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
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
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也促进了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
以下是关于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的几个方面:1.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随着各种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学也越来越趋向于理论化和规范化。
从对教育行为的基本研究,到对教育效果的量化评估,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和完善。
同时,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科技手段的应用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的方式。
这些都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教育管理的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教育管理不再是简单的事务性管理,而是需要专业和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教育机构的规范化经营和管理,对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对学生进行跟踪和评估,以及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都需要依靠科学化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体系来支持。
3. 教育技术的科学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也在迅速发展。
教育技术的科学化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具体来说,教育技术的科学化包括教育软件和硬件的开发、教育机构的网络化管理和信息化,以及虚拟课堂和在线教育等。
这些新技术和新应用都为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改变。
4. 教育评估的科学化教育评估是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
随着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学习模式的多样化,教育评估也需要与时俱进。
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包括对教育成果的量化评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和评估、以及对教育机构和教师的绩效评估等。
这些科学化的评估方法和体系,可以为教育带来更加严格和客观的质量保证和控制。
总之,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是推动教育不断创新和改进的能动力,也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未来的教育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更加注重教育技术和信息化的应用,更加注重教育模式的优化和改进。
教育学专业的科学教育学
教育学专业的科学教育学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科学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理论学科,则是致力于研究教育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教育学专业的科学教育学旨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教育的改善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教育学专业的科学教育学在当代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方向。
一、科学教育学的意义与价值科学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科学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它可以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教育过程和学习行为的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其次,科学教育学能够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通过对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科学教育学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科学建议,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最后,科学教育学也有助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理论框架,科学教育学可以为教育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和结论,推动教育领域的学术发展。
二、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理论方面,科学教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目标和职能,探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在教学设计方面,科学教育学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研究不同教学模式和策略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
在评估与测量方面,科学教育学探索如何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研究有效的测量工具和评估方法。
此外,科学教育学还关注教师培训与发展、学校管理与领导、教育政策与改革等领域的问题。
三、科学教育学的应用方向科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
首先,科学教育学可以为教师培训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过程和学习行为的规律,科学教育学可以指导教师培养出更好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其次,科学教育学可以应用于学校管理和领导。
通过研究学校领导力和管理策略,科学教育学可以帮助学校提高组织效能,推动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硕士教育学第三章第二节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教育硕士教育学第三章第二节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人的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在出生时是很不完备和孱弱无力的。
个体的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年龄而发展。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有些早期运动机能和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
在这方面,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他以一对满46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1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同一楼梯所需要时间,结果是,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当这对双生子满52周时,再对他们同时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测量结果是,他们只用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
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
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若按环境的性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可分为大环境若按环境的范围分,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经济、)。
与(某一地区,和小环境境与社会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如某一国家、(在同一国家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
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或地域内,人们的大环境通常相差不大,但小环境却千差万别。
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小环境却随个体自身的活动和选择而改变。
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但由于社会的变化不断加快,教育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环境上,接,所以,社会通讯、交往手段更加丰富和便利,大环境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也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教育学的教育科学学学
教育学的教育科学学学教育学的教育科学学学,即对教育学科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的原理、方法和实践,以提高教育水平和推动教育发展。
而教育科学学学作为一种对教育学科本身进行研究的学科,关注的是教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科学学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教育科学学学是对教育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它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试图构建教育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体系,以推动教育学科的发展。
教育科学学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学科的定义与范畴、内涵与外延、基本理论与方法、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等。
教育科学学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性:教育科学学学的研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力求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科体系。
