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流动人口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_郑道城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人口从农村地区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
这些流动人口通常在城市附近的工厂、建筑工地、服务行业等地方就业,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往往比较艰苦,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对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十分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健康管理意识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较恶劣,他们往往忽视自身的健康管理,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容易成为疾病的传播者。
2. 就医困难由于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和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对就医条件和医疗资源的获取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增加了他们患病后的治疗难度,也容易导致疾病的扩散。
3. 缺乏定期体检大部分流动人口工作和生活节奏比较快,缺乏对自身健康情况的关注,更缺乏定期进行体检的习惯,导致许多疾病无法及时发现和治疗。
4. 缺乏疾病宣传教育由于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文化水平较低,接受的教育程度也不高,因此对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了解有限,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疾病宣传教育。
二、对策1. 加强健康管理宣传教育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创新就医服务方式针对流动人口就医困难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就医服务方式,如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地方设立便民诊所、义诊点等,为他们提供方便的就医服务。
3. 推广定期体检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定期体检工作,鼓励他们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通过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提高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 加强疾病宣传教育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疾病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广播、电视、传单等形式向他们普及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5.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医疗资源建设,增加流动人口聚集地点的卫生设施和医疗机构,提高他们的就医便利性和医疗资源的获取率。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和城乡结构的变化,流动人口日益成为疾病传播的重要载体。
针对流动人口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流动人口的特点是流动性强、生活条件艰苦、卫生保健水平较低,容易成为疾病的传播媒介。
流动人口散居在各地,缺乏固定的居住地,给疾病监测和管理带来困难。
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接触频繁,一旦患病易造成病情扩散。
加强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不仅有利于维护全民健康,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过及时有效地监测和控制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可以预防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其健康保健意识,降低疾病发生率。
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机制,有利于提高疾病防控的精准性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1.2 存在的问题引言: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共享机制。
由于流动人口的数量庞大且流动性强,导致其健康数据分散在各个地方,信息无法及时汇总和共享,给疾病预防控制带来一定困难。
2. 缺乏协调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涉及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的部门众多,协作不畅导致沟通不畅、信息不畅,影响了疾病防控工作的效果。
3. 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
部分地区在流动人口疾病防控工作中存在防控措施不到位、执行不严等问题,导致疾病传播隐患增加。
4. 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
流动人口多集中在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难以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加大了疾病防控的难度。
2. 正文2.1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共享机制。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点,信息流动性较大,导致难以准确掌握其疾病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
麻风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概况
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防治工 作存在明显差异,国际合作需 关注平衡发展,确保资源向需 求更大、能力更弱的地区倾斜 。
05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研究现状与成果
全球麻风病发病率
下降
近年来,全球麻风病发病率呈下 降趋势,这得益于有效的防治措 施和科技进步。
疫苗研究取得突破
针对麻风病的疫苗研究取得重要 突破,部分疫苗已在临床试验阶 段,有望在未来投入使用。
症状与影响
麻风病的症状多样,轻重不一 ,根据病情可分为结核样型、 界线类和瘤型等。
麻风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 严重影响,如导致肢体残疾、 疼痛、失明等。
麻风病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如自卑、抑郁等,对患者及其 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
02
麻风病流行现状
全球分布与趋势
全球麻风病患者数量呈下降趋 势,但仍是公共卫生问题。
早期诊断技术发展
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麻风病 能够在发病初期被及时发现,为 早期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了可 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未来研究方向
疫苗免疫策略研究
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疫苗免疫策略需要进 行深入研究,以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效果 。
新型药物研发
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抗麻风病药物是未来的重要 研究方向,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治疗需求。
技术援助与培训
资金短缺问题
地区间差异与不平衡
各国在防治麻风病过程中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国际合作 平台进行分享交流,提高全球 防治水平。
国际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 术援助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 防治能力。
尽管有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 病和疟疾基金等机构的资助, 但资金依然不足,制约了防治 工作的深入开展。
80%
广东省128例新发现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Ana y i n e ilI v si a i n i 8 Ne Re o t d Le o y Ca e n e e i n S r t l sso Sp ca n e tg to n 1 w p r e pr s s s a d Pr v i n g s u so
S N X — eg,I n , H N a ceg, H N W n— n , A GX a h a U i fn L g Z E G D o— hn C E e r g W N io— u i ( u n d n rv clC ne frS D n hn D s s P eet n a d C n o,G a gh u G ag og P oi a et o T sa d S i i ae r ni n o t l u n zo , n r e v o r G a g og 5 0 0 , hn ) u n dn ,1 5 0 C ia
[ src] Obet eT eom asei vsgtno ltenwrps dlpoycss Abtat jci :opr r pc lnetai na h e eo e rs ae v f ai i o l e
i u n d n r v n e i 0 7 t n h e r s r v n in sr tg n t e lw p d m ia i a n g a g o g p o i c n 2 0 o f d t e lp o y p e e to tae y i h o e i e c lst — i u
S uh r hn o r a o emaoVe ee lg o ten C iaJ un l fD r t— n rooy,F bu r 0 9.V 1 1 e ray2 0 o. 6,No 1 .
