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西教师考试备考: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解析德育模式.docx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解析:德育模式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组合方式。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是当代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道德教育的认识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恰好为我们解决这类难题一、认知模式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后者的贡献体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设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它要求概括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德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识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这一学说的特征有:①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因此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②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因此人的道德理性并非天赋或外界规则的直接灌输,而是主客体在实践的过程中互动的结果;③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
(一)理论假设1.道德发展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关于道德判断他提出了如下重要假设: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
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
教育学知识德育方法
教育学知识德育方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过程、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等的学科。
德育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能力的过程。
德育方法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和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德育方法。
首先是榜样引领法。
这种方法通过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榜样,来启发和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追求。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伟人、名人或者身边的优秀人物的事迹,来引导学生从他们身上学习和吸取道德力量。
此外,教师自身也需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言传身教,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其次是情景模拟法。
这种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道德选择和决策,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游戏或者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面临道德困境,通过讨论和反思来找到正确的道德选择。
再次是讨论辩论法。
这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和认识多样性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道德问题,让学生就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辩论,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的能力。
此外,还有情感熏陶法。
这种方法通过感染力强的艺术作品、语言和故事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优秀情感品质。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情感色彩的故事、诗歌或者音乐,通过讲述或演唱来打动学生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在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善、美的情感。
最后是学生参与法。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实际场景中的道德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道德行为的意义,激发他们参与道德实践的热情。
总之,德育方法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是常用且有效的德育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实践选择适合的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讲义:第七章 德育
第七章德育★★★【学习要求】●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内容。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
●3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
●本章各区每年都有一些考点,但是总体来说,考点不是很多,花点功夫就可以了。
但是脑海中要有相关的知识基础,例如,结合新课改谈德育等。
第一节德育概述德育的内涵●广义与狭义●广义(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四方面德育)(填空)●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狭义德育概念●德育的意义:社会、儿童、教育目的●德育的目标:●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决定内容、形式、方法。
(填空)德育的任务(多选)●1.培养政治方向;●2.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3.培养道德品质、法纪观念、文明习惯;●4.培养品德能力和心理品质。
●7.1判断: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答案:正确●7.2填空:学校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
●答案:道德品质教育第二节德育内容学生德育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二、理想教育●三、集体主义教育●四、劳动教育●五、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六、自觉纪律教育●七、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八、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知、情、意、行发展变化的过程(填空选择)●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与矛盾(填空)●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选择)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7.3多选: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要素有()●A.道德认识B.道德行为●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E.德育内容●答案:ABCD●7.4填空: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答案:锻炼品德意志●7.5单选: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答案:C●7.6单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答案:D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第四节德育原则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三)知行统一原则※●(四)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七)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7.7单选: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是遵循()而提出来的。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德育方法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德育方法德育方法这一部分知识点在教招考试当中考频较高,有可能出现的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简答等,以例子型单选考查为主。
德育方法当中有很多易混淆点需要大家仔细区分,在这里给大家梳理一下。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说服教育法(1)含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主要强调摆事实、讲道理,遵循疏导原则。
(2)关键词:摆事实、讲道理。
(3)基本方式:①事实说服法(参观、访问、调查等);②语言说服法(讲解、报告、谈话等)(4)地位:最常用、最基本的德育方法。
(5)举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专题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
二、榜样示范法(1)含义: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2)关键词: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
(3)基本方式:①典范:社会名人;②示范:教师、或家长;③典型:身边的同学。
(4)名言: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5)举例:激励其他学生向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习。
三、实际锻炼法(1)含义: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2)关键词:参加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做”。
(3)基本方式:①常规训练:按照规章制度练习;②实践锻炼法:参加实践活动。
(4)举例:某小学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
(5)与说服教育法对比实际锻炼法强调学生参加活动。
Eg:某中学组织学生在校史馆里张贴历年状元的照片,许多学生的内心受到了鼓舞。
说服教育法中的事实说服法,强调将事实摆在眼前,参观就是其中一种形式。
Eg: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里张贴的历年状元的照片,许多学生的内心受到了鼓舞。
四、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1)含义: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
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1.欣赏型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是指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美学精神对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以实现“唤醒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的德育实践模式。
