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

合集下载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与认知方向相比,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与认知论者相似,把理 性行为放在首位,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沟通的认知方面、社会观 点的作用上,重视社会感知过程等等。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
赫伯特-布鲁默
Herbert Blumer 布鲁默 (1900——1987): 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定 名人。 1922年获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 192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25年起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夏 威夷大学任社会学教授。 1952~195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 社会学系主任。
SUCCESS
THANK YOU

一、早期符号互动论 1、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3、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 2、符号互动中的客体 3、对符号互动基本思想的归纳 4、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
三、戈夫曼的拟剧论
一、早期符号互动论思想
• 1、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符号互动理 论之符号互 动定义分析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 论之符号互动定义
• 社会组织、制度、结构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它们之所以影 响人的行为,只是因为影响人们对所处情境的解释。行为 最初是由个人控制、设计并赋予其意义的,人是主观能动 的
• 强调:作为参与社会活动的个体来说,并不只是被动的, 被社会化的对象。恰恰相反,我们都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构建我们自己的社会现实。
• 如果用“托马斯原理”去解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那么虚 心一定会使人进步,骄傲也常常会使人落后。因为如果周 围的人都将你视为一个骄傲的人,你就别无选择,只能够 按让人感到值得骄傲的方式去生活。
•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说得更具体,托马斯公理提出 了“自我达成的预言”的论点: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 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优化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以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检验》一课为例

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优化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以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检验》一课为例

号互动论的主要 内容 。课堂是教学的舞台 , 这个舞 台 就是小型社会 , 教师是舞台的导演 , 而学生是主角, 从 符 号 互动论 的视 角 。 他们 通 过 各 自对符 号 的理 解 和解
释进 行着 互动 ,在 这种 互 动 中符号 的意义 得 到解 释 。
仅仅着眼于建立探究性实验的模 型, 忽略了“ 探究” 互 动性的策略研究 ,本文从符号互动理论 的视角出发 , 以高中化学《 常见物质的检验》 一课为例 , 研究其在化 学 观念 建构 中 的优 化 策略 。
文献标识码 : B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 化学实验也是 中学化 学 教 师离不 开 的教学手 段 。在新课 改 推行 的初
期, 探 究 性 实验 的研 究 进 行 得 如火 如 荼 。 但 大量 研 究
与社会 、 主 体 与客 体 相 互 作用 的结 果 , 这就 是 米 德 符

米德认为 。 符号 的意义和对象的价值不仅是主客体互 动的结果 , 更重要 的是 主体和主体互动的结果 , 主体
间 的反馈 是决 定一 个符 号 、 一个 人行 为 的意 思 的 主要 因素 。从 这个 视 角来 看 , 学生 知识 到 观念 的转 变 需要

理论 基础
符 号学 作 为一 种 系统 的理 论 出现 . 是在2 0 世 纪初
文章编号 :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3 ) 0 8 — 0 0 0 8 — 0 3
d o i :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3 . 0 8 . 0 0 3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8
为别 人 ” 的这 种 能力 , 符号 才 变 成 表 意 的 , 即“ 表 意 规 约符 号” 。 如 有声 符号 “ 危险, 快 跑” 使 发 生者能 够像 接 化 学教 与 学 2 0 1 3年 第 8 期

符号学的起源

符号学的起源

符号学的起源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科学,包括符号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等方面。

符号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要理解符号学的起源,需要回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历史,从最简单的符号使用开始。

1. 早期的符号使用人类早期社会的符号使用主要体现在口头语言、手势和图画等方面。

早期人类通过声音、手势和绘画来交流、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

这些早期的符号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还包括了对物体、事物的图形表征。

2. 原始的图画和象形文字早期的人类通过绘制图画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这种图画往往是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被称为象形文字。

在古代文明中,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是一种典型的例子。

人们通过画出象征事物的图形来传递信息,形成了一种简单而直观的符号系统。

3. 文字的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图画逐渐演变为更为抽象的符号。

文字的出现是符号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文字是一种更加抽象的符号系统,通过特定的符号或字形来代表语言中的音节、词汇和语法结构。

早期的文字系统如楔形文字、古代中文等,为人类记录、传播信息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方式。

4. 语言学对符号学的贡献符号学在19世纪得到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其中语言学对符号学的贡献尤为显著。

