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教案

合集下载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难点:1.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分享学习心得。

(2)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如“古原草”、“离别”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2.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加深记忆。

3.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离别诗。

(2)分享创作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离别诗,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韵律和节奏。

(2)深入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其艺术特色。

2.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剖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感悟生命的无常和珍惜当下。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描绘了诗人在原野上送别朋友的情景。

1.2.2 诗歌结构分析:介绍诗歌的起承转合,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1.2.3 诗歌意象解析: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原草、落日、流水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1.2.4 诗歌情感解读:探讨诗人对离别的朋友的深情和对生命的感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理解:掌握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2.1.2 诗歌的韵律分析:理解诗歌的韵脚和节奏。

2.1.3 诗歌的情感内涵:体验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的意象解析:理解诗歌中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

2.2.2 诗歌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1.3 分析法:通过诗句分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3.2.2 实物教学:利用图片或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导入(5分钟)4.1.1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4.1.2 诗歌背景介绍:简述诗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4.2 诗歌结构分析(10分钟)4.2.1 诗句解析: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21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21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2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1、解诗题: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学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

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

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

《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4篇)

《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4篇)

《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新课: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三、带读古诗: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唐·李白唐·高适唐·王维故人西辞黄鹤楼,千里黄云白日曛,渭城朝雨浥轻尘,烟花三月下扬州。

古诗《赠汪伦》优秀教案(精选5篇)

古诗《赠汪伦》优秀教案(精选5篇)

古诗《赠汪伦》优秀教案古诗《赠汪伦》优秀教案(精选5篇)《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古诗《赠汪伦》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古诗《赠汪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赠”等6个生字,会写“舟、乘、汪”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珍惜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古诗,导入新诗。

板书课题,教师范写“汪”字,学生书空。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汪”字作为本课要写的生字,它又在题目中出现,在板书课题时就让学生掌握写法。

(课件显示《赠刘景文》)齐读,找出两首古诗题目的共同点。

理解“赠”是“送”的意思,理解课题《赠汪伦》即李白写一首诗送给汪伦。

『设计意图』:从复习古诗入手,不仅加深对古诗的记忆,还理解“赠”就是“送”的意思,在不知不觉的读中,学生就明白了题目的意思2、激趣。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

那李白为什么要写一首诗送给汪伦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大家要是把这首诗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我就讲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充分感知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切忌走过场,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学习要认的字(课件显示生字)1、指名读。

(评读)2、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5、去拼音读。

『设计意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认的字,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垫定了基础。

四、品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真情实感1、讲故事。

古诗的背景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

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

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研究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送别时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杜甫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和背景。

(2)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和作品。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2)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和印象。

2. 新课内容展示:(1)讲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诗的内容和意境。

3.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主题和情感。

(2)强调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章,描述自己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与反思1. 评估方法:(1)在课堂互动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内容:(1)学生对诗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学生对杜甫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的掌握。

《赠汪伦》设计教案(通用6篇)

《赠汪伦》设计教案(通用6篇)

《赠汪伦》设计教案《赠汪伦》设计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赠汪伦》设计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汪伦》设计教案篇1一、设计理念:领会诗歌的意境。

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三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的友情的思想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1、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

四、教学重点: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注意"及"字的笔顺六、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大家看这是什么你认识贺卡上面的字吗,请你来读一读。

这张贺卡是送给谁的呢,说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赠"就是送给的意思。

(贺卡内容:赠,生日快乐!王老师)拼读认识赠1、出示"汪伦"(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学习"汪"字,象形字,谁来讲讲。

平时在哪里还见过或者使用过这个字想象汪洋大海什么样,结合图片理解。

汪洋大海就是形容大海的水势非常大的样子。

2、介绍诗人,出示课题,学习"李"字唐朝有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知道他是谁吗(李白)"李"是一个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送别诗.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诗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五,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六,体会诗境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八,作业练习: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的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设想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二,指导自读(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悒客舍尽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4 ,试背这首诗.三,拓展练习.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我来给大家背一背.教后感: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 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2一导课: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名人是谁?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名人是谁吗?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看谁是老师的知音。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珍惜。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离别,珍惜眼前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3. 诗文情感的把握和传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 诗文深层情感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展开讨论,深入理解诗文。

3. 解析法:对诗中的难点词语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4. 创意写作: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文,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对诗中的难点词语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展开讨论,深入理解诗文。

