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合集下载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课件(共42张PPT)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课件(共42张PPT)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知2-讲
1. 判定定理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 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条件: 点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 结论: 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感悟新知
2. 几何语言 如图 1-3-3, ∵ AB=AC, ∴点 A 在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
感悟新知
2. 几何语言 如图 1-3-1, ∵ AD ⊥ BC 于 D, BD=CD, ∴ AB=AC.
知1-讲
感悟新知
知1-讲
3.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两者都可以直接得到两条线段相等 . 区别: 前者指的是点到点的距离,后者指的是点到直线的 距离 .
感悟新知
知4-练
感悟新知
知4-练
(2)用尺规作 B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不写作法,保留作 图痕迹)
解:如图所示, 直线MN即为所求.
性质 判定
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线段的垂 直平分线
三角形三条 边的垂直平 分线
∴线段 AD 所在的直线是线段 EF 的垂直平分线 .
感悟新知
知2-练
教你一招:判定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两种方法:一是定 义法,二是判定定理 . 一般习惯用定义法 进行判定,而利用判定定理判定一条直线 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一定要证明直线 上有两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感悟新知
知2-练
2-1.如图, AB=AD,BC=DC, 点 E 是 AC上一点 . 求证: (1) BE=DE;
感悟新知
解题秘方: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将要求 的线段向已知条件转化 .
知1-练
解: ∵ DE 为 BC 的垂直平分线,∴ CD=BD. ∴ △ ACD 的周长 =AC+AD+CD=AC+AD+BD=AC+AB=8 cm. ∵ AB=5 cm,∴ AC=3 cm.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3线段垂直平分线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3线段垂直平分线 教学设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案设计【课题】《线段垂直平分线》【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版【学习内容】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基于学习等腰三角形之后的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对等腰三角形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

让学生通过对定理的证明体会证明的严谨性和必要性。

3、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轴对称时,已经知道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并通过折纸的方法理解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证明的过程体会理解证明的步骤,进一步熟悉几何(数学)符号语言的运用,为以后证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会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学习重点】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学习难点】探索并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评价任务】1.能够正确找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会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计算和推理.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学准备:导学稿课件三角板矩形纸教学过程: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问题设置1.所建码头满足什么条件?2.满足这个条件的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3.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论的?4.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证明板书:线段垂直平分线【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习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评价要点】会找到码头的位置,并会说出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二、自主研讨,尝试证明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想办法来解决此问题。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这两个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入定理,并通过证明和应用让学生深入理解定理的含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线段的中垂线、垂线的性质等知识,对于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定理的证明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证明和应用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定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学会运用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理解和证明。

2.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证明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几何模型和教具。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何找到一个线段的中点,使得从这个中点向线段的两个端点引垂线,垂线的长度相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定理的内容。

然后,通过几何模型和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证明定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巩固对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找到一条线段的中点或者需要将线段平分的情况?”(例如:在画图时需要找到线段的中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1)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涉及到垂直与平分两个要素,学生可能难以同时理解这两个要素。
(2)运用垂直平分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问题情境相结合,不知道如何运用。
(3)垂直平分线判定定理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以及在具体问题中如何使用该定理。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该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垂直平分线判定定理:掌握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否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即一条直线垂直平分线段,那么线段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都相等。
举例:讲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垂直和平分的直观表现;在讲解性质时,可以通过具体图形让学生验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五、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北师大版8年级下册第1章第3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公理和所学过的定理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课件演示)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生: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码头应建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河岸边的交点上.师:语言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板书课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码头应建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河岸边的交点上,谁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生: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师:非常好,这是我们七年级时学过的一句话。

