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

附1:08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淄博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系2010年2月第一部分课程定位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护理专业。

该专业的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狐狸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在古代中医是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合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建立。

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食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用、预防与护理等。

职业岗位定位:各大医院、农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体诊所及厂矿等的护理岗位。

中医历史悠久,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的贡献,至今仍以卓越的疗效,发挥着它的作用。

各种中成药、针灸、刮痧、火罐、推拿等以其毒副作用少、自然疗法而被广泛的应用,并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药店里75%的非处方药是中成药。

尽管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但调查表明,在各级的综合医院,西医大夫开中成药占了绝大比例,尤其是有很多学生直接分配到中医院或是中医门诊实习和工作。

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明确中医的相关知识及中医药技术治疗常见病,以更能有效地适应医疗岗位的需求。

所以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中医护理学》无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临床课。

本专业属“三段式”培养模式。

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

本课程属第三学期开课,前面已学习了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后续课程是《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床专业课。

尽管中医与现代医学是两套不同的理论,理论知识衔接困难,但中医各种治疗技术疗效肯定。

各种诊疗方法、中医理论的掌握,为后续各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临床治疗上达到与中西医有机结合的目的。

为实现培养目标,起到重要的作用。

课程设计项目内容介绍

课程设计项目内容介绍

课程设计项目内容介绍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五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包括:XXX、XXX、XXX。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理解并运用XXX理论、XXX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XXX观念,培养对XXX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X理论、XXX概念、XXX案例分析。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首先,介绍XXX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历程;其次,讲解XXX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举例让学生加深理解;然后,分析XXX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最后,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XXX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通过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法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资料则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实验设备将用于开展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巩固知识。

此外,还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内容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提问与回答等,旨在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作业评估将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打分,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针灸推拿学》课程标准

《针灸推拿学》课程标准

《针灸推拿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507 适用专业:中医专业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90学时总学分数: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1.针灸推拿学是一门介绍经络腌穴理论和针灸推拿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与中医临床各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属于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分总论及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主要论述针灸推拿学的历史和发展概况经络的概念及功效应用。

脸穴分类,特定穴意义及应用,”俞穴定位的方法。

各论主要论述了各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其规律,腌穴的作用、定位、主治及操作,针灸技术中各种针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推拿功法的基本姿势和练功方法,推拿作用原理及诊断方法,推拿技术中的手法操作及其他常用中医的治疗方法。

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顺利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络循行路线及其规律,腌穴的作用、定位、主治及操作,针灸推拿的治疗原则、针灸处方的运用、推拿的基本治法及常见病的针灸推拿治疗,培养学生分析、运用针灸处方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共9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4.课程作用《针灸推拿学》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中医外科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教育部对于医学人才定位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求我们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我们进行了基层医院医生的需求调查,得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临床一线医生讨论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对接的教学理念,即:授课前学生了解未来岗位知识需求,授课中有目的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课程介绍 模板

课程介绍 模板

课程介绍模板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课程大纲:
1. 引言(背景介绍、课程目的等)
2. 基础知识(相关概念、原理等)
3. 核心内容(重点知识点、技能等)
4. 实践应用(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
5. 总结与展望(总结课程内容、提出未来发展等)
课程特色: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内容丰富、系统,涵盖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

3. 授课方式多样,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4. 配备有相应的教材、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

适用对象:
1. 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学生。

2. 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士。

3. 有志于在相关领域发展的人员。

课程评价:
1. 课程目标明确,内容系统完整,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2. 授课方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实践应用环节丰富,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素质高,教学认真负责,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作用)

2、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作用)

(二)课程描述1、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1.本课程是一门专业理论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必修课程。

《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必修课程,在职业素质工学模块化课程中属于公共素质模块中的专业素质模块,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古今中外工艺美术史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工艺美术设计思想、提高工艺美术作品欣赏与评价能力、设计应用能力、创意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在学生专业学习中起统领、引领作用的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课程,它贯穿了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2、本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

作为一门重要而必备的理论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开设在第三学期,是介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时间段,一是为刚刚进入大学校门而对工艺美术领域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的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为他们打开一扇进入工艺美术或艺术设计殿堂的大门,既增加了解,又增添学习的信心;二是为后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训练他们的设计理论思维,提高其审美设计水平和设计鉴赏能力,为后阶段专业课程学习作铺垫。

从课程安排的结构来看,《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属于承上启下的一门专业理论和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门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终身受益的提升设计素养的课程,在更广泛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一门经典的美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本课程的教学定位。

本课程的教学定位体现在“三个服务”和“三个立足”上,即:服务行业发展需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学生职业岗位,立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学生潜能开发,立足学生长远发展。

