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后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书下注释、课后习题及答案和历年中考.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书下注释、课后习题及答案和历年中考.

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苟得:苟且取得。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3辟:同“避”。

(4如使:如果,假使。

(5几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单,不仅。

是,这。

(9丧:丧失(10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

尔,助词。

(11蹴(尔而与之:蹴,践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基础积累:1、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四书”指:《》《》《》《》。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呼尔而与之与:万钟于我何加焉加: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C.所恶有甚于.死者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5、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二、阅读训练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课后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课后题及答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及答案1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他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之初,。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3)蹴尔而与之________ (4)乞人不屑( )也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④故患有所不辟也4、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

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一词多义。

为(1)今为(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4)乡为( )身死而不受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教案、课后习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课后习题答案)

9 鱼我所欲也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新课,激趣入题导入(一):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二):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设计(三):多媒体显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节,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走近作者,资料拓展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1.作者作品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法先王”,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

1.9《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9《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9《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舍生取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参考答案:“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

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参考答案:1.介词,表示比较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2.做为了3.给予同“欤”,语气词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参考答案:【示例】一身侠胆的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血洒秦宫,慷慨就义;大义凛然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用自己的生命为舍生取义做了最好的注解;还有“一腔热血勤珍重”的秋瑾女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无不是舍生取义的楷模。

在今天,舍生取义的观点仍应该值得提倡。

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有时我们需要舍弃自我利益,这就是新时代“舍生取义”的表现。

五、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参考答案:【示例】两个人各有一本不一样的书,都把自己的那本看完了,他们各自看了一本书。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一、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甚于死者”就是不正义的事业不义。

二、选段中说“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还说过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能很好地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请用十个字之内归纳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五、“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先启后过渡的作用。

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取得饮食可保生命与取得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

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六、《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咱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八、“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二、理解性默写一、能够归纳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二、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文中能归纳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表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八、孟子以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九、孟子以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便碰到祸害也会自告奋勇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 熊掌:熊的脚掌。

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 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4.患:祸患,灾难。

5. 辟:同“避”,躲避。

6.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7.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8.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9.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0. 非独:不单,不仅。

11. 勿丧:不丢掉。

12. 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3.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

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舍生而取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所恶莫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乡为身死而不受……得我而为之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参考答案:本文两段文字的结尾,都以归纳总结的方式说到“本心”:第1段称“是心”,第2段称“本心”。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

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参考答案:1.虚词,比;虚词,对。

2.实词,做;虚词,为了。

3.实词,给;虚词,表示推测语气。

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参考答案:【示例一】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示例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示例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

【示例】我认为应该分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

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

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

部编九下语文9 《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九下语文9 《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 《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舍生取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参考答案:“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

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参考答案:1.介词,表示比较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2.做为了3.给予同“欤”,语气词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参考答案:【示例】一身侠胆的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血洒秦宫,慷慨就义;大义凛然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用自己的生命为舍生取义做了最好的注解;还有“一腔热血勤珍重”的秋瑾女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无不是舍生取义的楷模。

在今天,舍生取义的观点仍应该值得提倡。

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有时我们需要舍弃自我利益,这就是新时代“舍生取义”的表现。

五、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参考答案:【示例】两个人各有一本不一样的书,都把自己的那本看完了,他们各自看了一本书。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课后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课后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课后题答案《鱼我所欲也》阅读原文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阅读题目(一)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是以谓之“文”也D.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分别选出下列文言翻译正确的一项。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

3.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九下9《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后题

九下9《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后题

9 鱼我所欲也1《孟子》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2也; 死亦我所恶3,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4有所不辟5也。

如使6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7?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8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9耳。

一箪食,一豆10羹1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12,行道之人弗受; 蹴13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14也。

万钟15则不辩16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17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18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9?乡为身死而不受20,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21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22 。

1.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2.[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恶(wù)]讨厌,憎恨。

4.[患]祸患,灾难。

5.[辟]同“避”,躲避。

6.[如使]假如,假使。

7.[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8.[是心]这种心。

9.[丧]丧失。

10.[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11.[羹(gēng)]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12.[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13.[蹴(cù)]踩踏.14.[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5.[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6.[辩]同“辨”,辨别。

17.[何加]有什么益处。

18.[奉]侍奉。

1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 同“德”, 感恩、感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课后作业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课后作业试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一箪.食(dān)乞人不屑.也(xuè)B.蹴.尔而与之(jiù)二者不可得兼.(jiān)C.贤者能勿丧.耳(sāng)故不为苟.得也(gǒu)D.行道之人弗.受(fú)所恶.有甚于死者(wù)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立/天下之正位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蹴尔而与.之(一起)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奉侍)C.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代来好处)D.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B.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欤C.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避也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课内阅读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 熊掌:熊的脚掌。

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 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4.患:祸患,灾难。

5. 辟:同“避”,躲避。

6.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7.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8.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9.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0. 非独:不单,不仅。

11. 勿丧:不丢掉。

12. 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3.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

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鱼我所欲也课文原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鱼我所欲也课文原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鱼我所欲也课文原文及课后练习答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背诵全文。

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

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本文的结构与思路,从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

参见“课文研讨”中之“问题研究”。

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而,连词。

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

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

表示比较。

于,介词。

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

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9鱼我所欲也 课后作业(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9鱼我所欲也 课后作业(含答案)

9 鱼我所欲也《孟子》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同 避 [释] 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同 辨[释] 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同 德[释] 感恩、感激  与 同 欤[释] 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同 向[释] 先前、从前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 (2){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3){二者不可得兼 获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人皆有之 , 贤者能勿丧耳 ”。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一箪食 , 一豆羹 , 得之则生 , 弗得则死 ”。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 , 行道之人弗受 ; 蹴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证明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观点。

基础运用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我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道义长存,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义无反顾、再所不惜,这种公而忘私的大无畏精神也容易同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答案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
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给。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
趣味。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本文的结构与思路,从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
参见“课文
研讨”中之“问题研究”。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
《鱼我所欲也》课后题答案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 熊掌:熊的脚掌。

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 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4.患:祸患,灾难。

5. 辟:同“避”,躲避。

6.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7.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8.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9.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0. 非独:不单,不仅。

11. 勿丧:不丢掉。

12. 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3.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

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14. 蹴cù:用脚踢。

15.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6.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万钟,高位的俸禄。

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为一钟。

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

辩,同“辨”,辨别。

17. 何加:(有)什么益处。

18.奉:侍奉。

19.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2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同“向”,从前。

22. 已:放弃,停止。

23. 本心:天性,天良。

24.是故:所以25.能:保持26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什么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坚持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如果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万钟俸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万钟俸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万钟俸禄)。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良.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

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

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

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

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前面已讲过,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

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

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

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

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

“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练习说明一、背诵全文。

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

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本文的结构与思路,从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

参见“课文研讨”中之“问题研究”。

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而,连词。

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

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

表示比较。

于,介词。

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

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