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客户服务——王永庆的故事
王永庆是如何掘到
王永庆认为,正是这种对于细微之处的了解,才能真正提 高管理的水准,因此,他认为美国的管理太老了,他们只 重视“面”和“线”,而忽视了“点”。他认为管理最大 的问题还是在“点”上;各事物的基本问题还是在“点” 上,只要“点”做到真正完善,那么“线”和“面”也简 单了。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细节是一种创造。不要以为创造就 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工作中的小改小革,细节调整 同样是一种创造。“细致到点”,从细节中找到创新的机 会,这就是王永庆成功的秘密。
王永庆正是把每次送米这件小事做得很细, 使他找到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方式,使 顾客成了他的忠实客户,为事业的进一步 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方法,使嘉义人都知道 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 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很 快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 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个碾米厂,在离最繁华 热闹的街道不远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 倍的房子,临街的一面用来做铺面,里间用作碾 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庆在服 务上也更进一步。当时,用户都是自己前 来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于年轻人来 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 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当时年轻 人整天忙于生计,且工作时间很长,不方 便前来买米,买米的任务只能由老年人来 承担。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超出 常规,主动送货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 务措施,大受顾客欢迎。
事业发展壮大后,王永庆在管理企业时,同样注重每一个 细节。他的部属深深为王永庆精通每一个细节所折服。当 然也有不少人批评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劝他学一 学美国的管理,抛开细节只管大政策。针对这一批评,王 永庆回答说:“我不仅做大的政策,而且更注意点点滴滴 的管理,比如操作人员的手艺、操作方法、机械的配置等 等。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都会影响生产力。如果我们对 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研究,就会细分各操作动作,研究是否 合理,是否能够将两个人操作的工作量减为一个人,生产 力会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个人兼顾两部机器,这样生产 力就提高了四倍。”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非常值得一看】
王永庆卖⽶的故事【⾮常值得⼀看】王永庆卖⽶的故事【⾮常值得⼀看】2014-04-06王永庆是台湾最受推崇的企业家和管理⼤师,他从⼩家境贫寒,只读了⼏年书就辍学了。
1931年,15岁的王永庆来到嘉义⼀家⽶店做学徒⼩⼯。
第⼆年靠着东拼西凑的200元资⾦开了⾃⼰的⽶店。
当时⼩⼩的嘉义已有⽶店近30家,竞争⾮常激烈。
王永庆只能在⼀条偏僻的巷⼦⾥租⼀间⼩铺⾯。
他的⽶店开办最晚,规模最⼩,⽽且由3个未成年的⼩孩打理,能站稳脚跟取得盈利吗?⾯对这些不利条件,王永庆并没有怨天尤⼈,⽽是开动脑筋想办法。
最后他祭出3招,竟然后来居上,打得那些⽼店⽆还⼿之⼒。
--------------------------------------------------------------------------------------------第⼀招:改善产品质量。
因为那时稻⾕粗放式的收割与加⼯技术,⽶⾥经常会掺杂进⼩⽯⼦之类的杂物。
所以⼈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次⽶,⼤家都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有些⽶店⽼板甚⾄认为,那些杂质还可以多卖些钱呢。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之中发现了机会,他和两个弟弟⼀齐动⼿,仔细地将⽶⾥的秕糠、砂⽯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
⼀段时间之后,王永庆的⽶最好,已经⼝⼝相传得尽⼈皆知了。
第⼆招:让顾客感动的优质服务。
别的⽶店下午6点关门,王永庆却⼀直开到晚上10点多。
当时⼈们经济都不宽裕,他就先赊账,然后约定发薪的⽇⼦去收账。
那时候因为年轻⼈都忙于⼯作,来买⽶的顾客以⽼年⼈居多。
王永庆于是主动送⽶上门,开创了“送货上门”服务的先河,赢得顾客的称赞和感情分。
王永庆送⽶,并⾮放到门⼝了事,如果⽶缸⾥还有陈⽶,他就将旧⽶倒出来,把⽶缸擦洗⼲净,把新⽶倒进去,再将旧⽶放回上层,如此⼀来,陈⽶就不⾄于因存放过久⽽变质。
这⼀细致⽽超越期望的服务令顾客印象深刻,且深受感动,从此以后更成为雷打不动的忠诚顾客。
第三招:建⽴客户数据库。
案例分析:王永庆卖米
案例分析一:王永庆卖米少年时代的王永庆,家境贫穷,连裤子都买不起,每天都穿着他母亲用面口袋给他改的一条裤子,上边还印有“中美和资”的字样。
家里勉强把他供到小学毕业,王永庆15岁时到一家米店里做小工。
聪明的王永庆,在工作之余留心观察卖大米的诀窍和学问,第二年他央求父亲支持他,他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米店。
他父亲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借来200台币,不久王永庆的米店就开张了。
由于资金少,王永庆的米店地处边远,门面又小,这对于小小嘉义县城的其他30多个米店来说,根本就够不上威胁。
而离王永庆的米店不远处就有一家日本人开的米店,既批发又零售,谁又能到这家少年开的不起眼的小米店来买米呢,坐等不来,那就主动出击,王永庆背起米袋,走街串巷,一天到晚累得够呛,但米店的生意还是不见起色。
