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PPT课件
合集下载
《求谏》课件47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尧设谏鼓,禹拜昌言 • 齐威王——邹忌 • 鲁庄公——曹刿 • 秦孝公——商鞅 • 刘邦——樊哙和张良 • 朱元璋——朱升
(二)止谤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闭目塞听的例子?
• 夏桀——关龙逢 • 商纣王——比干 • 周厉王——邵公 • 蔡桓公——扁鹊 • 楚怀王——屈原 • 吴王夫差——伍子胥 • 项羽——范增 • 隋炀帝
(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
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 行为,唯恐出了差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求谏》拓展课
察言慎行鉴古今
魏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一、君王的求谏与止谤——政治文化
(一)求谏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从善如流的佳例?
庇护
受谏,安能谏人?”
怎么
问: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臣子规谏的必要性——帝王“任情喜怒”,国家动荡 二、纳谏的广泛意义——人人都得虚心纳谏,方能谏人
节选第四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
自我
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
常常 对上
被动
只
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
wú
dǐ hē
芜词 诋诃
qiān zuǎn
愆过 纂组
shè
怖慑
qìng gǔ
罄其狂瞽
节选第一段
庄重严肃
•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
官
举止
• 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
改换脸色,表现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希望
直言规谏
• 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
(二)止谤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闭目塞听的例子?
• 夏桀——关龙逢 • 商纣王——比干 • 周厉王——邵公 • 蔡桓公——扁鹊 • 楚怀王——屈原 • 吴王夫差——伍子胥 • 项羽——范增 • 隋炀帝
(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
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 行为,唯恐出了差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求谏》拓展课
察言慎行鉴古今
魏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一、君王的求谏与止谤——政治文化
(一)求谏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从善如流的佳例?
庇护
受谏,安能谏人?”
怎么
问: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臣子规谏的必要性——帝王“任情喜怒”,国家动荡 二、纳谏的广泛意义——人人都得虚心纳谏,方能谏人
节选第四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
自我
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
常常 对上
被动
只
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
wú
dǐ hē
芜词 诋诃
qiān zuǎn
愆过 纂组
shè
怖慑
qìng gǔ
罄其狂瞽
节选第一段
庄重严肃
•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
官
举止
• 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
改换脸色,表现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希望
直言规谏
• 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
6 求谏语文课件PPT
纂.组.伤女工( 名词作动词,编织精美织物 )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美文品读
6.文言句式 (1)被动句 ①寻亦诛死 ②言而不用 ③下为百姓所怨 (2)倒装句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定语后置) (3)省略句 则相继以死(谏)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美文品读
7.名句集锦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6求谏温馨Leabharlann 读自主积累合作探究
美文品读
“海大鱼” 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 城,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人们纷纷劝阻。田婴下令任何人 也不得劝谏。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说三个字,多一个字,宁肯 杀头。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这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 “海大鱼。”然后,回头就跑。田婴说:“你这话外有话。”那 人说:“我不敢以死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田婴说:“没关 系,说吧!”那人说:“您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美文品读
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思路提示: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 徴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 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本文所论及的
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
求谏ppt5 人教课标版
魏 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长 孙 无 忌
房 玄 龄
尉 迟 敬 德
秦 叔 宝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图治, 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 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 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 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 • • • • 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 导直谏; 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 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 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
由此看来,唐太宗为了求谏付出了很多努力,不 惜屈尊降贵,改换颜色,营造一种宽和的氛围,这 就为忠直耿介的臣子培育了土壤。因此,在贞观年 间,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像魏征、房玄龄、杜如 晦、虞世南等都是当时的名臣,甚至连太宗的妻子 长孙皇后也会以不同的方式适时进谏。这些正直的 臣子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政治清明的升平 盛世。因此,在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心的说“以 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唐太宗的身上我们可以 看出,诚心求谏、虚己纳谏对一个君主是何等的重 要。
太宗纳谏故事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特别喜爱它,常在宫中喂养。 一天,这匹马没有疾病而突然死去。太宗迁怒于养马 的宫人,打算杀掉他。长孙皇后规劝太宗说:"过去 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列举养马人的 罪过说:'你养马而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 君因马死的原因而杀人,百姓听到后,一定埋怨我们 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必 然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齐景公于是 赦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曾经在读书时看到过这件事, 难道忘记了吗?"太宗的怒气才缓和平息下来。又对 房玄龄说:"皇后在很多事情上对我进行启发协助, 很有帮助及益处着。"
《求谏》精品课件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 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 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 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 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 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 下。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 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 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统治秩序 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 榨与剥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 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 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 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并给帝王及其家族 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奢侈品。百姓的力量是 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 力又是惊人的。历史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这 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 视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 “民本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 线,至今仍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
老师导引,引出课题
中国代政治 体制以及它的弊端。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 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培养概括能力。 4.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 的论证方法。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 工具的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 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 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 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 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 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 意办事。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 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 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 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 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 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 忠思想。
《求谏》ppt(实用ppt)
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 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 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 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 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 “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 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 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 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 杀无罪。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 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 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 里开始的。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 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 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 安能谏人?”