5. 应用: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传达。

7.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创意写作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背诵诗文的熟练程度和相关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对诗文的理解、观点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 喜欢阅读古诗,有主动积累古诗的愿望。

2. 借助拼音认识7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6个字。

3. 诵读课文,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诵读课文,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教师: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诗人及诗意。

学生:观察春天小草生长的情况,或读读写小草的儿歌。

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引入新课1. 会背古诗的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课内和课外学的`古诗都可以)。

2.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并揭示课题:草。

告诉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二、初读全诗,学习生字1. 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生字多读几遍。

2. 相互交流,提醒读准难读的字因。

3. 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可以采取开火车、个体与集体的形式认读。

4. 抽读课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反馈矫正。

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1. 看图读课文,想象画面的内容。

2. 说一说:一边读,一边想到了什么?3. 教师描绘古诗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四、诵读古诗,体会意境1. 自由朗读、抽读课文。

通过读来表现小草的勃勃生机。

2. 教师范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意境。

3. 指导朗读,并背诵古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六、扩展学习,提示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早春》、《咏柳》等古诗,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重难点: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

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方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方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方案设计《<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古原草的生命力和顽强精神。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教学难点(1)领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生命的意义。

(2)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意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重点词句,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诵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春天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草原上青草的生长情况,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青草,你们想到了什么?”(2)引出课题《赋得古原草送别》,简单介绍这首诗是白居易年轻时的作品。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重点突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离离”“一岁一枯荣”“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前四句通过描写古原草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后四句通过写送别,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5、诗歌赏析(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名句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思考这句诗所体现的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案教学设计

《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谊,尊重他人,关爱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和孟浩然两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李白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两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欣赏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谈谈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友谊、自然和人生。

5. 巩固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

2.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结合本节课所学诗歌进行思考。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合作探讨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案教学设计

《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案教学设计

《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3)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从诗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锻炼信息整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送别时的不舍与祝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的意义和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文韵律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意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两首诗的文本、作者背景、图片等。

2. 教学素材:相关古诗的资料、生僻字词的解释。

3. 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赠汪伦》的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诗句。

2. 学习《赠汪伦》:(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意。

(2)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文的韵律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和不舍之情。

3.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意。

(2)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文的韵律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不舍与祝福之情。

4. 小结与拓展:(1)总结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文中的画面。

(3)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李白的诗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1一、谈话激趣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

(板书:诗仙)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

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

(板书:酒仙)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

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

(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

(板书:侠客)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1、读准诗题(1)谁来读读诗题?(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

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

指生读。

2、个性读题(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

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

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文章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文章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文章教案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历史悠久、语言华丽的古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中,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本文将给出一个针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文章教案,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古诗;2. 掌握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4.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 备好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学用具;2. 打印和分发《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原文给学生;3. 准备一个诗歌解析的PPT或教学课件;4. 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

2. 提问学生,询问是否有人见过或去过草原。

引导学生讲述他们对草原的印象。

第二步:背诵与解读1. 指导学生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教师可以朗读示范,并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和语调。

2.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引用典故或形象描写。

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

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课件展示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音韵美。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尝试从诗歌中寻找与大自然相关的意象,并与诗人的情感进行联系。

第三步:交流与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指导问题,如“你觉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你从诗歌中感受到了哪些意象?”等等。

2. 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发言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

第四步:个人反思与总结1. 每个学生都参与个人思考,写下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进行展示。

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教材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教材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教材教案三篇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

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

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

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

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3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教学目的: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基础知识:生字:鹤黄鹤仙鹤丹顶鹤陵广陵陵墓陵替丘陵陵谷陵园辞字义:告别。

辞别拜辞告辞说辞文辞唯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唯心论唯唯诺诺唯美主义区别字:词,辞唯,维,惟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一、揭题、解题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教学设计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教学设计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练背诵并默写《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

1.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诗词的基本解读方法。

2.2学会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如品味字词、分析意象、感悟情感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真挚情感,培养同学间的友谊。

3.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1.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2.2深入解读诗词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背景。

1.2提问:同学们对这两首诗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意。

2.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如品味字词、分析意象、感悟情感等。

3.合作探讨3.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课堂讲解4.1教师详细讲解《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2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5.课堂练习5.1让学生结合所学,自主创作一首送别诗。

5.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6.课后作业6.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基本内容。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