广东省佛山市2003~2012年麻风病新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的早期 ( 诊 断 延迟 期 <2年 ) 发现 率 为 6 1 . 5 4 %, 确诊 时的平均 延迟期 为 1 . 8 2年 。病人 发现 时有 Ⅱ 级 畸残 的 9例 ( 病期均 I >2 年, 占病期 2年以上 病例 的 6 4 . 2 9 %) , 其中 2 0 0 6年发现 2例 , 2 0 0 4~ 2 0 1 1年 其 他 各 年 均 发 现 1例 , Ⅱ级 畸 残 率 为 1 3 . 8 2 %, 无 Ⅲ级畸残患者。详见表 l 。 2 . 2 . 4 发现方式 佛 山市麻风病 的发现方 式主 要是皮肤科 门诊 发现 , 共6 O例 , 占9 2 . 3 1 %; 其次 是病人主动 发现 , 共3 例; 线索调查 发现 1 例, 人 群麻风病 普查发现 2例 。近 3 年主动发现麻风病 人 的数量较前有 所增多 , 与我 市近年 积极开展 线 索调查及麻风病 普查密 切相关 , 虽然 发现例数 不 多, 但也是发现麻风病人 的有效补充 。详见表 1 。
2 结 果
2 . 1 佛 山市 2 0 0 3~ 2 0 1 2年 间麻风病发现情况 2 0 0 3~ 2 0 1 2 年1 0年间新发现麻风病人共 6 5 例, 其 中本地户籍人 口病例 2 6例 。本地户籍人 口 年平 均发 现 率 为 0 . 1 8 6 / 1 0万 ; 年平 均 患病 率 为 0 . 4 6 1 / 1 0 万 。具体见 图 1 。
赵培来, 沈宝 贤, 招文颖 , 何 均初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流动人口指的是每天或定期在不同地点活动和居住的人,他们经常在城乡接触不同的人和环境,因此在疾病控制和预防方面存在很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信息不透明由于流动人口活动范围广泛,且信息不透明,难以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和行踪,这导致流动人口疾病监测和预防控制困难。
解决办法:加强宣传教育,增加流动人口基本健康知识以及疾病防控知识的普及率。
对于从事餐饮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与流动人口有较多接触的行业,应设立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对他们进行健康体检和基础疫苗接种,积极监测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缺乏规范管理由于流动人口来源多样,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各地在管理政策、工作力量和管理标准上存在差异,流动人口疾病防控工作难以得到统一规划和统筹。
解决办法:建立权威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合理划分职责和权限。
加强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管理规范和工作效率。
三、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流动人口的集中居住和生活区域通常条件简陋,卫生设备不到位,环境卫生管理跟不上,存在较高的疾病传播风险。
解决办法:加强环境卫生监测和管理,落实卫生设施配备标准,同时加大环境卫生宣传和教育力度,引导流动人口自觉维护干净、卫生的环境。
四、疾病预防救治不及时目前针对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和疾病救治机制尚不完善,流动人口患病后往往得不到及时诊治,从而导致疫情爆发和传播。
解决办法:政府应采取措施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医疗救助设施的建设,采用远程医疗技术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缩短流动人口的医疗等待时间,提高诊治效率。
总之,针对流动人口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需要从信息透明度、规范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和疾病预防救治等多个方面入手,制定全面、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有效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保障广大人民健康安全。
广东省佛山市2000~2009年流动人口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图 2 0 0 20 20 09年流动人 口麻风发病人数 占全市 比例
J Dig h rD r n r o .Au u t 01 .Vo . 7.N . a n T e e ma Ve e e 1 gs2 0 11 o4
2 2 性别分布 .
