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8df97e5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b.png)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楚国之盛名”、“楚国第一民族英雄”,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楚辞之首”。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诗歌的总称,其中以《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最为出色。
楚辞常被称为“山水田园之诗”,因为其中大量描写了楚国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以及农民和渔民们的生活场景。
楚辞体现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作为楚辞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楚辞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深受楚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影响。
在他所处的时代,楚国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霸主,它的文化和历史影响深深地扎根于屈原的心灵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篇长诗,诗歌之美、意境之深、语言之华丽、结构之紧凑,无不体现了屈原的才华和对文化的热爱。
在诗中,屈原通过自己的一段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崩溃、民族疾苦的深深关切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屈原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描绘了各种虚幻的形象和神话传说,使得诗歌更显神奇、神秘、富有想象力。
在《离骚》中,屈原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思辨之深渊,使得读者为之沉醉、感悟和思考。
屈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摆脱痛苦和恐惧,探索和追寻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使得《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之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在楚辞的发展和影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将中国文化引向更高更远的层次。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屈原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通过阅读楚辞和屈原的作品,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2010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2010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0ea1a08ca0116c175f0e4879.png)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 。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意思是 。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
二、解释:1、《楚辞》 2、《离骚》
三、填空
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 。
2、屈赋的代表作品是 、 、 、 、 。
3、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中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屈原的作品共 篇。
4、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 。
8、汉代文学从对 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 ,最后以对 的批判而告终。
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 到 、再到 的演变过程。
10、汉代文学与先秦 楚地 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 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 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 》、班昭的《 》、 的《述行赋》、 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年间的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 ,或连其诗篇数称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https://img.taocdn.com/s3/m/8c02a20af7ec4afe05a1df09.png)
——《天问》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招魂》的奇特之处在于: ①诗人利用招魂这样一种民间流行的巫觋招魂形式构思诗歌作品; ②《招魂》描述丰富多彩的具有楚国文化特点的民俗,事物以及神话传 说; ③《招魂》的描写铺排宏富,穷形尽相; ④《招魂》使用的语气词“些”字,也是楚辞中一个特殊的用法。 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第一节 楚国文化背景与屈原的生平创作
屈原的生平创作 “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刘向《九叹》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 《九章》一共有九篇诗歌,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 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橘颂》以橘咏人:“行比伯夷”,“受命不迁” 《惜诵》直抒胸臆,面对谗毁,宣示心迹:“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 自明” 《哀郢》的叙述,从郢都出发:“遵江夏以流亡”,“上洞庭而下江”,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离骚》发展了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构成丰富完整的比兴象征体 系,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 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①以秋为核心意象,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主题;
②在语言上虽是楚辞体诗歌,韵散相间,但更加散文化,节奏句式参差
错落,抑扬变化;
③诗中叙写抒情主人公的遭遇、情感,乃是代屈原立言,开启了后世拟 骚作品的传统 。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1b9ea21cc281e53a5802ffd4.png)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关于楚辞“楚辞”是指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部新体诗。
“楚辞”一名最初见于西汉武帝时。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代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有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为“赋”一、《诗经》与《楚辞》有何不同楚辞既为《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它与《诗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1.从创作方法上看:《诗经》主要反映了中原地区的风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开创了诗歌史上以写实为主的创作传统,是我国早期文化的代表;《楚辞》则富有鲜明的南方地方色彩,在风俗习惯、自然景色以及地理名物等方面的描写,无不带有楚地的特征,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由于楚辞作者想像丰富,长于抒情,从而开创了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2.从表现手法上说:《诗经》多用比兴手法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楚辞》除了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之外,还进一部把比兴发展为象征手法,使诗歌蕴含更为丰富。