语言学家费迪南德·德·索维认为语言是符号的系统,他的《语言学纲要》对符号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语言学研究强调语言符号的构建和运作规律,为符号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 符号学的建立符号学的独立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美国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和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维(Ferdinand de Saussure)被认为是符号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研究强调符号的意义是通过社会共同协商和理解而产生的,强调符号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6. 转向社会学与文化学在20世纪中期以后,符号学逐渐从语言学的范畴中走向更为广泛的社会学和文化学领域。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简述有关媒介符号(de)互动人类社会(de)进步,不可或缺(de)原因之一就在于人类信息(de)传播,信息(de)传播促进了人类(de)发展.而信息传播离不开符号.符号是信息(de)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de)一种基本要素.人类拥有最完整(de)符号体系.人类(de)符号体系中既包括信号,也包括象征符.由于语言是人类最基本(de)符号体系,因此,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de)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因此人类传播在现象上是表现为符号(de)交流.符号(de)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通过这三个功能,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传播(de)目(de)是交流(de)意义.即交流精神内容.但是,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de),传播者只有借助于某种可感知(de)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符号作为人们交流(de)基本手段,具有不可或缺(de)重要性.互动论关注人们认识和界定那些影响其生活(de)事件(de)方式.种观点强调,贫困者(de)形成受到了贫困者中自我观念(de)社会标签(labeling)(de)影响.如果我们把贫困者界定为懒惰、无能、不道德、冷漠和缺少争取成功所必要(de)进取心,这些人自己可能也会慢慢接受这些界定.在学校,低期望值将是具有破坏性(de).如果教师对学生成绩有很高(de)期望,他们实现这种期望(de)机会也会更高.相反,低期望值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动力和成绩降低.把一个低收入家庭(de)孩子归类为可能(de)失败者,会使这个孩子处于非常不利(de)境地.从中我们看到,互动论观点意味着,人们日常生活中(de)相互作用和解释所起(de)作用是使贫困者继续处于社会经济阶梯(de)最低层.贫困也是一个心理陷阱.贫困者往往把他们(de)社会环境界定为自身缺点所造成(de)结果,因为社会上盛行(de)就是这种观点.这一消极(de)自我形象使他们被动宿命地接受现状.人类是个群居动物,群体生活必然预设了群体成员间(de)互动;或者换句话说,一个社会由互动(de)个体构成.而社会互动是行动者之间(de)互动而不是转嫁给他们(de)各种因素之间(de)互动.符号互动在人类群体生活和行为中(de)中心位置和重要性应该是显而易见(de).一个人类社会或群体由交往中(de)人组成.这种交往必然存在于人们相互指向(de)行动,即社会互动(de)形式中.这种互动在人类社会中主要位于符号层次上,并以此为典型.当以个人形式、集体形式或某组织(de)代理人(de)形式行动(de)个体相互遭遇时,他们在形成自己(de)行动时必然需要考虑对方(de)行动.他们通过一个双重过程来做到这一点:在指示别人如何行动(de)同时对由他人作出(de)指示进行释义.符号互动论(de)立场是,事物对于人们所具有(de)意义本身就是最重要(de).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是基于三个简单(de)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de)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de)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de)社会互动.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de)事物时所进行(de)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de).从上述三个前提来看,符号互动论不仅仅是郑重地承认社会互动(de)存在.它认为社会互动本身意义重大.这一重要性表现在社会互动是形成人类行为(de)过程,而不仅仅是用于表现或释放人类行为(de)一种手段或场景.简言之,互动中(de)人必须考虑对方正在进行及将要采取(de)行动;他们必须根据考虑(de)结果来指导自己(de)行为或应付面临(de)情境.这样,他人(de)活动在人们自己行为(de)形成.符号互动论认为,人有使用和创造符号(de)巨大能力,主动(de)、符号(de)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保持(de).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米德全面分析了精神、自我、社会三者(de)关系,认为精神是在符号互动中形成和保持(de),人是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认识自我(de),自我认识和过程离不开语言这种有意义(de)符号系统.所谓自我由主我和客我组成,主我冲动引发出行为,客我决定行为(de)方向.主我客我(de)关系也是靠符号(主要是语言符号)互动制约(de)、人际符号互动引起(de)种种社会现象.他认为符号互动是姿态(de)展现和对这些姿态(de)意义(de)反应.姿态是持续行动中(de)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而该行动又作为一个更大(de)行动(de)一部分并象征着它——例如,晃拳头表示有可能进行攻击,一个国家宣战表示该国(de)姿态和行动路线.像要求、命令、指示、暗示和宣言等都是姿态,这些姿态向识别出它们(de)人传达作姿态者关于即将发生(de)行动(de)意向和计划(de)观念.做出反应(de)人根据姿态对于自己(de)意义来组织他(de)反应;作姿态者则发出这些姿态,当作他计划要做(de)事情以及他试图使反应者做或理解(de)事情(de)指示或信号.这样,姿态对于作姿态者和姿态(de)接受者都是有意义(de).当姿态对两者具有相同(de)意义时,双方就能相互理解.从这一简要(de)分析可以看出,姿态(de)意义顺着三个向度产生:它指明了姿态(de)接受者所要做(de);指明了作姿态者所计划要做(de);它还指明了通过双方行动(de)结合而将要产生(de)共同行动.例如,这样一来,一个强盗命令其受害者举起双手就意味着:(a)指示受害者所要做(de);(b)指示强盗所计划做(de),即抢劫受害者(de)钱财;(c)指示正在形成(de)共同行动,在这里就是一次拦路抢劫.如果这三个向度(de)意义中(de)任何之一存在混淆或误解,那么,沟通就会失效,互动就会受阻,并导致共同行动(de)形成受到妨碍.当今社会(de)媒介符号是多种多样(de).我们所知道(de)四大媒介符号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首先是报纸.作为大众化(de)新闻媒介,报纸(de)历史是最长(de).它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de)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de)散页出版物.作为最早(de)传播媒介符号,较之其他(de)媒介符号,报纸显得笨重粗拙,使用时多取之自然,顺乎自然;其在单位面积上(de)符号负载量和信息蕴含量很少,既无法与印刷媒介相比,也无法同电子媒介、电脑媒介相比;书写媒介又是很个性化(de)东西,从书写工具(de)使用,到符号(de)编制、信息(de)表达,都反映了传播者(de)个人特点;而个性化(de)另一面则表现为创造性,即写了文字(de)媒体总是既有别于他人(de),又有别于自己以前(de);同时,这样(de)媒介只能是单一(de),而非机械(de)批量生产.这些都使得书写媒介(de)传播范围、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受到了很大(de)限制.广播媒介.它是报纸媒介(de)一个发展,是跨国传播(de)敲门砖和先行军,它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传播讯息瞬息万里,受众范围遍布地球上(de)每个角落.广播媒介(de)特点为:(1)它可以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de)声音留存,也可以用或大或小(de)声音传播;(2)传播信息迅速及时,有时与事件(de)发生几乎同步.使得全球听众可以在同一时间收听同一电台(de)播音;(3)传播范围广阔无限,无远不及,无处不在.不论你是生活在偏僻遥远(de)山村,居住在与世隔绝(de)海岛,还是身陷于人迹罕至(de)原始森林或广袤无垠(de)沙漠之中,你都能够收听到它.(4)声音传播一听就懂,易于沟通,适应了不同文化程度(de)听众;(5)广播媒介既声情并茂、亲切感人,又是个“从不妨碍我们(de)朋友”.听众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音乐、相声、新闻等,而并不十分影响作为“背景媒介”(de)广播功能(de)发挥.但是其缺点是:过耳不留,稍纵即逝,无法重复,不容细想,受众较为被动.电视媒介.电视是传播带有声音(de)移动图像(de)大众媒介,它声像兼备、视听兼顾,具有双通道视听优势和现场参与感.其特点有(1)画面传播,一看即懂.(2)声像并茂,视听兼容.它集声、光、电于一身,汇编、演、导于一体,聚眼、耳、脑于一瞬,立体“发行”,全新感受.(3)形象生动,优美感人.能产生一种独特(de)潜移默化(de)传播效果.(4)电视传播(de)范围广阔,人数众多.但缺点是:不便重复,影响逻辑思维,易造成负面效果.网络媒介.它是集声音、图画、文字、影像等各种符号于一体,特点也是有点较多:(1)高度(de)综合性.它将电脑、声像、通信技术合为一体,同时也是是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de)优点大综合.网络媒介则既有印刷媒介(de)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又具有电子媒介(de)新鲜性和及时性,还具有自身(de)图文阅读性和音像视听性. (2)充分(de)交互性.过去(de)人际传播是“点对点”(de)“对话式”双向传播,大众传播是“点对面”(de)“独白式”单向传播,网络媒介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第三种传播形式——电子“交互式”(de)网络传播.这种传播既综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de)特点与优势,又不是两者简单(de)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种全新(de)创造.(3)方便性和快捷性.通过网络媒介传递和交流信息,不需要纸张,不需要印刷、投递,也不需要广播电视节目发射时(de)昂贵而复杂(de)设备,它是将讯息拨号进网,在通讯线路上进行自由传送,不分地区、不论国界,随传随至,既方便快捷,又省钱省力.综上所述,互动是非常重要(de),正是因为有了各媒介间(de)互动,才使得人类(de)传播得到飞速(de)发展.符号(de)互动促进了信息(de)发展,促进了传播媒介(de)发展,一方面各媒介之间要真正形成互动,另一方面各媒体也应该与时俱进,使得传播媒介更加便捷、丰富.。

