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知识交流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2.经历活动过程,在猜想、验证、思考、交流等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数学价值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脑筋急转弯
师: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去参观上海世博园,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园了,这是为什么?
生答:因为是外婆,妈妈,女儿3个人。
师板书:外婆妈妈女儿
师小结:妈妈在这里的身份重叠了。
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重叠问题
二、新知探究
1.这是二(2)班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活动的名单,请你仔细观察。
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两个组的人数相加没有17人呢?
我们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在两个小组中有三位学生是重叠了,他们是杨明、李芳和刘红,他们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2.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看看都有哪些动物来参加?
你能找出哪些动物会飞,哪些动物会游泳,又有哪些动物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3.文具商店进货了,你能看看昨天和今天一共进了几种货?
4动动脑解决问题。
四(2)班只喜欢书法的有6人,只喜欢绘画的有5人,既喜欢书法又喜欢绘画的有10人,四(2)班一共有多少人?
三、欣赏
重叠在大自然中还有更美的表现。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重叠问题。
2.掌握通过图形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具备通过计算面积解决重叠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47。
2.教具:彩纸、剪刀、胶水、尺子、笔。
3.实物:教材中的彩色卡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者幻灯片等形式简单地介绍重叠问题。
然后请学生针对以下问题思考并回答:•你们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重叠问题?•重叠问题是什么?2. 活动一:利用图形解决重叠问题让学生分为小组,每组为一类人,设定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行为。
利用不同的颜色的纸片进行标注,然后请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设计图形,解决人物是否发生重叠的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然后请学生整理分享。
3. 活动二:通过计算面积解决重叠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通过计算面积进行解决重叠问题的例子,然后请学生进行讨论。
针对教材中的例子,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带领学生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之后针对教材中的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4. 活动三:游戏巩固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
将班级平分为两个队,每队派出一名代表,两名代表在黑板上竖直排列地画出一条线段。
随机选择一张纸片,代表一种图形,两名代表根据纸片上的要求,分别画出两条对应的线段,然后问两条线段是否重叠。
学生通过快速判断是否重叠,进行竞赛。
四、课堂小结通过上述的活动,学生通过图形的方式更加直观的了解了重叠问题,同时通过计算面积的方式,学生也练习了自己的运算技巧,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叠问题》说课稿(通用3篇)
《重叠问题》说课稿(通用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末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采集的《重叠问题》说课稿(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翼对大家有所匡助。
《重叠问题》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8页的数学广角例1,也就是重叠问题。
我先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1、数学广角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其实它是属于小学奥数的一个教学内容,但是现在要拿来面对班学生进行教学,无疑在内容上要进行简化,在教学上要进行细化,不然的话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集合的知识体系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但还没有抽象成集合的思想。
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
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份的意义,特殊是重叠部份(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份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2、说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动会, 请三年级各班选拔5 名同学参加踢 毽子比赛, 6 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
陈东 周晓
杨明 丁刚 于丽 杨 明
张 伟 李芳 王 强 朱雨 李芳
优秀教学设计 o a @ha dC tg 2 cntu1 uo ii . e 3
们一起去看看三 ( 班参加比赛的学生 1 )
名单。 设计 意图: 数学问 来自 题 现实生活, 学生对全 校运 动会比较感兴趣, 利用人
3 . 还有没 清楚地 看出: 哪些同学是参 加踢毽 子比 赛的’ 另外哪 黾 参加跳绳比赛的?