对话德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思想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模式。
具体指教育者在对话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自由、平等、尊重、合作、互惠、真诚、和谐的教育环境,借助对话这一方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自我生活经验和道德水平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和提升自身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
因此,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德育过程中提倡自由德育,反对灌输,力求在德育过程中实现教育对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自主建构之间、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
“欣赏型德育模式”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以及蕴藏其中的内涵价值。
2.对话德育模式从理论上说,对话道德教育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当代社会生存理念的关注,比如交往实践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等。
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强调个体的理性自觉,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该模式强调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差异原则、个体原则及开放原则。
应该说,对话性德育模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整体教育情景之中。
在对话性德育模式的践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营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第三,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第四,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3.励志教育模式三大步励志教育,是德育创新,是励志教育的一种模式。
三大步励志教育,主要是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一天内实现德育的三个层面,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采用的育人办法是读、思、行。
江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第九章 德育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德育’一、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德育章节复习重点1 、概念:德育、德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2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3 、德育过程的规律3 、中学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二、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德育章节常见考查要点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即通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3、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作出规定。
4、德育的具体内容:(1)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2)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革命理想、革命传统、劳动纪律教育等(3)道德教育道德知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等)(4)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5、德育过程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是基本要素。
一般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和培养品德行为特殊情况:可以有不同开端(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8、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9、德育的途径: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基本途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教师招聘精析之德育方法
教师招聘精析之德育方法一、考情分析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这块知识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常常是以俗语或案例的形式出现让我们推断具体的德育方法。
下面我就给大家总结一下这块知识的要点。
二、考点精析1. 说服教育法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而方法。
说服教育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可以是具有启发性和说服力的讲解和报告,也可以是主题鲜明的谈话与讨论;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2. 榜样示范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常考俗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 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常考俗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陶冶教育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常考俗语:让学校的每一年墙壁开口说话;春风化雨。
5. 品德评价法在德育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三、试题再现1、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这种方法属于( )。
A. 说服教育法B. 榜样示范法C. 情感陶冶法D. 品德评价法2、教师运用英雄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属于( )。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3、通过谈话、讨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 )。
教育学知识点:德育模式
教育学知识点: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强调德育在于道德认知)1.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联想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3.特征:(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二、体谅模式(强调情感层面、强调体谅、同理心)1.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
2.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特征:(1)坚持性善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似,可能成为出题角度)(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三、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观察行为)1.代表人物:班杜拉。
(回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四、价值澄清模式(要形成判断选择能力、理性的价值选择)1.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2.主要主张: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
3.评价过程:(1)自由的选择;(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3)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4)赞同与珍视;(5)确认;(6)依据选择行动;(7)重复。
拉斯指出“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珍视、行动这一明智的过程形成价值,这三个过程包括七个价值标准,选择:自由选择,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深思熟虑后做出选择,珍视:对选择感觉到满意、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行动: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材料(10),教师资格考试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材料(10),教师资格考试你知道哪里有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考点下载吗?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材料(10)”,欢迎您阅读下载!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概念是德育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德育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德育概念的确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工作、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二、德育的功能(一)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道德教化是最基本的手段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看,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二)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1、德育的生存功能2、德育的发展功能3、德育的享用功能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三)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1)动机激发作用 (2)学习习惯上的支持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一)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含义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二)德育目标的特征(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1、社会因素 2、人的因素二、我国中小学现行德育目标三、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主要规定了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集体主义教育。
三是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是“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四是理想教育。
五是道德教育。