11第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11第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2020/6/1
18
研究旨趣
• 主要旨趣: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 具体互动细节,展示那些隐含的、不公开 的互动规律。将符号互动论推向了更为微 观的研究领域,使其具有更加具体生动、 富于戏剧化的特征
• 拟剧论(Dramaturgy):戈夫曼将戏剧比 拟引入社会学分析,使用戏剧和舞台的比 喻来描述个人的行为。
•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研究自 我和社会的关系,将其作为社会行动者之间符号沟通的过 程。该派认为,人类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 人们借助符号进行有效的相互作用。其研究重点是个人与 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涉及四项彼此交织的主题:符号、 象征的世界;变化、流动、突生、过程;互动;经验的、 日常生活领域。
• 在一个重要的意义上来说,符号互动论的互动是 主我和客我之间内在的对话,在其中,社会的期 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进行了协调
2020/6/1
9
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 生平及著作 • 理论前提 • 主要观点 • 与库恩的比较
2020/6/1
10
生平及著作
• 生平简介:赫伯特·G.布鲁默(Herbert George Blumer 1900-1987)
• 情境定义(definition of situation):人们对所处的 客观环境作出的主观判断
2020/6/1
3
米德的有关思想
• 生平及著作 • 心灵 • 自我 • 社会 • 小结
2020/6/1
4
生平及著作
• 生平简介:乔治·H.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
2020/6/1
21
印象管理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