析和解决问 题。
( 提升思维, 三) 巩周拓展
为设计的思维陷阱, 了解学生的发散思
维能力并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
( 动手探究, 二) 构建新知 1fL , . _表 为什么不是1  ̄ l 1 名同学参加
1 . 动物的问题。 出示一组动物图片 ( )这些动 如图1:
物有会游泳的, 有会飞的, 如果让你选一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通过图片、 实物等 具体形象逐步弓 趔 哩 性的分析。
难点: 在创设的问 题情境中, 探索、
的亮点。 这种设计使得白板不仅仅属于
教 师教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 它也属于学 生学 、 做以及 反馈 学习思维过程和结 果
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 导 ^ 一) 新课 1 . 手指游戏。
起长多少厘米? 如果有—部分叠在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 学生在经历集合图 标:
的产生过程 中 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 体会
起, 还是1 籼 为什幻 2 』 设计意图: 用游戏开始, 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 从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到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方法一:3+2+4=9
方法二:5+6-2=9
师:还有不明白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一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师:用韦恩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重叠问题,有信心挑战这样的问题吗?
1、出示课件:动物分类
师: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些动物(依次出示动物名称),这个图中的每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在书上的第110页,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小组内交流后指名汇报,按类别顺序填空(课件呈现,“大雁会游也会飞”学生不知道)。
师:说说图上每部分表示的意思吗?
2、同学们去春游,只带面包的有26人,只带水果的有23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10人。
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师:弄明白题的意思了吗?你能用图表示一下吗?怎样计算参加春游的总人数呢?
学生汇报,并说说图中每部分表示的意思。
3、机动练习
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3人。
(1)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3)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说课稿篇一: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说课稿2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内容:《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广角”例1。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
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3、教学目标: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实际调查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4、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二、说教法重叠问题属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智力游戏,非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果的,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这一小组一共有几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一年级《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图,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理解重叠问题的结构,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总数。
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
理解这些关系,关键是借助直观图,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让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体悟。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图,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2、几和第几:A、请一竖排起立。
高昂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数的时候,算高昂了吗?猜一猜这一行共有几个同学?(1)让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想法。
(2)验证:通过现场站一站、数一数(师生共同数)验证答案。
教师说明:这一排同学可以分成三部分,高昂前面的同学,后面的同学和他自己。
B、还请这一竖排起立从前面数高昂排第几?从后面数排第几呢?数的时候,算高昂了吗?把高昂数了几次?(两次)猜一猜这一行共有几个同学?验证。
3、引出课题:同学们,刚才我们把高昂数了两次,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二、新知:(课本74页例题)1、读题:读题至两遍,说一说:通过读这段话,你知道了些什么?2、猜想:猜一猜,这行大雁有多少只?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引出不同的答案。
如果出现一个答案,就说:看来大家昨天预习的不错,知道答案是多少了,那为什么是8只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和你们的交流,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既聪明又勇敢,这节课老师就要来验证一下了,准备好了吗?不错!同学们都知道,老师不怕谁呀?(大灰狼)就怕谁呀?(小绵羊)。
希望今天能看到你们积极活泼可爱一面,将有许许多多的小礼物等着你们哦,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二、拓展方舟前几天呀,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非常感谢,请听题: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为什么呢?好,你来说,生1.教师总结可能妈妈带着未出生的小宝宝一起看电影了,生2教师总结也可能是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小朋友来看电影了。
生3教师总结:听明白意思了吗?你重复一遍。
教师总结:也可以说妈妈又几个身份?对,2个、哪两个?妈妈女儿。
也就是说她的身份重复了,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
三、游戏解决重点难点1.刚才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老师非常的高兴,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抢椅子的游戏,喜欢吗?先别着急,请看游戏小规则:1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围绕椅子转,抢到椅子为胜,直到分出冠军2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3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准备好了吗?好,你来,同学们2个人抢2个椅子能完成游戏吗?恩,人少,那我再多找几个,一不小心叫多了,怎么办?快帮老师想想办法,恩,我们呀可以让他们几个玩猜拳游戏,好,你们4个进行猜拳游戏,胜出者接着参加抢椅子游戏。
很可惜,你们三个一起随同老师当小评委吧。
(为他们加油)争夺冠军的时刻到了,最后恭喜这位小朋友,你拿到了这次的冠军,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2.刚才呀铜须门玩的非常开心,这时老师要来刁难一下你们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有几人?参加猜拳游戏的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游戏?到底是7个还是6个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下:老师这里有两个呼啦圈,请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同学站在这边,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站在那边,引起矛盾冲突,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该怎样站?分成两部分行吗?嗯,两个都有,这主意不错。
《重叠问题》说课稿16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பைடு நூலகம்促进思维发展,形成运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
教学难点是:理解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二总数。
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
四、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创设教学情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巩固练习、总结反思四大环节。其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核心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建立 数学模型。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知和体验,体现“以 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清楚明了的表现出来,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 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2:《重叠问题》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重叠问题》。在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模式;说方法、说设计;说板书、说得失;四大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3、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以下3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2)、变式练习:自主练习第2题。
3)、拓展练习:下面两只盒中可能有几种奖品?