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怎样得到的吗?生:不记得了.师:那我来帮大家回忆一下。

(教师通过演示折纸过程,验证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师:七年级时我们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同学们知道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公理及已学过的定理、推论证明它.这节课我们一起用所学的公理、定理来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师板书: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二>、自主探究,感受新知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思考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并尝试写出证明过程.(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 证明方法和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困难的,可以找程度比较差的同学回答)生:口答已知、求证、证明.师:课件演示.已知:如图,直线MN ⊥AB ,垂足是C ,且AC =BC ,P 是MN 上的点.求证:PA =PB .N A PB CM证明:∵MN ⊥AB , ∴∠PCA =∠PCB =90°.∵AC =BC ,PC =PC , ∴△PCA ≌PCB(SAS).∴PA =PB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师:若直线MN 上还有一点Q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能得出什么结论?生:QA =QB.(教师在图形中找出几个不同位置的点P ,学生分别说出结论,就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图形,能熟练应用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找出相等的线段)师:从图形中,你还能找出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呢?生:∠ A =∠B ,∠CPA =∠CPB .(挖掘基本图形中其它的等量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要局限于定理,为以后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计算打下基础.)2.线段垂直平分线判定定理的证明师: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生: 思考.师:这个命题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要写出它的逆命题,可以先将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逆命题就容易写出.谁来分析一下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生:原命题的条件是“有一个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结论是“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师:有了这位同学的精彩分析,逆命题就很容易写出来.生:如果有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师:谁能把它描述得更简捷?生: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师:当我们写出逆命题时,就应想到判断它的真假.如果真,则需证明它;如果假,则需用反例说明,这个命题是真还是假呢?生:真命题.师:要证明这一定理,先要写出已知、求证。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

但是,对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证明过程和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和指导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证明等方法,探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几何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证明过程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练习法:通过练习和实例,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几何图形、直尺、圆规等。

2.教学资源:教案、PPT、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介绍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同时给出一些实例来说明。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解析。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重点) 2.探索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运用其性质解答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有一块三角形田地,AB =AC =10m ,作AB 的垂直平分线ED 交AC 于D ,交AB 于E ,量得△BDC 的周长为17m ,你能帮测量人员计算BC 的长吗?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类型一】 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线段的长如图,在△ABC 中,AB =AC =20cm ,DE 垂直平分AB ,垂足为E ,交AC 于D ,若△DBC 的周长为35cm ,则BC 的长为()A .5cmB .10cmC .15cmD .17.5cm 解析:∵△DBC 的周长=BC +BD +CD =35cm ,又∵DE 垂直平分AB ,∴AD =BD ,故BC +AD +CD =35cm.∵AC =AD +DC =20,∴BC =35-20=15cm.故选C.方法总结: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类型二】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为CD 的中点,连接AE 、BE ,BE ⊥AE ,延长A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1)FC =AD ;(2)AB =BC +AD . 解析:(1)根据AD ∥BC 可知∠ADC =∠ECF ,再根据E 是CD 的中点可求出△ADE ≌△FC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断出AB =BF 即可.证明:(1)∵AD ∥BC ,∴∠ADC =∠ECF .∵E 是CD 的中点,∴DE =EC .又∵∠AED =∠CEF ,∴△ADE ≌△FCE ,∴FC =AD .(2)∵△ADE ≌△FCE ,∴AE =EF ,AD =CF .∵BE ⊥AE ,∴BE 是线段AF 的垂直平分线,∴AB =BF =BC +CF .∵AD =CF ,∴AB =BC +AD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几何知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利用它可以证明线段相等.探究点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平分∠BAC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试说明AD 与EF 的关系.解析: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DE =DF ,再证△AED ≌△AFD ,易证AD 垂直平分EF .解:AD 垂直平分EF .理由如下:∵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EAD =∠F AD ,∠AED =∠AFD .在△ADE 和△ADF 中,∵⎩⎪⎨⎪⎧∠DAE =∠DAF ,∠AED =∠AFD ,AD =AD ,∴△ADE ≌△ADF ,∴AE =AF ,DE =DF ,∴直线AD 垂直平分线段EF .方法总结:当一条直线上有两点都在同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时,这条直线就是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题时常需利用此性质进行线段相等关系的转化.三、板书设计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不透彻,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进行巩固和提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说课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说课课件

教学难点 是在认识定理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证明来验证定理 的合理性,从而使对定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能说出作图的根据,认识作图也是定理的直接应用, 理解证明“三线共点”的方法。
教法和学法
本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中心 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合适学生心理特征的情境问题为 依托,以情境的展开探索为发展途径,实现“问题情 境——规律——发展”这一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启示、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 现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实际应用 练习
想一想:
已知:如图,点A、B、C表示三个村庄,现在要建一个深水 井泵站,向三个村庄分别送水,为使三条输水管的长度相同, 水泵站应建在何处?说说你的理由。
A
B
C
练一练:
A
已知:如图,在△ABC中,AC的垂 直平分线分别交AB和BC于点D、E, E 且AD=BD, 求证:D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C
D B
作图应用
做一做1:
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已知:如图,线段AB . 求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A
B
议一议:
(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几 个?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能
作几个?
做一做2: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与老师的互动交 流,积极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切身感受学习数 学的快乐,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知识掌握上,在七年级(下)第七章中已经了解了“线 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一 结论,所以知识的过渡上不会有困难,只是对该结论的正确 性产生置疑。

