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问题例谈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问题例谈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问题例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通常会以“情境创设”为教学手段,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引导他们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情境创设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带来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有些情境创设并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乘法时,创设的情境是:农民种地,每块地种了5棵苹果树,每棵树结了3个苹果,问每块地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经常接触到种地的情境,因此很难理解这个情境所要表达的数学概念。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可以尝试创设一些更具体、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

可以让学生在超市购物时进行数学运算练习,或者在游乐场玩游戏时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所给的情境,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问题二:情境创设过于生活化,缺乏学科性质另一个问题是,一些情境创设过于生活化,缺乏学科性质,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困难。

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几何概念时,创设的情境是:小明在菜市场买了一块蛋糕,蛋糕正好是一个正方形,问蛋糕的边长是多少?虽然这个情境在生活中可能发生过,但它过于直接地给出了答案,缺少了学生自主思考和推理的空间,使得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变得肤浅。

解决方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们可以尝试创设一些更具有学科性质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推理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和测量,或者让他们在教室中找出一些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并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一个问题是,一些情境创设缺乏个性化,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意识到问题教学的重要性。

问题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较为有限,他们往往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才能理解问题的本质。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他们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提出“如何用最短的路径将九个点相连?”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是一门充满实用价值的学科,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四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购物时计算各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乐趣,并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设置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创设问题。

情境是指在具体的环境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和思考,发现数学问题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例如,在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将各种形状的木块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进行探究和发现,从而学习各种几何图形的定义和分类。

总之,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及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提高兴趣,让他们深入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的学习效果。

论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设

论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设

论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构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情境创设的原则1. 切合实际。

情境设置要与学生身处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适应,贴近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和可信。

2. 清晰明了。

情境中涉及的概念和内容要能被学生所理解,不会误导学生,也不会使学生陷入困惑和迷茫。

3. 多样性。

情境要多样且富有变化,避免出现单一的、重复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 适量化。

情境的内容和数量要适量,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负荷过大,也不能让学生过于轻松,影响求知积极性。

1.确定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教材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构建出一个问题情境。

比如,教学目标是教授小数的加、减法,可以考虑如下问题情境:小明买了一件衣服,花费了17.5元,小红买了一条裤子,花费了21.3元,他们两个人总共花费了多少钱?2.确定情境的结构。

将情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组合和排列,形成一个合理的过程或情节。

3. 分析情境结构。

对情境结构进行剖析和梳理,找出其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和思维方法。

在上述问题情境中,涉及到小数的加减法,需要学生运用小数的计算方法,使用适当的计算规则,解决问题。

4. 提出引导性问题。

让学生通过引导性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

在上述问题情境中,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请计算小明和小红总共花费了多少钱?”“你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要先把钱数加起来然后保留一位小数?”等等。

5. 解决问题。

通过思维活动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找到问题的本质,运用正确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1. 应用于知识点的讲解。

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借助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设计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问题情境的特点、举例说明问题情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评估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视,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设计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设计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

问题情境设计得当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方式。

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设计问题情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学习难度,使学习更加轻松愉快。

设计问题情境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讨论、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方案。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充分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努力打造一个有趣、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与收获。

2.2 问题情境的特点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刻意设置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情境。

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问题情境需要具有挑战性。

创设有效情境,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创设有效情境,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创设有效情境,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一:生活实景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在教学整数加减法时,可以借助银行存取款的情景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老师可以模拟开设一个银行,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柜台职员,通过存入和取出款项,来实际体验正数和负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这种情景设置,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整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情境二:实物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也是优化教学的一种方式。

在教学分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准备一些实物代表分数的形状,让学生通过移动、相加、相减等操作来理解分数的运算。

学生可以使用一些色彩鲜艳的磁性图形,通过组合和分拆来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运算过程,提高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情境三:游戏竞赛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竞赛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互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可以设计一个乘法口诀竞赛,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

每组学生轮流回答口诀题目,答对者获得相应的积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在游戏中不断回顾乘法口诀,并且通过竞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情境四:实践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几何图形的属性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校园或周边环境中寻找各种几何图形。

