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a9f94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7.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李华发现这首诗中意象与色彩的运用很有特色。
请举一例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色彩来描绘战争场面的。
12.李华想将“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拍成微电影来展现当时的战争情形,你认为他会将镜头聚焦在哪两个细节上?为什么?【答案】11.[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诗人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暗喻敌军嚣张的气焰;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示例二]“塞上燕脂凝夜紫”用“燕脂”“夜紫”形容战场的血迹,写出将士们血流遍地的场景,表现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12.细节:“半卷红旗”“霜重”。
原因:“半卷红旗”表现援军乘夜奔袭之状,“霜重”表现夜寒霜重,天气寒冷。
特写这两个细节,可以突出战争困难重重,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毫不气馁的豪情。
【解析】1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从色彩的角度鉴赏诗歌。
诗中一共有三处色彩:“黑”“金”“紫”。
“黑”“金”出现在一二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意为: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黑”,用黑形容云,借黑云写敌军来势凶猛,渲染兵临城下的危急气氛;“金”,用铠甲上金光闪烁,表现我军的士气高昂;“紫”出现在第四句: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为: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用“燕脂”和“紫”写血迹的颜色,暗示双方有大量伤亡。
这些浓艳斑驳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黯然凝重的氛围,烘托了战争的悲壮惨烈。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先理解诗歌含义,再具体分析细节。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686ab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b.png)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一」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一套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
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6、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7、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b8198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1.png)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⑵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 )C
(2)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李贺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雁门太守行》李贺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https://img.taocdn.com/s3/m/7b9a3097a32d7375a5178058.png)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3、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雁门太守行》李贺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4d7eeacf84b9d528ea7af2.png)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习题】一、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解析】C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解析】D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3、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雁门太守行》李贺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雁门太守行》李贺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https://img.taocdn.com/s3/m/d1e5411ec77da26925c5b0c6.png)
《雁门太守行》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3、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https://img.taocdn.com/s3/m/436779417375a417866f8fbb.png)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班级:姓名:《雁门太守行》李贺【习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3、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1、C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D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3、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8篇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00fe8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f.png)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8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1古诗词阅读(4分)[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甲诗三、四句和乙诗的一、二句都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气氛。
(1分)15.据说王安石对甲诗的一、二句曾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能否从诗歌赏析的角度为王安石解疑?‘(3分) 阅读答案:14.(1 分)苍凉悲壮。
15.(3 分)“黑云压城”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甲光向日”则是描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2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⑵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参考答案:(1 )C(2)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73e2c8011ca300a6c390e7.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雁门太守行》试卷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4ed94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3.png)
《雁门太守行》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个字词在《雁门太守行》中出现了多次?A. 黑云B. 金鳞C. 燕脂D. 玉龙2.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题是?A. 描绘山水美景B. 表达爱国情怀C. 叙述战争经过D. 抒发思乡之情3. 以下哪个句子不是出自《雁门太守行》?A. 黑云压城城欲摧B. 甲光向日金鳞开C. 角声满天秋色里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 “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指的是?A. 宫殿B. 赏赐功臣的地方C. 战场D. 山峰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李贺的作品?A. 《雁门太守行》B. 《将进酒》C. 《马诗二十三首》D. 《长吉集》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黑云压城城欲摧(解释“压”)2. 甲光向日金鳞开(解释“鳞”)3. 角声满天秋色里(解释“秋色”)4. 塞上燕脂凝夜紫(解释“燕脂”)5. 报君黄金台上意(解释“报”)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
3. 半卷红旗临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
4. 报君________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简要概括《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雁门太守行》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5分)请任选一句诗句,进行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诗中描绘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环境和情感。
九、主旨剖析(5分)请剖析《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旨,以及诗人想要传达的思想。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B. 金鳞2. B. 表达爱国情怀3.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春望》)4. B. 赏赐功臣的地方5. B. 《将进酒》(《将进酒》是李白的作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压”在这里是动词,意为压迫、逼近,形容敌军如黑云般逼近城墙,给人以极大的压迫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8206215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2.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赏析《雁门太守行》,回答各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首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描绘这两句呈现的画面。
43.诗的结尾很有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答案】42.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43.示例:诗的结尾运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贤士的典故,抒发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的情感。
【解析】42.本题考查诗句翻译和语言表达。
答题要点:用自己的话描述《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所展现的画面,要抓住景物和色彩,结合主题和氛围,合理想象,运用细腻的语言描绘,突出色彩性。
首联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可抓住“黑、金”等颜色和景物“云、光”等描绘。
描绘时,可以加上想象,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得画面更加形象生动。
示例:敌军好像乌云一般压城袭来,城墙仿佛要坍塌,铠甲迎着云峰中挤出的金色光线,如金色的鳞片,闪闪发光。
43.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诗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