1.3.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案 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3.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案  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课题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二)学习目标1.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2.经历猜想、探索,能够作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3.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用尺规作已知线段垂直平分线难点: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教法选择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课型新授课前准备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2 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及其意图本课时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证明“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等”;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用尺规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这些内容都是重要的几何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收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情境引入:1.剪一个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找出每条边的垂直平分线.2.观察这三条垂直平分线,你发现了什么?二、知识点链接:1、已知线段AB及一点P,PA=PB=3cm,则点P在_______上.2、如果P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一点,且PB=6cm,则PA=__________cm.3、如图(1),P是线段AB垂直平分线上一点,M为线段AB 上异于A,B的点,则PA,PB,PM的大小关系是PA__________PB__________PM.4、如图(2),在△ABC中,∠C=90°,∠A=30°,BD平分∠ABC交BC于D,则点D在____(1)(2)三、自学导读1、先把课本P24____P26通读一遍。

2、已知:在△ABC中,设AB、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连接AO,BO,CO.求证:O点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且OA=OB=OC.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进行折纸活动,并思考和发现结论.结论: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学生思考问题,并积极讨论.主备人:备课组长签字:四、议一议: 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几个?所作的三角形都全等吗?(这样的三角形能作出无数多个,它们不都全等) 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能作几个?(满足条件的等腰三角形可和出两个,分加位于已知边的两侧,它们全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设计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2.能够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以及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定理3.能够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教学重点:1.能够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2.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理解三角形三条垂直平分线共点.教学难点:1.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2.理解三条垂直平分线共点的证明方法及应用教学过程设计补充完善一、复习引入在七年级时研究过线段的性质:线段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你还记得它有什么性质吗?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并应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二、新课讲解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已知:如图,直线MN⊥AB,垂足是C,且AC=BC,P是MN上的点.求证:P A=PB.分析:要想证明P A=PB,可以考虑包含这两条线段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例1如图,在ΔA B C中,AB=AC=32,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且有BC=21,求ΔBCN的周长。

对应训练:1、如图,在Δ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3cm,ΔABD的周长为13cm,则ΔABC的周长为。

2、已知△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ABC和△DBC的AB CMNAB CDE周长分别是60cm 和38cm ,则△ABC 的腰长和底边BC 的长分别是( ) A .24cm 和12cm B .16cm 和22cm C .20cm 和16cm D .22cm 和16cm 3.如图7,△ABC 中,BA =BC ,∠B =120°,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点D ,求证:AD =12DC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分析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条件是“有一个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结论是“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逆命题:如果有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描述得更简捷: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它是真命题吗?已知:线段AB ,点P 是平面内一点且P A =PB . 求证:P 点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证法一:过点P 作已知线段AB 的垂线PC .证法二:取AB 的中点C ,过PC 作直线证法三:过P 点作∠APB 的角平分线.例2、如图,四边形ABCD 是一只“风筝”的骨架,其中AB=AD,CB=CD(1) 小明观察了这个“风筝”的骨架后,他认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A C ⊥BD,垂足为E,并且BE=ED ,你同意小明的判断吗?请说明理由 (2) 设对角线AC=a,BD=b,请用含a,b 的式子表示四边形ABCD 的面积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我们曾用折纸的方法折出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现在我们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能否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呢? 已知:线段AB (如图). 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作法:A PBAB DCEA B根据上面作法中的步骤,请你说明CD为什么是AB的垂直平分线吗?我们曾用刻度尺找线段的中点,当我们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时,一旦垂直平分线作出,线段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例3、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本章内容在几何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性质、点到点的距离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还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用尺规作图找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能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例分析、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尺规作图工具。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和点B(4,6)之间有一条线段,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程。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利用尺规作图找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展示作图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取一个点对,利用尺规作图找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验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线段的延长线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8.板书(5分钟)绘制本节课的板书,包括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第三节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并会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引导学生探究其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如长度、中点等,并学习了直线的性质。

但学生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其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如何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从而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

