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三 转换型-剪切 7
(大洋中脊)
三. 三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组合类型
在板块分布图上,经常可见三个板块边界相交于 一点,为三个板块汇聚或裂解的邻接点,它是球 面上的板块边界开始或终止的端点。三条板块边 界相交于一点的现象,这一个交点就叫做板块三 联接合点(triple junction 简称三联点)。 与三联点相接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拉张型、挤压型 或剪切型边界。板块三联接合点在板块构造研究 中具有重要意义。
碰撞型边界特点是: ①地震带极宽,以浅、中源地震为主,最大震级为8.7级。 ②由于岩石圈上部的陆壳古老而复杂,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有许多薄弱带, ③伴有比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④热流值相对较高。 事实上,这类边界是两个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极宽阔而复杂 的地带。而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在大陆发生碰撞之后,板 块的相对运动和沿边界的挤压作用仍然持续着,如亚洲板块 重迭在印度板块之上,结果使该板块边界 ⑤具有正常大陆地壳两倍的厚度(陆壳增厚),这已成其为 一大特点,是造成喜马拉雅山带和青藏高原巨大海拔高度和 使地震带、岩浆活动带变宽的主要原因。
①陆内、陆间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离散板块边界开始发育的雏形。
离 散 边 界 -

洋 中 脊
离散边界演化模式图
A 上涌的岩浆的热能 造成陆壳凸出,膨胀, 产生大量断裂; B.陆壳拉伸和减薄, 中脊裂谷发育,岩浆 流到裂谷之上基性、 超基性岩浆不断补充, 冷凝形成新的海洋岩 石圈,添加到向两侧 运动的板块后缘。; C.持续的扩张进一步 将大陆分离知道狭窄 的海道产生; D.洋中脊系统形成, 大洋盆地发育增长。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是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重要理论。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以下是其三大观点:
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层被划分为许多大型的板块,这些板块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动态系统之一。

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相对运动,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相对推动(板块边缘相互拉近或推离)、边界相互滑动或剪切、边界相互碰撞或俯冲。

板块运动是地球上地震、火山爆发和山脉形成等地质现象的重要原因。

2. 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洋底部存在一个名为海底扩张带的区域,这是地球地幔中的炽热岩浆上涌至地壳,形成新的海洋地壳的地方。

在海底扩张带上,岩浆通过断裂缝隙喷出,并逐渐冷却形成新的地壳。

这个过程被称为中洋脊,是地球地壳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3. 构造地貌形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构造地貌(如山脉、盆地和断层)是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的结果。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当板块相互分离时会形成裂谷和海洋中脊。

板块运动还会使地壳发生拉伸、挤压和剪切等变形,造成地壳中的断层和台阶。

这些构造地貌的形成对地球的地质历史和地质演化有重要影响,也为地质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你知道我所站的陆地并不是固定不动的吗?在很久以前陆地的分布与现在并不是一样的。

你相信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前是在海底下吗?他是如何有深邃的海底到如今矗立巅峰傲视寰宇?让我们来一窥地球运动的奥秘吧!在了解地壳运动之前,我们必须对地球的组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运动的力量从哪里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

科学家们曾提出过许多不同的学说。

这里就介绍一种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发展历程。

大陆漂移学说——超越时代的理念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地质构造、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盘古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基本观点: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他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在地球自传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由较轻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叫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在地质学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解释地球地壳和上部地幔构造演化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地球上的外部结构是由一系列大型和小型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被认为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刚性片段。

这种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我们对地球的构造和动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将对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解释。

1. 板块:板块是指地球上外部岩石圈上的一个刚性片段,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板块是地球表面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的主要动力学驱动力。

世界上目前已经确认的主要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非洲板块等。

这些板块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不同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

根据板块相互之间的运动方式,构造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边界和边界。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远离的边界,这种边界一般伴随着新的地壳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和碰撞的边界,这种边界常常伴随着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对滑动的边界,这种边界常见于地震带。

3. 版内作用:版内作用是指同一个板块内部发生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在一个板块内部,可能存在内部的构造边界,这些边界由于板块内部的应力和应变而形成。

内部构造边界可以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变形。

4. 版间作用:版间作用是指不同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板块的碰撞、相对滑动和远离。

碰撞型作用常伴随着山脉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所致。

相对滑动型作用常伴随着地震活动。

远离型作用发生在两个板块相对远离的边界,常伴随着新的地壳或岛弧的形成。

5. 热柱与地幔对流:热柱是指地球地幔中一种热辐射物质上升形成的热点。

地幔对流是指地幔内部发生的流体运动,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柱和地幔对流是导致板块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热柱上升和地幔对流造成了地壳板块的远离和靠拢,从而形成了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步。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和预测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

