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
“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
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研究背景高三历史课程的热点专题之一是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关系。
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而近现代民主则是当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
探究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的启示和影响,为高三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内容1.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对古代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不同学派的民本思想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其核心理念和主张。
–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在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近现代民主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特点–分析近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如民主选举、言论自由、权力制衡等,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运作情况。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制度模式,探讨其异同和发展趋势。
3.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的启示与影响–分析古代民本思想中蕴含的民主、平等、法治等理念,以及其与近现代民主的契合点和冲突点。
–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和局限性。
4.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重构–分析古代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承与演变,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重构。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古代民本思想的精神,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案例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通过对古代经典文献和近现代政治实践的综合研究,深入探讨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民本思想和近现代民主的理论认识,还可以为高三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思考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和现代民主制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以上是一份详细的复杂方案文档示例,供参考。
特殊应用场合1.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新增条款:•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在研究内容中加入与高中历史课程相关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柳宗元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

柳宗元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Ξ刘光裕(山东大学教授 济南 250100) 章士钊先生早已指出:“(子厚)取唯民主义以为政本,一切轻君而重民。
”(《柳文指要》下部,卷一)当年读此,令我叹服。
柳宗元政治思想的两大支柱是中央集权与民本,而民本更是其精髓。
柳宗元思想的主要成就,我以为并不是唯物论,恰恰就是民本。
他以民本为武器与天命相对抗,要是没有民本也就没有他的唯物论。
民本思想又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在他的哲学观点、经济观点、法律观点、文学创作等方面,随时都可以发现民本产生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
成就与贡献民本思想主要源于先秦的孔子、孟子。
最早是孔子提倡仁学。
基本内容是“仁”者“爱人”(《论语・颜渊》)。
孔子“爱人”,正如朱熹所说的“爱有差等”。
随着周代礼制的破坏,原有的“差等”即社会等级消亡了,新的社会等级形成了,而“仁”者“爱人”这观念被儒家学者继承。
孔子之后,主要是孟子促使民本思想迅速成熟起来。
富于辩才的孟子最爱讲“王道”,就是“王天下”之“道”,而民本是其组成部分。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孟子・尽心下》)这是著名的“君轻”“民贵”之说。
大体意思是:在统治权的获取与维护过程中,处理好有关“民”的种种问题,使“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具有最重要的和根本的意义(“民为贵”);与此相比,处理政权问题的意义是次要的(“社稷次之”),处理君位问题的意义更在其次而显得不太重要(“君为轻”)。
孟子这样说,是因为坚信他另一重要观点,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他一再宣传的就是:凡“王天下”者必“得其民”;凡“得其民”必先“得其心”;“得其心”的关键是使“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以德服人”,则“仁者无敌”。
如此“不王王,未之有也”,似乎你不想做天子反倒是不可能的了。
由此去看孟子讲“民贵”,可知他把“民”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视为谋取君主以及君国长治久安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以后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类似观点如:“民为立国之本”;“民安则国安,本固则邦宁”;以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等。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实现方式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和在重视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专权、专利方面存在的一致性。
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应积极培育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清除“官本位”思想。
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现代民主;民主建设一、民本论与现代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它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自西周以后,统治阶级就已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中。
民本论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对它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追求民权,反对专制。
“民”是一个政治意义的名词,在古代是指与君、臣相对的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广大庶民。
民为国本,就是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平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因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是战争胜负、事业成功、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苟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
其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
因此,治国就要为民。
于是,爱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和教民,成为统治者治国为民的主要内容。
民权,即是指民众的政治主权和行政参与权。
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的政权模式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最高主权和一切政治事物的仲裁权。
民权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只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但是,这种肯定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现实的政治。
民本思想深入到统治者的心中,使其认识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将天下奉一人”之理。
现代民主,主要是指在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指导下的西方民主,是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政治思想。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一思想最终在我国得以确立。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热点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与近代民主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民 本思想的胚芽,如神农尝草、有巢造屋、燧人取 火、大禹治水等,都反映了部落首领对部落成员 和社会所表现的本能性的责任感。
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 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 歌》),古代民本观念的典型表达和最早源头。
民本思想的极致时期明清时期民本思想 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想家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 制度进行的批判。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突破天 意君德的说教,疾呼以“公天下”取代“私天 下”,直指君王与臣民、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权 利义务关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包括民选、 议政、弹劾、罢免在内的新制度蓝图,试图把 君主的道德约束转变为权力制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思考: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知识分子对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我们 从中得到什么精神启示?