2.线段模型或实物。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内容:在一条线段上,如何找到一个点,使得该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这样的点可能在线段的某个特殊位置。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并解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意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应用题,旨在让学生巩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题的心得体会,互相提问,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引导学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案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发现过程,初步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体会辨证思想;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3、通过从操作实验到演绎推理的数学活动,认识实验归纳和演绎推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难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1、引例:区政府为了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计划开一家大超市,为了使该超市到A ,B ,C 三个居民小区的距离相等,请同学们设计一下,这个超市应该建在哪里呢?A 小区B 小区C 小区2、回顾,导入:提问1:线段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那么请说明它的对称轴在哪里?提问2:如图,线段AB 关于直线MN 对称,在直线MN 上任取一点P ,分别联结PA 、PB ,那么线段PA 与PB 一定相等吗?PMN CB A揭示课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二、学习新知(一)探究新知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操作:以直线MN 为折痕将这个图形翻折,观察点P 的位置动不动?点A 与点B 是否重合?你得到哪些线段相等?归纳:如果一个点在一条直线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分别联结这点与线段两个端点所得的两条线段相等.验证:证明这个命题,写出已知和求证.已知:如图,直线MN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点C ,点P 在直线MN 上. 求证:PA =PB .分析:如图,当点P 不在线段AB 上时,要证明PA =PB ,只需要证△PCA ≌△PCB .由直线MN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可知CA=CB ,∠PCA=∠PCB ,再加上PC 为公共边,三角形全等即可得到.特别地,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P 点与C 点重合,此时PA=PB 当然也成立.PMN CB A证明:略.∵M N 是 线段 AB 的 垂直平分线 ( 已知 ) ∴ M N ⊥ A B ,A C=BC ( 线段 垂直 平分线 的 定义 ) 设 点 P 在 线段 AB 外 时 ,∵M N ⊥ A B ( 已证 ) ∴ ∠ P CA= ∠ P C B =90 ? ( 垂直 的 定义 ) 在 △ P CA 和 △ P CB 中 ,AC=BC ( 已证 )∠ P CA = ∠ P C B ( 已证 )PC=PC ( 公共边) ∴ △P CA ≌ △ P CB ( S .A.S ) ∴ PA=PB ( 全等 三角形 对应边 相等 )当点 P 在线段 AB 上时 ,点 P 与点 C 重合 , 即 PA=PB归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符号语言:∵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PA=PB2、逆定理.提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逆命题是什么?逆命题正确吗?原命题:如果有一个点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那么这个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逆命题:如果一个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是这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简写为: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直平分线上.符号语言:∵PA=PB∴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验证:已知:如图,PA=PB ,证明: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PMN CB A分析:为了证明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可以先经过点P 作线段AB 的垂线MN ,然后证明直线MN 平分线段AB .证明:过点P 作MN ⊥AB ,垂足为点C∵PA=PB (已知)PC ⊥AB (已作)∴AC=BC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PC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即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特别地,当P就在AB的中点上时,结论正确吗?综上所述,这条逆命题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它的逆定理.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区别:性质定理是归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的数量关系.逆定理是归纳和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与线段的位置关系.(二)应用新知,尝试反馈已知:如图,AB=AC,DB=DC,E是AD上一点.求证:BE=CE.CD证明:联结BC.∵ AB=AC,DB=DC.∴点A、D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AD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点E在AD上∴BE=CE(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知识,请同学们谈一下你对本节课学习的体会.学生活动:谈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或注意问题等等.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探索尺规方法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思路与过程以及体验其中的演绎思维过程.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教学难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教学过程一、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要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我们必须找到两个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这样才能确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下面我们一同来写出已知、求作、作法,体会作法中每一步的依据.[师生共析]已知:线段AB (如图),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作法:1、分别以点A 和B 为圆心,以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C 和D , 2、作直线CD ,则直线CD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师]根据上面作法中的步骤,请你说明CD 为什么是AB 的垂直平分线吗?请与同伴进行交流.[生]从作法的第一步可知AC=BC ,AD=BD ,∴C 、D 都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CD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师]我们曾用刻度尺找线段的中点,当我们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时,一旦垂直平分线作出,线段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线段AB 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然后点名学生板演,下面学生可以模仿着做,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二、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已知:如图,在△ABC 中,OM 、ON 分别是AB 、AC 的垂直平分线,OM 与ON 相交与点O .求证:点O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M NOC B A分析:要引导学生想到本例的关键在于分别联结OB 、OA 、OC .