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yǎn
❖ 俨肃
zhèng gěng guī
谏诤 鲠议 王珪
chú ráo
❖ 刍荛
huì sāng zhǔ
不讳 丧乱 属文
❖ wú
dǐ hē
❖ 芜词 诋诃
qiān zuǎn
愆过 纂组
shè
qìng gǔ
❖ 怖慑
罄其狂瞽
研习课文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 举措。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 当
❖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 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 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 “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 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 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 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 杀无罪。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 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 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 里开始的。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 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 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 安能谏人?”
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yǎn
❖ 俨肃
zhèng gěng guī
谏诤 鲠议 王珪
chú ráo
❖ 刍荛
huì sāng zhǔ
不讳 丧乱 属文
❖ wú
dǐ hē
❖ 芜词 诋诃
qiān zuǎn
愆过 纂组
shè
qìng gǔ
❖ 怖慑
罄其狂瞽
研习课文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 举措。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 当
❖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 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 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
高中语文《求谏》课件 ppt.ppt
这一节君臣的议论还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围绕君臣的关系。 1、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 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说明了唐太宗对于臣子重要性 的认识。 2、王珪的话承太宗的话而来。他首先用比喻论证 开始议论,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 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着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 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 有争臣七人”。但其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 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这 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 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作用:从此让谏官 “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 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 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 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 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 人?”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自古以来帝
王多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了就滥赏无功
在这一节中,唐太宗阐述了自己希望 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
▪ 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在这 一节的后半部分,唐太宗阐述了他的又一英明举措。唐 太宗见到许多前来奏事的大臣,“多有怖慑”,使得说 话语无伦次。对此,唐太宗表示理解,甚至更做了一层 思考:“寻常奏事,情犹如此”,何况是抗言直谏呢? 那一定要有很大的勇气,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才行。想到 这一层,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 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 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 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 假颜色”,到“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 忤”,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都是 一些小的改变,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局面 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求谏PPT教学课件
▪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 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 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 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 别走!”
▪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 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 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 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 马来。
4 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详细….
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
详细….
尊儒尚法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看 一 看
北击匈奴
发表高见
汉武帝采用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要扬儒而压抑其 他各家各派的学说,可是汉武 帝也说“汉家自有家法,王 (儒家)霸(法家)道(道家) 杂之”,我们现在也说汉武帝 是一个尊儒尚法的君王,这是 矛盾的说法吗?
②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③有关中作根据地
结果: 刘邦称帝,建立西汉 时间:前202年 定都:长安
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 2、目的: 3、实质: 4、表现:
5、作用:
西汉的兴衰史之一
白手起家,创业维艰
——汉初的社会现实
材料1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谨。……人相 食,死者过半。
材料2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齐民无藏盖。
——《汉书·食货志》
实质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实行的原因: 客观: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 主观: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 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 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 别走!”
▪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 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 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 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 马来。
4 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详细….
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
详细….
尊儒尚法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看 一 看
北击匈奴
发表高见
汉武帝采用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要扬儒而压抑其 他各家各派的学说,可是汉武 帝也说“汉家自有家法,王 (儒家)霸(法家)道(道家) 杂之”,我们现在也说汉武帝 是一个尊儒尚法的君王,这是 矛盾的说法吗?
②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③有关中作根据地
结果: 刘邦称帝,建立西汉 时间:前202年 定都:长安
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 2、目的: 3、实质: 4、表现:
5、作用:
西汉的兴衰史之一
白手起家,创业维艰
——汉初的社会现实
材料1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谨。……人相 食,死者过半。
材料2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齐民无藏盖。
——《汉书·食货志》
实质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实行的原因: 客观: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 主观: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求谏-课件-高中语文选修
目
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 链
接
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③宽厚体谅,对大臣进 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④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 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 “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栏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动词,借助,利用
愿大王少假.借之 动词,宽恕,宽容
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形容词,非正式的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形容词,代理的
假.令仆伏法受诛 如果,假如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动词,改换
栏 目 链 接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动词,借助,通过
惟君臣相遇,__有__同___鱼__水____,则海内可安。
木从绳则正,后___从__谏___则__圣___。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求谏》中“贞观元年”部分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从中可 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_________________
链 接
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 链
接
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③宽厚体谅,对大臣进 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④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 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 “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栏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动词,借助,利用
愿大王少假.借之 动词,宽恕,宽容
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形容词,非正式的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形容词,代理的
假.令仆伏法受诛 如果,假如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动词,改换
栏 目 链 接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动词,借助,通过
惟君臣相遇,__有__同___鱼__水____,则海内可安。
木从绳则正,后___从__谏___则__圣___。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求谏》中“贞观元年”部分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从中可 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_________________
链 接
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求谏》ppt(实用ppt)PPT课件
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 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 方法?