1、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2、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3、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①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 ②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主权)。 ③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
2、简述中国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实践民主思想的历程 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
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
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
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姓名:夏姗专业:英语学号:12000615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约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
中华文明尽管也历经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阅读五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传统社会中提倡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
这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发展有怎样紧密的联系呢?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传统文化,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民主建设有重要额借鉴意义。
传统民本思想主张“民为邦本”,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求统治者为人民做主,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在施政过程中做到贵民、爱民、顺民、信民、富民,不要无视百姓,官逼民反。
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这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
因此在建设现代民主社会的过程中,要弄清民本思想的实质才能判断是继承还是摒弃。
将他们作为比较,区分他们的主体、“民”的本质含义、民本与民主社会的背景以及其与统治者的关系、二者的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差别。
同时寻找二者对待民众力量的态度、道德约束以及对统治者约束力限制等方面的问题。
从而剖析两者为什么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时期,即传统社会中为什么只有民本思想而没有民主思想。
阅览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明清之际出现的新儒学是一个重点,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大胆君主专批判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众治”等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
很多同学在分析他们的思想的时候,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思想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与西方同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否一样?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明清之际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的范畴,只是使民本思想达到了极限。
另一种认为,他们已经提出了民本高于皇权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界限,是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
那么“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所以,必须明确传统民本和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
民本思想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儒学家历来都比较重视民本思想,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等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历代的思想家或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孟子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荀子认为:“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从孟子和荀子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有很强的功利性,民本思想一开始就是一种手段和策略,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一种方法,无论统治者如何重民、爱民、保民,最终都是维护君本,仅仅将人民作为巩固统治的目的来看待。
再如西汉初年,面对秦朝二世灭亡的事实,统治者和当时的学者又是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呢?贾谊认为:“闻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试析传统民本思维定式对我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

洛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 un lo u yn r lU ies y o r a fL o a gNoma nv ri t
Oc . 2 1 t ,0 1
Vo . O No 1 I3 .0
试析传统 民本思维定式对我 国近代 民主思想的影响
想, 也是 中国近代接 受西方 民主思 想 的对 接 口, 为顺 利接受西方 民主思想搭建 了便 利之桥 。笔者 以为传统
民本思想确实含有一些 民主思想 的 因子 , 但若从 准确 把握西方 民主思想的角度来看 , 据此认 为搭建 了便利 之桥 的看法是 值得商榷 的。因为一种 政治 思想 ,特别 是与制度相结 合后 , 过长期 政治社 会化 的过 程 , 经 就 把它内化在生活在其 环境影响下的人们 的心理意识 和 思维 习惯之中 , 制约着人 们 的政 治判 断与思 考 ,而 民 本 思想 正是维护 君主专 制制度 理论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它固有 的专制 主义倾 向不 能不影 响到近代 中国人 对西 方 民主政治 的接受 。传统 民本思 想虽没有 形成严 密 的 理论体 系 , 但从整体上来 看 , 史上各 个 时期 的民本 历 思想 的阐述都沿着相 同的思路 ,我们也可 以把它 称为
作者简 介 :马超 (9 8一) 15 ,男,河南镇平人 ,许 昌学院法政学 院副教 授 ,许 昌学 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党 史党建 研究。
民本与 民主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 前者 属于 中国传
统政治思想 的范畴 ,后者是 西方政 治思想 的产物 。反 映在制度层面上 , 者更是 构成直 接 的对立 ,一个 是 二 君主专制 主义 的 产物 ,一个 则 是 民 主共 和政 治 的基 础。关于二者 的具体 区别 已有不 少学 者进 行 了 阐述 , 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 民本思想是 中国固有的 民主思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作者:徐志浩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5期摘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变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
如今,民本思想经过社会的实践检验和发展改进,依然在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通过民本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主题和发展演进,探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的联系。
关键词:民本思想;古代;现代;联系民本思想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浩瀚长河中,上扮演着一个无法被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中国历史遗留下的最有特色的精华之一。
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史中,民本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被无数次地证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思想,因而,民本思想才会为各个朝代的许多统治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所提倡。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时期,一般认为是周公对于商纣王虐待人民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事实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产生了最初的民本思想。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些学派不关心诸侯争霸,而是把眼光放在了战争时期人民的生活困难上,于是对于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代表学派为墨家和儒家。
