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4-1

合集下载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限时规范训练15-1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限时规范训练15-1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限时规范训练15-1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13·泰安模拟)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中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B.②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C.③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D.④图所示山脉是我国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2.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穿越的山脉是()。

A.①B.②C.③D.④3.图示山脉中,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②为贺兰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第2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将长江的源头和黄河的源头打通,必须经过巴颜喀拉山。

第3题,雪峰山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

答案 1.B 2.C 3.A(2013·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读我国局部图,回答4~5题。

4.A、D两城市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A.四川盆地、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云贵高原C.青藏高原、横断山区D.三峡地区、江南丘陵5.结合R区附近某地的局部图(小图),判断该河流的流向()。

A.条件不足,无法判断B.自西向东流C.自东向西流D.可能向东流也可能向西流解析第4题,根据对图中的经纬度、地形和交通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A城市位于四川盆地,D城市位于云贵高原。

第5题,从R区等高线和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流经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故R区附近东侧的地势比西侧的高,河流应自东向西流。

答案 4.A 5.C读某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地降水丰富的原因是()。

A.位于沿海地区,且有暖流经过B.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C.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D.冷、暖气团长期在此地交汇,多锋面雨7.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和该地地形,判断A点等值线的数值是()。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14-1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14-1

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与亚洲(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下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种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A.全年平均气温高B.大气降水较多C.纬度和海拔都高D.土壤发育程度低2.这种资源()。

A.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答案 1.D 2.A读下列四个半岛,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个半岛均位于板块交界处,故多火山地震B.四个半岛均临海,故气候均具有海洋性特点C.半岛②③降水多是因为暖流影响D.半岛④西侧多峡湾,是冰川侵蚀的结果4.下列有关四个半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半岛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B.四个半岛均临海,故全年降水丰富C.半岛①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半岛④的气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解析第3题,①是亚平宁半岛,②是朝鲜半岛,③是雷州半岛,④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半岛④西侧多峡湾,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4题,半岛①是地中海气候,半岛④西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3.D 4.A下图是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面积与平均海拔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的大洲依次是()。

A.欧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B.大洋洲、欧洲、南美洲、亚洲、非洲、北美洲C.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非洲、欧洲D.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欧洲6.赤道和极圈都穿过的大洲是()。

A.②B.③C.④D.⑤解析第5题,世界七大洲按面积排序从大到小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欧洲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亚洲是除南极洲外最高的大洲,一一对应后可知C项正确。

第6题,七大洲中,赤道穿过了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其中亚洲的北部又有北极圈穿过,该洲对应于图中的④点。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4-2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4-2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解析第1题,该图反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2题,图中的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因此有机质分解得较快、积累得较少,从而形成了较贫瘠的红壤。

答案 1.A 2.C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3~4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①B.②C.③D.④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⑤B.⑥C.⑦D.⑧解析第3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第4题,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3.A 4.B(2013·南京学情调研)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6.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地四季长青——常年温度较高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解析不同的自然条件反映出不同的自然景观。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限时规范训练12-1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限时规范训练12-1

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各种对地形地势的叙述,最符合图示地区的是()。

A.山河相间,山高谷深B.危崖耸立,地势险要C.远看是山,近看是川D.地表破碎,沟谷发育2.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落差大,应该筑坝蓄水,开发水能资源B.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恢复该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C.热量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D.由于不合理的灌溉,低湿地、盐碱地广布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及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发育了大量的沟谷,形成了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

第2题,黄土高原上小流域众多,并且每个小流域都是一个产生水土流失的完整系统,从小流域综合整治入手,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恢复该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