一天,王永庆在米店里望着米仓里的米发呆,突然一拍大腿,“有了!”,他喊来两个弟弟,开始干了起来。
原来,因为那时碾米技术相对落后,当时的米中有好多没有脱干净,其中还有不少小石子、小木棒等类的杂质。
王永庆和他的弟弟,干到半夜,把第二天要卖的米中的这些杂质,一粒一粒地拣出来。
从此以后,买米的大婶口口相传,说王永庆卖的米几乎不用淘洗,由此米店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
这就是王永庆卖米的第一招:“眼睛向内”,即让自己的产品物有所值。
当时由于条件落后,电话的使用很不普遍,买米一定要到街上的米店去买。
而这对客户来说实在是很不方便,一时不留意就可能会在要煮饭的时候,才猛然发现没米了,然而对于米店而言,则必须要等客户上门才会有生意。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王永庆忙完米店的工作刚要上床睡觉,门外梆梆地敲门。
打开门一看,是铁路对面旅馆的厨师,说刚刚来了两个客人还没吃饭,恰巧旅馆里没米了,他叫王永庆送点米过去。
王永庆卖的米一斤只赚一分钱,但为了信义为了父亲经常在他耳边说的那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有钱,但有的是力气,王永庆量了米,冒雨给那家旅馆送了去。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出生在台北新店一个贫苦农家,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家里非常的贫困。
先后从事看茶园,卖米,经营木材生意,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台湾《天下杂志》近年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
王永庆也以54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全球顶级富人榜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
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问题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
不过,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照现在的话说,王永庆向嘉义县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
此外,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
有篇文章说,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的人默默的模仿了他这种做法,但有一种方法谁也学不到,王永庆每到一个客户家送米,就会很热情的与客户拉拉家常,问问客户最近家里的情况与需求,每到一户客户家送米就把这家人的家庭情况,有几口人,兴趣爱好都凭自己的观察或间接的问旁边的邻居打听到客户的信息,把客户那个月什么时候买的米的日期都详细的记录下来,由于对每户人家的人口数,生日、喜好都非常的熟悉,王永庆总是能准确的预料到客户家里什么时候米快吃完了,该送货上门了,给客户一种非常好的服务感觉!于是日后,久而。
成功人士王永庆卖米的故事_励志人物
成功人士王永庆卖米的故事王永庆为中国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中国台湾的“经营之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士王永庆卖米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中国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中国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一天晚上,天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计,已是深夜。
从一粒米成功-励志小故事_励志故事_市场营销哲理小故事
从一粒米成功-励志小故事_励志故事_市场营销哲理小故事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
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
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
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客户价值3[1]
客户价值3[1]
1.3 客户认知价值理论
• 1、4Cs理论(劳特朋)
– 4C就是客户价值,即客户、成本、便利、沟通
• 2、可感知价值理论(载瑟摩尔)
– 在企业为客户设计、创造、提供价值时应该从客户导 向出发,把客户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客户价 值是由客户而不是企业决定的。感知价值是主观的, 随客户的不同而不同。
.9
价格竞争力指数
客户价值3[1]
• 3、客户价值图 • 客户价值图是盖尔的客户价值分析模型中
最为直观的工具,它清楚地描述了客户在 选择供应商时的决策因素。客户价值图的 绘制是在测评市场感知质量水平和市场感 知价格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
客户价值3[1]
客户价值3[1]
• 过绘制客户价值图,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 自己及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有效地制定 客户价值战略,为客户创造更大的感知价 值,扩大企业的销售量。当企业处于平均 价值线右下方时,往往具有较高的客户感 知价值,因此更容易获得市场份额。如果 某个品牌或产品处于左下象限,则意味着 低质低价,右下象限意味着低价高质,右 上象限意味着高质高价,而左上象限意味 着高价低质。
客户价值3[1]
• 3、客户价值与竞争优势
• 根据客户价值的定义和内涵,如果客户从某种产 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收益大于所支付的成本,则认 为该产品或服务是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如果 某个供应商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竞争对手 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无疑可以赢得大量客户,从 而为自己营造超凡的竞争优势。换句话说,如果 企业能够创造非凡的客户价值,就拥有了维持长 期收益的基础,这就是客户价值对形成竞争优势 的意义所在.