2. 综合性:教育科学学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需要对这些学科进行综合整合。
3. 实践性:教育科学学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教育学科的理论层面,还要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4. 开放性:教育科学学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与合作,吸纳新的理论与方法,以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
二、教育科学学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科学学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学科的定义与范畴:研究教育学科的核心概念、范围和内涵,明确教育学科的学科属性和边界。
2. 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等。
3. 教育学科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研究教育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趋势,探索教育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
4. 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互动,探索教育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应用。
三、教育科学学学的意义与作用教育科学学学作为对教育学科进行研究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 促进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教育科学学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育学科的科学化,通过研究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科体系。
教育学-第三章--我国的教育方针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密切相关。教育规律是 教育方针制订的依据和基础,教育方针是教 育规律的反映。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又有本 质的区别: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方针则是人们主观意志 的产物。但正确的方针,是人的主观对客观 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有客观性,不是纯主观 的东西。正确的教育方针,既是主观的,又 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二)现代生产的科学性和智力化特点决定了 生产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
(三)现代教育生产性的突出特点也决定了它 必须为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三、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接班人突出体现了通过教育培养有一定政治意识
的人才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即使教育目
的更全面地反映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和社会功能。
❖ (二)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
❖ 1、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统一发展。 ❖ 2、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主动发展。 ❖ 3、确保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 内容:“做到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学与用相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而教育只有从观念、体制、结 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 革,才能实现这几方面的结合。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政党)对各级各类学 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规格的总规定。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学术界一般也把这本书作为现代意义上科学教育学的开端杨贤江是第一位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理论家,其代表作《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
1930年《新教育大纲》出版,是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本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著作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学习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学习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组织性第二,较强的可控性第三,教育的专业性第四,教育时空的集中性和有效性学校教育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才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3)生产力发展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4)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政治对教育的影响(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2)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3)政治制度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4)政治制度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的经济功能(1)促进经济增长(2)推动科技发展(3)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政治人才以补充社会的管理阶级;二是对广大青年进行政治教育,促使他们的政治社会化(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2)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3)促进社会政治变革(4)培养社会政治人才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传承(2)文化选择(3)文化交流(4)文化创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a 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b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c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d 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a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b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自发的和自觉的有积极的和消极的c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3)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a 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b 实践活动是使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的力量c 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的具体表现(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作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2)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把个性化与社会化对立起来,走向了极端。
教育哲学教案
绪论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教育本体、教育本质、教育本体规律、教育本质规律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教育本体是教学成人,理解教育本质的生成过程,从总体上形成对教育哲学的认识,激发学习哲学的兴趣。
[内容提要]教育本体;教育本质;教学成人;教育本质生成;教育本体规律;教育本质规律。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教育本体与教育本质的关系;教育本体是教学成人。
难点是深入理解教育本质的生成过程。
[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讲授,兼有课堂提问和师生对话交流。
一、教育本体是不变的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生成的教育“定在”教育本体是古今中外任何不同层面的教育都共同具有的绝对和不变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或教育区别于世界一切其他事物的根本特点。
教学成人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本质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联系,是教育本质的本质,教育的本体,是教育区别于自然运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所有教育的原初或终极起始原因都是教学,最高追求或终极目标都是形成人或成就人。
教学本体与成人本体是统一的,教学为了成人,成人必须教学。
教育离开教学既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成就人。
教育本质是某个时代和某个区域的某个层面的教育具有的相对和变化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或一种教育区别于另一种教育的根本特点。
教育本体只说明和表现为教育区别于自然运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或根本存在方式是教学成人,而教育本质则不仅如此也要说明和表现为教育是如何教学和如何成就人的,是教育之变与不变的统一,是对教育本体的展开、充实、限定和具体化。