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

“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

“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

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

平明,天刚亮。

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4.走近作者,品读感悟:送别辛渐的王昌龄从寒冷的夜雨、浩渺的江面、孤寂的楚山着墨描写,你是否能读出他的孤独和悲凉呢?他又为何会有此心境呢?(出示资料,屡次被贬)师领诵,师生诵读古诗。

5.作者送别友人,请友人带去书信,亲友可能会问什么?(为什么不回来?过得好吗?为什么会被贬?)他的回话是什么?(“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冰”“玉”体会到纯洁、无暇。

)诗人想表达什么?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什么口信?(报平安)6.为什么王昌龄不是通常的报平安,而是传达自己冰清玉洁的信念呢?(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你还读过王昌龄的什么诗?(边塞诗《出塞》《从军行》)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满怀壮志的王昌龄,在屡次被贬后,仍不改壮志雄心,这期间也有友人作诗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补充诗句,指名读)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仍然“一片冰心在玉壶”。

7.作者送别友人,触景生情,情蕴景中,不仅烘托出送别的凄寒孤寂,更展现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让我们站在“芙蓉楼”,看苍茫江雨,诵读这首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诗人孤寂的心情、高洁的情操)3.诵读积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作者的孤寂,其实表达这种情绪的诗,我们还读过很多,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王维的《使至塞上》、张继的《枫桥夜泊》、柳宗元的《江雪》。

“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人有悲欢离合,离别的哀愁诉说不尽,送别诗便成了传递情意、诉说衷情的常见方式,你还记得哪些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这是诗歌的魅力,是经典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力量。

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吧!芙蓉楼送辛渐寒雨山孤(孤寂)冰心玉壶(高洁)-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感悟了王昌龄在送别诗里的悲凄孤寂和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操。

今天让我们随唐代诗人卢纶,走进他笔下的边塞诗,领略一个扣人心弦的追击场面,感受边防将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单(chán)于遁(dùn)逃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雁”,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两个“亻”,别漏写;“隹”的右边是四道横。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诗的节奏。

抽生读诗,男女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看图、联系上下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结合注释,理解大体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四人一组,互助学习,互动交流,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3.小组交流汇报。

(1)了解作者:(交流资料,出示PPT)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河中浑元帅府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丰富,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2)读懂诗意:读懂了哪句诗?是怎么弄懂这句诗的意思的?交流意思,学习方法。

(3)结合意思,讲故事,悟诗情。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师讲故事,生诵读诗句。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很高。

(“月黑雁飞高”)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夜遁逃”)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欲将轻骑逐”)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落满了弓箭和弯刀。

(“大雪满弓刀”)4.品析鉴赏: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被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5.拓展:诵读《塞下曲》(其二)。

其实,卢纶写的《塞下曲》共六首,本文选的是第三首,我们再来吟诵一下第二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读出了将军什么样的形象?从哪句看出来的?(勇敢,“将军夜引弓”;力大无穷,“没在石棱中”。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诗歌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唯有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龙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边塞诗——《塞下曲》。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第三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墨”的写法,上“黑”下“土”。

2.理解“墨梅”。

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这首诗就是题在墨梅图上的,我们叫它“题画诗”。

3.了解作者。

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叫王冕。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王冕,走进他笔下的《墨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洗砚(yàn)池乾坤(qián kūn)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砚、乾、坤”,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砚”是左右结构,右边是“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乾”右边的“乞”,不要写成“气”。

“坤”是左右结构,右边“丨”出头。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抽生读诗,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同学们,古诗是凝练的,寥寥数语常常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你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这梅长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2.同桌互相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颜色很淡,梅花开得茂盛,朴素淡雅。

)3.质疑:你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好颜色”是怎样的颜色?(鲜艳的色彩,枣红,玫红……)“清气”是怎样的?(淡淡的,清幽的,清淡,清雅……)4.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

(色淡气清)5.你觉得王冕只是在写梅吗?还在写什么?(借物喻人)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冕这个人,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被称为“画梅圣手”。

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作画,有官员和大财主亲自下乡见他时,他还躲起来。

你觉得王冕是怎样的一个人?(淡泊名利,清高,不虚荣)那么,王冕就像这梅花一样不追名逐利,孤芳自赏,一身正气。

他把名利看得“淡”,洁身自好,有骨气。

此时此刻,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气节,气度,骨气)“清气”是怎样的气节?(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这首诗表面写的是墨梅,实际上在讲述作者自己的志趣、志向。

让我们咏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6.拓展:诵读《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从这首诗的哪一句,你体会到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气节?(“不同桃李混芳尘”)配乐,吟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