学生可以观察、测量、比较这些图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并进行总结归纳。

通过实践探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情境五: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分类时,可以使用幻灯片或视频来展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形状和特点。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并且可以通过交互式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12种情境创设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12种情境创设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12种情境创设方法》12种情境创设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技巧。

以下是我对这12种情境创设方法的详细介绍。

1.故事情境创设方法: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图形情境创设方法:以有趣的图形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与图形相关的数学规律和概念。

3.探究情境创设方法:通过发现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博弈情境创设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博弈活动,促使学生在游戏中探索问题、思考策略、提高思维能力。

5.视觉情境创设方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视觉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动力。

6.模型情境创设方法:以适当的数学模型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及猜想,寻找数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7.推理情境创设方法:通过让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8.玩游戏情境创设方法:通过制定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吸引学生参与,促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应用数学知识。

10.实践情境创设方法:通过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合作情境创设方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12.问题情境创设方法:通过提出具体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使用这12种情境创设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这些方法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这些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12种情境创设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研究方法。

一、有效问题情境的特点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一定的特点,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有效问题情境的特点包括:1.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问题情境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以购物、游戏、旅行等活动为背景,设计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艰苦钻研的品质。

3. 融合多种数学概念。

问题情境应该能够融合多种数学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4. 开放性和多样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有多种解决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答案。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1. 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一些数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创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2.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与学生兴趣相关的题材,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跨学科整合,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结合语文、科学等学科的内容,创设一些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巧,教师们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并探讨它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特定的环境或情境,让学生面对一系列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进而达到学习目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情境创设。

1.集体竞赛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给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

比如,计算一些简单的算术运算、解决一些有趣的几何问题等。

学生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快解决问题,并尽量获得更多的积分。

这种竞赛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激情。

2.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将数学知识和游戏元素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猜数游戏、数独、数学拼图等。

学生们在游戏中不断地思考和尝试,通过不断试错和总结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和思维能力。

3.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主动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知识。

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实验观察、进行数据分析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形状的蛋,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蛋的体积、重量等。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逐渐理解了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故事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通过讲述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从中获取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

比如,教师可以讲述一则关于比例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12种创设情境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12种创设情境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12种创设情境方法数学常常是让学生们最头疼的学科。

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老师费劲口舌,学生也听得云里雾里。

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数学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孩子掌握。

1、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

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数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技巧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技巧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技巧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下面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技巧。

一、注重问题的情境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问题的情境化,即将数学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相结合,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在教学《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小明想在某个空地上画一个正方形的草坪,但他不知道正方形的一边长是多少,于是他测得这个空地的长度和宽度,让学生通过计算草坪的面积来帮助小明确定正方形的一边长。

这样的情境化问题,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所在,鼓励他们主动提出相关问题,增强问题解决的动力和信心。

在教学《小数的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在超市买了一些水果,他买了0.5公斤苹果、0.3公斤梨子,然后花费了7元,让学生通过计算每种水果的单价来帮助小明核算。

这样的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引发学生对小数计算的兴趣。

三、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和挑战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和挑战性,即问题要具有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特点,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钻研,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分数的比较与排序》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和小华分别有一些果糖,小明说他的果糖多,小华说她的果糖多,他们该怎么比较谁的果糖多呢?这样的情境既能引发学生对比较大小的思考,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求胜心理,使学生更加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介绍几个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情境创设有效问题。

在教学“面积”的时候,可以引入小朋友家中的房屋面积问题;在教学“容积”的时候,可以引入小朋友日常生活中的容器问题等。

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联系到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化情境的创设游戏化情境是创设有效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通过将数学知识和游戏相结合,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教学“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小朋友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加减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三、情境反转的创设情境反转是一种较为高级和复杂的创设有效问题的策略。

通过改变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乘法”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反转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除法来解决乘法问题等。

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情景模拟的创设情景模拟是一种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通过创设情景模拟,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数学问题,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时间”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模拟情景,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来学习时间的概念和计算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问题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并且实践广度和深度正在逐步提升。