二、课程作用(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外工艺美术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进行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所必须的工艺美术史知识、作品鉴赏与评价、设计创新与应用、行业调研与规划等核心知识和必备技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

解剖学课程介绍及课程标准

解剖学课程介绍及课程标准

《课程介绍及课程标准课程简介《正常人体结构》是一门经典而又充满着活力的重要的医学核心课程。

它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时又不断地从临床医学的发展中获得更新和发展的动力。

课程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整合而成,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人胚发生发育规律。

在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均来源于本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医学及医学相关行业的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特别着重培养学生崇敬、珍惜生命和救死扶伤的职业敬业精神,为职业道德的素质养成教育,培养增强学生社会能力做早期铺垫,在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是护理、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针灸推拿、康复治疗、医学检验、医疗美容、医学影像等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

为学习后续医学课程以及各专业岗位实践,如护理专业正确的健康评估和临床护理操作等专业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学时:96学时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护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正常人体结构》是医学基础教育的奠基和支柱课程。

其在护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其包括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和胚胎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的范畴。

[(二)课程定位《正常人体结构》与医学各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医学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为后续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药理及各门临床学科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只有在正确认识人体形态和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否则无法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更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

它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能够在标本、模型和活体上辩认人体形态结构。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培养自学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突出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把课程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全面有序地进行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需求。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介绍.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介绍.

注重授课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综合 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
设计思路
适应岗位 需求
注重实践 应用
突出工作 实务
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证 书考试
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方案设计
项目序号
项目一 项目二
项目名称
中国历史常识 中国民族民俗
项目内容
中国发展简史;中国历史常识 概述;汉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和朝 鲜族;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藏族、彝族、 白族、纳西族和傣族
前续课程
《旅游概论》
后续课程
《导游业务》 《政策与法规》
……………………
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的导游 基础知识为客人提供讲 解服务;
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 导游职业沟通和协调能 力;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礼仪修养、诚信品格和 社会责任感;
1.了解旅游与旅游业相 关知识; 2.掌握全国导游基础知 识; 3.掌握地方导游基础知 识。
中职学校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拥有旅游 行业基层岗位服 务与管理能力, 具备“专业技能+ 综合素质”的高 素质技能型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旅行社各 部门基层人员尤 其是导游应具备 的相关基础知识 与能力。
导游基础知识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课程作用定位
旅游专业核心课,为导游证考试及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资源平台,结合《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特色,建立虚拟实训平台,实 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呈现形式力 求新颖多样,图、文、声、像并茂,配合得当,形 象生动,趣味性强,直观鲜明。

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1)

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1)

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1)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一、课程定位每门课程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定位,清晰的课程定位是制定出好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本课程的定位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语言能力培养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四项语言能力,从而达到熟练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要求。

而具体的方式和方法,将在后面的课程设计中逐一详细说明。

2.文化意识培养本课程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学习英美文化、语言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等多种方面,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1.课程目标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的初期,就需要确定好主要的教学目标。

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基本功的训练、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提升、文化意识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紧密围绕课程目标而展开,能够恰当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对于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如听力训练、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等。

而文化意识的培养,则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群体讨论、社交活动等多种方式逐步推进。

3.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师生情况、教材特点、课程目标等多个方面,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电子板书等教学设备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也可以选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来实现知识传递和教学动态展示。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完善的教学评价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取得的进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更清晰、更具体地了解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推进。

总之,本课程的定位和课程设计的计划,都紧密围绕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展开,并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期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和有效发展。

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
《GPS定位原理与应用》
刘梅姜
主要内容
一、课程概述 二、课程设计 三、教学内容组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教学效果
六、特色与创新 七、课程考核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GPS定位原理与应用》是高等职业教育3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 一门职业核心课程,也是其他测绘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引入 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 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 量规范》JTJ/C 066-98等技术规范;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定位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 的各个领域,并积极引领着测绘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代表了工程测量技 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性,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

一、课程概述
(五)实训条件
2、校外实训条件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调研 为适应测绘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 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特色,满足我国特别是福建省测绘发展的需要,我们依托福建省 国土资源厅行业办校的优势和福建省测绘业的迅猛发展的优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市 场调研。通过下企业调研,与企业一线专家、技术员交流,了解学生就业岗位人才的 需求、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职业素质的要求。按照观测员、组长、质检员、项目 负责人的要求,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 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选取和改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 能力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 奠定良好的基础。 2、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质是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并重,也即培养学生的知识、 技能和道德。因此在课程的开发、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要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 3、坚持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建立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 实施、考核与反馈。 聘请测绘专家做兼职教师,课题组教师定期下企业实习,学习新技术,提高技 能,将企业经验融入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适用专业:授课单位:总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各专科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基本素养,为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