岁哕哕岁十 435O1 l 一一 、
的发展和城镇化进 程 的加快 , 大量流动 人 口聚居 珠江三角洲。特别是佛 山市建设广东省第三大城 市对劳动力 需求 的增 大 , 目前 流动 人 口已达 20 0
1 材 料 与方 法
佛 山市历年麻风防治报 表等统计资料及麻风 患者个人病历。新 发现麻风病 人 的诊 断按《 麻风 病 防治手册 》 中的标准 ¨ , 临床 分类 按联 合 化疗
3 5例新 发病人 中, 年龄最小 的为 l 8岁 , 最大
的为 6 岁 , 中 1 — 9岁的为 1 (4 2 % ) 7 其 5 3 9例 5 .9 ,
3 例新 发病人 中, 5 男性 2 7例 ( 7 1% ) 女 7 .4 , 性 8例( 2 8 %) 男: 2 .6 , 女为 3 3 : 。 . 8 1 2 3 年龄分布 .
护健康人 群 。
[ 关键 词 ] 麻 风病 ; 流动人 口; 流行 病学 ; 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R 5.1 750 [ 文献 标识码 ] A [ 章编 号] 17 86 (00 0 00 0 文 64— 48 2 1 )4— 35— 3
近几年来 ,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 市场经济
[ 要 ] 目的 : 佛 山市 流动 人 口麻 风病 的发病特 征 , 摘 分析 探讨其 防治 策略 和优质 的管理模 式 。方法 : 对 20 20 年 佛 山市 流动人 口发 现并登记 的 3 例 麻 风病 人 的病 历 资料 进行 流 行病 学 分析 。结 果 : 00~ 09 5 3 5 例患者 占全市 同期麻 风发病 总人数 的 4 .% , 期发病 率 ( 93 早 病期 < 2年 ) 5 .4 , 诊 Ⅱ级畸残 率为 为 48 % 首 1.3 , 6 1% 男女 比为 33 :, .8 1民工 占4 .6 , 2 8% 门诊 发现居 多 , 9.9 。结 论 : 山市 流动 人 口麻 风病 占 4 2% 佛 不容忽视 , 加强流 动人 口麻风病 的 主动发现 、 时诊治 和规 范管理 , 要 及 以尽快 消除传 染 源 , 减少 传 播 , 保
广东省2004~2013年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资料来源于 2 0 0 4~ 2 0 1 3年 度全 省各 县 ( 市/ 区) 麻 风病 防治 统计 报 表、 麻 风 病监 测个 案 登记 卡、 全 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 息系统( L E P M I S ) 。
1 . 2 诊 断标准
麻 风病诊 断按 《 麻风病防治手册》 ] 。
1 . 3 统计方法
苏婷 , 王晓华 , 沈鸿程 , 黎 明
( 广东省皮肤病 医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0 9 1 )
[ 摘要 ] 目的 : 分 析广东 省近 l 0 年 麻风 病新 发病 例 的流行 特 征 , 探讨 防治策 略 。方 法 : 对2 0 0 4~ 2 0 1 3 年广东 省麻 风病新 发 现 病 例 进 行 流 行 病 学 描 述 性 分 析 。 结 果 : 2 0 4 ~ 0 2 0 1 3年 全 省 共 新 发 现 麻 风 病 1 2 0 1 例, 年均发现率 0 . 1 3 / 1 0万 , 发现率 最高年 份为 2 0 4 年( 0 0 . 1 7 / 1 0万 ) ,最 低 年 份 为 2 0 1 3年 ( 0 . 0 8 / 1 0万 ) ; 年 均患病 率 0 . 3 9 / 1 0万 , 患 病 率最 高 年 份为 2 0 0 4年 ( 0 . 4 1 / 1 0万 ) , 最 低 年份 为 2 0 1 3 年 ( 0 . 3 4 / 1 0万 ) 。新发 病例 在 2 1 个地 市均有 分 布 , 但 地 区分 布 不 均 , 其 中户 籍病 例 主 要 集 中在 粤 东 、 粤 西地 区 , 非户籍 病例 主要集 中在 珠 三 角地 区 ; 新 发病 例 中男性 病 例 占 6 5 . 3 %, 儿童病例占 2 . 2 %, 多菌 型病例 占 8 7 . 3 %, 2 级 畸残病 例 占 1 3 . 7 %, 非 户籍病 例 占 2 5 . 0 % 。结论 : 近1 0年 广 东省 的麻 风病 疫情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如何对其健康进行预防控制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使得疾病监测和管理面临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的迁徙性,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健康监测和疾病管理。
流动人口在迁徙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卫生条件不良、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加之流动人口迁徙具有隐蔽性,使得对其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成为一项挑战。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缺乏综合性。
目前,对流动人口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主要集中在卫生健康政策的制定和宣传教育方面,缺少系统性的综合管理。
除了卫生健康政策的制定之外,还应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医疗资源的分配、传染病监测与控制等综合性管理措施。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信息共享存在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和常年分散居住的特点,流动人口的健康信息无法与常住人口的健康信息共享。
流动人口在不同地区的疾病信息、接种记录等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同步更新和查询,这给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带来了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疾病监测和管理系统。
加强对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监测,建立流动人口疾病信息数据库,确保对流动人口疾病情况及时准确的掌握。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疾病监测和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
加强流动人口健康信息的共享和管理。
建立统一的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流动人口健康信息的共享和查询。
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提供流动人口个人健康档案的便捷查询和更新服务。
加强与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流动人口健康数据的实时同步更新。
加强社会力量和社区参与。
鼓励各级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组织等加强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
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意识和防控能力。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提供便捷的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和指导。
