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教学方案】雁门太守行示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力;(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悟忠诚、勇敢、正义等传统美德;(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3)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2)朗读《雁门太守行》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查找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
3. 文本分析:(1)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韵律、情感等方面;(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拓展延伸:(1)介绍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诗歌或历史故事;(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忠诚、勇敢、正义等美德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同学对古代诗歌的态度,总结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赏析文章和调查报告的完成质量;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享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场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雁门太守行》的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
(2)学生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诗歌背景作者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
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
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四、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诗歌背景李贺生活在唐朝中期,当时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李贺虽身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歌。
《雁门太守行》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通过描写战争的惨烈和将士的英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二)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极其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接着,诗人用“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则描写了将士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奋勇前行的场景。
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
(三)诗歌特点1.意境雄浑:诗人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战争意境。
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将敌军比作黑云,形象地表现了敌军的强大和气势汹汹。
2.色彩鲜明: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如“黑云”“金鳞”“燕脂”“紫”“红旗”等,使诗歌画面感极强。
3.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情感真挚动人。
二、教学目标依据2022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3.赏析诗歌的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战争场面。
3.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1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11、简介作者。
第26课 雁门太守行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面“红旗”照古今《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仄声“i”韵脚蕴含的悲壮,如“紫”“起”“死”等。
2.立足诗歌中的色彩,品析意象以及其组合中所蕴含的象征、隐喻和暗示意义。
教学重点:1.立足诗歌中的色彩,品析意象以及其组合中所蕴含的象征、隐喻和暗示意义。
教学难点:1.立足诗歌中的色彩,品析意象以及其组合中所蕴含的象征、隐喻和暗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活动导入同学们,学校将举行“诵经典·习党史”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经大家投票,我们班选定的比赛篇目是《雁门太守行》。
为了演出更精彩,我们一起集思广益吧!二、契合诗境,选择音乐(一)音乐课代表为这次朗诵比赛精心准备了配乐,但是他在音乐A、音乐B中犹豫不定,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朗读节奏,同时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首最契合本首诗诗境的背景音乐,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选择A,理由:这首诗给人一种紧张悲壮、豪气冲天的感觉与音乐A比较契合。
而音乐B比较悠扬,不太适合。
(二)谁来说说,为什么《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给你一种“悲壮”之感呢?预设:1.“韵脚”比较知“悲壮”⑴比较开口大小:说说“开”“紫”“起”“死”四个韵脚,哪个开口最大?哪个开口最小?“开”,开口最大;“死”,开口最小;“紫”“起”,开口也很小。
⑵比较发音难易:把手按在腹部,看看哪个发音最顺畅,哪几个发音较困难。
“开”,气流最顺畅;“死”,气息最压抑;“紫”“起”,也很压抑。
再读:这位同学能从小小“韵脚”读出“悲壮”,真是细心啊!“开”让人感觉斗志昂扬,英勇无畏。
“紫”“起”“死”,增强压抑感、悲壮感。
让我们再次朗读,注意韵脚的区别,将“悲壮”融入诗中。
2.“意象”组合显“悲壮”⑴“悲”:①“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让人感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一个“摧”字,写出城池危如累卵、千钧一发。
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一: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古代写战争的诗歌导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王昌龄.)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王翰)《木兰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二、简介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雁门太守行教案1篇二: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2)解题“行”“雁门关”。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忠诚、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背景和作者思想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诗文,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的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自身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解答。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讲解。
(2)重点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典故、背景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文描绘的场景中,感受诗文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师生互动,共同体验诗文的情感。
6.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诗文填空、默写等练习。
(2)教师点评、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7.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诗文,感受家庭亲情。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雁门太守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教师举例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诗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以及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是否有提高。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完成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
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3.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浓艳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CCTV4《雁门太守行》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二、读品全诗(一)读注意句读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
大声朗读。
2.齐读要求:读出诗味,读出感情。
声音洪亮。
3.范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抑扬顿挫。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通用10篇)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欢迎大家分享。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行”的文体特点。
2.探究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领悟诗歌主题,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古诗中颜色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1.学习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二、初读解题。
1.朗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解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
比较:《长歌行》、《钱塘湖春行》三、再读探究。
1.小组合作。
找出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体会他们的表达作用。
2.交流反馈。
先朗读、疏通诗句,再解释词语,最后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3.教师小结。
点明时间、点明地点、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传达感情……四、学以致用。
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1、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要充分运用颜色词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可以适当抒情。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五、作业布置。
请挑选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三句诗句,体会色彩词的表达作用。
附板书:雁门太守行李贺白天:敌军攻城我军严守傍晚:气氛悲壮战斗激烈深夜:夜袭敌营风疾霜重忠君报国浴血奋战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篇2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雁门太守行》篇1《雁门太守行》课文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作者档案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
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
死时仅二十六岁。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句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句、译文、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雁门太守行》,感受战争的气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战争场面的描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讲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欣赏诗句,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背诵《雁门太守行》。
(2)写一篇关于战争的诗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中关于战争诗篇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古诗词进行朗诵和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领悟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诗句,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诗句,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诗卷去谒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这件事虽不一定属实,却也说明这首诗的确不同凡响。
二、讲授新课
(一)了解作者
李贺,字长吉。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也慨叹生不逢时,抒发内心苦闷,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1.请学生读,读准字音:
摧(cuī)燕脂(yān zhī)
霜重(zhònɡ)携(xié)
2.请学生读,读准节奏。
3.自由朗读,比比谁是背诵小能手。
4.齐读。
(三)合作学习
1.结合注释,师徒合作了解诗的内容,师徒都不懂之处可举手询问。
2.师傅问,徒弟答,要过关。
3.小组展示:
师徒展示,解释词语。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光。
角:军中号角。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览贤士。
玉龙:宝剑。
师徒展示,翻译诗歌。
(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
)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待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
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四)细读探究
1.诗人用了几个画面来描绘一场战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严阵以待)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白天到夜晚,战斗过程异常惨烈)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夜晚,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
2.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场战斗,你想用哪个词?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这是一场(惨烈、残酷、悲壮……)的战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比喻、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
也写出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都表现出来。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声满天”从听觉角度表现战争规模。
“塞上胭脂”从视觉角度表现战斗残酷。
(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两句都从侧面写战争的惨烈,给人悲壮之感。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表乘夜奔袭,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
援军一到,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鼓声不响,悲壮气氛更浓。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典,表达建功立业、誓死报国之情。
)
三、课堂练习
1.诗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隐喻敌军势力的强大与猖狂。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侧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
夜紫。
)
3.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达了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全诗以时间为序,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场悲壮惨烈的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积累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