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网络及信息与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7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Office2010办公软件的应用,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有:中学开设的《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已经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解。

后续课程《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课程。

本课程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计算机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置较为恰当的作业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核心,按照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设计教学任务,精选案例,进行相应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训练,注重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主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全实现教学做一体;作业的设置完全与实际应用保持一致,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职业能力。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目标、职业素质目标等角度描述如下。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3.1 教学内容及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13个教学任务,对于每一个任务单元的名称、教学内容、学习目的、重点难点说明和教学基本要求如下表所示,其中带“*”的教学内容为选学内容,可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部分或全部删减。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和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和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和一、课程目标《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生长发育等关键概念。

2. 学生能识别并描述本地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3. 学生能理解并阐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培养探究植物生长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绘图等方式记录和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

2. 学生通过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并学会欣赏大自然的奥妙。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究活动课,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观察、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新知识。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教师可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植物的生长与变化》1. 植物生长基本过程- 种子的结构与发芽条件(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长发育(教材第二章第二节)2. 本地常见植物的识别与特征- 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3.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在食物链中的地位(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植物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教材第四章第二节)4. 科学探究方法与实践- 观察与记录植物生长过程(教材第五章第一节)- 小组合作探究植物生长奥秘(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教学大纲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植物生长基本过程的学习,着重讲解种子发芽、光合作用等关键概念。

小学课程设置方案

小学课程设置方案

小学课程设置方案一、前言小学阶段是孩子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建立学习基础的阶段。

为了满足孩子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制定了本课程设置方案,旨在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造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设置方案的目标是:1.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如阅读、写作、算术等;2.发展学生的艺术、体育、音乐、舞蹈、戏剧等综合素质;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4.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5.培养学生的社交交往和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置1. 语文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识字教学:通过有趣的游戏、故事和绘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写作训练:通过写日记、小作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法和修辞:通过语法和修辞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数学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重要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数字概念与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和游戏,培养学生对数字和数量的理解。

•计算和运算:通过口算和书写算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和运算技巧。

•几何与形状:通过几何图形的认知和绘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英语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重要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听力与口语:通过模仿、对话和游戏,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阅读与写作:通过阅读故事和写日记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文化与交际: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交际礼仪,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4. 自然科学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科学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物、物理、化学:通过学习生物、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历史与地理:通过学习历史和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与发展。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标准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标准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4总学时:64适用专业:室内艺术设计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讲授室内设计的方法、原则和程序,增强学生对室内设计知识的理解,为后续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为进行室内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其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见图1.图1前导及后续课程2、课程设计思路以家居空间设计项目为载体,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按照项目流程及工艺要求,将设计主题、设计方法、表现技法、制图方法和技术,嵌入各子项目和任务中;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能充分运用原理知识,从小到大、由简入繁地对实际项目进行方案实施;作品完成后,组织对作品进行适当的陈设、展示,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成就感;校企教师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操作过程、阶段性成果和项目成果综合质量,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室内设计流程;了解设计师的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理解室内空间的设计要点;掌握空间规划、流线组织、界面形态、色彩配置、光照布置、家具选型、陈设搭配、绿化配置等设计原则;了解中外室内设计风格、流派。

2、能力目标通过课程导入与分析,使学生能采用课堂讨论和问题征解等方式,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能认识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养成善于开阔思路的习惯;掌握室内设计的方法步骤,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依据设计原理与法制,遵循国家规范,按照实际项目需求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3、素质目标学习体验课堂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积累项目实战经验;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做具有工作热情、吃苦耐劳、责任感强的设计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基本的组织协调能力、责任心和服从意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课程教学总体设计以“家居空间”设计为综合项目,分设“界面分析”、“二次空间设计”、“资料搜集与整理”、“光环境设计与色彩设计”、“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陈设与绿化设计”、“装饰材料选择与工艺”、“家居空间方案制作”8个子项目。

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V1

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V1

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V1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普及,课程设计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不同的课程设计,定位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和课程设计。

本文将从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有关课程的相关知识。

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是指通过对课程性质、目的、功能、内容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明确课程的基本面貌以及在整个课程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为教学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具体来说,课程定位需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目标定位:主要是明确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目标,确保教学活动的目标明确一致,并精确量化。

2.范围定位:主要是指课程素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和组织等。

教学内容和素材的选择要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并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3.时间定位:主要是指制定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

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安排及说明,设计一系列贯穿全程的、系统的、具有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

课程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达成层次,这是任何教学活动的中心问题。

2.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能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和条件。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相关方法。