证明:分别联结OB 、OA 、OC ,∵OM 、ON 分别是AB 、AC 的垂直平分线(已知)∴OA=OB ,OA=OC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OB=OC (等量代换)∴点O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归纳: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同一点,且这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3.能用尺规做出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4.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增强证明意识和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难点: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回顾】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具有什么特征?预设: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如图,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O,则MN⊥AB,且AO=OB.问题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有哪些性质?预设: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直底边,并且平分底边.如图,在△ABC中,AB=AC,∠BAC 的平分线AD所在的直线即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合作探究】拿出准备好的纸,按照下图的样子进行对折,并比较对折之后的折痕EB和EB′,FB和FB′的关系.可以发现折痕EB=EB′,FB=FB′.我们曾经用上面折纸的办法得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试一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中关于线段平分线的知识内容.并带领学生梳理证明思路,注意强调“要证明一个图形上每一点都具有某种性质,只需在图形上任取一点作代表”.让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自主证明,最后再进行总结.已知:如图,直线MN⊥AB,垂足是点C,且AC=BC,P是MN上的任意一点.求证:P A = PB.分析:要证明P A=PB,只需证明△PCA ≌△PCB.注意:如果点P与点C重合,那么结论显然成立,因此证明过程中的点P与点C不重合.证明:∵MN∵AB,∵ ∵PCA=∵PCB=90 °.∵ AC=BC,PC=PC,∵∵PCA∵∵PCB(SAS).∵ P 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归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几何语言:如图,直线MN∵AB,垂足是点C,且AC=BC,P是MN上的点,则P A=PB.应用:经常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想一想】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请你证明它.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先找到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再写出它的逆命题,最后再对命题的形式进行整理.预设:逆命题: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是真命题已知:如图,线段AB,P A=PB.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明:∵过点P作直线MN∵AB,垂足为点C,则PC是∵P AB的高.∵ P A=PB,∵∵P AB是等腰三角形.∵ PC是∵P AB的中线(三线合一).∵ AC=BC.∵直线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归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几何语言:如图,线段AB,P A=PB,则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即PC∵AB且AC=CB).应用:经常用来证明点在直线上或直线经过某一点.【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求证: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分析:由已知AB=AC,OB=OC,结合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以分别证出点A和点O为线段BC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从而证出结论.证明:∵AB = AC,∴点A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点O 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AO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思考,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方法2分析:可以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设AO交BC于点D,先依据基本事实SSS证明△ABO≌△ACO得到∠BAO=∠CAO,再证明△ABD≌△ACD,从而使问题得证.证明:延长AO交BC于点D,∵AB=AC,AO=AO,OB=OC,∴△ABO≌△ACO(SSS).∴∠BAO=∠CAO,∵AB=AC,AD=AD,∴△ABD≌△ACD(SAS).∴BD=CD,∠ADB=∠ADC=90°.即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证明方法,会发现使用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证明更加简便.【做一做】(1)用尺规做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教师活动:让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作图知识,尝试作图,引导学生先写出已知及求作,作法不做要求,做出正确图形即可.已知:线段AB,如图.求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作法:1.分别以点A和B为圆心,以大于线段AB长度的一半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C和D.2. 作直线CD.则直线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1)请你就尺规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方法的正确性给出证明,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预设:证明:∵AC=BC∴点C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点D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师活动:进行总结说明,并提示CD 与线段AB的交点就是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2.如图,AC=AD,BC=BD,则有() A.AB垂直平分CDB.CD垂直平分AB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D.以上都不正确3.如图,在△ABC中,AC=5,AB的垂直平分线DE分别交AB,AC于点E,D.(1)若△BCD的周长为8,求BC的长;(2)若BC=4,求△BCD的周长.答案:1.7 602. A3.解:∵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D=BD.∴BD+CD=AD+CD=AC=5.(1)∵△BCD的周长为8,∴BC=△BCD的周长-(BD+CD)=8-5=3.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2)∵ MA=MB
∴∠1=∠B 同理, ∠2=∠C
∵∠MON=50°,OM ⊥AB, ON ⊥AC
∴∠BAC=360 °-90 °-90 °-50 °=130° 即∠1+ ∠MAN + ∠2=130° ①
又∵ ∠B+ ∠BAC + ∠C=180° ∴∠B+ ∠1+ ∠MAN + ∠2 + ∠C=180° 即2∠1+ ∠MAN + 2∠2=180° ② ∴∠1+ ∠2 =50° ∴∠MAN=130°﹣50°=80°
几何语言: ∵MN⊥AB,AC=BC
M lP
∴PA=PB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
∴∠A=∠B 这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A=∠B (等边对等角).
A
C
B
常用辅助线: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将它与线段两端N 点连接起来
这条定理常用来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
探究新知 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判定
1.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1.如图,已知在△ABC中,AD垂直平分BC,AC=EC,点B,D,C,E
在同一条直线上,则AB.AB+DB>DE B.AB+DB<DE C.AB+DB=DE D.非上述答案
巩固练习:如图,在Rt△ABC中,∠ACB=90°,D是AB上一点,BD=BC,过D作 AB的垂线交AC于点E,CD交BE于点F, 求证:EB垂直平分线段CD.
分析:证明EB垂直平分CD 即判定直线EB为垂直平分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质,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对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如何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特点。