1906年,美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块大陆,后来因为地球的旋转和内部的热液运动而分裂成多个大陆。

但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这个理论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李纳德·恩斯特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这个理论。

他发现地球表面被划分成了许多移动的“板块”,它们不断地相互碰撞、分裂和滑动,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这个理论得到了全球地质学家的共同认可,并被称为地球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一系列互相连接但并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导致地震、火山爆发和地壳变形。

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液运动和地球自转所驱动的。

板块的运动速度在每年数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有的板块相互撞击,重叠和挤压,形成山脉、海沟、火山、地震和热液喷口等地质现象。

而地质现象又进一步表明了板块构造的存在。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当今地球地壳、岩石、矿藏、地形地貌、地震等现象,丰富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三、应用与前景在工程学、地质灾害防范、能源开发等领域,板块构造学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研究,可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指导,特别是海洋热能和地热能的开发,它们都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在地震防预研究方面,板块构造学说对震源机制和震灾分布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可帮助地震烈度、滑坡地质灾害、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当然,探索地球深处的奥秘没有止境,对于科学家而言,板块构造只是了解地球运动的起点,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探索和发现。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一、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解释了地球表面的许多现象和过程。

本文将围绕板块构造学说,从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基本假设1. 地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层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着,并且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2. 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这种运动可以是平行滑移、向远离或向靠近等形式。

这种相对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3. 板块边界处存在构造活动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认为在板块边界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构造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岩浆上涌、断层滑移、岩石变形等。

三、基本论点1. 板块漂移论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导致了板块漂移现象。

板块漂移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它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2. 岩浆上涌论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浆是由地幔中的物质上涌而来的。

在板块边界处,岩浆可以通过断层滑移等方式上升到地表,并形成火山喷发等现象。

3. 构造变形论点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认为在板块边界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构造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岩浆上涌、断层滑移、岩石变形等。

这些构造活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塑性变形。

四、结论综上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了地球表面岩石层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的基本假设,并且认为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着,并且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此外,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还提出了板块漂移论点、岩浆上涌论点和构造变形论点等基本论点。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于我们认识地球表面的现象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地理】板块构造学说

【初中地理】板块构造学说

【初中地理】板块构造学说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1961年和1962年,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六大板块外还有些小板块。

大陆内部也可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板块。

板块之间,分别以海峡或海沟、造山带为界。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其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张裂、错动、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

板块学说认为地壳是有生有灭的。

由于海底扩张,大洋底部不断更新,大陆则只是随着海底的扩张而移动。

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3亿年前,欧、非两洲和南、北美洲相连,以后出现大西洋海岭,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并以它为中轴向两边扩张,才使上述各洲分开。

而在近7000万年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

东非大裂谷则正处于非洲大陆开始张裂,处于产生新洋壳的雏型期。

红海亚丁湾则是两侧地壳张裂扩张的结果,处于大洋壳的幼年期。

现在的地中海,则是代表大洋发展的终了期,它是广阔的古地中海经过长期演化后残留下来的海洋。

关于板块的驱动力问题,有人认为是地幔对流,也有人认为是地幔中的“热点”和“热柱”把岩石圈拱起,而使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推挤板块运动,还有其他的一些主张,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这是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发展的三部曲。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数个大型和小型的板块所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通过构造活动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从而导致地壳运动和地球表面地质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边界的类型、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影响,以及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以板块为单位,根据构造活动而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数十块大块和更多的小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下方通过热对流作用而进行运动。

板块构造的概念是指地球外部的岩石圈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由多个板块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关系。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板块被认为是地球表面上的构造单元,它们的大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能自主地运动。

而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块的运动包括了板块的碰撞、分离、滑移等过程,这种运动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机制。

地幔是地球内部由固态到半固态的岩石层,它由高温高压下的岩浆和熔岩组成。

地幔的热对流是指在地幔中由于内部温度不均匀导致的热量对流现象,这种对流运动会引起岩石层的变形和运动。

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源,它推动着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不断地运动和变形。

在地球的板块构造中,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板块的碰撞、板块的分离和板块的滑移。

板块的碰撞是指两块板块直接相互碰撞,这种碰撞常常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的分离是指两块板块由于地壳的张裂而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可以引起地表的沉降和新的地壳形成。

板块的滑移是指两块板块在相对运动中沿着断裂面滑动,这种滑移常常会引起地震活动。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胡经国一、基本概念㈠、板块构造说1、概念板块构造学说(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又叫做板块构造理论,简称板块构造说,是指从全球角度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形成、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等的一种新兴而重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它是现代地球科学重要理论之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在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