教学活动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独立型、合作型、互动型、探究型等各种教学方式。

4.教学评估:通过不同方式的测评,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监督和反馈,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很重要的教学参考。

总之,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是清晰而系统的课程内容建设的基础。

有一定的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规划的课程,教学效果更好,更能够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酒店英语课程介绍课程课程定位

酒店英语课程介绍课程课程定位
作业布置 assigment
以“客房预订”该项目单元为例
Unit one room reservation
unit one room reserv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Lead-in Service procedure Skill points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Task of service practice Learning more Assignment
Lead-in
Match the room types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pictures
(1)___B____single room (2)__C___double room (3)__A___twin/standrd room (4)__D___triple room
设计理念
ESP需求分析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工作过程理论
整体设计
课程定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践条件 考核方式 教材建设 师资队伍
细化设计
调研酒店岗位(群) 提炼典型工作过程 划分教学模块 设计工作任务
三、教学内容
康 乐 中 心
商 务 中 心



酒店英语

提炼选取
学习模块







前厅服务 客房服务 餐饮服务 商务服务 康乐服务
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is unit you should learn -to name different room types in english -to make the FTT reservation -to make the group reservation -to change the reservation -to cancel the reservation

课程设计作业介绍

课程设计作业介绍

课程设计作业介绍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技能名称能力,如解题、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课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课程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学习与课程主题相关的重要文献和研究成果。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论能力。

•能够独立思考,提出创新性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课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课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如定义、特点、原理等。

2.课程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讲解课程领域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和当前的现状。

3.与课程主题相关的重要文献和研究成果:介绍经典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课程领域的学术前沿。

4.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科学思维和方法论的培养:教授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对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深入理解和分析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和创新性见解。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验证课程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精品课程设计与定位怎么写范文

精品课程设计与定位怎么写范文

精品课程设计与定位怎么写范文精品课程设计与定位怎么写随着教育的发展,精品课程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精品课程是指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课程体系。

那么,如何进行精品课程设计与定位呢?一、确定精品课程定位首先,需要明确精品课程的定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教学目标:明确该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还是培养综合素质?2. 适用对象:该门课程适用于哪些专业、年级和人群?需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和专业之间的差异。

3. 教学内容:该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实践环节等是否符合当前行业或者社会需求?4. 教学方法:该门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是否符合现代化、多元化、个性化等要求?二、制定精品课程设计方案在确定精品课程的定位之后,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方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适用对象,明确该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实践环节等,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2.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适用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

3. 教材选用: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优秀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并进行适当的改编或者创新。

4. 评价方式: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和目标,制定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方式,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中。

三、实施精品课程在制定好精品课程设计方案之后,需要按照计划进行实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教师培训:为了保证精品课程能够得到有效实施,需要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

2. 学生学习: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和技能,需要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3. 课程管理:为了保证精品课程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

四、精品课程评估与改进在实施精品课程之后,需要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课程整体设计说课资料
1.课程介绍
在制造业中,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在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

随着工业机器人向更深更广方向的发展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已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如电子制造、半导体工业、精密仪器仪表、制药等行业,也将推广到诸如采矿机器人、建筑业机器人以及水电系统维护维修机器人等各种非制造行业。

此外,在国防军事、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如无人侦察机或飞行器、警备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家政机器人等均有应用实例。

工业机器人正在为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里,明确提出第一个十年里,要着力突破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化。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岗已成为汽车制造、电子制造、半导体工业、精密仪器仪表、制药等行业最关键和最核心的工作岗位。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此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5年6月15~16日在上海组织召开了“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大会主题就是组织国内重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编写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能与国际接近或同步、能使高职机电类和自动化类等专业的学生获得具有生产一线和运行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套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完备教材。

作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理论基础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教材也就应运而生,它将逐步成为高职高专机电类、自动化类等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2.课程定位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是高职机电类和自动化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专业核心课。

它是一门技术性和工程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岗位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迫切需要掌握的一门专业课。

高职学生或相关技术人员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获得具有生产一线和运行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检验本课程教学效果,根据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层次的实际情况,本门课程建议采取理论考核;而根据从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实际能力,本门课程则建议采取理论考核与实作测试,其中实作测试将占较大的比重。

3.课程目标
培养高职机电类和自动化类等专业的工业机器人有关工程设计、智能制造和设备维护的应用性人才,主要提供有关工业机器人的生产、销售、使用、维护和保养及智能控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实训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为将来走上社会成为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具体如下:
1)知识目标
获得工业机器人定义、组成及发展进程等知识。

获得工业机器人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获得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结构知识。