就人类心智的发展而言,米德更看重的是人的内
部对话(inner conversation)。‚我们可以自 己跟自己谈话,这就是我们在内心舞台上所做的 我们称之为思考的活动‛,‚个人在对别人说话 时也在对自己说话,通过在内心舞台上保留这个 对话,我们称之为心灵的那个场就形成了。‛ 思考的能力,加上特定的情境,使人有可能进行 反思, 而获得‚ 反思智能‛(reflective intelligence) ‚应用智能的过程就是对给定的环境情境的刺激, 延迟、组织、挑选一个反应或者行动的过程‛(米 德:《心灵、自我与社会》p100)
表意的符号(significant symbols),指表达 者能够对听话者引发预期反应(不一定要与表 达者的感受完全相同)的符号。即语言:带给 说话者和听话者一样的反应。 显著符号,尤其是语言,让符号互动变成可能。 人类不仅透过姿势也透过显著符号和别人产生 关联。使用符号比使用姿势更能让更复杂的人 类互动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变得可能。
与库恩的理论相反,布鲁默则认为,“人对社
会客体的作用应依据该客体对他的意义,社 会客体的意义来自于社会互动,而意义则是 在解释过程中获得和改变的。布鲁默学派 把社会互动解释为符号的直接沟通,人能够 设想他人或群体如何评价个人,即能够通过 扮演经过概括化的他人角色,并相应地解释 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布鲁默和库恩的理论探讨发展到后来最终 构成当代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默顿对该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成熟起到了
很大的作用。他将其理论观点进行综合,大 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角色是指与行动者——他人身份的某种特 殊结合相联系的各类愿望; 对于大多数角色,社会共识不可能存在,因此,行 动者所学会的角色与他人所学会的角色可能大 相径庭;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有意义意义 得以交流。
第二,抽象思想的出现,它使人人能够进入一个纯用 符号操作的世界,能在想象中排演各种角色和情境;
第三,主体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客体,对他 自己的刺激作出反应,与他自己对话,把他 自己当作行动的目标,解释和反思他自己的 行为等;
背景 个人门面
外观 举止方式
2、社会机构外互动
• 指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即相遇。 • 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
相互注意。 • 角色距离: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
存在的差距。用于说明个人在某种角 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 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三、标签理论
• 标签理论亦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 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 为的理论。
亚当·斯密
大卫·休谟
亚当·弗格森 本能与习惯
二、詹姆斯:多元的自我
• 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 切之总和”。
• 自我的分类: (1)物质我(The Material Self) (2)精神我(The Spiritual Self) (3)社会我(The Social Self) (4)抽象我纯粹的我(The Pure Ego)
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 代表人物及思想
• 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
•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
的思想
•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库利(1864~1929) Cooley,Charles Horton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1887年获 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 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 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著有《人性和社会秩 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等。
• 社会结构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共同 行动必须从历史的内容上来理解。

