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参考书目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52e45a650e2524de5187ea9.png)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学分:4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适应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材:微生物学,袁生主编,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国家规划教材)参考教材:1、《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国家规划教材)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和育种、生态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了解国外微生物学最新进展及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2)熟悉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熟悉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微生物生态及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系统发育与分类。
2、基本技能(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2)熟悉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定技术;熟悉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3)通过综合实验(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及未知菌革兰氏染色鉴定)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微生物的四大操作技术,并初步了解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微生物学经典教材
![微生物学经典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6811c22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f.png)
微生物学经典教材1. 《微生物学》(Prescott's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教材,由Prescott等人编写。
该教材内容全面,讲述了微生物的起源、结构、功能、分类、繁殖等核心知识,还介绍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这本教材系统且综合,是学习和研究微生物学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2.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贝尔吉细菌系统分类手册》是微生物学领域的经典权威教材,由David H. Bergey等人编写。
该教材主要介绍了细菌的分类和命名规则,讲述了细菌的形态、生理特性、遗传特性等内容,帮助读者了解和识别细菌的系统分类。
此外,该手册还提供了各种细菌的详细描述和鉴定方法,适合于需要进行细菌鉴定和分类研究的读者。
3. 《医学微生物学》(Jawetz, Melnick, & Adelberg's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经典教材,由George Brooks等人编写。
该书综合介绍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特性、致病机制和诊断方法。
此外,该教材还介绍了常见的医学微生物感染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
对于医学生和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本必备教材。
4. 《生物制药微生物学》(Biotechnology: A Laboratory Skills Course)《生物制药微生物学》是一本关于生物制药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经典教材,由John Buonocore等人编写。
该教材详细介绍了生物制药中常用的微生物培养技术、酵母和真菌发酵、细胞培养、蛋白质表达等实验技术和操作方法。
对于从事生物制药研发或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该教材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实验技术并开展相关研究。
微生物学参考书目
![微生物学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479f5b3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9.png)
微⽣物学参考书⽬《微⽣物学》参考书⽬[1] 国家⾃然科学基⾦委员会[编], 微⽣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 蔡信之主编, 微⽣物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 唐珊熙主编, 微⽣物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4] 黄秀梨主编, 微⽣物学.北京:⾼等教育出版社,1998.[5] 李榆梅主编,微⽣物学.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6] [美][J.尼克林]J. Nicklin著,微⽣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 闵航主编,微⽣物学.杭州: 浙江⼤学出版社, 1999.[8] 刘正主编,⼝腔微⽣物学.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5.[9] 江苏省徐州农业学校主编,兽医微⽣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0] 郁庆福主编,现代卫⽣微⽣物学.北京:⼈民卫⽣出版社, 1995.[11] 李影林主编,临床微⽣物学及检验.北京: ⼈民卫⽣出版社,1995.[12] 程东升主编,资源微⽣物学. 哈尔滨: 东北林业⼤学出版社, 1995.[13] 杨洁彬等编著,⾷品微⽣物学.北京:北京农业⼤学出版社, 1995.[14] ⾼⿍主编,⾷品微⽣物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6.[15] 郭爱莲编著,⾷品与微⽣物.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6] 王绍树主编,⾷品微⽣物实验. 天津:天津⼤学出版社, 1996.[17] 陈⼦丹,赵再平主编,⾷品微⽣物学. 长春: 吉林⼤学出版社, 1997.[18] 王⽲主编,⾷品微⽣物学. 哈尔滨:⿊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 苏世彦主编,⾷品微⽣物检验⼿册. 北京:中国轻⼯业出版社, 1998.[20] 王⽂仲编著,应⽤微⽣物学.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21]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编著,兽医微⽣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22] 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物学.北京: ⼈民卫⽣出版社, 1996.[23] 刘清蒙主编,医学微⽣物学.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24] 赵富玺,姜国枢主编,医学微⽣物学. 北京: ⼈民军医出版社, 1999.[25] 李⾩棣主编,⼟壤微⽣物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26] 魏德洲编著,资源微⽣物技术. 北京: 冶⾦⼯业出版社, 1996.[27] 梁如⽟主编,农业微⽣物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28] 陈声明等主编,经济微⽣物学. 成都: 成都科技⼤学出版社, 1997.[29] 马⽂漪,杨柳燕主编,环境微⽣物⼯程. 南京: 南京⼤学出版社, 1998.[30] 王秀茹主编,卫⽣微⽣物学.北京:北京医科⼤学,中国协和医科⼤学联合出版社, 1998.[31] 欧守杼主编,畜牧微⽣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32] 郭万柱等主编,动物微⽣物学.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33] 姜成林,徐丽华著,微⽣物资源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4] 李⾩棣等主编,农业微⽣物学实验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35] 王恩德编著,环境资源中的微⽣物技术.北京:冶⾦⼯业出版社,1997.[36] 沈萍编著,微⽣物遗传学.武汉:武汉⼤学出版社, 1995.[37] 彭珍荣主编,现代微⽣物学进展,武汉: 武汉⼤学出版社,1995.[38] 胡尚勤,张远琼编著,微⽣物⼯程及应⽤.成都: 四川⼤学出版社,1995.[39] 陈天寿主编,微⽣物培养基的制造与应⽤.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0] (美)E.C.唐纳森(E.C.Donaldson)等著,微⽣物提⾼⽯油采收率.北京:⽯油⼯业出版社, 1995.[41] 周阳⽣主编,动物性⾷品微⽣物学检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2] 杨暑伏,李蓉主编,⾮发酵⾰兰⽒阴性杆菌分类鉴定.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1995.[43] 章育正,吕乃群主编,医学微⽣物学与免疫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4] ⾼东主编,微⽣物遗传学.