获得工业机器人的动力系统原理知识。

获得工业机器人的感知系统原理知识。

获得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原理知识。

获得工业机器人的编程与调试理论知识。

2)素质目标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

培养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3)能力目标
会利用矩阵求解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

会拆解、组装及维护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

会识别和维护工业机器人的动力系统。

会调整和维护工业机器人的内外传感器。

会识别和维护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会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现场或离线编程以及调试。

4.课程设计
3. 内容描述
第1章工业机器人概论
教学要求:
1. 了解工业机器人定义及其发展。

2. 掌握工业机器人基本组成及技术参数。

3. 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及典型应用。

教学内容:
1. 工业机器人定义及其发展。

2. 工业机器人基本组成及技术参数。

3.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及典型应用。

教学建议:
结合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及不同时期的图片教学。

第2章工业机器人的数学基础教学要求:
1. 理解矩阵及运算。

2. 理解坐标系及其关系描述。

3. 理解坐标变换。

4. 掌握机器人运动学逆解(含位置和姿态)的计算。

5. 掌握D-H法与正逆运动学方程。

6. 理解机器人微分运动与速度
教学内容:
1. 矩阵及运算。

2. 坐标系及其关系描述、坐标变换。

3. 机器人运动学逆解(含位置和姿态)的计算。

4. D-H法与正逆运动学方程
5. 机器人微分运动与速度
教学建议:
结合数据处理软件Matlab讲解矩阵及其计算。

举例并请学生实际解答本章数学习题。

强调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第3章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
教学要求:
1. 了解工业机器人的机座及其分类。

2. 了解工业机器人的臂部及其组成。

3. 了解工业机器人的腕部及其运动和驱动方式。

4. 了解工业机器人的手部即末端执行器。

5. 了解工业机器人的传动机构。

教学内容:
1. 工业机器人的机座及其分类。

2. 工业机器人的臂部及其组成。

3. 工业机器人的腕部及其运动和驱动方式。

4. 工业机器人的手部即末端执行器
5. 工业机器人的传动机构。

教学建议:
结合大量图片讲解本章内容,并明确各自在工业机器人中的作用。

第4章工业机器人的动力系统
教学要求:
1. 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动力系统组成。

2. 了解交流伺服动力系统。

3. 了解直流伺服动力系统。

4. 了解液压气动系统主要设备及特性。

教学内容:
1. 工业机器人的动力系统组成。

2. 交流伺服动力系统。

3. 直流伺服动力系统。

4. 液压气动系统主要设备及特性。

教学建议:
结合大量图片讲解本章内容,并明确各自在工业机器人中的作用。

第5章工业机器人的感知系统
教学要求:
1. 了解工业机器人的感知技术。

2. 了解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概述。

3. 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内部传感器。

4. 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外部传感器。

5. 了解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

教学内容:
1. 工业机器人的感知技术。

2. 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概述。

3. 工业机器人的内部传感器。

4. 工业机器人的外部传感器。

5. 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

教学建议:
结合大量图片讲解本章内容,并明确各自在工业机器人中的作用,并会选用主要的传感器。

第6章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教学要求:
1. 了解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

2. 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3. 掌握工业机器人常用的控制器。

教学内容:
1.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

2.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3. 工业机器人常用的控制器。

教学建议:
结合大量图片讲解本章内容,并明确各自在工业机器人中的作用。

第7章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
教学要求:
1. 掌握机器人编程要求与语言类型。

2. 掌握机器人语言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

3. 掌握一种常用的机器人编程语言。

4. 熟练操作机器人的示教编程与离线编程。

教学内容:
1. 机器人编程要求与语言类型。

2. 机器人语言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

3. 常用的机器人编程语言。

4. 机器人的示教编程与离线编程
教学建议:
结合机电工程中心现有机器人,讲解本章内容,并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机器人的示教编程与离线编程。

4. 实施要求
(1)教学方式
积极探索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包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课堂授课、多媒体教学、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起来,吸取各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

制作和引进了多媒体(含动画)演示课件,将原来抽象、复杂的优化方法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一至两周的课内实践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考核与评价方法
期末采用书面开卷和实践操作两种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成绩占50%,包含出勤、作业;期末书面考核成绩占25%、实践操作25% 。

(3)教案编写
在本课程完成整体教学设计,确定课程学习项目及各项目组成模块明确的基础上,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按每一教学单元(原则上以2学时为宜)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包括本模块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学习内容等分解到本教学单元中的具体授课内容、课堂活动教学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要求、课时建议等。

(4)课程教学资源及教学保障
依据本课程性质要求开发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包括各种案例材料和信息,多媒体课件等。

各种教学资源作为配合课程教学使用的助教、助学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