答案 1.D 2.B(2013·大同模拟)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A.风力堆积、风力侵蚀、流水堆积、流水侵蚀B.风力堆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风力堆积、流水侵蚀、流水堆积D.风力侵蚀、风力堆积、流水堆积、流水侵蚀4.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图中a、b、c、d各区域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a地植树造林,防治风沙B.b地退耕还草、退牧还草还荒C.c地种苹果、柑橘等水果D.南水北调后,d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①处是大风带走沙尘,故属于风力侵蚀,②处发生降尘,属于风力堆积;③处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以流水侵蚀为主;④处是华北平原,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开始堆积,即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第4题,a地位于沙漠地区,水分条件差。

b地水分条件比a地好,应退耕还草,防止过度放牧,防止荒漠化扩大。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6-1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6-1

第1讲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13·江苏无锡市期中)下图为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①③④②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①②③④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D图类似“金字塔型”,近年人口增长很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第2题,从图中读出30~39岁人口数量,注意横坐标的数量大小,从少到多依次是②④③①。

答案 1.D 2.B(2013·江苏省盐城市摸底)阅读下表回答3~4题。

全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表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4.根据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A.人口素质提升明显B.十年间劳动力比重略有增加C.劳动力向东部转移趋缓D.人口向城市转移呈上升趋势解析第3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10年增长率5.84%,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

第4题,从受大学教育人数明显增加说明人口素质提升明显,从15~59岁的人数比例增加,说明十年间劳动力比重略有增加,从城市化水平增加,说明人口向城市转移呈上升趋势。

答案 3.D 4.C(2013·北京西城模拟)下图为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中国()。

A.人口增长速度减缓B.青少年人口比重增加C.乡村人口数量减少D.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6.东部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

A.人口数量先减后增B.人口增长为“三低”模式C.人口密度持续增大D.人口迁移受生态环境影响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自然增长率由1953年的24‰,降低到2010年的5.7‰,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减缓;其他信息读图可判断。

第6题,由东部三个年份的人口比重与该年全国人口总数的乘积,可计算出三个年份东部总人口,可发现东部总人口是持续增加的,则东部人口密度在持续增大。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2-3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2-3

第3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13·南京模拟)读“某日晨昏线图”,图中表示一根完整的晨线或昏线,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大,回答1~2题。

1.此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A.70°B.50°C.30°D.10°2.此日,北京的昼长时间大约为()。

A.9.5小时B.10.5小时C.12小时D.16小时解析第1题根据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大,说明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由于甲位于70°N,可知太阳直射20°S,可以计算出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

第2题根据上述分析,北半球应该是昼短夜长,甲地以北有极夜现象,北京位于40°N附近,即是丙的位臵,昼长时间大约为9.5小时。

答案 1.C 2.A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甲),回答3~4题。

3.在下列各组节气中,北京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A.清明、雨水B.立冬、立秋C.小雪、大寒D.雨水、处暑4.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图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正确的是()。

A.①表示大雪B.②表示立春C.③表示秋分D.④表示芒种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小雪与大寒两个节气关于冬至对称,则这两天太阳直射点位臵相同,故北京在这两天昼长最接近。

第4题,依题意,图中③表示切点位于北极圈,则可能是冬至或夏至。

若为夏至,则①为冬至后、②为春分后、④为冬至前节气,结合题中选项分析都不符合;若为冬至,则①为夏至后、②为秋分后、④为夏至前节气,结合选项分析,唯有④表示芒种合适。

答案 3.C 4.D(2013·江苏省泰州市学情调研)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5~6题。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3-4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3-4

第4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13·河南适应性测试)读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下面1~3题。

1.最有可能出现降水的地方是()。

A.甲B.乙C.丙D.丁2.如果戊区域为阴雨天气,则等压线a的值最可能是()。

A.1 002.5 hPa B.1 005 hPaC.1 007.5 hPa D.1 010 hPa3.若甲所在天气系统越来越强大并向北移动,那么下列现象最可能的是()。

A.南亚进入旱季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C.我国东部普遍受寒潮影响D.我国东部秋高气爽解析第1题,甲为高压脊、乙为低压槽,低压槽部位易形成锋面而出现降水;依据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规律,可知丙处为高压中心,中心气流下沉而天气晴朗;丁处为高压脊,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第2题,若戊区域为阴雨天气,说明该处为低压中心,则a值与两侧等压线中数值较小的相等,即1 005 hPa。