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2dc82433687e21af45a9c0.png)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五、诗歌鉴赏(共7分)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7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3分)(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中的“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13.(1)示例一:炼字角度:①“压”字,本意为“逼近”/“压迫”。
(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1分)④衬托守军将士士气高昂,严阵以待。
(1分)示例二:修辞角度: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1分)(2)①“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
(1分)(只答到“招揽贤士的地方”就可得分)②“玉龙”:指宝剑。
(1分)③情感:赞扬了将士们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2分)出处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资料1 四川省广元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基础知识及运用(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3字音字形(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4成语使用不当(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5 病句(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6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7《岳阳楼记》《范仲淹罢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8《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9古诗文默写(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0《西游记》名著阅读(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1刘洪文《卧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2综合性学习及语言运用(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3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作文题目“那一刻,让我成长”。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二模题)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二模题)](https://img.taocdn.com/s3/m/9dfaf0f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1.png)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写出了战争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以“黑云压城”表现敌军云集而来;以“塞上燕脂”表现_____①_____;以“_____②_____”写乘夜奔袭之状。
(2 分) 2.《雁门太守行》和《登幽州台歌》都写到了黄金台,请你说说诗人借“黄金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分)
注:①幽州台:即黄金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古诗词阅读(共4 分)
1.答案示例:①战争的惨烈②半卷红旗(2 分)
2.答案示例:陈子昂登临黄金台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 分)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1 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e84cfb75f0e7cd185253630.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12、【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中所属之事,难以考证。
这不是某一次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李贺当时仅17岁。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雁门太守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雁门太守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ad5f1e579e314332396893ca.png)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渲染出什么样的氛围?
答:运用了比喻和夸张 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式
4、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黄金台”引用燕昭王设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的决心。
5、《雁门太守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赏析简答题:
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作用。
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雁门太守行精读测试及答案.doc
![雁门太守行精读测试及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d8ea4e0f12d2af90342e65a.png)
雁门太守行() ______________一、译文:漫山遍野的敌军好像乌云一样,围住城池,似乎要把城墙摧垮;城头上,战士的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鱼鳞一般金光闪闪。
秋色中,军营中的号角之声响彻整个天空; 边塞之上的泥土,在夜色中,犹如胭脂凝成,发出浓艳的紫色。
救援部队的红旗在寒风中半卷,在夜色中悄悄靠近了易水;浓霜打湿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利厚爱,我愿手操宝剑为国君血战到死!二、默写:1、①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②“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利危急形势以及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诗句是: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4、《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箫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赏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义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而。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筒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5、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 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6、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7、①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奇特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说明。
8、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哪些故事和诗句?有什么作用?9、清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e8b2fe15c850ad02de804176.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
中考题)
该资料由西风瘦马友情提供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塞上”又做“塞土”。
12(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2分) 答: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 答:
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4分) 12.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该资料由西风瘦马友情提供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
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
点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最后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运用燕昭王易水筑台放金揽人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暗示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4.首联写景又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5. 李贺写诗,真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
说明。
答: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6. 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答: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7. 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开”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压”字写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应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把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8.发挥联想和想象,描摹一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答: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响起来,鏖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照看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这首诗描写了三个时间的画面,请分别用三个短语概括:敌兵压境、浴血奋战、夜
袭敌营。
10.诗的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描写,运用比喻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表现边关将
士的威严之势。
11.“半卷红旗临易水”最易让人联想起的一句诗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悲壮
之感,可见战争的残酷。
而“半卷红旗”这一细节更加重了悲壮的气氛。
1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答:这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阴寒惨凄的战地气氛及两军交战的惨烈,句中的“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液,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了紫色,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照映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的鲜红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