能掌握本框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掌握创新的哲学依据。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习结合实例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以及利用创新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的哲学依据。
难点: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情景引入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观看音乐视频,引导学生发现演奏乐器创新之处,激发学习学习兴趣并由此引入新课。
(二)展示解读学习目标PPT呈现学习目标,并简单解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
(三)发现创新,做好铺垫带领学生一起寻找身边的创新的事物,为下一步探究活动提供材料准备。
(四)合作探究,理解知识【探究一】结合身边创新的事物,说说创新对社会有何作用?步骤1: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
步骤2:小组合作探究谈论3分钟。
步骤3: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讨论结果与教师及时点拨。
步骤4:教师简单总结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探究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新有哪些哲学依据?步骤1:小组合作探究归纳3分钟。
步骤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讨论结果与教师及时点拨。
步骤3: 教师简单地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角度总结创新的哲学依据。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5.2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以文化创新助力社会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国文化创新事业贡献力量。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习惯。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文化创新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创设开放、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升。
1.回顾文化创新的途径,强调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醒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
3.强调文化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文化创新现象,积极参与文化创新实践。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文化创新途径,观察并记录生活中至少三种文化创新现象,分析其创新点及产生的影响。要求:不少于300字,下节课分享。
3.强化师生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文化创新的相关问题。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外来文化如何本土化?”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鼓励学生提问,师生共同探讨,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3.现代文化创新:分析现代科技对文化创新的影响,如网络文学、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文化形态的诞生。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本课旨在通过预、巩固,识记创新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课前搜集素材和课上实例分析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创新、大胆创新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
针对高二学生的特点,本课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达到深刻理解知识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教学重点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难点是树立创新意识。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采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探究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以___为例,让学生思考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其次,要探究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可以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___的分配模式,并让学生思考拿高薪还是拿股权更有利。
最后,要探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可以以___的文化创新为例,说明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改写每段话:思考:为什么我国四位领导人都强调创新?探究四:从“创新”这个词的说文解字分析,学生在创新中应该如何表现?综合思维:创新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课堂小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树立创新意识,争做创新型人才。
课堂练:1.某市打造北斗卫星导航功能型平台,初步建成智能公交应用、高精度位置服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部署完成了台套北斗终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高中《文化创途径》政治教案设计
高中《文化创途径》政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文化创新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化创新的概念和内涵;2.文化创新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文化创新的概念和内涵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文化创新成果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文化创新的兴趣和思考;2.讲解:讲解文化创新的定义和内涵,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观创新等方面;3.示例分析:选择几个典型的文化创新案例,结合学生的常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讨论;4.总结归纳:总结文化创新的类型和特点,强调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文化创新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1.导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的思考;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化创新案例,并分析该案例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3.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和讨论;4.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文化创新对国家和民众的积极影响。
第三课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1.导入:通过一些创新思维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重要性;2.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需要提出一个具体的创新项目,并陈述该项目的创新点和实施方案;3.小组讨论和调研:每个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调研相关领域的情况,完善创新项目;4.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和讨论;5.总结归纳:对学生的创新项目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创新思维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1.导入:通过一些团队协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2.分组讨论和分工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项目,并分工合作完成任务;3.项目进度管理: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监督和指导,帮助小组合理安排时间和分工;4.项目总结和展示:每个小组进行项目总结和展示,介绍每个成员的贡献和团队合作的过程;5.总结归纳: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团队协作对创新活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