3.从句式和篇章结构上看:句式方面---楚辞扩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形成以四六言句式为主、参差自由的新句式,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特别是大都以“兮”字或“些”字作为语气词,成为楚辞体的重要标志。
篇章方面------《诗经》为了合乐的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楚辞则除《九歌》可能合乐外,其余大都“不歌而诵”,无合乐要求,因而篇下不分章,且结构一般都比较宏大,特别是出现了像《离骚》这样的鸿篇巨制,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回环曲折的感情。
4.从作品风格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大多为集体创作的民歌,虽经文人加工,仍旧保留了民歌的风貌,风格朴素自然;而楚辞多为文人创作,且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像屈原这样杰出的诗人,其作品普涨夸饰,形成一种“弘博丽雅”的风格。
二、楚辞产生的社会和文化渊源1.当时语言的发展变化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09汉四古代文学知识竞赛题目
![09汉四古代文学知识竞赛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3602cf620b1c59eef8c7b435.png)
第一章:上古文学1.我国最早的文学类型是(诗歌)和(神话)。
2.《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是出自(《吴越春秋》)。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是出自(《蜡辞》)。
3.现存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全书(十八)篇,三万一千多字。
4.上古歌谣在内容上的特点是以(劳动)为主题,带有原始的(宗教)意识。
第二章:诗经1.(《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2.《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3.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总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4.(雅),正也,即标准音,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附近的乐调。
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5.“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6.《诗经》的搜集有两种来源,分别是(采诗说)、(献诗说)。
7.就《诗经》的传授者而言,有齐、鲁、韩、毛四家诗。
其中属于今文经学的是(齐诗、鲁诗、韩诗),被称为古文经学的是(毛诗)。
8.古诗有六义焉:(风,雅,颂,赋,比,兴)。
9.“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句是出自诗经的(《伐檀》),表现奴隶们的反抗。
10. 《王风·君子于役》、《秦风·无衣》都属于(战争徭役)诗,反映征战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痛苦。
11.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居六礼之首。
12.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https://img.taocdn.com/s3/m/caba2ec158f5f61fb7366652.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87edd1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9.png)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分享的屈原楚辞。
供大家参考!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4fa99d6e7e21af45b307a8f0.png)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55201f574b35eefdc9d33366.png)
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 “不察”和排斥的矛盾;
• 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 • 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
三、《离骚》
《离骚》是一首用生命写成的规模宏大的伟大诗篇。 它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生动再现了屈原的人格 力量、爱国情怀及其与社会对立所引起的情感矛 盾。
• 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政治人格的巨型雕塑,它 是中华民族爱国志士的苦恋情操的交响乐
• 它想象丰富,境界恢宏,情诚怨深,整体和谐。 其内容的伟大崇高和艺术的成熟入化,堪称划时 代的巨著。
• 总之,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 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 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 从情感性质看,《离骚》可以说是一支苦恋式的 咏叹调。
诗人自我形象概括:
•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对《离骚》 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基本性质做出比 较完整的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部分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楚国文化的发展 楚辞及其特征 屈原和他的《离骚》 屈原的地位与影响 宋玉及其《九辩》
屈原
• 楚辞的产生,源于江 汉间的民歌,且受到 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 楚地巫歌的影响。
在心灵历程的再现中,诗人的Biblioteka 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 • 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 • 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
屈原与楚辞最全PPT
![屈原与楚辞最全PPT](https://img.taocdn.com/s3/m/7269b7e502020740bf1e9b35.png)
叠而成,《诗经》的比兴手法也为楚辞所继承并发展。) ❖ 皮锡瑞:“《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惟屈子楚辞”
(《经学通论》) ❖ B、在形式方面,楚辞也接受了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辞采的
游说之风的浸染。 ❖ 无论从闳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还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 楚以“蛮夷”自称,中原人也称之为“南蛮”、 “荆蛮”。楚文化除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不 可分割的联系外,其变异性极为突出,无论在地理、 物产、风俗、民情、服饰、制度、语言、音乐等方 面,都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特别在宗教方面,“信巫鬼, 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2、屈原的思想(主要是其政治思想)
❖ 屈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其“美政”理想。具 体表现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离骚》)。
❖ 屈原美政理想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 如: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长太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楚辞”的含义