在实施这些对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各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广东省电白县麻风病防治55年经验总结
广东省电白县麻风病防治55年经验总结黄福祥;杨通【摘要】目的:了解电白县麻风病流行及防治工作情况,为达标后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的管理机制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全县55年的麻风防治工作的调查,利用麻风病发病率、发现率和患病率等指标,评价历年来麻风病的防治成果.结果:至2009年底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2 656例,治愈2 315例,死亡333例,复发37例,全县尚有现症病人8例.平均发现率从最高的1970年(179.5/10万)降至近5年的0.15/10万;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化,麻风病平均发病年龄上升、型比增高、儿童发病率下降,符合麻风病后期特征.结论:广东省电白县麻风病流行特征呈持续下降趋势,控制成效显著,防治成果继续得到巩固.【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0(017)006【总页数】3页(P449-451)【关键词】麻风病;防治成果;评价【作者】黄福祥;杨通【作者单位】广东省电白县慢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电白,525400;广东省电白县慢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电白,52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5.01麻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慢性病[1],广东省电白县原属麻风高发病流行区,患病率最高为 1970年段平均患病率 1.701/千,病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各镇村,沿海各镇各年段累计病例最多,占全县总病人数的 84.76%。
通过综合性防治措施,患病率逐年下降,2004年全县实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并通过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审核验收。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资料来源于全县各镇上报的麻风病疫情表,新发、复发病人个案登记表、治疗随访记录和监测系统表,以及历年全民麻风病普查、疫点调查、线索调查和家属健康检查登记表,以及 1955年以来保存完整的麻风病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1.2 方法利用发病率、发现率和患病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对全县麻风病的发现和患病情况以及发病的年龄、病期、型比和畸残情况进行回顾性整理统计分析。
广州市部分门诊病人麻风病认知调查分析
广州市部分门诊病人麻风病认知调查分析何婉苹;汤少开;杨谦;窦菲;凌罕毅;钟道清;高可羡;李季;张锡宝【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部分门诊病人的麻风病知识水平,探索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普通门诊病人和麻风村门诊病人进行麻风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结果:接受调查者中大部分人对麻风病和麻风病人仍然存在较大程度的片面认识,恐惧和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麻风村门诊病人在客观认知和包容接纳方面优于所本部门诊病人.结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工作不能放松,需多方面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最重要的工作环节是早期发现和治疗麻风病人.【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1(018)003【总页数】4页(P200-203)【关键词】麻风病;调查分析【作者】何婉苹;汤少开;杨谦;窦菲;凌罕毅;钟道清;高可羡;李季;张锡宝【作者单位】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5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8+1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周围神经,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眼、面、手、足的残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麻风病已由造成社会恐怖和歧视的“不治之症”转变成可防、可治的疾病。
广州市于1997年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后,麻风疫情处于散发低流行状态。
由于麻风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仍不完全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麻风病仍然存在。
麻风低度流行的防治对策
麻风低度流行的防治对策
黄培勇;梁建秀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05(27)8
【摘要】广西于1997以县(市)为单位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而以全区平均则早在1990年就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指标,标志着广西已进入麻风低度流行阶段。
在麻风低流行情况下,如何开展麻风防治工作?这是皮防机构面临的新课题。
我们从分析麻风低度流行的特点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人手,探讨麻风低度流行的防治对策。
【总页数】2页(P1246-1247)
【作者】黄培勇;梁建秀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00;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
【相关文献】
1.广东省流动人口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 [J], 郑道城;黎明;孙希凤;王晓华;陈永锋
2.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J],
3.砚山县麻风病新发病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J], 戴连海
4.砚山县麻风病新发病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J], 戴连海
5.对麻风低度流行的防治策略 [J], 丘通明;钟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1991年~200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分析