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解决重复的问题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生交流:1、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引导学生用喜欢、既喜欢又喜欢来描述)(教师归纳出学生都喜欢的水果)2、老师有几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敢挑战吗?A、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可是她们只买几人?(2)两组都参加的学生怎么表示?(思考如何画圈)3、自主绘图,处理重复A、自主画图师分析同学的作品,并请该生说明理由;选择与课件相类似的播放并说明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B、对比图表:师:同学们把表变成这样交叉的图,你们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图更清楚、简单形象、直观,很容易看出重复部分)4、看图计算,思考重复。
1) 独立计算:师: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算一算,语文和数学小组的一共多少人?(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2) 汇报交流: 8+9-3=14(人)(板书算式)3) 强调重点:师:计算有重复现象的问题时注意什么?(强调重复部分只算一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三、巩固练习,强化重复1、书110页第1题: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两个圈相交的部分表示既会游泳又会飞的动物(天鹅)2、书110页第2题编成现实情景题:(PPT)校文具店昨天进了铅笔、钢笔、练习文具盒和画笔,今天又进了尺子、铅笔、钢笔、练习本和剪刀。
一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重叠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活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重叠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2.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方法。其他小组倾听并给予评价。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解题方法的关键步骤,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1.个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以游乐园为背景,呈现孩子们在玩碰碰车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其中有两个人碰到了一起,从而引出重叠现象。
2.问题提出:教师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会碰到一起呢?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重叠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导入新课: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重叠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简单的重叠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需要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情境。在本章节《简单的重叠问题》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能够识别基本的图形和数量关系。然而,对于重叠问题的抽象理解和解决策略,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来逐步引导。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和发现身边的重叠问题,并尝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和加减法运算来解决问题。请学生用简短的文字和图示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3.分小组进行一次“重叠问题”小调查,让学生在校园或社区中寻找重叠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背后的数学原理。要求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调查报告,内容包括:问题背景、解决方法、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过程。
学生在这个阶段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可能在数概念和运算能力上较为薄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人教版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临湘市第一完全小学李晓丹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P108例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重叠的含义。
2.学生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游戏,启发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4.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要点分析: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一.课前交流,放松心情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喜欢猜脑筋急转弯,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道!请看大屏幕。
请位同学来读一读: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起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入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生答:在黑板上出现具体人物(外婆妈妈女儿)女儿引导学生说出:听出来了,妈妈有两个身份,妈妈她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请学生充分的说)师:那外婆在这个脑经急转弯中几个身份?生:1种!师:外婆在这里只是妈妈!那这位小孩在这里——只是女儿!二.认识重叠,揭示课题师:刚才我们所说的妈妈有两个身份,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
(板书:既…又…)这样的情况在数学中我们称之为重叠。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数学广角,一起来研究这个重叠问题。