教育本质的变化过程是从具有人类永恒性的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具有特定规定性教育具体存在或“定在”、“限有”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二、教育本质生成是教育主体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建构性实践过程。
教育既不是没有统一规定性的任意变化的主观存在,也不是只有一种规定性的永恒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教育主体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根据自我需要、价值观和理想的合理性建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教育哲学参考书目
教育哲学参考书目《教育哲学》张楚庭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前言第一章从哪里开始考察教育第一节教育中有多少问第二节什么是最重要的第三节教育曾经怎样被考察着第四节从什么视角观察第五节“教育就是教育”第二章人是什么第一节教育的第一问第二节谁提出了第一问第三节反身性第四节我与我第五节人有没有本质第六节自增性第七节语言与人第八节“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第九节人被考察得怎样了第三章关系中的人第一节关于关系第二节时代与人的关系第三节关系与人的存在第四节人创造了关系第五节关系给人带来了什么第六节人怎样变小,怎样变大第七节人与个人第八节主客体关系第九节关系是可以改变的第四章人发展什么第一节关于功利第二节教育服务与服务教育第三节美育的功能第四节语言教育第五节发展人的可发展性第六节可发展性探询第七节更是一种权利第八节作为目的与作为条件第九节发展着走向全面第十节发展与解放第十一节关于全面的“全”第十二节实质是个性发展第五章教育特性第一节教育成为教育第二节在泛化中窄化第三节教育的权利第四节教育对象性的失落第五节教育的反身性第六节“灵魂工程师”论第七节受教育目的第八节教育目的链第九节教育的自我觉醒第十节作为检讨者的教育第六章教育公理第一节规律问题第二节自然哲学是一切?第三节人的意识与教育规律第四节规律不可改变吗第五节改变,还是违反第六节教育的保守性第七节教育的超越性第八节“适应论”评析第九节两种极端第七章自由教育第一节人与自由第二节人文知识的命运第三节知识的性质第四节知识权利第五节自由教育的命运第六节学校是什么第七节象牙塔与故纸堆第八章教育社会性问题第一节辩证法存在于历史之中第二节人的社会关系第三节个性与社会性第四节教育的性质第五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六节应然的命令与实然的命题第七节教育何以善待社会第八节社会以何善待教育结束语《教育哲学》郝文武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目录绪论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第一编教育哲学总论第一章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第二节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第三节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第二章教育哲学的反思及其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反思:教育哲学的方法第二节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反思的对象第三节前提反思:教育哲学的任务第三章从教育哲学看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第一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过程第二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实质第三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方法第四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本原和标准第二编教育生成论第四章教育本体论第一节哲学本体论第二节教育本体论第三节教育本体论与人性论第五章教育主体论第一节主体、本体、实体与客体第二节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第六章教育价值论第一节教育价值的本质第二节教育事实判断与教育价值判断第三节教育价值的分类和系统整合第四节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第七章教育本质论第一节教育本质的结构和生成第二节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第三节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第四节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第八章教育规律论第一节教育规律的生成规律第二节教育规律的语言表述第三节教育规律的逻辑分类第三编教学实践论第九章课程知识论第一节课程知识的本质第二节课程知识的类型及其合理性建构规律第三节课程分化和综合的辩证法第十章课程教学论第一节自然主义课程教学论第二节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课程教学论第三节实用主义课程教学论第四节当代课程教学论的新发展第四编教育理想论第十一章教育目的论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永恒理想第二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第四节全人教育与素质教育第五节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实施第十二章人文教育论第一节人文精神与民主科学精神第二节当代人文精神的特点第三节当代人文精神的形成和教育第十三章教育公平论第一节公平、平等和效率第二节教育平等和效率统一的教育公平第三节教育公平的实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七版)》奥兹门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版本书是在美国使用时间最长、再版次数最多的教育哲学教材之一。
教育学中的教育科学
教育学中的教育科学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的原理、方法和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而教育科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更专注于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教育现象的规律性,以提升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以教育科学在教育学中的角色、应用和展望为主线,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科学。
一、教育科学的角色与功能教育科学在教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教育科学以严谨的科学方法,追求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研究,促进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和积累。
通过研究教育现象的规律性和深层机制,教育科学为教育学提供了更精确、更可靠的理论框架。
其次,教育科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研究各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教育科学帮助教育从业者更好地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同时,教育科学也鼓励教育者进行教育实验和创新,促进教育的不断进步。
最后,教育科学在政策层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基于对教育现象的科学认知,教育科学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教育科学可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能和公平性。
二、教育科学的应用领域教育科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教学、课程设计、教育评估和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教育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教育科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育科学在课程设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教育科学能够帮助教育者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的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育科学在教育评估和测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评估方法和标准,教育科学可以为制定公正有效的评估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这有助于客观地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成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最后,教育科学在教育管理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管理方法和组织结构,教育科学能够提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帮助教育机构提升管理效能和学校运行品质。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1 / 8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现代教育学(归纳)与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
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
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7.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答:柏拉图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目的》①基本定义:教育的目的呢,简单说就是教育者想要通过教育达到的结果,就好比你种一棵树,你心里想着让它长成什么样,是直溜的大树用来做木材呢,还是枝繁叶茂的观赏树,这个心里的想法就像是教育的目的。
它规定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给教育指明一个方向。
②重要程度:在教育学里超级重要,就像灯塔在航海中的意义。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得围着这个目的转。
要是没有目的,就好比开车没有目的地,胡乱开,教育就乱套了。
③前置知识:得先对教育有个初步认识,比如知道教育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啊这些,还得知道人是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个常理。
④应用价值:实际中用处很大。