墨家的墨子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儒家的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反对统治者剥削人民;到了孟子时期,“仁政”思想成为了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而荀子更是发展了“仁政”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君舟民水”观念,系统的提出了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他提出的民本思想,既维护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民本思想理念,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2)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主要以贾谊,李世民为代表。
在西汉时期,贾谊就深刻总结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写出了一篇极具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摘要: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几乎无不涉足,无不论及。
他们各以自己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本文通过阐述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的要素及特点,对民本主义有了更深的把握,结合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意义,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教育。
关键词:民本主义思想;要素;共同特点;以人为本;现代意义1 儒家民本主义的要素1.1以天人之辨为理论基础在儒家民本主义中,有一个从哲学的高度立论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天人之辨,通过阐发深刻的哲理来探究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究天人之际”①,它的表现形式有天命观、天道观和天理观,天命观主要论述天命与人命之间的关系,天道观是论述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天理观则是论述天理与人理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天命还是人命,还是天道与人道,以及天理与人理,都是在说明天与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说明人的重要地位,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总之,儒家天人之辨是从哲学的高度,“究天人之际”,从原始形态天命观到天道观,再到天理观,是理论思维不断深入的标志,旨在论证天与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是人命源于天命,还是人道遵循天道,以及人理服从天理,都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为人世间立定准则,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1.2以义利之辨为伦理准则儒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思想是利民、富民,但利民、富民不是无限地满足人们的利欲之心,而是要使民众的利欲之心有所节制,使之规范在道义的准则中,只有这样,社会风尚才能良好,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而有序,只有文化底蕴充实,民族素质才能提高。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不富足的古代社会,利民的第一要义是如何处理物质利益的问题,物质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个时时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到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保证群体和谐的根本,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中国传统论文民本思想论文: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缺陷与现代超越

中国传统论文民本思想论文: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缺陷与现代超越摘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为体系完备的思想学说。
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具有双重价值的文化体系,既蕴含某些合理的思想元素,也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
汲取“民本”宏旨重民的道德取向,超越“民本”工具理性、道德理性、群体理性的利益规约,倡导现代“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逐步实现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历史缺陷;现代超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民本”即“以民为本”。
民本思想是指以“民惟邦本”为基本模式构建的文化思想体系和政治伦理学说,中心是指治国者要以安民为务,君主要以民为本、以民为重。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历经汉唐及其后的进一步发展,至于明清之际达到顶峰。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本”一词肇始于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的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说的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方能安宁。
殷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尚处于萌芽阶段,其观点散见于《诗》、《书》、《礼》、《易》等上古文献中。
比如,《尚书·盘庚》的“重我民”,《诗经·大雅》的“宜民宜人”,等等,都反映了古代先哲对于早期政治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殷周民本思想成为传统民本思想的滥觞。
春秋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鲁君失民矣,焉能逞其志?”说的是民为君本,君依赖于民而存在。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民弃其上,不亡何待?”从民心向背关系国之存亡、君之胜败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
进入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
因此,治民有术,争得民心,成为各路诸侯获取成功的根本。
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了大体相同的结论:民心向背为成败之本。
《管子·牧民》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令顺民心则威令行,这样便可以更好地“牧民”。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2005-11-9 贾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以民为本,都是以“民”为立足点而提出的。
“民”的提法即不同于“官”,又有别于“人”。
首先,“民”是与“官”相对的概念,在使用“民”的场合,往往是指由于分工的存在,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官”与“民”。
因而,“民本”的提法本身就默认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民”与“官”两个群体。
“民本”是从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官”怎样处理好“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有序。
另外,“民”不等于“人”,在使用“人”的场合,往往是相对于“物”以及普遍人性而言的。
因而,“民本”不同于“人本”,人本思想强调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本思想的最终诉求是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中应该以人的地位为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每个人的平等地位。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对“民”的认识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本文在简要梳理古今民本思想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力图探求两种思想的共同点与根本区别之所在。
一、传统民本思想到现代以民为本的发展(一)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根源与发展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体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因素产生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首先,中国传统的经济条件是民本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是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给自足,不存在明确的社会分工。
分工程度的弱化明显地降低了人对人的依赖程度,造成了社会上单独的个体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