当下,许多小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对此进行研究,而且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笔者通过研究这些成果得出,教师只有在“人本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兴趣为依据、以问题素材为核心,才能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增强数学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继而提升教学成效。

一、利用故事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单一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往往会感到无趣乏味,甚至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故事的喜好进行“故事引用式”教学,借助故事背后的特殊背景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选择故事的时候,应按照三个基本原则。

首先,故事内容要简单易懂,最好是学生常听常见的绘本故事,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

其次,故事内容必须和教学内容相关,否则由故事创设的问题情境也就失去了教学作用。

最后,故事内容必须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也就是说,由故事内容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引导性,这对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来说非常重要。

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学生对新的概念往往存在陌生感,这时教师可以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故事视频。

教师可以结合“乌鸦喝水”的故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水了?”学生几乎都会被故事的情节吸引,学习兴趣随着问题的深入被调动起来。

学生通过视频故事的观看很直观地认识到是石子的压力将水抬高,也就是說石子的体积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水位被抬高了。

这样的故事情节将学生带进体积的学习中,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向学生展示了数学的魅力。

二、利用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活动在小学阶段教学的应用逐渐被重视,为小学生带来的学习收益可谓惊喜、出其不意。

小学生对游戏活动很感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把游戏带到数学课堂中,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设计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是一种教学策略,通过提供具体的问题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下面将为您提供一个2000字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田园采菜情境描述:在学校的田园栽培基地,老师安排学生们参与一次采菜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田地,里面种植了不同的蔬菜。

学生们需要根据所种植的蔬菜的生长情况,进行采菜并记录下采菜的重量。

问题设置:小明种植的蔬菜有番茄、黄瓜和胡萝卜。

他根据前几天的观察和测量,得出了自己蔬菜的长势和重量。

现在他需要根据这些数据,解决以下问题:问题一:小明测量了自己种植的番茄,已经采摘的番茄总重量是200克,剩下的未采摘的番茄有6个,每个番茄的平均重量是多少克?问题二:小明的黄瓜长势很好,他决定将已经长成的黄瓜采摘下来,只保留其中最长的一根黄瓜。

现在他测量了已经采摘的黄瓜长度,最长的黄瓜长度是35厘米,已经采摘的黄瓜总长度是60厘米,那么剩下的未采摘的黄瓜有多长?问题三:小明的胡萝卜有些太小,他觉得还需要继续种植一段时间。

他将已经采摘的胡萝卜测量了一下,发现平均长度是10厘米,已经采摘的胡萝卜总长度是30厘米,假设胡萝卜生长的速度不变,那么再经过多少天,小明的胡萝卜才能长到平均长度为15厘米?解决方案:学生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运用四则运算和平均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列出已知和未知条件,并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推理,最终得出问题的解答。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可以在实际的田园环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们也能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价值,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如何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交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引导为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引人入胜、意味无穷”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揭示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新知。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鸡妈妈给两只小鸡分月饼,请小朋友用手指的个数表示每只小鸡分到的月饼个数:(1)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两个手指。

(2)有两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头。

(3)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这时,很多学生被难住了。

有些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头,说:每只小鸡分得半块月饼,不到一块,所以这个手指要弯一半下来。

教师再问:你们能用一个数来表达这“半块”吗?所有的学生都摇了摇头。

这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成了全体学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二、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

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启发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

例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的过程中,在巩固记忆5的乘法口诀时,可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且师生共同打手势判断对否的方法,说5的乘法口诀。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情景创设方法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情景创设方法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情景创设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创设,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下面将介绍一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情景创设方法。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创设1.购物情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模拟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的角色,通过买卖商品的过程来学习货币概念、购物计算、找零等数学知识。