2、“楚辞”产生的文化渊源
❖ (1)从楚辞的内容及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 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信鬼祀神而崇奉巫风的 习俗(宗教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 (2)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 密切关系。
❖ 《论语·微子》所记《楚狂接舆歌》: ❖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
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顷襄王即位,以弟弟子兰为令尹, 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将屈 原赶出朝廷,屈原开始了长期的江南 流放生活。
顷襄王二十一年春,秦将白起率 领大军攻破郢都。
《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 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 夏以流亡。”
专接本中国文学史练习题
![专接本中国文学史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15ce2e8102de2bd9605886b.png)
接本古代文学练习题填空题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 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 篇,后者有74 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它们分别有31 篇、5 篇和4 篇作品,共40 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今文:鲁人申培的鲁诗、齐人辕固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古文“毛诗”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毛诗”,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诗集传》是南宋朱熹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5篇。
单元练习题(楚辞部分)
![单元练习题(楚辞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21fbead7a6c30c2258019ebb.png)
单元练习题第五章屈原与楚辞一、填空题1. 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它与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创作的源头。
2.屈原一生有两次流放在外的经历,其地点一次是在,一次是在。
3.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与。
4.屈原在《离骚》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神和神。
5.在屈原创作的组诗之中,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6.《九歌》中写山神恋爱的作品是,祭祀楚国将士亡灵的诗作则是。
7.在屈原的祭神组诗《九歌》中,《少司命》篇“悲莫悲兮生别离,”二句被推为“千古情语之祖”,而《湘夫人》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洞庭波兮木叶下”数句则被推为“千古言秋之祖”。
8.《九章》中一般被认为是屈原早年作品的是,而则被视作屈原的绝命辞,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则是。
9.屈原《招魂》一诗的主题一般认为是招之魂;内容主要是“外陈四方之恶,。
”10.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则可视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平民诗人。
11. 中国古代文学“悲秋”主题是由宋玉的开创的,而“伤春”主题是由屈原的开创的,其则开创了游仙诗的创作风气。
12.《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13.《哀郢》:“鸟飞返故乡兮,。
”14.《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15.《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
”16.《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
”17.《山鬼》:“,思公子兮徒离忧。
”18.《涉江》:“,故将愁苦而终穷。
”19.《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
”20.《招魂》:“,上有枫。
,伤春心。
,!”二、单项选择题1.《九歌》这组祭神曲共有()A.11篇B.9篇C.5篇D.10篇2.下列不属于宋玉作品的是()A.《高唐赋》B.《风赋》C.《登徒子好色赋》D.《洛神赋》3.下列楚辞作品,产生于秦代之后的是()A.《九章》B.《九歌》C.《九叹》D.《九辩》4.“楚辞”一词始见于 ( )A、《汉书》B、《史记》C、《后汉书》D、《晋书》5.《楚辞》一书的编录者是 ( )A、宋玉B、刘向C、屈原D、王逸6.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是 ( )A、《九歌》B、《天问》C、《九辩》D、《离骚》7.宋玉的代表作是 ( )A、《九歌》B、《天问》C、《九辩》D、《离骚》8.屈原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是 ( )A.《天问》B.《离骚》C.《九歌》D.《九章》9.关于《离骚》的题义正确的是 ( )A.司马迁释为“别愁”,班固释为“离忧”,王逸解为“遭忧”;B.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C.司马迁释为“劳商”,班固释为“别愁”,王逸解为“遭忧”;D.司马迁释为“遭忧”,班固释为“劳商”,王逸解为“离忧”.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被认为是屈原的作品的有()。
楚辞讲义——精选推荐
![楚辞讲义——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f018519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b.png)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楚民族的源头与发展: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羋姓楚贵族和一些被羋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
1、楚文化的主源,应该到楚人的先民祝融部落集团那里去找。
<左传.昭公17年>:郑,祝融之墟也。
(河南新郑,位于中原腹地)祝融后裔八姓,都分布在中原地区。
夏代,祝融部落依附夏,处于夏与三苗冲突之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媒介。
商灭夏,祝融部落被瓦解离散,处于商之南乡,在今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迤东的中原南部,并逐渐逃散或臣服。
商人称之为荆人。
商末周初,荆人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到丹水与淅水一带,以丹阳为中心,有酋长名鬻熊,鬻熊曾“子事文王”。
其孙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在楚蛮之地,都丹阳,才有了楚这个正是国号兼族号,(《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
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
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
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
秦末,楚地的反秦起义,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
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08796f8d80eb6294dd886ccc.png)
纂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五编。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楚辞入门之善本。 《屈原和他的时代》,赵逵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博采慎辨古