所以单个的民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民只有作为一个与君相对的整体,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背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政治思想的探讨从未停止过。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政治思想也各不相同。
在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许多朝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现代的民主思想,则是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推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政治思想。
本文将重点探讨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两者的异同,并试图探讨两者的相互关联之处,以期对人们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思想有所帮助。
传统民本思想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
它强调农民、百姓的利益和权益,认为国家的权力是为了维护民众的利益而存在的。
这种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黄帝、尧舜时代。
在古代社会,农民和百姓是社会的主体,而统治者的权威也是建立在农民和百姓的支持基础之上的。
因此,保障农民和百姓的利益是一个合法君主的根本职责。
在这种思想的传统中,人民的利益被认为比国家和君主的利益更为重要。
国家的权力必须始终得到人民的监督和限制,以免滥用权力产生不利后果。
因此,中国历代皇帝和贵族都会努力维护农民和百姓的权益,以巩固国家的统治。
现代民主思想现代民主思想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
它从自由和平等这些理念开始,强调人民的自由、平等和权利,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是由人民授予的,而不是来自神权或者君主的授权。
现代民主思想一般被认为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现代思想,它的核心理念是人民有自己的自治权力以及对国家政治决策的影响能力。
现代民主思想的核心要素包括代议制、选举制和司法独立三个方面。
选举制度是民主的基本元素,在现代民主国家中,人民通过选举代表进入议会,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政治决策中。
代议制则是指当选的代表应该适当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规。
司法独立是保障公正和规则的基石。
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尽管传统民本思想和现代民主思想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相似的。
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一样,都强调人民的利益和权力,并将其作为国家政权存在的主要原因。
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属于政治思想的两个不同范畴,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把人民大众作为统治的根本,以人民大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统治阶级制定政策和制度的出发点;“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强调“由民作主”。
他们的区别表现为一下的几方面:一、主体不同“民本”的主体是体现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力代表,主要指儒家知识分子及其服务的对象封建统治阶级.儒家的政治家、思想家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将符合封建伦理道德和君主统治的思想通过统治强力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按照儒家的政治主张来保护和管理普通的百姓,按照儒家理想主义的政治要求来改造人民、指导人民,使其思想、言论、行为更加符合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而“民主”的主体是拥有民主权利的人民大众。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一切事务中处于主人翁的地位。
国家的主人只能是人民自己,人民自觉行使民主权力,自己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客体不同所谓客体,是一事物改造和作用的对象。
“民本”是以封建统治和君主权力为前提,对人民大众的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的要求和希望,使广大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封建统治的要求,统治者往往推行愚民政策,一定程度上关注百姓的经济生活要求。
因此,民本思想的客体就是百姓的思想、个体行为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民主”的客体是民主权力及其运用。
民主的目标在于使民主的主体正确认识和理解民主的科学内涵,增强民主意识,自觉行使民主权力,提高民主的能力,不断完善民主的保障体制,此外还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总之,人民的民主思想、民主观念、民主行为、民主制度等是民主的改造对象,即民主的客体。
三、根源不同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实现封建君主专制的长治久安和实现自身一定的政治追求而继承前人陆续提出的,。
民主思想根源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主张,是为了反对封建思想,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服务的,这是民主思想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
关于传统民本论与现代民主的异同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实现方式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和在重视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专权、专利方面存在的一致性。
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应积极培育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清除“官本位”思想。
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现代民主;民主建设一、民本论与现代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它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自西周以后,统治阶级就已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中。
民本论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对它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追求民权,反对专制。
“民”是一个政治意义的名词,在古代是指与君、臣相对的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广大庶民。
民为国本,就是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平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因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是战争胜负、事业成功、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苟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
其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
因此,治国就要为民。
于是,爱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和教民,成为统治者治国为民的主要内容。
民权,即是指民众的政治主权和行政参与权。
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的政权模式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最高主权和一切政治事物的仲裁权。
民权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只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但是,这种肯定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现实的政治。
民本思想深入到统治者的心中,使其认识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将天下奉一人”之理。
现代民主,主要是指在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指导下的西方民主,是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政治思想。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一思想最终在我国得以确立。
“民主”一词最早出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姓名:夏姗专业:英语学号:12000615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约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
中华文明尽管也历经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阅读五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传统社会中提倡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