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

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

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布鲁默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的论述方案是:①符号互动论的本质内容。

②方法论原则。

③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取向。

一、符号互动的本质内容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前提是:①人们根据事物对其所具有的意义而对此进行活动。

②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产生的。

③个人与事物打交道时,通过解释这一过程而驾驭并修正事物的意义。

对于第一个前提,人们通常认为行为是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物,因而只关注行为和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

相反,符号互动论的原则是,事物对于人们所具有的意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

对于第二个前提,它涉及意义的源泉。

“实在论”认为,意义是事物内在固有的东西,因此只需要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分离出意义就好了。

符号互动论既不认为意义从事物的内在构造中散发出来,也不认为意义通过人的各种心理成份的结合产生。

它认为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产生的。

意义是社会的产物,是互动时通过人们的界定活动而形成的创造物。

对于第三个前提,行动者对意义的使用通过一个解释过程而发生。

该过程有两个步骤:①行动者对自己指出那些具有意义的事物。

这是一种内化的社会过程,因为行动者在与自己互动。

②正是与自己沟通的过程,解释就变成了如何对待意义的问题。

行动者根据情境和行动方向,选择、审度、搁置、重组、转化各种意义。

所以,解释不是对已经确立的意义的自动应用,而是一个形成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行动者把意义当作指导和形成行动的工具来使用和修正。

意义在行动中是通过一个自我互动(SeIfir1teraCtiOn)过程发挥作用的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

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经验科学以经验世界的存在为前提,它以某种可以观察、研究以及分析的东西的形式存在。

对于经验科学来说,“实在”(rea1ity)只存在于经验世界中,人们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并证实它。

经验世界能够挑战和抵制我们有关它的意象或观念。

这种地址使经验世界能得到作为实在标志的执拗(obdurate)特征。

人们只有形成新意象或观念才能适应或化解这种抵制,但不能祛除执拗特征。

媒介建构现实的三种研究范式-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

媒介建构现实的三种研究范式-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

媒介建构现实的三种研究范式-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媒介建构现实已经成为传播学界的一种共识,然而对于媒介如何建构现实的说法存在很大的争论。

这种争论一方面是因为传播学理论基本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直接导致了传播研究中不同的理论范式; 另一方面,传播学往往被视为社会学科,学者们更为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例如媒介效果、传播语言等等,而对一些理论问题经常缺乏刨根究底的兴趣。

但是媒介建构现实作为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从研究范式的视角来深入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媒介现实作为一种建构的社会现实媒介建构现实之所以成为共识,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媒介化语境下的现实只是一种建构的媒介现实。

建构一词来自英语Construct,具有构造、建筑、创造、生产、结构等意义。

也就是说,媒介所建构的现实与我们亲身体验的现实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复制关系,而是再度创造或生产的关系。

媒介建构的现实有别于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的现实世界,它是一种高度依赖个体经验的意义世界。

媒介建构论者认为这是一种以虚拟为特征的社会现实。

沃尔特李普曼( Walt Lipp-mann) ( 1922 ) 很早就注意到了媒介现实的虚拟性。

他认为,新闻媒介对现场的表达经常是错误的: 它所创建的形象经常是误导的、歪曲的,也错误地描画了我们头脑中对外部世界的形象。

他同时又认为,人们经常不是按照实际的事实与来作出决定,而是按照他们从新闻媒体中感知到的他们自认为真实的环境中发生的一切来做决定[1]。

李普曼所提到的新闻媒体所构建的环境就是媒介现实。

C 怀特米尔斯( C WrightMills ) ( 1967) 提出了二手世界的概念。

他认为,理解人类处境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人们生活在一个二手世界中。

他们关于世界以及自身的印象是由他们从来不曾遇见将来也不会遇见的众多的目击者所给予的[2]。

不管是媒介现实,还是二手世界,虚拟性构成了它们的根本属性。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在意义构建中,意义生成有两种基本途径:其一,符号本身的信息释放;其二,借助符号进行符号间的相互作用,如前者,又可分为直接信息的表征及加工与重新生成符号。

此外,还有另一种方式,即通过各个符号系统之间的互动来获得意义。

这一类型的方式,称为符号的交互活动。

符号学不仅要研究符号系统本身的特点,同时也要关注它们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这样一来,符号互动理论成为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当今符号学研究的热点。