2.实地考察利用校园中的建筑、周围的商店等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在数学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地测量、计算等方式学习长度、面积、体积等数学知识,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家庭日常让学生回忆家庭日常中的一些实际情景,比如理发、购物、做饭等,通过这些情景让学生学习加减乘除、时间、金钱等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游戏化教学1.数学游戏通过设计各种数学游戏,例如数学接力赛、数学竞赛、数学趣味游戏等,让学生在玩中学,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数学角色扮演设计一些数学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扮演数学小能手、数学侦探等角色,在游戏中解决各种数学问题,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1.数学模拟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模拟实验,比如模拟投影仪、互联网等,给学生讲解和展示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2.多媒体互动课件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多媒体互动课件,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示数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情景故事讲解1.数学故事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数学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来讲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角色情景讲解设计一些带有情节的数学讲解,比如小明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小芳在什么地方用到了数学等,通过情景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

一、生活实际情境创设1. 超市购物情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超市进行数学学习。

在超市里,可以设计购物清单,要求学生到超市中通过购买食品、日用品等物品,来计算购买的费用、找零的钱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实际操作,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 公交车换乘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次公交车的换乘情境,要求学生查看公交车时刻表,计算不同公交车之间的换乘时间,了解不同线路的距离和时间,通过这样的情境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和距离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感知能力。

3. 家庭日常生活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家庭日常生活,设计一些数学情境。

让学生计算家庭用水、用电的情况,计算每月的花销等。

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游戏情境创设1. 数学游戏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数学竞赛、数学抢答等。

这样的游戏情境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够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反应能力。

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拼图来提供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拼图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通过数学拼图,学生可以巩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1. 测量实验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测量实验情境,让学生通过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等,来掌握一些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对测量单位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大小比较、数量比较等概念。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问题情境是指一个具有一定背景和环境的数学问题,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1. 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小学生活中有许多与数学有关的情境,如买东西、制作手工等,可以将这些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小明在商场买了三个价值45元的玩具,他用了50元,还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基于购物场景的问题情境。

2. 利用图形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用图形设计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例如,“一张正方形面积为16平方米,另一张小一半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基于平面图形的问题情境。

3. 利用游戏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可以被利用于数学教学中。

通过利用游戏,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例如,“每个人有一张不同于他的数字卡片,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的卡片上的数字,但不能看自己的卡片。

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其中有一张卡片上的数字是7,其他数字不超过6。

请问,你手中的数字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基于游戏的问题情境。

4. 利用故事小学生热爱听故事,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故事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小猪找妈妈,他们各自离开住处,向着异方向走了5分钟,然后又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走了4分钟,最后那一分钟,小猪遇见了妈妈。

请问,他们开始离得有多远?”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基于故事的问题情境。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使数学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智慧与思维的开端,是学生探究的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使教学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动过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成功的教学。

那么如何创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呢?一、问题情境活动化相关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知识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口耳,让学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口表述、用耳倾听,多种感官并用,这比传统的单一的以听或看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更科学,更高效,而且符合小学生贪玩好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一些平行四边形纸片,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没有一种比较简便、通用的方法来求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开动你们的脑筋,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亲自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活,纷纷利用手中的工具进行了积极的操作。

在经过同桌间的讨论与交流后,学生已基本理清了思路,展开了积极的操作。

学生通过剪与拼,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长方形。

我让学生观察在转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形象直观的事物前,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形状变了,长、高与面积没变。

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与计算方法,而且所掌握的知识更利于他们的灵活运用。

二、问题情境生活化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探讨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个关键问题。

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

一、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相关情境。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平时喜欢吃什么水果,然后将各种水果的数量统计出来计算平均数,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引入游戏元素游戏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将游戏元素引入到教学中,创设相应情境。

例如,在教学数字较小的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PPT、影视等。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借助全体上课全体上课可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中的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全体上课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让学生讨论一些问题。

这样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探讨,应该注重情境创设的多元化。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情境创设策略,为学生营造更加宽广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况,灵活选择适合的情境创设策略,发挥情境创设的最大效益。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下面是一些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子。

1. 商场购物:学生可以扮演购物者的角色,给定一些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让学生计算总金额并找零的问题。

例如:“小明去商场购买一双鞋子,价格是200元,他给了500元,需要找他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公交车乘客:学生可以模拟公交车上的乘客,给定一些乘客的上车站和下车站,然后让学生计算每位乘客的乘车距离和票价。