(板书:重叠问题)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1、调查信息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课间吗?在大课间你都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呢?指名答后问:我们班喜欢打乒乓球的有哪些同学?(生举手)师:那请问只喜欢打乒乓球的有那些同学?师:前面举手了,现在没有举手的是哪些同学?指名问:为什么?(说理由)师:哦,看来喜欢与只喜欢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体育运动的问题。
请看统计表,从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的信息可能有:①喜欢跳绳的有7人;②喜欢跑步的有8人;③两种都参加的有3人。
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docx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重叠问题”其实一种集合思想,而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
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
如,我们学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展开探索活动,让学生感受集合图形成过程,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学时,就常常把1个、2朵花、3枝笔等用一条线圈起来表示;学生学习四边形,把不同的四边形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填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集合的思想。
但本节课学习的重复部分用集合图来表示,学生是没有学习过的,因此,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结合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集合图。
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还处在萌芽发展阶段,对事物认识往往是直观的,但他们天性好奇心强,当以往的经验与认知水平发生矛盾时,容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并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简单的“重叠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并运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重叠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韦恩图)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韦恩图)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本、磁性号码贴片若干、涂有5个红色圆圈的纸带和涂有7个蓝色圆圈的纸带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聊一个什么话题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一会儿,那位同学愿意上来?1、×××同学上来后,老师出示问题:×××同学现在在一列队伍中,从前边数一数,他是第5个,从后边数一数,他也是第5个,请问这一队中有多少人?预设:学生立马说出自己认为的结果,10个、11个、9个……师:大家的答案是对是错都没关系,关键是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结果的,可以在本子上画画图摆一摆或算一算。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3.深化对韦恩图的认识
(1)师:你能看懂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
请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说一说。
参加书法比赛有5人,参加绘画比赛有7人,只参加书法比赛的有3人,只参加绘画比赛有5人,既参加书法比赛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2人。
(2)课件演示各部分的意义。
(3)小结:同学们请看,韦恩图只用了简单的两个圈,就清楚地表示出了这么多的信息,韦恩图好不好?
4.根据韦恩图,探讨解决重叠问题的算法
(1)师:现在,请你借助韦恩图,列式计算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把算式写在纸上,写完后,再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反馈:A:3+2+5=10(人)师:这种方法把韦恩图看成几个部分(课件演示)
B:7-2+5=10(人)师:这又是把韦恩图看成几个部分呢?(课件演示)
C:5-2+7=10(人)
D:5+7-2=10(人)师:这种方法又是怎样想的呢?为什么要把中间的部分减去呢?
(3)沟通各种算法:后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都减去2?那3+2+5=10为什么没有减去2呢?
(4)小结:解决重叠问题时,特别注意重叠部分不能重复计算,只能算一次。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基础练习:
.
2.三(2)班跳绳和踢毽子比赛。
有6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 5名同学参加比赛踢毽子比赛,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你能概括说说三(2)班可能有几人参加这两项运动?(6~11)3.小调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现在我们来调查一下:只喜欢跳绳的孩子,只喜欢踢毽子的孩子和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子的孩子依次站起来,问:“如果让你们站到韦。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
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是统计思想和分类思想。
教材例 1 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非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匡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通过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为后继学习集合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往往把 1 个人、 2 朵花、 3 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往往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
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份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
学生学习的难点就在于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1、使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呼啦圈、带有学生姓名的小卡片课件出示:“喜洋洋和他的好朋友报名参赛,美洋洋也和她的好朋友报名赛。