济南:⼭东⼤学出版社,1996.[45] 葛诚主编, 微⽣物肥料的⽣产应⽤及其发展.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46] 魏德洲编著, 资源微⽣物技术. 北京: 冶⾦⼯业出版社, 1996.[47] 刘兴友,李全福主编, ⾷品微⽣物检验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48] 郑⼀书,郑翠芳编写,微⽣物世界.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4.[49] 周俊初主编, 微⽣物遗传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50] 俞树荣主编,微⽣物学和微⽣物学检验.北京:⼈民卫⽣出版社,1997.[51] 中国普通微⽣物菌种保藏管理中⼼编,菌种⽬录.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52] 姚汝华主编,微⽣物⼯程⼯艺原理.⼴州: 华南理⼯⼤学出版社,1996.[53] 王恩德编著,环境资源中的微⽣物技术.北京: 冶⾦⼯业出版社,1997.[54] 李振林主编,微⽣物学及检验技术.⼴州: ⼴东科技出版社, 1997.[55] 严杰等主编,现代微⽣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北京:⼈民卫⽣出版社, 1997.[56] 童雄编著,微⽣物浸矿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冶⾦⼯业出版社, 1997.[57] 唐珊熙主编,微⽣物学及微⽣物学检验.北京:⼈民卫⽣出版社, 1998.[58] ⽑季琨主编,微⽣物学实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9] 杜献堂等主编,医学微⽣物学与免疫学. 郑州”河南医科⼤学出版社, 1995.[60] 于玺华,车凤翔主编,现代空⽓微⽣物学及采检鉴技术.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61] 曹友声,刘仲敏主编,现代⼯业微⽣物学.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2] 项琦主编,粮油⾷品微⽣物学检验.北京:中国轻⼯业出版社,2000.[63] 钱存柔,黄仪秀主编,微⽣物学实验教程.北京: 北京⼤学出版社,1999.[64] 张晓莉等主编,医学免疫学和微⽣物学.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65] 施安辉编著,奇妙的微⽣物.济南:济南出版社, 1998.[66] 吴承良编著,神秘的微⽣物. 徐州:中国矿业⼤学出版社,1999.[67] 冷静主编,微⽣物学与免疫学.桂林:⼴西师范⼤学出版社,1998.[68] 姜正前编写,微⽣物与⼈类.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69] 郑男编写,认识微⽣物.北京:中国建材⼯业出版社,1998.[70] 张宪武主编,⼟壤微⽣物研究.沈阳: 沈阳出版社,1993.[71] 池振明编著,微⽣物⽣态学.济南:⼭东⼤学出版社,1999.[72]刘清蒙等编著,医学微⽣物学教程.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
齐鲁工业大学822《微生物学》考试大纲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齐鲁工业大学822《微生物学》考试大纲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a7861146c175f0e7cd137fe.png)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参考书目:周德庆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习大纲:
绪论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定义,了解微生物学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发展简史
第一章: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要求熟悉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一)原核微生物
重点掌握细菌和放线菌的相关内容,包括菌落特征、形态、染色和繁殖方式及其应用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二)真核微生物
重点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应用等。
第四章: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三)非细胞型生物
重点掌握病毒的定义,噬菌体对发酵工业的危害与发酵工业防治噬菌体污染的主要措施。
掌握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微生物营养类型;物质运输方式及培养基类型和设计原则等。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发酵类型;重点掌握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测定方法;生长规律;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重点掌握基因突变与诱变育种的原理以及常用的方法;掌握基因重组、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的概念;重点掌握菌种衰退、复壮与保藏方法。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布及资源开发;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ca755d004a1b0717fd5dd7c.png)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课程编码:27A11405 学分:5.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104 其中讲课:56 实验:48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系推荐教材:沈萍著,《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及其控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其调控、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在感染与免疫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的广泛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次期末考试和多次的章节作业以及课程问题讨论等;课程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活动和小论文撰写等;课程参与程度与课堂表现等。
课程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改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分科,了解微生物发展史及发展趋势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微生物的概念、特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1.1微生物和你。
§1.2微生物学。
§1. 3微生物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4 20世纪的微生物。
§1.5 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微生物的分离和显微技术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无菌技术的概念,熟悉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的常用方法,了解单孢子分离和选择培养,掌握Gram染色的原理、方法和结果,熟悉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完整word版)851微生物学
![(完整word版)851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b224f9c3b4daa58da0114af6.png)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考试大纲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微生物生理和代谢、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免疫学及微生物生物技术等。
要求考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有较深的了解;系统掌握微生物的系统分类、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技术;并具有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1.微生物学定义2.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3.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人物4.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二)原核生物1.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2.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原核生物的分类与鉴定4.原核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三)真核微生物1.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2.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蕈菌(四)病毒和亚病毒1.病毒和亚病毒的特点和定义2.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病毒的宿主范围4.病毒的培养和纯化5.病毒的复制6.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7.重要病毒生物学特性及研究方法(五)微生物生理和代谢1. 微生物的营养和繁殖2. 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测定3.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4.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5。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6。