这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发展有怎样紧密的联系呢?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传统文化,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民主建设有重要额借鉴意义。
传统民本思想主张“民为邦本”,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求统治者为人民做主,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在施政过程中做到贵民、爱民、顺民、信民、富民,不要无视百姓,官逼民反。
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这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
因此在建设现代民主社会的过程中,要弄清民本思想的实质才能判断是继承还是摒弃。
将他们作为比较,区分他们的主体、“民”的本质含义、民本与民主社会的背景以及其与统治者的关系、二者的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差别。
同时寻找二者对待民众力量的态度、道德约束以及对统治者约束力限制等方面的问题。
从而剖析两者为什么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时期,即传统社会中为什么只有民本思想而没有民主思想。
阅览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
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
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
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
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
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
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
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古代民本思想绝没有把民看得比君还尊贵的意思,不但提出“民贵君轻”的孟子没有这样的思想,即使整个封建时代,二千年来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无论他如何进步,也难于设想民比君更尊贵。
“民为贵”的思想,是为了加强封建君主地位服务的,而不是为民争地位的。
但这种思想本身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历代统治者中不乏英明的君主在治国过程中,在重视法治的同时,注意法、德并重兼施,相信“民为邦本”,以德为本,以身作则,行“王道”(以德服人,即通过尚贤使能,节用裕民等有效措施争取人民),治天下就易如反掌。
因而采取一些顺应民心的“仁政”“德政”措施,从而出现盛世、治世的局面。
反之,只行以武力服人,只强调法治,而忽视、否定德治,就会导致国家迅速败亡。
这尤以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最为典型。
可见由民本思想进而升华为“仁政”“德政“是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治国安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
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它还是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区别。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启始于鸦片战争后。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就介绍了西方的议会制度,称赞美国的联邦共和制,说美国总统以四年为一任,期满更代,“总无世袭终身之事。
”选官举贤自下而上公举,“可不谓公乎?”表达了自己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带有民主色彩的平等观得到发展。
洪秀全把中国传统农民战争中的平等观与近代西方基督教原始平等观相结合,宣扬“普天之下皆兄弟,一切人皆平等”,主张“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实行一种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的绝对平均主义。
农民未能与新的生产力相联系,无法冲破旧的生产关系,因而他们民主性的平等和平均要求就无法实现。
太平天国后期,农民的民主思想开始向具有近代化意义的民主思想转变。
最早开始直接提出“民主”一词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
他在《易言》中写到“泰西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
早期维新派就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民权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康梁维新派把近代西方进化论思想与儒家“公羊三世说”相结合,认为人类历史必然将由“据乱世”进到“升平世”,再发展到“太平世”,以此推演出资本主义必然将取代封建主义,这是带有深重士大夫味和儒家传统的民主思想,也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结果。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等社会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为楷模,强调主权在民,民有、民享、民治,重视三权分立,三民主义中的民权思想集中体现了比较现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设立了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得民主观念和制度得到部分实现。
中国的民主政治真正开始起步。
然而辛亥革命后,虽有了选举、三权分立、国会,实际上人民并未获得应有的权力,因为资产阶级关注的问题主要在于争取建立某种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对真正的百姓的“人权”关心甚少。
实践证明中华民国后来只剩下块空招牌。
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探索民主的深层意蕴。
民主强调人权,强调民主政治的实现必须以个人解放为前提,而个人解放意味着独立人格、自主活动的能力,强调对个人权利的重视,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自由。
他们用平民主义来译释民主,意味着为广大劳动人民谋政治、经济、文化的彻底解放。
随着十月革命介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种平民主义便与劳农政治、工人政治、无产阶级政治连接起来,逐渐被更多的群众所接纳、吸收,对以后中国政治影响深远。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是一种与封建伦理道德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它指法律上的平等人权,伦理上的独立人格,学术上破除迷信和思想自由。
充分享有民主,成了广大知识青年的追求目标。
这种民主的精神又化作战斗的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青年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共产党诞生后,赋予民主新的内涵,发展为新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民主。
民本思想是扎根于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土壤上的,它是农业经济的产物,它的“重民”、“贵民”主张是农业文明时期宝贵的、进步的思想。
民主思想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从西方引进的。
它是“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产物。
它直接从西方移植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民主观念,它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变革的思想武器。
中国古代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卑,民主观念则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的平等。
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
民本是与君主制相联系的,虽有重民、贵民内涵,甚至还有民本思想推导出反对君主专制的大胆结论,但是它始终没有“公民和政治权利”,即赋予人民发表意见的自由、生命、安全和财产的权利等,因而没有也不可能发展为民主思想,这是因为民本思想往往成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民本思想根本上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提出来的,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人民主权思想,也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这是民主的根本原则和最突出的特征。
人民主权的基础是首先承认人的基本权利,即享有自由、平等、安全,反抗压迫权力,言论、结社、集会的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力。
民主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人权观念是民主制度的基石,人权又需要从民主制度中得到认可和保障。
它是在肯定个体主体权利和社会主体权利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健全民主制度去保障这些权利。
它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的统一与协调。
但民本思想也不是完全抹煞了人的个体主体作用与价值,如儒家强调“为仁由己”。
民本思想在古代君主专制,君权神授,等级森严,纲常礼教成为社会主导思想的环境中,是十分珍贵的,带有一定民主色彩的思想。
尊重人,珍视人的生命可贵,承认“民为邦本”,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要勇于承担社会政治责任的思想,经过批判继承,吐故纳新,不断进步,成为后来中国民主思想的最早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