第3题,依据位臵和甲为高压脊,可判断若甲所在天气系统越来越强大且向北移动,说明副高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答案 1.B 2.B 3.B(2013·连云港模拟)读某地天气系统图,回答4~5题。

4.该天气系统是()。

A.南半球气旋B.北半球气旋C.北半球反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处为暖锋B.M处雨后气温上升C.N处为冷锋D.N处出现连续性降水解析第4题,图中气流逆时针辐合运动,说明是北半球的低压系统,即北半球气旋。

第5题,依据气流运动方向,或依据锋面气旋图中“左冷右暖”规则,可判断M处为冷锋、N处为暖锋。

暖锋过境多出现连续性降水,故D 项正确。

冷锋过境后受冷空气控制而出现气温下降现象。

答案 4.B 5.D(2013·盐城市调研)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二)人文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二)人文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二)人文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下面是浙江省部分地市近两次人口普查反映的常住人口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地人口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人口增幅:温州>宁波B.人口再生产类型:宁波过渡型,舟山现代型C.年均自然增长率:衢州<丽水D.年均增长率:嘉兴<杭州2.关于浙江省各地人口分布和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2010年杭州的常住人口最多,主要是受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B.温州市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大量外来人口C.丽水市的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因为该市已步入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严重D.舟山市的常住人口最少,主要是因为面积最小,与它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承载力无关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年均增长率在2%以上的城市:温州<嘉兴<杭州<宁波。

第2题,温州经济增长模式是民营“草根经济”,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

答案 1.D 2.B读我国北方某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区域发展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丙地附近建设港口B.山区大力发展亚热带水果C.西南沿海建设化工基地D.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海水淡化4.关于该区域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服务功能与丁相同B.甲的城市空间形态受地形影响大C.丙的某项服务功能可能超过甲D.丁的服务范围明显大于丙解析第3题,西南地区为盐田,可以以盐为原料进行化工生产;丙地附近是沙质海岸不适合建设港口;该区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不适合发展亚热带水果;该地区有河流经过,而且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一侧,水资源丰富,且海水淡化技术成本较高,所以该沿海地区不适合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第4题,甲城市比丁城市等级高,服务功能要多于丁城市;甲城市位于地势平坦的河流交汇形成的冲积平原上,空间形态受地形影响小;丙的旅游功能可能超过甲;丙的服务范围明显大于丁。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综合仿真冲刺练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综合仿真冲刺练

综合仿真冲刺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3年厦门(北纬24°27′,东经118°06′)国际马拉松赛事于北京时间1月2日上午8:05鸣枪开赛。

图为2013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路线示意图。

当某女运动员到达全程赛事终点时,她的身影向正北并大致与身高相等。

读图,完成1~2题。

1.假设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速度是均匀的,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是()。

A.20°33′S B.23°26′SC.11°52′S D.23°26′N2.该女运动员的参赛成绩测算结果应为()。

A.4时03分24秒B.3时50分24秒C.4时07分36秒D.4时02分36秒解析第1题,当该女运动员到达全程赛事终点时,她的身影向正北并大致与身高相等。

从而可以推测比赛全程都是在上午进行,且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是45度。

由比赛日期和厦门纬度可知太阳直射在20°33′S。

第2题,当地经度为118°06′E,与北京经度差值为1°54′。

2°时间差8分钟,6′时间差24秒。

则厦门与北京时间差值为7分钟36秒。

当厦门当地为12时,北京时间为12时7分36秒,减去出发的8:05得出:4时02分36秒。

答案 1.A 2.D(2013·江苏盐城中学月考)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首次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给出了定量、定位分析,最窄处约26.42公里,最宽处约195.41公里,将“线”还原成“带”(如下图)。

读图,完成3~4题。

3.将中国南北分界由“线”还原成“带”,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C.地理信息系统(GIS) D.计算机网络技术(CNT)4.中国南北分界带西端,最接近我国的()。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单元整合提升14