次生代谢7. 合成代谢途径举例8. 代谢调控与工业发酵(六)微生物生态学1. 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2。
自然界中微生物分布及生境多样性3.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4。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5。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七)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1。
兰州理工大学854微生物学2020年考研专业初试大纲
![兰州理工大学854微生物学2020年考研专业初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5b96c96ee06eff9aff80725.png)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54适合专业:生物与医药(0860)课程性质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生理、代谢、遗传、免疫、生态、分类鉴定、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技术等。
要求考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有较深的理解,系统掌握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细胞结构与功能、繁殖方式、生长规律及生活史、营养类型、代谢及其调控、遗传变异与育种、生态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技术,并具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1.绪论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熟悉微生物学科发展史;了解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及在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包括无菌技术、纯种分离与培养技术;了解显微镜的种类及其原理。
3.微生物类群、形态构造与功能掌握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古生菌和真菌的概念及基本结构特点;掌握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以内的构造(如细胞质和内含物)、芽孢及以外的构造(糖被、鞭毛等);掌握真菌(主要是酵母、霉菌)的形态构造、菌落特征、繁殖方式和生活史;了解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4.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掌握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素、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基本原则;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机制;熟悉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常用培养基及制备培养基的一般规范;熟悉培养基的种类及特点、工业中常用的提供微生物营养素的来源。
5.微生物的代谢掌握生物氧化概念、异养型微生物的产能代谢途径、重要的物质合成途径及其实践意义;理解微生物代谢的主要调节机制及微生物代谢调控在发酵生产中的应用;熟悉次生代谢的特点及主要产物;了解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途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联性。
6.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典型生长曲线)及其意义、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及其在微生物培养中的应用;理解有关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一些基本概念;熟悉常用的灭菌和消毒方法、微生物的培养方法;熟悉常用化学杀菌剂、消毒剂、抗生素和治疗剂的种类、功效及其杀菌、抑菌原理。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51微生物学考研初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51微生物学考研初试大纲与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69bdb439964bcf84b8d57b14.png)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51微生物学考研初试大纲《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 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微生物生理和代谢、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免疫学及微生物生物技术等。
要求考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有较深的了解;系统掌握微生物的系统分类、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技术;并具有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匹配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设计题,共五个部分。
三. 考试内容(一) 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1. 微生物学定义2. 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3. 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人物4. 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二) 原核生物1. 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2. 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 原核生物的分类与鉴定4. 原核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三) 真核微生物1. 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2.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 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蕈菌(四) 病毒和亚病毒1. 病毒和亚病毒的特点和定义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 病毒的宿主范围4. 病毒的培养和纯化5. 病毒的复制6. 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7. 重要病毒生物学特性及研究方法(五)微生物生理和代谢1. 微生物的营养和繁殖2. 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测定3.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4.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5.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6. 次生代谢7. 合成代谢途径举例8. 代谢调控与工业发酵(六)微生物生态学1. 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2. 自然界中微生物分布及生境多样性3.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4.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5.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七)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 质粒及转座因子3. 微生物基因的表达及调控4. 微生物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5.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6. 基因工程原理及技术7.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8. 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功能基因组(八)传染与免疫1. 传染的概念2. 非特异性免疫3. 特异性免疫4. 免疫学的实际意义(九)实验设计1. 微生物的分离、鉴定2. 获得特定的微生物基因或代谢产物3. 利用所知功能的微生物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四. 考试要求(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1. 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相关学科。