”师:一共有几人报名参赛呢?生:4人,师:为什么只来了三个人?生:这个好朋友既是喜洋洋的好朋友又是美洋洋的好朋友。
师: (师做手势)喜洋洋和他的好朋友,美洋洋和他的好朋友, 4 个人怎么变成 3 个人了?用你们的小手告诉我!我学学(生把中间手指重叠)你为什么把这两个小指头重叠在了一起?生:“重复”了师:谁重复了?生:“好朋友“师:原来这个好朋友既是喜洋洋的好朋友又是美洋洋的好朋友。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作者:陈安娜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10期● 创新整合点本节课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注重凸显数学本质,渗透数学思想。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于重叠问题的理解及应用。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高效的课堂本节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创造性使用教材。
导入环节选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素材,激发兴趣,通过“喜欢看哪部动画片”创设第一次矛盾冲突;学生初步构建“重叠”;探究环节,学生选择“两只熊喜欢的项目”,引发第二次矛盾冲突,学生在解决矛盾的同时自然生成“韦恩图”,进一步理解“重叠”,渗透集合思想,教学难点也在此时轻松突破;拓展环节,学生猜想“两只熊一共收到几种礼物”,引发第三次矛盾冲突,在探讨交流中发现“重叠的多样性”。
2.高效的信息技术应用本节课借用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突破原有教学手段的局限性,高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聚光灯、放大镜等功能的应用,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重点内容;拖拽、绘画等功能即时记录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电子白板多方位展示教学内容,即时呈现课堂中的“随机应变”,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3.高效的互动本节课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情境,不论是导入环节的现场调查,还是探究环节的猜想验证,大家踊跃参与课堂活动。
“重叠的生成过程”便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出的,既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又形成了高效的互动。
● 教材分析《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其中重要的思想便是集合。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教材内容来看,是利用集合的思想和韦恩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学情分析从学生学习能力来看,有关渗透集合思想的教学,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学段里出现了四次。
在三年级之后集合思想应用更为广泛了。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例认识重叠现象,理解重叠意义;能用韦恩图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韦恩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探究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预设【设计理念】重叠问题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生活中容易理解的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运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学情与教材分析】集合思想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观察,发现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受韦恩图形成的过程,了解它的作用以及理解其各部分的意义。
能借助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丰富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养成善于观察、善于表达、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它的作用及理解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前小调查,打印学生名单,制作红圈、绿圈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 脑筋急转弯:有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起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电影票,就全部顺利的进去了,这是为什么呢?(1)说说你的想法?预设:这三个人分别是:爷爷、爸爸、儿子,爸爸是爷爷的儿子,爸爸又是儿子的爸爸。
(2) 出示图片,问:你认为哪一位的身份很特殊?引导学生运用“既……又……”进行表达。
2.揭示课题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这叫“重叠问题”(板书)二.探究新知过渡:刚才,我们用语文课中的关联词语,使我们的数学表达更简洁,更明确。
的确,小学阶段语文和数学是两门重要的学科。
课前,老师对我们班一部分同学喜欢语文和喜欢数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重叠问题”其实一种集合思想,而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
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
如,我们学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展开探索活动,让学生感受集合图形成过程,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学时,就常常把1个、2朵花、3枝笔等用一条线圈起来表示;学生学习四边形,把不同的四边形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填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集合的思想。
但本节课学习的重复部分用集合图来表示,学生是没有学习过的,因此,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结合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集合图。