2014版(鲁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限时规范训练 单元整合提升14

单元整合提升
近几年高考命题多以区域图为背景来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因此在复习时首先要掌握世界大陆、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分布,然后抓住区域内的重点问题和区域内的突出特点加以研究分析。

重点把握区域内的地形、气候、河流、工农业生产、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关键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材料二俄罗斯东、西部地区部分指标比较示意图
(2)俄罗斯将交通运输的重点放在发展东西向的铁路运
(3)说说俄罗斯怎样实现东西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13·南京二模)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2.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C.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解析第1题,图中荒漠带生长积温达8 000℃、可能蒸发量达2 200 mm、年均温20℃,说明位于热带,而年降水量200 mm左右,据此可判断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主要是受副高或信风影响形成的;非洲热带沙漠气候区面积最大。

第2题,图中显示生长积温、年均温等热量要素逐渐变化较明显,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依据硬叶林带可判断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区,则典型分布地区在大陆的西部。

答案 1.A 2.A(2013·江苏省盐城市摸底)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甲乙两图中自然景观相似的一组是()。

A.a-① B. b-②C. c-③D.d-④4.甲图中c自然带在南半球呈南北走向,其主要原因是()。

A.海陆位置B.洋流C.大气环流D.地形解析第3题,从图中位置看a为热带雨林景观,b为热带草原景观,c为热带沙漠景观,d为阔叶林景观,对应乙图垂直带谱,相似的只能是d和④。

第4题,c热带沙漠带在南半球西海岸呈南北走向是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答案 3.D 4.B(2013·福州质检)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区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

据研究表明全球林线高度与植物生长期间的气温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全球部分山地高山林线海拔,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判断()。

A.北半球山地林线北坡高于南坡B.南半球山地林线高于北半球C.同一纬度山地林线北半球高于南半球D.同一纬度山地林线沿海高于内陆6.影响全球山地林线高度分布的首要因素是()。

A.山地海拔B.光照强度C.年平均气温D.最热月平均气温解析第5题,获取图中纬度和海拔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第6题,图中显示纬度越低,山地林线海拔越高,说明气温是影响山地林线高度分布的首要因素。

而材料中告知,全球林线高度与植物生长期间的气温密切相关,而生长期在气温较高的时期,故首要影响因素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而不是年平均气温。

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中“全球林线高度与植物生长期间的气温密切相关”的含义。

答案 5.C 6.D(2013·江苏省苏北四市质检)读“北非五国正在建设的‘绿色坝工程’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常绿阔叶林D.针叶林8.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遵循了()。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第7题,根据图中的地理位置,绿化工程适宜栽植地中海气候的树种,扩大绿色范围,防止沙漠扩张。

第8题,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所涉及的是南北自然带差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7.B8.A下图为北半球两高山垂直植被分布图,两山地南坡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不同。

读图完成9~10题。

9.造成两山地南坡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环流形式不同B.纬度差异C.海拔不同D.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10.两山地()。

A.湿润气流的迎风坡相同B.向阳坡相同C.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D.山麓都能发展季风水田农业解析第9题,左图高山南坡山麓形成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右图高山南坡山麓形成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说明该山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即它们都位于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纬度差异不大,但两处的大气环流形式不同,分别受季风环流和中纬环流与副高交替控制的影响,从而导致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的不同。

第10题,两山地都位于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因此它们的向阳坡相同,都是南坡为向阳坡。

答案9.A10.B读非洲局部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六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A.③④B.①⑥C.①④D.②⑤12.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解析第11题,图中①地位于赤道附近,本应为热带雨林带但由于地势高,形成热带草原带;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并受到地形的抬升,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带。

第12题,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均是热带草原带,但其成因不同。

答案11.B12.A(2013·福建质检)内蒙古某山北坡植被以森林为主,南坡以草原为主,其中有一处花岗岩(侵入岩)“石林”景观。

完成13~14题。

13.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A.地壳下降—岩浆活动—风化、侵蚀B.地壳上升—岩浆活动—风化、堆积C.岩浆活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D.岩浆活动—地壳下降—风化、堆积14.该山南北坡植被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北坡为()。

