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驯悍记》中的喜剧与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莎士比亚的早期戏剧《驯悍记》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人文主义视闽看,这是一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新的生活原则获胜的喜剧;从女性主义视阈看,这是一出表现女性主体性丧失的悲剧。
【关键词】人文主义;女性主义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其作品以内容的广泛,语言的丰富优美,思想的深邃,艺术技巧的精湛而征服了观众和当时的文坛,甚至在今天仍不乏其崇拜者,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剧作家本·琼生在为1623年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全集》所写的题词中赞叹“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尤其是他的37个剧本更是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天才剧作家的艺术才能。肖伯纳把莎士比亚冠为“戏剧之王”,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对他来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也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空间。“莎学”已成为世界显学,他的绝大部分作品几百年来不断地被评说,各国研究莎士比亚的论著已汗牛充栋,但艾略特仍感叹“要谈论莎士比亚,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正确。”可是,文学批评不是去寻求答案,而是挖掘不同的解读方式。《驯悍记》共分五幕,再加一个序幕。这是莎士比亚的早期戏剧创作,至于创作的时间多有歧义,约在1592—1596年间。这出戏剧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喜剧。但是每个读者解读这本书时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就《驯悍记》中喜剧和悲剧的文化内涵作为解读。
一、人文主义视阈——体现新的生活原则获胜的喜剧
欧洲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黑夜,终于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14至17世纪,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在西欧展开,揭开历史的新的一页,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虽然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但决不是为了恢复古希腊罗马的旧文化。而是要建立起适应当时社会向前发展所需的新思想新文化。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了一套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抗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这一词源出拉丁语Humanismus.人文主义不是由一个或几个思想家提出,而是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共同的创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以人为本,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人智反对神智⋯⋯提倡现实的享受和欢乐,称赞吃喝玩乐和情欲的满足,反对教会宣扬的来世天堂和禁欲主义;鼓吹个性解放,要求意志自由,信仰自由,爱情婚姻自由,反对来自宗教的和封建的各种束缚。讴歌爱情专一,友谊忠诚,反对背信弃义;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教阶制度;要求仁政,反对暴政;要求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剧;崇尚冒险精神,开拓精神,反对闭关自守和因循守旧;追求知识,探索自然,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着重教育,培养精通百艺,能文能武的人才,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神学内容。”人文主义者“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兼用”。宣传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当然经受了这一场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的洗礼,是先进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戏剧题材大都根据现成的旧剧本编年史或小说进行改编,但都注入了时代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所以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