广东省1991年~200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分析刁(钅监)兴;郑道城;赵子山;黎明;叶丽芳【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02(009)003【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近1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评价目前防治策略,并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全省的麻风疫情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991年~2000年广东省麻风病年发现率及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而发现率的年平均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患病率的下降;1991年~1995年麻风病年发病率与发现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2.775,P>0.05),但后5年(1996年~2000年)两者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t=6.668,P<0.01);病例的早期发现平均为74.02%,各年变化不大;在病例的发现途径方面,被动发现(门诊,线索)占94.17%,各年比例变化不大.结论:在麻风疫苗实际应用之前,病例发现仍然是控制麻风病的主要手段,今后病例发现仍然是以皮肤专科门诊为主.1991年~2000年的发现率年下降幅度小于患病率,说明要彻底消除麻风病,仍要一定的时间.必须通过加强皮肤专科及相关科医生对麻风病的诊断水平,大众的健康教育宣传等措施,提高麻风的早发现、早治疗来进一步控制及消除麻风.【总页数】3页(P169-171)【作者】刁(钅监)兴;郑道城;赵子山;黎明;叶丽芳【作者单位】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州,510500;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州,510500;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州,510500;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州,510500;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州,5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5【相关文献】1.广东省韶关市1992年~2001年麻风病发现情况分析 [J], 钟军;李春根;曾纪芬2.1985年~2000年深圳市92例麻风病发现情况分析 [J], 黄俊新;周华3.盐城市近1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分析 [J], 孙开友;俞文祥;沈进进4.西双版纳州2001-201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分析 [J], 郭丽珠;许梅惠;马灵;吴诗荣5.消除麻风运动后新病例发现情况分析 [J], 牟鸿江;李娴;柯伟;王正华;熊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1996~2000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广东省1996~2000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郑道城;陈永锋;刁(钅监)兴;阮伟雄【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02(009)001【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近5年的性病流行特点,为有关部门制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材料:来自全省22个地级市及78个县的性病防治机构上报的"性病疫情月报表".方法: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1996~2000年的性病平均年发病率为(126.54±3.17)/10万,平均年发病数为90458±3162例,年平均增长(1.11±3.76)%,各年的性病发病变化不大.其中,NGU、梅毒、生殖器疱疹的发病逐年上升.淋病的发病逐年下降,尖锐湿疣发病则是先下降(1997~1998年)后回升(1999~2000年);性病发病以男性病例居多,男女病例比为1.58:1,但女性病例有上升趋势;性病发病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江门等沿海城:结论:应进一步加大性病防治力度,重要的防治对策是以加强社会人群的健康宣传教育和性防机构的诊疗水平为主的社会综合治理,以改变广东省性病发病居高不下的流行状况.【总页数】4页(P51-54)【作者】郑道城;陈永锋;刁(钅监)兴;阮伟雄【作者单位】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州,510500;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州,510500;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州,510500;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州,5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3【相关文献】1.广东省东莞市1996-2005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J], 廖小玉;李常兴;叶衍宁2.1991~2000年广东省江门市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J], 黄东辉;黄丽卿;谢礼豪;谭仲楷;龚向东3.广东省东莞市1996年~2000年性病流行态势 [J], 廖小玉;郭振东4.广东省清远市1996年~2000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J], 钟定华5.远安县1996~2000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J], 谭思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3例麻风现症病人死亡原因的回顾分析
43例麻风现症病人死亡原因的回顾分析
黎明;郑道城;刁鑑兴
【期刊名称】《热带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7(7)2
【摘要】目的探讨近5年广东省现症麻风病患者的死亡原因。
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5年期间43例麻风病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
结果43例死亡患者中,平均年龄(58.10±18.51)岁,在联合化疗期间死亡30例,其中21例是在化疗开始的1年内死亡,占化疗病人的70%;监测期死亡13例。
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4例,死于继发感染的13例,不明原因5例。