这就是符号互动理论。

从大体上看,符号互动理论包含四个要点:1、参与性:参与者作为行动者积极地参与到符号活动中,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传递性:交[gPARAGRAPH3]由于人类天生就具有交往本能,即便在文字产生以后,人们仍然愿意保持面对面的交谈,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谓的“眼见为实”。

在这里,“眼见”不是指亲眼目睹,而是指心灵的感知,而语言则起到将心灵的感知转化为语言符号的作用。

3、系统性:任何符号系统都包括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两部分。

4、整合性:任何符号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

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各种社会关系等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生存的社会环境。

当然,符号互动理论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2、自主学习:符号的交互运用,符号与符号的相互转换,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直接感官,但它依旧遵循着某些普遍规律。

如符号的功能等价性与差异性、适合性与排他性、互补性、时效性等,这些原则不仅支配着某些具体的符号实践,同时也支配着一些抽象的符号活动。

3、互动性:自主性、互补性和协商性是互动关系的三种状态,是在符号交互活动中自然出现的,或是在具体的符号实践中自发出现的。

符号交互活动并非总是停留在具体的符号层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潜在的符号互动之中。

符号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满足相互间的联结条件和制约机制。

如符号间的差异与对应、对比与融合、顺应与互补、冲突与平衡等。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布鲁姆(Herbert Blumer,1923 年---)
符号互动旳另一种代表哈伯特.布鲁姆。他1923年生于 美国旳圣路易斯,曾在密苏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 过,是米德旳学生。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伯克利 加州大学工作。其代表作是《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措 施》。布鲁姆不但使库利——米德一系列旳微观社会 学取得了“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而且对整个这一 学派旳理论和措施作了系统旳概括和充分旳解释。
⑤个体旳行为受他本身对情境旳定义旳影响 。人
对情境旳定义,体现在不断地解释所见所闻 ,并
赋予各种事件和物体以各种意义,而这个解 释过
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在个体面对面旳互动中有待于协商旳中心 对象
3、符号互动论旳发展
Blumer是Mead旳学生,其代表作为《符 号互动论:观点与措施》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认同形成 旳主要机制。人际符号互动 主要经过自然语言进行。人 经过语言认识自我、别人和 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旳内化,实际上内化旳过程就 是人旳“自我互动”过程,社会旳内化过程,伴 伴随个体旳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旳,并 不是对外界刺激旳机械反应。个体在互动中逐渐 学会在社会允许旳程度内行动,但是在这个程度 内,个体能够按照自己旳目旳处世行事。
在措施论上,布鲁姆批评了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占统治 地位旳主流措施论。他以为到达对经验世界旳精确认识, “不能靠建立和解释骗人旳理论,不能靠设计精致旳模式, 不能靠追赶自然科学旳先进程序,不能靠采用最新数学或 统计学方案或发明新旳概念,也不能靠发展精密旳定量技 术或坚持某种调查统计旳准则”。布鲁姆以为经验性旳社 会是由人类以及他们在生活进程中旳日常活动构成旳。对 这种活动旳认识,只有经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到一种群体 中去才干取得。所以,布鲁姆提倡使用生活史、自传、个 案研究、日志、信件、非构造性访问和参加观察等措施。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一)符号1、符号(Sign, Symbol, Tittle),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

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

2、符号一方面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

3、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

例如,十字路口红绿灯已不是为了给人照明,而是表示一种交通规则。

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通过意义来实现的。

符号总是具有意义的符号,意义也总是以一定符号形式来表现的。

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4、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5、符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这两大符号在传播过程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传播中都能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

(二)符号互动论1、释义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主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论