例如:“小红从A站上车,到B站下车,距离是3公里,票价是2元,请问她需要支付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距离和票价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3. 餐厅就餐:学生可以扮演顾客或者服务员的角色,在餐厅就餐的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数学计算。

例如:“小明去餐厅吃饭,他点了一份鱼香肉丝,价格是30元,加上服务费和税费,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练习加法和乘法运算,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消费意识。

4. 数字游戏:学生可以参与一些数字游戏,通过解决问题来竞争得分。

例如:“每个人都得到5个数字卡片,然后根据卡片上的数字,用加法或者减法运算得到一个特定的目标数字,谁能率先得到目标数字就是胜利者。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练习运算能力和快速思维,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来选择合适的题材和难度,确保问题情境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

问题情境的设置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日期:
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本文论述了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四大原则:趣味性、针对性、思考性、探究性;重点阐明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特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举例说明:从与知识有关的实际生活、具体实践操作、已有的知识引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同一问题选择不同角度中等等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头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

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数学“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形成一种教学情境。

这样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把单向的灌输式传授知识变成学生自主活动式学习。

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高度地参与数学思考活动,才会产生疑问,才会提出问题。

本人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

因此,“问题情境”创设具有一定的原则,使得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的意识,发挥思维的潜能,深入的钻研,灵活的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1.“问题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创设一个个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如故事、游戏中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0的认识”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时,从“小猴吃桃”这一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小猴来到果园,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小猴看了很馋,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2个,现在树上还有几个桃子?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数量呢?从而引出没有了用0表示。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问题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难点,但是如果“问题情境”创设没有针对性地提出,没有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势必会导致学习时间的浪费以及学生思维的模糊。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安排了“8角钱怎样拿”的“问题情境”:教师:“小明要邮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名邮递员”“需要一张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

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需要多少钱?”生:“8角钱。

”师:“8角钱怎么拿?”饶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情境无疑是多余而烦琐。

3.“问题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

例如,关于“鸡兔同笼”问题: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有几只鸡几只兔?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如:(1)“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是什么意思?(2)“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是什么意思?(3)“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是什么意思?(4)要问我们什么问题?(5)一般每只动物一个头,而腿的条数有些不一样,每只鸡几条腿,每只兔几条腿?(6)笼里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图来帮助思考!……这个例子所反映的问题情境就十分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4.“问题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心理,并用科学的思考去探究,讨论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创设尽量多的机会,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中。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创设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1)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2)猜想圆的周长会与什么有关?(3)你会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进行验证探究。

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可能会构成不同的关系。

关系不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也就不一样。

1.通过与知识有关的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取材于现实生活,教师则要利用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构建数学问题情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数学理论结合实际生活,
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学到新的知识。

例如:教学“用数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说一说教室里有什么,有多少?然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2扇门和4个窗户合起来是多少?第一组的男生比女生多几人?黑板上有10个字,擦了6个还有几个?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学生倍感亲切,才能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便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已有的知识引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和研究,以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比如“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因而通过5+3-2和10-5+3式题的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对这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难,建立起新旧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3.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同时又建构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在学生不能通过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和剪刀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产生这样的问题情境: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可以转换成什么图形?转换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变了没有?通过实践操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因此,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凭借实践操作的经验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及乐趣。

4.通过同一问题选择不同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中,在同一问题中通过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是最好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契机。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让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适时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出示一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别的东西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出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学生尽自己的水平从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然后再出示含有钝角或者直角的那一部分,让学生判断。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同样一个角有的能判断,有的不能判断,在争论中学生的精力和状态达到最佳状态。

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来创
设问题情境,能使数学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问题情境本身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教学目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智力的情境中。

事实上,当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接受挑战的欲望时,则说明这种问题情境已经生成也起到了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其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适应,鼓励学生积极围绕相关问题探索,多角度多层次去考虑问题,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斌,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问题,数学通报,2004
[2]覃小平,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五策略,小学数学教育,2008
[3]王淑花,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4]章建跃,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数学通报,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