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还处在萌芽发展阶段,对事物认识往往是直观的,但他们天性好奇心强,当以往的经验与认知水平发生矛盾时,容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并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简单的“重叠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并运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重叠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韦恩图)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韦恩图)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本、磁性号码贴片若干、涂有5个红色圆圈的纸带和涂有7个蓝色圆圈的纸带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聊一个什么话题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一会儿,那位同学愿意上来?1、×××同学上来后,老师出示问题:×××同学现在在一列队伍中,从前边数一数,他是第5个,从后边数一数,他也是第5个,请问这一队中有多少人?预设:学生立马说出自己认为的结果,10个、11个、9个……师:大家的答案是对是错都没关系,关键是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结果的,可以在本子上画画图摆一摆或算一算。
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情况,并让一位结果是错误的同学板演出来。
师:你可以结合题目说明一下你的算式和图表示什么意思吗?生1:……师:你发现什么问题没有,从前数、从后数×××都是第5吗?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师:还有没有其它的算法?生2:4+5生3:4+1+4生4:5+5-1分别请以上几位同学上台,结合示意图说说各自算式中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师:刚才上来的几位同学都非常棒,大家为他们鼓鼓掌。
通过刚才生4的讲解,我们发现前面5个人有×××同学,后面5个人里也有×××同学,也就是×××同学被算了2次,但是只有一个×××同学,所以要减1次。
2、揭题:生活当中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很多,我们把它叫作“重叠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这类问题的学习。
(板书)二、探究新知,理解集合:1、创设情境:现场调查三年级学生喜欢语文、数学的情况,从中选出5个喜欢语文的学生和7个喜欢数学的学生。
为了方便我们分别将喜欢语文的学生称作1号、2号、3号、4号、5号;喜欢数学的学生称作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师生共同完成下表:师:他们一共多少人,怎样列式?生:5+7=12人师:会不会出现新的情况,你们当中有没有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预设:4号、5号学生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并对上表进行补充师:现在一共有多少人呢?活动:找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分别把号牌放在语文和数学下面。
当两位学生在为4号、5号牌争抢时,老师提出问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语文、数学各有多少人呢?”师:(指着前面排队问题的圈圈)我们可以借助前面的方法啊!预设:一位学生上前把喜欢语文、数学的学生号牌用集合圈圈起来。
语文数学123547118691012师:(给他以热烈的掌声)独立思考,看图,你能写出怎样的算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教师巡视,找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①5+9-2=12②5-2+9=12 ③9-2+5=12 ④3+2+7=12 2、明悟算理师:看算式①5+9-2=12,请同学们就这个算式对写出算式①的学生提问。
预设:生:5、9、2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减2?建议学生结合着图来解释算式生:喜欢语文的有5人,喜欢数学的有9人,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有2人 生:因为5和9中都有这个2,算了两次,重复了,就要减2。
师:接着看算式②5-2+9=12 和 ③9-2+5=12。
对比一下算式①,谁有什么疑问?预设:生:5-2和9-2分别表示什么?生:5-2是指只喜欢语文而不喜欢数学的人,9-2是指只喜欢数学而不喜欢语文的人。
师:最后大家看一看算式④3+2+7=12,前面三个算式都是减2,这个式子反而加2,为什么?3和7又各是什么?教师提示并引导学生用只,既…又…来表达3、2、7的含义 预设:生:3表示只喜欢语文的人数,2表示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人数,7表示只喜欢数学的人数。
语文数学123547118691012只只既……又师:这位学生把有重叠部分的两个对象分成了3类,从而避免了重复计算,所以不需要减2。
我建议把掌声送给会分类的同学。
3、深化思想三、巩固练习,强化“重复”1、书110页第1题: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两个圈相交的部分表示既会游泳又会飞的动物(天鹅)2、书110页第2题编成现实情景题:(PPT)校文具店昨天进了铅笔、钢笔、练习文具盒和画笔,今天又进了尺子、铅笔、钢笔、练习本和剪刀。
小文具店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指名板演,并说明算式的意义。
(算式:5+5-3=7(种))3、5月16日,我校六年级学生开展了户外拓展运动,其中有攀岩和射击活动,根据调查: 六年级(2)、(3)两班有学生89人,其中喜欢攀岩的有63人,喜欢射击的有53人,两个活动都喜欢的有43人,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只喜欢一个活动(攀岩或射击)的有多少人?两个活动都不喜欢的有多少人?)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4、补充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想办法解决了生活中一些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大家去发现去解决。
教学反思:5月21日是我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
我执教的是《数学广角—重复问题》。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本课教学中我突出以下几点:1、经历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复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
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课堂上,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建立认知冲突,初步画图。
三、绘制集合圈,理解重复现象。
学生参与意识弄浓,学习效果好。
不足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了解不够透彻,在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不够充分,导致学习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家长的意见是:学生回答问题是声音太小;要多鼓励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培训学生的思维。
对这些建议,我会认真接受,改进我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