(1)从这一段对话和做法的叙述,可见唐太宗君臣之间 关系如何?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关系融洽。君臣相遇,有同鱼水。
❖ (2)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形象? ❖ 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追求目标,愿意得正臣事
己,希望听取诤谏,匡救政教过失,并能够付诸行 动,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 ❖ 他是一个正直、有作为、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冀闻谏诤,
太宗知道大家像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 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
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 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 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
论证方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 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 不能使国家太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 家太平。理:顺,指天下太平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 下才可以安定。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求谏ppt8 人教课标版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 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 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 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 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 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 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 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 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 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 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 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公元650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兰亭序》的书帖真迹与李世民一起埋进 了昭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永远在人间 消失了。后来,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书法 界的忌日。
魏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公园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隔天,辨才外出作法事,那个读书人偷走了辩 才和尚的法帖。 萧翼用计拿到了《兰亭序》后,日夜兼程赶回 长安,献给了皇上。据说李世民见到《兰亭序》后, 高兴得睡不着觉,每天都要看上几遍。李世民还叫 皇宫里的书法名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临摹 《兰亭序》,后来,又找来了当时有名的拓帖能手 多人,分别拓印了几个版本。也许李世民为得到 《兰亭序》对辩才和尚采取的手段算不上光明磊落, 但由于他对王羲之的宠爱,才使湮没了两百多年的 《兰亭序》在世间流传开来。现在流传于世的《兰 亭序》,大多是那时由唐太宗李世民组织人临摹和 拓印的。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 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 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 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 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 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 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 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 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 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 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 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求谏ppt10 人教课标版
唐太宗君臣在论述“纳谏”、“进谏” 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 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常念魏徵
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臣 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
•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
藉忠臣”。
• 反面论证:“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
第三则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 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 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 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 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第三节唐太宗的话主要阐述了 哪两层的意思?
•1、君主纳谏的必要性:人 性的弱点是任情喜怒。
太宗印象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 个怎样的人?
• 勤于政事(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 心”);
• 宽容体谅(“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 善于自省,处事谨慎( “朕每闲居静坐, 则自内省”,“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 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 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荛
qìng gǔ
xǐng
• 罄其z狂h瞽ì
wǔ
ch内ē省n
• 怨滞zhǔ
忤d逆ǐ hē w嗔ú责
• 属文qiān 诋诃 zhòng芜词
• 愆过 xù
多中ch朕ǔ怀 zǔ
• 勖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 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
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
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 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 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 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 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 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 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 规谏。”
高中语文求谏ppt5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
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由此看来,唐太宗为了求谏付出了很多努力,不
惜屈尊降贵,改换颜色,营造一种宽和的氛围,这 就为忠直耿介的臣子培育了土壤。因此,在贞观年 间,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像魏征、房玄龄、杜如 晦、虞世南等都是当时的名臣,甚至连太宗的妻子 长孙皇后也会以不同的方式适时进谏。这些正直的 臣子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政治清明的升平 盛世。因此,在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心的说“以 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唐太宗的身上我们可以 看出,诚心求谏、虚己纳谏对一个君主是何等的重 要。
• (3)宽厚体谅。 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
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 (4)处事谨慎。 “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
下为百姓所怨”。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
皆宜进谏。”
从善如流,屈己纳谏 居安思危,满怀忧患 爱才重贤,知人善任 宽厚爱民,恭俭节用
根据典型事例练笔
• 夏桀——关龙逢
• 尧设“ 敢谏鼓 ” • 齐威王——邹忌 • 鲁庄公——曹刿 • 秦孝公——商鞅 • 刘邦——樊哙和张良 • 朱元璋——朱升
• 商纣王——比干 • 周厉王——召公 • 蔡桓公——扁鹊 • 楚怀王——屈原 • 夫差——伍子胥 • 项羽——范增 • 隋炀帝
如句果式: 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 又哪假能如 开创“贞观之,治又”哪的能太平盛世? ?