六是劳动教育(高中是“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德育模式
【教师招聘考试】德育模式德育模式这部分知识点属于难点,但是并非重点,根据各大省份以及各类有关教师招聘的考试,都属于偏僻的考点知识点,相对较小,其次在考察题型上而言,主要考察客观题知识点,单选、多选、判断题,从考场性质而言,多为识记性考点,也会存在理解性考点,但是相对较少,以下是对本章节知识详解: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示范性、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
主要解决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增强学生道德行为力量。
一、认知模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即“知”的问题。
)1.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2.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3.特征:(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二、体谅模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即“情”的问题。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 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Eg:引导学生与同班和临班的同学友好相处,使得学生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Eg:教师引导学生过马路时搀扶老年人,公交车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多去关心照顾班级里比自己小的学生等。
(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Eg:“同学们可以尝试扮演列车长/售票员/家长等”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刻,说说我们内心的体验和感想。
”(4)教育即学会关心。
德育模式知识点总结笔记
德育模式知识点总结笔记一、概念和特点1.1 概念:德育模式是指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手段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1.2 特点:德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通过开展德育活动、养成教育和德育实践等形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二、德育模式的基本内容2.1 道德品质教育:德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2.2 思想素质培养:德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
2.3 文化素养培养:德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4 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德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
三、德育模式的实施途径和方式3.1 课程设置:德育模式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将德育内容融入到课程中,使道德品质教育、思想素质培养、文化素养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等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形成全面的德育指导。
3.2 教学活动:德育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养成教育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德育实践:德育模式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六大德育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六大德育方法德育这部分知识点属于教育学中重要考点,相对来说出现频率较高,在教师资格中学教育与能力考试中,这部分知识点基本上属于每次考试必考考点和易错点,考查形式主要以单选题为主。
这部分知识点的看似简单易懂,如果仅仅按字面意思理解,在做题的时候就容易出错混淆,在做题的时候需要根据题干结合每种德育方法的本质特征去解题。
接下来主要结合历年真题对德育方法这部分知识点进行阐述。
【知识点】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方法共有六种,每种方法都具有自身独特特点,需要通过概念去深刻理解每种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法比较好理解,通过字面意思可知,是教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形成正确观点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例如,学生有早恋的现象,教师用没有成熟的果子又酸又涩来比喻早恋造成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认识,正确看待早恋。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示范的榜样一定是正面积极的具体榜样,可以是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
榜样示范法强调学生向榜样学习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例如,小明拾金不昧,老师要求全班同学以小明为榜样向小明学习。
3.实践活动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践活动法强调要培养学生在德育方面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进而提升品德水平。
例如,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就是利用扫墓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4.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德育方法)
《教育学》高频考点解析:德育方法【高频考点——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一、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可以是具有启发性和说服力的讲解和报告,也可以是主题鲜明的谈话与讨论;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由于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感染,鼓舞人们前进。
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3.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4.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及自我修养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的实现。
6.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二、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1.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预期结果,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所以选择德育方法,首先要考虑德育目标的要求。
2.德育内容德育内容规定着对德育方法的特定要求。
江西省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解析:德育模式考试题
江西省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解析:德育模式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____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2、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A.前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非制度化教育D.正规教育3、体现了教师追求真理、探索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的优秀品质是。
A:团结协作B:爱岗敬业C:为人师表D:严谨治学4、迄今所知,我国较成熟的最古老文字是()A:陶文B:甲骨文C:简牍文D:金文5、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6、下列活动属于“言语过程”的是__。
A.听故事B.练习打字C.弹琴D.练声7、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A:配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8、根据实施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__和总结性评价。
A.相对性评价B.绝对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标准参照评价9、狼孩有着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其主要原因是。
A:缺乏营养B:遗传因素C:狼的影响D:缺乏社会性刺激E:重视个别差异10、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C:毫无顾忌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E:重视个别差异11、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
A:调节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实施策略D:价值性12、埃里党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13、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____为重点。
教育学重点内容:徳育方法
教育学重点内容:徳育方法德育方法教师招聘考试中属于教育学的重点内容,需要考生们熟练掌握。
这部分相关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题型主要是以客观题为主、例子型以及古语的形式进行考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德育方法的重要知识点。
(一)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1.语言说服法2.事实说服法(二)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
在学校德育中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三)实际锻炼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包括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实践锻炼。
学校中常见的实际锻炼包括:(1)执行制度、(2)委托任务、(3)组织活动(四)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
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五)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六)品德评价法(奖惩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小牛试刀】1.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开口说话”,这是陶冶教育法中的( )。
教师招聘备考之德育模式
教师招聘备考之德育模式这块知识点是教招考试中并不是经常出现的考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常常考查观点、代表人物、地位的匹配等,因此需要学生识记理解。