它源于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J.T. Wilson,1908-)提出的“板块”(Plate)概念。

1965年,他指出,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和岛弧-海沟系是三种类型的构造活动带;它们首尾相接、连绵不辍,从一种活动带转换成另一种活动带,形成地壳运动;地壳被这些活动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板块”。

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地球科学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2、发展简史1912年,德国A.L.魏格纳首先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60至1962年期间,美国H.H.赫斯、R.S.迪茨,在大陆漂移和地幔对流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海底扩张说。

随后 F.J.瓦因和英国 D.H.马修斯等,通过海底磁异常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

1965年,加拿大J.T.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并且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

1967至1968年期间,美国W.J.摩根、D.P.麦肯齐、R.L.帕克与法国X.勒皮雄,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原理。

1968年,美国B.L.艾萨克斯、J.奥利弗和L.R.赛克斯,进一步阐述了地震与板块活动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一新兴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

现今常用的术语“板块构造”术语,是麦肯齐和摩根在1969年提出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逐步渗透到地球科学的许多领域。

《全球构造理论》 讲义

《全球构造理论》 讲义

《全球构造理论》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始终是科学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而全球构造理论,正是为了解释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说起全球构造理论,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大陆漂移学说。

这个学说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 20 世纪初提出。

魏格纳观察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十分吻合,就好像它们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而且,在两个大陆上,还发现了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和相似的地层结构。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被称为“泛大陆”。

后来,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格局。

然而,当时这个学说遭到了很多质疑。

因为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二、海底扩张学说20 世纪60 年代,科学家们又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大洋中脊是新的海底产生的地方。

大洋中脊是位于大洋底部的一系列山脉。

在那里,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形成新的海底,并向两侧扩张。

新形成的海底会逐渐远离大洋中脊,而老的海底则会在海沟处俯冲到地球内部。

海底扩张学说不仅解释了海洋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还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说是全球构造理论的集大成者。

它综合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分割成了若干个板块。

这些板块就像漂浮在软流圈上的“船只”,不断地运动着。

板块之间的边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型边界。

离散型边界主要出现在大洋中脊,那里的板块相互分离,形成新的地壳。

汇聚型边界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和火山地震带;另一种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山脉。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火山,地震活动带的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火山,地震活动带的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一板块构造理论1. 大陆漂移学说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 海地扩张理论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

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

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

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勒皮顺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网站2022年11月21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

“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

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

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

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

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与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存在的联系。

这些应力值,部分是很慢的,慢慢地改变着地球的地幔。

应力值是板块变形和潜没(一个板块沉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的背后驱动力。

新人教版选修1:3.2《板块构造学说》【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3.2《板块构造学说》【公开课教案】

3. 2板块构造学说(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弧、海沟成因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壳运动的三部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海底扩张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录像片:海底扩张过程、板块运动过程,投影片:大陆漂移证据的复合片、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海底扩张旋转片、六大板块空白图、练习题,教学挂图:两半球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模型:地球仪、吹塑纸、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是运动的,现在的地表状况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短暂的一瞬。

很久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地壳为何运动,如何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等提出了许多观点,建立了许多理论体系。

直到本世纪初,年青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一个全新的学说,打破了当时固定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拉开了全球构造理论的序幕。

【板书】第二节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在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图(停顿,指两半球图),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吹塑纸演示,将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轮廓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联想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的猜想,是否其它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呢?从此,他开始收集大量证据,请看投影片1。

【出示投影片1】鸵鸟、肺鱼、舌羊齿化石等古生物分布,大西洋两岸古地质构造连续性,赤道有冰川遗迹、南极有巨大煤层等古气候的复合片。

【启发讲解】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他的学说。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47页,读最后一段,并观察第148页的插图,思考:这个学说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学生读课文,回答。

这个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论点是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这片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地质学理论,它注重研究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的复杂构造,解释大小、形状、排列地貌,以及探讨岩浆活动随时间演变的规律。

这一学说是地质学家Alfred Wegener于1915年发表的《大陆漂移说》所促进,与以前的片麻(Gondwanaland)概念相比,其实新的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更好地解释地质现象。

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上形成的大片岩石,称作板块。

这些板块是由温室效应和海洋环流等深部热力作用而不断分离漂移的。

板块在不断的漂移和碰撞中形成的碰撞带,形成了活动的地壳断裂带,并影响着大片陆块的运动,这就是形成“大陆漂移”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板块结构,它揭示了地球在深处的结构,直接影响着表层板块的运动。