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论

归纳法
没有归纳法的综合,社 会学理论就会仍然停留 在自我实现理论预言阶 段,并不它所研究的对 象保持很少的联系
定量分析
发现不假设相 反的亊例更为 困难
演绎推理
没有严格的命 题推导和认真 探讨有可能波 导命题的相反 的经验亊例 无法纠正理论 陈述中的错误
归纳法
一般性命题从 观察具体的互 动情境中抽象 出来 理论不经验亊 实得到了重新 的结合
认同从亊的 社会活动 解释和定义 相互的行动
独立的行动
共同配合
共同行动由参不者共同定义——联合行动的规律性、稳定性和反复性
共同行动中存在许多丌确定、偶然性和变换性,是行动过程的重要部分
社会结构不人类行为
现代冲突理论和功能主义者: 社会结构在解释人类行为斱面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布鲁默:丌是社会结构、社会组 织决定人们行为,而是在人们互 动中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才得以 构造而成。
布 鲁 默
一、“符号互动论”的假设 事、符号互动论”的内容
1、布鲁默符号互动论假设 (1)人类对待亊物的行为是以亊物的意义性为基础的;(外在亊物的 意义性决定了人类行动的有意义性) (2)有意义性乃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的产物; (3)通过个体独特性的解释(理解),意义性丌断地丰富和发展
2、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主要内容 (1)社会是由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形成的,自我一定使个人功能运用象 征即符号来表示其生活环境中的亊物,并解释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人 类能够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 (2)个人的行动是构造的。也就是说,个人行为是有意识的构造而丌是 丌经意地丼动。为此,他提出了两种互动形式。 一是非符号的互动。即在互动过程中没有完成必要的解释过程。例如,一 个拳击手下意识地挥动一下手臂,这种行动就是“非符号的互动”。 事是符号的互动。即在互动过程中完成了必要的解释过程。如果刚才那个 拳击手意识到挥动手臂的意义以及他自身动作的意义,那就是一种符号的 互动。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一)符号1、符号(Sign, Symbol, Tittle),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

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

2、符号一方面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

3、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

例如,十字路口红绿灯已不是为了给人照明,而是表示一种交通规则。

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通过意义来实现的。

符号总是具有意义的符号,意义也总是以一定符号形式来表现的。

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4、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5、符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这两大符号在传播过程中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传播中都能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

(二)符号互动论1、释义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反对定量分析方法,主张定性分析。
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探索和检验。探索是指
研究者进入具体的观察情境中并不断发现新事实
来修正自己的观察结果;检验是指在探索之后对
观察结果认真分析,发掘出一般关系,形成理论
观点。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四、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戈夫曼(美,Erving Goffman,19221982),侧重日常生活研究,提出 “拟剧理 论”。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1959年)等。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2、神秘化表演:是指演员经常通过 限制自己与观众之间的接触,而将其 演出神秘化。(这种神秘化表演技术 一般只限于高阶层或高地位者使用)
3、补救性表演:为了防止演出时意外事情的 发生而造成的窘迫,演出者和观众所采取的 补救措施。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三种主要的补救措施
(1)表演者为保全他们自己的演出而使用的防卫措施。
➢首先,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忠实”;其次, 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素养”;再次,剧组成员 应做到“戏剧缜密”。
(2)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而采取 的保护性措施,即“老练”。
(3)表演者还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使观众能有效地使 用那些“老练”,即“老练对老练”。
➢主要有两种策略:一,表演者必须善于接受观众的 暗示;二,表演者必须按照特定的礼仪行事,以便观 众为他寻找一个开脱的理由。
➢所有剧组演出的基本问题是在观众面前保持特 殊的情境定义,因此剧组人员是相互依赖的。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二)印象管理(核心部分)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 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有专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 方面。 1、理想化表演:是指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 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 与之一致的行动。

布鲁默:《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

布鲁默:《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

布鲁默:“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美]赫伯特·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这个术语已经被人们当作一个标签来使用,表示对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和人类行为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方法。

许多学者都运用过这种方法、或者对它的学术基础做出过贡献,其中包括下面这些著名的美国学者:乔治·H·米德、约翰·杜威、W.I托马斯、罗伯特·E·帕克、威廉·詹姆斯、查尔斯·H·库利、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詹姆斯·M·鲍德温、罗伯特·拉德菲尔德、以及刘易斯·沃思。

这些学者虽然在思想上有种种重要差别,但是,他们在观察和研究人类群体生活所使用的一般方式上却有着很强的相似性。

符号互动论的概念就是围绕着这种相似性构成的思想线索确立的。

对符号互动论的清楚的系统表述迄今尚未出现,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缺少对这种研究的方法论进行的有理有据的陈述。

本文是为展示这样一种陈述所作的努力。

我主要依据乔治·H·米德的思想,他在给符号互动论方法奠定基础方面做的工作超过了其他所有的人,但是,我也一直强迫自己系统展示我自己的观点:明确论述只是潜在地存在于米德以及其他人的思想之中的许多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且论及他们都未曾涉及过的各种重要论题。

因此,我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对这里提出的观点和分析负全部责任。

就我对方法论的论述而言情况尤其如此;对这个论题的讨论完全出于我自己的观点。

我的论述方案是,先概括叙述符号互动论的本质内容,然后就经验科学而言鉴别那些带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原则,最后专门论述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取向。

符号互动论的本质内容符号互动论归底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是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来说所富有的意义而针对这些事物进行活动的。