客户价值3[1]
• 1、市场感知质量水平 • 通过对客户价值内涵的探讨,我们知道感知质量
从小立志的名人故事现代
从小立志的名人故事现代现代名人从小立志故事4篇如下:《从小事做起的王永庆》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
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
王永庆卖米故事
王永庆卖米故事王永庆卖米故事客户管理与服务营销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9月份金牡丹给相关员工进行了一次《卓越的客户服务与管理》专题培训其中的一个故事让我们深受启发。
王永庆小时候家里贫困人多15岁小学毕业就辍学被父亲送到永嘉县的一个小镇上去做米店的学徒。
做学徒几乎没什么工钱每天做很辛苦的活但他并不怕苦。
感悟作为企业的新员工要的好的工作心态能吃得了苦才能学到技能当时这家米店生意平平同行业的米店也很多老板经常叹息生意越来越难做。
永庆听了也担心自己才来没多久如果生意不好米店关门可能自己会没工作做所以他开始观察其他米店的情况。
他发现所有的米店基本和他老板开的米店没什么区别同质化竞争激烈卖一样的大米生意也一般。
然后王永庆开始对经常来店里买米的几位客户询问永庆听了客户的想法后向老板提出每天向镇上年纪大的顾客家送米到家再收钱。
他这样一来镇上家里年纪大的都来到王永庆老板的米店里要求送米到家。
老板发现这个方法使米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
觉得永庆人很聪明救活了他的米店。
感悟几百年来人们习惯了这种买卖方式米店老板都认为卖米就是这样没有其他方法了大家都生意难做而实际人们的习惯是可以打破的。
但好景不长其他米店的生意清淡了许多这些米店的老板们一打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纷纷仿效王永庆的做法没过多久镇上的米老板都采用了送米上门的销售方法王永庆老板的米生意又不太好了。
感悟同行业都信息灵通因这项营销创新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容易被模仿。
一天老板找王永庆谈生意不好了能否再想些办法永庆说他会有办法的。
过了几天永庆开始询问镇上的客户为什么每次买米总是很少而且经常到不同的店里去买。
客户告诉他大家都是这样的习惯了到不同的店里可以比较一下。
这是几百年来的消费习惯庆记下了。
于是他对现有的店里的老顾客一个个了解每次去送米时问他们家有几口人家里是否今年办些喜事等。
感悟在解决问题前一定要先对顾客做大量的需求调研。
他每天白天送米晚上回来开始做功课在小本子上记录下今天送过米的几个顾客的家里情况。
【名人故事】王永庆:用心做小事就能成大事
【名人故事】王永庆:用心做小事就能成大事越有钱的人越“抠门”,王永庆有一个原则:“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台湾企业界有一位被称为“经营之神”的精神领袖,早在1984年,他的全部资本就达45亿多美元。
最高时身家达到113亿美元。
他是台塑集团的创办人――王永庆。
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极度贫穷所致,金银满贯的他习惯了勤俭节约。
以致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
”这句话被台塑集团员工奉为经典,并为国内外管理者称为“王永庆法则”。
事事讲究“合理化”天才商人盖茨认为:花钱就像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
“经营之神”王永庆也有这样一条准则:“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事事讲究“合理化”。
王永庆的生活相当简单,吃饭原则是“简便”,最爱吃的是家常卤肉饭;穿着十分“整洁”,一双运动鞋要穿上好几年;每回坐飞机一定是经济舱。
王永庆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但他每天都会通过健身,保持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和精力充沛。
而他每天做健身操使用的毛巾,用了27年。
在一次媒体专访中,记者发现他一个有趣的“小动作”:泡咖啡时,用小勺舀一些咖啡将奶精球的容器洗一洗,再倒回咖啡杯中,一点都不浪费。
据说,他在麦寮用餐时,当问到一颗卤蛋竟卖新台币10元时,他直觉认为卖得太贵了。
王永庆生活细节处处显示了他对“合理化”的执着。
在台塑规模不断扩张时期,他创造了一套科学用人之道,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
按照惯例,他每天中午都会在公司吃便餐,用餐后召集各部门主管,听他们汇报,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细微的问题,并要求主管人员对自己所管辖部门大小事必须了然于胸。
因此,主管人员每周不得不工作至少70小时,很多都患有胃病。