根据板块结构的理论,地球深处的结构分为三层:内核、地幔和地壳。

地幔以上的部分,即地壳,可以被细分为若干块板,它们是由岩石和一些深层(岩浆)的漂移而形成的,它们的运动会影响表面的地貌,也会影响地质现象。

另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构造:锥形构造。

它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破裂带,在其周围形成一种新的构造,可以被用来解释早期地质现象,如大陆漂移和洋壳变形。

最后,板块构造学说更强调了时间、过程和动力等方面,在解释地质现象时,结合了多重因素来分析,因此,板块构造学说对提高地质学的研究水平可谓至关重要。

总之,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学理论,它改变了以往的片麻概念,并丰富了地质学的内容,为探讨地质现象如大陆漂移及洋壳变形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研究地质学方面有重要意义。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摘要: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板块构造学说定义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1.地球表层板块的划分2.板块运动的方式和原因3.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板块构造学说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2.板块构造学说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3.板块构造学说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正文: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认为地球表层是由若干块状岩石(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运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划分、板块运动方式和原因、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等。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球表层板块的划分。

板块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岩石圈,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块状岩石。

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的。

目前,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包括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板块运动的方式和原因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

板块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相对运动,即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挤压、拉伸等;另一种是绝对运动,即板块整体在地球球体上的运动。

板块运动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的热流使得地壳和地幔发生对流,形成板块运动的基础。

地壳的物质循环则使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发生,从而形成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广泛,包括地震预测、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等方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震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在地质研究方面,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地球表层岩石运动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解释各种地质现象。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引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世界上各大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和相对运动之中,它们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全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这就是学界所称的“六大板块说”,它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形成的一种新的全球大地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说揭示了各大陆是如何分离、漂移的;板块学说则说明了各大陆及其附近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欧亚板块几乎全部是陆地,南极洲板块几乎全部是冰雪;板块与板块相撞后,又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产生了许多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全球岩石圈被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各个板块可以运动,而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就会发生地震、火山、海啸等现象。

为了更好地阐述板块构造学说,下面介绍一下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这个板块不断地向西北方向移动着。

亚欧板块主要是由亚欧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组成的,东部有菲律宾板块、太平洋板块等。

大约在10亿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开始分离,这个过程叫做印度洋板块的开始,在海底扩张作用的影响下,大洋板块逐渐裂开,成为几个大板块。

美洲板块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这个板块是由北美洲和南美洲所组成的。

美洲板块处在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接触处,在海底扩张作用的影响下,两个板块发生了张裂,成为几个大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一些与岩石圈有关的地质现象。

例如,位于非洲板块内的红海在中生代时期是陆地,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并插入到亚欧板块之下,原来的大洋底逐渐变为陆地,从而使红海成为半封闭的海洋。

又如,科迪勒拉山系,即安第斯山脉,这个山系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

在两大板块的挤压下,这个山系也向北缓慢地移动着。

又如,我国的台湾省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而台湾省的基隆至台北的海岸线就是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全球构造学说。

1912年,德国人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限于地球科学当时的水平,大陆漂移思想未被普遍接受。

到60年代,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研究的许多成果,有力支持了这个假说,赫斯等人进一步发展,提出海底扩张说,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思想为板块构造说打坚实基础。

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层由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块拼合而成。

这些板块块体很厚,由陆壳和洋壳构成,"飘浮"在地幔的粘性层上,每一个板块能独立运动,并在运动中相互挤压、摩擦、碰撞。

地幔物质对流是大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大板块的运动引起中、小板块活动,地球的旋转极和旋转角速度对板块运动也有制约作用。

板块构造说建立初始,勒比雄把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随后有人把美洲板块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把印度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把太平洋单独列为一个板块;从亚欧板块分出东南亚板块。

并在上述大板块中划分出中国板块及南太平洋、阿拉伯、加勒伯、加勒比海、可可斯、纳斯卡、菲律宾等若干个中小板块。

除太平洋板块和可可斯、纳斯卡小板块仅有洋壳外,各板块都包含有陆壳和洋壳。

各板块之间是地壳最活动的地带构造活动带,常呈海岭、海沟-岛弧、转换断层、缝合线,世界上著名的火山、地震带即分布于此。

中国版图位于亚欧板块之内,雅鲁藏布江一带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相碰撞的缝合线。

大板块具有一定的运动方向,每隔几千万年,甚至一两亿年,运动才发生变化。

板块构造说摒弃了地学研究中的准静态模式,代之以高度活动的地球观,依据充分、理论严谨,较成功地解释了许多矿床的生成和分布规律(如与岩浆活动或热液有关的矿庆多分布于板块边缘,外生矿床则形成于板块内较稳定地区),且有利于大地震的解释和预报。