结论本组麻风病例死亡年龄低于全国平均死亡年龄,而多脏器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是麻风现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2页(P161-162)
【关键词】麻风病;死亡;分析
【作者】黎明;郑道城;刁鑑兴
【作者单位】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5
【相关文献】
1.230例住院麻风病人死亡原因分析 [J], 郑爱群
2.麻风病人愈后非常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及其对策 [J], 吴小青;蒋星源
3.广元市113例麻风现症病例死亡原因分析 [J], 赵军丽;康发扬;贾永朝;严图;刘子
冲
4.11例MDT治疗麻风病人死亡原因调查分析 [J], 王任平
5.马边县麻风病人死亡原因分析 [J], 朱万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1987~2001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
广东省1987~2001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钟山;郑道城;陈永锋【期刊名称】《中国艾滋病性病》【年(卷),期】2003(9)5【摘要】目的分析广东省 1987~ 2 0 0 1年梅毒流行的特征 ,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了15年来各市、县每月上报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广东省梅毒发病率从 1987年的 0 0 8/ 10万增长至 2 0 0 1年的 14 10 / 10万 ,年平均增长率为 70 4 1% ;梅毒在性病中的构成比年平均增长率为 5 0 4 0 % ;梅毒患者以早期梅毒为主 ,占 89 4 8% ;性别以男性为多 ;各年梅毒分期与性别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0 5 )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 0~ 2 9岁 ,各年龄组的梅毒发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梅毒发病的地区主要在沿海开放城市 ;患者的文化程度以中学为多 ;传染来源主要是非婚性接触 ,占 76 6 1%。
结论广东省梅毒流行经历了低流行低增长期和中流行高增长期后 ,目前进入中流行低增长期。
根据其特点 ,应采取在全社会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倡安全性行为 ,加强对高危和重点人群的监测 ,进一步规范梅毒的诊治等综合措施。
【总页数】3页(P290-292)【关键词】广东;1987~2001年;梅毒;流行病学;预防;治疗【作者】钟山;郑道城;陈永锋【作者单位】广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9.1【相关文献】1.石嘴山市2009—2013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研究 [J], 侯文刚;2.广东省1995~1999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 [J], 陈永锋;郑道城3.广东省肇庆市1987年~2001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J], 邓仲明;张锡宝4.肇庆市1987~2001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J], 邓仲明5.广东省1987—1996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J], 郑道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1997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广东省1997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林永杰;吴承民;雷仁宇;彭志红
【期刊名称】《广东卫生防疫》
【年(卷),期】1998(024)003
【摘要】在广泛应用麻疹疫苗以前,我省麻疹的发病率居各种法定传染病的前列。
自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特别是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降至1.71/十万,为历史最低水平。
但1997年发病
又有所回升。
为确保我省控制麻疹工作的稳固发展,本文对找省1997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做好麻疹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林永杰;吴承民;雷仁宇;彭志红
【作者单位】广东省卫生防疫站,51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1.1
【相关文献】
1.洛阳市某县1987~1997年麻疹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J], 李遂明
2.深圳市1997年212例麻疹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J], 蔡创辉
3.深圳市福田区1988~1997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J], 张青献;梁红英;张雪
4.攀枝花市1970~1997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J], 周军;毛素玲
5.濮阳市1992—1997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J], 张积民;王志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广东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林伟生;许锐恒;邵晓萍;鄢心革【期刊名称】《华南预防医学》【年(卷),期】2002(28)1【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提出控制、消除麻疹策略。
方法对 195 1~2 0 0 0年麻疹发病情况及麻疹减毒活疫苗 (MV)接种和人群免疫水平等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使用MV前期 (195 1~ 196 6年 )、MV推广期(196 7~ 1978年 )、MV计划免疫期 (1979~ 1986年 )、计免 -冷链运转期(1987~ 2 0 0 0年 )的麻疹平均发病率分别为 6 39 10 /十万、4 36 4 0 /十万、16 3 10 /十万、4 35 /十万 ,呈逐年下降趋势 ;麻疹发病呈明显的冬春季流行高峰 ,有后移趋势 ;10岁以下儿童发病占总病例数的 78 8%。
196 7~ 2 0 0 0年全省累计使用MV 172 2 2 75万人份 ,1979~ 2 0 0 0年MV报告接种率维持在84 8%~ 95 9%之间 ,1994~ 2 0 0 0年MV免疫成功率、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维持在 88 9%~94 4 %、87 4 %~ 98 1%。