王永庆一方面靠这样的压力管理方式来推动企业经营,同时又施以极为慷慨的奖励。
台塑的奖励方式有两种:物质的和精神的。
物质包括年终奖与改善奖,还有王永庆私下发给干部的奖金,称为“另一包”。
对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分享员工”的做法。
经典案例之王永庆卖米
思考题
❖ 一是那样卖米的是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
❖
其次,他懂得出动营销,主动出击的道理,在别的米店还是
坐商时,他就能够成为一名行商,实施物流配送,提高效率,方便
顾客,可谓一箭双雕,这其实就是通过在合适的地点,不过他的
这个地点,不仅包括他的门店,还包括流动的配送——类似于
沿街叫卖,通过合适的方式——送货上门,来实现他抢占顾客
的目的.
❖ 再次,王永庆建立了数据库营销,把客户的人口、 每天用米量这些内在需求一一登记,并总结出多长时 间送一次,每次送多少,从而找出营销规律,既不跑冤 枉路,也不至于缺客户的货.
❖ 第二个是,像他们一样卖米我们能成功吗 从环境变化分析
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傻子行为王永庆营销高手
讨债高手
傻子王永庆
× ❖ 米里混杂沙石、小石子
❖ 坐以待币
❖ 精挑细捡 ❖ 送货上门 ❖ 做记录 ❖ 洗米缸 ❖ 多做一点、夺走一步
返回
营销高手
所谓营销,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通过 合适的方式,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顾客,并 引导和挖掘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
❖ 同时,王老先生还细心为顾客擦洗米缸,以此为 顾客提供增值服务,与顾客建立一种内在的沟通与联 系,通过把新米放在下面,陈米放上面这种先进先出 的库存原则,换位思考,为顾客着想,通过记下容量,为 以后引导客户需求,挖掘客户需求,做顾问式销售打 下良好的基础.
台湾首富王永庆从一粒米成功
台湾首富王永庆从一粒米成功作者:安然来源:《人民文摘》2008年第01期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慶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
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
成功人士案例故事
成功人士案例故事都是有惰性的,不管我们做的是什么工作,有一天会因为工作的枯燥而感觉乏味,有一天也会因为忙忙碌碌的辛苦闯荡却还是一无所成而丧失了信心!下面是整理的成功人士案例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成功人士案例故事01王永庆卖米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部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如今,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美东时间2008年10月15日9点38分在新泽西一家医院因心肺衰竭而过世。享年92岁。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每日名人故事:从小处做起的王永庆
每日名人故事:从小处做起的王永庆【中国卷】企业家:从小处做起的王永庆名人档案王永庆,著名企业家,1917年1月出生于中国台湾。
1954年筹资创办中国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
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中国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
在中国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
名人故事王永庆的父亲是一位茶农,收入微薄。
在王永庆九岁的时候,父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于是王永庆开始和母亲一起承担家庭重任。
王永庆十五岁时从学校毕业了,便开始在茶园做杂工。
接着他又在嘉义县的一家米店当起了学徒。
但只做了一年,他就决定自己开米店。
老板好当,好老板却不好当。
此时,嘉义县虽然不大,却已经有大小近三十家米店了,米行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当时王永庆是个只有二百元本钱的小老板,要在竞争激烈的米行立住脚,可以说他丝毫不占优势。
他只能在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租一个特别小的店面,这样小又没有名声的米店,谁会主动光顾呢?所以在刚开张的那段日子里,他生意冷清、门可罗雀,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房租都有可能成为很大的问题。