3.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相关实例和习题。

3.尺子、圆规等学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什么它具有特殊的性质?2.呈现(10分钟)介绍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尺子和圆规实际画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验证其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判断题和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一些实例,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解题过程。

八年级数学下册 1.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 1.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原命题的条件是“有一个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结论是“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此时,逆命题就很容易写出来.“如果有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问题二:写出逆命题后时,就想到判断它的真假.如果真,则需证明它;如果假,则需用反例说明.
想初步判断这一逆命题的真假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来做实验:
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ABC,其中AD是顶角的平分线.
问题一:等腰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殊性质?
问题二:根据这一特殊的性质你还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那一个定理?
问题三: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根据折叠过程中线段重合说明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个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利用几何画板,我们也可以进行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的验证.具体操作如下:
六、快乐套餐,体验成功
A类
一、判断题
1。如图(1),OC=OD直线AB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
2。如图(1),射成OE为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
3.如图(2),直线AB的垂直平分线是直线CD
4.如图(3),PA=PB,P′A=P′B,则直线PP′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四、归纳总结,知识沉淀
问题:这节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相信每个同学都有所收获.整理一下本节课的所学,写下来.
我掌握的定理有______;
我学会了_______;
我还知道了_______.
处理方式:
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各自收获和心得.
教师巡视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点评、鼓励。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梳理,养成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培养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写下来更能加深印象.
3.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丰富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第3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知识,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发现和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和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节主要介绍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几何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等基本概念,并对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是,对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讲解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来探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讲解:讲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

3.探索: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索,通过观察和推理来验证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4.总结:学生进行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练习: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可以采用图示和的形式进行展示。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的正确率等方式进行。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以及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重点)
2.探索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运用其性质解答简单的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有一块三角形田地,AB=AC=10m,作AB的垂直平分线ED交AC 于D,交AB于E,量得△BDC的周长为17m,你能帮测量人员计算BC的长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类型一】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线段的长
如图,在△ABC中,AB=AC=20cm,DE垂直平分AB,垂足为E,交AC 于D,若△DBC的周长为35cm,则BC的长为()
A.5cm
B.10cm
C.15cm
D.17.5cm
解析:∵△DBC的周长=BC+BD+CD =35cm,又∵DE垂直平分AB,∴AD=BD,故BC+AD+CD=35cm.∵AC=AD+DC=20,∴BC=35-20=15cm.故选C.
方法总结: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接AE、BE,BE⊥A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1)FC=AD;(2)AB=BC+AD.
解析:(1)根据AD∥BC可知∠ADC=∠ECF,再根据E是CD的中点可求出△ADE≌△F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断出AB=BF即可.
证明:(1)∵AD∥BC,∴∠ADC=∠ECF.∵E是CD的中点,∴DE=EC.又∵∠AED=∠CEF,∴△ADE≌△FCE,∴FC=AD.
(2)∵△ADE≌△FCE,∴AE=EF,AD =CF.∵BE⊥AE,∴BE是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AB=BF=BC+CF.∵AD=CF,∴AB=BC+AD.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几何知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利用它可以证明线段相等.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
探究点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平分
∠BAC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试说明AD 与EF 的关系.
解析: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DE =DF ,再证△AED ≌△AFD ,易证AD 垂直平分EF .
解:AD 垂直平分EF .理由如下:∵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EAD =∠F AD ,∠AED =∠AFD .在△ADE 和△ADF 中,
∵⎩⎪⎨⎪
⎧∠DAE =∠DAF ,∠AED =∠AFD ,AD =AD ,∴△ADE ≌△ADF ,∴AE =AF ,DE =DF ,∴直线AD 垂
直平分线段EF .
方法总结:当一条直线上有两点都在同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时,这条直线就是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题时常需利用此性质进行线段相等关系的转化.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
三、板书设计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不透彻,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进行巩固和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