《驯悍记》集中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以路森修和皮图丘为代表,说明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已取代中世纪的生活原则。在第一幕戏中,作者一开始就有意点明这两个年轻人的身份是人文主义者。路森修的“父亲文森修是班提佛里家族后裔,他五湖四海经商立业,积聚了不少家产。找自己是在佛里棱萨长大成人的,现在必须勤求上进,把时间用在研究哲学和做人的道理上,在修身养志的功夫力寻求我的乐趣。”(《驯》第一幕第一场)。皮图丘则主张“年轻人倘不在外面走走,老是待在家里,孤陋寡闻,终非长策”(第一幕第二场)。这出戏有两条情节线索:皮图丘向帕度亚的富翁巴普提斯塔的泼辣凶悍的大女儿凯特求婚,最后有名的悍妇被驯服成最温顺的妻子;另一条线索是路森修对巴普提斯塔的小女儿一见钟情,为获得美人芳心而不惜降低身份,改名换姓到巴普提斯塔家当家庭教师,最后与比恩卡秘密
结婚。
皮图丘和凯特的故事沿用了中世纪喜剧文学的最流行的一个主题。但其问不仅是表现了传统男尊女卑的观点,“这出喜剧的形象和情景,就其精神讲,绝不是中世纪的。” 凯特一出场就恶狠狠地威吓比恩卡的求婚者,接着打骂妹妹,对父亲反唇相讥,用琴打家庭教师,这种种行为让人看到他确实是一个“野猫”,让所有的男人都望而生畏,即使她的父亲很有钱,也不愿意“娶个活阎罗供在家里”,只有皮图丘愿意向凯特求婚,因为“尽管她的性子暴躁得像起着风浪的怒海,也不能影响我对她的好感,只要她的嫁妆丰盛,我就心满意足了”(第一幕第二场)霍坦西奥告诉他,凯特“脾气非常之坏,撒起泼来,谁也吃不消”,而皮图丘则认为“你可不知道金钱的好处哩。”他的仆人也说他“只要有钱,就是把一个木人泥偶给他做妻子他也要”,可见皮图丘选妻的条件不是传统的门第观念,不是外貌,也不是人品脾性,而是金钱,这完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因为只有金钱才可以让人“过些痛痛快快的日子”。另外,对凯特的“坏脾气”,他不是娇生惯养的贵公子似的束手无策,正如他自白的“难道我不曾听见过狮子的怒吼?难道不曾听见过海上的狂风暴浪,像一头疯狂的巨熊一样咆哮?难道我不曾听见过战场上的炮轰,天空中的霹雳?难道我不曾在白刃相交的激战中,听见过震天的杀声,万马嘶奔,金鼓的雷鸣?”(第一幕第二场)他经历过冒险,也享受冒险,娶凯特对他来说也是一次大冒险,结果他不但得到凯特的丰厚嫁妆,而且还得到一个最驯服听话的妻子,事实证明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已在取代旧的封建生活原则。
在剧中凯特发表了关于妇女应把丈夫当作“你的主人、你的生命、你的所有者、你的头脑、你的君王” 的长篇大论,如果单纯就夫妻关系而言,显然流露出过时的中世纪观念的痕迹,但“家”如“小社会”,在家庭里,子从父,妇从夫,男性家长统治一切。在国家,即有一个权力中心和一个从上至下的尊卑制度,构成了一种至为重要的秩序。这样才会有“和睦、亲爱和恬静的生活,尊严的统治和合法的主权,总而言之,一切的美满和幸福。”(第五幕第二场)在15世纪后半期,英国封建贵族之间进行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一场内战,史称玫瑰战争(1455—1485)。16世纪前半期亨利八世为巩固王权与罗马教皇决裂,跟着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僧侣运动。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情况下要发展资本主义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针对这种历史背景,提出家国的秩序化、等级化是积极意义的。国家政局的安定,既是饱受战乱之苦的英国人民的心愿,也是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之一。
至于路森修与比恩卡的故事则是常见的有情的青年男女瞒过家长私下结婚的喜剧题材,这一情节也常见于人文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巴普提斯塔把“贞静幽娴”的小女儿当奇货可居,打算把她嫁给聘礼最多的人。路森修为追求爱情甘愿与仆人交换身份,降尊到巴普提斯塔家里当家庭教师,借机向比恩卡吐露爱意,获得了比恩卡的爱情,为防止巴普提斯塔把比恩卡嫁给出得更多聘礼的男人,两人私下结婚。他们的爱情故事肯定了人文主义的爱情至上观。“喜剧总不是包含在笑的对象中,而是包含在笑的主体中”H]人文主义者站在认知理性的高度,崇尚冒险、创新;人文主义者还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有享受世俗生活的权利,包括满足物欲的官感享受和满足情感的爱情生活。《驯悍记》在当时甚至以后的相当历史时期被视为“喜剧”,这其实是处于人文主义角度而得到的一种解读。
二、女性主义视阈——女性丧失主体的悲剧
莎士比亚尽管作为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他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不可谓不先进了,但他也毕竟是16、17世纪的人,而且是一个男人,所以他所操持的仍是维护男性社会特权的话语,没有打破囚禁女性的封建夫权牢笼,没有真正把女性从第二性的附属性生存中拯救出来,没有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主体性地位。可以说,莎士比亚的创作中,始终存在强大的男性中心意识。所以,《驯悍记》从男性视阂看,确实是一出“喜剧”,但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则是一出“精神悲剧”。
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主义,“以重新确立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为目标,提倡用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