比如学校设置课程的时候得根据教育目的来,像要是想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就得多设置科学实验类课程。
社会上办培训班也得根据教育目的来定方向,不能瞎搞。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教育学整个学科里,教育的目的可是很核心的一章。
它和教育制度、课程、教学方法这些都紧密相关,为这些内容提供指导方向。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功能关系可密切了,教育功能要服务于教育目的。
还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关联,教育目的的设定得符合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③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在于准确理解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像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就不太好把握。
关键是要搞清楚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
难点还在于怎么把教育目的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经常出的点就是各种教育目的观,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等。
考查方式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论述题让你分析某种教育目的观的合理性。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活动有个总的方向指引,包括家里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期望,社会上对大家文化水平提高的期望等都算。
狭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国家或者学校给学生规定的培养目标,比如说咱们国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狭义教育目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_图文
从范围看: 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输入标题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 诵;当堂背诵;理解 诗人的壮志豪情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 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 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 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 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 作的总方向。
•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 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 •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美国中学培养目标
•保持身心健康 •掌握学习基本技能 •成为家庭有效成员 •养成就业技能 •胜任公民职责 •善于运用闲暇时间 •具有道德品质
五种能力: 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 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 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综合与分析能力。 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小学教育学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一)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一)(提示:黑体部分为特别关注的知识点,红色部分为增加内容。
)绪论识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会: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
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
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识记:一、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很低;教育未独立,是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1.2 教育的合理性
问题二:教育学的合理性【知识点一概要】本知识点主要由学员运用教案、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自学,具体可以参照下面建议的学习活动形式和学习评价形式进行,课时为1课时,旨在结合实际问题转变相关思维方式深入理解教育学发展历程的合理性。
教育学的合理性历程一、教育学合理性的实质对于处于专业发展中的教师来说,教育学是关于教育智慧的学问,在与教育学的自觉对话中把握教育学的发展逻辑,对其教育意向的形成和教育智慧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存在、建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合理性教育理论的科学,教育学的科学化就是教育学的合理性。
二、教育学发展历程的实质:科学化和合理性的过程纵观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从经验描述阶段到哲学思辨阶段,再到科学实证阶段,最后到规范综合阶段和科学人文阶段,都既是一条生长和建构之路,也是一条“终结”和解构之路,是以合理性为实质的科学化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教育学科学化的衡量标准在不断变换。
杜威以对待教师与学生、教材与经验、课堂与活动的态度和教育观念为标准衡量教育学的科学性;梅伊曼、比奈、桑代克等把是否应用实验方法及其能否达到数学实证那样的精确程度作为教育学研究是否科学的标志;奥康纳等以教育学概念、命题和体系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为标志衡量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
实证和实验方法的应用对教育学的科学化的确具有重要意义,但教育学的科学化并不完全是实证化和实验化,也不完全是哲学化和人文化,而是认识规律和追寻意义,客观反映和主观建构的合理性教育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是合理性的科学化过程。
杜威的批判,实验教育学的影响和分析教育哲学的主张在我国近年来的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中都有反映,并体现为教育学研究究竟是坚持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是客观实证还是主观建构等等。
只有从合理性意义上解释教育学科学化,才能真正理解教育学科学化的历史过程和内在逻辑。
【知识点二概要】本知识点主要由教师视频讲解,在教师引导下,由学员运用教案、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自学,具体可以参照下面建议的学习活动形式和学习评价形式进行,课时为0.5课时,旨在结合相关阅读和实践经验转变相关思维方式,深入理解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合理性。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1、从起源上看,教育学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2、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应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
3、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
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
4、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5、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6、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7、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8、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9、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10、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1、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12、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3、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14、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15、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人,能以价值合理性为动力,以工具合理性为行动准则,将信
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互补交融的结合起来。
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教育学 研究合理性的实质
所谓合理的,就是合规律而被认为是客 观的,合目的而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合 逻辑而被认为是严密的,合理智而被认 为是正常的,合规范而被认为是正当的, 有根据而被认为是应当的,有理由而被 认为是可理解的,有价值而被 认为是 可接受的,有证据而被认为是可相信的, 有目标而被认为是自觉的,有效用而被 认为是可采纳的。
方法的关系 ? 四、教育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的关系
? 赫斯特和彼得斯 :教育理论是从理论上研究制 定指导人的教育行动原则的实用学科
? 布雷津卡:教育学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 的综合科学
第一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过程
二、教育学的科学化即教育学的合理性
实证和实验方法的应用对教育学的科学化 的确具有重要意义,但教育学的科学化并不完 全是实证化和实验化,也不完全是哲学化和人 文化,而是认识规律和追寻意义,客观反映和主观建构的合理性 教育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是合理性的 科学化过程。建构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目的和客观事物的规律形成 新事物的活动过程。这种思想观点从杜威开始,到解释学、现象 学和后现代主义等哲学影响下的教育学中形成广泛共识。
? 何谓教育学意义上的科学化?