板块构造说具有较强的生命力,10多年来引起地学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并受到广泛的支持。

地学界在接受板块构造说的同时,注意到这个假说还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有一些是根本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火山地震带
世界上地震震中较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火山活动的区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火山地震带。能够较合理地解释地震的形成原因,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大成就之一。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正好位于世界上的重要的板块界线附近: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周围的深海沟附近;②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则正好位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上述两个地带所以火山活跃,地震频繁,都是板块相互挤压的结果。此外,各大洋的海岭上面也是地震频繁的地方,即板块互相分离的界线,不过这个地震带上的地震一般震级都比较小,又远离人类居住的地方,不912年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休息时“偶然”发现了墙上的世界地图中大西洋两岸海岸线轮廓的对应性和可吻合性,以此为契机魏格纳搜集了地质学、古生物学方面的大量证据,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科学假说。该假说指出:在距今约3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硕大的古陆,周围是浩瀚的大洋。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天体的引潮力等的作用使古陆产生了裂缝,上层较轻的硅铝层地壳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发生了“漂移”,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海陆分布形态。
六大板块的提法,在我国的普及教育等领域内,已经有些约定俗成的意思了。在学术界和其他国家,对板块的划分有许多别的方案。如,我们把大西洋的海岭作为板块的界线,为什么把整个太平洋的海底算一个板块?在琉球群岛和我国台湾省、菲律宾群岛东侧有一系列深深的海沟,我们把它们作为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界线,可是在更东面的马里亚纳群岛东侧,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为什么不用它来作为重要的板块界线呢?说明这些情况,就是希望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将板块界限的划分问题看得过于机械。
大陆漂移学说提出的那个年代,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对地质事实的发现和认定都不足以对一个如此规模的科学假说加以肯定或者否定。因此代替最初
激烈学术争论的是几十年的相对平静。直到海底扩张学说的产生。
3.海底扩展学说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声纳技术、古地磁测量技术和航海磁测量(属于航磁测量,航磁测量的一个分支包括了航空磁测量和航海磁测量)、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等技术的进步,使科学家对海底地形和地质状况的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对海底地质情况的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大洋中脊”和年轻的海底。由此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对大陆的位置移动提供了可信的全新的解释,一方面使得大陆漂移学说在新时期“复活”了,同时也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4.板块构造学说
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大陆漂移学说的思路为前提,吸收了海底扩张学说等最新的地质发现和科学研究成果,提出的全新的关于全球岩石圈构造的科学假说。按照这个学说的观点,固体地球的表层是岩石圈,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该学说的要点是: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板块,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边界则是岩石圈活动频繁地带;②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③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作水平运动。
这个学说指出,海岭或者叫大洋中脊是连绵不断的,是岩石圈以下的地幔物质不断涌升形成新的海底地壳的地方。海底在这里诞生之后向两侧扩张,导致了海底地质年龄在海岭附近最年轻,且距离海岭越远,地质年龄越大的有规律分布的现象。实际考察表明,海底型的地壳最古老的诞生至今只有1.6亿年左右。
考察表明大西洋的海底地壳与两侧的陆地是连成一体的,这说明大西洋是裂开的,而且达到今天的规模经过了约1.6亿年。太平洋最古老的海底则在邻近美洲和亚洲等的深海沟处“插入”(在新兴的板块构造学说中叫俯冲)到邻近的大陆地壳(岩石圈)的下面去了。
5.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它们决定了全球板块运动的基本特点。以大陆命名的4个板块的范围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太平洋板块的范围完全在太平洋内,印度洋板块的范围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以及大洋洲的一部分。大洋中脊、深海沟,以及一些陆间海、一部分陆地上的高大山脉或者大的谷地等,构成了板块之间的重要界线。结合地图应该记住:大西洋中脊是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分界线(或者说大西洋海底的西半部分属于美洲板块;东半部分北部属于亚欧板块,南半部分属于非洲板块);环绕太平洋的海沟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界线;地中海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界线;土耳其半岛、高加索山脉一兴都库什山脉一帕米尔高原一雅鲁藏布江谷地一横断山地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陆地上的重要界线。
从19世纪中期地质学诞生以来,地质学家就开始了对地壳运动问题的探索。在这些探索性的理论框架中,从20世纪60年代起,板块构造学说逐渐成为最有说服力的科学假说。但是它的发展却经历了约半个世纪曲折的途程。
1.从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学术界一般认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前身是大陆漂移学说。后来,随着对海底地质现象的了解,又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的设想得到了证实。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