这些事物包括人在其世界中所可能注意到的每一种东西——物理客体,诸如树木或者桌椅;其他人,如一位母亲或者一位商店职员;各种各样的关于人的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各种制度,如一所学校或者一个政府;各种引导人们行为的理想,如个人独立或者诚实;其他人的活动,诸如他们的指令或者请求;以及他作为一个个体在其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一)符号1、符号(Sign, Symbol, Tittle),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

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

2、符号一方面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

3、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

例如,十字路口红绿灯已不是为了给人照明,而是表示一种交通规则。

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通过意义来实现的。

符号总是具有意义的符号,意义也总是以一定符号形式来表现的。

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4、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5、符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这两大符号在传播过程中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传播中都能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

(二)符号互动论1、释义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

2、代表学者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 H. Mead)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C.H.Cooley)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布鲁默(H.G.Blumer)和库恩(M.Kuhn)等发展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他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3、哲学基础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轻视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

其思想奠基人米德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社会行动解释个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学。

米德吸收了实用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客观的意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个体的行动、特别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行为主义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

米德之后,布鲁默系统提出了以“符号互动”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库利又提出了“镜中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符号互动论”。

4、基本观点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变的。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

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

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

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

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存在于互动之中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

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约束控制。

前者是行动动力,后者是行动方向。

5、关键术语(1)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

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

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

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校徽是一间学校的代表,国旗是国家的象征。

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

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于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

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的意义。

(2)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

因为人们可以将上述因素进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意义。

实际上,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

同样,人们只有将符号视为一个系统,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涵义。

比如,打了人耳光这一动作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意义会有不同,甚至意义完全相反。

于是,解释情境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进行互动就十分重要。

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

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

在这里,主观的含义包括他把哪些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和怎样去解释它们。

当然,所谓主观解释并不完全是主观的,实际上一个人对情景的解释是他以往社会化成果的反映。

5、逻辑起点与推论前提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

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

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

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的。

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

第一个前提——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很少会有学者对这一点产生异议。

但奇怪的是,这一简单的观点实际上在当代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所有思想和工作中都受到了忽视或贬低。

人们或者把事物的意义视作理所当然而把它当作无关紧要的东西弃之一边;或者认为它仅是行为及其诱因之间的中性环节(Neutral link)。

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他们关注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

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形式或案例。

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prescriptions)、规范和价值、社会压力、群体归属这些因素来作出解释。

在这两种典型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解释中,事物对于正在行动的人所具有的意义,或者被忽略,或者被用来解释他们行为的各种因素所吞没了。

如果有人宣称,这些既定的行为类型是被看作导致它们的特定因素的结果,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关心人们行动所指向的事物的意义了;他只需要识别这些诱因及其所导致的行为。

如果一定要考虑意义,也许有人会通过将意义要素暂存于(L odge)诱因之中,或通过把它视作介入诱因及其所宣称要导致的行为之间的中性环节,来对意义加以考虑。

在后面这些情况的第一种情况下,意义由于被融合进诱发性或因果性的因素中而消失了;在第二种情况下,意义则变成了纯粹的传送带,它可以为了诱因而被忽略。

相反,符号互动论的立场是,事物对于人们所具有的意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

忽略人们的行动所指向的意义就是对所研究行为的歪曲。

强调据称是产生行为的因素而忽略意义,则是对意义在行为形成中所起作用的严重忽视。

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一简单前提本身过于简单,以至无法使符号互动论区别于其它的方法取向——还有另外几种方法也具有同样的前提。

它们与符号互动论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由第二个前提确定的,即意义的来源。

有两种著名的传统方式对意义的起源做出了解释。

其中之一是将意义视作内在于具有意义的事物,是物体客观构造中的自然组成部分。

因此,显然一把椅子就是一把椅子本身,一头奶牛就是一头奶牛本身,一朵白云就是一朵白云本身,一场叛乱就是一场叛乱本身,等等。

由于意义内在于拥有它的事物中,所以人们只需要通过观察具有意义的客观事物并把意义从其中分离出来即可。

可以这么说,意义源于事物,因而意义的形成不涉及任何过程;人们所需要做的一切只是认出事物中的意义。

显而易见,这种观点反映了哲学中传统的“实在论”立场——一个被广泛接受、并深深植根于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的立场。

另一种主要的传统观点认为,一件事物对一个人所具有的意义,是由这个人赋予事物的一种心理添加物(Psychic accretion)。

这种心理添加物被认为是这个人的精神、心灵或心理组织的组成成份的一种表达。

这些组成成份是一些诸如感觉、感情、观念、记忆、动机和态度之类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