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 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 书令。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 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 争中的主要统帅。
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 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让位。唐太宗在位期间,推 行均田制、租庸调法,注意吸取隋亡国的教训,轻徭 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又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在他 的统治期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 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 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由此看来,唐太宗为了求谏付出了很多努力,不
惜屈尊降贵,改换颜色,营造一种宽和的氛围,这 就为忠直耿介的臣子培育了土壤。因此,在贞观年 间,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像魏征、房玄龄、杜如 晦、虞世南等都是当时的名臣,甚至连太宗的妻子 长孙皇后也会以不同的方式适时进谏。这些正直的 臣子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政治清明的升平 盛世。因此,在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心的说“以 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唐太宗的身上我们可以 看出,诚心求谏、虚己纳谏对一个君主是何等的重 要。
• (3)宽厚体谅。 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
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 (4)处事谨慎。 “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
下为百姓所怨”。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
皆宜进谏。”
从善如流,屈己纳谏 居安思危,满怀忧患 爱才重贤,知人善任 宽厚爱民,恭俭节用
根据典型事例练笔
• 夏桀——关龙逢
• 尧设“ 敢谏鼓 ” • 齐威王——邹忌 • 鲁庄公——曹刿 • 秦孝公——商鞅 • 刘邦——樊哙和张良 • 朱元璋——朱升
• 商纣王——比干 • 周厉王——召公 • 蔡桓公——扁鹊 • 楚怀王——屈原 • 夫差——伍子胥 • 项羽——范增 • 隋炀帝
如句果式: 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 又哪假能如 开创“贞观之,治又”哪的能太平盛世? ?
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 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 书令。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 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 争中的主要统帅。
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 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让位。唐太宗在位期间,推 行均田制、租庸调法,注意吸取隋亡国的教训,轻徭 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又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在他 的统治期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 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 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助
▪ 岂可得乎?
自以为是
怎么……呢
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借助工具书解决掉
红体字。
.
3
节选第一段
▪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
保全
▪ 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
闭口不说
最终
不久
被诛杀
▪ 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
▪ 谏。”
避讳“民”
竭力陈说
参与其事并知其 内情
进言,陈述
这一节君臣的议论还是围绕君臣的关系展开的。唐太宗把君臣比之为鱼
和水的关系。
“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
.
9
问题研讨
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
求谏
【唐】吴兢
.
1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 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 吴兢
▪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 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 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 下魏征、王珪、房玄 龄、杜如晦等人关于 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 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 谏奏疏。此外也记载 了一些政治、经济上 的重大措施。
.
12
节选第四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
内
从
省常,常 恒恐上不对称上天心,下被为动百姓所怨只。但思正人匡谏,欲令
耳怨目结外于心通而,阻下滞不无通怨滞。又比见旧人读来bì近奏来事者,多有怖慑,言语
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
言语的顺序,先后
触犯君主的威严
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以,之为朕亦不以为忤。若冒犯即触嗔犯
臣。 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
10
节选第三段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
放任情性
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
随意
Sāng遭受死
亡祸乱
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
通“呵”呵
杂乱无章的文辞
通“现”显
之臣,斥 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现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过错
审查决断
怎么
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
切中
名作动 照出
通“现”
于是
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勉励
这段话说的也是纳谏的必要性,但论
述的角度却有所不同。
.
14
节选第六段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
从早到晚
常常
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
怎么能
因为
庇护
受谏,安能谏人?”
怎么 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 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
11
翻译
▪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 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 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 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 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 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 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 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 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
重。
.
7
选文第二段
▪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
任用
使国家太平
▪ 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
只
相互对待
▪ 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
圣明
多亏
多次
通“耿”耿直的议
▪ 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论木从绳则正,
责很,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在这一节中,唐太宗阐述了自己希望得到规
谏的良苦用心。 .
13
节选第五段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
了解
确实,的确
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
zhǔ连缀
cháng长处
比得上赶得上
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
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 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
4
唐太宗的“三镜说”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鉴,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鉴,可以 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 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 遂亡一镜矣!
▪ ——李世民
.
5
太宗纳谏故事
▪ 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 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 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 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 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 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 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唐 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 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 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 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
6
太宗纳谏故事
▪ 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
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
“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
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
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
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
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
能妄开杀戒呢?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
过去
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
案板
通“又”
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
危
耽误
丝带 (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节选第一段
庄重严肃
▪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
官
慌了手脚而举止失当
▪ 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
改换脸色,表现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希望
直言规谏
▪ 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
曾经
宾前 照自
▪ 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
▪ 后从谏则圣。
君主
.
8
选文第二段
▪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通“诤”
虚指,多人
相继以死诤谏
▪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
开启圣明的思虑
柴禾借指粗野之人
忌讳
用尽
▪ 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
谦辞,狂妄无知 瞽:瞎子
商议
▪ 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