教育学应该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
对待教师与学生、教材与经验和课堂 活动的态度和教
育观念为标准
——杜威
梅伊曼、比奈等:是否应用实验方法及其能否达到数学 实证那样的精确作为科学研究是否科学的标志
第一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过程
? 奥康纳:以教育学概念、命题和体系是否严密 和具有逻辑性为标志衡量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
第三章 从教育哲学看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
教育学科学化? 教育学合理性?
? [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立足教育哲学反思批判的视角,重新了解 教育学科学化的过程,全面理解教育学的科学化即教育学的合理性,深 入理解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是教育学研究合理性的实质,结合教育 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理解和掌握多样化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准确理解教 育实践是教育学的形成本原和评价标准及教育学知识的分化、综合和层 次。
第二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实质: 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确定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根本依据。 教育学不完全是揭示教育规律,而是建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 一的合理性教育理论,是合理性的科学化。建构乃主体根据自己 的目的和客观事物的规律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新本质事 物的实践过程。
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教育学 研究合理性的实质
教育学建构其合理性既有特殊性,也是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方法共同特点的反映。
合理性无论是行为还是信念,其核心是根据信仰做我们 有充足理由去做的事,合理是为了进步,合理性在于做 出最进步的理论选择
——劳丹
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教育学 研究合理性的实质
——欧阳康
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教育学 研究合理性的实质
合理性是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 只能在主体间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 在主体间的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 互理解、融合、接纳和取得共识的交 往中形成 。
——哈贝马斯
第三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方法:科 学实证和哲学人文建构结合
? 一、教育的对象与教育学的方法 ? 二、 教育学的对象及其方法 ? 三、教育学方法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二、从教育学研究的历程看教育学研究
古今中外,人对教育的认识既有共同特点又有很大差异,这 种现象不能说明教育是任人解释的什么都可能是的主观存在和只 有一种不可改变的本质的什么都不可能是的客观存在,教育学研 究根本就没有确定性和科学性,而只能说明教育学理论是对合规 律性的教育和合目的性的教育之统一的合理性教育的理论建构或 选择、生成,教育是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之统一的合理性教育 理论引导下发展或生成的 。
一、从中国古代和现当代西方哲学视角看教育学 二、从教育学研究的历程看教育学研究 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教育学研究合理性的实质
一、从中国古代和现当代西方哲学视角看 教育学
选择更要选择需要之路、目的之路。规律不为目的而存在, 但为目的而选择。目的既不能离开客观规律而实现,也不能离开 主观追求而确定和评价。自然之路是自在之路,客观之路,无言 之路,既无为又无不为之路。人行之路是规律之路和目的之路统 一之合理性之路,是自为之路,选择之路,言说之路,实践之路。唯一的,也不完全是实验和实证的。科学即客观 与主观、事实与价值、规律与目的、物性与人情、天然之理与人 性之理的统一之道理。
? [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教育学独特学理的哲学理解及教育学科学化和合理性的过程、 实质、方法和本原标准,难点在于对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是教育学 研究合理性的实质之准确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过程 ? 第二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实质 ? 第三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方法 ? 第四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本原和标准
韦伯认为责任伦理是工具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
指以能够计算和预测的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行
为;
信念伦理是价值合理性或实质合理性,指主观
性行
动具有无条件的、排它的价值,而不顾后果如
何、
条件怎样都要完成的行动。工具合理性和价值
合理
性互为非合理性或者非理性,在理论上本质不同,在实践中互为
前提,此消彼长,共存于同一事物之中。一个具有真正自由人格
第一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过程
一、解构和建构交替:教育学科学化的过程
纵观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经验描述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科学实证阶段还是在规范综合阶段、 科学人文阶段,都不难看出它既是一条生长和建构之 路,也是一条“终结”和解构之路,是以合理性为实 质的科学化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