屈原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共25篇,但 没交代具体篇名;根据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这25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东 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 《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 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二、《离骚》的写作年代
关于《离骚》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至今悬而未决。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任楚怀王左右时,上官 大夫“心害其能”,屡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 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 作《离骚》。”但其《报任安书》又云:“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从诗的内容看,《离骚》当作于诗人晚年。其理由如下:第一 ,诗人于顷襄王时被流放东南,诗中记述的地方风物如“沅湘”, “苍梧”、“九嶷”等皆在江南。第二,古人七十称老,诗中有“ 老冉冉其将至今”、“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语。第三,诗中多处流 露出屡受挫折产生的悲愤情绪和决死之辞,如“虽九死其犹来悔” ,“伏清白的死直今”、“宁溘死以流亡兮”、“吾将从彭威之所 居”种种情形和被逐江南后,痛感政坏国危而自己难近君侧的心情 是相合的。
第三节 《离骚》
一、《离骚》解题
1.题解:“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谓已遭忧作辞也。 ”(按,离同罹。) 王逸《楚辞章句》:“离,剥也;骚,愁也。” 前人的说法,似乎大同小异,我们不妨集而广之,理解为因遭受祸 患而抒发忧愁愤懑之情,想不致有大错。若要选择一家之言呢,我看班 固的解释比较切合诗的内容。
屈原列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74c46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8.png)
屈原列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走近屈原1.1 导入:介绍屈原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1.2 教学内容: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才华、政治理想和遭遇。
1.3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对屈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1.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屈原的诗歌创作2.1 导入:介绍屈原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他的代表作品。
2.2 教学内容:讲解屈原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分析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和《天问》等。
2.3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屈原的诗歌作品,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屈原的诗歌艺术。
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屈原的影响和纪念3.1 导入:介绍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和人们对他的纪念。
3.2 教学内容:讲解屈原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影响,以及人们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端午节等习俗。
3.3 教学活动:学生了解屈原的影响和纪念活动,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屈原对后世的意义。
3.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和人们对他的纪念。
第四章:屈原的精神和价值观4.1 导入:介绍屈原的精神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
4.2 教学内容:讲解屈原的精神和价值观,包括他的忠诚、正直和坚持真理等。
4.3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精神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精神和价值观,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五章:屈原作品欣赏与创作5.1 导入:介绍屈原的作品特点和他的创作风格。
5.2 教学内容:讲解屈原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艺术特色。
5.3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屈原的作品,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
5.4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欣赏屈原的作品,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九下屈原的主要情节概括
![九下屈原的主要情节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cd31d89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d.png)
九下屈原的主要情节概括《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是九章诗屈原。
全书共分为十章,分别讲述了屈原生平、楚国政治斗争、屈原与申不害的交往等多个情节。
下面将简要概括《屈原》的主要情节。
第一章描述了屈原的生平和家世背景。
屈原是楚国楚怀王时期的大臣,他出身贵族世家,自幼聪明才智过人,并且有着追求公正和忠诚的品质。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楚国政治斗争的背景以及屈原在其中的角色。
楚怀王晚年,宠信外戚,不顾百姓疾苦,导致国家政治腐败。
屈原看不惯这一状况,切实希望能够改变楚国的命运,振兴国家。
第三章屈原上书劝谏,指出楚怀王的错误,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贬斥出朝。
第四章屈原离开楚国,出走到汨罗江边,面对被贬斥的悲痛和绝望,他在汨罗江边写下了《离骚》这首哀婉激越的长诗。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楚国的忧虑和愤怒,并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痛苦。
第五章屈原与申不害相遇。
申不害是楚怀王的贤臣,他敬佩屈原的才华和志向,主动与屈原交往,并劝他远离政治纷争。
第六章屈原与申不害的交往深化,并有了一些政治议题的辩论。
申不害希望屈原能够安心度过难关,而屈原则对国家局势感到愈发担忧,并希望能够对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七章屈原再次上书劝谏,提出了一种国家治理的理想方案。
尽管他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而楚怀王却没有采纳。
第八章描述了楚怀王病重时,屈原返回楚国,希望能够为国家尽最后一份力量。
然而,楚怀王却听信谗言,将屈原投入监狱,并下令烧掉屈原的著作。
第九章屈原回忆起与楚怀王的儿时情谊,并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与感激之情。
然而,他也深感楚国政治的丑陋和腐败。
第十章屈原投江自尽。
在绝望与无奈的情况下,屈原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愤怒。
通过上述情节的概括,能够看出《屈原》是一部以屈原生平和楚国政治为背景的作品。
通过屈原的遭遇和努力,书中不仅揭示了当时政治腐败的状况,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efe791e8998fcc22bcd10dc2.png)
第二节
屈原 和 离骚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阝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论语· 微子》:接舆歌而过 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 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 殆而!”