微生物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参考文献
![微生物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9a250f1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2.png)
微生物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参考文献
以下是关于微生物导致传染病流行的一些参考文献:
1. 《微生物学》(第十版)著者:李斯特、马德林、帕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 《病原微生物学》(第四版)著者:颜必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3. 《现代感染病学》(第二版)著者:汪小红、李建、王力涛、杨肖斌、王宜恒,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4. 《病毒学》著者:蒋本禹、邓炜,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5. 《细菌学与感染性疾病学》著者:黄敬敏、骆振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6. Benjamin S. Weeks. The forgotten pandemic: how World War I became a vehicle for the spread of influenza. Public Health Rep. 2014;129 Suppl 3:46-50.
7. Kazanjian P.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icrobiol Spectr. 2016 Apr;4(2):10.1128/microbiolspec.EMF-0008-2015.
8. Taubenberger JK, Morens DM. Influenza: the once and future pandemic. Public Health Rep. 2010;125 Suppl 3:16-26.。
微生物必读的课外书籍
![微生物必读的课外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e24b5cf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9.png)
微生物必读的课外书籍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对生物圈的健康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与微生物相关的问题。
下面是几本值得微生物爱好者阅读的课外书籍。
1. 《微生物学导论》这是一本经典的微生物学教材,由美国微生物学权威Bergetta教授撰写。
该书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的起源、分类、生长和繁殖等基础知识,同时还涉及了微生物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的参考。
2. 《微生物的奥秘》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作者是微生物学家柯林斯。
书中介绍了微生物的生态学、遗传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插图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无论是对微生物有兴趣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3. 《微生物的世界》这本书是由英国微生物学家霍普金斯撰写的,主要讲述了微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演化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书中揭示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对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问题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与人类共生共荣的关系。
4. 《微生物学的故事》这是一本由微生物学家李斯特编写的科普读物,通过讲述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向读者展示了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魅力。
从古代的发现者到现代的研究成果,这本书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呈现了微生物学的发展脉络,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5. 《微生物的未来》这是一本由英国微生物学家贝利撰写的科普读物,通过介绍微生物在未来可能发挥的作用,展示了微生物学的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
书中涉及了微生物工程、生物能源、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向读者展示了微生物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上的潜力。
以上是几本值得微生物爱好者阅读的课外书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功能和应用。
微生物检验的书
![微生物检验的书](https://img.taocdn.com/s3/m/2f7961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9.png)
微生物检验的书
微生物检验方面可以参考以下书籍:
《微生物检验手册》: 全面介绍了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
和临床应用。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详细介绍了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理论、
操作技术、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法以及病原菌的耐药监测等。
《微生物学检验》: 介绍了微生物学检验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
和方法,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诊断技术和
防治方法,也包括了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
《微生物鉴定实用手册》:详细介绍了微生物鉴定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包括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分子生物学鉴
定等方法。
此外,《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现代临床微生物学诊断技术》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请注意,要结合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书籍。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825ef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7.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教授学生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参考书目,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2. 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和病原机制;3. 学习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的免疫学机制;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常见微生物致病原理;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1.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2.1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2.2 微生物的感染机制2.3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 免疫学与微生物3.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3.3 免疫学在微生物感染治疗中的应用4. 微生物检测和致病原理4.1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4.2 微生物致病原理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概念;2. 实验教学:开展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能力。
六、参考书目1. 《医学微生物学》李华主编2. 《微生物学导论》刘伟主编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张明等编著最后,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整理版]
![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d08d7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8.png)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高等教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本课程的辅导时间:2006.12.4——2007.3.4,每周一,周三18:00--20:00本课程的辅导安排:前八周课本按章节讲解课本基础、重难点知识,以后针对考试进行练习。