别看王永庆才十六岁,他却能冷静地分析自己家米店没生意的原因。
首先,他注意到隔壁的日本米店,顾客因为习惯的原因,喜欢去那里。
进而,他考察了城里其他米店的情况,基本上把每家米店的经营特色都琢磨了一遍。
这时,他王永庆发现自己对手的实力真是不可小瞧,然而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年轻气盛的王永庆开始了自己独特的上门推销服务,他亲自背着米挨家挨户地去推销,这样一天下来,不仅把自己累得半死,买米的人也不多,这是怎么回事呢?连着几天晚上王永庆都睡不着,是呀,谁会轻易相信一个小商贩的上门推销呢?那么该怎样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认同呢?王永庆翻来覆去地回忆自己推销时的一举一动和对方的反应,最后王永庆决定还是在自己的米上做文章。
原来当时在中国台湾,因为大多的稻田还是靠农民的双手来收割,加工的技术也很落后,所以米里往往会存留很多小石子或土块等杂物。
【写人的作文】王永庆的故事
【写人的作文】王永庆的故事在去年的大事中,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企业之神──王永庆先生的过世。
媒体以极大的篇幅来报导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
大人们总会在茶余饭后,谈论着王永庆先生的点点滴滴……。
而我也跟着大人们谈论,开始好奇起来,为什么大家都这么佩服他呢?后来,我在书店看到一本王永庆的人生智慧,便毫不迟疑的将它买下来。
在这本书当中我深刻的了解到“罗马不是一天所导致的”宝贵道理。
就以王永庆先生的例子来说,他创业之初,只是一间小米店的老板并任工友,自己亲自回去取货,所以常常忙碌至没有时间喝茶。
不过,随着米店营生日益兴隆,创业维艰的艰辛,终于赢得理应的报价。
王永庆先生在创业的时候,不但事必躬亲,而且更精益求精。
他除了亲自送货之外,还会用心的为客户着想。
例如有些客户长期向他订货时,他会帮客户算好米快用完的时间。
客户不需要特别打电话请他送米,他就自动且贴心的将米送达客户的手中。
就因为他的努力及用心,米店的生意也跟着蒸蒸日上。
王永庆先生虽然家财万贯,但他始终保持勤政的美德。
因为他深信由俭入奢极易,由奢入俭容易。
所以自始至终,以勤政的美德去提防自己。
举例来说,他所采用的毛巾,一定必须使用千疮百孔之后,才可以失掉不必。
一双鞋子即使穿至开口笑了,他还是秉持穿至无法再维修年才。
这正证明了勤以发家致富的道理。
我看完王永庆先生以上的例子之后,觉得自己真是太幸福了!而我终于了解,为什么大家对他是如此的怀念与不舍,因为王永庆先生代表着我们上一代祖先的美德与价值,而这正是我们目前社会,最需要的精神资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王永庆的故事
台湾的王永庆是著名的台商大王、华人首富,被誉为华人的经营之神,他一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提供比别人更多更卓越的服务。
王永庆15岁的时候在台南一个小镇上的米店里做伙计,深受掌柜的喜欢,因为只要王永庆送过米的客户都会成为米店的回头客。
他是怎样送米的呢?到顾客的家里,王永庆不是像一般伙计那样把米放下就走,而是找到米缸,先把里面的陈米倒出来,然后把米缸擦干净,把新米倒进去,再把陈米放在上面,盖上盖子。
王永庆还随身携带两大法宝:第一个法宝是一把软尺,当他给顾客送米的时候,他就量出米缸的宽度和高度,计算它的体积,从而知道这个米缸能装多少米。
第二个法宝是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客户的档案,包括人口、地址、生活习惯、对米的需求和喜好等等。
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客户资料档案。
到了晚上,其他伙计都已呼呼大睡,只有王永庆一个人在挑灯夜战,整理所有的资料,把客户资料档案转化为服务行动计划,所以经常有顾客打开门看到王永庆笑咪咪地背着一袋米站在门口说:“你们家的米快吃完了,给你送来。
”然后顾客才发现原来自己家真的快没米了。
后来,王永庆自己开了一个米店,因为他重视服务,善于经营,生意非常的好,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案例分析:
王永庆的故事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1)服务可以创造利润、赢得市场;
(2)卓越的、超值的、超满意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
通过服务来实施差异化策略,比你的对手做得更好、更多、更棒。
像雅倩化妆品一样“比女人更了解女人”,我们要比客户更了解客户,提前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培养满意忠诚客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