《孺子歌》初见于《盂子· 离娄上》:
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九歌之四·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刘向所编16卷本久佚,惟王逸17卷本《楚辞章句》 传世。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骚完全是两个系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 中说:“较之于诗,其 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 丽,其旨甚明”,则诗、骚之间,不仅长短不同, 幻想与写实的不同,也有着瑰丽的与平朴的不同, 以及意旨含混与因自成体系而旨意甚明的不同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约前340~约前 278年)
一、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 1、屈原的生平 • 2、屈原生活的时代特点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 3、屈原的政治主张
在内政上,他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在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联 盟。 • 4、屈原的作品
•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多比喻构成 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 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 寄情言志的表现手法。
• 4、形式(骚体的新创)、语言的创新(双声叠韵重 言较之《诗经》有新的发展;还熟练运用对偶工巧的 句法,包括“言对”、“事对”、“正对”、“反对” 和“当句对”等多种形式;吸收大量极富地方特色的 楚地方言口语,兮的运用)。
第 五 章 楚 辞 与 屈 原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交流融合。
•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 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暐 (wei3)晔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 朱熹《诗集传·周南序》:“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 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
•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山有 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楚辞》的含义、编订与流传
(一) 《楚辞》的含义
《楚辞》 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屈原开创的具有楚地风格的一 种新体诗
《楚辞》是战国时兴起于楚国的一种新体 诗,以屈原、宋玉等诗人为代表。它突破 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五字句和 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大量运用语气词 “兮”,以反映楚国的风俗民情为主,具 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宋·黄伯思《翼骚序》说:“盖屈、宋诸 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第四节 《九歌》《九章》及其他作品
• 《九歌》: 巫祭文化 缠绵哀婉的风格 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 《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 《天问》和《招魂》
• 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 2、深沉挚着的爱国感情 • 3、放言不惮的批判精神 • 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离骚》分析
一、《离骚》的主旨: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
《离骚》是一首以忠怨之思为主旋律的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其 主线,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 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遭谗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 神和内心的冲突,以及诗人最后的抉择。
三、《离骚》的艺术世界:
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神话、往古、香草美人构成了《离骚》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世界。
《离骚》的艺术成就
• 1、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 2、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把现实与
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 和诡奇的意境,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 刘熙载《艺概·赋概》:“或谓楚赋自铸伟辞,其取 熔经义,疑不及汉。余谓楚取于经,深微周浃 (jia1),无迹可寻,实乃较汉尤高。”
• 2、楚国信巫、事鬼、祭神的民情风俗,对 《楚辞》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 《吕氏春秋》:“楚之衰也,作为巫音。”
• 桓谭《新论》:“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 觋,祀群神,躬执羽帗(fú),起舞坛前。 吴人来攻,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 应之曰‘寡人方乐神明,当蒙福佑,不敢 救。”
《楚辞》的编订
汉成帝时,刘向将先秦的屈原和宋玉, 西汉的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 褒及他本人的辞赋共16篇汇编成集, 书名定为《楚辞》。东汉王逸为《楚 辞》作注,增录他作的一篇《九思》, 共17篇(17卷),书名定为《楚辞章 句》,楚辞遂广为流传。
宋洪兴祖作《楚辞补注》——朱熹 《楚辞集注》
《楚辞》的构成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 传》),班固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王逸释为: 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 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以风谏 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是这两种。 其中以马、班之说最为可信。
二、《离骚》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