结论 :1 广东省麻疹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2 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前提和基础 ;3 开展MV初始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关键 ;4 开展MV后续强化免疫、应急免疫和风疹疫苗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必要补充 ;5 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系统是控制。
【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广东;麻疹;流行病学;发病季节;年龄分布;地区分布;免疫监测【作者】林伟生;许锐恒;邵晓萍;鄢心革【作者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1.1【相关文献】1.隆林各族自治县麻疹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J], 黄剑青2.2000~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J], 晏毛根3.内蒙古自治区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控制策略探讨 [J], 闫绍宏;李彬;武贵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麻风病防治规划2012020年-广州皮肤病防治所
广东省麻风病防治规划(2011-2020年)麻风病曾是严重危害我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经60多年来的积极防治,2011年我省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目标。
为进一步巩固麻风病防治成果,消除麻风病危害,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根据《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卫生部和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我省麻风病防治工作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查、收、治、管、研、宣”的策略,经过60多年艰苦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
1995年我省麻风病的患病率首次降到1/10万以下,2010年患病率下降至0.36/10万,与历史最高患病年份1961年的114/10万相比,下降幅度为99.68%。
截至2010年底,全省历年累计发现麻风病人96002例,治愈78956例。
2011年全省以县为单位,所有县(市、区)均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我省麻风病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省麻风病整体疫情下降缓慢,部分地区疫情出现波动,甚至呈上升趋势。
截至2010年,全省有2个县(市)患病率大于1/10万(徐闻县1.64/10 万、阳江市区1.76/10万)。
近5年全省年均新发麻风病人130例,2010年现症病人379例,新发患者中诊断延迟期平均约25个月,Ⅱ级畸残者占11.7%以上;难治、疑似耐药病例和复发病例报告增多;个别地区防治力度不足,疫情出现反复;流动人口中麻风病例不断增多,防治难度不断加大。
目前我省仍有麻风院村67所,收留治愈者2364人,约85.5%的康复者有Ⅱ级畸残,尚有相当数量的院外治愈者存在Ⅱ级畸残。
麻风病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不利于患者的早期发现及防治工作的开展。
未来10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巩固消灭麻风病成果,消除麻风病危害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广东的必然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调查·广东省流动人口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郑道城, 黎明, 孙希凤, 王晓华, 陈永锋(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 广州 510500)[摘要] 目的:探讨广东省流动人口麻风病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1990~2006年流动人口麻风病发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结果:广东省1990~2006年共新发现流动人口麻风病172例,与同期全省户籍人口新发现麻风病总数的比值为1∶1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现地区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扩展到非发达地区。
流动人口麻风病逐渐成为地区的输入性传染源。
结论:应出台相关的防治管理规定,加强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的监测发现、治疗管理工作,以更好地控制麻风病传播。
[关键词] 流动人口; 麻风病; 流行病学; 对策[中图分类号] R75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468(2010)02-0152-03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D i s c u s s i o no f S t r a t e g i e s R e g a r d i n gP r e v e n t i o no f L e p r o s yi nMi g r a t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i n 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Z H E N GD a o-c h e n g,L I M i n g,S U NX i-f e n g,W A N GX i a o-h u a,C H E NY o n g-f e n g(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C e n t r ef o rS k i nD i s e a s e s a n dS T I sC o n t r o l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G u a n g z h o u5105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T oa n a l y z et h e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m i g r a t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i n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a n dt op r o v i d e ar e f e r e n c e f o r s t r a t e g i e s m a d e.Me t h o d s: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a n d 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i n