一、认知模式1.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2.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二、体谅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三、社会学习模式1.代表人物:班杜拉2.主要主张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
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四、价值澄清模式1.代表人物:拉斯、哈明2.主要主张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
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
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
五、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是由前苏联早期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创立的。
集体教育模式是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培养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民主与集中、权利与义务、命令与服从等关系的过程,也是把集体主义思想和道德准则转化为人们的个人习惯和个性特征的过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点“德育”
《教育知识与能⼒》必考点“德育”⼀、命题规律德育模块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德育内涵、德育基本⽭盾、德育过程及其⼀般特点、德育原则、德育⽅法、德育途径和德育模式等⼏个⽅⾯。
主客观题型皆可考查。
⼆、复习策略(⼀)梳理考点,区分对待科⼆考纲⾥明确要求考⽣掌握的德育知识点主要有德育内涵、中⼩学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法、德育途径、德育模式等。
关于德育内涵⽅⾯,⼤家只需掌握⼴义上的德育包括哪⼏个⽅⾯、德育的个体功能和德育的⽬标;关于中⼩学德育⼤家了解下即可;关于德育模式,⼤家需要了解德育各个模式的代表⼈物及其观点,尤其是德育的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和社会模仿模式是需要着重掌握的;关于德育⽅法,各位需要掌握每⼀种⽅法的内涵,其中说服教育法、榜样⽰范法与情境陶冶法的贯彻要求是需要重点把握的;关于德育原则,⼤家需要理解九个德育原则的内涵,重点把握长善救失原则、尊重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关于德育过程,⼤家需要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盾与基本特点,尤其是德育过程的⼀般特点是需要特特别重视的。
(⼆)寻找主线,理解记忆其实德育模块是⼀条主线的,那就是德育过程的内涵——知、情、意、⾏(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为)。
这条主线贯穿着整个德育,如德育⽅法中说服教育法即从道德认知⼊⼿、情感陶冶法即从道德情感⼊⼿、实践锻炼法即从道德意志出发、榜样⽰范法与奖励惩罚法即从道德⾏为出发;如德育模式中认知模式即从道德认知⼊⼿、体谅模式即从道德情感⼊⼿、社会模仿模式即从道德⾏为⼊⼿、价值澄清模式即从道德认知⼊⼿等等。
(三)习练结合,融会贯通“习”是⼀个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练”是⼀个从朦胧状态到熟练状态的过程。
“习”是“练”的基础,“练”是“习”的检验与保障。
各位“准教师”在“习”的过程中,需要辅之⼀定的“练”,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以⾄胸怀考点,速度答题,⾼分通过。
三、试题链接1.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墙都开⼝说话”,以此来促进学⽣品德的发展。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知识提纲: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知识提纲:第四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1、德育:小德育:道德教育大德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2、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1)政治教育一枝独秀(2)思想教育被突出(3)品德教育被强调(4)德育“四大板块”的形成3、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1)中国有着政治、道德、法律等不分的传统(2)受前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4)实践发展的需要4、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3)享用性功能5、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文化功能6、德育目标: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德育的总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分目标按两个方面划分:(1)内容分层:思想教育目标(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爱国主义、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方针方面、民主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公德、私德、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青春期、健全人格教育目标)(2)学段分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德育目标7、新时期我国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8、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解读:(1)德育目标更趋完整性(2)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3)注意到了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4)注意稳定性与变革性9、德育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2)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3)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4)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江西教师考试备考: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
1.欣赏型德育模式
欣赏型德育模式:是指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美学精神对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以实现“唤醒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的德育实践模式。
对话德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思想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模式。
具体指教育者在对话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自由、平等、尊重、合作、互惠、真诚、和谐的教育环境,借助对话这一方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自我生活经验和道德水平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和提升自身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
因此,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德育过程中提倡自由德育,反对灌输,力求在德育过程中实现教育对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自主建构之间、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
“欣赏型德育模式”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以及蕴藏其中的内涵价值。
2.对话德育模式
从理论上说,对话道德教育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当代社会生存理念的关注,比如交往实践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等。
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强调个体的理性自觉,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该模式强调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差异原则、个体原则及开放原则。
应该说,对话性德育模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整体教育情景之中。
在对话性德育模式的践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营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第三,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第四,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3.励志教育模式
三大步励志教育,是德育创新,是励志教育的一种模式。
三大步励志教育,主要是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一天内实现德育的三个层面,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采用的
育人办法是读、思、行。
第一步:(认知)朗读励志信;第二步:(反思)成长记录; 第三步:(行动)自我评价。
【单选题】教师以“表美”、“道美”、“风格美”作为教育的方式,这种德育模式属于( )。
A.欣赏型德育模式
B.对话德育模式
C.社会行动模式
D.体谅模式
【答案】A。
解析:欣赏型德育模式操作的基本原理:德育内容与过程的审美化处理;二是师生关系的审美化重建。
B选项,对话教育德育模式基于对当代社会生存理念的关注,比如交往实践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等。
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强调个体的理性自觉,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
C选项,社会行动模式是美国教育学家弗雷德·组曼等人创建的一种道德教育课程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整合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面。
并且将它们同公民投身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该模式把重点放在公民行动上,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对公共事务施加影响的权利和自觉行为。
D选项,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综上可知,BCD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判断题】励志教育模式是一种侧重道德行为锻炼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既是德育的目的又是德育的手段。
( )
【答案】×。
解析:三大步励志教育,是德育创新,是励志教育的一种模式。
三大步励志教育,主要是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一天内实现德育的三个层面,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采用的育人办法是读、思、行。
第一步:(认知)朗读励志信;第二步:(反思)成长记录; 第三步:(行动)自我评价。
故励志教育模式不是仅仅侧重道德行为建设,本题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