A.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B.冬季风的迎风坡,雨雪较丰富C.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D.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解析第13题,材料告知“石林”为侵入岩,则必然经历了岩浆活动,现在出露地表说明经历了地壳上升运动;形成比较陡峭的山体,又要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破坏才能形成。

第14题,内蒙古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量较少而以草原景观为主,该山脉的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但冬季风带来的水汽要远小于夏季风,所以北坡降水要少于南坡;但北坡却是森林景观,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要好于南坡,排除降水因素后,只可能是由于北坡为阴坡而光照条件差、蒸发弱,从而水分条件好。

答案13.C14.C(2013·盐城市第三次调研)某探险队在新疆某地形区进行考察,从某地出发,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

图中数据表示海拔高度。

读图完成15~16题。

15.考察队沿途所见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16.图中海拔2 100~3 000米左右的高度为云杉林,其成因为()。

A.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B.受西风带影响,迎风坡多地形雨C.受山谷风的影响,多夜雨D.受副极地低压带的控制,多降雪解析第15题,依据题意和图表信息,从南向北出现的是对称的景观,而中间是冰雪带,显然反映的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16题,海拔2 100~3 000米左右的高度为云杉林只出现在北坡,它的位置在山腰地带,山上和山下都是草原,说明该地段水汽比较充足,是受西风带影响,带来地形雨所致。

答案15.C16.B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7.(2013·南京模拟) 荒漠成因多样,分布规律有异,下列荒漠与其对应的地域分异规律正确的有()。

A. 撒哈拉沙漠——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南美南部安第斯山脉以东沙漠——垂直地带分异规律D.西藏海拔5 000 m以上的荒漠——非地带分异解析理解了各沙漠的成因,不难知道是何规律。

撒哈拉沙漠是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距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形成的,南美南部安第斯山脉以东沙漠是处在背风坡地段,降水少形成的,西藏海拔5 000 m以上的荒漠属于寒荒漠。

答案AB(2013·徐州阶段性测试)下图是某大陆沿某纬线的植被类型示意图,该纬线附近西风漂流几乎环绕全球。

完成18~19题。

18.①地的洋流性质及其方向是()。

A.寒流B.暖流C.自南向北流D.自北向南流19.关于图示植被类型相关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B.图示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非地带性C.温带荒漠的形成与这里地处山地的背风坡有关D.山地植被中可以发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解析第18题,根据题意可以判定是南美洲南端植被类型分布,①地的洋流是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

第19题,西部受西风带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间山地是安第斯山脉,受它的影响,东部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植被,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18.AC19.BC三、综合题(共40分)20.读我国27°N局部地区剖面图。

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根据当地垂直植被带分布规律判断,甲处应为哪种植被?(2)玉龙山东西两侧带谱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3)玉龙山山麓植被带是在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当地这种气候的成因是什么?(4)说出该地居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并解释原因。

答案(1)常绿松林。

(2)降水。

(3)西南季风越过山顶,下沉增温,地处河谷地带,地形闭塞,水汽较少。

(4)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山麓地区,原因是西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发展农业。

21.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坡,D表示________坡。

(填南或北)(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南坡的热量条件较好,相同的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高度较高,故B表示北坡;乙山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该山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丰富,故D表示南坡。

B坡雪线较低,一方面受其纬度高于A坡影响,另一方面也与该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有关。

甲山的纬度比乙山高了许多,因此甲山的温度条件较乙山差,相同的自然带在甲山分布的高度较低。

云杉林在甲山的A坡没有分布,与该处的降水量少有关。

答案(1)北南(2)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纬度高;是迎风坡,降水量大(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4)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水分条件较差。

22.(2013·江苏省泰州市学情调研)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为沿经线、纬线的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6分)(1)甲图中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