第一周辅导内容第一章绪论微生物科学人们常说的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 一词,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或简单地说是对细小的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的总称。
指显微镜下的才可见的生物,它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例如近年来发现有的细菌是肉眼可见的,1993 年正式确定为细菌的Epulopiscium fishlsoni 以及1998 年报道的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 ,均为肉眼可见的细菌。
所以上述微生物学的定义是指一般的概念,是历史的沿革,但仍为今天所适用。
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建立的贡献巴斯德和柯赫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进行预防接种;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创立巴斯德消毒法等;柯赫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可以从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两方面进行分析。
能够例举: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及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微生物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过去瘟疫的流行,现在一些病原体正在全球蔓延,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也有“卷土重来”之势;食品的腐败等等具体事例说明。
微生物学参考书目
![微生物学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3758fb2425c52cc58bd6be76.png)
《微生物学》参考书目[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 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 蔡信之主编, 微生物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 唐珊熙主编, 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4] 黄秀梨主编, 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李榆梅主编,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6] [美][J.尼克林]J. Nicklin著,微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 闵航主编,微生物学.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8] 刘正主编,口腔微生物学.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5.[9] 江苏省徐州农业学校主编,兽医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0] 郁庆福主编,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1] 李影林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 程东升主编,资源微生物学.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5.[13] 杨洁彬等编著,食品微生物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14] 高鼎主编,食品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6.[15] 郭爱莲编著,食品与微生物.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6] 王绍树主编,食品微生物实验.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17] 陈子丹,赵再平主编,食品微生物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7.[18] 王禾主编,食品微生物学.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 苏世彦主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手册.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20] 王文仲编著,应用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21]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编著,兽医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22] 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3] 刘清蒙主编,医学微生物学.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24] 赵富玺,姜国枢主编,医学微生物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25] 李阜棣主编,土壤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26] 魏德洲编著,资源微生物技术.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27] 梁如玉主编,农业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28] 陈声明等主编,经济微生物学.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29] 马文漪,杨柳燕主编,环境微生物工程.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30] 王秀茹主编,卫生微生物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31] 欧守杼主编,畜牧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32] 郭万柱等主编,动物微生物学.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33] 姜成林,徐丽华著,微生物资源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4] 李阜棣等主编,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35] 王恩德编著,环境资源中的微生物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36] 沈萍编著,微生物遗传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37] 彭珍荣主编,现代微生物学进展,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38] 胡尚勤,张远琼编著,微生物工程及应用.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39] 陈天寿主编,微生物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0] (美)E.C.唐纳森(E.C.Donaldson)等著,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41] 周阳生主编,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2] 杨暑伏,李蓉主编,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分类鉴定.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1995.[43] 章育正,吕乃群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4] 高东主编,微生物遗传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45] 葛诚主编, 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及其发展.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46] 魏德洲编著, 资源微生物技术.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47] 刘兴友,李全福主编,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48] 郑一书,郑翠芳编写,微生物世界.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4.[49] 周俊初主编, 微生物遗传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50] 俞树荣主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1] 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编,菌种目录.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52] 姚汝华主编,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53] 王恩德编著,环境资源中的微生物技术.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54] 李振林主编,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7.