n e wr e p o r t e dc a s e s i nm i g r a t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f r o m1996t o2006i n G u a n g-d o n g p r o v i n ce 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R e s u l t s:At o t a l o f172l e p r o s y c a s e s i n t h e m i g r a t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 f r o m1996t o2006i n 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w e r e d i s c o v e r e d.T h e r a t i o o f n e wc a s e s b e-t w e e n m i g r a t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 t h e h o u s e h o l d r e g i s t r a t i o n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w a s1t o15,w i t h a nu p w a r d t r e n d y e a r b y y e a r.T h e d i s t r i c t w h e r e c a s e s w e r e d i s c o v e r e d e x t e n d e d f r o mt h e P e a r l R i v e rD e l t a,t h e e c o n o m i c a l l y d e v e l o p e d t o t h e u n d e v e l o p e d a r e a.L e p r o s y c a s e s i n m i g r a t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b ec a m e a n i m p o r t o r i g i no f i n f e c t i o n.C o n c l u s i o n: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t r e a t m e n t s t r a t e g i e s s h o u ld b em a d e t o f a c i l i t a t e t h e d e t e c t i o n,t r e a t m e n t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h e n e wl e p r o s y c a s e s i n m i g r a t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 i n o r d e r t o b e t t e r c o n t r o l e p i d e m i c s o f l e p r o s y.[K e y Wo r d s] M i g r a t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 L e p r o s y;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从1990年广东省深圳市发现首例流动人口麻风病以来,广东流动人口麻风病的发病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在局部地区。
但近年来,广东省流动人口麻风病发现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发现地区也在增多。
为进一步了解我省流动人口麻风病的流行特点,以便制订相关的防治措施,现将我省1990~2006年流动人口麻风流行状况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全省各市县麻风病防治统计报表、麻风病监测登记卡。
1.2 诊断标准 麻风病诊断按《麻风病防治手册》[1]。
1.3 统计指标与方法 流动人口麻风病指该病人不是发现地的户籍人口,但已在发现地工作、生活、学习等居住半年以上。
152J D i a g n T h e r D e r m a V e n e r e o l,A p r i l2010.V o l.17,N o.2 2 结果2.1 流行状况1990~2006年全省共新发现流动人口麻风病172例,与同期全省户籍人口新发现麻风病总数比值为1∶15。
其中1990~1999年27例,与同期全省户籍人口新发现麻风病总数比为1∶68,此后,流动人口麻风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至2006年35例,与全省新发现户籍人口麻风病总数比值为1∶3。
详见表1。
表1 广东省1990~2006年流动人口麻风病发现情况 例年份流动人口新病人数户籍人口新病人数比值1990~199********∶68 200011961∶8.72001161171∶7.32002141041∶7.4200324991∶4.12004141111∶7.92005311111∶3.62006351051∶3.0合计17225751∶152.2 地区分布 1998年以前,仅有深圳市发现流动人口麻风病例。
1999年以后,东莞、惠州、广州等地区逐渐报告发现流动人口麻风病例。
172例病人主要分布在深圳69例(40.12%)、广州37例(21.51%)、东莞27例(15.70%、惠州17例(9.88%)、佛山13例(7.56%)等地区,见表2。
表2 广东省1990~2006年流动人口麻风病地区分布情况 例地区-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合计深圳2044844691069广州0000312091337东莞03413463327惠州00371212117佛山00003115313珠海0000000213中山0000010001潮州0000000112茂名0000000022汕头0000000011合计207111614241431351722.3 流行特征 以资料完整的2000~2006年新发现的145例流动人口麻风病进行分析。
2.3.1 性别与年龄 145例病人中男性104例,占71.72%;女性41例,占28.28%,男女比例为2.53:1。
年龄最大为74岁,最小为12岁,平均为33.5岁,其中≤14岁1例(占0.7%),15~19岁6例(占4.1%),21~30岁67例(占46.2%),31~40岁38例(占26.2%),41~50岁21例(占14.5%),≥51岁12例(占8.3%)。
2.3.2 职业分布 以工人为主,共70例(占48.27%),其次是农民33例(占22.76%)、个体人员14例(占9.65%)、不详的14例(占9.65%),学生、技术人员、家务各为4例(各占0.99%),干部、商务人员各1例(各占0.7%)。
2.3.3 病人来源 病人来源于省内52例(35.87%),来源于省外的主要为湖南27例(18.62%)、四川22例(15.17%)、江西12例(8.27%),其他具体为贵州9例、广西6例、香港4例、重庆3例,河南、福建、湖北各2例,云南、安徽各1例,境外的有印尼、菲律宾各1例。
2.3.4 病例发现方式 主要为皮防系统皮肤科门诊发现,占92.41%;次之为报病(指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根据第三者的报告而追查发现者),占总数6.21%;其它方式(如愈后随访等)比例不大,仅占1.38%。
2.3.5 临床特征 按联合化疗分型,多菌型为92例(63.4%),少菌型为53例(36.6%)。
确诊时发生Ⅰ级畸残15例(占10.4%),Ⅱ级畸残21例(占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