[55] 严杰等主编,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56] 童雄编著,微生物浸矿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7.[57] 唐珊熙主编,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8] 毛季琨主编,微生物学实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9] 杜献堂等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60] 于玺华,车凤翔主编,现代空气微生物学及采检鉴技术.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61] 曹友声,刘仲敏主编,现代工业微生物学.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2] 项琦主编,粮油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63] 钱存柔,黄仪秀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4] 张晓莉等主编,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65] 施安辉编著,奇妙的微生物.济南:济南出版社, 1998.[66] 吴承良编著,神秘的微生物.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67] 冷静主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8] 姜正前编写,微生物与人类.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69] 郑男编写,认识微生物.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70] 张宪武主编,土壤微生物研究.沈阳: 沈阳出版社,1993.[71] 池振明编著,微生物生态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72]刘清蒙等编著,医学微生物学教程.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
微生物学领域专业著作
![微生物学领域专业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9ae35bf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1.png)
微生物学领域专业著作
以下为微生物学方面的专业著作,供参考:
1.《微生物学导论》(官方中文版),作者: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Kelly S. Bender, Daniel H. Buckley,译者:唐旭,赫立奇,王美琴,姜旭东。
2.《微生物学基础》(第四版),作者:Michael J. Pelczar,
E.C.S. Chan, Noel R. Krieg,译者:张道红,白洁,祁凌云。
3.《微生物的世界》(修订版),作者:Bauman, R.W.,译者:
梁啸鸣。
4.《微生物学》(第七版),作者:Nester, E. W.,Anderson,
D. G.,Roberts, C.
E. P.,Pearsall, N. N.,Nester, M. T.,译者:周松林,等。
5.《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作者:仇文钰,译者:刘
天宇,李博鹏,江晓军。
6.《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三版),作者:Raymond A. Slavik,译者:张歆宇。
7.《医学微生物学》(第四版),作者:Murray, P. R.,Rosenthal, K. S.,Pfaller, M. A.,译者:郭郑东,龙新民,张振霖。
8.《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第七版),作者:Barron's,
译者:徐伟翔,谢晨阳,赵通。
9.《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作者:Doyle, M. P.,Beadle, R. E.,译者:黄如婷,刘娟萍,卢阳。
10.《水生微生物学》(第二版),作者:Paul R. Yoder,
Craig L. Altier,译者:唐雪峰,袁春芳,唐晓晴。
南昌大学852微生物学参考书
![南昌大学852微生物学参考书](https://img.taocdn.com/s3/m/188c2f1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9.png)
南昌大学852微生物学参考书
南昌大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参考书可以包括以下几本:
1. 《微生物学》(第9版)- Gerarld J. Tortora, Berdell R. Funke, Christine L. Case
2.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吴青松编著
3.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吕文艳编著
4.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金泉、钮荣华编著
5.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与技术手册》- 王宇编著
6. 《微生物学导论与实验》- 肖敏工、李贵秀编著
这些参考书可以供你在学习微生物学课程时进行参考和学习。
请注意,具体的教材选用可能会因不同学年和教师的要求而有所不同,建议你在上课前与授课教师或同学确认教材使用情况。
微生物学教学参考书.doc
![微生物学教学参考书.doc](https://img.taocdn.com/s3/m/4c4089fb55270722182ef737.png)
微生物学教学参考书教材:1、黄秀梨主编。
《微生物学》(第二版)。
出版社,2003,7.2、黄秀梨主编。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出版社,1999,6.教参:1、陈华癸等编著。
土壤微生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英)P.科勒德著,王尤华、高小琪译。
微生物学的。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3、俞大绂、李季伦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4、陈华癸、樊庆笙主编。
微生物学(修定第四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5、(德国)著,陆卫平、周德庆、郭杰炎等译.普通微生物学.上海:出版社,19906、卫杨保编.微生物生理学。
北京:出版社,19897、陈文新主编.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8、徐孝华主编。
普通微生物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9、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教研室编。
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出版社,198710、周德庆著.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出版社,199311、杨颐康主编。
微生物学。
北京:出版社,198612、颜方贵主编。
发酵微生物学.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13、张洪渊主编。
生化教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14、樊庆笙主编。
固氮微生物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5、樊庆笙、陈华癸主编.微生物学进展。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6、.柏内特著,刘锡进,白金铠等译。
真菌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7、郑善良等编著.微生物学基础.北京:化学出版社,199218.无锡轻学院、华南学院等合编.微生物学。
北京:轻出版社,198019、(美).布洛克著,四川大学,武大等翻译组译.微生物生物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0、周德庆主编。
微生物学实验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1、周阜棣,俞子牛,何绍江主编。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2、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出版社,200023、尼克林著,林稚兰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参考书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 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 蔡信之主编, 微生物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唐珊熙主编, 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
[4] 黄秀梨主编, 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 李榆梅主编,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6] [美][J.尼克林]J. Nicklin著,微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闵航主编,微生物学.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
[8] 刘正主编,口腔微生物学.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5.
[9] 江苏省徐州农业学校主编,兽医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0] 郁庆福主编,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11] 李影林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2] 程东升主编,资源微生物学.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5.
[13] 杨洁彬等编著,食品微生物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14] 高鼎主编,食品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6.
[15] 郭爱莲编著,食品与微生物.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16] 王绍树主编,食品微生物实验.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17] 陈子丹,赵再平主编,食品微生物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7.
[18] 王禾主编,食品微生物学.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9] 苏世彦主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手册.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20] 王文仲编著,应用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
[21]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编著,兽医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2] 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3] 刘清蒙主编,医学微生物学.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7.
[24] 赵富玺,姜国枢主编,医学微生物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25] 李阜棣主编,土壤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26] 魏德洲编著,资源微生物技术.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
[27] 梁如玉主编,农业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
[28] 陈声明等主编,经济微生物学.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
[29] 马文漪,杨柳燕主编,环境微生物工程.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0] 王秀茹主编,卫生微生物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
[31] 欧守杼主编,畜牧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2] 郭万柱等主编,动物微生物学.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3] 姜成林,徐丽华著,微生物资源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4] 李阜棣等主编,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5] 王恩德编著,环境资源中的微生物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36] 沈萍编著,微生物遗传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37] 彭珍荣主编,现代微生物学进展,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38] 胡尚勤,张远琼编著,微生物工程及应用.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39] 陈天寿主编,微生物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0] (美)E.C.唐纳森(E.C.Donaldson)等著,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
[41] 周阳生主编,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2] 杨暑伏,李蓉主编,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分类鉴定.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1995.
[43] 章育正,吕乃群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4] 高东主编,微生物遗传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45] 葛诚主编, 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及其发展.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46] 魏德洲编著, 资源微生物技术.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
[47] 刘兴友,李全福主编,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48] 郑一书,郑翠芳编写,微生物世界.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4.
[49] 周俊初主编, 微生物遗传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50] 俞树荣主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1] 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编,菌种目录.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52] 姚汝华主编,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53] 王恩德编著,环境资源中的微生物技术.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54] 李振林主编,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7.
[55] 严杰等主编,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56] 童雄编著,微生物浸矿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7.
[57] 唐珊熙主编,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58] 毛季琨主编,微生物学实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59] 杜献堂等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
[60] 于玺华,车凤翔主编,现代空气微生物学及采检鉴技术.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
[61] 曹友声,刘仲敏主编,现代工业微生物学.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62] 项琦主编,粮油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63] 钱存柔,黄仪秀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4] 张晓莉等主编,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
[65] 施安辉编著,奇妙的微生物.济南:济南出版社, 1998.
[66] 吴承良编著,神秘的微生物.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67] 冷静主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8] 姜正前编写,微生物与人类.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69] 郑男编写,认识微生物.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70] 张宪武主编,土壤微生物研究.沈阳: 沈阳出版社,1993.
[71] 池振明编著,微生物生态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72]刘清蒙等编著,医学微生物学教程.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